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现况调查 被引量:8
1
作者 马亚婷 黄悦勤 +1 位作者 李恒 刘肇瑞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20-824,共5页
目的:分析我国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率及其分布特征,为制定残疾康复相关的政策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我国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 目的:分析我国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率及其分布特征,为制定残疾康复相关的政策和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我国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率及其人群和地区分布特征和危害程度。结果: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率为17/10万(419/2 526 145),其中男性残疾率是女性的15.5倍,离婚者是在婚者的7.1倍,无工作者是有工作者的1.8倍,文盲是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3.7倍。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率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63/10万)、云南(52/10万)、浙江(37/10万)、四川(34/10万)和贵州(30/10万)。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者中一、二、三、四级精神残疾构成比分别占5.0%、9.2%、11.5%和74.2%。单一残疾者共357人,在承担家庭责任、完成日常工作和家务劳动等生活活动方面有重度和极重度功能损害者占33.3%。结论: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率有人群和地区分布差异。归因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残疾者各种功能中生活活动功能损害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 残疾人 精神残疾 残疾率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4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邓先华 黄志彪 +4 位作者 李学武 李毅 王轶 吴冬凌 高北陵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对照研究4种常见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自制吸毒人员一般资料调查表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258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在纳入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使... 目的:对照研究4种常见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应用自制吸毒人员一般资料调查表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258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调查和评定。结果:在纳入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使用的毒品包括海洛因、冰毒、K粉以及摇头丸,临床症状以幻觉、妄想、敌对性等阳性症状最为常见,部分病例伴有明显的阴性症状及情感障碍。4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K粉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出现中度以上幻觉的比例达到83.05%,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5);而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组各项阴性症状条目达中度以上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P均<0.05)。结论:不同种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毒品 精神障碍
下载PDF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转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志彪 邓先华 +5 位作者 谢静 高北陵 李学武 李毅 王轶 吴冬凌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89-492,共4页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毒品)所致精神病性障碍转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74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进行随访。结果72.5%患者完成了随访,随访期间复吸率达88.9%,随访前6个月内仍有吸毒行为者占17.0%;69.0...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毒品)所致精神病性障碍转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74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进行随访。结果72.5%患者完成了随访,随访期间复吸率达88.9%,随访前6个月内仍有吸毒行为者占17.0%;69.0%患者随访期内接受过住院治疗。患者首次入院后精神病性症状1个月内完全缓解者占62.9%(症状短暂型),6个月内精神病性症状逐渐缓解者占28.2%(症状持久型),>6个月仍残留部分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者占8.9%(症状残留型);症状残留型组吸毒年限、精神病家族史阳性率、多次住院率、随访时存在精神病性症状率均显著高于症状短暂型组及症状持久型组(P<0.01),初次吸毒年龄显著小于症状短暂型组及症状持久型组(P<0.01);多种物质滥用率显著高于症状短暂型(P<0.05)。结论多数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预后不良,脱离毒品后可能仍然长期残留精神病性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毒品 精神障碍 精神病性症状 复吸率 转归
下载PDF
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心理状况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秦文 张昌勇 徐汉明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了解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心理状况及其相关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对29例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和29例正常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防御方式问卷(DSQ-88)的测试并作对照分析,同时将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两量表作相关分析。结果:(... 目的:了解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心理状况及其相关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对29例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和29例正常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防御方式问卷(DSQ-88)的测试并作对照分析,同时将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两量表作相关分析。结果:(1)SCL-90结果为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t值分别为-2.315、-3.037、-2.918、-2.847、-2.433、-2.167,P值分别为0.024、0.003、0.005、0.006、0.018、0.035)。(2)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分值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分别为-2.608、-2.202,P值分别为0.011、0.032)。(3)经相关分析发现: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症状分别与投射、伴无能呈负相关(r=-0.450,P=0.014;r=-0.368,P=0.049),抑郁症状与压抑、反向形成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r=-0.518,P=0.004;r=0.450,P=0.014),焦虑症状与幻想、退缩均呈正相关(r=0.377,P=0.044;r=0.490,P=0.007),而精神病性症状较复杂,与抱怨、反向形成、假性利他均呈负相关(r=-0.417,P=0.024;r=-0.381,P=0.041;r=-0.432,P=0.019),与回避、隔离、交往倾向、期望均呈正相关(r=0.419,P=0.024;r=0.553,P=0.002;r=0.544,P=0.002;r=0.433,P=0.019)。结论: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精神症状以情感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为主,多运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针对病人的特定防御机制采用动力心理学治疗方法,可使病人更好地康复,尽快回归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心理状况 精神障碍 症状自评量表 防御方式问卷
下载PDF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 被引量:1
5
作者 石少波 管洁 《系统医学》 2017年第14期10-12,16,共4页
目的评价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以2016年2—8月,医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94例入选研究,每收集2例患者,抽到1号签入选对照组,抽到2号签入选观察组,对照组对症药物治疗,... 目的评价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以2016年2—8月,医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94例入选研究,每收集2例患者,抽到1号签入选对照组,抽到2号签入选观察组,对照组对症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安排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持续6个月。对比干预前后精神症状发生情况与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幻觉、妄想、猜疑/被害、敌对性、焦虑、被动冷漠社交退缩、抑郁率分别为9.50%、50.00%、33.30%、11.90%、9.50%、2.40%、14.3%低于干预前59.50%、76.20%、85.70%、59.50%、76.20%、50.00%、57.10%,对照组幻觉、焦虑、抑郁发生率21.40%、40.30%、31.00%低于干预前69.10%、73.81%、57.10%,组间对比观察组妄想、猜疑/被害、敌对性、焦虑、被动冷漠社交退缩、抑郁比重低于对照组71.40%、78.60%、52.40%、40.30%、45.20%、3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GAS分别为(82.4±11.4)分、(75.3±12.5)分高于干预前(63.4±11.7)分、(62.1±8.8)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SDSS评分分别为(1.2±0.5)分、(1.7±0.6)分低于干预前(3.1±0.8)分、(3.2±0.9)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GSES(29.5±3.1)分高于干预前(26.3±2.4)分、对照组(25.4±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复吸,观察组未出现暴力行为,低于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对症治疗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有助于减轻精神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障碍 心理治疗 社会干预
下载PDF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6
作者 刘益亮 朱进才 +3 位作者 郭华贵 谢雪珍 梁淑婷 黎勇航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8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将64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研究组)治疗前和保肝降酶治疗4周后的肝功能各项指标与55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肝功能损害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将64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研究组)治疗前和保肝降酶治疗4周后的肝功能各项指标与55名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肝功能损害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前肝功能各项指标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3,t=3.044;P均<0.01);治疗后研究组肝功能各项指标均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发现,ALT、AST与年龄(r=0.425,r=0.331)、首次住院年龄(r=0.268,r=0.262)、毒品使用年限(r=0.428,r=0.259)正相关(P<0.05或P<0.01);与受教育年限(r=-0.310,r=-0.371)负相关(P<0.05);ALT与住院次数(r=0.262)、总蛋白、球蛋白与住院次数(r=0.513,r=0.522)、毒品使用年限(r=0.296,r=0.419)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肝功能损害明显;年龄、文化程度、住院次数、毒品使用年限与肝功能损害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障碍 肝功能损害
下载PDF
麻果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秦文 张昌勇 +1 位作者 魏海燕 张孝华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43-444,458,共3页
目的:了解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精神症状特点。方法:填写自制的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一般情况问卷,并对29例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和29名正常人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特点:(1)其躯体化... 目的:了解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精神症状特点。方法:填写自制的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一般情况问卷,并对29例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和29名正常人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特点:(1)其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P<0.01);(2)其强迫、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分虽高但无差异(P>0.05)。结论:麻果所致精神障碍者的精神症状具有以情感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为主、伴有躯体依赖的特点。建议对其采用抗抑郁为主、抗精神病为辅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障碍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麻果
下载PDF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外走危险因素评估与处理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马琴 岳玉川 +3 位作者 宇双琼 朱珊 吴碧云 黄厚琴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6年第4期120-122,共3页
目的提高精神科护士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外走危险的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患者外走行为的发生。方法采用自制的"精神疾病患者外走危险因素评估与处理表"对实验组287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实... 目的提高精神科护士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外走危险的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患者外走行为的发生。方法采用自制的"精神疾病患者外走危险因素评估与处理表"对实验组287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外走危险因素评估,结合患者的优势(保护)因素制定处理计划;对照组262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采用常规的"外走危险评估表"评估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外走行为的发生率。结果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较其他精神疾病外走发生率高(P<0.01);实验组患者外走行为的发生率为0.6%,对照组为2.2%,两组患者外走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精神疾病患者外走危险因素评估与处理表",降低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外走行为的发生率,对预防患者外走的发生具有较实用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外走优势(保护)因素 危险评估与处理
下载PDF
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疗效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董琼 潘丽丹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533-536,共4页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180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予利培酮治疗;观察组予奥氮平治...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180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予利培酮治疗;观察组予奥氮平治疗。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血生化检测等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PANSS评分自治疗第2周末起,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各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食不同精神活性物质患者PANSS总分自第2周末起已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后各时点各亚组间PANSS总分及减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及各亚组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三酰甘油与BMI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精神活性物质致精神障碍者治疗效果相当,且均具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氮平 利培酮 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障碍 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
下载PDF
帕利哌酮对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血清BDN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飞龙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19年第5期85-87,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帕利哌酮治疗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对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利培... 目的:探讨采用帕利哌酮治疗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对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利培酮(1~2 mg,bid)治疗,观察组采用帕利哌酮(3 mg,qd)治疗,比较两组BDNF水平、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BDNF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BDNF水平、阳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阴性症状评分及总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实验室检查及神经系统方面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帕利哌酮可显著升高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血清BDNF表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 帕利哌酮 BNDF表达
下载PDF
行为转变护理用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效果评价
11
作者 文庆 《中国药业》 CAS 2022年第S02期288-290,共3页
目的探讨行为转变护理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行为转变护... 目的探讨行为转变护理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行为转变护理。结果两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包括一般精神病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评分,以及简明精神病评估量表(BPRS,包括自我评分、观察评分)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社会功能评估量表(SSPI)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增高(P<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为转变护理应用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障碍 行为转变护理
下载PDF
植物提取精神活性物质对精神问题治疗的潜力探索
12
作者 雷志军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4452-4459,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和评估植物提取的精神活性物质在治疗各种精神疾病中的潜力和应用。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文献和研究,对四氢大麻酚(THC)、可待因(Codeine)、大麻醇(CBN)等植物提取精神活性物质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 本研究旨在探索和评估植物提取的精神活性物质在治疗各种精神疾病中的潜力和应用。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文献和研究,对四氢大麻酚(THC)、可待因(Codeine)、大麻醇(CBN)等植物提取精神活性物质在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问题的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强调了跨学科研究在此领域的重要性,包括生物学、化学、医学和心理学的综合应用,以及合理使用这些物质的法律和伦理重要性,并强调建立有效的法律和监管框架的必要性。本研究为精神健康领域的临床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疾病治疗 跨学科研究 法律与伦理
原文传递
青年创伤后应急障碍患者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王子文 杨小军 +1 位作者 林列真 张秀丽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01-203,224,共4页
目的:探讨青年创伤后应急障碍患者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青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采用临床评估和回顾分析法对患者滥用精神活性物质情况的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在精神活性物质使... 目的:探讨青年创伤后应急障碍患者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青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采用临床评估和回顾分析法对患者滥用精神活性物质情况的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在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情况分析中,香烟使用率占比最高,其次为酒精、咖啡。相较于其他精神物质活性药品,镇静催眠药品最高。青少年滥用精神活性物质的原因主要为追求刺激感、家庭压力、好奇心驱使、被朋友/陌生人提供后使用,且与不使用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青少年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问题不应被忽视,应通过学生自己、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通过信息、教育宣教,提高年轻人认识精神活性滥用的危害性,还通过早期干预、咨询和治疗的多模式方法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应激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 滥用原因
原文传递
76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司法精神病鉴定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杜颖 谭常赞 黄祖历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并对是否需要及时所外就医进行评估。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广东省三间强制隔离戒毒所委托鉴定,并诊断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案例76例,采用自...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病鉴定中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并对是否需要及时所外就医进行评估。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广东省三间强制隔离戒毒所委托鉴定,并诊断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案例76例,采用自编调查表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类分析。结果:苯丙胺类兴奋剂(冰毒、摇头丸等)使用最广泛。有精神病性障碍表现者55例(72.4%),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幻觉、被害妄想等。需及时所外就医60例(78.9%)。结论: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较早较多出现精神症状,吸毒至出现精神症状时间不一,且主要表现为精神病性障碍,被鉴定人多数需及时所外就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隔离戒毒 精神活性物质 苯丙胺类兴奋剂 精神病性障碍 司法精神病鉴定
原文传递
使用“G水”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一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段炼 蓝晓嫦 杨欣湖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381-383,387,共4页
"G水",即γ-羟基丁酸(γ-hydroxybutyrate,GHB),是一种无色、无味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临床用作麻醉剂。近年来,GHB被不法分子利用作为性侵犯的辅助药物的报道日渐增多。但由于GHB检测上存在困难,国内有关GHB滥用的报道不多... "G水",即γ-羟基丁酸(γ-hydroxybutyrate,GHB),是一种无色、无味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临床用作麻醉剂。近年来,GHB被不法分子利用作为性侵犯的辅助药物的报道日渐增多。但由于GHB检测上存在困难,国内有关GHB滥用的报道不多。我院收治1例滥用"G水"导致精神障碍的患者,本病例诊断上以患者自我报告为主,治疗上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较好。对GHB的科普和预防是有必要的,希望将来有便捷准确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水 Γ-羟基丁酸 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障碍
原文传递
某医院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益亮 朱进才 +2 位作者 郭华贵 谢雪珍 谌红献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66-69,87,共5页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及其变化趋势,为毒品滥用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2016年连续5年出院诊断符合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病案分析。结果:5年...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及其变化趋势,为毒品滥用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2016年连续5年出院诊断符合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病案分析。结果:5年间共收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571例次,占该时期我院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的1.92%(571/29768);各年度收治患者住院例次及构成比均逐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67,P<0.05);疾病诊断构成中,冰毒所致精神障碍最多(219例,38.35%),K粉所致精神障碍及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大致相仿(148例,25.92%;146例,25.57%);各年度中,海洛因所致精神障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冰毒所致精神障碍及K粉所致精神障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与全国毒品滥用结构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以青壮年(平均年龄33.58±8.33岁)、已婚之外的婚姻状态(53.59%)、男性(90.37%)为主;2014年后精神活性物质的女性滥用者明显增多。结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发生变化,冰毒、K粉等新型毒品已逐渐取代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女性更倾向于滥用新型毒品。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加强预防,降低毒品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障碍 疾病构成 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心肌损伤的相关分析
17
作者 刘益亮 朱进才 +3 位作者 郭华贵 谢雪珍 黎勇航 梁淑婷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组治疗前的各项心肌酶谱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研究组治疗4周末进行对照研究,并与一般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研究组治疗前的AST、CK、CK-MB、LDH均明显高于对...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组治疗前的各项心肌酶谱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研究组治疗4周末进行对照研究,并与一般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研究组治疗前的AST、CK、CK-MB、LD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末后,研究组的AST、CK、CK-MB、LDH、HBDH等心肌酶谱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研究组治疗后的AST、CK、CK-MB、LD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发现,AST与年龄、首次住院年龄、毒品使用年限呈正相关(r_1=0.292,r_2=0.265,r_3=0.285,P<0.05);CK-MB与毒品使用年限呈正相关(r=0.276,P<0.05)。结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肌损伤明显,与年龄、文化程度、住院次数、滥用毒品时间及滥用毒品种类有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障碍 心肌损伤
原文传递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犯罪学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婷玉 顾艳 +1 位作者 胡峻梅 胡泽卿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6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毒品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方法采用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精神病学教研室自编的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案例登记表,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93例毒品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 目的探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毒品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方法采用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精神病学教研室自编的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案例登记表,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93例毒品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毒品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青壮年男性(95.3%)为主,多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88.5%),无固定职业(92.2%),无戒毒史(70.4%),未经正规医院系统戒毒治疗(94.8%)。其犯罪学特征主要是被鉴定人与受害者为陌生关系或一般关系(47.9%),案前无预谋(63.2%),作案前两周内有吸毒行为(62.7%),无诱发事件(59.6%),多为暴力犯罪(79.3%)。从作案目的来看,以受精神症状影响的行为及无作案目的及目的不明确者居多(56.0%)。作案目标的确定以临时确定(53.9%)为主。作案结果多为犯罪既遂(93.3%),案后能清晰地回忆作案过程(96.4%),绝大部分被评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99.5%)。结论毒品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是: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文化水平较低,无固定职业,案前有吸毒行为,犯罪行为具有突发性盲目性,多为暴力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法医精神病学 精神活性物质 刑事责任能力
原文传递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清清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258-262,共5页
目的: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与护理效果。方法:对37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低文化、无配偶、无业及个体居多;精神症状以失... 目的: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与护理效果。方法:对37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低文化、无配偶、无业及个体居多;精神症状以失眠、被害妄想、情绪障碍、冲动为主;经综合干预治疗与护理前后SANS、SAPS、NOSIE量表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经综合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症状都能缓解,但复吸以致再住院机率高,这类疾病是涉及社会、心理多方面的综合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障碍 治疗 护理 分析
原文传递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探析——以2017~2021年刑事判决文书为研究样本
20
作者 向静 李雨航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61-72,共12页
近年来,摄入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精神障碍而引发的暴力犯罪案件在全国时有发生,其中摄入精神活性物质的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认定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颇具争议的疑难复杂问题。基于对2017~2021年涉精神活性物质暴力犯罪案件裁判文书实... 近年来,摄入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精神障碍而引发的暴力犯罪案件在全国时有发生,其中摄入精神活性物质的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认定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颇具争议的疑难复杂问题。基于对2017~2021年涉精神活性物质暴力犯罪案件裁判文书实证分析,探究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认定的疑难点,结合国内外相关法律规定及理论基础,从评定对象、评定方式、评定依据三方面提出对不同类型和阶段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建议,以期指引涉及行为人摄入精神活性物质的刑事案件侦、诉、审各环节要点及取证规范,进一步实现司法公正及对特殊行为人的人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判决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刑事责任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