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METALLOGENESIS OF LANCANGJIANG RIVER TRANSITIONAL FIELD TECTONIC ZONE IN WESTERN YUNNAN 被引量:1
1
作者 HU Bin DAI Tagen HU Ruizhong GUO Qun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2004年第2期183-188,共6页
Applying the crustobody geotectonic theory to geological prospecting at the Lancang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basic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western Yunnan and th... Applying the crustobody geotectonic theory to geological prospecting at the Lancang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basic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western Yunnan and the space-time evolution-movement historical-dynamic features of the Lancangjiang river tectonic belt, the author has discussed firstly the metallogenesis of the Lancangjiang river transitional field tectonic zone, which can provide a new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exploring the space-time laws of mineralization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obody geotectonic theory Lancangjiang river METALLOGENIC BELTS Lancangjiang river transitional FIELD tectono-metallogenesis western Yunnan
下载PDF
基于MIKE HYDRO River模型的轨交交通施工期防汛安全影响论证
2
作者 陆娴 《价值工程》 2024年第4期143-145,共3页
轨交交通施工期间,受车站结构设计、周边场地限制等因素影响,河道需要断流施工,断流会对区域的防洪除涝安全及水环境产生影响。本文以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西延伸工程为例,构建一维河网水动力模型,分析排涝及引调水工况下水位及水质变化... 轨交交通施工期间,受车站结构设计、周边场地限制等因素影响,河道需要断流施工,断流会对区域的防洪除涝安全及水环境产生影响。本文以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西延伸工程为例,构建一维河网水动力模型,分析排涝及引调水工况下水位及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平原河网地区个别河道断流对于区域防洪除涝安全影响较小,会严重影响河道断流处的水环境;通过增设导流措施可以减轻断流的影响,为平原河网地区河道断流影响分析及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交交通 平原河网 MIKE HYDRO river 防汛安全 水环境改善
下载PDF
A new formula of recovery factor for non-equilibrium transport of graded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被引量:1
3
作者 LI Lin-lin XIA Jun-qiang +2 位作者 ZHOU Mei-rong DENG Shan-shan LI Zhi-w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87-100,共14页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MYR)reduced greatly after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peration,causing the composition of bed material to coarsen continuously.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MYR)reduced greatly after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peration,causing the composition of bed material to coarsen continuously.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non-equilibrium transport of graded suspended sediment owing to different bed material compositions(BMCs)along the MYR,and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magnitude of recovery factor.Using the Markov stochastic proces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hiding-exposure effect of non-uniform bed-material,a new formula is proposed for calculating the recovery factor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BMCs,and it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non-equilibrium transport equation to simulate the recovery processes of suspended load in both sand-gravel bed and sand bed reaches of the MYR.The results show that:(i)the recovery rate of gra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at Zhicheng was slower than that at Shashi during the period 2003-2007;(ii)the mean recovery factors of the coarse,medium,and fine sediment fractions in the ZhichengShashi reach were 0.152,0.0012,and 0.0005,respectively,and the coarse sediment recovered up to the maximum sediment concentration of 0.138 kg/m3over a distance of 15 km;and(iii)the results of the new formula that can consider the effect of bed material composition are in general agreement with the field observations,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elay effects are inversely related to particle size and BMC.Consequently,the BMC effect on the nonequilibrium sediment transport in different reaches of the MYR needs to be considered for higher simulation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equilibrium sediment transport bed material composition transition probability recovery factor Middle Yangtze river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耕地空间转型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理研究
4
作者 柯善淦 崔海莹 +3 位作者 葛堃 王爱丽 杜星 卢新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112,共14页
研究目的:厘清耕地空间转型的内涵意蕴,识别长江经济带耕地空间转型的时空格局,并揭示其驱动机理,以期为耕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长江经济带耕地空... 研究目的:厘清耕地空间转型的内涵意蕴,识别长江经济带耕地空间转型的时空格局,并揭示其驱动机理,以期为耕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长江经济带耕地空间转型指数具有“东西强,中部弱”的空间特征,并在时间上呈增强趋势。(2)人口和经济是影响耕地空间转型的决定性因子。(3)驱动因子对耕地空间转型的影响大多以直接效应为主,而农产品单产和人口城市化率以间接影响为主。(4)耕地空间转型过程中,中介效应以零效应或负效应为主,主要受制于生产技术进步、生产模式升级、基础设施完善等中介机制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发展不完善成为制约耕地空间转型的关键瓶颈。研究结论:未来应着重协同提升人口素质、加速农业经济发展和深化产业结构升级,以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耕地空间转型,支撑农业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空间转型 时空格局 驱动机理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应用场景转换的政策创新扩散:一个新的视角——以“长制”演化为例
5
作者 李辉 胡彬 曹现强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105,127,共16页
从实践来看,政策创新扩散不仅发生在不同属地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政策领域或应用场景间。本文提出基于应用场景转换的政策创新扩散,并通过“长制”演化过程的纵向梳理,系统探索政策创新在不同应用场景间扩散的轨迹及其在时间、空间、场... 从实践来看,政策创新扩散不仅发生在不同属地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政策领域或应用场景间。本文提出基于应用场景转换的政策创新扩散,并通过“长制”演化过程的纵向梳理,系统探索政策创新在不同应用场景间扩散的轨迹及其在时间、空间、场景维度上的特征,同时本文还尝试考察了上级认可对政策创新跨场景扩散及其再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场景扩散经历了策源场景的早期探索、邻近场景的零星转换、多元场景的集中扩散、其他场景的个别跟进四个阶段,并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出与政策创新空间扩散相类似的S曲线。(2)在空间维度上,相异属地通常比相同属地更容易发生跨场景扩散,且当跨场景扩散发生在相异属地时,更容易产生对原有政策体系的突破性再创新,从而产生新的创新增长点。(3)在场景维度上,相近场景通常比较远场景更容易发生政策创新的跨场景扩散,且从顺序来看,跨场景扩散通常先发生于相近场景,再向较远场景扩散。(4)当一项政策获得上级认可时,更容易引发不同应用场景间的高频扩散。本文的概念提出及最终形成的系列观点拓展了政策创新扩散的研究空间,并为后续政策创新跨场景扩散的模式、机制以及扩散中的再创新等研究奠定了必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场景转换 政策创新扩散 政策再创新 河长制
下载PDF
基于双碳目标的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陈美景 王庆日 +3 位作者 白中科 史泽宇 于潇 张冰松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2,共12页
研究目的:构建双碳目标下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评价体系,并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Tobit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国土空间利用综合效率表... 研究目的:构建双碳目标下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评价体系,并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非参数核密度估计,Tobit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国土空间利用综合效率表现出平缓增长趋势,不同空间类型表现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不同区域表现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不同城市类型表现为成长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再生型城市>成熟型城市。(2)综合效率等级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中游和下游地区,中游地区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利用效率较高,下游地区农业空间利用效率相对较高。(3)自然地理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研究结论:应科学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与绿色低碳发展之间的关系,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因地制宜开展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治理,并充分考虑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系统谋划转型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利用效率 资源型城市 转型 双碳目标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异质性及驱动因素分析
7
作者 张初蕊 陈立欣 +2 位作者 王丽群 宋午椰 阎祉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81,共12页
【目的】在黄河流域生态恢复背景下,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01—2020年20期的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计算黄河流域ESV,利用空间自相关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目的】在黄河流域生态恢复背景下,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01—2020年20期的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计算黄河流域ESV,利用空间自相关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揭示黄河流域ESV的时空分异动态特征,并引入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黄河流域ESV时空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1)2001—2020年黄河流域ESV整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中调节服务价值所占比重最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和林地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高。(2)黄河流域ESV空间上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多数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时间路径的相对长度和弯曲度较小,结构比较稳定,但空间依赖效应较弱。ESV移动方向中负向协同增长占比最大,呈低速增长特征。2001—2020年ESV时空凝聚概率超过80%,说明黄河流域ESV局部空间格局呈现相对锁定状态。(3)流域ESV驱动因素中,年降雨量主要起负向作用,年均气温和植被覆盖则主要起正向作用,而人口密度与夜间灯光指数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弱。【结论】黄河流域ESV增长现状相对稳定,短期内较难改变,在影响ESV变化的因素中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跃迁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关键驱动因素
下载PDF
低碳经济转型对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张伟志 陈学刚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共8页
为丰富和深化低碳经济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于对低碳经济转型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的理论分析,设定双向固定效应基准模型和机制效应模型,以减污降碳协同效率为被解释变量,以低碳经济转型程度为核心解释变量,以政府财政投入... 为丰富和深化低碳经济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于对低碳经济转型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的理论分析,设定双向固定效应基准模型和机制效应模型,以减污降碳协同效率为被解释变量,以低碳经济转型程度为核心解释变量,以政府财政投入、市场化水平、公众环境关注度为调节变量,以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金融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工业化水平为控制变量,根据2010—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99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低碳经济转型对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促进作用,并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异质性检验、机制分析等。结论如下:无论是否添加控制变量、是否考虑核心解释变量的滞后性,双向固定的基准模型实证结果及稳健性检验结果均表明,低碳经济转型显著促进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异质性检验表明,低碳经济转型对黄河流域上游城市、资源型城市、省会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提高市场化水平、政府财政投入、公众环境关注度均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即增强了低碳经济转型对黄河流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转型 减污降碳 协同效应 黄河流域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s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dynamic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TGRA),Chongqing,China
9
作者 ZHU Xinyi GAO Jinlong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2024年第2期49-62,共14页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TGRA)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barrier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China.Therefore,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produ...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TGRA)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barrier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China.Therefore,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for sustainabl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TGRA.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in the TGRA by employing land use data in 2000,2005,2010,2015,and 2018,and detect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by using the Geographic detector(GeoDetector).Results implied that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 trajectories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in the TGRA varied in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and the study area was dominated by ecological space.A spatial orientation towards the northeast was detected in the evolu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during 2000-2018.In terms of quantity,the transition from ecological space(grassland and woodland)to agriculture land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from 2000 to 2018.However,the reverse transition from agriculture land to ecological space has increased since 2000 with the efforts of“Grain for Green”.In terms of temporal scale,there was a fluctuating trend in production space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living space,while ecological space showed an inverted U-shaped trend during 2000-2018.The dynamic patter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in the TGRA was influenced by both 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as basic determinants and dominant driving factors,respectively.Finally,the harmon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still require policy-makers’efforts.This work may have potential in adv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about land use conflicts,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ational layout of spatial function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G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s Functional transitio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TGRA) 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Yangtze river
下载PDF
引江补汉工程控制枢纽品字型双层闸门水力控制技术
10
作者 刘运佳 游万敏 +1 位作者 张磊 潘天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109,123,共10页
石花控制闸是引江补汉工程的控制枢纽,采用品字型双层闸门布置解决了引江补汉工程高水头、超长有压输水水力控制关键技术难题。为了探究石花控制闸品字型双层闸门水力控制技术,采用数值计算和水工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研究:①采用一维、... 石花控制闸是引江补汉工程的控制枢纽,采用品字型双层闸门布置解决了引江补汉工程高水头、超长有压输水水力控制关键技术难题。为了探究石花控制闸品字型双层闸门水力控制技术,采用数值计算和水工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研究:①采用一维、三维耦合数学模型计算控制闸启闭引起的系统水力过渡过程,为工程设计提供边界条件;②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分析控制闸体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系统沿线最大、最小压力均满足相关规程要求;控制闸内水流流态、压力分布等指标正常,控制闸体型合理。石花控制闸总体设计方案合理,布置方式和研究方法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字型双层闸门 长距离输水 水力过渡过程 水力控制 石花控制闸 引江补汉工程
下载PDF
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融合发展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利群 孙华强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推进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融合是应对城市群、都市圈内部交流日益紧密的重要举措。为此,文章首先明确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内涵及差异,并以江苏省沿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其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梳理江苏省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 推进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融合是应对城市群、都市圈内部交流日益紧密的重要举措。为此,文章首先明确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内涵及差异,并以江苏省沿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其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梳理江苏省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融合发展存在的诸如线网规模小、短板突出等问题;然后,以此为依据,提出江苏省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融合发展的需求与目标;最后,明确融合的核心内涵,从网络布局、运营管理、规范标准、政策推进、顶层设计、组织协调等方面阐述融合要点,以期为江苏省城际铁路与市域(郊)铁路的融合发展及后续线路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助力江苏省沿江城市群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城际铁路 市域(郊)铁路 融合发展 沿江城市群 江苏省
下载PDF
宁和城际轨道交通大胜关大桥段通信信号设备防雷研究
12
作者 宋玮韬 卢滢 唐晨彬 《现代信息科技》 2024年第1期63-66,共4页
雷电灾害是目前中国最严峻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雷电对电子设备所产生的干扰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宁和城际地铁大胜关长江大桥路段处于雷电的高发区域,文章对该路段的气候、雷电环境及实际工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其主桥和引桥上通... 雷电灾害是目前中国最严峻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雷电对电子设备所产生的干扰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宁和城际地铁大胜关长江大桥路段处于雷电的高发区域,文章对该路段的气候、雷电环境及实际工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其主桥和引桥上通信信号设备的防雷保护范围进行计算,分析并得出了通信信号设备的接地方案。该研究成果对类似相关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信号设备 防雷接地 轨道交通 大胜关大桥
下载PDF
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的上海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策略
13
作者 胡康琼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0,16,共6页
[目的]随着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日益深入,为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服务水平、缓解交通出行压力、整合区域资源,需要构建一体化运营体系,实现上海轨道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对此,提出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的上海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策略。[方法]从当... [目的]随着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日益深入,为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服务水平、缓解交通出行压力、整合区域资源,需要构建一体化运营体系,实现上海轨道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对此,提出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的上海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策略。[方法]从当前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发展历程与远期规划出发,结合上海都市圈和市域范围通勤的需要,剖析轨道交通存在的问题,提出上海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寻求各种运输方式最优配置的内涵,并从“统一规划、运营协同、机制联合”等层面提出融合策略。[结果及结论]上海轨道交通存在的网络结构功能尚不完善,不同层次的轨道交通之间衔接程度不充分,运营管理多层次主体缺乏联动性等问题。上海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策略为:优化既有网络,完善结构功能;规划网络融合,建立多层次区域线网;分线建立市域线运营公司管理模式和调度中心;规划与产业联盟,建运主体联动制度;制定区域融合法制保障。融合策略以“规划一张网、运营一体化、乘客一张票”为标志,能实现“点—线—面”统筹,确保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衔接有序、运行顺畅,为乘客提供高质量运输服务,进而实现上海轨道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轨道交通 融合发展策略 长三角一体化
下载PDF
黄河流域和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转型效率对比
14
作者 裴伊斐 王凤鸣 +1 位作者 贾纯洁 臧旭洲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4期16-21,共6页
以黄河流域和长江经济带沿线19个省份为样本,建立超效率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分析了2013—2022年黄河流域和长江经济带的制造业绿色转型效率,并利用“泰尔指数”进行转型效率的差异性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效... 以黄河流域和长江经济带沿线19个省份为样本,建立超效率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测算分析了2013—2022年黄河流域和长江经济带的制造业绿色转型效率,并利用“泰尔指数”进行转型效率的差异性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效率呈上升趋势,相反黄河流域发展相对缓慢;通过差异性分析发现黄河流域的域制造业绿色转型效率低于长江经济带,并且黄河流域中各省份的差异性相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转型效率 制造业 超效率SBM 黄河流域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改进波形聚类方法的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预测--以渤海A油田为例
15
作者 董建华 杜昕 +2 位作者 伊硕 周建楠 刘向南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0-379,共10页
渤海新近系河湖过渡带复合河道砂体叠置关系复杂、相带变化剧烈,利用传统地震属性划分沉积微相多解性较强。提出了改进振幅谱距离-K中心聚类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预测。方法包括两个方面:①以测井标定沉积微相对应的典... 渤海新近系河湖过渡带复合河道砂体叠置关系复杂、相带变化剧烈,利用传统地震属性划分沉积微相多解性较强。提出了改进振幅谱距离-K中心聚类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预测。方法包括两个方面:①以测井标定沉积微相对应的典型波形作为初始聚类中心以及聚类中心更新过程中的约束条件;②利用振幅谱距离评价波形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提升波形聚类精度。根据渤海新近系A油田地质条件设计复合河道砂体三维模型,模型试验结果证实改进后的方法微相预测准确率达95%,相比传统K均值聚类算法精度提升15%,较好地区分了泥岩、单期河道边部、单期河道主体、河道边部叠置、河道边部与主体叠置、河道主体叠置(或多期叠置)共6种河道不同部位或叠置样式。利用改进后的方法指导A油田10个砂体沉积微相划分,将大型砂体S沉积微相划分为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决口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6类,指导开发方案中优先动用分流河道、河口坝等优势微相的地质储量,证明了方法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聚类 振幅谱距离 复合河道 沉积微相 河湖过渡带 渤海新近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全域空间动态跃迁与局部空间驱动差异
16
作者 白永亮 范继宁 赖印强 《开发研究》 2024年第2期100-112,共13页
作为臭氧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提升对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的时空变化认知和探寻污染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成为实现协同治理的两大基础性关键问题。基于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地市的臭氧浓度监测数据,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研究... 作为臭氧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提升对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的时空变化认知和探寻污染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成为实现协同治理的两大基础性关键问题。基于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地市的臭氧浓度监测数据,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研究长江经济带全域空间臭氧污染的特征与时空变化过程,应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格局变化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并进一步探究其局部空间的驱动差异,进而提升对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的科学认知。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臭氧污染格局整体呈现东高西低态势,重污染区域由下游向中上游扩展;臭氧污染的空间相关性逐年增强,且呈现集聚与分异并存的空间演进特征;臭氧浓度的时空跃迁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但整体呈现一定的转移惰性;地市空间尺度的臭氧浓度时空跃迁驱动类型存在差异。上海、长沙等中下游城市表现为开放-城镇化驱动型;贵阳、昆明等上游城市表现为科技-绿化制约型。从上游至下游臭氧浓度的时空跃迁呈现出“同向制约—逆向发展—同向发展”的递变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臭氧污染 空间格局 时空跃迁 驱动类型
下载PDF
道路和河渠工程施工对轨道交通高架桥桩基的影响分析
17
作者 时真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6期135-137,共3页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桩基周围建设项目越来越复杂,因此周围施工对高架桥桩基的影响分析越来越重要。以义乌市柯村至国贸大道道路改造工程和柯村渠系连通工程施工对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官塘停车场出入...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桩基周围建设项目越来越复杂,因此周围施工对高架桥桩基的影响分析越来越重要。以义乌市柯村至国贸大道道路改造工程和柯村渠系连通工程施工对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工程官塘停车场出入线的影响工程实例。采用MIDAS GTS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以研究河渠工程施工前、中、后期轨道交通高架桥的桩基及位移和沉降变化。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道路和河渠工程施工会造成周围桩基产生位移和沉降,且影响结果随着二者水平投影增大而减小。可为义乌地区其他临近轨道交通高架桥桩基建设项目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 河渠 轨道交通 桩基 数值分析
下载PDF
跨孔弹性波CT在轨道交通工程中对深大管线探测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李开朗 姚金 +2 位作者 王典 向亮星 敦培轩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4年第8期118-121,共4页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深埋管线(深度>3 m)数量激增。轨道交通设计线路穿越已有大埋深大直径管线,对盾构隧道的施工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常规管线探测方法受深度.精度等影响很难发挥作用。以佛山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中对西江引水...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深埋管线(深度>3 m)数量激增。轨道交通设计线路穿越已有大埋深大直径管线,对盾构隧道的施工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常规管线探测方法受深度.精度等影响很难发挥作用。以佛山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中对西江引水管线探测为例,通过场地环境调查.多方案对比和波场正演确定选取跨孔弹性波CT方法的合理性。分析平测速度曲线及反演剖面图两种成果,结果表明弹性波CT可精确探明管线平面位置及深度,适宜解决此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管线探测 弹性波CT 西江引水管线
下载PDF
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起沙风风况及输沙势特征——以临泽县为例
19
作者 张钰佳 张媛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8-54,共7页
基于甘肃临泽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气象观测数据,在分析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的起沙风风况和输沙势特征变化情况的基础上,评估了区域风能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起沙风风速为6.12 m/s,年均起沙风频率为5.57%,最大... 基于甘肃临泽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气象观测数据,在分析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的起沙风风况和输沙势特征变化情况的基础上,评估了区域风能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起沙风风速为6.12 m/s,年均起沙风频率为5.57%,最大风速为23.3 m/s;研究区年起沙风向主要以偏东风(NNE、NE、ENE、E)和偏西风(WNW、NW、W)为主;研究区年输沙势(DP)和年合成输沙势(RDP)分别为18.88 VU和6.10 VU,属于低风能环境;年方向变率指数(RDP/DP)为0.32,属于中比率的钝双峰或锐双峰型风况;年合成输沙势方向(RDD)267.05°,为W方向,表明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沙物质主要朝西方向输移;风能环境在春季最大,在这期间可通过适当的防护措施截留沙物质,进而减少风沙灾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绿洲过渡带 起沙风 输沙势 风能环境 黑河中游
下载PDF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in a Coastal Site of Natural Reserve “Lake of Tarsia-Mouth of River Crati”-Northern Ionian Sea, Calabria (Italy) 被引量:1
20
作者 Alessandra Giulia Chiara Marincola Luisa Ruffolo +1 位作者 Davide Cozza Radiana Cozza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 and Protection》 2013年第11期1087-1096,共10页
Our work was aimed to study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in two coastal sites placed in Natural Reserve “Lake of Tarsia-Mouth of river Crati” in Northern Ionian Sea-Calabria (Italy). This zone represents a wetland ... Our work was aimed to study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in two coastal sites placed in Natural Reserve “Lake of Tarsia-Mouth of river Crati” in Northern Ionian Sea-Calabria (Italy). This zone represents a wetland area of high natural interest populated by different organisms (animals and plants) living in a transitional ecosystem characterized by a great biodiversity. The sampling was performed in two different seasonal periods (summer and autumn 2012) and in two different sites (marine site vs fluvial one). Different algal genera/species were recognized and analyzed by Utermohl inverted microscope method and als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s of biomass were perform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ominant group was the Diatoms with exclusive species in such periods in both the sampling sites;we also observed the presence of genera and/or species of potentially toxic algae (Pseudo-nitzschia sp., Alexandrium taylori, Prorocentrum micans, Skeletonema sp.), mostly in summer. Complessively, 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 was always higher in marine site than in the fluvial site. The results were also processed considering the context of the chemical-physical parameters (such as temperature, pH, salinity, nutrients).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 nutrients N and P in such periods indicated a state of meso-eutrophic waters both in the proximity of river site as well as in the marine zone. The data represent the first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phytoplankton structure in this area, which results in a very variable environment with a high recovery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OPLANKTON transitional Area LAKE of Tarsia river Crati TROPHIC State Ionian Se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