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餐后不适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雷珉 舒劲 +1 位作者 王争艳 张媛媛 《河南中医》 2021年第6期951-955,共5页
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一个亚型。西医认为,PDS的发病机制为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增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e,Hp)感染、脑-肠轴调节功能异常... 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一个亚型。西医认为,PDS的发病机制为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增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e,Hp)感染、脑-肠轴调节功能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促进胃肠动力、促进胃底舒张、消化酶治疗、精神心理治疗等。中医药治疗PDS的主要方法包括辨证运用古方加减治疗、中成药治疗、中医外治法等。但治疗仍以临床经验为主,尚缺乏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及药理研究。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PDS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量、盲法的临床研究,且对于中药、西药联合应用的药理机制研究较少,今后,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后不适综合征 中西医结合 胃肠动力 胃底舒张 消化酶治疗 精神心理治疗 古方加减治疗 中成药治疗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基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明清汤剂剂量、服量及服法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林 唐若水 +5 位作者 张卫 李兵 詹志来 宋佳 傅延龄 张华敏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6-869,共4页
汤剂的剂量、服量及服法是影响方剂疗效的重要因素。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明清时期35首汤剂进行分析,发现其平均剂量折合约65 g,其中71.4%(25/35)的方剂剂量≤60 g,且明代汤剂剂量显著小于清代。结合宋代方剂特点可以看出,... 汤剂的剂量、服量及服法是影响方剂疗效的重要因素。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明清时期35首汤剂进行分析,发现其平均剂量折合约65 g,其中71.4%(25/35)的方剂剂量≤60 g,且明代汤剂剂量显著小于清代。结合宋代方剂特点可以看出,明清汤剂受到宋金元时期盛行的煮散剂的影响,部分汤剂记载的药物剂量为一服量而非一日量,这种服法的记载方式在明代更为明显,至清代,药物所载剂量为一日量的情况又逐渐增多。据此认为,在对明清时期经典名方的研究和应用时,需要注意剂量、一服量和日服量的差别,根据其临床实际判断是否需要在原方所载剂量的基础上加倍,以保证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明清方剂 汤剂 剂量 服量 服法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乌药汤的历史沿革与现代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徐英 王小文 +3 位作者 李娜 白建英 刘慧 吴丽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38,共8页
经典名方乌药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一百首中的第49首,出自金代李东垣《兰室秘藏》,由当归、甘草、木香、乌药、香附5味药物组成,功效行气调经止痛,主要用于治疗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证。笔者采用文献... 经典名方乌药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一百首中的第49首,出自金代李东垣《兰室秘藏》,由当归、甘草、木香、乌药、香附5味药物组成,功效行气调经止痛,主要用于治疗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证。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记载乌药汤的古籍,从处方来源、组成、用量、制法、用法、功效主治、制方原理、药物炮制及加减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探明其历史沿革,确定其关键信息内容。并对其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乌药汤原方研究较少,主要是对加味乌药汤的临床研究,其治疗范围广泛,可用于月经病的痛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经期发热,以及溃疡性结肠炎、脾脏扭曲证、坐骨神经痛、小儿肠痉挛等内、外、妇、儿科疾病,中医学病机总属“气机郁滞”。通过对记载乌药汤的古籍及现代文献分析研究,以期为经典名方乌药汤的临床应用、深入研究及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乌药汤 加味乌药汤 中医古籍 历史沿革 关键信息 现代应用 文献研究
原文传递
关于经典名方研发的一些重要关键信息和科学问题的几点看法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智民 刘菊妍 +9 位作者 王德勤 李春 闫利华 刘晓谦 冯伟红 高慧敏 仝燕 朱晶晶 匡艳辉 陈两绵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217,共6页
笔者拟针对中药经典名方研发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参考。首先,针对长期困惑行业的古代计量换算为现代计量单位的问题进行全面的阐述,认为“一两=3 g”更为合适。其次,针对从传统砂锅煎制的基准样品(AB... 笔者拟针对中药经典名方研发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参考。首先,针对长期困惑行业的古代计量换算为现代计量单位的问题进行全面的阐述,认为“一两=3 g”更为合适。其次,针对从传统砂锅煎制的基准样品(ABS-C)的质量向实验室工艺、中试工艺、工业生产上的质量一致性转化的评价给出了评价模型和原则,一致性评价模型为ξ_(ABS-X)=K_(1)(Q_(1)^(ABS-X)/Q_(1)^(ABS-C))+K_(2)(Q_(2)^(ABS-X)/Q_(2)^(ABS-C))+……+K_(i)(Q_(i)^(ABS-X)/Q_(i)^(ABS-C))=∑K_(i)(Q_(i)^(ABS-X)/Q_(i)^(ABS-C))(i=1,2,3……n),式中ABS-X表示实验室基准样品(ABS-L),中试ABS-C(ABS-mP)或产业化生产ABS-C(ABS-P);ξ_(ABS-X)为ABS-L,ABS-mP,ABS-P各级工艺与ABS-C的质量一致率,K_(i)表示各质量评价指标(i)的权重,Q_(i)^(ABS-X)为ABS-L,ABS-mP,ABS-P的各质量评价指标(i)数据,Q_(i)^(ABS-C)为经典名方ABS-C中各质量评价指标的数据(或均值)。再次,针对药效物质不清楚药味的质量控制,应深入开展其化学成分研究,必要时,应依据经典名方的主要功效或适应症所对应的体外测定指标等开展生物测定法研究。最后,对于一些药味的特殊炮制,其炮制方法、工艺、饮片标准存在难以制定的问题,建议应深入梳理其特殊炮制方法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沿革,总结其工艺特性,模拟现代炮制工艺和路线,进而制定相应炮制方法和质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经典名方 基准样品 古今剂量折算 质量一致性评价 炮制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