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distribution of Trace Elements During Shock-inducd Melting and Phase Tranzition of Minerals in the Suizhou l6 Chondrite
1
作者 XIE Xiande ZHANG Hong WANG Chunyun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16-116,共1页
The Suizhou meteorite is an L6 chondrite. This meteorite is consisted of olivine, low-Ca pyroxene, plagioclase, FeNi metal, troilite, whitlockite, chlorapatite, chromite and ilmenite. Olivine and pyroxene grains displ... The Suizhou meteorite is an L6 chondrite. This meteorite is consisted of olivine, low-Ca pyroxene, plagioclase, FeNi metal, troilite, whitlockite, chlorapatite, chromite and ilmenite. Olivine and pyroxene grains display shock-induced mosaic texture, and most plagioclase grains were melted and transformed to maskelynite. This meteorite contains a few very thin shock-produced melt veins ranging from 20 to 100 μm in width. They are chondritic in composition and contain abundant high-pressure minerals in two assemblages. One is the coarse-grained assemblage of ringwoodite, majorite, lingunite with minor amount of tuite, xieite, the CF-phase, akimotoite and amorphized perovskite, and the fine-grained assemblage (the melt vein matrix) composed of majorite-pyrope garnet, magnesiowüstite. FeNi metal and troilite in the Suizhou shock veins were molten and occur as small intergrowth grains or veinlets filling the interstices of garnet crystals or cracks in the vein matrix. It was revealed that olivine, pyroxene and plagioclase in the Suizhou shock veins have transformed in solid state to their high-pressure polymorphs ringwoodite, majorite, and lingunite, respectively, without change in their chemical compos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ce element shock meltING PHASE transition LA-ICP-MS Suizhou METEORITE
下载PDF
GH4169合金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工艺与缺陷特征的相关性
2
作者 高祥熙 杨平华 张帅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1,共8页
通过改变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工艺,即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制备多个GH4169试样。采用金相法观察显微组织及其内部缺陷的形貌与分布,采用X射线断层成像获得试样孔隙率,并统计分析缺陷三维特征,研究成形工艺与缺陷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 通过改变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工艺,即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制备多个GH4169试样。采用金相法观察显微组织及其内部缺陷的形貌与分布,采用X射线断层成像获得试样孔隙率,并统计分析缺陷三维特征,研究成形工艺与缺陷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能量输入密度为59.1 J/mm^(3)的优化工艺时成形试样中互相搭接的熔道形貌齐整、随机分布的规则气孔尺寸小于30μm、致密度高达99.9998%。在较窄的工艺窗口下(220~300 W、700~1300 mm/s),试样致密度对扫描速度更为敏感,高扫描速度易形成分布在熔道搭接区内极不规则的未熔合。偏离优化工艺时,缺陷数量增多,部分缺陷尺寸大于30μm,其中高激光功率形成的气孔形状或高扫描速度形成的未熔合形状都与各自的尺寸密切相关,即尺寸越大,形状越不规则,产生的不利影响要远大于规则气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选区熔化 GH4169合金 成形工艺 熔道 缺陷
下载PDF
In 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Laser Absorption and Scanning Track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Pure Tungsten Powder During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被引量:7
3
作者 Jiayao Zhang Dongdong Gu +4 位作者 Ying Yang Hongmei Zhang Hongyu Chen Donghuai Dai Kaijie Lin 《Engineering》 SCIE EI 2019年第4期736-745,共10页
A three-dimensional laser absorption model based on ray tracing was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coupled interaction of a laser beam with particles in the powder layers of pure tungsten(W)material processed by selectiv... A three-dimensional laser absorption model based on ray tracing was established to describe the coupled interaction of a laser beam with particles in the powder layers of pure tungsten(W)material processed by 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size on the powder-to-laser absorptivity and underlying absorption behavior was investigated.An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sorption,distribution of absorbed irradiance within the powder layers,and surface morphology and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e.g.,contact angle,width and height of tracks,and remelted depth)of the laser scanning tracks is presented here.Simulation conclusions indicate that the absorptivity of the powder layers considerably exceeds the single powder particle value or the dense solid material value.With an increase in particle size,the powder layer absorbs less laser energy.The maximum absorptivity of theWpowder layers reached 0.6030 at the particle size of 5 lm.The distribution of laser irradiance on the particle surface was sensitive to particle size,azimuthal angle,and the position of the powder particles on the substrate.The maximum irradiance in the powder layers decreased from 1.117×10^–3 to 0.85×10^–3W·μm^-2 and the contour of the irradiance distribution in the center of the irradiated area gradually contracted when the particle size increased from 5 to 45 lm.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urface morphologies and cross-sectional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SLM-fabricated W material was performed,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alidated the mechanisms of the powder-to-laser-absorption behavior that were obtained in simulations.This work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ay-tracing model to predict the wetting and spreading ability of melted tracks during SLM additive manufacturing in order to yield a sound laser process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 Tungsten RAY-TRACING model ABSORPTIVITY LASER SCANNING TRACKS
下载PDF
Interaction between protokimberlite melts and mantle lithosphere:Evidence from mantle xenoliths from the Dalnyaya kimberlite pipe,Yakutia(Russia)
4
作者 I.V.Ashchepkov T.Ntaflos +2 位作者 Z.V.Spetsius R.F.Salikhov H.Downes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693-710,共18页
The Dalnyaya kimberlite pipe(Yakutia,Russia) contains mantle peridotite xenoliths(mostly Iherzolites and harzburgites) that show both sheared porphyroclastic(deformed) and coarse granular textures,together with ... The Dalnyaya kimberlite pipe(Yakutia,Russia) contains mantle peridotite xenoliths(mostly Iherzolites and harzburgites) that show both sheared porphyroclastic(deformed) and coarse granular textures,together with ilmenite and clinopyroxene megacrysts.Deformed peridotites contain high-temperature Fe-rich clinopyroxenes,sometimes associated with picroilmenites,which are products of interaction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with protokimberlite related melts.The orthopyroxene-derived geotherm for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Dalnyaya is stepped similar to that beneath the Udachnaya pipe.Coarse granular xenoliths fall on a geotherm of 35 mWm-2 whereas deformed varieties yield a 45 mWm-2)geotherm in the 2-7.5 GPa pressure interval.The chemistry of the constituent minerals including garnet,olivine and clinopyroxene shows trends of increasing Fe~#(=Fe/(Fe+Mg))with decreasing pressure.This may suggest that the interaction with fractionating protokimberlite melts occurred at different levels.Two major mantle lithologies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 trace element patterns of their constituent minerals,determined by LA-ICP-MS.Orthopyroxenes,some clinopyroxenes and rare garnets are depleted in Ba,Sr,HFSE and MREE and represent relic lithospheric mantle.Re-fertilized garnet and clinopyroxene are more enriched.The distribution of trace elements between garnet and clinopyroxene shows that the garnets dissolved primary orthopyroxene and clinopyroxene.Later high temperature clinopyroxenes related to the protokimberlite melts partially dissolved these garnets.Olivines show decreases in Ni and increases in Al,Ca and Ti from Mg-rich varieties to the more Fe-rich,deformed and refertilized ones.Minerals showing higher Fe~#(0.11-0.15) are found within intergrowths of low-Cr ilmenite-clinopyroxene-garnet related to the crystallization of protokimberlite melts in feeder channels.In P-f(O_2) diagrams,garnets and Cr-rich clinopyroxenes indicate reduced conditions at the base of the lithosphere at-5 log units below a FMQ buffer.However,Cr-poor clinopyroxenes,together with ilmenite and some Fe-Ca-rich garnets,demonstrate a more oxidized trend in the lower part of lithosphere at-2 to 0 log units relative to FMQ.Clinopyroxenes from xenoliths in most cases show conditions transitional between those determined for garnets and megacrystalline Cr-poor suite.The relatively low diamond grade of Dalnyaya kimberlites is explained by a high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oxidized protokimberlite melts,which is greater at the base of the litho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tle xenoliths trace element melt interaction Kimberlite Pyrope Cr-diopside
下载PDF
电气线路火灾中铜导线一次短路与二次短路的显微组织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晓凯 周忠平 +2 位作者 王书运 李建文 徐泉林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06-409,共4页
对电气线路火灾中铜导线的一次短路与二次短路的显微组织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利用二者之间微结构形态上的差异来分析鉴定火灾的起因 ,为公安消防部门侦破火灾案件提供了有利的科学证据 ,可使案件侦破率及破案速度大大提高。因而 ,将此... 对电气线路火灾中铜导线的一次短路与二次短路的显微组织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利用二者之间微结构形态上的差异来分析鉴定火灾的起因 ,为公安消防部门侦破火灾案件提供了有利的科学证据 ,可使案件侦破率及破案速度大大提高。因而 ,将此项工作加以推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金相显微镜比较 ,用电镜进行观察分析具有放大倍数连续调节范围大 ,景深大 ,分辨率高 ,同时具有图象更清晰 ,立体感更明显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短路 二次短路 铜导线 显微组织 电镜分析
下载PDF
钢真空感应熔炼过程痕量元素挥发的动力学 被引量:2
6
作者 于月光 陈伯平 +1 位作者 王玉刚 傅杰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549-554,共6页
研究了镍铬钼钢中痕量元素在真空感应熔炼过程中挥发的动力学,给出了确定挥发元素在气相边界层扩散传质系数的方法,提出了挥发元素在液/气界面挥发反应的速率常数计算公式。试验及计算结果表明,Sn、As在钢的真空感应熔炼过程中的挥发过... 研究了镍铬钼钢中痕量元素在真空感应熔炼过程中挥发的动力学,给出了确定挥发元素在气相边界层扩散传质系数的方法,提出了挥发元素在液/气界面挥发反应的速率常数计算公式。试验及计算结果表明,Sn、As在钢的真空感应熔炼过程中的挥发过程受液相边界层中的扩散及液/气界面挥发反应混合控制,K_(23)值均在10^(-3)~10^(-2)cm/s数量级。Sn、As在液/气界面的挥发反应可能包括元素自身的挥发及其氧化物的挥发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 真空熔炼 痕量元素 镍铬钼钢
下载PDF
西藏驱龙矿区中新世侵入岩锆石微量和Hf-O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秋耘 杨志明 +2 位作者 王瑞 孙茂妤 曲焕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3-1048,共26页
碰撞环境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通常经历了多期岩浆作用,但不同期次岩浆之间的成因关系以及成矿斑岩岩浆的形成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约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发育多套中新世岩浆岩,包括成矿前的花岗闪长岩(又称荣木错拉岩... 碰撞环境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通常经历了多期岩浆作用,但不同期次岩浆之间的成因关系以及成矿斑岩岩浆的形成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约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发育多套中新世岩浆岩,包括成矿前的花岗闪长岩(又称荣木错拉岩体)、成矿期二长花岗斑岩(简称P斑岩)和晚期二长花岗斑岩(简称X斑岩),以及成矿后的高镁闪长玢岩,且在花岗闪长岩中发现有闪长质包体。如此丰富的岩浆岩组合为系统研究碰撞环境下斑岩矿床成矿岩浆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契机。本文系统分析了驱龙矿区各类岩浆岩中的锆石微量元素及Hf-O同位素组成,并估算了驱龙矿区中新世岩浆氧化还原状态,约束了岩浆起源及演化过程,特别是成矿斑岩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荣木错拉岩体及闪长质包体中锆石具有高的Ce/Ce^(*)值(平均值分别为111、117)和相似的Hf-O同位素组成,其εHf(t)值主要变化于+7~+10及+7~+9之间,δ^(18)O值主要变化于+5.6‰~+7.1‰和+4.7‰~+7.0‰之间;而P斑岩中锆石具有类似的δ^(18)O值(+4.6‰~+6.4‰),但Ce/Ce;值(29~405,平均值149)及εHf(t)值(+5~+10)变化范围明显偏大;高镁闪长玢岩的锆石δ^(18)O值与P斑岩类似(+5.2‰~+6.3‰),但εHf(t)值(+3~+7)明显偏低,不过,其锆石Ce/Ce^(*)值(34~252,平均值159)也显示较大的变化范围。荣木错拉岩体及闪长岩包体正εHf(t)值、中等偏高的δ^(18)O值表明其起源于新生下地壳;高镁闪长玢岩较低的εHf(t)及δ^(18)O值显示其起源于Hf同位素组分已被强烈改造的地幔;而P斑岩变化、且整体介于荣木错拉岩体和高镁闪长玢岩之间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其为荣木错拉岩体所代表的壳源岩浆与高镁闪长玢岩所代表的幔源岩浆混合的产物。驱龙中新世岩浆岩中高镁闪长玢岩中的锆石Ce/Ce^(*)值最高,表明高镁闪长玢岩所代表的岩浆氧逸度也最高,因此,P斑岩形成过程中幔源物质的加入不仅可以提供水,也可以抬升岩浆的氧逸度,促使饱和的硫化物发生分解进而被利用,这是P斑岩能够成矿的关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氧逸度 地幔熔体 锆石微量元素 HF-O同位素
下载PDF
大型离子探针分析熔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组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乐 夏小平 +4 位作者 杨晴 张万峰 熊伯琴 钱生平 任钟元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共8页
熔体包裹体是矿物在结晶过程中捕获的岩浆小液滴,记录了岩浆起源和演化等重要信息。本研究利用CAMECA IMS 1280-HR型SIMS,建立了25个熔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使用O_2^-一次离子束轰击样品表面,束流4~10 nA。一次离子束在样品表... 熔体包裹体是矿物在结晶过程中捕获的岩浆小液滴,记录了岩浆起源和演化等重要信息。本研究利用CAMECA IMS 1280-HR型SIMS,建立了25个熔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使用O_2^-一次离子束轰击样品表面,束流4~10 nA。一次离子束在样品表面的束斑直径为20~30μm。五个地质玻璃标样(NIST612、BHVO-2G、BCR-2G、TB-1G和GSD-1G)的分析结果显示,分析精度和准确度与元素单位电流信号强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单位电流信号强度大于12 s^(-1)的元素分析精度优于10%,单位电流信号强度小于12 s^(-1)的元素分析精度优于15%(Er和Lu的分析精度优于20%)。所有元素分析结果与推荐值的偏差小于20%。使用本方法对来自夏威夷玄武岩中的熔体包裹体进行了微量元素分析,分析结果与全岩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另外,为方便数据处理,本研究采用MATLAB编写了SIMSTraElement程序包,可以对SIMS测试的微量元素数据进行快速便捷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探针 熔体包裹体 微量元素 微区分析 玻璃标样
下载PDF
数字图像技术辅助二次短路熔痕金相组织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莫善军 沈浩 张珺 《中国司法鉴定》 2012年第4期107-111,共5页
以电气火灾二次短路熔痕显微组织为例,利用显微图像各组元的灰度特性,运用数字图像技术中的图像滤波、图像分割、轮廓提取方法对显微组织图像进行预处理,获取图像晶格和孔洞。结合体视学方法,对显微组织晶格粒径、孔洞大小等几何特征参... 以电气火灾二次短路熔痕显微组织为例,利用显微图像各组元的灰度特性,运用数字图像技术中的图像滤波、图像分割、轮廓提取方法对显微组织图像进行预处理,获取图像晶格和孔洞。结合体视学方法,对显微组织晶格粒径、孔洞大小等几何特征参数进行计算分析与测量,探讨数字图像技术辅助二次短路熔痕金相组织进行定量分析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短路 金相分析 数字图像
下载PDF
X射线荧光光谱法同时测定铝土矿中主、次组分及3种痕量元素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江斌 段九存 +2 位作者 党亮 和振云 武永芝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11-1213,1226,共4页
采用玻璃状熔块法制样,选用标准样品及氧化铜、三氧化二铬、三氧化二镓等金属氧化物制作工作曲线,并以经验α系数和散射线内标法校正元素谱线重叠干扰和基体效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铝土矿样品中的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 采用玻璃状熔块法制样,选用标准样品及氧化铜、三氧化二铬、三氧化二镓等金属氧化物制作工作曲线,并以经验α系数和散射线内标法校正元素谱线重叠干扰和基体效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铝土矿样品中的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锰、五氧化二磷、二氧化钛、镓、铜和铬等13种主次组分及痕量元素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与认定值相符,对同一标准样品测定12次,各组分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13%~9.6%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荧光光谱法 铝土矿 熔融玻璃片 主次组分 痕量元素
下载PDF
火烧熔痕与短路熔痕形态特征差异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晓红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电气火灾中火烧熔痕与短路熔痕特征差异是:火烧熔痕线径是短路熔痕线径的2倍;火烧熔痕与导线连接处有明显的温度过度区而短路熔痕没有;多股导线火烧熔痕铜丝呈粘连态,多股导线短路熔痕铜丝呈分散态;火烧熔痕表面和内部均没有孔洞,短路... 电气火灾中火烧熔痕与短路熔痕特征差异是:火烧熔痕线径是短路熔痕线径的2倍;火烧熔痕与导线连接处有明显的温度过度区而短路熔痕没有;多股导线火烧熔痕铜丝呈粘连态,多股导线短路熔痕铜丝呈分散态;火烧熔痕表面和内部均没有孔洞,短路熔痕表面和内部分布着大量的气孔和缩孔.这些特征差异为火灾的鉴定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熔痕 短路熔痕 扫描电镜
下载PDF
金川镍矿含矿岩体的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邓津辉 史基安 +1 位作者 王琪 高野穆一郎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4,共4页
通过对采自金川镍矿 I矿区露天矿的第二期侵入岩体中。样品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进行全岩等离子质谱 (ICP- MS)测定发现第二期侵入的岩体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和无明显铕异常的特征 ,是上地幔低比例平衡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共同作用... 通过对采自金川镍矿 I矿区露天矿的第二期侵入岩体中。样品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进行全岩等离子质谱 (ICP- MS)测定发现第二期侵入的岩体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和无明显铕异常的特征 ,是上地幔低比例平衡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共同作用的产物。岩体中镍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成条带状出现 ,表明其形成时低氧逸度的成岩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川镍矿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平衡部分熔融 分离结晶
下载PDF
云南六合富碱斑岩和包体岩石的显微岩相学与地幔流体作用示踪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楚亚婷 刘显凡 +3 位作者 赵甫峰 李春辉 宋祥峰 肖继雄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66-481,共16页
云南六合霓辉正长斑岩含有较多镁铁-超镁铁质包体以及特殊的富铁熔浆包体。岩相学研究表明,伴随交代蚀变,寄主岩石和各类包体中普遍发育沿粒间和矿物晶体裂隙或解理纹贯入或穿插的呈网状和细脉浸染状分布的黑色不透明物质——富铁微晶玻... 云南六合霓辉正长斑岩含有较多镁铁-超镁铁质包体以及特殊的富铁熔浆包体。岩相学研究表明,伴随交代蚀变,寄主岩石和各类包体中普遍发育沿粒间和矿物晶体裂隙或解理纹贯入或穿插的呈网状和细脉浸染状分布的黑色不透明物质——富铁微晶玻璃,其性质与富铁熔浆包体类似;对该类物质采用电子探针及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发现它们是一种纳米-微米级的超显微隐晶固体,其组成以硅酸盐和石英为主,尤其含有地幔标型矿物碳硅石、自然铁和钛铁矿等;这些矿物间构成超显微熔离结构交生。研究认为,这种物质组成和特征是具超临界和熔浆性质的地幔流体作用的现实微观踪迹,其活动引发的交代蚀变表现为碱性蚀变和硅化并伴随不同程度的金属矿化,以及寄主岩石和包体中暗色矿物由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绿泥石的退变序列。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霓辉正长斑岩及其包体和富铁熔浆包体具有相似的富集轻稀土元素和Ce负异常以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的特征。本文综合研究认为,富铁微晶玻璃和富铁熔浆包体是起源于富集地幔,但独立于富碱岩浆并被富碱岩浆裹挟的成分不混溶产物。它们是地幔流体作用现实微观踪迹的两种表现形式,是引发壳幔物质混染并导致寄主岩石和包体中交代蚀变和金属矿化的重要物质源和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岩相学 富铁微晶玻璃 富铁熔浆包体 地幔流体作用示踪 云南六合
下载PDF
火场中铝导线熔痕的微观形貌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胡建国 刘义祥 覃萍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05年第8期391-393,396,共4页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铝导线熔痕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铝导线的一次短路、二次短路和火烧熔痕的微观形貌分别具有相应的特征和规律,利用微观形貌的区别可以鉴别铝导线熔痕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 铝导线 熔痕 微观形貌 扫描电镜
下载PDF
火灾中铜导线及其熔珠显微结构的SEM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书运 张晓凯 周忠平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05年第1期63-67,共5页
用SEM观察分析了在各种模拟实验条件下铜导线及其熔珠熔痕的几种显微组织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单股粗铜导线的火烧、二次短路熔珠熔痕与一次短路、过负荷、接触不良造成的熔珠熔痕其显微结构有明显不同,可为火灾原因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用SEM观察分析了在各种模拟实验条件下铜导线及其熔珠熔痕的几种显微组织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单股粗铜导线的火烧、二次短路熔珠熔痕与一次短路、过负荷、接触不良造成的熔珠熔痕其显微结构有明显不同,可为火灾原因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而多股细铜导线火烧和二次短路及过负荷产生的熔珠熔痕,其显微结构中均出现等轴晶和柱状晶及较小再结晶颗粒,与一次短路结构较难以区别,因此无法为火灾原因的鉴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 铜导线 熔珠熔痕 柱状晶 等轴晶 胞状晶
下载PDF
真空感应熔炼过程中微量Bi的挥发 被引量:4
16
作者 于月光 陈伯平 +2 位作者 王玉刚 屠宝洪 傅杰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22-526,共5页
研究表明,实验条件下向钢液中加入纯铋时铋的收得率为7.54%。钢液中铋的挥发过程受液/气界面的挥发反应及液相边界层中的扩散混合控制,其传质系数K(23)在10-2cm/s数量级;实验得出了K(23)值及钢液中铋浓度的... 研究表明,实验条件下向钢液中加入纯铋时铋的收得率为7.54%。钢液中铋的挥发过程受液/气界面的挥发反应及液相边界层中的扩散混合控制,其传质系数K(23)在10-2cm/s数量级;实验得出了K(23)值及钢液中铋浓度的经验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 微量元素 真空熔炼 镍铬钼钢
下载PDF
海南岛陆缘扩张带形成及新生代岩石圈动力学机制:来自幔源包体的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5
17
作者 蒋英 梁细荣 +4 位作者 梁新权 付建刚 王策 周云 温淑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7-182,共26页
海南岛陆缘扩张带蓬莱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捕获大量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幔源包体。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蓬莱地幔橄榄岩含有三种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单斜辉石(Cpx):(1)a类单斜辉石Mg~#=92.3~93.4,来自富... 海南岛陆缘扩张带蓬莱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捕获大量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幔源包体。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蓬莱地幔橄榄岩含有三种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单斜辉石(Cpx):(1)a类单斜辉石Mg~#=92.3~93.4,来自富集Cpx的二辉橄榄岩,具有极低的LREE和不相容元素含量,HREE平坦,Th、U、La、Sr正异常,经历了7%~10%的尖晶石相部分熔融,仅受到极低程度强不相容元素(Th、U、La、Sr)初期富集交代作用;(2)b类单斜辉石Mg~#=89.9~90.3,来自较富集Cpx的二辉橄榄岩,具有中等的LREE和LILE含量,HREE平坦,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显示Th、U正异常,Rb、Ba、Nb、Ta、Sr、Ti负异常,经历4%~5%的尖晶石相部分熔融,可能受到了含LREE和Th、U等不相容元素的硅酸盐熔体交代;(3)c类单斜辉石Mg~#=91.4~92.8,来自贫Cpx的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具有富集的LREE和LILE含量,HREE弱分异,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显示Th、U正异常及强烈的Nb、Ta、Ti负异常,经历了8%~20%的尖晶石相部分熔融,其交代熔体可能是来自源区有石榴子石残留的碳酸盐熔体。全岩主、微量元素及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幔源包体的主量元素主要受部分熔融程度影响,并且方辉橄榄岩经历的部分熔融程度大于二辉橄榄岩。地幔橄榄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该区具有MORB-OIB型亏损地幔特征。此外,蓬莱部分地幔橄榄岩包体显示正斜率的HREE分异特征((Gd/Yb)_N=0.4~0.7),暗示该区地幔经历了源自石榴子石稳定区的变压熔融,总体熔融程度为18%以上,指示了较高的地幔潜能温度。综合前人对海南岛新生代玄武岩最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海南地幔柱可能为该区软流圈地幔置换古老岩石圈地幔提供了热源,导致了区域岩石圈地幔的破坏,从而引起包括地幔柱本身、软流圈和富集岩石圈的熔融。岩石圈地幔性质的改变和不均一性可能是海南岛陆缘扩张带新生代岩石圈减薄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包体 单斜辉石 微量元素 部分熔融 地幔交代 海南蓬莱
下载PDF
湖南粤北花岗岩类岩石成因的痕量元素模拟 被引量:5
18
作者 袁忠信 倪云祥 +1 位作者 吴澄宇 徐磊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2期97-107,共11页
对湘南粤北的扶溪岩体、九峰岩体、南岭地区基底地层的四堡群,以及板溪群、震旦-奥陶纪等岩石进行了主元素及痕量元素含量测定。同时对扶溪和九峰两岩体测定了Sm-Nd同位素含量,初步判断该二岩体的源岩可能是元古代的具陆壳性质的岩石。... 对湘南粤北的扶溪岩体、九峰岩体、南岭地区基底地层的四堡群,以及板溪群、震旦-奥陶纪等岩石进行了主元素及痕量元素含量测定。同时对扶溪和九峰两岩体测定了Sm-Nd同位素含量,初步判断该二岩体的源岩可能是元古代的具陆壳性质的岩石。利用非实比平衡部分熔融公式对上述岩体的岩石成因作了痕量元素定量模拟,进一步确证了该二岩体的形成过程及源岩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岩石 成因 痕量元素 模拟
下载PDF
微量Ca元素对AgCuZn钎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鲍丽 龙伟民 +3 位作者 张冠星 隋方飞 李浩 马佳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7-60,115-116,共4页
洁净钢用钎料的洁净度应随洁净钢的发展不断提高,为研究钎料在生产中引入的微量Ca元素影响,以BAg45Cu30Zn钎料为研究对象,借助综合热分析仪、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了不同钙含量的钎料合金的熔化性能、微观组织以及铺展性能.结果表明,随... 洁净钢用钎料的洁净度应随洁净钢的发展不断提高,为研究钎料在生产中引入的微量Ca元素影响,以BAg45Cu30Zn钎料为研究对象,借助综合热分析仪、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了不同钙含量的钎料合金的熔化性能、微观组织以及铺展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a元素含量增加,合金的固相线温度提高,液相线温度降低,固-液相线温度区间缩小;钙以CaO晶核形式存在于合金组织中,细化合金组织;Ca元素的存在降低了合金钎料在316LN不锈钢上的铺展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Ca元素 AgCuZn钎料 熔化性 微观组织 铺展性能
下载PDF
单层曲面复眼成像系统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14
20
作者 邸思 杜如虚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31,共5页
与传统曲面复眼结构不同,提出了在曲面基底上设计非均一微透镜阵列的构想。整个透镜阵列呈环状对称分布,沿径向排列的各级透镜其焦距由所处位置决定,与基底到光探测阵列的距离相吻合。根据几何光学成像原理计算了各级透镜的设计参数并... 与传统曲面复眼结构不同,提出了在曲面基底上设计非均一微透镜阵列的构想。整个透镜阵列呈环状对称分布,沿径向排列的各级透镜其焦距由所处位置决定,与基底到光探测阵列的距离相吻合。根据几何光学成像原理计算了各级透镜的设计参数并通过光线追迹加以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这种设计可对全视场在光探测阵列上聚焦,解决了传统曲面复眼边缘视场成像质量急剧下降的问题。同时还论证了采用光刻胶热熔法在曲面基底上制作非均一微透镜阵列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复眼 微透镜阵列 光线追迹 光刻胶热熔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