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High Speed Rail Development in China’s Yangtze River Delta Megaregion 被引量:9
1
作者 Xueming Chen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2013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impacts of high speed rail (HSR)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Megaregion, China. After giving an introduction and conduc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the paper proposes a pole-axis-...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impacts of high speed rail (HSR)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Megaregion, China. After giving an introduction and conduc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the paper proposes a pole-axis-network system (PANS) model guiding the entire study. On the one hand, the HSR projects in the YRD Megaregion are expected to generate significant efficiency-related transportation and non-transportation benefits. As a result, the spillover effects from Shanghai and other major cities (poles)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s along the major HSR corridors (axes), and the entire megaregion will become more integrated economically, socially, and culturally.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HSR projects will also create serious social and geographic inequity issues, which need to be addressed as soon as possible in a proper way. This empirical study confirms the PANS model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peed RAIL China YANGTZE River DELTA megaregion IMPACTS
下载PDF
Measuring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and evolution of transport network of China's megaregions 被引量:11
2
作者 SONG Ge YANG Jiawe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10期1497-1516,共20页
Megaregion has become a prominent feature of modern China. Reflecting upon China's recent path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port network ... Megaregion has become a prominent feature of modern China. Reflecting upon China's recent path of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port network development and its accessibility impacts in China's ten megaregions from 1982 to 2010. Using historical transport network data and multiple national censuses (1982, 1990, 2000 and 2010), we computed two levels of indicators of megaregional transport network: megaregion level and county level, and analyzed the intra-megaregion and inter-megaregion disparities of transport network of the ten megaregions of China. Transport networks at the megaregion level are measured by three indicators: 1) transport network density; 2) infrastructure endowment per capita; and 3) size of transport network's standard ellipse. Two accessibility indicators for measuring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t the county level are calculated: weighted average travel time and potential accessibilit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1) Road and rail network densities witnessed the greatest growth during the 2000-2010 period, and growth was more significant for railway network. 2) By 2010, average road endowments per capita in inland megaregions became higher than in coastal megaregions, while average rail endowments per capita in coastal megaregions became higher than in inland megaregions. 3) The sizes and direction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 of road and rail network changed continuously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However the changes of road network ellipses were relatively small, while the changes of railway network ellipses were more significant. 4) Megaregions have all benefited significantly from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in terms of WATT and potential accessibility, but the three giant megaregions benefited m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 megaregions transport network ACCESSIBILITY GIS transport network model
原文传递
权衡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效益的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情景分析 被引量:35
3
作者 刘菁华 李伟峰 +2 位作者 周伟奇 韩立建 钱雨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341-4350,共10页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具有多重战略意义。然而,快速的城市扩张在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的同时,伴随着资源供求矛盾加深、耕地被侵占、生态退化,以及水、大气环境污染等众多突出问题,如何优化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具有多重战略意义。然而,快速的城市扩张在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的同时,伴随着资源供求矛盾加深、耕地被侵占、生态退化,以及水、大气环境污染等众多突出问题,如何优化调整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目标的协同优化是京津冀规划管理与决策的关键。从土地覆盖/利用数量和空间布局两个重点方面出发,通过多目标优化模型和CLUE-S模型的构建,提出了多目标权衡下的土地扩张优化情景预案,以期为京津冀城市群扩张布局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一方面,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MOGA)可以很好地实现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及其与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等多目标的定量化求解,为决策人提供满足不同权衡目标的多种选择,并通过与CLUE-S模型相结合,实现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优化配置情景模拟;另一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优化方案中,林地的增加可以相对满足政策要求,增幅较大,耕地较未优化方案减幅放缓,符合耕地保有量的要求,同时,也从空间上减少了对重要生态用地的侵占。本研究的方法与结果可为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安全格局建设提供理论与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权衡 多目标优化 空间模拟 情景分析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保障对策 被引量:45
4
作者 陈利顶 周伟奇 +1 位作者 韩立建 孙然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125-7129,共5页
京津冀城市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保障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但因其城市化过程缺乏区域间协同联动,产业布局各自为政,导致生态用地流失、水生态失衡等问题,由此带来生态系统服务下降、生态风险加剧、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如何从区... 京津冀城市群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是保障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但因其城市化过程缺乏区域间协同联动,产业布局各自为政,导致生态用地流失、水生态失衡等问题,由此带来生态系统服务下降、生态风险加剧、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如何从区域角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成为保障京津冀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关键。在国家重大专项(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项目编号为2016YFC0503000)的支持下,该研究将围绕"区域生态安全保障"这一核心主题,揭示京津冀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的维持机制与影响因子,重点研发关键生物栖息地生态修复、受损生态空间生态重建、生态监管与生态风险预测预警技术,进而构建区域协调与空间联动的生态安全保障决策系统和预测预警平台,并开展示范应用研究,为京津冀城市群地区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地区 生态安全 受损生态空间 生态修复 生态重建
下载PDF
区域城市扩张对森林景观破碎化的影响——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20
5
作者 虞文娟 任田 +1 位作者 周伟奇 李伟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474-8481,共8页
森林生境丧失与景观破碎化是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的重要原因。量化森林景观破碎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城市扩张格局的关系是开展区域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 森林生境丧失与景观破碎化是引起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功能降低的重要原因。量化森林景观破碎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城市扩张格局的关系是开展区域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解译的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覆盖/利用专题图,通过多尺度的景观格局分析和统计分析,定量解析森林景观破碎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城市扩张格局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1980—2018年,大湾区林地覆盖面积缩减1,274 km^(2),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面积占林地丧失总面积的比例从1980—1990年的11%增长至2010—2018年的42%,表明城市扩张已成为林地丧失的主导因素;2)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表现为林地斑块密度提高,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但破碎类型与程度具有地域差异;3)城市扩张幅度与空间格局显著影响林地破碎化,其中,城市扩张幅度对林地破碎化的影响更为重要。基于森林景观破碎化与城市扩张的现状,落实城市增长边界划定、关键斑块-廊道识别与生态网络构建等措施,有助于保护与连通重要生态空间,保障和提升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景观格局 森林景观破碎化 林地丧失 多尺度分析 斑块密度
下载PDF
构建创新型超级区域的经验与启示——以日本关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天瑜 杜德斌 马勇 《世界地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44,共9页
超级区域的功能运作类似于以往的大都市圈——将人才、生产力、创新和市场等因素统统聚集起来,不同的是地域尺度巨大,对广大区域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关西地区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为构建创新型超级区域进行了细... 超级区域的功能运作类似于以往的大都市圈——将人才、生产力、创新和市场等因素统统聚集起来,不同的是地域尺度巨大,对广大区域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关西地区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为构建创新型超级区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制订了多项战略措施。其分析步骤和相关策略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超级区域 都市圈 日本关西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用水效率及其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21
7
作者 海霞 李伟峰 +3 位作者 王朝 周伟奇 韩立建 钱雨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245-4256,共12页
深入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用水效率与城市化水平的相互关系,揭示不同城市城市化水平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结合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定量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不同行业的用水效率,从人口、经济、社会与土地等不同... 深入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用水效率与城市化水平的相互关系,揭示不同城市城市化水平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结合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定量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不同行业的用水效率,从人口、经济、社会与土地等不同城市化角度,全面分析了城市发展水平与生活、工业、农业三大行业用水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论为:(1)2006—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生活和工业用水效率总体上略微下降,而农业用水效率明显上升;不同城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别,唐山、衡水与沧州市各行业用水效率均较高,邯郸和邢台市各行业用水效率均偏低。(2)城市发展水平对不同行业用水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可以显著提高生活用水效率,但对工业和农业用水效率具有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综合用水效率仅受到经济城市化的显著影响,相关系数达0.19,表明提高用水效率的关键是进一步调整经济产业结构。(3)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效率梯度的匹配状态较差。一方面,京津冀13个城市中达到匹配的城市仅有4个,占京津冀城市总数的30.77%,匹配程度较低。另一方面,不存在城市化水平和用水效率双高型的城市,匹配层次较低。综上所述,针对京津冀城市化发展与用水效率的失衡关系,应审视水资源投入产出结构并尝试行业联动等节水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用水效率 城市化水平 超效率数据包络模型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大都市区的棋盘博弈:区域设计中形态学主题的运用
8
作者 +4 位作者 曲蕾 程天(译) 《风景园林》 2022年第11期65-79,共15页
中国空前的城市化速度与规模亟需更先进的规划设计策略。探索基于形态学的区域设计研究教学方法,从而制定体现中国大都市区特征的空间策略。在设计课程背景下,介绍了以形态学主题为基础的探索性棋盘博弈这一方法论,并应用到粤港澳大湾... 中国空前的城市化速度与规模亟需更先进的规划设计策略。探索基于形态学的区域设计研究教学方法,从而制定体现中国大都市区特征的空间策略。在设计课程背景下,介绍了以形态学主题为基础的探索性棋盘博弈这一方法论,并应用到粤港澳大湾区空间转型的场景设计中。评估了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城市学系连续4年的一系列合作成果。1)沿着设计课程的流程,阐明了教学轨迹。2)调查了不同形态学主题如何影响学生的设计成果,对比了成果的空间特异性以及设计提案的激进程度。3)探讨了是否部分形态学主题更适用于大湾区社会文化与环境的特殊性。在6次课程中,学生们研究了8个形态学主题:点状、线状、条状、巨型街区、放射状、环状、交叉状和边缘状。实践表明存在冗余的主题,因此对主题的进一步确立值得深入研究。需要指出,2所大学的设计课程存在差异,这似乎也影响了棋盘博弈法在各自课程中扮演的作用。整体而言,此教学方法论可以产生远超传统空间规划的设计策略。因此,以形态学主题为基础的棋盘博弈是一套充满前景的方法论,并且今后有望结合更多利益相关方的参与,进行进一步深化和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学 区域设计 大都市区 棋盘博弈 大湾区 设计教学 通过设计做研究
下载PDF
美国区域交通规划——发展需要与空间管治应对
9
作者 陈君娴 杨家文 《城乡规划》 2018年第2期98-105,共8页
本文从都市区和巨型区域两个层面介绍了美国区域交通规划的来由和进展。区域层面的道路建设和交通投资的外部效应促使美国都市区规划组织(MPO)成立,并开展都市区交通规划;城市化使得各都市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新的地理单元-巨型... 本文从都市区和巨型区域两个层面介绍了美国区域交通规划的来由和进展。区域层面的道路建设和交通投资的外部效应促使美国都市区规划组织(MPO)成立,并开展都市区交通规划;城市化使得各都市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新的地理单元-巨型区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知。文章总结了都市区和巨型区域界定的标准,在剖析区域规划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揭示出美国空间管治的措施,为引导我国都市区和城市群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规划 都市区 城市群 空间管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的生态质量定量评价 被引量:24
10
作者 王静 周伟奇 +3 位作者 许开鹏 颜景理 李伟峰 韩立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667-2676,共10页
生态质量的好坏标志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生产和人居环境稳定可协调的程度,如何定量评价区域生态质量状况与变化,协调其与城镇化的关系,日益成为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选择城市化发展迅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京... 生态质量的好坏标志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生产和人居环境稳定可协调的程度,如何定量评价区域生态质量状况与变化,协调其与城镇化的关系,日益成为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选择城市化发展迅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技术反演京津冀城市群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和人工表面比例、植被面积百分比等生态参数,结合植被破碎化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基于遥感参数的生态质量指数综合模型,定量评价了2000—2010年京津冀城市群生态质量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生态模型可以更客观、综合地定量评估城市与区域的生态质量状况与变化.2000—201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生态质量指数从2.38上升到2.84,增幅达19.3%.其中,2000—2005年的增幅(12.2%)高于2006—2010年(7.2%).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质量指数的高值区位于京津冀北部,西部、东南部较低.不同城市的生态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不同.承德的生态质量状况最好,并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其次为北京、秦皇岛和保定;天津的生态质量最差.承德、北京、秦皇岛和保定的生态质量高于京津冀地区的平均水平;廊坊、天津和沧州的生态质量明显低于平均水平.2000—2010年间,除唐山外,其他城市的生态质量均呈好转趋势.其中,沧州、衡水的生态质量指数提升最显著,增幅分别达520.5%和17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生态质量指数 生态质量评价 遥感
原文传递
“美国2050”空间战略规划及启示 被引量:35
11
作者 刘慧 樊杰 李扬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0-98,共9页
"美国2050"空间战略规划是美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全国国土空间战略规划,由联邦政府提议,旨在研究和构建美国未来40-50年空间发展的基本框架,以应对21世纪面临的各种挑战。在分析"美国2050"空间战略规划制订的背景的基... "美国2050"空间战略规划是美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全国国土空间战略规划,由联邦政府提议,旨在研究和构建美国未来40-50年空间发展的基本框架,以应对21世纪面临的各种挑战。在分析"美国2050"空间战略规划制订的背景的基础上,文章从基础设施规划、巨型都市区域规划、发展滞后地区规划、和大型景观保护规划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美国2050"空间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归纳总结了"美国2050"空间战略规划的特点,探讨了"美国2050"空间战略规划在理念、方法、机制等方面对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2050 空间战略规划 巨型都市区域 大型景观 启示
原文传递
巨型城市区域研究的沿革和新进展 被引量:23
12
作者 顾朝林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10,共9页
系统地回顾了关于城市区域思想的演变历程,重点介绍了国际城市规划界的前沿动态:巨型城市区、巨型区域的研究新进展。
关键词 城市区域 巨型城市区 巨型区域
原文传递
基于可达性的中国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808-2820,共13页
作为指示区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度量,空间可达性是刻画城市及其腹地间空间关联格局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城市与区域系统发挥集聚与扩散功能的显著表征。考虑空间异质性,本文综合集成自然地表要素和陆地交通网络,构建更为逼近真实场景的可... 作为指示区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度量,空间可达性是刻画城市及其腹地间空间关联格局的表达方式,已经成为城市与区域系统发挥集聚与扩散功能的显著表征。考虑空间异质性,本文综合集成自然地表要素和陆地交通网络,构建更为逼近真实场景的可达性分析方法,精确刻画中国城市空间可达性宏观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取中国城市群空间范围。从空间可达性视角,都市区、都市圈、城市区域和城市群等不同尺度城市与区域系统格局凸显,多尺度城市功能地域系统逐步浮现。从空间连续性、关联性和紧凑性出发,基于城市等时圈,以省会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为抓手,最终共提取出15个城市群结构。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9个城市群相比,本文共识别出15个城市群,既存在共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别。总体上,本文识别出的城市群空间范围要普遍小于国家或各级政府批复的城市群。科学认识"自然生长的"和"规划引导的"城市群之间的差别,对于更好地发挥城市群功能地域作用、推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范围 功能地域 城市等时圈 可达性
原文传递
新时期城市群理论内涵的再认知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伟 修春亮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8-857,共10页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体城市本身的规模属性,而是越来越取决于城市参与分工协作的地位以及多尺度空间的功能联系,尤其表现在城市网络化、集群化的竞合态势,而城市群已经成为该背景下具有全球意义的空...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体城市本身的规模属性,而是越来越取决于城市参与分工协作的地位以及多尺度空间的功能联系,尤其表现在城市网络化、集群化的竞合态势,而城市群已经成为该背景下具有全球意义的空间组合模式。在系统梳理了中西方城市功能地域概念的内在关联基础上,论文认为,中国的城市群概念具有尺度伸缩性,与西方的巨型城市区域、巨型都市区和巨型区域概念是最为接近的。在空间内涵上看,城市群是2个以上城市体系组成的巨型城市地域,是兼具形态连续性和功能内聚力的城市系统,是全球化与本地化显著交互作用的大型经济单元,是当今时代城市与区域分工协作的一种尺度修复。基于此,城市群发育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良好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大都市区与多个城市系统、地理空间上的邻近性与紧凑性、发达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深入协调的功能分工与经济联系以及相对一致的社会网络和文化认同。未来,中国城市群研究应更加兼顾形态和功能维度的统一,尤其注重从关系地理与城市网络视角探索城市群的空间集聚效应及其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巨型城市区域 巨型都市区 大都市带 功能城市地域
原文传递
Global urbanization as a shifting context for applying ecological science toward the sustainable city 被引量:6
15
作者 Steward T.A.Pickett Weiqi Zhou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SCIE 2015年第1期44-59,共16页
There is an abundance of conceptual frameworks relevant to sustainability in urban systems.However,to advance urban ecological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ustainable urban transformations,key existing frameworks m... There is an abundance of conceptual frameworks relevant to sustainability in urban systems.However,to advance urban ecological sci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ustainable urban transformations,key existing frameworks must be synthesized.This paper is a conceptual synthesis cast in essay form in order to encompass a broad range of relevant ideas.It starts from the premise that the familiar models of metropolitan and megalopolitan urban structure,of industrially driven urban development,and of the contrasts between urban and non-urban lands are manifestly inadequate representations of evolving global reality.Such inadequacy is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om China.Both the form and the interactions involved in contemporary urbanization and urban change suggest the need for a new integrated framework synthesizing two existing yet still evolving concepts:(1)The urban megaregion framework accommodates the spatial extent,interdigitation of contrasting land uses,and the linked spatial relations between nominally urban and nominally rural areas.(2)The new concept of the continuum of urbanity emphasizes the shifts in livelihood and lifestyle driven by regional and global teleconnections and their joint effects on local environments and landscapes.Together these frameworks suggest a common conceptual structure for addressing urban areas of different ages,sizes,forms,and dynamics in both urbanizing and urbanized area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The synthesis of frameworks points to empirical research needs,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better match sustainability plans and actions with the diverse urban forms and dynamics now appearing around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velopment GLOBALIZATION megaregion sustainable city urban ecology urban theory URBANIZATION
原文传递
全球城市景观的概念辨析与整合——一个空间分析的框架(英文) 被引量:3
16
作者 GEORG Isabel BLASCHKE Thomas TAUBENB?CK Hanne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355-380,共26页
Current global urbanisation processes are leading to new forms of massive urban constellations. The conceptualisa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these, however, are often ambiguous, overlap or lag behind in scientific li... Current global urbanisation processes are leading to new forms of massive urban constellations. The conceptualisa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these, however, are often ambiguous, overlap or lag behind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examines whether there is a common denominator to define and delimitate–and ultimately map–these new dimensions of cityscapes. In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we analysed and juxtaposed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concepts such as megacity, megaregion or megalopolis. We observed that many concepts are abstract or unspecific, and for those concepts for which physical parameters exist, the parameters are neither properly defined nor used in standardised ways. While understandably concepts originate from various disciplines, the authors identify a need for more precise definition and use of parameters. We conclude that often, spatial patterns of large urban areas resemble each other considerably but the definitions vary so widely that these differences may surpass any inconsistencies in the spatial delimitation process. In other words, today we have tools such as earth observation data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o parameterise if clear definitions are provided. This appears not to be the case. The limiting factor when delineating large urban areas seems to be a commonly agreed ont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维度 全球城市 概念空间 特大城市 地理信息系统 科学文献 城市化过程 城市地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