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lcifying fibrous tumor of the mediastinum: A case report
1
作者 Dian-Jun Qi Qing-Fu Zh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17期2637-2643,共7页
BACKGROUND Calcifying fibrous tumor (CFT) is a rare benign mesenchymal tumor that often occurs in deep soft tissue of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CFT rarely occurs in the mediastinum.CASE SUMMARY In this paper,we descri... BACKGROUND Calcifying fibrous tumor (CFT) is a rare benign mesenchymal tumor that often occurs in deep soft tissue of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CFT rarely occurs in the mediastinum.CASE SUMMARY In this paper,we describe a 31-year-old male patient with CFT in the mediastinum.The patient did not have any symptoms,and the posterior mediastinal lesion was unintentionally found during routine re-examination of thyroid cancer.The tumor had no adhesion to the surrounding tissue and was successfully and completely removed.Pathology showed a large amount of collagen-rich fibrous connective tissue.There was scattered dystrophic calcification and gravel in the fibrous tissue and a small amount of lymphocyte and plasma cell infiltration and lymphoid follicle formation in the interstitial fluid.In addition,findings showed 20 IgG4+ plasma cells per high-powered field of the diseased tissue,an IgG4+/IgG ratio of about 20%,and normal serum IgG4 levels.The final diagnosis was CFT of the mediastinum (CFTM).No evidence of tumor recurrence was observ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 at 3 mo after surgery.CONCLUSION IgG4+ plasma cell enlargement may occur in CFTM,bu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serological tests suggest that it is not IgG4-related disease.We speculate that it may be an independent tumor sub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cifying FIBROUS tumor mediastinum IgG4-related DISEASES Case report
下载PDF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2
作者 马美丽 滕家俊 +3 位作者 高志强 施春雷 钟华 韩宝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55-1161,共7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收治的病理明确的原发性纵隔YST 2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 目的·总结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YST)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收治的病理明确的原发性纵隔YST 2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血清学报告、病理学报告、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纯YST 22例,混合型YST 7例。男28例,女1例。平均发病年龄(24.5±5.9)岁。初始临床表现为胸闷(34.5%)、胸痛(27.8%)、咳嗽(34.5%)、咳痰(34.5%),以及无特异性症状(24.1%)等。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增强显示29例病灶均位于前纵隔,最大径范围5.6~18.2 cm;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部分呈囊实性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肿瘤边界不清,常压迫和累及周边组织。29例初诊患者中,28例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显著升高,另外1例未检测。29例患者中接受化学治疗(化疗)25例,手术治疗26例,放射治疗8例。确诊后直接手术者7例;经化疗后再手术治疗者19例,其中16例(84.2%)化疗后疗效评价为病灶缩小。手术后73.1%(19/26)的患者血清AFP有明显下降。化疗后56.0%(14/25)的患者血清AFP下降。结论·原发性纵隔YST好发于中青年男性,有一定临床和影像学特征表现,血清AFP升高,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卵黄囊瘤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甲胎蛋白 化学治疗
下载PDF
纵隔恶性横纹肌样瘤一例
3
作者 江林臻 白玉萍 张静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8-170,共3页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并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3A-356。患者男,16岁,自诉5个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颈部疼痛,可自行缓解,2个月前开始出现双上肢麻木,手指...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并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3A-356。患者男,16岁,自诉5个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颈部疼痛,可自行缓解,2个月前开始出现双上肢麻木,手指麻木明显,自觉影响写字、抓持等精细动作,以“脊髓肿瘤”收入院。专科查体:双上肢浅感觉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横纹肌样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诊断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4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许存宝 苏春阳 +3 位作者 姚锡虎 张峰顺 王怡璇 陈一峰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031-1036,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PMY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纵隔卵黄囊瘤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肿瘤呈网状、微囊状结构...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PMY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纵隔卵黄囊瘤的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肿瘤呈网状、微囊状结构、内胚窦结构等多种生长方式混合存在,肿瘤细胞核大、空泡状,核仁明显,细胞质内可见嗜酸性透明小体。免疫组化表型: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SALL4、AE1/AE3、GPC-3、HNF1β,表达或不表达AFP、CD117、PLAP及EMA,不表达CD30、OCT3/4、D2-40,Ki-67指数60%~70%。本组病例及复习文献共48例,随访时间1~144个月,死亡20例,生存曲线显示死亡病例均约在2年内死亡。结论PMYST是一种少见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中青年男性,2年内死亡率较高,血清中AFP的含量有助于诊断、监测治疗反应和检测肿瘤的复发,治疗上以手术及化疗为主,且化疗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生殖细胞肿瘤 卵黄囊瘤 AFP
下载PDF
胸部恶性肿瘤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吴艳 张冬梅 +1 位作者 毕昭雪 孙清超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2期1495-1499,共5页
目的探讨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2例胸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VTE将患者分为VTE组(n=31)和对照组(n=101... 目的探讨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2例胸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VTE将患者分为VTE组(n=31)和对照组(n=10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相关信息及术后主要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VTE的危险因素。结果VTE组患者的年龄、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比例、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TE组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期间呼吸机使用时间﹥3 d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术中发生低体温以及术后住院期间呼吸机使用时间﹥3 d均是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5岁、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术中发生低体温以及术后住院期间呼吸机使用时间﹥3 d均会增加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VTE的风险,在临床实践中应对合并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和强化针对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肺癌 纵隔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栓塞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胸腔镜下不同入路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效果及对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龚琰龙 潘朝阳 +1 位作者 曾进福 漆滨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4期42-46,共5页
目的:探究胸腔镜下不同入路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效果及对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萍乡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9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将采用胸腔镜下侧胸入路进行... 目的:探究胸腔镜下不同入路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效果及对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萍乡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9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将采用胸腔镜下侧胸入路进行手术的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胸腔镜下剑突下入路进行手术的3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术后6、12、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但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侧胸入路相比较,经剑突下入路进行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可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术中出血量少,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加快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胸腔镜 剑突下入路 侧胸入路 并发症
下载PDF
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CT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虞昊 许尚文 陈自谦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12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CT对于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1例我院病理确诊为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CT图像分析包括病变大小、位置、密度、形态、坏死、钙化、强化方式、周围组织侵犯程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目的探讨CT对于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1例我院病理确诊为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CT图像分析包括病变大小、位置、密度、形态、坏死、钙化、强化方式、周围组织侵犯程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果21例患者,位于前纵隔11例,前中纵隔2例,中纵隔8例;17例不规则或分叶状,4例类圆形;20例见坏死,5例伴点状钙化灶;18例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或消失,3例清晰;4例轻度强化,15例中度强化,2例重度强化;侵犯胸壁及胸膜各1例,侵犯心包5例,侵犯纵隔大血管13例;9例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肺门淋巴结转移,锁骨上窝及肝胃间隙淋巴结转移各1例。结论MNEC的CT征象有一定特点,认识这些征象对于提高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神经内分泌肿瘤 体层摄影术 计算机体层成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儿童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8
作者 周永钢 宋鹏鹏 张莹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7期1190-119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儿童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42例前纵隔原发性肿瘤患儿,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准确率。结果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本组42例包括淋巴瘤30例,畸胎瘤6例,卵黄囊瘤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儿童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42例前纵隔原发性肿瘤患儿,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准确率。结果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本组42例包括淋巴瘤30例,畸胎瘤6例,卵黄囊瘤3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侵袭性胸腺瘤1例,胸腺脂肪瘤1例。淋巴瘤呈多结节融合状,沿血管间隙向周围浸润性生长,增强后强化均匀或不均匀,其中10例瘤体内部伴囊变坏死。畸胎瘤内部可见骨骼、软组织及脂肪成分。卵黄囊瘤密度不均匀,压迫周围血管,增强后内部可见增粗迂曲血管影。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形态不规则,伴液化坏死,增强后强化不均匀。侵袭性胸腺瘤密度不均匀,偏向纵隔一侧压迫血管生长,同侧胸膜增厚并胸腔积液。胸腺脂肪瘤内部可见大量脂肪密度及条片状软组织密度影,沿血管间隙生长,边界清晰。术前MSCT诊断准确率92.86%(39/42)。结论儿童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MSCT可做出准确诊断,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前纵隔 原发性 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胸腔镜单操作孔切除纵隔肿瘤28例 被引量:19
9
作者 王巍炜 李高峰 +1 位作者 张勇 巫正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切除纵隔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13年3~8月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根据术前肿瘤位置,先于腋中线第6~8肋间做长约1.5 cm切口作为观察孔,取腋前线第4或5肋间3~4 cm切口为操作孔,行纵隔肿瘤切除28例。...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切除纵隔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13年3~8月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根据术前肿瘤位置,先于腋中线第6~8肋间做长约1.5 cm切口作为观察孔,取腋前线第4或5肋间3~4 cm切口为操作孔,行纵隔肿瘤切除28例。结果2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平均手术时间56.8 min(42~107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85 ml(40~150 ml),无手术死亡。术后带管时间2~5 d,平均3.7 d10术后住院时间5~8 d,平均6.7 d10无严重术后并发症。28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局部复发。结论对于部分纵隔肿瘤采取单操作孔胸腔镜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肿瘤 胸腔镜 单操作孔
下载PDF
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诊断和外科治疗(附272例报告)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庆琛 李良彬 温剑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特别是术中防治意外损伤及保证手术安全的技术问题。方法:对我院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2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72 例中 神 经源性肿瘤占28.3%,其次为胸腺肿...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特别是术中防治意外损伤及保证手术安全的技术问题。方法:对我院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2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72 例中 神 经源性肿瘤占28.3%,其次为胸腺肿瘤或囊肿(27.6%)和畸胎样瘤(20.2%);X线检查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基本符合率为73.9%(201例);均在全麻下施行手术,其中开胸手术266例,经颈部手术4例,颈胸分别切口同期手术2例;手术方式包括肿瘤或囊肿完全切除、大部切除和开胸探查等。术中上腔静脉损伤4例,其中1例经右心耳上腔静脉插管后修补,二期(术后2周)拔除上腔静脉插管治愈。手术死亡6例,手术死亡率为2.2%。结论: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中,神经源性肿瘤的发病率居首位,其次为胸腺瘤和畸胎样瘤;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认真选择切口,在手术操作中防治重要组织器官损伤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肿瘤 囊肿 诊断 外科治疗
下载PDF
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40例报告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金锐 李剑锋 +2 位作者 杨帆 李运 王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8期792-793,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994年5月~2006年5月,经胸腔镜手术切除40例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套管切口根据肿瘤位置而定,如肿瘤过大,切除困难,可辅助小切口。结果34例经胸腔镜顺利完成...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994年5月~2006年5月,经胸腔镜手术切除40例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套管切口根据肿瘤位置而定,如肿瘤过大,切除困难,可辅助小切口。结果34例经胸腔镜顺利完成肿瘤切除,6例附加6cm小切口完成手术。神经鞘瘤20例,神经纤维瘤14例,神经节细胞瘤6例。肿瘤直径平均4.7cm(2~12cm)。术后平均胸腔闭式引流2.2d(1~7d)。术后平均住院4.8d(3~13d)。轻微并发症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9个月~12年,其中<3年16例,3~5年12例,>5年7例,失访5例。局部复发1例,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胸腔镜切除后纵隔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安全、可靠、创伤小,可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 胸腔镜
下载PDF
胸腔镜下双孔法治疗后纵隔肿瘤20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剑 姜应梅 +3 位作者 梁贵友 徐刚 宋永祥 陈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5期450-451,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双孔法治疗后纵隔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取健侧卧位前倾30°,于患侧腋中线第6肋间做1 cm长切口为胸腔镜观察孔,腋前线第3/4肋间做一3 cm长操作切口。经操作口置入电凝钩及吸引器,切开纵隔肿瘤外膜后使用圆头吸引器于...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双孔法治疗后纵隔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取健侧卧位前倾30°,于患侧腋中线第6肋间做1 cm长切口为胸腔镜观察孔,腋前线第3/4肋间做一3 cm长操作切口。经操作口置入电凝钩及吸引器,切开纵隔肿瘤外膜后使用圆头吸引器于包膜内钝性分离并完整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平均手术时间46.5 min(35~78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5.5 ml(30~110 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平均2.5 d(1~4 d),术后平均住院4.5 d(3~7 d)。术后病理:神经纤维瘤8例,神经鞘瘤4例,畸胎瘤3例,支气管囊肿2例,淋巴结结核2例,脂肪瘤1例。20例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胸腔镜下双孔法治疗后纵隔肿瘤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后纵隔肿瘤
下载PDF
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安群 杨永红 刘启榆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40-41,T010,共3页
目的 阐明纵隔髓外造血的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报道 1例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病例 ,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病因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肿瘤由各种造血细胞构成 ,未见脂肪成分。结论 纵隔髓... 目的 阐明纵隔髓外造血的病理形态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报道 1例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病例 ,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病因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肿瘤由各种造血细胞构成 ,未见脂肪成分。结论 纵隔髓外造血瘤样增生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的良性病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髓外造血组织瘤样增生 罕见病 病理形态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85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欧阳征 冉鹏 彭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3599-3600,共2页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价值。方法:2001年7月至2012年3月,胸腔镜切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85例,其中6例胸腔-椎管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切除72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切除10例,中转开胸3例。结果:手...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治疗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价值。方法:2001年7月至2012年3月,胸腔镜切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85例,其中6例胸腔-椎管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切除72例,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切除10例,中转开胸3例。结果: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95.3min,术后病理神经鞘瘤42例,神经纤维瘤22例,神经节细胞瘤21例。随访9个月~9年,无局部复发。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安全、微创、恢复快,可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胸腔-椎管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由胸外科和神经外科医师共同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检查 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
下载PDF
纵膈肿瘤患者经上肢PICC置管及护理 被引量:4
15
作者 曾德燕 高元瑾 +1 位作者 王青 王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9期964-966,970,共4页
目的:讨论纵膈肿瘤病人经上肢PICC置管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纵膈肿瘤病人行上肢PICC置管的操作方法、术后护理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结果:10例病人行PICC置管,左上肢和右上肢置管分别为4例和6例。所有病人的顺利完成化疗。10位病... 目的:讨论纵膈肿瘤病人经上肢PICC置管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纵膈肿瘤病人行上肢PICC置管的操作方法、术后护理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结果:10例病人行PICC置管,左上肢和右上肢置管分别为4例和6例。所有病人的顺利完成化疗。10位病人管道的留置时间为3~12(7.58±1.00)月。10位病人在PICC应用中,导管内液体流畅,未出现感染、堵管、血栓、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纵膈肿瘤患者,除常规PICC术前评估外,根据肿瘤的大小、压迫的程度同时核查胸部CT、上肢血管彩超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后制定的置管方案,由资深置管者操作、医护合作,严密的术中监护,细致的术后护理,或可行上肢PICC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膈肿瘤 上肢PICC 护理
下载PDF
原发恶性纵隔生殖细胞瘤的治疗与预后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均勇 何明敏 +2 位作者 邹雪林 肖至兰 丁振宇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13期2055-2057,共3页
目的:探讨纵隔原发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8年至2013年收治的生殖细胞瘤患者,筛选纵隔原发恶性生殖细胞肿瘤,采集临床病理资料分析预后。结果:经病理确诊生殖细胞瘤患者共1 523例... 目的:探讨纵隔原发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8年至2013年收治的生殖细胞瘤患者,筛选纵隔原发恶性生殖细胞肿瘤,采集临床病理资料分析预后。结果:经病理确诊生殖细胞瘤患者共1 523例,原发于纵隔163例,其中恶性14例,包括精原细胞瘤6例,非精原细胞瘤8例。病人接受手术、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治疗。精原细胞瘤患者生存时间优于非精原细胞瘤患者(P=0.015)。结论:精原细胞瘤患者生存优于非精原细胞瘤患者。手术对纵隔原发恶性GCT的价值仍难以断定,需要仔细评估疾病的具体情况。放化疗的综合治疗应当是此类病人的主要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细胞瘤 纵隔肿瘤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115例原发性纵膈肿瘤的外科治疗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徐庆元 温剑虎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4年第4期395-397,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膈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19例原发性纵膈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15例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45例胸腔镜手术为VATS组,70例常规开放手术为开放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膈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19例原发性纵膈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15例按手术方法分为2组,45例胸腔镜手术为VATS组,70例常规开放手术为开放组,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等。结果 VATS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6.65±53.56)min、(105.13±47.51)mL、(9±7.73)d均优于开放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92.35±63.61)min、(148.89±107.42)mL、(11.32±7.20)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原发性纵膈肿瘤诊断明确后依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等优先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5年存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 纵膈肿瘤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后纵膈恶性蝾螈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沈艳莹 殷晓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4-456,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蝾螈瘤的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点和遗传学改变。方法回顾分析1例罕见恶性蝾螈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胸片和CT检查均示胸腔内巨大占位。手术发现肿块位于后纵膈。病理学检查发现,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 目的探讨恶性蝾螈瘤的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点和遗传学改变。方法回顾分析1例罕见恶性蝾螈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胸片和CT检查均示胸腔内巨大占位。手术发现肿块位于后纵膈。病理学检查发现,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部分细胞胞浆丰富,嗜伊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呈myoglobin、desmin和S-100阳性反应。病理诊断为后纵隔恶性蝾螈瘤。结论发生于纵膈的恶性蝾螈瘤十分罕见,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膈 恶性蝾螈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纵隔少见恶性肿瘤的CT及PET/CT诊断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镜聪 李新春 +3 位作者 陈妙玲 赵康艳 曾庆思 邓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年第6期40-42,49,共4页
目的探讨纵膈少见恶性肿瘤的CT及PET/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纵膈少见恶性肿瘤28例,2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一周内行18-FDG-PET/CT检查。结果 28例中,男24例,女4例,平均年龄42岁。包括胸腺癌9例,... 目的探讨纵膈少见恶性肿瘤的CT及PET/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纵膈少见恶性肿瘤28例,2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一周内行18-FDG-PET/CT检查。结果 28例中,男24例,女4例,平均年龄42岁。包括胸腺癌9例,上皮来源性恶性肿瘤9例,生殖源性肿瘤7例,恶性孤立性纤维瘤、恶性节细胞嗜铬细胞瘤及硬化性脂肪肉瘤各1例。CT平扫为单发巨大等低密度软组织影,平均大小为8.3cm,3例病灶内见脂肪影,4例病灶中央伴斑点状钙化;3例呈圆形或卵圆形,25例呈分叶状;25例边缘不清,3例边缘尚清晰;增强呈中度或明显强化,8例伴坏死无强化区。5例纵膈及肺门淋巴结转移,2例胸膜转移,8例胸腔积液,1例胸椎骨转移。PET的SUV值平均12.4(范围4.7-17.8)。结论纵膈少见恶性肿瘤多具有恶性肿瘤的共同特征,CT表现多无特征性,但CT检查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密度、边缘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SUV值呈高摄取,CT与PET/CT相互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纵膈 计算机断层 PET/CT
下载PDF
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合并胚胎性癌1例 被引量:9
20
作者 高建华 韩文娟 +3 位作者 孙宪昶 杨帆 张如意 石占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49-1449,共1页
关键词 内胚窦瘤 胚胎性癌 纵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