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soscale and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Double Rain Belt Event in South China on May 10–13,2022
1
作者 郭照华 谌芸 +1 位作者 肖天贵 曾智琳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4年第1期61-75,共15页
A second rain belt sometimes occurs ahead of a frontal rain belt in the warm sector over coastal South China,leading to heavy precipitation.We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physics... A second rain belt sometimes occurs ahead of a frontal rain belt in the warm sector over coastal South China,leading to heavy precipitation.We examin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soscale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physics of the frontal and warm sector rain belts that occurred in South China on May 10–13,2022.The southern rain belt occurred in an environment with favorable mesoscale conditions but weak large-scale forcing.In contrast,the northern rain belt was related to low-level horizontal shear and the surface-level front.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nhanced southeasterly winds and the rainfall-induced cold pool promoted the persistent growth of convection along the southern rain belt.The convective cell propagated east over the coastal area,where there was a large temperature gradient.The bow-shaped echo in this region may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ar-inflow jet.By contrast,the initial convection of the northern rain belt was triggered along the front and the region of low-level horizontal shear,with mesoscal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enhanced warm-moist southeasterly airflow and the cold dome associated with the earlier rain.The terrain blocked the movement of the cold pool,resulting in the stagnation of the frontal convective cell at an early stage.Subsequently,a meso-γ-scale vortex formed during the rapid movement of the convective cell,corresponding to an enhancement of precipitation.The representative raindrop spectra for the southern rain belt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greater number and higher density of raindrops than the northern rain belt,even though both resulted in comparable hourly rainfalls.These results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rain belts over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rain belts in South China mesoscale rainstorm cyclonic shear line cold pool bow-shaped echo mic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一条中尺度雨带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及环境条件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张腾飞 张杰 郭荣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0-77,共8页
该文利用 3830 /CC单多普勒雷达加密资料和Micaps客观分析资料 ,对 2 0 0 2年 8月 2 2日在副高外围偏南气流影响下 ,对流回波发展形成中尺度NNE—SSW向带状回波的演变及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带状回波是造成这次中尺度雨带的... 该文利用 3830 /CC单多普勒雷达加密资料和Micaps客观分析资料 ,对 2 0 0 2年 8月 2 2日在副高外围偏南气流影响下 ,对流回波发展形成中尺度NNE—SSW向带状回波的演变及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带状回波是造成这次中尺度雨带的直接影响系统 ,偏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沿着带状输送 ,利于带状回波的维持和发展 ;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低层风随高度顺转 (暖平流 )、高空有急流和出现逆风区的阶段 ,副高外围偏南气流为带状回波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水汽和热力条件 ,而高空倒槽为其提供了动力条件 ,湿位涡的分布特征较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带状回波和雨带出现在斜压不稳定和正压稳定而中低层为负涡度环流的潜在不稳定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 多普勒雷达回波 副高 暖湿气流 强降水 逆风区 湿位涡 带状 分析 影响
下载PDF
梅雨锋暴雨个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Ι)——中α尺度双雨带 被引量:9
3
作者 郑维忠 余志豪 黄菲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46-354,共9页
利用PSU/NCAR的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取1981年6月27日梅雨锋暴雨过程作为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的降水结果同华东中尺度天气试验实测取得的该暴雨过程的稠密降水资料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直到中β尺度程度上,两者... 利用PSU/NCAR的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取1981年6月27日梅雨锋暴雨过程作为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的降水结果同华东中尺度天气试验实测取得的该暴雨过程的稠密降水资料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直到中β尺度程度上,两者的分布结构和演变过程等基本特征都是近于一致的.不论在观测分析中还是在模拟结果中,几乎与梅雨锋相平行,均出现了中α尺度(南、北)双雨带,它们均由数个中β尺度雨团组织和近乎东移所成,双雨带之间均具有些此强彼弱的演变特征.所有这些构成了梅雨锋雨区或暴雨主要的中尺度时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暴雨雨带 中尺度系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次强热带风暴引发的阶段性强降水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艺芳 吴丽娟 许金洪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9-203,共5页
2006年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引发了莆田市7月14-17日的持续强降水过程,这次强降水过程虽持续时间较长,但其发生的阶段性很明显。从不同阶段的强降水引发机制出发,利用湿焓平流、总能量、假相当位温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2006年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引发了莆田市7月14-17日的持续强降水过程,这次强降水过程虽持续时间较长,但其发生的阶段性很明显。从不同阶段的强降水引发机制出发,利用湿焓平流、总能量、假相当位温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第一阶段是由热带风暴外围螺旋云系带来的,第二阶段是西南低空急流促发的结果,第三阶段主要是位势不稳定引发的局地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螺旋云系 中小尺度雨带 湿焓平流 位势不稳定
下载PDF
渤海西海岸带大暴雨中尺度云团空间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延江 陈小雷 +1 位作者 张宝贵 王丽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18-828,共11页
利用FY—2E和CloudSat卫星、多普勒雷达、T639L60物理量、雷电及实测降水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9日、8月4日和21日渤海西海岸大暴雨天气的中尺度云团时空分布。结果表明,从红外云图、水汽云图与6h雨量叠加可明显看出有多个β、γ中尺... 利用FY—2E和CloudSat卫星、多普勒雷达、T639L60物理量、雷电及实测降水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9日、8月4日和21日渤海西海岸大暴雨天气的中尺度云团时空分布。结果表明,从红外云图、水汽云图与6h雨量叠加可明显看出有多个β、γ中尺度云团,并以50~60km·h-1的速度沿副热带高压588dagpm线西北侧的引导气流方向移动,强降水时段TBB温度值为-96~-115℃,涡旋状云系对应低层中尺度低涡,带状云系对应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同步雷达反演显示,β中尺度对流云团强、弱交替变化周期为3~6h,天津地区减弱的雨团移到河北海岸带,在有利的低层风场辐合区产生了新的暴雨云团;该暴雨云团减弱后,对下游锦州上空的中尺度雨团发展是一个快速波动传输过程,且与多单体风暴的传播机理相似。闪电频数与强降水时段的峰值较一致,中小尺度雨团合并和低层辐合是造成短时强降水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雨团 对流降水 渤海西海岸带
下载PDF
台风“玛莉亚”(201808)内核和外围螺旋雨带强降水成因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郑林晔 谌芸 肖天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653-662,共10页
为了提高华东地区台风暴雨的预报水平,利用ECMWF再分析资料(0.75×0.75)、FY-2E卫星TBB资料、雷达资料、全国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等资料对台风"玛莉亚"强降水时段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台... 为了提高华东地区台风暴雨的预报水平,利用ECMWF再分析资料(0.75×0.75)、FY-2E卫星TBB资料、雷达资料、全国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等资料对台风"玛莉亚"强降水时段的降水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台风"玛莉亚"降水主要集中在台风内核及外围螺旋雨带上,东南低空急流和持续的水汽输送为台风降水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主体内核附近零散对流回波组织成块影响降水,其剖面与山脉起伏具有一致性,同时具有质心较低,降水效率高的特点;海上的β中尺度线状对流沿台风切线方向移动,不断经过温州地区造成降水,对流单体质心较低且向前倾斜,易产生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的强对流性天气;台风内核降水集中在福州和建宁地区,福州地区充沛的水汽配合地面辐合线和山脉抬升触发强降水发生;建宁地区,山脉抬升、中尺度切变线配合密集温度梯触发强降水。外围螺旋雨带的强降水主要位于温州地区,地面辐合线是降水的主要触发机制,同时对降水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通过对"玛莉亚"的分析为华东地区台风暴雨的预报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气象学 台风暴雨 主体内核降水 外围螺旋雨带降水 风场辐合线 地形作用
下载PDF
中尺度对流系统内β尺度双雨带不稳定机制及锋生对比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罗娟 冯家兄 陈沐希 《干旱气象》 2018年第3期456-464,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造成2016年6月1—2日重庆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MCS及内部2条β中尺度雨带的演变特征,并着重对比分析2条雨带锋区、锋生及不稳定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造成2016年6月1—2日重庆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MCS及内部2条β中尺度雨带的演变特征,并着重对比分析2条雨带锋区、锋生及不稳定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由MCS造成,其内部有南、北2条β中尺度雨带,分别位于MCS南、北两侧TBB梯度大值区;(2)北雨带位于低层锋区内,是一条与锋面近于平行的中尺度雨带,而南雨带位于锋区前缘的高湿区和高能区中,对流性降水更强;(3)锋生函数各项对南北雨带锋生贡献有显著不同,北雨带以水平运动作用锋生为主,而南雨带则以垂直运动作用锋生为主,南北雨带锋生各项这种差异,与大气层结稳定度有关;(4)南北雨带不稳定机制有显著不同,南雨带为对流性不稳定机制,北雨带沿着锋面有向冷区倾斜的斜升气流发展,为对称不稳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S β中尺度雨带 锋生 对流不稳定 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