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7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s the Basis for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in a Sleep Health Program: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of E-Mail Newsletters to College Students
1
作者 Kenichi Asano Ikuo Ishimura +3 位作者 Hironori Abe Michiko Nakazato Akiko Nakagawa Eiji Shimizu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2015年第1期9-16,共8页
Several reports suggest that college students often have atypical sleep patterns and experience poor sleep quality. 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a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 to improve ... Several reports suggest that college students often have atypical sleep patterns and experience poor sleep quality. We examined the effect of a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 to improve sleep quality and overall mental heal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intervention was delivered in the form of e-mail newsletters. Fifty-thre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another 50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a lecture on sleep hygiene;once-weekly e-mail newsletters on sleep health topics (sleep hygiene, stimulus control, sleep restriction, sleep titration, and relapse prevention) and were asked to maintain a four-week sleep diary.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a measure of sleep quality, and the Kessler 6, a measur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were administered before the lecture (as the baseline measurement) and again 16 weeks later (follow-up measurement). PSQI and K6 scores were reduced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A CBT-based sleep health program utilizing e-mail newsletters may work to improve sleep q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This program may represent a cost effective way for Japanese students to receive treatment for poor sleep and may also serve to prevent psychiatric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EEP College Students INSOMNIA mental health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下载PDF
Associations 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among Children Exposed to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Previously and Visits with Their Fathers Who Perpetrated the Violence
2
作者 Sachiko Kita Megumi Haruna +2 位作者 Miku Yamaji Masayo Matsuzaki Kiyoko Kamibeppu 《Open Journal of Nursing》 2017年第3期361-377,共17页
Backgrou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has long-term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health of mothers and children worldwide.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mental and behavioral effects of past exposure to intimate par... Backgrou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has long-term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health of mothers and children worldwide.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mental and behavioral effects of past exposure to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mong children and examine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the children’s visits with their fathers who perpetrated the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women who had been abused by their intimate partners and had one or more children aged 4 - 18 years old was conducted from March 2015 to December 2016.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collect (1) demographic data about the mothers and children, (2) information about the children’s visits with the mother’s former partner (i.e., father), and (3) psychological data using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and 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4 - 18.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s and rates of internalizing, externalizing, and total problems among the children who had been exposed to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were: 10.8 (SD = 10.4), 26 (51.0%);9.0 (SD = 9.0), 14 (27.5%);and 26.3 (SD = 21.5), 15 (29.4%), respectively. Children’s visits with fathers who were IPV perpetrator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nalizing (AOR = 12.6, β = 0.56;p β = 0.48;p Conclusion: Attention should focus on traumatized children exposed to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thorough and cautious assessments and decisions regarding visits with their fathers who are IPV perpetrators are essential to safeguard and improve their mental and behavioral heal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ld ABUSE Exposure to VIOLENCE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mental and behavioral health VISITATION
下载PDF
合理信念替代疗法对冠心病患者心理弹性和自护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锴 徐鑫 +1 位作者 马海燕 张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4期536-541,共6页
目的:分析合理信念替代疗法对冠心病患者心理弹性和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某院2021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常规干预)和干预组(n=51,常规干预+合理信念替代疗法);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 目的:分析合理信念替代疗法对冠心病患者心理弹性和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某院2021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常规干预)和干预组(n=51,常规干预+合理信念替代疗法);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自护能力[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II)]、生活质量[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两组CD-RISC量表坚韧、乐观、自强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升高(P<0.05),且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t=4.371,5.404,3.883,6.574;P<0.05);干预后,两组ESCA量表中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各维度得分及ESCA量表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t=7.252,3.908,5.848,5.643,10.496;P<0.05);干预后,两组HPLP-Ⅱ量表人际关系、运动锻炼、自我实现、压力管理、健康责任、营养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t=2.624,3.883,3.378,3.642,3.610,2.828;P<0.05);干预后,两组SAQ各维度评分均升高(P<0.05),且干预组心绞痛稳定状况、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度、心绞痛发作频率、躯体受限程度五大维度评分较对照组高(t=2.122,2.340,3.699,2.976,2.766;P<0.05);两组满意度比较,干预组为96.08%,高于对照组的84.31%(χ^(2)=3.991,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合理信念替代疗法效果显著,可增强患者心理弹性,提高自护能力、健康行为水平和生活质量,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信念替代疗法 冠心病 心理弹性 自护能力 健康行为 生活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素养对其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心理健康和主动工作行为的中介作用
4
作者 务凯 宋金沛 +1 位作者 王春前 李永鑫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3-69,共7页
为了探讨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素养对其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心理健康和主动工作行为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以心理健康素养量表、一般心理健康问卷、主动工作行为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为测量工具对河南省283... 为了探讨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素养对其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心理健康和主动工作行为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以心理健康素养量表、一般心理健康问卷、主动工作行为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为测量工具对河南省283名中小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素养正向影响心理健康和主动工作行为;(2)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素养通过心理健康和主动工作行为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3)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素养通过心理健康和主动工作行为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素养通过心理健康和主动工作行为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的内在机制,能够为干预中小学校长心理健康素养,改善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素养 心理健康 主动工作行为 生活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 中小学校长
下载PDF
超重肥胖大学生24小时活动指南依从性及其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5
作者 祝捷 尚博睿 +3 位作者 周林 刘华煊 洪晓彬 梁崴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0,共8页
目的:考察中国超重肥胖大学生24小时活动指南依从和心理健康问题(压力、焦虑和抑郁)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探究活动指南依从与压力、焦虑和抑郁之间的关联,以及特征自我控制是否在上述关联中起到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纵向前瞻性设计,对456名... 目的:考察中国超重肥胖大学生24小时活动指南依从和心理健康问题(压力、焦虑和抑郁)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探究活动指南依从与压力、焦虑和抑郁之间的关联,以及特征自我控制是否在上述关联中起到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纵向前瞻性设计,对456名超重肥胖大学生完成两个时间点的数据收集,包含基线的自评24小时活动行为(身体活动、久坐及睡眠)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间隔2个月后的自评压力、焦虑和抑郁水平。结果:在24小时活动指南方面,男性、低年级以及父母教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活动指南方面的依从情况更好。女性以及高年级被试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压力、焦虑和抑郁水平更高。此外,活动指南依从反向显著预测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压力、焦虑及抑郁水平。特质自我控制对24小时活动依从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未来应制定相关健康政策,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中国超重肥胖大学生提高身体活动量、降低久坐、确保充足睡眠,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小时活动行为 心理健康 大学生 肥胖 自我控制
下载PDF
Promoting Health Behavior Change in Canada: 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Integrating Prevention and Wellness in Frontline Care
6
作者 Kiran Rabheru David Conn +5 位作者 Daria Parsons Ariane S. Massie Julie Mitchell Michael Vallis Claire Checkland Keri-Leigh Cassidy 《Ope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1年第3期125-137,共13页
<strong>Background:</strong> The critical need for Health Behaviour Change (HBC) for preventative care has been highlighted by the COVID-19 pandemic. This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assessed the effective... <strong>Background:</strong> The critical need for Health Behaviour Change (HBC) for preventative care has been highlighted by the COVID-19 pandemic. This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assess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acceptability of Fountain of Health HBC tools as a minimal intervention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among Canadian clinicians and their patients. <strong>Methods:</strong> Clinicians received HBC education and tools (paper tools and app-based) to assist their patients in setting a S.M.A.R.T (Specific, Measurable, Action-oriented, Realistic, Time-limited) goal at baseline and assessed four weeks later. Primary outcome measures were: 1) patient self-report of success at goal attainment;2) patient self-reported evaluation of change in well-being and health attitudes;and 3) clinician experience and engagement. <strong>Results:</strong> A total of 2184 clinicians received HBC education. Of these, 759 clinicians register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ject. 961 patients set S.M.A.R.T. HBC goals using either the paper tools (PT) or the app format. Patient data revealed nearly all patients (89% of PT users and 90% of app users) at least partially succeeded in attaining their goal at a four-week follow-up. Most patients (85% of PT and 80% of app users) also reported improvement in their well-be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ealth beliefs and attitudes was found in both PT (p < 0.001) and app users (p = 0.003). <strong>Conclusions:</strong> HBC is challenging. Educating and providing clinicians with HBC tools as a minimal intervention was found to be a successful health prevention strategy to improve patient well-being and health attitudes, and achieve S.M.A.R.T. goals. Results show HBC tools, education, and support for clinicians are both acceptable and effective for HBC in frontline care. These findings are relevant and timely given greater reliance on virtual care in the wake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Further research with rigorous methodology is needed to implement program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HBC to promote health on a large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haviour Sciences mental health Medical 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health behavior Change Risk Reduction Tools for health and Wellness Positive Psychiatry
下载PDF
家庭体育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亲子沟通和锻炼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
7
作者 杨阿丽 何承龙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2,共8页
本研究主要探讨家庭体育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揭示亲子沟通与锻炼行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家庭体育教育问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亲子沟通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1049名义务教育... 本研究主要探讨家庭体育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揭示亲子沟通与锻炼行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采用《家庭体育教育问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亲子沟通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1049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家庭体育教育、亲子沟通、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两两显著相关。家庭体育教育对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显著,亲子沟通、锻炼行为以及亲子沟通和锻炼行为在家庭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和链式中介作用显著。结论:家庭体育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可通过亲子沟通、锻炼行为的作用路径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建议:推进立法,为家庭体育教育保驾护航;“校-社”协同,助力家庭体育教育开展;反客为主,主动开展家庭体育教育活动;以研促体,加强家庭体育教育研究的全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 亲子沟通 锻炼行为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下载PDF
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理念、实践与展望
8
作者 吴一波 范思园 +1 位作者 刘迪玥 孙昕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3069-3075,共7页
为使研究者全面了解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PBICR),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其背景和特色。在设计理念上,PBICR聚焦中国人群的心理健康与健康行为的诸多方面,充分考虑时效性与高效性,秉承数据开放与数据共享初衷,以大样本、多中心、重... 为使研究者全面了解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PBICR),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其背景和特色。在设计理念上,PBICR聚焦中国人群的心理健康与健康行为的诸多方面,充分考虑时效性与高效性,秉承数据开放与数据共享初衷,以大样本、多中心、重复性、全国性横断面设计搭建高质量数据库,促进数据挖掘与交流合作;在调查实施上,PBICR采用人口规模成比例、多阶段抽样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以面对面实地调查获取数据并严格质量控制,保证样本代表性与可靠性;在成果产出上,因PBICR研究内容涵盖丰富、更新接轨国际热点,可满足多样化变量数据研究需求,既往研究结果在公共卫生、管理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展望未来,PBICR将逐步完成从总库到分库的数据库建设,关注特殊人群与全球广泛地区,增添追踪性调查与生物医学数据研究视角,拥有更大研究潜力,通过总体布局多层面驱动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健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卫生 健康行为 数据库 横断面研究 中国居民
下载PDF
父母自主支持与职业使命感-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9
作者 杨兴超 李锋 《人类工效学》 2024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成年初显期(18-29岁)父母自主支持对职业使命感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线上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377名被试进行测量。结果(1)父母自主支持与职业使命感呈显著正相关;(2)个人成长... 目的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成年初显期(18-29岁)父母自主支持对职业使命感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线上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377名被试进行测量。结果(1)父母自主支持与职业使命感呈显著正相关;(2)个人成长主动性在父母自主支持和职业使命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组织支持感正向调节个人成长主动性和职业使命感的关系;(4)组织支持感正向调节个人成长主动性的中介作用。结论父母自主支持通过个人成长主动性影响职业使命感,且组织支持感越高该中介机制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行为 心理健康 行为干预 成年初显期 父母自主支持 个人成长主动性 职业使命感 组织支持感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青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敏 朱金雅 李玉华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416-419,共4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青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上海市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8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模式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4例...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青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上海市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8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模式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两组均干预5~6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自评表(SDS)、狂躁量表(BRMS)、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ISMI)、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及简易应对量表(SCSQ)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DS、BRMS评分分别为(45.88±6.25)分、(56.84±7.8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84±7.82)分、(22.45±3.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疏远、歧视经历、认可刻板印象及社交回避、对抗病耻感评分分别为(1.32±0.52)分、(1.36±0.49)分、(1.55±0.63)分、(1.86±0.82)分、(3.59±0.8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8±0.83)分、(2.40±1.13)分、(2.10±0.93)分、(2.48±1.07)分、(2.55±1.25)分,对抗病耻感评分为(3.59±0.8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55±1.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GWB总分为(81.61±18.5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5±14.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积极应对评分为(18.98±6.3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24±5.51)分,消极应对评分为(8.34±2.4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71±3.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能有效改善青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患者病耻感,且能显著提升主观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双相情感障碍 团体认知行为 心理健康 主观幸福感
下载PDF
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合理行为替代护理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的影响
11
作者 黄宝卿 陈银燕 +1 位作者 蔡艺辉 张凤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4期100-103,共4页
目的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开展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行为替代护理,探究干预后的效果。方法该研究对象为2021年9月—2023年9月到医院诊治的前列腺电切术患者86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合理行为替... 目的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开展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行为替代护理,探究干预后的效果。方法该研究对象为2021年9月—2023年9月到医院诊治的前列腺电切术患者86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合理行为替代护理,n=43)与研究组(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行为替代护理,n=43)。对比两组的尿流动力学指标、前列腺增生症状、自我效能、心理弹性、幸福感、遵医行为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最大尿流量、残余尿量及前列腺症状评分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自我效能评分、心理弹性评分及幸福感评分方面,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情绪管理、日常活动、饮水及饮食评分方面,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合理行为替代护理有利于改善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的尿流动力学状态和前列腺增生症状评分,提高心理弹性水平和遵医行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电切术 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健康教育 合理行为替代护理
下载PDF
猪精神健康性状研究进展
12
作者 徐玲瑶 庄亿铮 +3 位作者 傅奕涵 江金芸 潘玉春 王振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9-688,共10页
随着养猪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其生产管理模式,例如断奶、混群、限位栏等,给猪群带来了恐惧、焦虑、抑郁等应激反应,严重影响着生产效率。因此,研究猪精神健康性状的遗传基础,并据此开展其遗传改良,对提升养猪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 随着养猪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其生产管理模式,例如断奶、混群、限位栏等,给猪群带来了恐惧、焦虑、抑郁等应激反应,严重影响着生产效率。因此,研究猪精神健康性状的遗传基础,并据此开展其遗传改良,对提升养猪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猪的应激反应和行为表现、猪精神健康性状的遗传基础探索以及猪作为精神健康模式动物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3个方面,综述了猪在集约化生产管理模式下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和行为问题,评估了用于衡量猪精神健康的指标和方法,并报道了与猪行为和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目前,对猪精神健康性状遗传基础的认知还比较有限,亟须进一步开展研究来探索这一领域。同时,猪作为模式动物在精神疾病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未来可以利用其深入探究人类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健康 行为表型 遗传基础 动物模型 遗传改良
下载PDF
莫道桑榆晚:短视频观看行为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13
作者 周冬 李武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45,64,共11页
[目的/意义]探讨老年人使用社会媒体实现自身福祉最优化的基础条件并实证检验短视频观看行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为积极老龄化提供借鉴。[研究设计/方法]结合信息社会学、传播心理学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提出分析框架,从补偿选择性... [目的/意义]探讨老年人使用社会媒体实现自身福祉最优化的基础条件并实证检验短视频观看行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为积极老龄化提供借鉴。[研究设计/方法]结合信息社会学、传播心理学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提出分析框架,从补偿选择性优化理论视角切入提出研究假设,使用全国代表性样本检验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体短视频观看对其抑郁水平和幸福感的影响,探讨融合了老年人健康和社交需求目标补偿性选择最优化的短视频观看行为在减少物理和心理层面社会隔绝中产生的积极中介效应。[结论/发现]短视频观看行为与老年人抑郁水平/幸福感不存在显著的直接关系,但短视频观看行为可以显著影响健康行为和社会联结。两者对降低老年人抑郁程度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并在短视频观看和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中起到显著的积极中介作用。如果老人互联网使用时长超过5个小时,短视频观看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健康行为中介路径将失效。[创新/价值]从补偿选择性优化理论视角分析了理性与非理性新媒体平台使用决策的影响,并检验了减少身心隔离在短视频观看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观看 心理健康 老年人 补偿选择性优化 健康行为 心理隔绝
下载PDF
老年人自杀行为真实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14
作者 李思格 茹立君 +3 位作者 党芳萍 李惠菊 毛鹏娟 胡欣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0-15,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老年人自杀行为的真实体验,为老年人自杀的预防与干预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并辅以人工检索,检索老年人自杀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 目的系统评价老年人自杀行为的真实体验,为老年人自杀的预防与干预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并辅以人工检索,检索老年人自杀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7月。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以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纳入11篇文献,提炼出37个研究结果,归纳出10个类别,最终整合得到3个整合结果,即老年人自杀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化,老年人面对自杀行为导致死亡结局的复杂心理,老年人自杀行为后的调节与应对。结论发生自杀行为的老年人存在复杂的心理体验。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及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应密切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及心理变化,根据个体差异性实施相应的干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自杀意念 自杀行为 身心健康 心理护理 健康老龄化 质性研究 Meta整合
下载PDF
构建规范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与分级管理体系
15
作者 鲁璐 梁楷利 +1 位作者 邬颖华 黄晓琦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3-45,共3页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向情感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的首次发作时期,该时期的心理健康对个体学业成绩、成年期心理健康、职业成就及家庭乃至社会稳定等方面至关重要。为提升学校、老师及家长对青...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向情感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的首次发作时期,该时期的心理健康对个体学业成绩、成年期心理健康、职业成就及家庭乃至社会稳定等方面至关重要。为提升学校、老师及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了解、管理和及时干预,有效减低青少年自伤自杀等高危事件的发生,本文分析了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提出了完善和加强学校管理的举措,建议构建规范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及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精神疾病 心理行为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下载PDF
青少年志愿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16
作者 张清雅 刘伟 信同童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131-138,共8页
以初中和高中学生为对象,使用问卷法考察了志愿行为、意向性自我调节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志愿行为能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且意向性自我调节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在模型的前半段,随着志愿行为的增加,只有高中组个体的意... 以初中和高中学生为对象,使用问卷法考察了志愿行为、意向性自我调节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志愿行为能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且意向性自我调节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在模型的前半段,随着志愿行为的增加,只有高中组个体的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显著提升;在模型的后半段,初中组和高中组的意向性自我调节均正向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高中组随着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加,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更明显。该研究揭示了青少年志愿行为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同时也为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提供了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志愿行为 意向性自我调节 心理健康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依从性及心理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吕晓攀 要松 《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浅析护理干预对肾病综合征(NS)患儿治疗依从性及心理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研究周期为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研究对象纳入94例NS患儿(排除脱离者后的实际患者数量)。经随机数字表法,为观察组设计优质护理方案,覆盖患者47例;为对照组... 目的浅析护理干预对肾病综合征(NS)患儿治疗依从性及心理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研究周期为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研究对象纳入94例NS患儿(排除脱离者后的实际患者数量)。经随机数字表法,为观察组设计优质护理方案,覆盖患者47例;为对照组设计常规住院护理模式,覆盖患者47例。通过两组患儿治疗依从率、患儿心理健康评分、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指标对比,研判优质护理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率(95.74%)高于对照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品行、学习、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心理健康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其中观察组患儿干预后心理健康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97.87%)高于对照组(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患儿经优质护理干预后可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心理健康,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治疗依从性 心理健康行为 护理
下载PDF
5A自我管理支持法在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芳 王欣 +1 位作者 刘俐惠 李巍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1期141-146,共6页
目的:探讨5A(询问、建议、评估、帮助和随访)自我管理支持法在脑卒中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定脑卒中患者5A自我管理支持方案,随机抽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的75例脑卒中患者,按照... 目的:探讨5A(询问、建议、评估、帮助和随访)自我管理支持法在脑卒中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定脑卒中患者5A自我管理支持方案,随机抽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的75例脑卒中患者,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5A自我管理支持法。干预时间截至到患者出院后3个月,从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抑郁和焦虑情况评分评价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自我管理行为和自我效能的每周锻炼时间、认知症状管理、与医生交流、症状管理自我效能和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评分分别为(180.92±102.38)分、(3.68±1.32)分、(3.29±1.41)分、(7.15±3.44)分和(6.82±2.10)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3、4.10、4.37、6.40、7.60,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为(68.06±12.8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7,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2.64,P<0.05)。结论:5A自我管理支持法能明显提高出院后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效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提高出院后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自我效能 自我管理行为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心理健康
下载PDF
Teach-back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态、疾病知识认知水平及遵医行为的影响
19
作者 蒋承慧 黄青菲 +5 位作者 黄艳 张丹丹 王敏 胡宇洋 汪靖 谢晨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6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实施Teach-back健康教育对患者心理状态、疾病知识认知水平,及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诊治的88例老年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实施Teach-back健康教育对患者心理状态、疾病知识认知水平,及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诊治的88例老年COP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4例。常规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行Teach-back健康教育。两组干预均实施至患者出院,出院后随访5个月。观察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医院焦虑抑郁-焦虑分量表(HAD-A)、医院焦虑抑郁-抑郁分量表(HAD-D)]、疾病知识认知水平,及遵医行为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HAD-A、HAD-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HAD-A、HAD-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干预组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HAD-A、HAD-D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疾病知识认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疾病知识认知评分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遵医行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干预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中实施Teach-back健康教育,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Teach-back健康教育 心理状态 遵医行为
下载PDF
中心群组化孕期保健模式在初产妇中的应用及效果探析
20
作者 李璇 任娟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3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析中心群组化孕期保健模式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随机分组方式(对照组、观察组,n=50)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妇幼保健院100例初产妇患者(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予以分组研究。对照组应用常规保健,观察组应用中心群... 目的:探析中心群组化孕期保健模式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随机分组方式(对照组、观察组,n=50)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妇幼保健院100例初产妇患者(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予以分组研究。对照组应用常规保健,观察组应用中心群组化孕期保健模式,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积极心理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健康行为依从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与会阴完整率、新生儿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孕期保健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产妇而言,接受中心群组化孕期保健模式干预的效果更好,更利于树立其积极心理和健康行为,还可促进妊娠结局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群组化孕期保健模式 初产妇 心理状态 健康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