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国家翻译的海外实践——以“法政丛编”编译为例
1
作者 周俊博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4-81,共8页
晚清留日学生组织湖北法政编辑社编译出版了中国近代第一套大型法政丛书——“法政丛编”。本文基于国家翻译理论,对“法政丛编”的编译动因、文本特点和实践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法政丛编”编译受晚清改良法律、营办新学、奖励... 晚清留日学生组织湖北法政编辑社编译出版了中国近代第一套大型法政丛书——“法政丛编”。本文基于国家翻译理论,对“法政丛编”的编译动因、文本特点和实践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法政丛编”编译受晚清改良法律、营办新学、奖励游学等因素的驱动,呈现出翻译环境优越、译者资源集聚、语言文化邻近等特征,但同时也存在翻译组织具有临时性、管理体系较为松散、资源配备有限等局限性。“法政丛编”丰富了我国国家翻译实践的类型,对之加以深入探究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国家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政丛编” 晚清国家翻译 海外实践 动因 特征
下载PDF
清末民初《西游记》英译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罗炅 高玉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21,共9页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域外传播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影响力甚至超过国内推崇的《红楼梦》。从英译动机、译介策略和译文特征方面入手,清末民初《西游记》英译的历史演进轨迹可划分为滥觞期(1884—1895)、开拓期(1896—1911)和发展期(...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域外传播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影响力甚至超过国内推崇的《红楼梦》。从英译动机、译介策略和译文特征方面入手,清末民初《西游记》英译的历史演进轨迹可划分为滥觞期(1884—1895)、开拓期(1896—1911)和发展期(1912—1930)三个阶段。译介队伍由初始的传教士拓展为作家、记者和汉学家等多元化译者;英译作品的传播经历了从报刊连载、文学史、作品集到独立发行的过程;取经前的故事内容译介频次高,反映了西方译者的翻译立场和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西游记》 英译动机 译介策略 译文特征
下载PDF
术语翻译与知识生产:晚清数学知识翻译史探蠡
3
作者 张必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39-149,共11页
晚清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晚清社会掀起翻译西方数学著作的热潮。一批开明的译者毅然承担起通过翻译西方数学知识以图强的重任,他们选取西方经典数学著作来进行翻译。在这一数学翻译实践中,中国译者通过汉译数学术... 晚清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晚清社会掀起翻译西方数学著作的热潮。一批开明的译者毅然承担起通过翻译西方数学知识以图强的重任,他们选取西方经典数学著作来进行翻译。在这一数学翻译实践中,中国译者通过汉译数学术语来促进西方数学知识的本土化,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流转,数学思想的传播,以及推动中国数学翻译实践的变革。同时,通过数学翻译来促进中西数学知识的融通,以及在批判中进行整合与创新。晚清时期,西方数学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了本土化表述,也在知识再生产中形成了新的数学知识体系,并且在知识选择和建构中进行了分门研学。总之,知识的流转离不开译者的实践。因此,在中西文明互动下,晚清译者对西方数学知识也进行了本土实践,努力构建系统化的数学理论体系。最终,在文明互鉴中形成自身的新知识体系,从而逐步构建起中国数学的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数学翻译 数学术语 术语汉译 本土化 知识流转
下载PDF
晚清“书院”“藏书楼”“图书馆”译介嬗变考论
4
作者 翟桂荣 《图书馆》 2024年第4期103-111,共9页
文章通过考察“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爱如生·近代报刊库”中1840至1912年间的汉译相关文献,基于报刊视野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学意义上的“书院”“藏书楼”“图书馆”等专有名词的译介嬗变过程。文章认为晚清图书馆学翻译分... 文章通过考察“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爱如生·近代报刊库”中1840至1912年间的汉译相关文献,基于报刊视野梳理了近代图书馆学意义上的“书院”“藏书楼”“图书馆”等专有名词的译介嬗变过程。文章认为晚清图书馆学翻译分为三个阶段:以“书院”为题名的归化译介输入阶段,以“藏书楼”为题名的启蒙译介展示阶段,以“图书馆”为题名的主动正名译介研究阶段。文章最后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晚清图书馆学翻译的特点与演变轨迹,揭示了翻译对近代新图书馆学的兴起和传统图书馆转型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书院 藏书楼 图书馆 汉译文献
下载PDF
论晚清儿童文学译介的发生机制与历史错位
5
作者 阮丹丹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晚清文学变革中,很多重要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相继被译介到中国。这缘于“小说界革命”背景之下对儿童群体和儿童教育的重视,也有清末学制变革的知识转型需求,还因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契合晚清文人寻求的革命理想。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晚... 晚清文学变革中,很多重要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相继被译介到中国。这缘于“小说界革命”背景之下对儿童群体和儿童教育的重视,也有清末学制变革的知识转型需求,还因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契合晚清文人寻求的革命理想。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晚清儿童文学译介存在许多错位和误读,不少作品并不被视为儿童文学作品,也不受看重,而是被归入新小说的范畴,服务于文学变革的目标。而从后世的评价体系去看,这些译介实践,已初步具备选择儿童文学作品的眼光,开始关注儿童读者的阅读趣味,并且尝试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去模仿改写作品,为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可视为儿童文学的现代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儿童文学 译介 文学变革
下载PDF
论西方侦探小说在晚清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6
作者 尹景书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4-59,共6页
运用多元系统论,从社会文化语境、译者主体性、读者视野、出版商等维度整体考察西方侦探小说在晚清中国的翻译与传播情况。结果表明: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西方侦探小说的翻译数量多、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占据了该时期中国翻译小说的... 运用多元系统论,从社会文化语境、译者主体性、读者视野、出版商等维度整体考察西方侦探小说在晚清中国的翻译与传播情况。结果表明: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西方侦探小说的翻译数量多、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占据了该时期中国翻译小说的主流地位,成为中国文学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推手。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状况,以及中国社会对西方侦探小说的文化认同及其嬗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西方侦探小说 翻译 传播 多元系统论 读者接受
下载PDF
晚清侦探小说译本中的文言文体流变——以A Study in Scarlet的六个文言译本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梁波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1年第4期3-10,共8页
在中国近代文学由雅趋俗的整体趋向下,晚清域外小说译介中的文言译本仍占据优势地位。其中侦探小说A Study in Scarlet便有多达六个文言译本,可谓考察晚清小说译本中文言文体流变的典型切入点。据察,域外侦探小说的文言译本以其高度圆... 在中国近代文学由雅趋俗的整体趋向下,晚清域外小说译介中的文言译本仍占据优势地位。其中侦探小说A Study in Scarlet便有多达六个文言译本,可谓考察晚清小说译本中文言文体流变的典型切入点。据察,域外侦探小说的文言译本以其高度圆熟的文体系统(包含文体形式与文体制度等)在翻译过程中消化了大量域外文学观念、技法、语法等,并以“欧化文言”为标志,完成了中国文言小说体式在外来文学冲击中的自我整合与翻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小说 文言译本 文体 侦探小说 欧化文言
下载PDF
晚清外交翻译中的操纵与概念象似性——以约翰·泰勒总统致道光帝的书信翻译为例
8
作者 宫宇航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97-102,共6页
晚清时期的外交翻译体现了较为明显的译者操纵现象。有别于以往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规范角度对译者操纵的研究,本文从认知视角阐释并论证了概念象似性作为译者操纵背后的认知动因,结合1843年美国约翰·泰勒总统致道光帝书信翻译中的操... 晚清时期的外交翻译体现了较为明显的译者操纵现象。有别于以往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规范角度对译者操纵的研究,本文从认知视角阐释并论证了概念象似性作为译者操纵背后的认知动因,结合1843年美国约翰·泰勒总统致道光帝书信翻译中的操纵现象,分析并指出操纵的实质是译者对原文概念进行延伸并使之靠近读者的心理认知,而这种概念距离和心理距离之间的象似关系也将在翻译过程中引导着译者的操纵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外交翻译 操纵 认知 概念象似性
下载PDF
晚清《植物学》的创译及其科学传播意义研究
9
作者 孙雁冰 惠富平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7-161,共5页
晚清时期,中国学者李善兰等人编译的《植物学》一书在中国植物学史及中西方科技交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科技文化影响。该书的编译成功有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是李善兰其汉译的过程中,发挥其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利用创译法完美... 晚清时期,中国学者李善兰等人编译的《植物学》一书在中国植物学史及中西方科技交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科技文化影响。该书的编译成功有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是李善兰其汉译的过程中,发挥其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利用创译法完美表达出重要植物学名词的科学含义及文化意味,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翻译 科学传播 李善兰 《植物学》 晚清时期
下载PDF
清末小说翻译中的伪译现象研究
10
作者 郭荣荣 成思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85-291,共7页
为探究清末小说家的伪译方式及其成因,根据波波维奇和图里等对伪译的定义及罗丹对伪译的分类,结合勒费弗尔的操纵理论,对当时翻译中的伪译现象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清末小说家通过对文本外及文本内因素的操纵实现伪译,具体方式... 为探究清末小说家的伪译方式及其成因,根据波波维奇和图里等对伪译的定义及罗丹对伪译的分类,结合勒费弗尔的操纵理论,对当时翻译中的伪译现象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清末小说家通过对文本外及文本内因素的操纵实现伪译,具体方式包括虚构原本、原作者及译者信息,借助外国知名作家的名气,描写异国文化及使用异国语言表达方式等;清末大规模的伪译现象受到了当时诗学变化、意识形态及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该研究通过探讨清末小说翻译中的伪译现象,深化了对伪译这一特殊翻译现象的认识,为解读清末小说翻译史注入新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翻译史 清末小说翻译 伪译 操纵
下载PDF
明末清初科技典籍翻译的伦理研究
11
作者 刘书梅 张洁君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92-96,共5页
在梳理明末清初科技翻史实的基础上,从译者翻译目的、译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应用、翻译的价值等角度,用翻译伦理理论阐述明末清初科技典籍翻译行为。明末清初科技典籍翻译活动虽然更侧重于文本信息传达,但译者无法脱离社会环境的制约... 在梳理明末清初科技翻史实的基础上,从译者翻译目的、译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应用、翻译的价值等角度,用翻译伦理理论阐述明末清初科技典籍翻译行为。明末清初科技典籍翻译活动虽然更侧重于文本信息传达,但译者无法脱离社会环境的制约进行翻译,因此受到各自的伦理规范的制约;译本的选择受译者各自的伦理追求的影响和制约;翻译策略体现译者所服务的阶层的伦理要求;科技典籍翻译的伦理价值在于中国士代夫译者的富国强民的爱国思想和严谨负责的翻译态度。深刻认识科技典籍翻译的伦理属性,能对后来科技典籍翻译活动带来一定的启示,亦为科技典籍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科技典籍翻译 伦理属性
下载PDF
清末民初译诗体式论
12
作者 李向阳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36-42,共7页
清末民初译诗在诗体上呈现六种体式:诗经体,楚辞体,五七言,词曲体,杂言体,白话自由体。影响译诗诗体选择的因素有原诗属性及题材、译者的文学感受及个人偏好、诗意传达的需求等。六种体式总体上表现出由文言向白话,由古典诗体向自由诗... 清末民初译诗在诗体上呈现六种体式:诗经体,楚辞体,五七言,词曲体,杂言体,白话自由体。影响译诗诗体选择的因素有原诗属性及题材、译者的文学感受及个人偏好、诗意传达的需求等。六种体式总体上表现出由文言向白话,由古典诗体向自由诗体的演进;在此过程中,“五四”新诗运动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清末民初译诗的诗体递嬗,折射出中国诗歌革故鼎新的步履。总结译诗体式,正是探究该时期译诗诗体演变,进而考察新诗生成过程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译诗体式 诗体演进
下载PDF
试论晚清白话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关系——以“N的V”为例
13
作者 马永草 《励耘语言学刊》 2023年第1期273-288,共16页
官话译本《天路历程》被认为是早期欧化白话文本的典型代表之一。文章以译本中的“N的V”为例,从部分和整体两个角度对现代汉语与该译本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二者在N和V的构成与特征、语义关系以及“N的V”的句法功能和使用环境上都呈... 官话译本《天路历程》被认为是早期欧化白话文本的典型代表之一。文章以译本中的“N的V”为例,从部分和整体两个角度对现代汉语与该译本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二者在N和V的构成与特征、语义关系以及“N的V”的句法功能和使用环境上都呈现高度的一致性。通过与传统白话和英语原文进行对比,发现该结构具有十分明显的欧化色彩,这为欧化白话的起点可以而且应该追溯到晚清白话翻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文章指出,梳理晚清白话翻译中的欧化事实有助于对一些问题形成更为准确的认识;将晚清白话翻译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拓展欧化的研究范围,为构建汉语欧化史作铺垫。文章的考察结果以及其他客观事实说明,晚清白话翻译在现代汉语的形成中起了相当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白话翻译 欧化 “N的V” 现代汉语
下载PDF
接受环境对《八十天环游地球》清末民初两个译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14
作者 俞欣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87-92,共6页
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是译介到中国的第一部西方科学小说,在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小说首次由陈寿彭、薛绍徽翻译为《八十日环游记》,于晚清时期出版。民国初期,有叔子的重译本《八十日》出版。清末民初的两个... 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是译介到中国的第一部西方科学小说,在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小说首次由陈寿彭、薛绍徽翻译为《八十日环游记》,于晚清时期出版。民国初期,有叔子的重译本《八十日》出版。清末民初的两个译本在翻译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原因在于不同的接受环境对译者的翻译策略产生不同影响。在民智未开的晚清时期,译者采取了以传播西学知识为导向的翻译策略,忠实译出原著的知识内容并添加了大量注释,译本充当了西学启蒙读物的角色,有助于传播新知、开启民智;而在民国初期,西学知识传播渠道增多,新式教育体系日趋成熟,教科书大规模出版,同时都市市民阶层兴起,读者对小说的阅读需求从启蒙转向消闲,因此新译本更强调情节的趣味性,对原著大量删节后只保留核心冒险情节,缺少注释,译本定位由西学启蒙读物转变为“消遣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十天环游地球 清末民初 翻译策略 接受环境
下载PDF
论清末“拜伦”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公文 罗文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9-153,共5页
清末"拜伦热"主要受到政治功利性意图影响,这一意图较多地掩盖了拜伦诗歌译介中的文学想象。在其译介中,梁启超注意了诗歌感染力、语言译换、精神传达等;马君武注重了诗歌形式、节奏和自我情感映射等;苏曼殊突出了个性抒写、... 清末"拜伦热"主要受到政治功利性意图影响,这一意图较多地掩盖了拜伦诗歌译介中的文学想象。在其译介中,梁启超注意了诗歌感染力、语言译换、精神传达等;马君武注重了诗歌形式、节奏和自我情感映射等;苏曼殊突出了个性抒写、诗歌韵律、意象、审美等本体性的文学特质。这些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与多种因素关联,在新文学发展脉络中有着隐含性的前奏意义。相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这里的文学性想象还不够丰富,但已包含着对文学本体性和自主性的诉求等新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拜伦 翻译文学 文学想象
下载PDF
论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的叙事建构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文静 陈颖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164,共3页
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有其显著的特点,译者不再仅是被动地参与语码转换,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译文叙事。因此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写在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然而,对于这一通过语际改写建构译文叙事的现象却鲜有研究。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有其显著的特点,译者不再仅是被动地参与语码转换,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译文叙事。因此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写在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然而,对于这一通过语际改写建构译文叙事的现象却鲜有研究。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借用叙事学理论阐释翻译叙事建构,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我们探究这一时期译者如何通过不同策略建构译文叙事,使翻译成为社会变革以及创建新文学和新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视角 翻译建构 清末民初 Mona Baker
下载PDF
《华英翻译捷诀》——近代第一本翻译教材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明 孙增德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3-77,共5页
商务印书馆1904年出版的《华英翻译捷诀》是近代第一本翻译教材。该书由颜惠庆编写,用于圣约翰大学的翻译课程。翻译是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人文教育和技能训练并重,在英语教学和整个通识教育中占据突出地位。圣约翰大学的教学模式成功... 商务印书馆1904年出版的《华英翻译捷诀》是近代第一本翻译教材。该书由颜惠庆编写,用于圣约翰大学的翻译课程。翻译是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人文教育和技能训练并重,在英语教学和整个通识教育中占据突出地位。圣约翰大学的教学模式成功地培养了适应晚清社会需求的双语人才,启示我们重估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圣约翰大学 颜惠庆 翻译教材 翻译教学
下载PDF
去芜取精 古为今用——明末清初科技翻译评鉴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达金 汪铭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62-165,共4页
科技翻译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明末清初以传译西方科技为主流的翻译活动,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此次科技翻译浪潮不仅使我国产生了近世科技的萌芽,同时也冲击着我国禁锢的思想界。百年间,中外译者遗留的译著以及所... 科技翻译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明末清初以传译西方科技为主流的翻译活动,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此次科技翻译浪潮不仅使我国产生了近世科技的萌芽,同时也冲击着我国禁锢的思想界。百年间,中外译者遗留的译著以及所提出的翻译理念至今仍为译界借鉴。本文通过对此次翻译活动的析评,探究其在科技翻译领域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科技翻译 影响和作用
下载PDF
清代出版的地质学译著及特点 被引量:18
19
作者 艾素珍 《中国科技史料》 CSCD 1998年第1期11-25,共15页
清代是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启蒙时期。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出版了大量的地质学译著,为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该文分矿物学、地貌学和普通地质学3部分,介绍了1871-1911年出版的65部译著的书名、作译者、... 清代是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启蒙时期。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出版了大量的地质学译著,为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该文分矿物学、地貌学和普通地质学3部分,介绍了1871-1911年出版的65部译著的书名、作译者、出版单位与时间以及主要内容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译著 清代 书目
下载PDF
晚清算学课艺考察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兆华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2-342,共21页
算学课艺是晚清数学教育变革的产物。在整理算学课艺文献的基础上,举示典型题目予以评说,藉以说明算学课艺的成就及晚清数学教学水平,并就算学课艺内容的局限性及其原因略作讨论。考察结果说明,算学课艺的主要内容是常量数学,多数成果... 算学课艺是晚清数学教育变革的产物。在整理算学课艺文献的基础上,举示典型题目予以评说,藉以说明算学课艺的成就及晚清数学教学水平,并就算学课艺内容的局限性及其原因略作讨论。考察结果说明,算学课艺的主要内容是常量数学,多数成果出自中国传统数学,而当时已经传入的变量数学的吸收效果并不明显。这一现象大致反映晚清数学发展的基本状况。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晚清数学观念的实用倾向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算学课艺 数学教育 数学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