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金属薄板的电磁加热理论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秦工 李昭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1期20-22,共3页
根据良导体中的电磁波基本方程,导出了针对金属薄板涡流的热功率公式,讨论了影响其热功率的因素,对电磁加热的实际应用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热功率 金属薄板 电磁加热 趋肤效应
下载PDF
穿孔金属板遮阳表皮的开孔构造对室内热缓冲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崔艳秋 金明明 +2 位作者 王志 赖震洲 江朝梅 《建筑节能》 CAS 2020年第7期48-52,共5页
随着穿孔金属板表皮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其热缓冲效果也逐渐被设计师重视,合理的穿孔金属板表皮开孔构造可以达到较好的热缓冲效果,提高夏季室内热舒适度,降低建筑能耗。基于Ecotect模拟软件建立分析模型,通过模拟透过穿孔金属... 随着穿孔金属板表皮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其热缓冲效果也逐渐被设计师重视,合理的穿孔金属板表皮开孔构造可以达到较好的热缓冲效果,提高夏季室内热舒适度,降低建筑能耗。基于Ecotect模拟软件建立分析模型,通过模拟透过穿孔金属板的太阳辐射量和夏季室内温度,分析了不同孔径、孔隙率、孔型的穿孔金属板遮阳表皮对夏季室内热缓冲效应的影响,探讨了满足外立面造型需要且对夏季室内热舒适度有较好改善效果的穿孔金属板表皮开孔构造设计方法,为建筑遮阳与立面一体化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孔金属板 遮阳表皮 开孔构造 热缓冲效应 模拟分析
下载PDF
金属橡胶材料编织与电脉冲强化工艺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宇明 白鸿柏 +1 位作者 郑坚 彭威 《机械工程师》 2007年第1期52-54,共3页
对金属橡胶材料坯料的编织过程和电脉冲强化系统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放电过程中金属橡胶材料电阻的变化规律,提出一种通过监测金属橡胶的动态电阻瞬时值变化速度对金属橡胶烧结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法。
关键词 金属橡胶 编织 电脉冲 趋肤效应 动态电阻
下载PDF
空间近距离金属碎片的无接触式减旋机构研究
4
作者 王骞 陈津灏 +2 位作者 孙全浩 姜在临 李勇 《微特电机》 2021年第6期17-21,共5页
太空金属碎片需要先被减旋,才能进行回收或销毁。对捕捉金属碎片的无接触式减旋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以数学模型为基础,有限元计算为辅助,对其结构参数影响和集肤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被捕捉目标自身属性,设计了一种非接... 太空金属碎片需要先被减旋,才能进行回收或销毁。对捕捉金属碎片的无接触式减旋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以数学模型为基础,有限元计算为辅助,对其结构参数影响和集肤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合被捕捉目标自身属性,设计了一种非接触式双轭圆环式线圈减旋机构,仿真分析结果证明了该减旋机构的减旋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接触式减旋机构 集肤效应 电磁线圈 金属碎片
下载PDF
金属等离子体中等离激元反常趋肤效应
5
作者 陈辉 《宜春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73-74,共2页
本文将金属看成为固态等离子体,考虑金属自由电子气分布——费米分布,在低频下从等离子体波的色散方程导出横等离激元在金属中的穿透深度。所得到的结果与金属经典的穿透深度一致,这也是本文所期待的结果。
关键词 金属等离子体 等离激元 反常趋肤效应
下载PDF
基于多层磁场的大长段电缆护套感应电压精确计算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赵轩 张蕾 +3 位作者 黄磊 高飞 张瑞永 刘江涛 《电气自动化》 2020年第2期76-79,112,共5页
电缆分段段长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金属护套感应电压的大小,最大值不能超过国标300 V,因此金属护套感应电压的精确计算是确定段长的关键。基于电磁场理论,建立三相电缆空间磁场分布的数学模型,并计及电缆的结构参数,计算空间某一位置的金属... 电缆分段段长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金属护套感应电压的大小,最大值不能超过国标300 V,因此金属护套感应电压的精确计算是确定段长的关键。基于电磁场理论,建立三相电缆空间磁场分布的数学模型,并计及电缆的结构参数,计算空间某一位置的金属护套感应电压。使用仿真软件进行验证,并与现有简化公式法计算结果对比表明,考虑电缆结构参数的电磁场求解法的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更加接近,尤其是对于线径较小容量较低的电缆,为大长段电缆段长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缆 多层电磁场 金属护套感应电压 集肤效应
下载PDF
高频交变导纳信号对钢绞线腐蚀检测的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缪春辉 刘文方 +2 位作者 程俊飞 陈国宏 季书林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4-50,共7页
为了快速监测钢绞线的腐蚀程度,采用逐级逼近实际服役工况的模拟腐蚀试验,研究了腐蚀时间对钢绞线腐蚀层的形成、演化以及钢绞线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基于金属的趋肤效应,将高频交变导纳信号应用于上述腐蚀研究中,发现并证实了导纳谱的... 为了快速监测钢绞线的腐蚀程度,采用逐级逼近实际服役工况的模拟腐蚀试验,研究了腐蚀时间对钢绞线腐蚀层的形成、演化以及钢绞线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基于金属的趋肤效应,将高频交变导纳信号应用于上述腐蚀研究中,发现并证实了导纳谱的极值频率变化规律与力学性能衰减正向相关,从而提出了利用高频导纳谱的频率偏移作为钢绞线腐蚀监测预警的手段,为实现其快速无损、在线监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绞线 金属趋肤效应 高频交变信号 导纳谱 极值频率 腐蚀检测
下载PDF
导体单丝表面处理对高压电缆载流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范玉军 《电线电缆》 2020年第2期8-11,共4页
导体的集肤效应会影响导体的交流电阻,最终影响交流电缆的载流量,基于此,大截面导体通常采用分割导体的结构来降低交流电阻从而提高电缆的载流量。在此基础上对导体单丝表面进行绝缘处理也是降低导体交流电阻的手段之一,但IEC 60287标... 导体的集肤效应会影响导体的交流电阻,最终影响交流电缆的载流量,基于此,大截面导体通常采用分割导体的结构来降低交流电阻从而提高电缆的载流量。在此基础上对导体单丝表面进行绝缘处理也是降低导体交流电阻的手段之一,但IEC 60287标准中并未给出此类导体电缆的载流量计算方法。分别对220 kV电压等级导体单丝表面未处理的分割导体电缆和导体单丝表面绝缘处理过的分割导体电缆进行了空气中载流量测试,并参照IEC 60287考虑皱纹铝护套两侧空气间隙的影响,建立了220 kV电缆载流量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载流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偏差为0.74%,结果较为吻合。基于该方法对导体单丝表面处理后的分割导体的集肤效应系数进行了计算,文中所用导体单丝表面处理后分割导体的集肤效应计算所用因数ks为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缆 导体单丝表面处理 集肤效应系数 载流量
下载PDF
RF CMOS工艺片上MOM电容的宽频带建模与验证
9
作者 吴园园 刘军 +1 位作者 周文勇 李嵬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2-338,共7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RF CMOS技术的金属-氧化物-金属(MOM)电容宽频带建模方法。为了提高模型精度、扩展有效频带,模型在构造时加入了测试焊盘和输入/输出互连线的等效电路。测试结构是基于自身物理结构进行架构的,充分考虑了其在高频时...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RF CMOS技术的金属-氧化物-金属(MOM)电容宽频带建模方法。为了提高模型精度、扩展有效频带,模型在构造时加入了测试焊盘和输入/输出互连线的等效电路。测试结构是基于自身物理结构进行架构的,充分考虑了其在高频时引入的各种寄生效应。互连线模型考虑了高频时的趋肤效应。通过解析提取的方法,在低频时提取测试结构引入的容性和阻性寄生参数。采用物理公式计算互连线的等效电感和电阻以及高频下互连线产生的趋肤效应参数初值。对于模型拓扑结构和参数提取方法,采用40 nm RF CMOS工艺上设计所得连带测试结构MOM电容数据进行验证。在0.25~110 GHz的频率范围内,可得测试和仿真的S参数精确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 CMOS技术 金属-氧化物-金属(MOM)电容 宽频带建模 互连线 趋肤效应 紧凑型模型
下载PDF
柔性蒙皮分块金属桁架天线罩力学性能分析及蒙皮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操卫忠 任思杰 +2 位作者 徐晓晨 张骞 蔡建国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0-136,共7页
雷达天线罩一方面为雷达提供独立、封闭的空间,保障雷达的安全运行,另一方面为天线提供"透明"的发射和接收电磁窗口,确保雷达正常、可靠工作,因此天线罩的力学性能研究对天线罩本身的安全以及其内部雷达设备的安全具有十分重... 雷达天线罩一方面为雷达提供独立、封闭的空间,保障雷达的安全运行,另一方面为天线提供"透明"的发射和接收电磁窗口,确保雷达正常、可靠工作,因此天线罩的力学性能研究对天线罩本身的安全以及其内部雷达设备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块金属桁架天线罩是典型的单层网壳结构,基于有限元仿真计算(FEA)介绍柔性蒙皮分块金属桁架天线罩的力学性能分析流程,并以某28. 5 m金属桁架天线罩为例,进行了找形、静力学、动力学和稳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柔性蒙皮效应对天线罩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天线罩在最严苛荷载条件下能够满足结构强度的要求,设计安全可靠,同时试验结果显示,天线罩的蒙皮效应明显,能显著提升天线罩的整体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天线罩的结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块金属桁架天线罩 柔性蒙皮 力学性能 稳定性 蒙皮效应
原文传递
An Experimental Prototype of an Innovative Fluid-driven Electromagnetic Stirring Technique
11
作者 Bo WANG Xiao-dong WANG +3 位作者 Yuri KOLESNIKOV San ZHANG Yan-qing TAN Xian-zhao NA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422-427,共6页
A new electromagnetic stirring technique that is driven by hydrodynamic forces was presented. This technique offer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First,the stirrer can be immersed in the liquid metal,thereby significantly... A new electromagnetic stirring technique that is driven by hydrodynamic forces was presented. This technique offer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First,the stirrer can be immersed in the liquid metal,thereby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he penetration depth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orce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stirring efficiency; thus,this technique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liquid metal. Second,under certain conditions,this technique can overcome difficulties that are encountered with traditional stirrers,such as accessing regions that are difficult to reach in working spaces with complex or narrow shapes. This stirrer also has a simpler structure than a traditional stirrer; thus,the design can be easily modified,and no external power supply is required. An experimental prototype was also presented for controlling the fluid flow rate,thereby controlling the electromagnetic force and velocity field of the driven liquid metal.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a liquid Ga In Sn alloy under fluid-driven electromagnetic stirring was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using ultrasonic Doppler velocimetry( UDV). The primary results show that a remarkable velocity field has been achieved and that fluid-driven electromagnetic stirring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stirring liquid metal. Finally,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is technique in industry,along with key challenges,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 electromagnetic stirring liquid metal skin effect Lorentz for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