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A结合临床特征预测中高海拔地区伴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脑梗死风险研究
1
作者 杨林 张永海 +3 位作者 谢录玲 谢春 郎小梅 王润强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0,共8页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结合临床特征,探讨中高海拔地区伴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2018年1月—2021年9月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TIA患者... 目的 基于头颈部CTA结合临床特征,探讨中高海拔地区伴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2018年1月—2021年9月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TIA患者(居住海拔2000~3000 m),所有患者均经头颈部CTA证实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访1年,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未梗死组与梗死组。首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头颈部CTA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TIA后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测模型以绘制ROC曲线。结果 初步纳入患者111例。随访中出现9例失访,1例于外院放置颈动脉支架,1例发生硬膜下血肿,均不符合最终的纳入标准。最终纳入100例患者,其中梗死组26例,未梗死组7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梗死组ABCD2评分高于未梗死组[4.00(3.75~5.00)分vs. 3.00(2.00~4.00)分,P=0.004];梗死组高血压分级>1级(69.23%vs. 41.89%,P=0.022)、具不稳定斑块(88.46%vs. 67.57%,P=0.039)、血管中重度狭窄(53.85%vs. 12.16%,P<0.001)和不稳定斑块累及血管数>1支(69.23%vs. 31.08%,P=0.001)的患者比例高于未梗死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分级>1级、ABCD2评分偏高及血管中重度狭窄是TIA后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预测模型为:P=1/[1+exp(-4.782+1.407×高血压分级+0.574×ABCD2评分+2.734×血管狭窄程度)]。该模型预测脑梗死的AUC为0.848(95%CI 0.763~0.933),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70.27%。结论 高血压分级>1级、ABCD2评分偏高及血管中重度狭窄是中高海拔地区伴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1年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三者联合构建的预测模型对脑梗死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海拔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风险因素 脑梗死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超声对TIA后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包琼 窦寿坦 +3 位作者 李雪梅 张志超 陈娇 赵倩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3期294-296,共3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颈部血管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80例,并根据ABCD2评分及颈部血管超声结果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80例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联合颈部血管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80例,并根据ABCD2评分及颈部血管超声结果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结果80例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共18例(22.5%),低、中、高危组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6.9%、27.3%、38.9%,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超声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7.1%、4.3%(P<0.05)。ABCD2评分≥4分的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为54.2%,高于无斑块组(11.1%)(P<0.05)。结论 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超声对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脑梗死 ABCD2评分 颈动脉超声 风险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中高危TIA的疗效 被引量:1
3
作者 杨云 巨淑侠 +1 位作者 王敏博 乔晋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17期42-43,共2页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治疗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住院治疗的100例中高危TIA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治疗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住院治疗的100例中高危TIA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的临床疗效和出院3月后的复发率。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96.00%;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月后,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因黏膜出血而停药。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中高危TIA,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下载PDF
ABCD2评分及血管评价预测TIA后脑卒中风险 被引量:4
4
作者 辛淑娟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5年第3期148-149,共2页
目的研究ABCD2评分配合血管评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预测脑卒中风险中的意义。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照ABCD2评分和血管评价提示有无血管狭窄分组,统计两组在1~2d、3~7d、8~30d、31~90d、91d^1年出现脑梗死情况并进行比较;... 目的研究ABCD2评分配合血管评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预测脑卒中风险中的意义。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按照ABCD2评分和血管评价提示有无血管狭窄分组,统计两组在1~2d、3~7d、8~30d、31~90d、91d^1年出现脑梗死情况并进行比较;低、中高危组与血管狭窄程度、人数及脑梗塞发生人数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一年内脑卒中的发生率37%,其中低危组患脑梗死15例(19%);中高危组患脑梗死66例(81%);动脉狭窄低危组以轻度为主,中高危组以中重度为主,中高危组血管狭窄人数明显多于低危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BCD2评分越高,血管狭窄程度越重,发生脑卒中风险越大;ABCD2评分配合血管评价预测脑卒中风险较ABCD2评分预测更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ABCD2评分 血管评价 脑卒中风险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与脑血栓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30
5
作者 高路 李旭东 +1 位作者 南佳彦 徐秀丽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66-468,共3页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高敏 -C反应蛋白 (hs -CRP)的水平 ,并探讨hs -CRP与其他危险因子的关系以及预测TIA发展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83例TIA患者按照病程发展划分为 3组 ,即TIA在 6 0min内完全缓解者为A组。TIA持续 6...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高敏 -C反应蛋白 (hs -CRP)的水平 ,并探讨hs -CRP与其他危险因子的关系以及预测TIA发展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83例TIA患者按照病程发展划分为 3组 ,即TIA在 6 0min内完全缓解者为A组。TIA持续 6 0min以上但最后完全恢复者为B组。TIA起病后发展为脑梗死为C组。所有病例在起病 2 4h内首次测定血清hs-CRP ,同时测血压 (BP) ,血糖 (BS) ,血小板 (PTL) ,血小板体积 (MPV) ,纤维蛋白原 (FIB) ,血脂参数如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载脂蛋白A -I(ApoA -I)、载脂蛋白B 10 0(ApoB 10 0 ) ,并观察 72h内头颅CT或MRI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 ①B、C组hs -CRP高于A组 (P <0 0 1) ,而B、C组之间也有明显差异 (P <0 0 5 )。②B、C组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s -CRP与SBP、BS、TC、LDL -C、LP(a)显著性相关。③纠正年龄后 ,血清hs-CRP与SBP、BS、TC、LP(a)的相关性仍存在 ,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消失。结论 ①hs -CRP水平的升高与脑组织受损有关。②SBP、BS、TC、Lp(a)是CRP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③hs-CRP升高对治疗及估计预后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和C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急性脑梗死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许涛 郭静 +2 位作者 由秀 赵启利 吴丽鹏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64例TIA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64例TIA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进行MRI检查,随访26周,比较两组病灶检出阳性率以及治疗后2周病灶情况;观察两组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情况,分析影响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缓解期、发作期阳性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52,x~2=9.426;P<0.05);观察组患者检出的病灶直径及病灶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2,t=3.267;P<0.05);随访期间在35例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中,对照组19例,观察组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高血脂和胆固醇是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x~2=4.364,x~2=5.845,x~2=9.813,x~2=15.915,x~2=12.846,x~2=10.652,x~2=7.567,x~2=9.846;P<0.05);患者年龄、高血压、高血糖均是影响TIA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2,OR=2.230,OR=1.154,OR=1.324;P<0.05)。结论:MRI、CT均可反映TIA病情进展情况,但MRI检查准确率高于CT检查,可明确病灶位置及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MRI)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检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急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观察中的价值 被引量:17
7
作者 秦鑫 冯志慧 +3 位作者 许海娜 王振平 钟健 余宁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8期57-61,共5页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急性脑梗死(ACI)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观察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患者,依据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CI组...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在急性脑梗死(ACI)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观察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0例症状性MCA粥样硬化患者,依据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CI组(42例)和TIA组(38例)。两组均于治疗前行HRMRI检查,对比两组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以及斑块表面不完整、斑块负荷百分比、斑块面积、血管面积(VA_(reference))、参考血管腔面积(LA_(reference))、血管最狭窄处面积(VA_(MLN))、血管最狭窄处管腔面积(LA_(MLN))、管壁面积(WA_(MLN))、狭窄率及重构方式的定量指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粥样硬化血管及斑块特征诊断的价值。结果:两组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以及VA_(reference)、LA_(reference)及VA_(MLN)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ACI组斑块表面不完整患者占比显著高于T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17,P<0.05);斑块负荷百分比、斑块面积、WA_(MLN)及狭窄率显著高于TIA组,LA_(MLN)显著低于T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0,t=2.100,t=7.021,t=3.310,t=4.015;P<0.05)。经ROC曲线分析,斑块负荷百分比、斑块面积、LA_(MLN)、WA_(MLN)及狭窄率均能用于ACI的诊断,AUC分别为0.709、0.940、0.879、0.789和0.819。结论:症状性MCA粥样硬化中,ACI与TIA患者的斑块特征存在差异,HRMRI能够用于症状性MCA粥样硬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MCA)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ACI)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率与临床特征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武生 樊新颖 +6 位作者 周广怡 刘锡斐 马玉苹 马敏敏 徐格林 刘新峰 毛广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频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符合研究方案的TIA患者172例,按照发作频率分为单发性TIA和多发性TIA(发作次数≥2),多发性TIA按照每次发作症状是否相同分为刻板性TIA和变异性T...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频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符合研究方案的TIA患者172例,按照发作频率分为单发性TIA和多发性TIA(发作次数≥2),多发性TIA按照每次发作症状是否相同分为刻板性TIA和变异性TIA,对不同发作频率TIA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单发性TIA和多发性TIA比较,房颤、肢体无力多见于单发性TIA(P<0.05),颅内外大动脉病变多见于多发性TIA(P<0.05);刻板性TIA和变异性TIA比较,颅内外大动脉病变多见于刻板性TIA(P<0.05)。结论颅内外大动脉病变常见于多发性TIA和刻板性TIA,房颤、肢休无力多见于单发性TIA。对TIA患者应根据发作频率和症状不同进行相应的病因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吴卫文 徐军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8-479,共2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方法:TIA组39例及健康对照组40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a(Lpa)及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结...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方法:TIA组39例及健康对照组40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a(Lpa)及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结果:TIA组Fg、Lpa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血清TC、TG、LDL-C TIA组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脂蛋白A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凯胜 林哲聪 +1 位作者 黄亚珍 黄晓新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22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近期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90例高危性TIA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尤瑞克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尤瑞克林...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近期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90例高危性TIA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尤瑞克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凝血功能、早期脑卒中风险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BCD2评分,观察组早期脑卒中风险评级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心慌、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TIA的近期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脑部血流,降低脑卒中风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 尤瑞克林 法舒地尔 近期效果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病变特征及其与脑血管高危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蕾 龚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5期410-411,共2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脑血管高危因素的关系。方法对97例TIA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血管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受累血管数目的特点及其与脑血管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结果89例患者有...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脑血管高危因素的关系。方法对97例TIA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血管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受累血管数目的特点及其与脑血管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结果8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或闭塞(91.8%),68例存在多血管受累(76.4%);血管病变部位以颈内动脉起始处(35.5%)及椎动脉起始处(28.2%)常见。高危因素越多,受累血管越多、动脉狭窄越重。结论TIA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常为多血管受累,其病变程度与危险因素的多少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小平 王丽 +1 位作者 盛飞 胡松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24例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 目的:探讨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24例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5.16%)较对照组(83.87%)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两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TG、TC、LDL-C指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TG、TC、LDL-C指标水平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血脂代谢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且安全性可靠,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钙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特点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1
13
作者 单百会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2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通过全脑血管造影(DSA)研究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特点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126例住院治疗的TIA患者均常规行头颅CT检查以排除脑出血,经头颈部CTA检查证实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行DSA检查,观察患者颅内、... 目的:通过全脑血管造影(DSA)研究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特点及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126例住院治疗的TIA患者均常规行头颅CT检查以排除脑出血,经头颈部CTA检查证实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行DSA检查,观察患者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有无溃疡粥样硬化斑块。据ABCD2评分系统进行危险度分级,以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对于责任血管中度及以上狭窄的高危TIA患者71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分别于术前、术后3、6、9、12、18、24、32个月对支架治疗患者采用ABCD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支架治疗的71例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显著优于术前(P<0.05),另外7例侧支循环丰富患者,随访期内无TIA复发。结论:高危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并存多见,狭窄程度更重,累及多支血管,代偿不充分是其发作的主要原因,高危TIA以颅外血管狭窄多见,前循环最好发的部位是颈内动脉,后循环最好发部位是椎动脉,及早行狭窄部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高危TIA发作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短暂性脑缺血 全脑血管造影 颅内外血管狭窄 支架成形术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与随访研究
14
作者 潘家杰 黄煜敏 +3 位作者 朱桂云 杨建设 田宏生 梁振涛 《石河子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77-80,共4页
本文报道64例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临床研究及随访应答结果。资料显示:TIA患者可发生缺血或出血性中风,以缺血性中风更常见;TIA在首次发作后2年内罹患中风的可能性最大,且以男性为多;在发生中风的TIA男性患者中,危险因素... 本文报道64例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临床研究及随访应答结果。资料显示:TIA患者可发生缺血或出血性中风,以缺血性中风更常见;TIA在首次发作后2年内罹患中风的可能性最大,且以男性为多;在发生中风的TIA男性患者中,危险因素高血脂和吸烟居多,而女性以高血压为多;不论男女TIA患者,发生中风者个人及家族高血压均较未患中风者为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短暂性 tia 中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定义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4
15
作者 韩冲 陈玮琪 +2 位作者 荆京 王伊龙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5期477-482,共6页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 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HR-NICE)患者处于不稳定状态,早期复发进展为严重卒中的风险较高。目前,不同的临床评分系统是临床工作者常用的预测模型,但随着近些年对影像及...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 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HR-NICE)患者处于不稳定状态,早期复发进展为严重卒中的风险较高。目前,不同的临床评分系统是临床工作者常用的预测模型,但随着近些年对影像及分子标记物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同样能够预测卒中复发风险,进而指导HR-NICE人群的早期干预及个体化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同时可以降低国家卒中负担。本文根据近年对于卒中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相关研究,对HR-NICE的定义、临床、影像和分子标记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其预后评判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轻型卒中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高分辨核磁预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风险的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宽 孟凯龙 刘彭华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11期74-78,共5页
目的:观察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预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76例s ICAS患者资料,按TIA检出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TIA阳性组(35例)和阴性组... 目的:观察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预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76例s ICAS患者资料,按TIA检出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TIA阳性组(35例)和阴性组(4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HRMRI检查,分析TIA阳性检出率。对比两组动脉最小管径、斑块厚度、斑块负荷、管腔重塑率及斑块强化率。按24 h内TIA发生次数,将TIA阳性组分为频发组(TIA≥2次)和非频发组(TIA<2次),分析两组动脉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参考处管腔面积、血管狭窄程度、最狭窄处管壁面积、参考处管壁面积、重构率及血管重构模式。结果:HRMRI检查在76例sICAS患者中,TIA阳性检出率为46.05%,TIA阴性检出率53.95%。35例TIA患者中,频发组占54.29%,非频发组占45.71%。TIA阳性组斑块厚度、斑块负荷及斑块强化率显著大于TIA阴性组,最小管径显著低于TI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t=3.839,t=3.346,t=3.545;P<0.05)。TIA频发组大脑中动脉(MCA)最狭窄处管壁面积及重构率显著大于TIA非频发组,发生正性重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TIA非频发组,负性重构所占比例显著低于TIA非频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00,x^2=6.311;P<0.05)。结论: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能有效预测sICAS患者TIA发生风险,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脂蛋白(a)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邢志伟 冯湘平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5年第5期223-224,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90例、TIA组52例及健康对照组54例,测定3组血浆脂蛋白a()、H DLC-、LDLC-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90例、TIA组52例及健康对照组54例,测定3组血浆脂蛋白a()、H DLC-、LDLC-水平。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TIA组、对照组脂蛋白a()分别为(157.88±58.87)m gL/、(186.32±76.19)m gL/、(224.15±89.12)m gL/,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H DLC-分别为(1.15±0.24)m m olL/、(1.25±0.27)m m olL/、(1.38±0.26)m m olL/,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LDLC-分别为(3.22±0.90)m m olL/、(2.89±0.59)m m olL/、(2.82±0.76)m m olL/,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蛋白(a)水平与H DLC-、LDLC-无相关性。结论高脂蛋白(a)、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生物化学分析法 脂蛋白(a)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神经病学
下载PDF
丁苯酞对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照玲 《中国药业》 CAS 2016年第14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用丁苯酞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观察... 目的探讨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应用丁苯酞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丁苯酞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尤瑞克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为(3.20±0.60)g/L,血小板聚集率为(58.00±14.20)%,血浆黏度为(1.45±0.25)mP a·s,血清三酰甘油为(2.00±0.3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6±0.80)g/L,(64.80±14.60)%,(1.69±0.23)m Pa·s,(2.72±0.40)mmol/L;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8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清三酰甘油、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水平,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性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丁苯酞 血清三酰甘油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9
作者 陈玉娟 刘斌 +1 位作者 李梦雨 牛雪芬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1183-1186,共4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病,早期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如不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则进展为卒中的风险更高。但目前关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仅仅局限于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基本危险因素,而...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病,早期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如不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则进展为卒中的风险更高。但目前关于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仅仅局限于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基本危险因素,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poB/ApoA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omocysteine,Hcy)、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HDL-C ratio,MHR)、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颈动脉斑块、发作时间也与TIA的发生及进展为脑梗死有关,早期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于脑血管病的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ApoB/ApoA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 尿微量白蛋白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下载PDF
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7
20
作者 韩亚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29期25-26,共2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研究组患者给予丁苯酞,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扎格雷钠。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研究组患者给予丁苯酞,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扎格雷钠。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39%,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使用丁苯酞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 丁苯酞 奥扎格雷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