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观建成环境对地铁站域可步行性的影响研究——以大连为例
1
作者 徐伟星 曾鹏 +2 位作者 刘蓓蓓 蔡良娃 施林丰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3,共8页
以大连中心城区内7个地铁站点周边800 m范围内的步行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719名步行者进行问卷调查,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析微观建成环境与站域可步行性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存在6个潜变量影响站域可步行性,“便捷性”占主导地位... 以大连中心城区内7个地铁站点周边800 m范围内的步行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719名步行者进行问卷调查,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析微观建成环境与站域可步行性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存在6个潜变量影响站域可步行性,“便捷性”占主导地位。结合实地调研情况,识别出建成环境中的人行道过街、天桥过街、地下通道过街和指示标识是高效失衡型指标,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步行性 地铁站域 微观建成环境 结构方程模型 满意度
下载PDF
地铁区间盾构与联络通道冻结同步施工技术
2
作者 王岳锴 《北方建筑》 2024年第4期34-38,共5页
在地铁盾构隧道施工中,联络通道作为重要的结构部分,其施工安全与稳定性直接影响整个隧道的运行安全。地铁区间盾构与联络通道冻结同步施工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施工方法,特别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铁隧道施工。采用冻结同... 在地铁盾构隧道施工中,联络通道作为重要的结构部分,其施工安全与稳定性直接影响整个隧道的运行安全。地铁区间盾构与联络通道冻结同步施工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施工方法,特别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铁隧道施工。采用冻结同步施工技术,可通过地层冻结形成高强度、封闭性好的冻土帷幕,防止管涌和流砂等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实施冻结同步施工技术,成功实现了地层的有效加固和对地下水位的有效控制,防止了施工过程中的管涌和流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区间 盾构 联络通道 冻结法
下载PDF
广州都市圈城际新线动车组设计与选型研究
3
作者 朱士友 杨学武 +2 位作者 魏庆 吕凯凯 王永亮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在广州都市圈“城际+地铁”一体化运营模式背景下,基于城际新线的线路规划和运营需求提出了动车组的顶层技术要求,动车组不仅需满足城市内部大客流量的便捷出行和人性化服务,还需与既有城际线网互联互通,实现线网一体化运营。结合既有... 在广州都市圈“城际+地铁”一体化运营模式背景下,基于城际新线的线路规划和运营需求提出了动车组的顶层技术要求,动车组不仅需满足城市内部大客流量的便捷出行和人性化服务,还需与既有城际线网互联互通,实现线网一体化运营。结合既有和规划城际线网,并考虑到技术引领和示范作用,论文提出了动车组速度等级、运能、车长、车门、旅客服务设施、智能化新技术、绿色环保顶层技术指标建议,为广州都市圈城际新线动车组的设计与选型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城际+地铁 一体化运营 互联互通
下载PDF
基于PLAXIS3D的地铁近接基坑开挖稳定性分析
4
作者 赵麟 《江西建材》 2024年第1期207-209,共3页
文中针对城市地铁运营保护区内基坑开挖施工现状,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对比法,充分考虑土体与结构的共同作用,以及分步开挖的施工过程,运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3D)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分别从加载效应、卸载效应、横向效应、纵向效应及空间... 文中针对城市地铁运营保护区内基坑开挖施工现状,结合类似工程经验对比法,充分考虑土体与结构的共同作用,以及分步开挖的施工过程,运用有限元软件(PLAXIS 3D)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分别从加载效应、卸载效应、横向效应、纵向效应及空间效应等方面,分析了地铁保护区内基坑开挖对既有地铁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该方法对评估地下结构近接基坑开挖的安全稳定、指导现场施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运营保护区 近接基坑开挖 PLAXIS 3D 稳定性
下载PDF
全面共建共享下的承载网应用
5
作者 张强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承载网共建共享是联通电信共建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5G承载网(智能城域网)、联通IP⁃RAN(IP无线接入网络)和电信IPRAN的三张城域网之间采用BGP跨域Option A方式打通地市核心设备路由实现共建共享及共享后主要承载基站业务模型。
关键词 智能城域网 共建共享 OptionA
下载PDF
某地铁上盖建筑采用厚板转换结构设计的研究
6
作者 马中华 付修兵 +2 位作者 宋刚 孙红萍 桑桑 《山西建筑》 2024年第3期60-63,共4页
对南京5号线某地铁轨行区上盖建筑的转换层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了采用梁板转换体系、厚板转换体系的可行性,并对比分析了两种建模方式对转换厚板内力及配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转换层高度受限的情况下,厚板转换体系可行,两种厚板转换... 对南京5号线某地铁轨行区上盖建筑的转换层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了采用梁板转换体系、厚板转换体系的可行性,并对比分析了两种建模方式对转换厚板内力及配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转换层高度受限的情况下,厚板转换体系可行,两种厚板转换计算模型计算结果真实可靠,设计时采用两种模型计算结果的包络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轨行区上盖建筑 转换层高度受限 厚板转换 梁板转换
下载PDF
建筑类型学视角下重庆市地铁前区空间设计中城市文脉融入策略
7
作者 朱嘉源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第5期115-118,共4页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各城市相继开展地铁建设,但当前城市地铁前区空间面临同质化问题。故以重庆市地铁为例,从建筑类型学视角出发,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探索地铁前区空间设计中城市文脉融入策略,为重庆...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各城市相继开展地铁建设,但当前城市地铁前区空间面临同质化问题。故以重庆市地铁为例,从建筑类型学视角出发,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探索地铁前区空间设计中城市文脉融入策略,为重庆市地铁前区空间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类型学 地铁前区 城市文脉 空间原型
下载PDF
基于MRO状态的巴基斯坦地铁橙线高架区间安全模糊决策研究
8
作者 林辉 董继峰 +2 位作者 李辰 谭子东 毛麒源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4-99,共6页
为对受地面沉降漏斗区威胁的巴基斯坦拉合尔地铁橙线高架区间MRO(维护、维修、运行)状态进行监测,研究了基于MRO状态的地铁高架区间安全模糊决策问题.提出地铁高架区间MRO状态等级,地铁高架区间MRO威胁等级,形成基于MRO状态的地铁高架... 为对受地面沉降漏斗区威胁的巴基斯坦拉合尔地铁橙线高架区间MRO(维护、维修、运行)状态进行监测,研究了基于MRO状态的地铁高架区间安全模糊决策问题.提出地铁高架区间MRO状态等级,地铁高架区间MRO威胁等级,形成基于MRO状态的地铁高架区间风险等级矩阵.构建地铁高架区间MRO威胁决策模型,对拉合尔地面沉降漏斗区地铁高架区间监测设备布设方案进行优选,运用系数伸缩变换法避免模糊决策失效的可能性.研究成果为地面沉降漏斗区地铁高架区间安全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高架区间 沉降漏斗区 性能 模糊决策
下载PDF
地铁场站咽喉区上盖建筑结构振动测试
9
作者 黄建华 许仁堃 《福建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05-212,共8页
为研究地铁运行对上盖建筑的振动影响,以福州市某轨道交通线地铁场站咽喉区上盖建筑为测试对象,采用现场测试的方法,对地铁场站咽喉区上盖建筑楼板中央和剪力墙脚处的振动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烦恼度模型对其舒适度作出评价。研究结... 为研究地铁运行对上盖建筑的振动影响,以福州市某轨道交通线地铁场站咽喉区上盖建筑为测试对象,采用现场测试的方法,对地铁场站咽喉区上盖建筑楼板中央和剪力墙脚处的振动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烦恼度模型对其舒适度作出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楼层数的增加,楼板跨中铅垂向振动逐渐衰减,而第四层为振动放大层,其楼板及剪力墙脚的振动加速度有效值均被放大;楼板铅垂向振幅峰值的优势频率为40~70 Hz,剪力墙脚铅垂向振幅峰值集中在10 Hz附近,随着楼层数的增加呈现先衰减后放大的趋势,而水平垂轨向振幅与楼层数正相关,振幅峰值集中在0~20 Hz和40~60 Hz;楼板振动加速度级VAL在1~50 Hz随频率增加而增大,在50~80 Hz随频率增加而逐渐降低,且第一层VAL超出一级限值,各铅垂向Z振级VLZ整体上随楼层数的增加而减小;地铁运营状态下,地铁场站咽喉区上盖物业居住者在第一层卧室中可能会产生“轻度烦恼”的生活体验。研究成果可为地铁场站上盖建筑结构的减振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场站 上盖建筑 咽喉区 振动测试 振级 烦恼度
下载PDF
地连墙在低净空条件下综合施工技术探索
10
作者 卜俊文 武建飞 《江苏建筑》 2024年第3期96-99,共4页
深圳地铁13号线二期(北延)工程某站位于已通车运营地铁6号线高架桥下,桥梁至地面净空实测数据为13.6 m。为使该站长为25.0 m的地连墙在地铁安保区低净空条件下顺利施工,保证地铁6号线轨道安全运营,采用了可操作性强、施工效率较高的低... 深圳地铁13号线二期(北延)工程某站位于已通车运营地铁6号线高架桥下,桥梁至地面净空实测数据为13.6 m。为使该站长为25.0 m的地连墙在地铁安保区低净空条件下顺利施工,保证地铁6号线轨道安全运营,采用了可操作性强、施工效率较高的低扰动快速成槽、钢筋笼快速连接施工技术。可对后续类似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安保区 低净空条件 低扰动快速成槽 钢筋笼快速连接
下载PDF
软土地区河道开挖对下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及其控制措施
11
作者 叶如 曾婕 +3 位作者 成怡冲 姚煌 安然 龚迪快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5-160,共6页
[目的]地铁盾构隧道因上方河道开挖卸荷产生隆起变形,可能会影响地铁隧道的正常运行。为此,应就软土地区河道开挖工程对下方地铁隧道的变形影响进行研究,并制定地铁隧道变形控制措施。[方法]介绍了案例工程的概况,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其实... [目的]地铁盾构隧道因上方河道开挖卸荷产生隆起变形,可能会影响地铁隧道的正常运行。为此,应就软土地区河道开挖工程对下方地铁隧道的变形影响进行研究,并制定地铁隧道变形控制措施。[方法]介绍了案例工程的概况,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其实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土体本构模型及参数的合理性。基于具有典型软土特征的宁波地区地层剖面和土层参数,建立了土体简化模型,依次分析了河道开挖宽度变化对下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河道开挖深度变化对下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软土层埋深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介绍了门架式土体加固措施及门架式梁板加固措施两种变形控制措施,将考虑了控制变形措施的计算模型与基准模型的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及结论]在土体加固和河道开挖阶段,下方地铁隧道变形分别表现为沉降和隆起;河道开挖断面面积相同时,减小河道的开挖深度、增加河道开挖宽度,有利于减少下方地铁隧道变形;地铁隧道竖向位移主要由其下方土体回弹变形产生;门架式梁板加固措施对于地铁隧道隆起变形的控制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盾构隧道 软土地区 河道开挖 隧道变形 数值模拟 变形控制
下载PDF
城市群城际铁路地铁化运营思考——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12
作者 付莹 李红宝 +1 位作者 周清雅 廖顺意 《城市观察》 2024年第3期100-111,161,162,共14页
随着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际出行需求日益增长,对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探讨了城际铁路采用地铁化运营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针对城际铁路在吸引力和运营效率方面的不足,借鉴了德国、东... 随着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际出行需求日益增长,对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探讨了城际铁路采用地铁化运营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针对城际铁路在吸引力和运营效率方面的不足,借鉴了德国、东京和巴黎的城际铁路地铁化运营经验,结合数字化、智能化的铁路系统发展趋势,提出了简化乘车流程、灵活调整运力、创新票制设计、完善地方政府补贴机制以及加强票务系统互联互通等改进建议,并进行实施性分析,为大湾区城际铁路地铁化运营组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 城际铁路 地铁化运营 数字人民币
下载PDF
车辆段不同区域上盖建筑振动测试分析
13
作者 贺利工 徐浩能 +3 位作者 唐柏赞 刘庆杰 涂勤明 冯青松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5-241,共7页
为研究地铁列车在车辆段不同区域引起的上盖建筑振动问题,对广州某车辆段试车线,咽喉区及其上盖建筑进行现场振动测试,分析车辆段各区域车致振动特性及传递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轨旁源强振动的主频随车速增加而增大,咽喉区15 km/h、试车... 为研究地铁列车在车辆段不同区域引起的上盖建筑振动问题,对广州某车辆段试车线,咽喉区及其上盖建筑进行现场振动测试,分析车辆段各区域车致振动特性及传递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轨旁源强振动的主频随车速增加而增大,咽喉区15 km/h、试车线40和60 km/h工况的主频分别为31.5、40和50 Hz,试车线源强的振动能量要大于咽喉区。由于梁和楼板的阻抗作用,振动总能量在向上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衰减,不同传递路径对不同频段振动的衰减作用不尽相同。建筑物内振动主频主要受楼板固有频率影响较大,主要集中在40~50 Hz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地铁车辆段 上盖建筑 振动传递规律 试车线 咽喉区
下载PDF
中心城区城市综合管廊与地铁合建型式研究
14
作者 农兴中 曾毅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0,共6页
[目的]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受地面实施条件与地下空间限制,可实施性差。对此,提出将综合管廊与地铁合建,实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和同步实施,并探究综合管廊与地铁合建的不同型式。[方法]对管廊与地铁结合建设的必要性与建设原则进行研... [目的]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受地面实施条件与地下空间限制,可实施性差。对此,提出将综合管廊与地铁合建,实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和同步实施,并探究综合管廊与地铁合建的不同型式。[方法]对管廊与地铁结合建设的必要性与建设原则进行研究。针对城市综合管廊与地铁合建型式进行分析。以广州中心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与广州地铁11号线合建项目为例,从用地节约、施工难度、协调要求等方面,分析不同结合型式的特点及适用情况。在结合各典型案例的具体情况讨论合建型式的适用性。[结果及结论]管廊与地铁相结合,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和同步实施,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共建共构是管廊与地铁结合建设宜优先采用的结合型式,可以大幅节省造价,最大程度地发挥合建的优点。管廊(井)与地铁主体和附属结构的结合方案的最终确定需因地制宜,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综合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地下综合管廊 盾构法 共同建设 中心城区
下载PDF
Walking Access Distance of Metro Passengers and Relationship with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Metro 被引量:1
15
作者 HE Jinliao ZHANG Ruozhu +1 位作者 HUANG Xianjin XI Guangli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612-623,共12页
In the metropolises of China, the metro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ommuting because of its efficiency, affordability, and cleanline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lking acce... In the metropolises of China, the metro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ommuting because of its efficiency, affordability, and cleanline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lking access distance to metro stations and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passengers, such as age, monthly income, travel frequency, gender, and travel purpose,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urban context. Nanjing Metro Line 2 is selected as the case study. By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such a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spatial decay function, analysis of covariance(ANOVA), network analysis of routes, and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it is suggested tha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edestrian walking distance, with the exception of gender. Furthermore, the paper finds a spatial decay effect in walking access distance, the decay rate of which, however, varies across stations. Terminal stations have a larger pedestrian catchment area than in regular and exchange stations. Moreover, the passengers of Nanjing Metro Line 2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ix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mong which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are vital indicators in determining their willingness to walk to the stations. Middle-class passengers have a higher dependence on the metro and tend to walk longer than other groups do.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planners and transport sectors to optimize land-use an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地铁 人口统计 距离 旅客 特征 存取 案例 运输部门
下载PDF
填海区小曲线地铁盾构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帅 宋南涛 吴道勇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3年第3期30-36,共7页
小曲线半径地铁盾构隧道施工难度大,尤其是位于填海区深厚淤泥和填石层时,其安全控制更是工程界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依托深圳地铁13号线工程,详细介绍填海区地层中修建小曲线地铁盾构隧道的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包括改造盾构机、定位加固... 小曲线半径地铁盾构隧道施工难度大,尤其是位于填海区深厚淤泥和填石层时,其安全控制更是工程界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依托深圳地铁13号线工程,详细介绍填海区地层中修建小曲线地铁盾构隧道的设计施工关键技术,包括改造盾构机、定位加固地层、处理锚索和采用小幅宽管片等措施,相关经验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填海区 小曲线 隧道 设计施工
下载PDF
动态全站仪自动化监测系统在长距离地铁保护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秀川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3年第4期169-171,共3页
文章阐述了全站仪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地铁保护区监测中的技术优势,介绍了盾构隧道自动化监测测点布设原则,实例论述了动态全站仪自动化监测系统在长距离地铁保护监测中的技术方法,总结了提高动态全站仪自动化监测精度的技术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 自动化监测 长距离隧道 地铁保护区监测 监测精度
下载PDF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地铁保护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高帅 任干 马全明 《价值工程》 2023年第10期131-133,共3页
随着城市地铁运营线路的快速增加,临近地铁的深大基坑项目也不断增多,这些基坑施工造成地铁产生较大的变形和位移,严重威胁地铁的安全。传统的人工监测方法已不能满足地铁监测周期短、时效性强的要求,而自动化监测可实时提供稳定可靠的... 随着城市地铁运营线路的快速增加,临近地铁的深大基坑项目也不断增多,这些基坑施工造成地铁产生较大的变形和位移,严重威胁地铁的安全。传统的人工监测方法已不能满足地铁监测周期短、时效性强的要求,而自动化监测可实时提供稳定可靠的高精度动态监测数据,是目前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本文以某地铁保护区工程项目为例,介绍了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构成与运行、监测网布设等内容,监测数据准确反映了基坑开挖对地铁的影响规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有效保证了地铁的结构和运营安全,适宜在类似项目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监测 地铁保护区 数据分析
下载PDF
地铁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雅洁 陈湘生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21,共13页
在轨道交通工程大规模兴建与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的时代背景下,地铁域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城市紧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地铁域地下空间相关中英文文献检索,筛选出73篇高质量的文献,从宏观、中观和微... 在轨道交通工程大规模兴建与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的时代背景下,地铁域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城市紧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地铁域地下空间相关中英文文献检索,筛选出73篇高质量的文献,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总结出10个关注较多议题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为:城市总体规划层面涉及开发模式、开发规模和开发规划导则相关研究;详细规划层面涉及空间活力、空间布局、地上地下空间整合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研究;建筑设计层面则涉及空间结构形态、空间导向性和环境营造相关研究。进而,文章分别对各层面既有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案例分析、语义学解析、建筑使用后评价、回归分析和仿真模拟法等进行总结。最后,提出可能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方法,对于未来地铁区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域 地下空间 综合开发 规划设计
下载PDF
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演化历程、动力机理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李红 高辰颖 +2 位作者 王文超 王得新 梁肖月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71,共11页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阶段,亟需新旧动力源合力推动。通过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政策脉络、学术脉络,可以发现制度创新、市场融合、创新引领、数字经济带动、开放协同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高质量发展...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阶段,亟需新旧动力源合力推动。通过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政策脉络、学术脉络,可以发现制度创新、市场融合、创新引领、数字经济带动、开放协同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主要动能。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比,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纵向政府协同、经济与城市体系分化、营商环境优化非均衡性、外向型经济发展差异性四个区域特征。基于四个区域特征,通过构建了“目标—要素—机制”理论框架,形成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四个协调路径,即权责利对等的协调机制通过激励与约束效应促进行政协同,一体化市场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速市场协同,通过创新溢出效应、数字经济的高融合性等特征推动产业深度协同,自贸区等对外开放门户枢纽通过制度学习效应和经济集聚扩散效应实现开放协同。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下一步应围绕多中心空间结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等议题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质量发展 都市圈 城市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