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7年夏季川渝与江淮流域MCS分布与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祁秀香 郑永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7-28,I0002,共13页
2007年夏季川渝地区及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极端强降水和强对流事件频发。利用强暴雨发生时段2007年6月28日至7月26日逐时FY-2C红外TBB资料对这两个地区及周边区域(25°~38°N、100°~130°E)进行普查,共获得570个生... 2007年夏季川渝地区及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极端强降水和强对流事件频发。利用强暴雨发生时段2007年6月28日至7月26日逐时FY-2C红外TBB资料对这两个地区及周边区域(25°~38°N、100°~130°E)进行普查,共获得570个生命史≥3小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CS的定义为-52℃TBB闭合等值线内TBB≤-52℃的面积≥400km2,不区分形状与生命史。MCS识别由计算机自动完成,MCS追踪由人工完成。普查结果发现,云南西北部至四川西部、四川东部与重庆、云贵高原东部和广西北部山区至洞庭湖、淮河流域四个区域是MCS活跃区,但淮河流域又有三个波动状MCS活跃中心。普查区域内总体MCS和川渝地区活动最频繁的MCS持续时间为3~7小时,但江淮流域活动最频繁的MCS生命史为4~9小时。按时间尺度将570个MCS分成三类,第一类MCS生命史3~5小时,第二类MCS生命史6~11小时,第三类MCS生命史≥12小时。三类MCS的地理分布特征及触发机制各不相同:第一、二类MCS在西太平洋副高平均位置的内、外侧都有发生,它们的发生、发展及移动受中尺度因素影响明显,可能与地形、中尺度辐合线等有关;第三类MCS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平均位置的外侧,其发生、发展及移动路径受天气尺度环境控制因素显著。三类MCS日变化具有明显不同的日变化特征。三类MCS的形成高峰都出现在午后。第一类MCS无显著的夜发性特征,第二、三类MCS有较显著的夜发性特征。第一、二类MCS在午后最活跃,但第三类MCS活动最活跃时段在下半夜(18UTC)。川渝地区和江淮流域的MCS都具有多峰型日变化特征,但二者的活跃时段有所不同。本文还给出了2个引发强降水的MCS典型个例及1个长生命史MCS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理分布 移动路径 日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