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icrophysics in Meso-β-Scale Convective Cloud System Associated with a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 被引量:2
1
作者 范蓓芬 叶家东 +1 位作者 William R.Cotton Gregory J.Tripol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54-170,共17页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eso-β-scale convective cloud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a PRE-STORM MCC case has been carried out using a 2-D version of the CSU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 (RAMS) nonhydrostatic model ...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eso-β-scale convective cloud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a PRE-STORM MCC case has been carried out using a 2-D version of the CSU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 (RAMS) nonhydrostatic model with parameterized microphysics. It is found that the predicted meso-r-scale convective phenomena arc basically unsteady under the situation of strong shear at low-levels, while the meso-β-scale convective system is maintained up to 3 hours or more. The meso -β- scale cloud system exhibits characteristics of a multi-celled convective storm in which the meso-r-scale convective cells have lifetime of about 30 min. Pressure perturbation depicts a meso-low after a half hour in the low levels. As the cloud system evolves, the meso-low intensifies and extends to the upshear side and covers the entire domain in the mid-lower levels with the peak values of 5-8 hPa. Temperature perturbation depicts a warm region in the middle levels through the entire simulation period. The meso-r-scale warm cores with peak values of 4-8 ℃ are associated with strong convective cells. The cloud top evaporation causes a stronger cold layer around the cloud top levels.Simulation of microphysics exhibits that graupel is primarily concentrated in the strong convective cells forming the main source of convective rainfall after one hour of simulation time. Aggregate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stratiform region and decaying convective cells which produce the stratiform rainfall. Riming of the ice crystals is the predominant precipita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in the convection region, whereas aggregation of ice crystals is the predominant one in the stratiform regi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of ice-phase mierophysical processes show that the microphysical structures of the convective cloud system can be simulated better with the diagnosed aggregation collection efficien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icrophysics in meso scale convective Cloud System Associated with a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 Simulation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a Hail Process in Linyi Area
2
作者 LIU Ying-jie CAO Xing-feng +2 位作者 ZHU Yi-qing WANG Qing-hua LI Bing-we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6期41-45,50,共6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a hail process in Linyi area. [Method] By comprehensively using MICAPS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 automatic encryption ground station, MM5 ...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a hail process in Linyi area. [Method] By comprehensively using MICAPS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 automatic encryption ground station, MM5 model product and Doppler weather radar data, a strong convective hail weather process which happened in Shandong Peninsula and southeast of Shandong on May 30, 2010 was analyzed. Th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and physical mechanism of strong convection weather occurrence, the features of meso- and micro-scale systems were discussed. Som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rules of such weather were found. [Result] The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cold vortex and translot. The high-altitude northwest airflow, low-level southwest airflow, dry and cold air at the high layer, warm and wet air at the low layer, forward-tilting trough caused the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The radar echo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adar echo in the process belonged to the typical multi-monomer windstorm echo, and the strong echo zone was in the forefront of echo. When the convection development was the strongest, the echo intensity reached 65 dBz, and the echo top height surpassed 11 km. As the development of windstorm monomer, the big-value zone of vertical liquid water content product had the jumping formation and disappearance. Moreover, there was obvious weak echo zone. The windstorm monomer moved to the southeast direction as the precipitation system. In the right front of monomer moving direction, there was hook echo feature.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adial speed field at the different elevation angles before and after the hail weather occurrence were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radial speed field had some premonitory variations before the hail weather occurrence. Doppler radar product was used to improve the initial field of MM5 model, which could improve the forecast effect in the certain degree and the accuracy of short-time forecast and nowcasting.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accumulated the experience for the short-term forecast and nowcasting work of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in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L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 Linyi area China
下载PDF
MAINTAINABLE MECHANISM OF MESO-β SCALE CONVECTIVE SYSTEM 被引量:1
3
作者 彭加毅 伍荣生 王元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2年第4期405-422,共18页
By means of the Penn State-NCAR Mesoscale Model Version 5(MM5)with a horizontal resolution of 20 km.the maintainable mechanism of Meso-β scale Convective System(Mβ CS)has been investigated on the basis of simulation... By means of the Penn State-NCAR Mesoscale Model Version 5(MM5)with a horizontal resolution of 20 km.the maintainable mechanism of Meso-β scale Convective System(Mβ CS)has been investigated on the basis of simulation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thermodynamics structure of the MβCS which occurred in Wuhan and its surroundings on 21 July 1998.The occurrence of the significant warm-core in the center of the MβCS happened in Changjiang River Basin between the Mufu Mountain and the Dabie Mountain.To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MβCS,there exist the southwest low-level jet(LLJ)and the vertical secondary circulation in the low and middle troposphere respectively.In respect to the northern of the MβCS,the northwest jet emerges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accompanied with cold and dry atmosphere downdrafts,resulting in another secondary circulation.The foregoing mentioned vertical wind shear provides a favorable dynam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intensific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MβCS.Equally important,the latent heat release associated with the MβCS produces the warm center 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 and the pressure falls.The pressure drop then accelerates air parcels toward the low leading to strong convergence as well as the intensified convection,establishing a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the convection and the latent heat release,which is the thermo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Mβ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β scale convective system(MβCS) warm center structure maintainable mechanism
原文传递
中-β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特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薛秋芳 梁海河 张沛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9-43,共5页
通过对发生于长江中游地区两个中 -β尺度对流云团引起的特大暴雨过程的分析 ,探讨中 -β尺度对流云团产生强降水的条件 ,研究其变化规律 。
关键词 -Β尺度 对流回波 暴雨 对流云团 过程分析 雷达回波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一次MCC和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相互作用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被引量:32
5
作者 井喜 李社宏 +3 位作者 屠妮妮 曹巧莲 万红卫 井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3-928,共16页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07年7月29日山西和河南交界地带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中尺度影响系统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MCC、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以及MCC和中...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07年7月29日山西和河南交界地带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中尺度影响系统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MCC、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以及MCC和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合并造成的;低空急流和边界层东北风是MCC生成和发展的触发机制之一;气流呈顺时旋转的次级环流圈生成,为MC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黄河下游范围更大、气流呈逆时针旋转的环流圈生成,对上游次级环流圈具有阻挡和稳定作用;伴随MCC云顶红外亮温TBB≤-62℃面积的减小,位于MCC上游的切变线上同时激发了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的发展;地面风场切变线、配合地面小高压舌的动向,以及地面中尺度低压的生成和能量比低值舌的活动,对MCC和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 MCC -β尺度强对流云团
下载PDF
基于雷达观测的中-γ尺度对流云人工催化效果检验方法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宋文婷 周毓荃 王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年第2期11-19,共9页
利用北京SA波段天气雷达每6 min一次的体扫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对2015年8月23日一次局地新生的中-γ尺度对流云人工催化效果的检验方法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将与作业单元条件相似的所有对流单元作为对比回波,并运用非参数检验方... 利用北京SA波段天气雷达每6 min一次的体扫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对2015年8月23日一次局地新生的中-γ尺度对流云人工催化效果的检验方法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将与作业单元条件相似的所有对流单元作为对比回波,并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作业效果检验,对于此类生消快速的小尺度对流云作业效果的检验是适合的;表征回波发展特点的最大组合反射率、平均组合反射率、回波面积3个物理量的作业回波衰减率都明显小于对比回波的,即作业云的生命周期明显大于自然云的,表明本次作业延缓了云的衰减,对延长对流云生命周期、维持云系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催化 效果检验 -γ尺度对流云
下载PDF
2015年6月2-4日景德镇地区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肖雯 刘春 《江西科学》 2016年第2期213-217,235,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等探测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2-4日发生在赣北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特征、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发生在...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等探测资料,分析了2015年6月2-4日发生在赣北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特征、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发生在高空低槽和低层低涡切变线相配合的环流背景条件下,同时低层的湿区深厚,南部有西南水汽输送,为暴雨区域输送充沛的水汽,低层有不稳定能量积累,大气层结不稳定。在以上有利的情况下,低层风场的辐合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生成多个MβCS,具有严密组织环流的MβCS合并发展及其缓慢移动,是此次暴雨发生的直接原因。卫星云图和雷达组合发射率的配合使用能够监测MCS的发生发展,并对其造成的强降水进行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能量锋区 多尺度结合
下载PDF
弱天气系统强迫下一次突发性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明娟 郭大梅 +3 位作者 冯典 赵奎锋 刘嘉慧敏 屈丽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34-948,共15页
2021年7月18日西安东北部、渭南南部等地出现突发性暴雨、大暴雨及局地特大暴雨天气,全球模式和多个中尺度模式漏报,为了深入认识此类暴雨天气发生发展机制,提高其预报准确率,本文利用高空、地面观测、ERA5再分析、FY-2G云顶亮温TBB、... 2021年7月18日西安东北部、渭南南部等地出现突发性暴雨、大暴雨及局地特大暴雨天气,全球模式和多个中尺度模式漏报,为了深入认识此类暴雨天气发生发展机制,提高其预报准确率,本文利用高空、地面观测、ERA5再分析、FY-2G云顶亮温TBB、临潼激光雷达风矢量、泾河雷达及微波辐射计等数据对此次大暴雨发生的环流形势、环境场条件、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演变及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天气是在弱天气系统强迫下发生的,大暴雨区位于500 hPa大陆高压边缘,850 hPa和700 hPa无切变线和暖平流、无较大风速输送水汽,地面无冷锋或暖锋。(2)大暴雨发生前环境场有着有利的抬升、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等条件。地面弱降水造成低的大气抬升凝结高度和云底高度,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及提高降水效率;低层偏东风风速增大并维持较大风速为大暴雨区输送充沛水汽及能量,大气有一定的对流有效位能,中低层弱上升运动使得暴雨区有着较厚的湿层和较大的整层可降水量。(3)突发性大暴雨由准静止孤立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造成,中-β尺度对流系统由多个中-γ或中-β尺度对流单体组成。对流单体最先在骊山附近生成,结构松散,组织性差,单体反射率因子有较低的质心及高效率暖云降水特征。(4)地面弱冷空气造成的地面辐合线与骊山地形抬升、灞河谷地狭管效应共同作用触发对流单体,产生强降水,形成地面冷池。冷池出流形成地面辐合线主要在泾河东侧高温、高湿、高能区触发多个新的对流单体。大暴雨区中-β尺度对流系统后向传播,其中多个中-γ或中-β尺度尺度对流单体自东北向西南方向缓慢移动,形成“列车效应”,经过泾河造成大暴雨天气。(5)对于弱天气系统强迫下的暴雨预报,需要增强对其形成机制的认识及新型观测资料的使用,密切关注前期弱降水对近地面增湿和抬升凝结高度的影响,增大的低层风对暴雨区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输送,地面弱冷空气及地形的触发作用,结合多家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的极值,综合考虑突发性大暴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大暴雨 弱天气系统强迫 -β尺度对流系统 低层偏东风
下载PDF
高分辨率区域模式产品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释用分析——以赤峰市东北部一次凌晨强对流过程为例
9
作者 王和鸣 杨海迪 +1 位作者 李昊源 李娜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2期255-257,297,共4页
近年来,GRAPES-MESO区域数值模式产品不断升级更新,在基层业务工作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以2021年汛期赤峰市东北部地区一次受东北冷涡激发,在凌晨时段生成发展的中尺度强降水天气过程为例,通过对比GRAPES-MESO产品与地面观测实... 近年来,GRAPES-MESO区域数值模式产品不断升级更新,在基层业务工作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以2021年汛期赤峰市东北部地区一次受东北冷涡激发,在凌晨时段生成发展的中尺度强降水天气过程为例,通过对比GRAPES-MESO产品与地面观测实况,分析高分辨率区域模式产品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表现。总结高分辨率区域模式产品在基层业务工作中的释用分析方法,以期加强数值模式产品在基层的应用,提高基层预报预警、监测服务工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ES-meso释用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强对流天气 预报预警服务
下载PDF
1993~1996黄海及其周边地区M_αCS的普查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郑永光 朱佩君 +5 位作者 陈敏 白洁 王立琨 李亚萍 魏雪 陶祖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6-72,共7页
使用日本GMS静止卫星红外云图普查了 1993~ 1996年夏季黄海及周边地区中 α尺度对流系统 (MαCS)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 ,该地区是一个MαCS的多发区 ,并且MαCS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间歇性。影响该地区的MαCS多数发源于大陆 ,但也有... 使用日本GMS静止卫星红外云图普查了 1993~ 1996年夏季黄海及周边地区中 α尺度对流系统 (MαCS)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 ,该地区是一个MαCS的多发区 ,并且MαCS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间歇性。影响该地区的MαCS多数发源于大陆 ,但也有相当数量发源于海洋上 ,发源于朝鲜半岛的较少 ;有一半以上的MαCS在海洋之上消散 ;只有少数的MαCS对朝鲜半岛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尺度对流系统 黄海 普查
下载PDF
城市边界层过程在北京2004年7月10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11
11
作者 孙继松 王华 +3 位作者 王令 梁丰 康玉霞 江晓燕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1-234,共14页
从大量的观测事实入手,结合简要的理论分析,揭示发生在北京城区的一次相对孤立的β中尺度对流暴雨系统的启动机制以及城市边界层在这次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2004年7月10日北京暴雨前后,局地水汽和天气尺度低空水汽输... 从大量的观测事实入手,结合简要的理论分析,揭示发生在北京城区的一次相对孤立的β中尺度对流暴雨系统的启动机制以及城市边界层在这次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2004年7月10日北京暴雨前后,局地水汽和天气尺度低空水汽输送条件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天气尺度系统的垂直运动对这次北京局地暴雨是存在抑制作用,至少没有明显的帮助。这一点与区域性降雨带中出现的中尺度暴雨中心具有明显区别。(2)暴雨发生在偏南暖湿气流中,首先,可能是位于北京西南的河北涞水和易县附近强雷暴群激发的重力波传播,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形成线形分布、孤立的γ中尺度对流单体,这些对流单体在城市中尺度的风场辐合线的组织下,形成β中尺度对流系统。这一对流系统激发的重力波,再次形成一系列γ中尺度对流单体,当这些单体又一次被组织成β中尺度对流系统时,由于对流不稳定能量减弱,北京城区出现的第二个降水峰值明显减弱。(3)城市与郊区下垫面物理属性造成的热力差异,不仅形成城市中尺度的低空风场辐合线,它的存在对对流单体具有明显的组织作用。同时,这种热力差异还可能造成边界层内中心城区风场垂直切变加强,郊区低空风速加大,这种强迫有利于暴雨中心区强烈的上升运动得以维持,保证了低空水汽在较大范围内向对流体中流入,维持对流降水的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中尺度 暴雨 重力波 对流系统 中尺度辐合线 垂直切变
下载PDF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同化对暴雨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30
12
作者 徐广阔 孙建华 +1 位作者 雷霆 赵思雄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6-46,共11页
利用我国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与ARPS模式(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的资料分析系统ADAS(ARPS Data Analysis System),对初始场进行调整,并应用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对2003年梅雨期... 利用我国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与ARPS模式(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的资料分析系统ADAS(ARPS Data Analysis System),对初始场进行调整,并应用于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对2003年梅雨期淮河流域两次典型致洪暴雨过程进行模拟试验。对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引入雷达资料后,在雷达观测区的整层风场和水汽场都随之调整,雷达径向风和反射率因子资料对初始场调整有不同影响,径向风资料侧重于对风场的调整,而反射率因子资料侧重于对温、湿量场的调整,使降雨落区和强度预报都有所提高;在ADAS系统中,雷达径向风和反射率因子资料对初始场调整有不同影响,径向风资料侧重于对风场的调整,而反射率因子资料侧重于对温、湿量场的调整,两个个例的试验表明,加入雷达径向风资料的模拟试验能够得到较好评分,加入雷达反射率因子资料或同时加入这两种雷达资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模式 复杂云分析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中尺度系统
下载PDF
台风中尺度对流云团与中尺度暴雨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23
13
作者 林毅 刘爱鸣 林新彬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3-398,共6页
选取1996~1998年5个登陆福建的台风,分析其中尺度暴雨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数字化处理的逐时红外卫星云图的研究,揭示台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云图特征。分析表明台风中尺度暴雨的强度与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最冷云区温度和面积密切... 选取1996~1998年5个登陆福建的台风,分析其中尺度暴雨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数字化处理的逐时红外卫星云图的研究,揭示台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云图特征。分析表明台风中尺度暴雨的强度与中尺度对流云团的最冷云区温度和面积密切相关,常出现在中尺度对流云团偏东侧具有云顶温度梯度密集、云顶温度等值线曲率较大、云团处在发展阶段这些云图特征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中尺度 暴雨 对流云团 卫星云图 云顶温度
下载PDF
重庆地区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统计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江玉华 丁明星 +1 位作者 陈群 刘婷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40,F002,共6页
对过去 2 2年 ( 1 982~ 2 0 0 3)间重庆市发生的中尺度强对流天气雷达资料进行分类统计 ,研究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及其天气雷达回波特征 ,寻找重庆市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的运动规律 ,建立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库 ,将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雷... 对过去 2 2年 ( 1 982~ 2 0 0 3)间重庆市发生的中尺度强对流天气雷达资料进行分类统计 ,研究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及其天气雷达回波特征 ,寻找重庆市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的运动规律 ,建立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库 ,将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雷达回波资料 ,按天气类型分类研究 ,结果表明 :①重庆市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②涡旋状回波是暴雨的显著特征 ;③冰雹回波以块状为主 ;④强雷雨大风回波的特征具有带状或弓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强对流天气 雷达回波 统计特征 中尺度
下载PDF
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时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研究:I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大尺度条件 被引量:33
15
作者 柳艳菊 丁一汇 赵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1-442,共12页
南海季风试验(SCSMEX)的观测表明,1998年南海北部夏季风爆发(5月16~20日)的主要特征是中尺度对流活动的突然爆发和降水迅速增加。文章通过讨论大尺度背景下中尺度对流活动及降水形成的物理条件,揭示了该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与中... 南海季风试验(SCSMEX)的观测表明,1998年南海北部夏季风爆发(5月16~20日)的主要特征是中尺度对流活动的突然爆发和降水迅速增加。文章通过讨论大尺度背景下中尺度对流活动及降水形成的物理条件,揭示了该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与中尺度雨带形成的可能机制:(1)在季风爆发初期华南及南海北部地区对流层低层较高的假相当位温与对流不稳定性、低层西南风辐合和高层的辐散为该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热力与动力条件;来自孟加拉湾与副热带高压西侧的西南气流为南海北部强降水区提供了大量水汽,形成了该区深厚的湿层和强水汽辐合;(2)来自东亚中高纬地区几次冷空气活动是对流活动发生的重要触发机制,其作用是使对流不稳定能量迅速释放和对流活动在大范围地区突然爆发;(3)通过对南海季风试验期间安装在东沙岛和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上的双多普勒雷达资料反演的降水量分析表明,活跃的对流在季风槽和相应的风场切变线作用下,不断地组织并形成一些中尺度对流雨带(MCSs)。1998年5月15~19日季风爆发时段内,可观测到约12次中尺度降水过程,它们的生命期为6~10h或更长;(4)南海季风槽与低层切变线的建立以及其中中尺度低涡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与维持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中尺度对流系统 降水 发生发展 度条件 南海北部地区 对流不稳定能量 中尺度雨带 对流活动 对流不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的分类强对流天气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47
16
作者 曾明剑 王桂臣 +2 位作者 吴海英 谌芸 李昕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8-882,共15页
针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短期预报,采用0.25°×0.2°每天4次日本气象厅(JMA)东亚地区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百余类对流参数(物理量)及其15 d滑动平均值,根据"邻(临)近"原则对江苏2001—2009... 针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短期预报,采用0.25°×0.2°每天4次日本气象厅(JMA)东亚地区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百余类对流参数(物理量)及其15 d滑动平均值,根据"邻(临)近"原则对江苏2001—2009年2—9月各类强对流天气进行时间和站点的匹配后,应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技术,对上述对流参数进行权重分配和逐次筛选,获得了既体现强对流与气候平均态间明显差异,又体现自身相对稳定的特征对流参数序列。同时,根据历史分类强对流个例中各特征对流参数的频谱分布获得各对流参数的频率分布分段函数,然后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的对流参数,综合历史频率分布和权重分配,构建了分类强对流天气预报概率,并以优势概率作为分类判据,做出强对流分类预报。最后建立了业务化系统,以全自动方式提供分类强对流客观预报产品,投入到日常业务和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对流参数 中尺度数值模式 分类预报方法
下载PDF
黄海及周边地区α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环境条件 被引量:27
17
作者 郑永光 陶祖钰 +3 位作者 王洪庆 Lee Dong-Kyou Wee Tae-Kwon OH Jae-Ho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3-619,共7页
使用日本GMS - 5静止卫星红外云图普查了 1993年 7、8月份黄海及周边地区α中尺度对流系统 (MαCS)的发生情况 ,并用合成和客观分析诊断的方法考察MαCS两个活跃期和两个静寂期的大尺度环境场的热力和动力条件。结果表明 ,MαCS活跃期... 使用日本GMS - 5静止卫星红外云图普查了 1993年 7、8月份黄海及周边地区α中尺度对流系统 (MαCS)的发生情况 ,并用合成和客观分析诊断的方法考察MαCS两个活跃期和两个静寂期的大尺度环境场的热力和动力条件。结果表明 ,MαCS活跃期和静寂期的合成诊断场有显著的不同 ,从而揭示了黄海地区发生MαCS的环境条件主要为 :①低层为高相当位温的暖湿空气 ;②中低层的条件性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及暖平流 ;③强而稳定的西南低空急流 ;④低层的辐合及中层不太强的上升运动 ;⑤副热带西风急流出口区右侧的高层辐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中尺度对流系统 环境条件 黄海 卫星云图 大气层结 热力条件 动力条件
下载PDF
陕西中部一次超强雷暴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8
18
作者 罗慧 刘勇 +3 位作者 冯桂力 王仲文 马启明 吴林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6-826,共11页
利用2007年8月8~9日陕西中部一次超强雷暴天气的闪电定位资料、天气图、多普勒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从动力学、物理学等方面分析了此次强雷电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远距离台风外围的低层偏东气流到达陕西中部,增强了低层的水... 利用2007年8月8~9日陕西中部一次超强雷暴天气的闪电定位资料、天气图、多普勒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从动力学、物理学等方面分析了此次强雷电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远距离台风外围的低层偏东气流到达陕西中部,增强了低层的水汽和能量,对大暴雨和强雷电天气的产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α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期是产生高密度大强度雷电的主要时段,雷电主要发生在TBB≤-60℃的云区;产生强雷电的雷达回波强度达到50~60 dBz,垂直液态水含量VIL为60~70 kg/m^2,云顶高度达到或超过15~17 km;雷电的产生主要与对流云低层辐合区水汽通量的大小有关:低层辐合区水汽通量比较小时,有利于雷电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中部 超强雷暴天气 -α尺度对流云团
下载PDF
一次雹暴过程中对流系统演变特征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吴海英 曾明剑 +2 位作者 蒋义芳 梅海霞 张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9-579,共11页
利用区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WRF对2015年4月28日冷涡背景下发生在苏皖地区的冰雹过程进行模拟,并结合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讨论了此次过程中对流系统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其组织发展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导致冰雹的对... 利用区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WRF对2015年4月28日冷涡背景下发生在苏皖地区的冰雹过程进行模拟,并结合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讨论了此次过程中对流系统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其组织发展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导致冰雹的对流系统在发展、传播及组织过程中与中尺度重力波相联系,重力波源于地面中尺度低压附近的初始对流的强烈发展,在条件性不稳定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传播,激发并组织形成一列波状结构的对流风暴,这列风暴动力结构高度组织化,上升-下沉气流相间排列,每个风暴内伴有强盛的上升气流,位于风暴后侧的下沉气流至地面后在风暴低层前后两侧各形成一支次级环流,将这列风暴单体有序地组织成波状对流带,对流风暴与重力波通过wave-CISK机制相互促进与发展,导致苏皖北部出现冰雹带。随着大气层结不稳定进一步发展,重力波的传播环境不再适宜,对流风暴列发展不平衡,波列前端的风暴单体加强,后部的风暴减弱,波列状结构特征逐渐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对流风暴 风暴结构 模拟 中尺度重力波
下载PDF
黄土高原低值对流有效位能区中β尺度大暴雨综合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井宇 井喜 +2 位作者 屠妮妮 刘志刚 牛淑贞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8-89,共12页
为了提高对黄土高原中β尺度暴雨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综合处理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8月28日黄土高原在低值对流有效位能区发生的一次中β尺度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 为了提高对黄土高原中β尺度暴雨的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综合处理MICAPS系统提供的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8月28日黄土高原在低值对流有效位能区发生的一次中β尺度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的诊断分析以及三维流场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黄土高原中β尺度大暴雨主要是由3次中β尺度强对流单体活动造成的;地面风速脉动、地面能量比高值舌配合上下游能量比大梯度区的生成,是中β尺度暴雨触发机制之一;对流层低层倾斜涡度的发展、纬向双次级环流圈的形成,为暴雨的发生、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机制;列车效应是形成降水时间长、累积雨量大的重要因素;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上看到,暴雨区上游从对流层中层到对流层高层气旋性环流的发展和暴雨区对流层中高层西南急流的发展和稳定,也是形成暴雨的动力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暴雨 中β尺度 对流有效位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