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南直中卷与南卷地区科举实力的差异及其成因
1
作者 裴家亮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71-78,共8页
在明代会试中,南直的凤阳、庐州、安庆三府和徐、滁、和三州被划归中卷地区,其余十一府一州则被划归南卷地区。明廷作如此划分的主要原因是两地区科举实力相差悬殊,其主要表现为南卷地区无论是进士、举人、解元和经魁的总数或县均数,皆... 在明代会试中,南直的凤阳、庐州、安庆三府和徐、滁、和三州被划归中卷地区,其余十一府一州则被划归南卷地区。明廷作如此划分的主要原因是两地区科举实力相差悬殊,其主要表现为南卷地区无论是进士、举人、解元和经魁的总数或县均数,皆远超中卷地区。造成这种差异的成因源于多个方面,首先,南卷地区拥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浓厚的科举氛围是核心因素;其次,人口规模与经济实力上的巨大优势奠定了基础;最后,更为发达的家族组织及领先的印刷业是重要的推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直隶 中卷 南卷 科举实力
下载PDF
从南北卷到南北中卷——明洪熙、宣德间会试分区配额政策之演变 被引量:1
2
作者 汪维真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17年第1期12-30,共19页
明初会试取士不分南北,凭文而取,中试者中南人比例往往远超北人。仁宗即位后,有意革除科举之弊,包括南北人才悬殊问题。为此,阁臣杨士奇从制度设计入手,提出分区而取的南北卷方案。该方案得到允准,成为明代首个分区配额政策。后因虑及... 明初会试取士不分南北,凭文而取,中试者中南人比例往往远超北人。仁宗即位后,有意革除科举之弊,包括南北人才悬殊问题。为此,阁臣杨士奇从制度设计入手,提出分区而取的南北卷方案。该方案得到允准,成为明代首个分区配额政策。后因虑及四川等地举人不能'概以南省并校',又立中卷区,南北卷被调整为南北中卷。然而史籍对其调整的时间及南北卷是否行用,说法不一。通过对宣德至正统初年会试相关科次各卷区录取情况的考察,大体可以推知,这一政策调整当于宣德二年会试之前完成,并于该科付诸实施。即是说,就明代会试分区配额政策而言,经历了由南北卷到南北中卷的演变,但在实践层面,南北卷可能未曾行用,南北中卷当是实践层面的唯一制度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会试 分区 配额 南北卷 南北中卷
原文传递
明代会试分区配额制考察 被引量:5
3
作者 汪维真 牛震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2-62,共21页
明代会试分区配额制的最初设想是将全国分为南、北二区,试卷外分注"南"北"二字,若科取百人,南取六十,北取四十。后虑及四川等地举人不能"概以南省并校",又立中卷区。通过对宣德至正统间连续5科会试各区录取人... 明代会试分区配额制的最初设想是将全国分为南、北二区,试卷外分注"南"北"二字,若科取百人,南取六十,北取四十。后虑及四川等地举人不能"概以南省并校",又立中卷区。通过对宣德至正统间连续5科会试各区录取人数和所占比例的测算得知,这一调整当于宣德二年会试之前完成,并于该科付诸实施。就该制执行情况看,宣德二年至景泰五年,南北中卷区录取比例接近于60:30:10。至天顺朝,逐渐趋近于55:35:10的比例。总体而言,三卷区录取人数同时合乎规定比例的科次较少,某区稍高或稍低的波动情况则为常态。该制通过分区和分配比例的办法,将会试的全国性竞争转化为有限区域内的竞争,体现了明廷就地取才、追求区域平衡的意图。然分区配额制下的省区进士数量深受该制调控的影响,如四川中式人数的激增便是该制保护的结果,而这又成为成化年间卷区比例调整与正德年间卷区重组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会试 分区配额制 南北中卷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