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8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lving the Olbers’s Paradox, Explaining the “Red-Shift”, and Challenging the Relativities by “Sun Matters Theory” and “Sun Model of Universe”, an Evolution of the Einstein’s Static Universe Model
1
作者 Wanpeng Sun 《Natural Science》 2024年第2期7-18,共12页
Olbers’s paradox, known as the dark night paradox, is an argument in astrophysics that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 sky conflicts with the assumption of an infinite and eternal static universe. Big-Bang theory was used ... Olbers’s paradox, known as the dark night paradox, is an argument in astrophysics that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 sky conflicts with the assumption of an infinite and eternal static universe. Big-Bang theory was used to partially explain this paradox, while introducing new problems. Hereby, we propose a better theory, named Sun Matters Theory, to explain this paradox. Moreover, this unique theory supports and extended the Einstein’s static universe model proposed by Albert Einstein in 1917. Further, we proposed our new universe model, “Sun Model of Universe”. Based on the new model and novel theory, we generated innovative field equation by upgrading Einstein’s Field Equation through adding back 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 introducing a new variable and modifying the gravitationally-related concepts. According to the Sun Model of Universe, the dark matter and dark energy comprise the so-called “Sun Matters”. The observed phenomenon like the red shift is explained as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ordinary light with Sun Matters leading to its energy and frequency decrease. In Sun Model, our big universe consists of many universes with ordinary matter at the core mixed and surrounded with the Sun Matters. In those universes, the laws of physics may be completely or parti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ur ordinary universe with parallel civilizations. The darkness of night can be easily explained as resul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light with the Sun Matters leading to the sharp decrease in the light intensity. Sun Matters also scatter the light from a star, which makes it shining as observed by Hubble. Further, there is a kind of Sun Matters named “Sun Waters”, surrounding every starts. When lights pass by the sun, the Sun Waters deflect the lights to bend the light path. According to the Sun Model, it is the light bent not the space bent that was proposed in the theory of rela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bers’s Paradox Sun matters Theory Sun Model of Universe Einstein’s Universe Dark Mass
下载PDF
新加坡生物学主流教材习题的特征探析及启示--以《Biology Matters》为例
2
作者 刘杨 宋思涵 辛坤坤 《中学生物学》 2023年第4期82-84,共3页
以新加坡Biology Matters生物学教材习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其具有“绘图作答,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情境多样,注重学生对现象的解释”,“联系生活,强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讨伦理,引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分层设问,培养学生... 以新加坡Biology Matters生物学教材习题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其具有“绘图作答,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情境多样,注重学生对现象的解释”,“联系生活,强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讨伦理,引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分层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等特征,希望对我国生物学测评试题的命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Biology matters 生物学 习题特征
下载PDF
Essence of Photons and Dark Matters
3
作者 Wu Wang 《Optics and Photonics Journal》 CAS 2023年第1期1-23,共23页
What exactly are photons and dark matter? Modern physical theories do not explain them very well. In this paper, by extending the law of electromagnetic oscillation, the space particles and their operation law can als... What exactly are photons and dark matter? Modern physical theories do not explain them very well. In this paper, by extending the law of electromagnetic oscillation, the space particles and their operation law can also be obtained. The system of space particle theory is formed under the law of physic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ory of space particles is quite consistent with many physical phenomena. There are no contradictions that can be foun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pace particles, there is an uneven space at the edge of an object, which has been proved by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phenomena. The theory of space particles has revealed the essence of photons and dark matter. It has also revea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mass, and energy. Space is a physical phenomen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ic Oscillations Space Particles Energy Bodies PHOTONS Dark Matter GRAVITY Uneven Space
下载PDF
面向数字孪生变压器的计算机辅助运维(CAM+)构架与关键技术
4
作者 廖瑞金 罗豪 +3 位作者 成立 杨丽君 赵学童 郝建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4-940,共17页
发展数字孪生变压器对支撑电力装备智能运维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变压器已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仿真的一般功能,但面向运行维护的场景、性能数字孪生还处于初级阶段。为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仿真、制造进一步拓展... 发展数字孪生变压器对支撑电力装备智能运维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变压器已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仿真的一般功能,但面向运行维护的场景、性能数字孪生还处于初级阶段。为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仿真、制造进一步拓展为电力装备的计算机辅助运维(computer aided maintenance+,CAM+)新模式,包含了场景更新、虚实融合、故障定位、智能运维等功能。该文首先介绍了CAM+的内涵,结合电力装备的数字孪生架构提出了面向数字孪生变压器的CAM+模式的技术架构。然后,综述了3维场景可视化建模、高精度传感、多物理场耦合模型与快速计算、虚实融合的动态推演、多源数据融合、状态智能评估、知识图谱等CAM+模式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最后,分析了CAM+在变压器场景更新、参量孪生和智能运维的应用,并总结了未来CAM+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M+ 数字孪生变压器 虚实融合 动态推演 智能运维
下载PDF
磨牙根管治疗后锂基玻璃陶瓷髓腔固位冠修复的回顾性分析
5
作者 曾百进 张介冰 +2 位作者 罗斌 孟丹 江青松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83-291,共9页
目的:了解根管治疗后磨牙采用锂基玻璃陶瓷髓腔固位冠(endocrown)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根管治疗后的磨牙,经同一医师评估为大面积牙体缺损或者临床冠较短常规修复无法获得足够的固位力。所有预备体肩台均采用端对端的预备方式,保... 目的:了解根管治疗后磨牙采用锂基玻璃陶瓷髓腔固位冠(endocrown)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根管治疗后的磨牙,经同一医师评估为大面积牙体缺损或者临床冠较短常规修复无法获得足够的固位力。所有预备体肩台均采用端对端的预备方式,保证至少1.0 mm的瓷厚度;髓腔深度大于4.0 mm时采用玻璃离子垫底。采用CAD/CAM制作锂基玻璃陶瓷髓腔固位冠后粘接。临床随访并观察和记录相关临床指标。结果:纳入观察的234个患者249个髓腔固位冠在4-9年的观察中,继发龋32颗;修复体折断5颗;脱粘接25颗,脱粘接的25颗中除5颗拔除外其余重新再粘接或重新修复;患根尖周炎8颗,其中7颗拔除;14颗患牙拔除,其中5颗因为预备体折断,1颗因为牙周牙髓联合病变,7颗因根尖周炎,7颗中有3颗合并预备体折断;4颗因继发龋后缺损太大。髓腔固位冠修复4-9年患牙总保存率可达94.38%。性别、年龄、牙位、预备体边缘位置对预备体是否会发生折裂以及是否会产生根尖周炎无明显关系;髓腔垫底会降低患牙根尖周炎及以及最终拔除的风险。第二磨牙脱粘接和患龋率明显高于第一磨牙。预备体边缘位于龈下与患龋、脱粘接以及修复体损坏的风险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修复体脱粘接风险增高。结论:锂基玻璃陶瓷瓷髓腔固位冠可满足临床修复效果,是临床冠短患牙修复的理想选择,是大面积牙体缺损需要桩核冠修复患牙的有益补充。对于根管治疗后的患牙采用髓腔固位冠修复时应考虑垫底及避免预备体边缘位于龈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腔固位冠 磨牙 玻璃陶瓷 CAD/CAM
下载PDF
椅旁IPS e.max CAD高嵌体修复后牙缺损的临床效果探析
6
作者 王梦婷 吴新 宋鑫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24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为评价CEREC椅旁CAD/CAM系统制作的IPS e.max CAD玻璃陶瓷高嵌体应用于根管治疗后牙缺损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2例根管治疗后牙,应用高嵌体的牙体预备方式,采用CEREC椅旁CAD/CAM修复系统和IPS e.max CAD玻璃陶瓷,即刻完成修复... 目的为评价CEREC椅旁CAD/CAM系统制作的IPS e.max CAD玻璃陶瓷高嵌体应用于根管治疗后牙缺损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2例根管治疗后牙,应用高嵌体的牙体预备方式,采用CEREC椅旁CAD/CAM修复系统和IPS e.max CAD玻璃陶瓷,即刻完成修复体并粘接;修复1年后复查,参照改良修正后的美国公众健康服务标准(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Criteria,USPHS),在修复体边缘染色、边缘继发龋、修复体边缘适合性、修复体崩瓷折裂或脱落、修复体颜色、牙龈健康状况、修复体邻接关系、患者满意度8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修复体边缘染色C级病例1例,成功率97.6%;边缘继发龋C级病例1例,成功率97.6%;修复体邻接关系欠佳C级病例1例,成功率97.6%;在边缘适合性、修复体崩瓷折裂或脱落、修复体颜色、牙龈健康状况、患者满意方面表现优秀,成功率均为100%。结论椅旁CAD/CAM系统制作的IPS e.maxCAD高嵌体修复体在短期内可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嵌体 IPS e.max CAD 椅旁CAD/CAM
下载PDF
软黏土地区深大基坑工程桩-连续墙体系空间变形效应 被引量:3
7
作者 盛兴旺 林超 +3 位作者 郑纬奇 尹逊一 孙焕重 杨峰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1-601,共11页
土体开挖过程中深大基坑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形效应,对其主体结构力学行为产生影响。以新建苏州南站枢纽深大基坑为工程背景,考虑地连墙厚度及工程桩的影响,基于ABAQUS建立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采用修正剑桥模型考虑软黏土的应变硬化特征,... 土体开挖过程中深大基坑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形效应,对其主体结构力学行为产生影响。以新建苏州南站枢纽深大基坑为工程背景,考虑地连墙厚度及工程桩的影响,基于ABAQUS建立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采用修正剑桥模型考虑软黏土的应变硬化特征,从地连墙侧向位移、墙后地表沉降、工程桩和坑底土体隆起3个方面,研究软黏土地区深大基坑工程桩-连续墙体系的变形特征及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深大基坑地连墙的侧向位移和地表沉降均呈现明显的角部效应,基坑A区(地连墙厚度1 m、桩径1 m)地连墙侧向位移角部效应的影响范围为1.05~1.71倍开挖深度,基坑B区(地连墙厚度0.8 m、桩径1.5 m)地连墙侧向位移角部效应的影响范围为0.91~1.48倍开挖深度;基坑A区、B区地表沉降角部效应的影响范围分别为1.24~2.10和1.77~2.47倍开挖深度;深大基坑空间变形角部效应与工程桩桩径及地连墙厚度有关,并且对基坑长边的影响效果大于短边。工程桩可有效增大基坑开挖面以下土体的刚度,减小地连墙的侧向位移;增大地连墙厚度可有效降低基坑的整体变形。基坑工程桩与坑底土体隆起总体呈现中间大、周边小的特征,工程桩周边土体受其约束,隆起较小;在一定范围内,工程桩对土体隆起抑制作用与其桩径呈正相关,与其桩间距呈负相关。软黏土地区深大基坑设计计算中需关注工程桩-连续墙结构体系的空间变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大基坑 软黏土地区 有限元 修正剑桥模型 空间变形效应
下载PDF
农用挖掘机卷筒虚拟装配规划设计与研究--基于CAM技术
8
作者 黄力刚 顾满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135,共5页
首先,采用CAD软件对农用挖掘机卷筒结构进行了设计;然后,对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CAM和VR技术实现了对农用挖掘机卷筒装配规划的设计与应用。仿真实验验证了此方法具有可行性,可对装配过程实现优化,大大提高设计效率。
关键词 农用挖掘机 CAD 卷筒 CAM VR技术 虚拟装配
下载PDF
玉米干物质分配与发育进程关系的干旱响应
9
作者 蔡福 米娜 +5 位作者 明惠青 张慧 张淑杰 赵先丽 金晨 张玉书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7期729-744,共16页
为深入了解玉米干物质分配(DMP)随发育进程(DVS)的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机理,并完善玉米DMP参数化方案,基于锦州地区开展4a的玉米营养(VP)和生殖(RP)生长期干旱试验,研究‘丹玉405’和‘先玉335’两个品种玉米地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分... 为深入了解玉米干物质分配(DMP)随发育进程(DVS)的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机理,并完善玉米DMP参数化方案,基于锦州地区开展4a的玉米营养(VP)和生殖(RP)生长期干旱试验,研究‘丹玉405’和‘先玉335’两个品种玉米地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分配随玉米发育进程的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情况下,玉米的果穗干重与地上总干重随DVS递增的趋势相似,叶和茎干重随DVS都表现出先增后减趋势;玉米叶干物质分配系数(DMPR)随DVS线性或指数减小,茎DMPR随DVS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开花吐丝期,果穗DMPR随DVS线性增大;叶干物质增长量分配系数(IDMPR)随DVS减小,在乳熟期发生干物质再分配,茎和果穗IDMPR与DVS都呈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茎干物质再分配略晚于叶。土壤干旱情况下,各器官干重随干旱加重而减小;各器官DMPR比干重对干旱的响应偏小且偏晚,其中‘丹玉405’的叶和茎DMPR在玉米生长后期随干旱的加重及发生时间的延后而增大,果穗DMPR的响应与之相反,‘先玉335’各器官DMPR对干旱的响应弱于‘丹玉405’。不同时期干旱使叶、茎和果穗IDMPR较正常值分别偏小、偏大和偏小,叶干物质再分配时间提前。高温和干旱叠加可导致玉米果穗生长停滞,使叶和茎的干物质再分配受到严重抑制,导致DMPR和干重比正常值明显偏大。综合4a试验结果,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和DMP随DVS变化及对干旱的响应都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干旱响应与干旱程度及其发生阶段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旱响应 干物质积累 干物质分配 发育进程
下载PDF
CAD/CAM技术在嵌体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10
作者 向盈盈 黄浩 +3 位作者 李雪林 夏志刚 段开文 宋飞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66-169,共4页
目的研究在嵌体制作教学中,CAD/CAM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口腔科实习的6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让学生进行下颌磨牙邻面嵌体牙体预备,指导教师通过不... 目的研究在嵌体制作教学中,CAD/CAM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口腔科实习的6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让学生进行下颌磨牙邻面嵌体牙体预备,指导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对第1次预备结果进行指导,由学生进行2次修改预备,考核小组对最终预备体的预备量、预备体外形、面洞形、鸠尾固位型、邻面洞形5个方面进行打分评价。结果实验组各项检测指标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AD/CAM技术应用于嵌体制作教学中可有效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达到较传统教学方式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 嵌体制作 教学
下载PDF
城市大气颗粒物中锑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程馨 孙家佞 凌凯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27,共5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高强度人类活动及锑化合物的广泛使用使城市大气环境中锑污染日趋严重。进入大气中的锑能长时间驻留并随大气环流进行长距离迁移造成跨区域污染。鉴于锑对人体的潜在毒性及致癌性,城市大气环境锑污染引起学术界...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高强度人类活动及锑化合物的广泛使用使城市大气环境中锑污染日趋严重。进入大气中的锑能长时间驻留并随大气环流进行长距离迁移造成跨区域污染。鉴于锑对人体的潜在毒性及致癌性,城市大气环境锑污染引起学术界和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大气环境中锑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对城市大气颗粒物中锑的来源、污染特征、源解析等方面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大气环境中锑污染来源、迁移转化过程研究中的锑同位素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进一步开展城市大气颗粒物锑污染研究、防治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大气颗粒物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陆源海相烃源岩有机质富集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读杰 吴克强 +7 位作者 尤丽 张自鸣 李雅君 熊小峰 徐敏 严夏泽 陈威合 程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43,共13页
琼东南盆地渐新统陆源海相烃源岩是深水区的一套重要烃源岩。从盆地构造格局、古气候、沉积相和三角洲规模4个方面对琼东南盆地渐新统陆源海相烃源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构造格局整体上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类型,断陷期... 琼东南盆地渐新统陆源海相烃源岩是深水区的一套重要烃源岩。从盆地构造格局、古气候、沉积相和三角洲规模4个方面对琼东南盆地渐新统陆源海相烃源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构造格局整体上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类型,断陷期的崖城组陆源有机质主要以近岸堆积形式形成煤系烃源岩;而陵水组(E_(3)l)陆源有机质则以河流-三角洲搬运形式形成陆源海相烃源岩。崖城组三段(崖三段,E_(3)y^(3))和三亚组二段(三二段,N_(1)s^(2))沉积期陆源高等植物最繁盛;崖二段(E_(3)y^(2))-崖一段(E_(3)y^(1))和陵水组二段(陵二段,E_(3)l^(2))-陵一段(E_(3)l^(1))沉积期次之,陆源高等植物供给充足。沉积相带控制陆源有机质的差异,同时卸载的不同形成了明显差异的陆源海相烃源岩。陆源海相烃源岩有利的发育区域为三角洲前缘-内浅海以及海底扇。大规模的三角洲可以输送更高生物通量的陆源有机质,提高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从而形成海域最为重要的一类有特色的气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局 沉积相 三角洲规模 有机质丰度 陆源海相烃源岩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一种小型无人机飞行控制及图像传输系统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玲 唐嘉成 谭皓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文章设计了无人机的飞行控制及图像传输,将PID算法和飞行控制的公式相结合,建立更平稳的飞行控制模型。采用功能较为强大的STM32F4系列单片机作为中心处理器进行设计,分模块分平台来模拟实现无人机的飞行控制、图像采集和图像传输等功... 文章设计了无人机的飞行控制及图像传输,将PID算法和飞行控制的公式相结合,建立更平稳的飞行控制模型。采用功能较为强大的STM32F4系列单片机作为中心处理器进行设计,分模块分平台来模拟实现无人机的飞行控制、图像采集和图像传输等功能。不仅可以增加飞行拍摄稳定性,也可以为跨平台飞行摄像传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行控制 图像传输 STM32单片机 ESP32-CAM
下载PDF
中国南方高成熟泥页岩有机质微观特征研究
14
作者 焦淑静 梁萍萍 +1 位作者 郭伟 周晓峰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7-323,共7页
页岩有机质孔隙对页岩气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对页岩气生成及运移机理的认知有着重要意义,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采用自然断面制样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南方高成熟泥页岩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有机质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 页岩有机质孔隙对页岩气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对页岩气生成及运移机理的认知有着重要意义,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采用自然断面制样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南方高成熟泥页岩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有机质主要以三种形态存在于页岩中,一种是细微的颗粒状,微粒尺寸约10~100 nm,与周围矿物界限不明显;一种是呈块状,尺寸多超过10μm,断口表面光滑;一种是部分保留生物形态的有机质,从数量而言以前两种为主。结合有机质成因及特征,作者对其进行分类:第一种为干酪根,第二种为沥青,第三种为生物碎屑。干酪根和沥青中都可能生成孔隙,干酪根内孔隙尺寸较小,形态不规则,沥青中的孔隙尺寸较大,呈气泡状,孔壁较圆滑。因为在泥页岩中干酪根占比比固体沥青多,而且高成熟度的页岩中干酪根中普遍发育孔隙,沥青中较少发育孔隙,所以干酪根孔隙是有机质孔隙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成熟 页岩 有机质孔隙 有机质类型 干酪根 沥青 扫描电镜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铀矿化砂岩中有机质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林飞 李子颖 +4 位作者 贺锋 武正乾 刘坤鹏 毛宁 李孟华 《铀矿地质》 CSCD 2024年第1期41-56,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铀矿找矿在近几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镇原、彭阳等地区发现了新的铀矿产地,白垩系铀矿化主要赋存于洛河组与环河组,少部分赋存于泾川组和罗汉洞组,这些赋矿层位原生沉积均处在干旱环境条件下,其中缺乏肉眼可...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白垩统铀矿找矿在近几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镇原、彭阳等地区发现了新的铀矿产地,白垩系铀矿化主要赋存于洛河组与环河组,少部分赋存于泾川组和罗汉洞组,这些赋矿层位原生沉积均处在干旱环境条件下,其中缺乏肉眼可见的有机质。但在钻孔岩心中,铀矿化砂岩中往往富含浸染状的有机质,这类有机质的性质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文章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铀矿化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与室内研究,厘定了赋矿砂岩中的有机质类型,探讨了有机质的来源及其铀成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赋矿砂岩中的原生沉积炭屑有机质十分稀少,有机质主要为充填于砂岩微孔隙中、具有流动特征、低演化程度的大分子有机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延7”段烃源岩。铀矿化与固体炭屑有机质关系不大,而主要与“可溶性”流动状有机质密切相关。研究区白垩系铀成矿特征具有“渗出”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状有机质 风成砂 下白垩统 砂岩型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与脑白质高信号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常虹 李雁翔 王琳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病人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与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AIS病例资料,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组(53...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病人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与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AIS病例资料,均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组(53例)和未出血组(84例)。采用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AIS病人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病人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血压、发病到治疗时间、WMH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H(OR=2.796,95%CI:1.450-5.391)是AIS病人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WMH是影响AIS病人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中重度WMH病人发生出血转化的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缺血性 急性 静脉溶栓治疗 出血转化 脑白质高信号
下载PDF
论行政许可事项的合理设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华琳 唐曼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行政许可事项的合理设定是我国《行政许可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要求,也有助于推进规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行政许可事项的合理设定以应对市场失灵,配合国家政策执行等正当现实需求为基础。设定者应以许可事项与许可规制能力范... 行政许可事项的合理设定是我国《行政许可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要求,也有助于推进规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行政许可事项的合理设定以应对市场失灵,配合国家政策执行等正当现实需求为基础。设定者应以许可事项与许可规制能力范围的匹配为考量,将行政许可用于适合由其规制的事项上。行政许可事项的合理设定还应恪守必要性限度,遵循自生秩序优先、柔性工具优先等设定原则,审慎利用许可规制,以求实现更好的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性 行政许可事项 许可设定 规制工具
下载PDF
天然富有机质含铵伊利石高温高压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红梅 刘冬 罗璟瀚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含铵伊利石等含铵黏土矿物是地壳中重要的储氮矿物,研究其高温高压稳定性对地球壳–幔圈层间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高温高压(HTHP)模拟实验,初步探索了天然富有机质(具类石墨结构)的含铵伊利石矿物结构及其携带的C、N元素的稳... 含铵伊利石等含铵黏土矿物是地壳中重要的储氮矿物,研究其高温高压稳定性对地球壳–幔圈层间氮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高温高压(HTHP)模拟实验,初步探索了天然富有机质(具类石墨结构)的含铵伊利石矿物结构及其携带的C、N元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高温(600)℃常压环境下,含铵伊利石层状结构发生塌陷,结构羟基脱失,层间NH_(4)^(+)脱失,其表面类石墨的结构有序度下降,部分含C、N官能团脱失,但仍有近一半得以保存。伊利石层间NH_(4)^(+)的热稳定性受矿物层状结构的制约,当伊利石因高温发生层间塌陷时,NH_(4)^(+)失去伊利石片层保护后受热发生分解。而不同形态有机氮的热稳定性主要与其在类石墨有机质芳香结构中的位置有关。含铵伊利石结构在高温高压(600℃、2 GPa)下保持稳定,类石墨的有序度以及石墨化程度均增强,表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温度的影响。此外,伊利石表面具网状片层结构的类石墨有机质对矿物结构有物理保护作用。同时,有机质中的部分C、N元素在高温高压下与伊利石结构中的Al和O等元素形成稳定的化合键,亦可增强有机质的稳定性。含铵伊利石在高温高压下的稳定性表明,含铵黏土矿物很有可能是携带地壳中的氮经俯冲进入地球深部的载体矿物。有机质中C、N元素的高温高压稳定性表明,地层中含N类石墨有机质可成为地球深部C、N元素的潜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铵伊利石 含N类石墨有机质 高温高压 稳定性 氮循环
下载PDF
CAD/CAM全瓷高嵌体与树脂复合陶瓷高嵌体修复对后牙牙体缺损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张莉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期48-52,共5页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AD/CAM)系统,因其具有高效率、高精确性等优点,逐渐在后牙牙体缺损修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研究CAD/CAM全瓷高嵌体、树脂复合陶瓷高嵌体在后牙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对两种方法的材料、后牙牙体治疗相关临床...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AD/CAM)系统,因其具有高效率、高精确性等优点,逐渐在后牙牙体缺损修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研究CAD/CAM全瓷高嵌体、树脂复合陶瓷高嵌体在后牙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对两种方法的材料、后牙牙体治疗相关临床应用、应用期间注意要点及应用效果差异进行比较,以期为后牙牙体缺损的治疗提供临床选择依据。本文通过对研究国内外CAD/CAM全瓷高嵌体与树脂复合陶瓷高嵌体修复对后牙牙体缺损的治疗新进展进行归纳与分析。CAD/CAM技术临床应用普及有利于提升医院在口腔医学领域的核心竞争能力,且高质量的牙体修复有益于提升民众的口腔健康,亦可节约社会医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CAM全瓷高嵌体 树脂复合陶瓷高嵌体 根管治疗 抗折强度
下载PDF
我国6个典型城市大气能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张霞 汪太明 +4 位作者 孟晓艳 尤洋 侯玉婧 黄卫明 张晓旭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9-247,共9页
采用线性相关性分析、分类变量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巴彦淖尔、石家庄、廊坊、郑州、武汉、广州六市2019—2020年的PM_(2.5)与气象观测数据,研究了PM_(2.5)浓度与大气相对湿度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六市大气能见度年变化规... 采用线性相关性分析、分类变量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巴彦淖尔、石家庄、廊坊、郑州、武汉、广州六市2019—2020年的PM_(2.5)与气象观测数据,研究了PM_(2.5)浓度与大气相对湿度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六市大气能见度年变化规律虽存在较大差异,但最低值均出现于每年12月—次年2月,且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气象条件、相对湿度、PM_(2.5)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明显,其中相对湿度通过改变PM_(2.5)物化性质间接影响能见度,与能见度相关程度相对较弱。PM_(2.5)浓度与能见度的线性相关性良好,以幂函数为主;整体上,相对湿度与PM_(2.5)浓度对大气能见度影响呈协同作用,相对湿度越大的城市对PM_(2.5)的控制要求越高。此外,PM_(2.5)浓度高于平台点时,大气能见度基本不随PM_(2.5)浓度增加而继续降低,只有PM_(2.5)浓度低于突变点时,大气能见度才会随PM_(2.5)浓度降低而显著提升,各市能见度突变点与平台期点所对应PM_(2.5)浓度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浓度 相对湿度 大气能见度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