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美国课程主导范式转换的知识社会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晓玲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47,共4页
在知识社会学视野中,我们"遭遇"到的各种知识并非产生于真空之中,知识与社会的存在有着深刻的联系,是历史制约、社会建构、利益导向的。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美国课程主导范式从开发向理解范式转换背后的社会与文化状态,... 在知识社会学视野中,我们"遭遇"到的各种知识并非产生于真空之中,知识与社会的存在有着深刻的联系,是历史制约、社会建构、利益导向的。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美国课程主导范式从开发向理解范式转换背后的社会与文化状态,可以揭示大学本位的课程专家的身份以及他们的理论观、实践观所发生的变化。它为我们解读美国的课程理论提供了一个文本之外的社会学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 主导范式 开发 理解 知识社会学
下载PDF
浅析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来源与核心
2
作者 李宏英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第1期18-19,共2页
受库恩范式理论相对性的启迪,爱丁堡学派以激进的态度解读库恩的著作,并极端化库恩思想中的相对主义。因此,库恩范式理论中的相对主义成了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直接理论来源,强纲领理论则成为SSK理论的核心。
关键词 库恩范式理论 相对主义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 强纲领理论 理论来源 核心
下载PDF
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学范式争论的再思考
3
作者 张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64-168,共5页
文章回顾了传播学主导范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围绕它而展开的争论,通过分析前人文献得出传播学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之间的对立和分野其实并非不可调和的结论。无论是处于传统的还是先进的媒介环境中,传播学研究具备批判性思考这种宽广的研... 文章回顾了传播学主导范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围绕它而展开的争论,通过分析前人文献得出传播学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之间的对立和分野其实并非不可调和的结论。无论是处于传统的还是先进的媒介环境中,传播学研究具备批判性思考这种宽广的研究格局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考虑到传播学当前的新技术背景,在新媒体语境下如若仅止步于单纯的批判性思考则会显得“后劲不足”。结合对传播学受众研究领域正在发生的范式转型的介绍,文章提出当前传播学应走出二元对立的局面,在面对一些特定的研究问题时应用新的分析技术,将思辨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结合才是传播学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传播学 主导范式 网络社会 范式结合 多元转向
下载PDF
对传播学研究主导范式的反思与批判--托德·吉特林《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解读 被引量:6
4
作者 禹夏 曹洵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3-115,共13页
托德·吉特林的《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是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学实证研究学派与批判学派开展研究范式之争的经典文献。本文尝试将其置于范式争论和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境的历史背景中,解读该文对于大众媒介研究的主要价值... 托德·吉特林的《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是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学实证研究学派与批判学派开展研究范式之争的经典文献。本文尝试将其置于范式争论和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境的历史背景中,解读该文对于大众媒介研究的主要价值。文章梳理了以媒介效果为代表的实证研究,自1940年代起,成为美国传播学研究主导范式的因果脉络;并从吉特林的学术旨趣和写作背景出发,揭示其学理逻辑和批判价值——如何评价媒介效果研究在成为主导范式后,对媒介社会学造成的影响。文章认为,《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传播学科的发展缺失独立性的根本原因——应用性研究领域的主导范式不可避免受权力宰制;而实证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使其难以担当媒介社会学研究应有的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社会学 主导范式 范式之争
原文传递
当代西方社会建构童年研究范式考察 被引量:3
5
作者 苗雪红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23,共8页
受20世纪哲学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自菲利普·阿利埃斯提出"童年是一种社会建构"之后,引发了西方50余年来从社会文化视角建构童年的热潮,并形成了社会建构童年研究范式。该范式认为不能将童年视为一种存在于个体... 受20世纪哲学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自菲利普·阿利埃斯提出"童年是一种社会建构"之后,引发了西方50余年来从社会文化视角建构童年的热潮,并形成了社会建构童年研究范式。该范式认为不能将童年视为一种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固有特点,不存在本质意义上的童年,童年是历史的、社会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建构。中国的童年研究需要系统了解西方社会建构童年研究范式的思想性质、话语立场、表达方式以及建构步骤,系统梳理50年来从社会文化视角先后出现的三种童年研究途径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其方法,分析社会建构范式童年研究的贡献和局限,从而更好地推进童年研究以及童年社会政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年研究 社会建构范式 历史路径 媒介文化路径 社会学路径
原文传递
清末修律的旁观者:赫善心与《中国新刑律论》 被引量:2
6
作者 雷勇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62,共11页
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是一场西方近代法权与中国传统礼法之间的中西古今之争。作为这场论战的局外旁观者,在青岛短期工作的德国法律教师赫善心撰写了支持"礼教派"的评论文章《中国新刑律论》,该文是德国近代法权... 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是一场西方近代法权与中国传统礼法之间的中西古今之争。作为这场论战的局外旁观者,在青岛短期工作的德国法律教师赫善心撰写了支持"礼教派"的评论文章《中国新刑律论》,该文是德国近代法权思想在清末修律上的投影,基本上代表了同时代德国人对修律的整体性立场和观点。在历史主义-进化论法社会学观念下,赫善心用西方近代法权中的"道德-法律"范式置换了礼法概念,其观点阐发表面上支持"礼教派"。然而,由于赫善心的法社会学立场带有明显的道德观相对主义色彩,因此在深层次意义上,这种概念置换实际进一步消减了道德和法律为一体的礼法传统。同时,带有强烈进化论的法社会学立场使得赫善心进而以民情观和利益目的论,再次把礼教问题引申为从家族主义到国家主义的法权问题,从而使礼法的传统根柢再一次松动。由此观之,体现德国多重近代法权观念的《中国新刑律论》,实际上在"普通之道德"以及国家主义等问题上也能在"法理派"那里听到回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法之争” 礼法 近代法权 “道德-法律”范式 历史主义-进化论法社会学 家族主义 国家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