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ression of an Antisense BcMF3 Affects Microsporogenesis and Pollen Tube Growth in Arabidopsis 被引量:3
1
作者 LIU Le-cheng CAO Jia-shu +2 位作者 YU Xiao-lin XIANG Xun FEI Yong-ju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39-345,共7页
In an effort to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relevant 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genic male sterility in plants, BcMF3 gene that encodes a pectin methylesterase was isolated from the fertile B line of Chinese cabbage-p... In an effort to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relevant 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genic male sterility in plants, BcMF3 gene that encodes a pectin methylesterase was isolated from the fertile B line of Chinese cabbage-pak-choi (Brassica rapa ssp. chinensis, syn. B.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In the present paper, a 455-bp antisense cDNA fragment of BcMF3 was introduced to binary vector pB1121, and then was mobilized into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train LBA4404. The A. tumefaciens harboring the BcMF3 antisense fragment was transformed to Arabidopsis thaliana by floral dip.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examination demonstrated that 47.8% of BcMF3 antisense pollen grains exhibited abnormal shape, which might lead to decreased germination of pollens, suggesting that the product of BcMF3 ge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microsporogenesis. The evidence on burst of 45.7% of BcMF3 antisense pollen tubes in vitro and a majority of BcMF3 antisense pollens restricted within the stigmatic tissue revealed that BcMF3 is involved in aiding the growth of pollen tub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cMF3 acts at both stages of microsporogensis and pollen tube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SENSE BcMF3 microsporogenesis pectin methylesterase (PME) POLLEN
下载PDF
Comparative microsporogenesis and flower development in 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 被引量:2
2
作者 Jun Yang Jun Lan +2 位作者 Pengqiang Yao Zhen Huang Xiangyang K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57-263,共7页
Microsporogenesis and flower development in Eucalyptus urophylla × E. grandis were examined using chromosome tableting to provide a method to predict the meiotic stages in this species. Although microsporogenesis... Microsporogenesis and flower development in Eucalyptus urophylla × E. grandis were examined using chromosome tableting to provide a method to predict the meiotic stages in this species. Although microsporogenesis was normal, cytokinesis during meiosis of pollen mother cells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with strong asynchronism observed in the two different lengths of stamens in a flower bud. In a single flower, the developmental period of microsporogenesis in anthers on the longer stamens was always ahead of those on the shorter stamens. Flower development was also asynchronou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on a branch. Flower buds on the upper side of the branch were larger in diameter than those on the lower side. In addition, a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microsporogenesis development and flower bud diameter growth. The pachy- tene stage was first observed when the diameter of the flower buds increased to 3.0 mm,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meiotic stages were observed when bud diameters ranged from 3.5 to 5.0 mm.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microsporogenesis in Eucalyptus urophylla × E. grandi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readily, which may be applicable to future breeding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calyptus urophylla × E. grandis microsporogenesis Flower development
下载PDF
Cytological Observation of Microsporogenesis in Male-Sterile Lines of Chinese Pink(Dianthus chinensis L.) 被引量:1
3
作者 FU Xiao-peng HU Jin-yi HU Hui-rong BAO Man-zhu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47-553,共7页
This study addressed the differences in microsporogenesis between male sterile and fertile lines of Chinese pink. The microsporogenesis processes of male sterile and fertile lines were histologically examined in squas... This study addressed the differences in microsporogenesis between male sterile and fertile lines of Chinese pink. The microsporogenesis processes of male sterile and fertile lines were histologically examined in squashed pollen grains and in paraffin embedded sections. A stable male-sterile line (H-37B) was obtained following six generations of inbreeding in a self-fertile line, followed by two generations of backcrossing. In the corresponding fertile line, development of the mature pollen grains was followed through the initiation of the sporogenous cell, microsporocyte formation, and the tetrad developmental period. In the male-sterile line, abortion of the developing pollen grains was observed to take place at various stages, namely, sporogenous cell growth, mother cell meiosis, and tetrad transformation to the uninuclear state. The pollen grains of the fertile line were spheroid, turgid, and viable. By contrast, the male-sterile line produced pollen that was irregular in shape, empty, and nonviable. The abortion of the microspore in the male-sterile line appeared to relate to abnormal growth of the tapetum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nthus chinensis L. microsporogenesis paraffin section CYTOLOGY
下载PDF
Microsporogenesis and 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of Euphorbar pulcherrima 被引量:1
4
作者 Wang Zhao Wang Wei-wei +2 位作者 Li Chun-miao Lv Xue Wang Li-jua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2年第1期36-41,共6页
The microsporogenesis and 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of Euphorbia pulcherrima were studied with paraffin se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her of Euphorbia pulcherrima had four chambers. The development... The microsporogenesis and 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of Euphorbia pulcherrima were studied with paraffin se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her of Euphorbia pulcherrima had four chambers. The development of anther wall was dicotyledonous type; its wall consisted of epidermis, endothecium, middle layer and tapetum. The mature 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experienced seven major stages as the followings: archesporial cells, aporgenous cells, microspore mother cells, tetrads of microspores (tetrahedral), uninucleate microspores, 2-uncleate pollens and 2-celled pollen stage. The anther wall varied with the pollen development: the epidermis of anther ruptures at the anther mature stage; the middle layer disappears at tetrad stage; the endothelium became fibrous layer at the anther mature stage; the tapetum (glandular) was the most development at the microspore mother cells stage and disappeared at anther mature stage. The abnormal anther development was observed simultane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phorbia pulcherrima microsporogenesis 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下载PDF
云南火焰兰的花形态和花药发育的胚胎学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乐骋 陶凯锋 +3 位作者 朱永 张锦 罗艳 李璐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8,共12页
关于珍稀濒危植物火焰兰属的研究资料较少。该文以云南火焰兰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云南火焰兰的花形态和花药发育胚胎学特征,并结合现有资料探讨了其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具有分类学意义的花形态特征为唇瓣三... 关于珍稀濒危植物火焰兰属的研究资料较少。该文以云南火焰兰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云南火焰兰的花形态和花药发育胚胎学特征,并结合现有资料探讨了其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具有分类学意义的花形态特征为唇瓣三裂且花距不明显,合蕊柱圆柱形,花药帽紫色具黄条纹,花粉团一对且由粘盘及粘盘柄连接。(2)花药原基分化出一对侧生花药室,每个花药室的小孢子囊中央分化出一条偏离中轴的不育隔膜组织,发育为一对不等大的次生小孢子囊;花药成熟时,因不育隔膜组织降解而形成2个深裂花粉团。(3)发育完整的花药壁有5~6层,为“多层型”花药壁,包括表皮、2~3层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细胞为单核、腺质型。花药成熟时,药室内壁发生纤维状加厚,花药室在远轴端开裂散粉。(4)小孢子母细胞经同时型胞质分裂,形成正四面体和左右对称排列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保持在四分体内,经有丝分裂发育为2-细胞型的四合花粉,排列紧密,形成坚固的花粉团;在花药发育过程中未观察到花粉败育现象。该研究结果为火焰兰属的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兰属 形态学 花粉团发育 多层型花药壁 小孢子发生 雄配子体发育
下载PDF
紫纹兜兰的花形态和双雄蕊花药发育及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永 黄家林 +3 位作者 陶凯锋 王乐骋 张锦 李璐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兜兰属的分类系统学争议较大,亟待更多资料澄清。该文利用体式解剖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紫纹兜兰的花结构和双雄蕊花药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花形态特征支持将紫纹兜兰放置于兜兰亚属的单花斑叶组,包括萼片具脉纹、花瓣长圆形带黑褐... 兜兰属的分类系统学争议较大,亟待更多资料澄清。该文利用体式解剖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紫纹兜兰的花结构和双雄蕊花药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花形态特征支持将紫纹兜兰放置于兜兰亚属的单花斑叶组,包括萼片具脉纹、花瓣长圆形带黑褐斑,唇瓣具直立的耳状结构,退化雄蕊新月形等。(2)花药原基分化出一对侧生并列的药室,花药室中央分化出一条不完全贯穿的不育隔膜组织,将其分化为两个小孢子囊。在花药成熟时,不育隔膜组织被降解吸收,两个花粉囊通过次生融合形成一枚马鞍形的黏性花粉团。(3)发育完整的花药壁有4层,由外到内分别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符合单子叶型花药壁。花药壁具绒毡层和内绒毡层,均为2核。在2-细胞花粉时期,中层和绒毡层发生降解,药室内壁发生纤维状加厚。(4)小孢子母细胞经同时型胞质分裂形成不同排列方式的小孢子四分体,包括正四面体、左右对称和十字交叉型,并且同一药室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步现象明显。(5)在雄配子体发育阶段,小孢子或保持在四分体内或从四分体中游离出来,经有丝分裂发育为2-细胞型花粉,形成具有黏性的四合花粉或花粉粒。基于现有资料,该文比较分析了紫纹兜兰不完全贯穿的不育隔膜组织、单子叶型花药壁、具2核的绒毡层和内绒毡层、同时型胞质分裂和黏性花药等特征的分类学意义,为理解兜兰属及杓兰亚科的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提供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兜兰属 杓兰亚科 花药壁发育 小孢子发生 雄配子体发育 花粉散粉单元 分类学
下载PDF
光果姜大小孢子发生与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7
作者 胡明丽 彭佩佩 +3 位作者 宁熙平 王文广 白玫 吴鸿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908,共10页
光果姜[Zingiber montanum(J.Koenig)Link ex A.Dietr]为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殷红的锥形花序,极具观赏价值,其花序轴较短且柔软易断,可通过杂交手段进行品种改良。此外,姜科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关于光果姜生殖... 光果姜[Zingiber montanum(J.Koenig)Link ex A.Dietr]为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殷红的锥形花序,极具观赏价值,其花序轴较短且柔软易断,可通过杂交手段进行品种改良。此外,姜科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关于光果姜生殖生物学研究相对缺乏。为了促进杂交育种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为姜科植物系统进化提供新的证据,该研究以石蜡切片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进一步结合整体压片法和半薄切片法,观察了姜科姜属植物光果姜的大小孢子和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旨在深入了解光果姜的生殖生物学解剖学特征,为姜科植物保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光果姜花药包含2室,花药壁的形成方式属于基本型,具有变形绒毡层;②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类型为连续型,四分体包含左右对称型,直线型和T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③胚珠的类型为倒生胚珠,具有双珠被和厚珠心,雌配子体发育类型为蓼型;④揭示了雌雄配子体发育的对应关系,二者成熟时间同步,但雄蕊进入减数分裂时期比雌蕊早。首次发现光果姜花药壁中的绒毡层类型为变形绒毡层,这与前人报道的其他姜科植物的特征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姜科植物繁育工作及其系统分类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果姜 大小孢子发生 雌雄配子体
下载PDF
蕙兰雌雄配子和胚的发育
8
作者 李亚敏 刘志雄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24,共6页
以蕙兰(Cymbidium faberi Rolfe)‘郑孝荷’和‘新极品’为试验材料,结合石蜡切片和植物显微技术对蕙兰雌雄配子体和胚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①蕙兰花药4室,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小孢子四分体呈四面... 以蕙兰(Cymbidium faberi Rolfe)‘郑孝荷’和‘新极品’为试验材料,结合石蜡切片和植物显微技术对蕙兰雌雄配子体和胚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①蕙兰花药4室,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小孢子四分体呈四面体型或左右对称型。小孢子四分体在同一个胼胝质内完成有丝分裂形成成熟的2-细胞型四合花粉。②蕙兰开花当天,仅部分胚珠珠心组织分化形成孢原细胞,授粉成功后才能刺激大孢子母细胞形成和胚囊的进一步发育,授粉60 d发育成8核7细胞成熟胚囊。蕙兰胚囊的发育类型属葱型(双孢型),倒生薄珠心胚珠,双层珠被。③受精后,蕙兰的合子通过橫向分裂形成基细胞和顶细胞,基细胞和顶细胞均参与了胚体的形成,至授粉96 d,胚发育成熟。蕙兰胚的发育类型属紫菀型,成熟的蕙兰种子无胚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蕙兰 小孢子发生 雄配子体发育 大孢子发生 雌配子体发育 胚的发育
下载PDF
湖北黄精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9
作者 李华荣 周财 +3 位作者 魏薇 何夫 王业红 陈发菊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3-823,共11页
【目的】研究湖北黄精花部形态结构特征和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以丰富黄精属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理论,为进一步开展湖北黄精的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湖北黄精花芽为试验材料,用显微观察法观察花部形态... 【目的】研究湖北黄精花部形态结构特征和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以丰富黄精属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理论,为进一步开展湖北黄精的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湖北黄精花芽为试验材料,用显微观察法观察花部形态结构特征,石蜡切片技术对单花雌雄蕊进行切片观察。【结果】湖北黄精的花被为白色或淡黄绿色,花被筒近喉部稍缢缩;具6枚雄蕊,花丝下端与花被合生,花药开裂方式为纵裂;雌蕊子房上位,3心皮,花柱与子房等长。湖北黄精花药壁由4层细胞组成,成熟的绒毡层具多核,绒毡层发育类型为分泌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呈左右对称型排列,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存在小孢子发育不同步的现象。雌蕊胚珠具双珠被、厚珠心;四分体呈直线型排列,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存在双胚囊胚珠现象。在雄蕊的花药壁和雌蕊的子房壁都观察到有束状草酸钙针晶。【结论】湖北黄精雌雄蕊具有较原始的发育特征,虽然在发育过程中都存在异常现象,但雄蕊最终能形成正常的雄配子体,雌蕊低频率的双胚囊现象对总体受精结果影响很小。湖北黄精杂交育种可以选择花药开裂前一时期的花粉,花药壁和子房壁观察到的束状草酸钙针晶无法作为湖北黄精物种鉴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黄精 大小孢子发生 雌雄配子体
下载PDF
穴居植物湖南报春苣苔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10
作者 陈灵灵 李帅杰 +3 位作者 邹雅 吴尧晶 许海霞 蔡秀珍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4期39-44,共6页
目的:湖南报春苣苔(Primulina hunanensis)为我国特有的极具观赏价值的岩溶洞穴野生植物,具耐荫、耐贫瘠等特性,但其自然分布范围狭窄、野生种群规模小。胚胎发育是植物生活史中的关键环节,研究湖南报春苣苔的胚胎发育特征,为苦苣苔科(G... 目的:湖南报春苣苔(Primulina hunanensis)为我国特有的极具观赏价值的岩溶洞穴野生植物,具耐荫、耐贫瘠等特性,但其自然分布范围狭窄、野生种群规模小。胚胎发育是植物生活史中的关键环节,研究湖南报春苣苔的胚胎发育特征,为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的栽培育种提供新思路。方法:以湖南报春苣苔为材料,运用经典石蜡切片技术,对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湖南报春苣苔花药4室,花药壁由外到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腺质型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偶为交叉(十字)形,多为四面体形,花粉为二细胞型;倒生胚珠,单珠被,薄珠心,胚囊发育方式为蓼型。湖南报春苣苔花粉粒发育不同步,存在花粉败育、雌雄配子体异熟现象。结论:研究为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植物积累了基础的胚胎学资料,对于揭示苦苣苔科植物生殖机制及改良植物繁殖育种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报春苣苔 大孢子发生 小孢子发生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下载PDF
辣椒雄性不育材料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5
11
作者 逯红栋 巩振辉 +2 位作者 王晓敏 黄炜 逯明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842-1845,共4页
用石蜡切片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辣椒雄性不育材料1A及其保持系1B的小孢子发育过程和各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雄性不育材料1A的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四分体至单核花粉粒时期,此时绒毡层细胞异常肥大,四分体受到挤压后破裂并降解,无... 用石蜡切片技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辣椒雄性不育材料1A及其保持系1B的小孢子发育过程和各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雄性不育材料1A的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四分体至单核花粉粒时期,此时绒毡层细胞异常肥大,四分体受到挤压后破裂并降解,无法形成正常的单核花粉粒.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保持系1B的花粉粒结构完整,表面有3个明显的萌发沟;而雄性不育材料1A的成熟花粉粒形状不规则,空瘪,有部分花粉粒解体,败育比较彻底,说明该雄性不育材料在辣椒育种工作中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雄性不育 小孢子发生 细胞形态学
下载PDF
萝卜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粟翼玟 赵双宜 +2 位作者 张燕君 石惠莲 何启伟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48-352,共5页
对秋冬萝卜雄性不育系64A及其保持系64B小孢子形态发生中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和小孢子的观察表明,不育系中从四分体初释放的单核小孢子与正常者无可见差异;当单核小孢子内开始出现小液泡时即呈现败育:胞质淡染,外粉壁薄,整个... 对秋冬萝卜雄性不育系64A及其保持系64B小孢子形态发生中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和小孢子的观察表明,不育系中从四分体初释放的单核小孢子与正常者无可见差异;当单核小孢子内开始出现小液泡时即呈现败育:胞质淡染,外粉壁薄,整个小孢子停止膨大;随后其细胞核染色浅或仅见微小核仁。不育系绒毡层细胞高度液化使细胞迅速膨大而被挤向药室腔且延迟解体。败育的小孢子与异常的绒毡层最终粘连成团块并消失。用扫描电镜对开花期花药的观察,显示确无花粉。因此,该不育系是无花粉型不育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小孢子形态发生 三系配套 制种
下载PDF
辣椒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学观察 被引量:29
13
作者 李莹莹 魏佑营 +1 位作者 张瑞华 吕杰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1-415,共5页
为了探讨辣椒雄性不育花药败育时期和方式,以辣椒雄性不育系1442A、13733A及其可育系为试材,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败育现象从造孢细胞时期以后每个阶段都有发生,败育形式有造孢细胞液泡化、畸形、拉长、细胞间隙大;绒毡层细胞径向过度... 为了探讨辣椒雄性不育花药败育时期和方式,以辣椒雄性不育系1442A、13733A及其可育系为试材,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败育现象从造孢细胞时期以后每个阶段都有发生,败育形式有造孢细胞液泡化、畸形、拉长、细胞间隙大;绒毡层细胞径向过度伸长,高度液泡化,且出现多层细胞,严重挤压小孢子母细胞,解体较晚且充塞花粉囊室;薄壁细胞取代了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和小孢子母细胞的分化;药室内壁、中层层数增加,绒毡层细胞肥大,造孢细胞或花粉母细胞分解解体;由于花粉母细胞胼胝质壁不降解而无法释放出四分体小孢子;染色浅、细胞质被降解成空壳的单核期小孢子因缺乏营养物质而败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雄性不育 小孢子发生 细胞学
下载PDF
小麦不同胞质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韩笑冰 利容千 +2 位作者 徐乃瑜 王建波 徐祖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46-651,T002,共7页
以5种小麦同核异质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观察具花药及小孢子的形成与发育过程,对各个材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1.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小孢子发育的各个时期,小孢子母细胞时期与单核期为两个败育高峰期。 2.单核期以前出现小孢子母细胞粘... 以5种小麦同核异质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观察具花药及小孢子的形成与发育过程,对各个材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1.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小孢子发育的各个时期,小孢子母细胞时期与单核期为两个败育高峰期。 2.单核期以前出现小孢子母细胞粘连、大型细胞、多核质团及整个花药败育等现象,单核期发生大量败育,以小孢子胞质稀薄式解体为主,兼有部分绒毡层异常;单核期以后存留极少数小孢子,可继续进行有丝或无丝的核分裂,形成2~3核结构或多个游离核,但最终解体。 3.5种同核异质不育系,败育特点有相同和相异。相同或相近细胞质类型的材料败育表现相似。 4.认为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败育,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 小孢子发育
下载PDF
空间飞行诱导绿菜花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金国 王培生 +2 位作者 张健 王小琴 蒋兴村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研究空间飞行处理对绿菜花的细胞学效应和引起植物突变的原因及作用机理。方法种子经科学返回式卫星搭载飞行8d回收后种植,研究其种子长成植株的生长情况及其生长势,并用朱澄1982年的方法对其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进行... 目的研究空间飞行处理对绿菜花的细胞学效应和引起植物突变的原因及作用机理。方法种子经科学返回式卫星搭载飞行8d回收后种植,研究其种子长成植株的生长情况及其生长势,并用朱澄1982年的方法对其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进行染色压片观察。花粉样品用乳酸苯酚染色测定花粉育性。结果绿菜花抽苔开花提前,叶片的蜡质减少,并观察到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终变期的染色体数目不均等分离:如减少n=6,7或增加n=11(地面对照的染色体数目n=9),并出现倒位和易位染色体;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后期和末期出现落后的染色体。结论经卫星搭载处理的绿菜花,抽苔开花提前,叶片的蜡质减少,其花粉母细胞的染色体产生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卫星 绿菜花 发生 染色体畸变 花粉 母细胞
下载PDF
水稻(Oryza sativa L.)花粉及花药壁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51
16
作者 卢永根 冯九焕 +1 位作者 刘向东 徐雪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9-37,共9页
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 ,系统观察了水稻花粉及其花药壁层的发育过程 ,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1)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 ,伴随核内染色体变化的同时细胞质发生了“改组”现象 ,主要表现为核糖体分布密度的规律性变化 ,这标志着孢子... 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 ,系统观察了水稻花粉及其花药壁层的发育过程 ,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1)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 ,伴随核内染色体变化的同时细胞质发生了“改组”现象 ,主要表现为核糖体分布密度的规律性变化 ,这标志着孢子体向配子体的转变。 (2 )小孢子外壁的发育始于四分体晚期 ,最早表现在四分孢子质膜上沉积了少量的壁物质。随后沉积增多 ,至小孢子早期即形成初生外壁。此后外壁发育迅速 ,到小孢子晚期外壁已基本发育完成。 (3)小孢子中期 ,小孢子细胞核的双层核膜局部分开 ,并逐渐扩张成一个“大泡”。核膜扩张在这一时期是一种普遍现象。(4 )在花粉发育过程中 ,绒毡层细胞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小孢子母细胞形成之初 ,绒毡层细胞结构完整 ,内质网极少 ;随着减数分裂的进行 ,绒毡层胞质浓缩 ,细胞内出现“空腔”,内质网丰富 ;到了小孢子中期 ,仍有较多堆叠的内质网 ,此后逐渐消失。表明内质网在绒毡层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物质合成及运输作用。 (5 )花粉完全成熟时 ,花药中层细胞的壁以及绒毡层的外切向壁紧贴在一起 ,形成了一叠合的“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孢子发生 花粉发育 绒毡层发育 超微结构 花药壁
下载PDF
大白菜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郭晶心 孙日飞 +1 位作者 宋家祥 张淑江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9-414,共6页
采用塑料半薄切片技术 ,在光学显微镜下系统地观察了大白菜同质异核、异质同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花药发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细胞核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期 ,花粉母... 采用塑料半薄切片技术 ,在光学显微镜下系统地观察了大白菜同质异核、异质同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花药发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细胞核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期 ,花粉母细胞不能发生正常的减数分裂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四分体时期或小孢子单核期 ,表现为绒毡层细胞异常 ,四分体或小孢子败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雄性不育 小孢子发生 细胞形态学 杂种优势育种
下载PDF
月月竹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林树燕 郝娟娟 +1 位作者 辛华 丁雨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12,共4页
月月竹(Menstruocalamus sichuanensis)作为优良的园林绿化竹种,近几年在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中出现开花现象。以月月竹为研究对象,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其大、小孢子的发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月月竹花药具4个... 月月竹(Menstruocalamus sichuanensis)作为优良的园林绿化竹种,近几年在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中出现开花现象。以月月竹为研究对象,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其大、小孢子的发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月月竹花药具4个药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4层结构组成,花药壁发育为单子叶型,绒毡层为腺质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中的胞质分裂为连续型,产生左右对称型小孢子。成熟花粉大多二细胞型,具1个萌发孔。月月竹子房为2心皮1室,侧膜胎座,1个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大孢子母细胞由一个雌性孢原细胞直接发育而成,大孢子四分体呈线型,合点端一个大孢子分化为功能大孢子,由功能大孢子发育为蓼型成熟胚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月竹 大孢子发生 小孢子发生 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
下载PDF
莲多倍体研究 Ⅱ.莲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观察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杨瑞芳 郑思乡 +3 位作者 郭清泉 程尧楚 唐训香 方建林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2期94-98,共5页
为了给莲的多倍体育种提供细胞学依据,以寸三莲及其变异株为材料,采用涂抹制片法研究莲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观察结果表明:二倍体莲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的方式属连续型,四分体两侧对称.经秋水仙素处理后莲的花粉母细... 为了给莲的多倍体育种提供细胞学依据,以寸三莲及其变异株为材料,采用涂抹制片法研究莲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观察结果表明:二倍体莲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的方式属连续型,四分体两侧对称.经秋水仙素处理后莲的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减数分裂行为发生异常,如见环状染色体、染色体落后、减数分裂不同步及双核仁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倍体 小孢子发生 减数分裂 染色体
下载PDF
大白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孙日飞 吴飞燕 +2 位作者 司家钢 李晓鸥 钮心恪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3-156,共4页
大白菜核型雄性不育两用系小孢子发生过程的细胞形态学观察表明,雄性不育株小孢子的败育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由于绒毡层细胞异常膨大,挤压四分体,四分体不分离产生四分小孢子,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而导致败育。
关键词 大白菜 小孢子发生 核雄性不育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