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差异层级大数据的地铁站域街道空间品质多维评价——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昂 郭仲薇 +2 位作者 戴维维 牛韶斐 李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40-751,共12页
高质量的站域空间设计需要科学的测度方法为支撑.为了实现地铁站域街道空间品质的大规模测度,依托街道网络、POI、街景图片等多源大数据的巨量规模和高精度优势,构建了以连通性、便利性与舒适性为核心的多维评价体系.同时以成都市中心... 高质量的站域空间设计需要科学的测度方法为支撑.为了实现地铁站域街道空间品质的大规模测度,依托街道网络、POI、街景图片等多源大数据的巨量规模和高精度优势,构建了以连通性、便利性与舒适性为核心的多维评价体系.同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的73个地铁站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心城区地铁站域内街道便利性与舒适性普遍较好,连通性较差.以站域为单位测度各维度水平,发现站域各维度评价结果在空间和数量分布特征差异显著.同时针对不同层级站点,从不同圈层尺度上进行了差异化研究,发现各层级站域核心区的连通性与便利性普遍高于辐射影响区,舒适性则相反.结论为成都地铁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及TOD圈层规划提供了定量参照和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层级 大数据 地铁站域 街道空间品质 多维评价
下载PDF
从集聚到紧凑:香港港铁站域空间居住建筑分布特征研究
2
作者 殷子渊 《南方建筑》 2016年第6期122-126,共5页
站点周边居住建筑的密度直接影响乘坐轨道交通的总量,轨道站域范围内居住建筑分布的整体比重与轨道交通分担出行的比例相关。针对香港74个港铁站域空间居住建筑形态特征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居住单元的分布情况,站域范围的居住建筑的密度与... 站点周边居住建筑的密度直接影响乘坐轨道交通的总量,轨道站域范围内居住建筑分布的整体比重与轨道交通分担出行的比例相关。针对香港74个港铁站域空间居住建筑形态特征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居住单元的分布情况,站域范围的居住建筑的密度与港铁乘坐量密切相关;站域空间范围的分布情况与非轨道站影响区域的比较发现,以轨道站为核心的居住建筑集聚特征是支持香港轨道系统高效率的重要空间特征之一。围绕轨道站的居住建筑集聚能够通过居民出行活动的集聚引导商业和社会服务设施分布密度的提高,是促进紧凑空间形态的形成的基本动力。归纳在轨道系统建设、站域空间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紧凑形态形成的各类因素,有利于合理制定以轨道站为导向的紧凑城市空间形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铁 紧凑 站域空间 轨道站 集聚
下载PDF
厦门市轨道站点辐射范围空间形态及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闫丛笑 高悦尔 +1 位作者 王强 陈烨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055-2069,共15页
精细化研究轨道站点辐射范围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建立轨道交通与建成环境长效互动机制,指导基于TOD发展模式的轨道站点周边用地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精准地表达站点辐射范围的形态规律,本文以厦门为例,通过高德通勤OD数据和... 精细化研究轨道站点辐射范围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建立轨道交通与建成环境长效互动机制,指导基于TOD发展模式的轨道站点周边用地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精准地表达站点辐射范围的形态规律,本文以厦门为例,通过高德通勤OD数据和高德路径规划数据获得轨道各站点的实际客流来源空间分布,借助标准差椭圆法建立了扁率、相对距离、夹角、沿线偏移程度4个描述站点辐射范围形态的指标体系。基于指标体系归纳轨道站点辐射范围的空间形态类型,并揭示各种形态类别下的站点与周边建成环境及站点属性等因素的影响关系。结果显示:厦门市岛内站点辐射范围偏心程度更小且方向更加显著,多数站点与线路趋于垂直关系且趋于向线路垂直一侧偏移。站点可根据偏心程度的不同分为耦合服务类、偏心服务类和完全离心类站点,并进一步分为8种形态,其空间分布存在一定聚集现象。用地布局及开发程度、站点间距及布局、区位环境等影响因素,会使站点形成不同的辐射范围形态。结果对于补充轨道站点辐射范围的研究方法和提高轨道交通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站点辐射范围形态 影响因素 LBS数据 标准差椭圆 指标体系 分类
原文传递
利用多源城市数据划定地铁站点吸引范围 被引量:10
4
作者 谭佩珊 麦可 +1 位作者 张亚涛 涂伟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3-603,共11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大城市的交通需求陡然增加,而地面出行所带来的堵塞和环保问题导致政府部门把目光转向地下交通发展,其中地铁是地下交通发展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准确划定地铁站点吸引范围,分析影响地铁站点吸...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大城市的交通需求陡然增加,而地面出行所带来的堵塞和环保问题导致政府部门把目光转向地下交通发展,其中地铁是地下交通发展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准确划定地铁站点吸引范围,分析影响地铁站点吸引范围主要因素,不仅对于优化地铁交通服务和规划地铁周边建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新建地铁站点设施规划具有参考价值。传统的地铁吸引范围划定方法大多依赖于居民日常出行活动的调查和经验意见,存在时间周期长且耗费巨大和吸引范围划定不准确的问题;而多源城市数据的涌现为量化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及客流空间分布、合理划定地铁站点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高密度城市(如深圳、北京等)寻求的城市和交通和谐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未来交通建设的主要参考理念。因此,从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视角出发,本文利用2017年的兴趣点、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线路等多源城市数据刻画地铁站点周围的TOD信息指标,利用K均值聚类进行地铁站点聚类,结合TOD指标的空间变化趋势,确定深圳市不同类型地铁站点的吸引范围。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TOD密度指标划定的地铁站点吸引范围能够揭示地铁站点的吸引范围的差异,且就业地点密度和土地混合利用度对地铁站点吸引范围的影响较大;②与城市非中心区域相比,城市中心区域的地铁站点吸引半径较小但出行需求较高,其凸显了地铁站点规划在空间服务密度和居民出行需求之间的取得均衡;③深圳市地铁站点吸引范围重叠与城市区域发展程度相关程度较高,可为利用现有地铁站点空间覆盖,发展城市功能集中区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站点 吸引范围 建成环境 多源城市数据 TOD指标 聚类 就业密度 重叠效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