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45篇文章
< 1 2 2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变质重结晶作用对晶质菱镁矿矿床成矿的贡献
1
作者 胡古月 王登红 +4 位作者 郑军 余旭辉 武文博 宋立军 朱永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62,共25页
晶质菱镁矿矿床赋存于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富镁碳酸盐经后期变质重结晶的产物,属沉积-变质型矿床。本次研究将中国境内的晶质菱镁矿矿床按变质重结晶程度分为三类(高、中和低),并进行了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获得如下认识:(1)产于古生代... 晶质菱镁矿矿床赋存于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为富镁碳酸盐经后期变质重结晶的产物,属沉积-变质型矿床。本次研究将中国境内的晶质菱镁矿矿床按变质重结晶程度分为三类(高、中和低),并进行了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获得如下认识:(1)产于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中的菱镁矿矿床经历低程度变质重结晶作用(绿片岩相),矿石结晶度差,品位相对较低(44.98%~47.35%),且保留有海相碳酸盐岩建造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δ^(13)C_(V-PDB):-0.4‰~+0.3‰);(2)大型(>5000万t)优质(MgO>46%)晶质菱镁矿矿床集中分布在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古元古代胶-辽-吉活动带海相碳酸盐岩中,矿体后期经历中等程度变质重结晶作用(中—低角闪岩相),矿石发生中等程度的重结晶作用,继承了海相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δ^(13)C_(V-PDB):-1.9‰~+1.7‰);(3)经历高角闪岩相(高级)变质作用的菱镁矿矿床矿石结晶程度最优,但强烈的变质作用引发外源含硅热液流体加入而发生蛇纹石化作用,矿石品位低(MgO=44.42%~45.55%),具有较高的TFeO、Mn和Ti含量,整体亦显示较低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_(V-PDB):-4.1‰~-3.5‰)。因此,沉积-变质型菱镁矿矿体的镁质富集可能发生在海相沉积成岩期,后期变质作用引发富镁碳酸盐矿物重结晶作用,镁质碳酸盐和钙质碳酸盐矿物进一步发生近原地分离重结晶作用,形成晶质菱镁矿矿体和富镁白云石夹石,但过高(高角闪岩相及以上)或过低(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可能均不利于形成大型优质晶质菱镁矿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镁碳酸盐岩建造 沉积-变质型菱镁矿矿床 变质重结晶 晶质菱镁矿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及其储层特征--以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
2
作者 李文科 吴小洲 +3 位作者 李艳东 张研 张昕 王海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5-298,共14页
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综合利用地震、录井、测井、物性分析和岩心薄片等资料,开展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岩储层研究。①提出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地质模式,该系统纵向上可划分为侵入体、上变质带、下变质带、顶板和... 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综合利用地震、录井、测井、物性分析和岩心薄片等资料,开展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岩储层研究。①提出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地质模式,该系统纵向上可划分为侵入体、上变质带、下变质带、顶板和底板正常沉积层5层结构;②侵入体特征主要表现为:顶部发育有指相意义的捕虏体,微观上岩石结构与矿物结晶由中心向边缘有规律变化,宏观上侵入体多以低角度斜穿沉积地层等;变质带特征主要为:原岩为沉积岩,发育典型的变余结构,出现多种中低温热变质矿物及岩性为中低级热变质岩等;③接触变质带储层发育基质孔隙和裂缝两种储集空间类型,基质孔隙为变质砂岩烘烤变质改造后围绕变质矿物分布的次生“粒间孔隙”,裂缝主要为变质泥岩中的构造缝和侵入挤压缝,具有层状、斑状和沿裂缝浸染状3种分布方式;④变质带储层分布主要受热烘烤强度的控制,优质储层分布是有利岩相与热接触变质、侵入挤压和热液溶蚀等作用互相耦合共同控制的结果。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地质模式的提出和应用,有望推动南堡凹陷接触变质岩勘探目标的发现,为渤海湾盆地深层接触变质岩储层研究和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体 接触变质带 侵入接触变质系统 储层特征 新生代 古近系沙河街组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西藏南部极低级变质岩及其地质与资源意义
3
作者 毕先梅 莫宣学 刘艳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极低级变质作用(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是当代地球科学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极低级变质岩(very low-grade metamorphic rocks)既是地质过程的记录,又在资源环境方面有实用意义。西藏南部广泛分布着处于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 极低级变质作用(very low-grade metamorphism)是当代地球科学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极低级变质岩(very low-grade metamorphic rocks)既是地质过程的记录,又在资源环境方面有实用意义。西藏南部广泛分布着处于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阶段的岩石。它们记录了从新特提斯到青藏高原形成发展的诸多信息,并为在西藏南部寻找油气资源提供了有用的线索。本文对采自西藏南部不同地点和构造单元的71件珍贵的富含黏土矿物的岩石样品进行了XRD分析,获得了71套以伊利石结晶度(Ic)为主的黏土矿物数据。数据表明,这些岩石的伊利石结晶度(Ic)在0.21°~1.61°(Δ2θ)范围内,分别落在低级成岩区、高级成岩区、极低级变质区、低级变质区。不同构造单元显示不同的变质特点。北喜马拉雅碳酸盐台地P_(2),J-K,K_(2)均属极低级变质,N显示早期成岩阶段特征。拉轨岗日被动陆缘盆地发育P1,T_(1),T_(2),T_(3),J_(1),J-K,K_(1),K_(2)地层,绝大多数均遭受极低级变质,总的趋势是随着时代变新变质程度逐渐降低,具有埋藏变质的特点。也有部分样品的Ic落在成岩带内,提供了寻找油气的线索。从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的沉积岩样品获得两组数据:一组相当于成岩阶段;另一组相当于极低级变质。初步解释,前者可能反映蛇绿岩形成时的古环境条件,后者可能代表蛇绿岩碰撞定位阶段的记录。日喀则弧前盆地中K_(2)(日喀则群)虽然有较强的褶皱变形,但变质程度不高,属高级成岩带,可能说明晚白垩世弧前盆地沉积并未卷入俯冲作用。冈底斯岩浆弧中侵入岩、火山岩、沉积岩均发育,沉积岩的伊利石结晶度(Ic),落入低级变质-极低级变质-成岩作用带的较宽范围,并显示埋藏变质与岩浆作用叠加的特点。西藏南部成岩阶段沉积岩-极低级变质岩中还蕴藏着有关石油天然气的信息。特别是,白垩纪中期发生的全球性的缺氧事件,也影响了西藏南部地区,已经在岗巴-定日盆地发现典型的黑色页岩,厚度巨大。前人研究还认为,定日-岗巴被动大陆边缘、羌塘周缘前陆盆地、冈底斯弧背盆地具有良好含油气前景。本文对西藏南部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岩做了初步研究,期望今后有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级变质作用 极低级变质岩 西藏南部 伊利石结晶度(Ic) 地质与资源意义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盘羊山晚中生代-早新生代构造事件及其对华北北缘构造演化的启示
4
作者 张进江 郑剑磊 +3 位作者 王海滨 郭磊 刘江 戚国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41,共15页
内蒙古大青山和盘羊山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对华北克拉通北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大青山以北的盘羊山逆冲体系,形成于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古亚洲洋的闭合,晚侏罗世可能受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的影响而... 内蒙古大青山和盘羊山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对华北克拉通北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大青山以北的盘羊山逆冲体系,形成于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古亚洲洋的闭合,晚侏罗世可能受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的影响而重新活动。大青山地区发育4期中—新生代变形构造,从老至新依次是:SE-NW向伸展形成的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NW向逆冲的大青山逆冲体系、以不变形花岗岩为核心的构造穹窿、大青山山前断裂及高角度正断层。发生于约142~132 Ma的SE-NW向伸展,形成于造山增厚地壳的重力垮塌,并形成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和相关的拆离体系。大青山逆冲体系形成于约130~120 Ma,代表造山过程中地壳荷载与板块汇聚的抗衡导致的构造反转,另一可能是古太平洋俯冲的远程效应。自约120 Ma以来,大青山处于一个构造-热松弛期,导致该区约120~90 Ma的冷却事件被广泛记录,并形成以不变形花岗岩(约114 Ma)为核心的穹窿构造;这些事件可能与华北克拉通的峰期破坏相关。大青山山前断裂和相关的高角度正断层开始于始新世,可能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和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的远程效应所致。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次克洋的闭合导致华北克拉通北缘地壳增厚,引发早白垩世造山晚期的垮塌和伸展,形成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自120 Ma开始,大青山开始受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影响,并形成后造山伸展。新生代,大青山受新特提斯和太平洋构造域的远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新生代 逆冲 变质核杂岩(MCC) 构造转换 大青山 华北克拉通北缘
下载PDF
变质程度对煤中瓦斯扩散规律的影响
5
作者 刘志军 王震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01-206,共6页
为研究瓦斯的吸附解吸特性及扩散规律对煤层气产量和开采难易程度的影响,通过高压瓦斯吸附解吸试验,探讨了变质程度影响下煤样中瓦斯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随煤样变质程度增大,大分子结构增多使吸附空间增大的同时也加快了吸附进程,导... 为研究瓦斯的吸附解吸特性及扩散规律对煤层气产量和开采难易程度的影响,通过高压瓦斯吸附解吸试验,探讨了变质程度影响下煤样中瓦斯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随煤样变质程度增大,大分子结构增多使吸附空间增大的同时也加快了吸附进程,导致吸附能力增强,同时煤中对吸附解吸起抑制作用的小分子物质变少,导致能产生解吸的气体量变大,解吸能力变强;相对于较高变质程度的煤,低变质程度煤中的惰质组和壳质组能提供较多的大孔隙,从而使扩散空间增大,此外,低变质程度煤的惰质组中开放型孔隙含量较高,能加快扩散速率,使瓦斯扩散能力随变质程度的增大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扩散 变质程度 吸附解吸
下载PDF
希夏邦马峰地区始新世地壳加厚和隆升过程
6
作者 王佳敏 侯康师 +1 位作者 李潇丽 吴福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9-1445,共17页
中新世中期之前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历史和深部动力机制,还存在极大的争议、缺乏基本的数据约束。喜马拉雅造山带核部高级变质岩的埋藏和折返过程可以约束地壳加厚和山脉隆升过程,但是现有的变质记录主要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中期,始新世... 中新世中期之前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历史和深部动力机制,还存在极大的争议、缺乏基本的数据约束。喜马拉雅造山带核部高级变质岩的埋藏和折返过程可以约束地壳加厚和山脉隆升过程,但是现有的变质记录主要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中期,始新世变质作用的分布范围、形成过程和地质意义仍然未被充分挖掘。本文首先厘定了希夏邦马峰(8027m)山体的基本岩石组成:下部为高喜马拉雅正/副片麻岩,上部为肉切村群变粒岩及贯入其中的淡色花岗岩席。进一步对1964年希夏邦马峰登山科考采集的眼球状片麻岩进行了变质作用相平衡模拟和独居石微区原位U-Th-Pb定年,确定了始新世变质记录的P-T-t演化轨迹:M1阶段中P/T型变质压力峰期,条件为~1.0GPa、~740℃(~22℃/km),变质年龄为~37Ma;后近等温降压至M2阶段低P/T型变质温度峰期,条件为0.5~0.4GPa、~760℃(45~57℃/km),变质年龄为~25Ma;在~18Ma左右冷却至固相线以下。希夏邦马峰~37Ma的中P/T型变质和地壳加厚事件与北喜马拉雅穹隆、高喜马拉雅主体、前陆飞来峰等地区的记录一致(40~37Ma,20~25℃/km),表明印度-亚洲初始碰撞约20Myr后中上地壳被堆叠埋藏至>33km以下,发生了广泛的整体性加厚和深熔作用。该事件与喜马拉雅内陆残留海最终退却的时间吻合,是喜马拉雅山脉初始隆升的诱因。喜马拉雅山脉不是晚新生代以来隆升的,而是经历了自始新世中期以来的长期地壳堆叠和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初始隆升 地壳加厚 中P/T型变质作用 独居石U-Th-Pb岩石年代学
下载PDF
冀北红旗营杂岩多期变质作用:古元古代俯冲/碰撞—晚古生代伸展—早中生代挤压的记录
7
作者 魏春景 赵亚男 初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10,共16页
冀北红旗营杂岩记录了从古元古代到早中生代多期构造-热事件,并可能存在支持古元古代洋壳俯冲的关键证据,但是对其形成时代、变质演化历史和大地构造属性等众说纷纭。本文以总结红旗营杂岩变质作用和年代学研究为基础,探讨其复杂的多期... 冀北红旗营杂岩记录了从古元古代到早中生代多期构造-热事件,并可能存在支持古元古代洋壳俯冲的关键证据,但是对其形成时代、变质演化历史和大地构造属性等众说纷纭。本文以总结红旗营杂岩变质作用和年代学研究为基础,探讨其复杂的多期构造演化过程。红旗营杂岩包括表壳岩、赤城混杂岩和正片麻岩三个岩石-构造单元。正片麻岩以古元古代(1.87~1.82 Ga)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为主,出现少量新太古代(2.55~2.53 Ga)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赤城混杂岩为典型蛇绿混杂岩,由退变榴辉岩(斜长角闪岩)和橄榄岩块体以及变质沉积岩组成,形成时代可能>1.88 Ga。表壳岩主要包括不同变质程度的碳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少量火山岩,可能形成于2.1~2.0 Ga。综合分析赤城混杂岩中的退变榴辉岩、斜长角闪岩和凤山地区含十字石石榴云母片岩的变质作用演化,可划分出5期变质作用。第一期变质作用(M1)存在于凤山地区的云母片岩中,为中压型,顺时针型p-T轨迹,峰期变质条件为1.0~1.1 GPa/>780℃,变质时间为约1.95 Ga。第二期变质作用(M2)见于退变榴辉岩中,顺时针型p-T轨迹,包括升温升压至峰期和峰后等温降压演化阶段,峰期p-T条件为>2.2 GPa/约750℃,地热梯度约为9℃/km。尽管退变榴辉岩中多数锆石限定晚古生代变质年龄,但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时间应>1.88 Ga。第三期变质作用(M3)出现于凤山地区的云母片岩中,以含十字石组合叠加在M1高级变质组合为特征,顺时针型p-T轨迹,峰期变质条件为0.6~0.7 GPa/610~630℃,变质年龄约为1.88 Ga。第四期变质作用(M4)出现于赤城混杂岩的斜长角闪岩中,由早期榴辉岩组合叠加变质形成,显示“大于号”形p-T轨迹,包括峰前减压升温和峰期后减压冷却变质过程,峰期p-T条件为0.5~0.7 GPa/780~830℃,地热梯度约为35℃/km(低压型),变质时间为晚古生代(354~289 Ma),并伴随广泛深熔作用。第五期变质作用(M5)以局部叠加绿片岩相组合为特征,为顺时针型p-T轨迹,推测变质作用时间为255~234 Ma。M1中压型变质作用与在华北克拉通西部2.0~1.95 Ga发生的碰撞造山事件有关;M2高压型变质作用与沿华北克拉通北缘1.95~1.88 Ga期间发生的洋壳俯冲有关,是支持现在样式板块构造启动的有力证据之一;M3中压型变质作用指示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于1.88~1.83 Ga期间发生的另一次碰撞造山事件;M4低压型变质作用为晚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北缘区域伸展所致;M5低温型变质作用与沿索伦缝合带发生的碰撞闭合事件有关。可见,红旗营杂岩5期变质作用记录了古元古代碰撞-俯冲-碰撞、晚古生代伸展和早中生代挤压的复杂构造过程。红旗营杂岩在经历古元古代俯冲-碰撞事件之后位于不同地壳深度。西部红旗营表壳岩和赤城混杂岩位于中-下地壳层次,其中锆石记录了1.72~1.66 Ga、约450 Ma、354~289 Ma和255~234 Ma等多期热事件;而东部凤山地区表壳岩则位于中-上地壳,缺少后期热事件的锆石和独居石年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变质作用 古元古代混杂岩 红旗营杂岩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煤的气化反应性与其组成的关系研究
8
作者 任立伟 魏蕊娣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10-114,共5页
为探究不同变质程度煤的气化反应性,采用下落式固定床反应器,以CO_(2)为气化剂,对11种不同变质程度煤的气化反应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煤的气化反应性与挥发分、固定碳、碳含量及灰组成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1 400℃下,11种不... 为探究不同变质程度煤的气化反应性,采用下落式固定床反应器,以CO_(2)为气化剂,对11种不同变质程度煤的气化反应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煤的气化反应性与挥发分、固定碳、碳含量及灰组成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1 400℃下,11种不同变质程度煤的气化反应性仍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低变质程度煤的气化反应性远高于中/高变质程度煤的气化反应性,其完全气化反应所需时间和气化反应指数最大有7倍之差;从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看,挥发分、固定碳和碳含量与煤气化反应性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8以上;从灰组成分析看,碱性指数与煤气化反应性相关性较差。为此,可根据煤的挥发分、固定碳和碳含量等组成信息预测煤气化反应性的优劣,为煤气化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 反应性 变质程度 气化反应性指数 煤组成
下载PDF
EGFR、ALK、ROS-1基因在肺癌组织中表达及与其预后的关系
9
作者 余春华 余淑华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3期386-388,共3页
目的 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肉瘤致癌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ROS-1)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75例肺癌患者,采集其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距肿瘤组织边缘≥3 cm),将其分别划... 目的 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肉瘤致癌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ROS-1)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75例肺癌患者,采集其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距肿瘤组织边缘≥3 cm),将其分别划入观察组与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其EGFR、ALK、ROS-1表达的差异;另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分析EGFR、ALK、ROS-1表达与患者各项病理特征的关系;另随访3年,探究EGFR、ALK、ROS-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EGFR、ALK、ROS-1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ALK、ROS-1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无关(P>0.05);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随访3年后,EGFR、ALK、ROS-1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56.52%(13/23)、46.15%(12/26)、42.11%(8/19),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的63.46%(33/52)、69.39%(34/49)、67.86%(3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ALK、ROS-1在肺癌组织内呈异常表达,三者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阳性表达患者的预后较差,临床需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间变型淋巴瘤激酶 预后
下载PDF
低变质煤CO来源及防控技术研究
10
作者 王永敬 王坤 +2 位作者 陈洋 师吉林 秦乐静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8,共7页
为了研究低变质煤CO来源,降低煤层自然发火风险;以大南湖一矿3#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程序升温实验、实验模拟及现场观测等手段,研究3#煤层CO赋存、开采及割煤中CO产生规律及回风隅角CO来源占比等规律。结果表明:煤在无氧下粉碎,煤分子共... 为了研究低变质煤CO来源,降低煤层自然发火风险;以大南湖一矿3#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程序升温实验、实验模拟及现场观测等手段,研究3#煤层CO赋存、开采及割煤中CO产生规律及回风隅角CO来源占比等规律。结果表明:煤在无氧下粉碎,煤分子共价键断裂生成的大量官能团、自由基相互作用产生极少量CO;煤在有氧下粉碎,产生大量CO,随煤样比表面积增大,CO体积分数随之增加并最终趋于稳定;采煤机割煤中产生高温使煤体发生氧化产生CO体积分数为(30~50)×10^(-6);回风隅角CO来源于采空区的CO体积分数占回风隅角CO总体积分数的28%,70%以上的CO来源于生产时期后溜破碎煤体氧化。根据低变质煤CO来源,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架后喷洒CO复合抑制剂、采空区压注冷氮及漏风封堵等综合防控措施,使回风隅角及回风流CO体积分数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变质煤 自然发火 程序升温 CO赋存 复合抑制剂
下载PDF
基于板岩的混凝土骨料碱活性反应试验研究
11
作者 尚羽 陈芳平 《江苏建材》 2024年第2期44-46,65,共4页
通过不同的碱硅酸反应试验方法,对贵州省东南片区大面积分部的板岩、变余砂岩等浅变质岩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其物理力学指标、碱硅酸反应的主要矿物成分含量等,通过转靶多晶体X射线衍射方法进行岩样矿物组成分析,采用不同的水泥集料配合... 通过不同的碱硅酸反应试验方法,对贵州省东南片区大面积分部的板岩、变余砂岩等浅变质岩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其物理力学指标、碱硅酸反应的主要矿物成分含量等,通过转靶多晶体X射线衍射方法进行岩样矿物组成分析,采用不同的水泥集料配合比砂浆试验分析不同配合比砂浆膨胀率,为混凝土水泥及集料选择提供相关试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碱骨料 碱活性反应 混凝土抑制剂
下载PDF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新统阜宁组二段侵入岩围岩变质带储层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12
作者 臧素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8-246,共9页
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侵入岩分布广泛,油气显示活跃,已成为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油气深化勘探和规模增储的重要领域,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目前针对火山岩对泥页岩围岩储层及其成藏影响的研究较为缺... 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侵入岩分布广泛,油气显示活跃,已成为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油气深化勘探和规模增储的重要领域,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目前针对火山岩对泥页岩围岩储层及其成藏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泥页岩围岩变质带能否作为勘探重点领域有待深入评价。为了推动苏北盆地侵入岩围岩变质带新类型油藏勘探,以溱潼凹陷阜二段侵入岩围岩变质带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薄片、全岩、测井等资料,系统揭示了泥页岩变质带储层特征,明确了岩浆侵入对阜二段变质带油气成藏的贡献。研究表明,溱潼凹陷阜二段泥页岩受岩浆侵入影响,泥页岩围岩发生蚀变形成环状变质带储层,岩浆的侵入具有明显“增储作用”;变质带储层发育孔隙、裂缝两类储集空间,储层发育程度受侵入岩厚度及烘烤强度控制,岩浆的侵入具有“催熟作用”,同等深度下泥页岩Ro可增加0.4%~0.5%;阜宁组侵入岩形成于吴堡期—三垛期,火成岩侵入形成环状变质带的时间早于油气充注期,具有良好的成藏匹配关系。受岩浆侵入、侵入岩空间分布以及源储匹配关系控制,溱潼凹陷阜二段侵入岩围岩变质带具有源储一体、近源富集的特征,是规模增储的新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围岩变质带 阜宁组二段 古新统 溱潼凹陷 苏北盆地
下载PDF
Source of metals related to gold occurrences in Cameroon, Central African Belt
13
作者 Kevin Igor Azeuda Ndonfack Jinlin Zhang +2 位作者 Yuling Xie NSamiratou Yaya Emmanuel Archelaus Afanga Basua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08-324,共17页
Suites of granitic and metamorphic rocks form a perfec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o investigate the source of metals related to gold deposits.In the East Province of Cameroon,the source of metals-related gold(g... Suites of granitic and metamorphic rocks form a perfec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o investigate the source of metals related to gold deposits.In the East Province of Cameroon,the source of metals-related gold(grade~4.6 g/t)that occurs within metamorphic and granitic rocks remains ambiguous.The host rocks were subjected to XRF and ICP-MS whole-rock geochemistry and BSE/EDS mineral analyses to investigate the source(s)of metals related to gold in the Province.Petrographically,chalcopyrite-pyrite and magnetite-ilmenite are the main sulfi des and oxides of granites,respectively.The low-grade metamorphic rocks are sulfi de-rich consisting of arsenopyrite,chalcopyrite,pyrite,and sphalerite,and oxides include magnetite,ilmenite,hematite,and rutile.Cu,Ni,Co,Sb,Sc,and Zn concentrations depleted in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and granites compared to low-grade metamorphic rocks.As well,Bi,Cd,Co,Cu,Ni,Sb,V,W,and Zn concentrations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from low-grade rocks to high-grade rocks and granites.The suite of depleted elements in high-grade rocks and granites is almost identical to those enriched in gold occurrences.We conclude that metals(Bi,Cd,Co,Cu,Ni,Sb,and Zn)related to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East Province of Cameroon likely originated from metal-rich low-grade metamorphic rocks during prograde metamorphic processes prior to partial mel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Province of Cameroon Metamorphic rocks GRANITES Oxide–sulfides Metal and gold GEOCHEMISTRY
下载PDF
Structural,^(40)Ar/^(39)Ar Geochronological and Rheological Feature Analysis of the Guoxuepu Shear Zone:Indications for the Jitang Metamorphic Complex in the Northern Lancangjiang Zone
14
作者 FENG Yipeng WANG Genhou +5 位作者 WANG Shulai LI Dian WANG Huan LU Yang LIU Han ZHANG Peili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2-49,共18页
The Jitang metamorphic complex is key to study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Lancangjiang zone.Through structural-lithological mapping,structural analysis and laboratory testing,the composition of the Jita... The Jitang metamorphic complex is key to study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ern Lancangjiang zone.Through structural-lithological mapping,structural analysis and laboratory testing,the composition of the Jitang metamorphic complex was determined.The macro-and microstructural analyses of the ductile detachment shear zone(Guoxuepu ductile shear zone,2–4 km wide)between the metamorphic complex and the overlying sedimentary cap show that the shear sense of the ductile shear zones is top-to-the-southeast.The presence of various deformation features and quartz C-axis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fabric analysis suggests multiple deformation events occurring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The average stress is 25.68 MPa,with the strain rates(έ)ranging from 9.77×10^(−14)s^(−1)to 6.52×10^(−16)s^(−1).The finite strain of the Guoxuepu ductile shear zone indicates an elongated strain pattern.The average kinematic vorticity of the Guoxuepu ductile shear zone is 0.88,implying that the shear zone is dominated by simple shear.The muscovite selected from the protomylonite samples in the Guoxuepu ductile shear zone yields a 40Ar-39Ar age of 60.09±0.38 Ma.It is suggested that,coeval with the initial Indo–Eurasian collision,the development of strike-slip faults led to a weak and unstable crust,upwelling of lower crust magma,then induced the detachment of the Jitang metamorphic complex in the E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 dating strain pattern VORTICITY EBSD Guoxuepu shear zone Jitang metamorphic complex
下载PDF
浅埋煤层烧变岩地球化学与变质矿物相特征
15
作者 杨帆 热西提·亚力坤 +5 位作者 薛小渊 宋世骏 胡俭 张泽宇 姬中奎 黄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9-344,共16页
以陕北张家峁井田延安组2^(2),3^(1)段烧变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地球化学迁移规律以及变质矿物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烧变岩为低碱性硅铝质变质岩,横向上钙碱性分布不均一,少部分烧变样品烧失量大且CaO含量高,Fe元素迁移聚集... 以陕北张家峁井田延安组2^(2),3^(1)段烧变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地球化学迁移规律以及变质矿物相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烧变岩为低碱性硅铝质变质岩,横向上钙碱性分布不均一,少部分烧变样品烧失量大且CaO含量高,Fe元素迁移聚集。Zr相容性比Hf更好,Ba元素富集可能与后期水文作用有关,稀土元素分配趋势线为略微轻稀土富集型,烧变作用对稀土元素的分配影响相对有限。烧变岩原生矿物多具有烧蚀特征,镜下发育烧蚀边、气孔构造等,新生矿物呈集合体充填矿物间或矿物裂缝中。矿物相组合与热接触变质作用中发生高热变质的透长岩相相近,但变质压力更低,温度更高。烧变岩层由下而上可分为薄层板状烧烤岩、烧熔岩、厚层板状烧烤岩、厚层层状烧烤岩的岩石组合,鳞石英+方石英相较莫来石+堇青石+赤铁矿能更好表征岩石烧变程度的强弱,同层烧烤岩下部烧变程度高于上部,烧熔岩上部板状烧烤岩烧变程度高于下部板状烧烤岩。研究区烧变岩具有“隐伏”的特点,且存在同沉积期烧变作用,除暴露在河谷阶地的烧变岩层外,部分烧变岩层埋于更新世地层和残余延安组地层之下。早期形成的烧变岩层后期被破坏,多期烧变地层相互叠置形成现今火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变岩 张家峁井田 地球化学 变质矿物相 热接触变质作用 透长岩相
下载PDF
Petrographic and Structural Studies of the Guintéguéla Formations (Northwest of Côte d’Ivoire)
16
作者 Mohamed Samuel Moriah Conte N’guessan Nestor Houssou +6 位作者 Oumar Barou Kaba Mohamed Lamine Timite Abdoulaye Kadiatou Diallo Aly Soumah Mohamed Camara Mohamed Fofana Djibril M’Mamy Camara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CAS 2024年第1期29-49,共21页
Côte d’Ivoire is currently experiencing strong growth in the mining sector. Identifying the formations present in our subsoil is therefore essential for mining recovery. It is in this context that we conducted s... Côte d’Ivoire is currently experiencing strong growth in the mining sector. Identifying the formations present in our subsoil is therefore essential for mining recovery. It is in this context that we conducted studies on the formations present in the locality of Guintéguéla. I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Côte d’Ivoire in the bafing region.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determine the petrographic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s of the area. The methodology began with documentation and then followed petrograph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work on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levels. We observed six groups of rocks: granitoids, amphibolites, orthogneiss, quartzites (poor and rich in magnetites), volcano-sediments and filonian rocks. Metamorphism is of amphibolite to granulite facies. However, volcano-sediments mus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green schist facies. With regard to the structural, structures and microstructures such as foliation;fractures;sigmoidal figures reveal that the studied area was affected by ductile and also brittle tectonics whose main directions are oriented along the shear corridor, so N-S to NNW-S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NG PETROGRAPHY Structural metamorphism
下载PDF
北祁连清水沟红帘石变硅质岩矿物学、原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17
作者 郭晶 张建新 +5 位作者 李云帅 武亚威 李国倩 周开 郭祺 毛小红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8-249,共12页
北祁连早古生代大洋俯冲带以发育早古生代的蛇绿(混杂)岩带及高压低温变质带为特征。在清水沟高压低温混杂岩片中出露蛇纹岩以及榴辉岩、蓝片岩、红帘石硅质岩和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等典型高压低温变质岩石。本文对北祁连清水沟含红帘石... 北祁连早古生代大洋俯冲带以发育早古生代的蛇绿(混杂)岩带及高压低温变质带为特征。在清水沟高压低温混杂岩片中出露蛇纹岩以及榴辉岩、蓝片岩、红帘石硅质岩和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等典型高压低温变质岩石。本文对北祁连清水沟含红帘石的变硅质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及地球化学分析,发现该岩石主要由石英、多硅白云母、红帘石、石榴子石、蓝闪石、单斜辉石以及砷硅锰矿、赤铁矿等矿物组成,结合矿物化学及围岩变质条件,推测该岩石可能也经历了高压低温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北祁连清水沟含红帘石变硅质岩的原岩为远洋环境沉积的含泥硅质岩,由于热液活动的参与,使得Fe、Mn富集沉积,进而与大陆活动边缘或大陆岛弧物质被卷入到俯冲带中,共同经历了高压低温变质作用。变硅质岩中红帘石、砷硅锰矿以及石榴子石中大量的赤铁矿包裹体表明该岩石形成于高氧逸度条件,而石榴子石中的Fe3+从核部到边部的降低趋势,也表明俯冲变质过程中氧逸度的变化,这一过程释放的氧所形成的流体对于探究岩石圈地幔氧逸度变化、岛弧岩浆生成以及俯冲带氧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帘石 富锰变硅质岩 高氧逸度 榴辉岩相变质 北祁连
下载PDF
渤海海域BZ19-6区块变质岩潜山储层特征与优势岩性序列探讨
18
作者 谭忠健 邓津辉 +4 位作者 李东 易雪斐 李鸿儒 符强 张贵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5-374,共10页
对渤海BZ19-6区块变质岩潜山数口钻井的铸体薄片、常规物性等数据展开综合分析,依据矿物组成和岩石结构、构造等建立该区块变质岩的岩性划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除黑云二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黑云钾长片麻岩外,其余变质岩的浅色矿... 对渤海BZ19-6区块变质岩潜山数口钻井的铸体薄片、常规物性等数据展开综合分析,依据矿物组成和岩石结构、构造等建立该区块变质岩的岩性划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除黑云二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黑云钾长片麻岩外,其余变质岩的浅色矿物(石英、长石为主)含量均较高,暗色矿物(黑云母等)含量较低;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运动产生的未充填裂缝和斜长石的粒内溶孔;当石英含量为25%~35%(体积分数)、斜长石比率为0.4~0.6时,物性最好;碎裂岩、二长片麻岩、二长混合花岗岩、斜长混合花岗岩的浅色矿物含量高,孔隙度和渗透率高,是形成优势储层最有利的变质岩岩性。但是,各岩性之间的浅色矿物含量、物性、抗压强度等相差不显著,指示岩性确实起到基础作用,但是构造作用可能是有利储层形成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潜山 渤海油田 优势岩性序列 有利储层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具有变胞功能的平行四杆机构动力学特性研究
19
作者 高建卓 李小彭 李树军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7,共6页
变胞机构在机器人结构设计中应用广泛。为了研究一种常见输电线巡检机器人具有的平行四杆变胞机构动力学特性,首先建立运动循环图对其运动中的构态变换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了构态变换方式;其次利用Lagrange方程建立此移动变胞机构的动力... 变胞机构在机器人结构设计中应用广泛。为了研究一种常见输电线巡检机器人具有的平行四杆变胞机构动力学特性,首先建立运动循环图对其运动中的构态变换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了构态变换方式;其次利用Lagrange方程建立此移动变胞机构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质量和杆长参数变化时对其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此平行四杆变胞机构属于二构态变胞机构;随着质量的增大,速度峰值在增大,而随着杆长的增大,速度峰值却在减小;两个参数对加速度的影响很小。研究结果对于具有此变胞机构形式的巡检机器人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胞机构 运动循环 构态变换 动力学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川南攀西地区茅坪石墨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时代
20
作者 刘治成 郑梦天 +4 位作者 郭宇衡 段威 周勇 刘博 唐文春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1期73-84,共12页
这是一篇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茅坪石墨矿是近年新发现的超大型晶质石墨矿床,位于上扬子古陆西缘的康滇断隆带中北段,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成矿时代研究较为薄弱。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天宝山组浅变质岩中,本文主要开展了矿石主量、微量及稀... 这是一篇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茅坪石墨矿是近年新发现的超大型晶质石墨矿床,位于上扬子古陆西缘的康滇断隆带中北段,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成矿时代研究较为薄弱。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天宝山组浅变质岩中,本文主要开展了矿石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含矿岩层原岩为副变质岩,一套含碳质石英粉砂岩,沉积于缺氧环境。微量元素特征指示矿体原岩由近海陆源碎屑物沉积形成,矿石稀土含量(ΣREE)平均为158 g/t,δCe值平均为0.63,呈弱负异常,δEu值平均为0.69,呈负异常,具滨海潮坪相沉积特征。石墨矿体δ^(13)C值为-28.35‰~-29.08‰,平均为-28.59‰,表明成矿碳质主要为有机碳。昔街角闪二长闪长岩锆石的LA-MC-ICP-MS锆石U-Pb年龄为(823.4±3.6)Ma,晚于天宝山组火山岩形成时代(954 Ma),代表了石墨矿受叠加变质时间。综上,该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其变质作用可能包括晋宁期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并叠加了接触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科学 晶质石墨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时代 沉积-变质 米易茅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