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洱茶中儿茶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邓洪燕 毛静春 +3 位作者 毛建富 周琴 陶波 赵龙 《农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儿茶素是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主体成分,占干茶含量的12%~24%,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辐射、减肥、降血脂、防癌等活性功能。普洱茶因特殊的品种和加工工艺,所含有的儿茶素含量均高于其他茶树品种,在营养价值和保健方面表现出优异... 儿茶素是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主体成分,占干茶含量的12%~24%,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辐射、减肥、降血脂、防癌等活性功能。普洱茶因特殊的品种和加工工艺,所含有的儿茶素含量均高于其他茶树品种,在营养价值和保健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功效。对普洱茶儿茶素种类、提取测定方法、含量变化和功效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普洱茶中儿茶素功能产品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儿茶素 提取测定方法 含量变化 功效研究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调味普洱茶饮料产品配方
2
作者 代佳和 王馨榆 +4 位作者 蒋海芬 王远利 王悦 王紫琳 田洋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7期51-56,共6页
为开发一款特色调味普洱茶饮料,基于单因素试验研究聚葡萄糖、普洱茶粉、β-环状糊精、罗汉果甜苷、低聚半乳糖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进一步利用响应面试验对产品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调味普洱茶产品的最佳配方为聚葡萄糖添加量75%,... 为开发一款特色调味普洱茶饮料,基于单因素试验研究聚葡萄糖、普洱茶粉、β-环状糊精、罗汉果甜苷、低聚半乳糖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进一步利用响应面试验对产品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调味普洱茶产品的最佳配方为聚葡萄糖添加量75%,普洱茶粉添加量12%,β-环糊精添加量0.6%,罗汉果甜苷添加量0.5%,低聚半乳糖添加量9%,低聚木糖添加量1.45%,低聚果糖添加量1.45%,在此条件下制得产品呈红棕色,口感清爽,具有普洱茶特色风味,感官评分为(87.36±1.09)分,产品理化与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具有一定开发潜力及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葡萄糖 普洱茶粉 调味普洱茶饮料 响应面法 配方优化
下载PDF
灌装和包装材料对乌龙茶饮料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耿立波 张丽娜 《茶叶》 2024年第3期156-162,共7页
本文研究了不同瓶内顶空体积和不同材质PET瓶(材料和用量)对贮藏期乌龙茶饮料的主要品质成分和感官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减少瓶内顶空体积、增加PET用量,以及在PET瓶中添加阻隔剂和涂层能有效减少贮藏期乌龙茶饮料中总儿茶素类和茶... 本文研究了不同瓶内顶空体积和不同材质PET瓶(材料和用量)对贮藏期乌龙茶饮料的主要品质成分和感官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减少瓶内顶空体积、增加PET用量,以及在PET瓶中添加阻隔剂和涂层能有效减少贮藏期乌龙茶饮料中总儿茶素类和茶多酚的降解,而对咖啡碱含量影响不明显。此外,检测了不同PET瓶的氧气透过率(OTR),结果表明改变灌装、包装材料、瓶型和贮藏温度能够改变饮料瓶的OTR值和转移氧含量。研究结果为从灌装和包装角度改善贮藏期茶饮料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饮料 PET材质 OTR 组分变化 货架期品质
下载PDF
现制红茶奶茶开封后微生物动态变化规律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苏小琴 宋鹏鹏 +3 位作者 孔俊豪 左小博 杨秀芳 陈根生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4期51-56,共6页
为探究现制市售红茶奶茶开封后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规律,文章以市售3家不同品牌加冰和热红茶奶茶为研究对象,在常温(25℃),自然湿度条件下放置6 h,按照国标方法测定现制红茶奶茶中霉菌、酵母菌,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含量。结果表明,与第0 h比... 为探究现制市售红茶奶茶开封后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规律,文章以市售3家不同品牌加冰和热红茶奶茶为研究对象,在常温(25℃),自然湿度条件下放置6 h,按照国标方法测定现制红茶奶茶中霉菌、酵母菌,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含量。结果表明,与第0 h比,现制加冰红茶奶茶25℃放置6 h,酵母菌、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的含量显著增长(p<0.05),含量范围分别为1.2×10^(2)~2.8×10^(3) CFU/mL、3.0×10^(2)~1.4×10^(5) CFU/mL、6.4×10^(4)~2.7×10^(5) CFU/mL,霉菌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范围为0~15 CFU/mL。热红茶奶茶25℃放置6 h,未检出霉菌和酵母菌,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含量范围分别为0~9.9×10^(4) CFU/mL、0~1.6×10^(5) CFU/mL。现制红茶奶茶开封放置过程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呈增加趋势,加冰红茶奶茶开封后比热红茶奶茶更易滋生大肠菌群、细菌和酵母菌。研究为现制奶茶的卫生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消费者科学饮用现制奶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制红茶奶茶 微生物 变化规律 质量控制 科学饮用
下载PDF
乌龙茶饮料的综合量化评价与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健勇 董雪阳 +1 位作者 林小秋 龚雪梅 《保鲜与加工》 CAS 2023年第8期61-69,共9页
为建立乌龙茶饮料综合量化评价法,分析乌龙茶饮料茶多酚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通过选取19种乌龙茶饮料,测定其理化指标,并对香气和滋味进行感官评价,采用加权平均法和模糊评价法构建综合量化分析评价法。以该法评价目前市售乌龙茶饮料,结... 为建立乌龙茶饮料综合量化评价法,分析乌龙茶饮料茶多酚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通过选取19种乌龙茶饮料,测定其理化指标,并对香气和滋味进行感官评价,采用加权平均法和模糊评价法构建综合量化分析评价法。以该法评价目前市售乌龙茶饮料,结果表明总体品质良好。乌龙茶饮料茶多酚稳定性随开盖后放置时间延长、储藏温度升高及pH值升高而降低,其抗氧化活性虽与茶多酚含量及pH值存在中度正相关,但线性关系不显著。所建立的综合量化评价法对乌龙茶饮料品质分析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茶多酚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为乌龙茶饮料的生产、开发、储运及功能评价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饮料 茶多酚稳定性 抗氧化活性 综合量化评价 相关性分析 PH值 PTIO法
下载PDF
蛋白质和维生素C对饮茶型氟中毒大鼠各器官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王丽华 孙殿军 +2 位作者 石玉霞 沈雁峰 赵新华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4-257,共4页
目的 研究蛋白质和维生素 C(VC)对饮茶型氟中毒大鼠的影响 ,从而为防治饮茶型氟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常规饲料饲养 Wistar大鼠 ,并给予氟含量为 10 0 m g/L的砖茶水 ,为期 3个月 ,建立饮茶型氟中毒大鼠动物模型 ;同时 ,给实验组... 目的 研究蛋白质和维生素 C(VC)对饮茶型氟中毒大鼠的影响 ,从而为防治饮茶型氟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常规饲料饲养 Wistar大鼠 ,并给予氟含量为 10 0 m g/L的砖茶水 ,为期 3个月 ,建立饮茶型氟中毒大鼠动物模型 ;同时 ,给实验组大鼠分别补充酪蛋白 4 0 g/kg和 VC 1g/kg,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蛋白质和 VC对饮茶型氟中毒大鼠的影响。结果 不论是组织学改变还是超微结构 ,加蛋白质和加 VC组大鼠细胞损伤均较轻 ,尤其是加 VC组更为明显。结论 蛋白质和 VC对氟中毒大鼠细胞 ,尤其是亚细胞膜性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证明膳食营养在一定程度上可拮抗氟的毒性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茶型氟中毒 蛋白质 维生素C 病理变化
下载PDF
杯装速溶奶茶中含茶成分HPLC检测及其质量标准与饮用安全性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玺 彭小洁 +2 位作者 白蕊 宛晓春 李大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1-926,共6页
在合肥大型超市中选取8款不同品牌杯装速溶奶茶产品,参照GB/T 8313-2008儿茶素HPLC检测方法,改进样品前处理方法,利用无水乙醇对样品进行超声波辅助提取,测定奶茶样品中主要含茶成分儿茶素和咖啡碱的含量。结果表明,8款品牌的杯装速溶... 在合肥大型超市中选取8款不同品牌杯装速溶奶茶产品,参照GB/T 8313-2008儿茶素HPLC检测方法,改进样品前处理方法,利用无水乙醇对样品进行超声波辅助提取,测定奶茶样品中主要含茶成分儿茶素和咖啡碱的含量。结果表明,8款品牌的杯装速溶奶茶均符合GB/T 21733-2008《茶饮料》中奶茶饮料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要求。研究结果为杯装速溶奶茶中主要含茶成分的测定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还对杯装速溶奶茶的质量标准、奶茶饮用安全性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杯装速溶奶茶 HPLC方法 质量标准 饮用安全性
下载PDF
响应面设计试验法优化复方药茶饮料提取工艺参数 被引量:10
8
作者 肖作为 陈光宇 +5 位作者 葛云鹏 谭琥 陈子硕 罗堃 彭思源 何群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1期56-59,共4页
目的优选复方药茶饮料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福林酚法测定药茶中茶多酚的含量并作为评价工艺的指标,响应面设计试验法优选复方药茶饮料最优提取工艺参数,单因素考察提取次数。结果药茶粉碎成20目,92℃热浸法提... 目的优选复方药茶饮料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福林酚法测定药茶中茶多酚的含量并作为评价工艺的指标,响应面设计试验法优选复方药茶饮料最优提取工艺参数,单因素考察提取次数。结果药茶粉碎成20目,92℃热浸法提取2次,第1次加水量为药茶量的16倍,提取时间25 min;第2次加水量为药茶量的12倍,提取时间25 min。结论按此工艺制备复方药茶饮料可最大限度的保存茶香,提取工艺科学、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药茶饮料 响应面设计试验法 福林酚法 茶多酚 热浸法
下载PDF
晒青茶叶和烘青茶叶成分比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江波 徐昆龙 +2 位作者 田洋 李艳艳 肖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9-413,共5页
对不同级别的晒青茶和烘青茶茶叶主要成分进行了测定,探讨了加工方式、茶叶等级与茶叶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烘青茶和晒青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都随着茶叶等级的降低而降低,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与茶叶等级呈正相... 对不同级别的晒青茶和烘青茶茶叶主要成分进行了测定,探讨了加工方式、茶叶等级与茶叶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烘青茶和晒青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都随着茶叶等级的降低而降低,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与茶叶等级呈正相关;烘青茶和晒青茶灰分、茶多糖、茶褐素含量随等级的降低而升高,随着茶叶等级的降低茶叶中所含的粗老茶叶增加,灰分、茶多糖、茶褐素含量与茶叶等级呈负相关;同一等级烘青茶的水分、灰分含量小于同一等级晒青茶,而同一等级烘青茶的干物质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则高于同一等级晒青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加工方式 等级 成分 变化
下载PDF
“岳山红”冷泡饮用法探研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海燕 王秀萍 陈宪智 《茶叶通讯》 2015年第4期40-44,共5页
以"岳山红"红茶为研究对象,以沸水冲泡法为对照,通过感官评价不同浸泡水温(常温)、茶水比及不同浸泡时间的组合制备的茶汤品质,结合比较各处理茶汤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红素、茶黄素等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 以"岳山红"红茶为研究对象,以沸水冲泡法为对照,通过感官评价不同浸泡水温(常温)、茶水比及不同浸泡时间的组合制备的茶汤品质,结合比较各处理茶汤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红素、茶黄素等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并对感官审评和成分测定结果进行极差分析,探明3个因子对感官审评和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程度,从而优化"岳山红"冷泡技术参数。综合考虑感官审评和成分分析结果,"岳山红"的最优冷泡饮用方法为:水温25℃,浸泡1.5h,茶水比1:40或水温30℃,浸泡1.5h,茶水比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山红” 红茶 冷泡法 饮茶 机理
下载PDF
解决茶汤沉淀途径的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梅丛笑 方元超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0年第1期64-67,共4页
从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方面全面地论述了解决茶饮料生产中的茶汤沉淀问题。
关键词 茶饮料 茶乳酪 沉淀 品质控制
下载PDF
三角试验法在绿茶饮料差别检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永义 胡凯 《饮料工业》 2014年第12期23-24,共2页
本实验应用三角试验法对绿茶饮料进行了感官差别检验,结果表明,两种绿茶饮料之间有显著差异。对绿茶饮料的喜好程度,无显著差异,该方法能评价出绿茶饮料样品之间的差别。
关键词 三角试验法 差别检验 绿茶饮料
下载PDF
浅谈现代饮茶方式和茶文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建勤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6期117-118,共2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茶和饮用茶的国家。茶作为一种特殊饮料,既具健身、解渴、疗疾之效,又富有欣赏、助兴与情趣,千百年来,茶文化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作为我们日常饮用的茶,经过了一个从药用到食用再到茗饮的漫长过程,茗茶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茶和饮用茶的国家。茶作为一种特殊饮料,既具健身、解渴、疗疾之效,又富有欣赏、助兴与情趣,千百年来,茶文化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作为我们日常饮用的茶,经过了一个从药用到食用再到茗饮的漫长过程,茗茶的方法从古到今也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中国现代人的饮茶方式,仍以泡茶为主流,但因地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区别而使饮茶方式有所不同,但如果我们深入的研究则会发现,饮茶方式的变化实际上跟农业技术的发展、历代文化审美取向以及环境地理因素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茶方式 变化
下载PDF
“西域香茶”生产工艺的研究
14
作者 焦扬 李彩霞 +2 位作者 高慧娟 陈建军 尉建平 《河西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37-39,共3页
以乌龙茶与绿茶为主要原料,依据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特制冲泡茶,确定了香茶的生产工艺,得到了一种风味、口感及稳定性具佳的可用于实际生产的茶饮料。
关键词 乌龙茶 绿茶 新疆 维吾尔族 香茶 稳定性 茶饮料
下载PDF
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进
15
作者 周文劲 《茶叶》 2012年第1期59-62,共4页
中国饮茶方式历经了由唐以前的生煮羹饮、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到明清瀹饮法的漫漫演进,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变也是中华茶文化发展进程的缩影,也是中华茶文化的精华所在。
关键词 饮茶方式 生煮羹饮 煎茶 点茶 瀹饮
下载PDF
中国茶叶消费研究——基于饮茶习惯双向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管曦 赵仕维 +3 位作者 杨江帆 谢向英 林畅 刘宇峰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4,共7页
利用CKB的截面数据,对中国10个地区19786名消费者饮茶习惯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不同收入、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饮茶习惯变化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消费者的饮茶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饮茶习惯存在着偶尔饮茶和经常饮... 利用CKB的截面数据,对中国10个地区19786名消费者饮茶习惯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不同收入、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饮茶习惯变化展开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消费者的饮茶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饮茶习惯存在着偶尔饮茶和经常饮茶等不同程度的分布,饮茶习惯变化大多要经过偶尔饮茶这一中间阶段;饮茶群体的结构组成变化,可能会由于采用整体饮茶率这一宏观指标而被掩盖,从而忽略了饮茶习惯的个体变化及其背后的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关注饮茶习惯的双向变化,尤其是关注偶尔饮茶这一茶叶消费的中间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消费 饮茶习惯 偶尔饮茶 双向变化 CKB
下载PDF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两种茶饮料中的氟含量
17
作者 邹娜 《饮料工业》 2014年第11期35-39,共5页
使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两种茶饮料中的氟,通过加入TISAB缓冲溶液控制测定条件,采用标准曲线法测定了"康师傅"绿茶和红茶中的氟含量。进行了回收率的测定,并对搅拌状态、有无TISAB以及溶液p H大小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 使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两种茶饮料中的氟,通过加入TISAB缓冲溶液控制测定条件,采用标准曲线法测定了"康师傅"绿茶和红茶中的氟含量。进行了回收率的测定,并对搅拌状态、有无TISAB以及溶液p H大小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红茶中的氟含量为0.9602mg/L,加标回收率为95.79%~102.88%;绿茶中的氟含量为1.135mg/L,加标回收率为97.04%~101.06%。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回收率高,能满足对茶饮品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 茶饮料 标准曲线法 氟含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国调味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洋 龚淑英 《茶叶》 CAS 2021年第1期1-4,共4页
随着茶的健康属性不断深入人心,不同风味属性的调味茶产品在市场大受好评,基于市场行情,阐述了调味茶的现状,品牌多,品种多,但是缺少领导品牌;调味茶存在着多种饮用方式,但仍需充实饮用场景及应用;结合调味茶发展现状与存在一些问题,健... 随着茶的健康属性不断深入人心,不同风味属性的调味茶产品在市场大受好评,基于市场行情,阐述了调味茶的现状,品牌多,品种多,但是缺少领导品牌;调味茶存在着多种饮用方式,但仍需充实饮用场景及应用;结合调味茶发展现状与存在一些问题,健康化、便携化可能是调味茶发展趋势,也是行业与消费者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味茶 饮用方式 未来趋势
下载PDF
唐至清饮茶法流变对茶托形制、功能变化的影响——兼论其对当代茶具设计的启示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珩 徐千懿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45,共9页
茶托作为饮茶时的辅助物,虽不起眼,但一直伴随着饮茶历史延续至今。学界目前对茶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区分其作为茶具和酒具的使用,而对其本身随着饮茶法流变、使用功能的增加,导致自身形制变化的论述着墨较少。本文重点论述唐至清饮茶法... 茶托作为饮茶时的辅助物,虽不起眼,但一直伴随着饮茶历史延续至今。学界目前对茶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区分其作为茶具和酒具的使用,而对其本身随着饮茶法流变、使用功能的增加,导致自身形制变化的论述着墨较少。本文重点论述唐至清饮茶法流变对茶托形制的影响和茶托功能性的变化,通过地上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进行梳理,经研究发现:茶托至今留存于茶具中的原因与其贴合饮茶所需、装饰性与实用性的平衡密不可分,并由此总结出一些对当代茶具设计的启示、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托 形制 功能性变化 饮茶法流变 茶具 当代设计
下载PDF
薄膜过滤法在茶饮料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姚瑶 孙健 邰顺章 《食品与药品》 CAS 2018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消除茶饮料微生物检验中茶多酚抑菌作用的影响,建立一种茶饮料微生物检验方法。方法采用薄膜过滤法,用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并作方法学验证。结果薄膜过滤法可消除茶饮料中茶多酚对微生物检验的干扰,大肠埃希菌、金... 目的消除茶饮料微生物检验中茶多酚抑菌作用的影响,建立一种茶饮料微生物检验方法。方法采用薄膜过滤法,用p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冲洗,并作方法学验证。结果薄膜过滤法可消除茶饮料中茶多酚对微生物检验的干扰,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加菌回收率均高于常规法。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茶饮料的微生物检验和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饮料 茶多酚 抑菌作用 薄膜过滤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