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bination of Micro-fluidic Chip with 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for Single Molecule Detection
1
作者 Rui BI Pu Dun ZHANG Chao Qing DONG Ji Cun REN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21-524,共4页
A single molecule detection technique was develop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a single channel poly (dimethylsiloxane)/glass micro-fluidic chip and 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FCS). This method was successf... A single molecule detection technique was develop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a single channel poly (dimethylsiloxane)/glass micro-fluidic chip and 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FCS). This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used to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of two model components in the mixture containing fluorescein and the rhodamine-green succinimidyl es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micro-fluidic chip single molecule detection
下载PDF
Research on critical technology of micro/nano bioparticles manipulation platform based on light-induced dielectrophoresis 被引量:3
2
作者 NI ZhongHua YI Hong +1 位作者 ZHU ShuCun SONG ChunFe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0期2831-2839,共9页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micro/nano bio-particles manipulation using dielectrophores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model simulation of micro/nano bio-particles manipu-lation using ...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micro/nano bio-particles manipulation using dielectrophores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model simulation of micro/nano bio-particles manipu-lation using light-induced dielectrophoresis were discussed. The space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field and dielectrophoresis forces in different heights were also obtained. On this basis, the core component of the micro manipulation system, that is, photoconductive layer of the chip, was completed in the mate-rial selection, fabricating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testing. Then the voltage drop of the sus-pension and the effective voltage frequency spectrum were obtained. Finally, by combining the machine vision detection with real-time tracking system, the micro/nano bio-particles manipulation platform based on the light-induced dielectrophoreisis was established, and then the manipulations for micro/nano bio-particles, such as quick collection, transport, separation, were implemented. This provided a basis for rapid, accurate, and low-cost detection of serious diseases based on the micro-fluidic biochip and early dia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INDUCED dielectrophoresis micro-fluidic BIOchip dielectric polarization mechanism separation chip
原文传递
Design and testing of micro fluidic chemical analysis chip integrated with micro valveless pump
3
作者 FU Xin XIE Haibo YANG Huayong JIA Zhijian FANG Qun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3期326-337,共12页
A new struc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chip integrated with micro valveless pump for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micro valveless pump with plane structure has advantages of simple s... A new structure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chip integrated with micro valveless pump for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micro valveless pump with plane structure has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and the process technology is compatible with existing micro chips for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Based upon the mathematical model, simulation study of micro pump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tegrated micro pump was also tested with different control parameter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gree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ree samples, which are amino acid, fluorescein and buffer solution, have been examined with this chip. The results of the primary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micro valveless pump was promising in the integration and automatization of miniature integrated fluidic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 micro valveless pump micro fluidic chip CF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原文传递
宏—微操作结合的自动微装配系统 被引量:17
4
作者 宗光华 孙明磊 +2 位作者 毕树生 余志伟 于靖军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2125-2130,共6页
介绍了一类具有宏—微尺度结合特点的操作对象,对该类型操作对象的操作任务进行了分析。开发了用于PMMA微流控芯片批量化生产的微对准自动装配系统,该系统采用基于显微视觉图像分析的分视场对准机理。系统的主要硬件构成包括机械本体、... 介绍了一类具有宏—微尺度结合特点的操作对象,对该类型操作对象的操作任务进行了分析。开发了用于PMMA微流控芯片批量化生产的微对准自动装配系统,该系统采用基于显微视觉图像分析的分视场对准机理。系统的主要硬件构成包括机械本体、视觉单元、4-DOF精密定位单元和全自动气动辅助单元。介绍了系统的控制结构。提出针对标记图像的对准精度测量方法,通过实验得到系统的对准精度为2.9μm。该系统可以高效、可靠地完成PMMA微流控芯片的微对准装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装配 微流控芯片 对准精度 分视场
下载PDF
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法测定食品中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晓朋 曾梅 +4 位作者 万德慧 唐晗 赵彬媛 周雅倩 刘晓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4163-4171,共9页
目的构建一种用于检测食品中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建立一种用于测定食品中两类农药残留的新方法。方法以固定化乙酰胆碱酯酶(ACh E)为识别元件与底物碘化硫代乙酰胆碱(ATCI)特异性反应,采用微流控芯片与... 目的构建一种用于检测食品中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建立一种用于测定食品中两类农药残留的新方法。方法以固定化乙酰胆碱酯酶(ACh E)为识别元件与底物碘化硫代乙酰胆碱(ATCI)特异性反应,采用微流控芯片与化学发光仪作为检测元件,以鲁米诺与铁氰化钾作为化学发光体系,通过流动注射分析法来检测农药残留。结果当有机磷类农药辛硫磷、敌敌畏、乐果浓度范围分别在0.1~10、0.08~10、0.8~15μg/m L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3、0.9903、0.9904,检出限分别为0.047、0.054、0.388μg/m L;当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克百威、西维因、灭多威浓度分别在0.08~15、0.1~10、0.1~10μg/m L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6、0.9972、0.9944,检出限分别为0.049、0.051、0.080μg/m L。传感器性能评价实验结果显示,在最佳条件下对辛硫磷、敌敌畏、乐果、克百威、西维因、灭多威分别测定6次,结果 RSD值均小于7%,精密度较好;以碘化硫代乙酰胆碱(ATCI)为底物,连续通入鲁米诺与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6次,所得RSD值小于8%,稳定性较好;将实验制备的固定化Ach E储存于p H值为8.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每隔10 d测一次化学发光峰值,结果显示两个月内相对活力下降为23%,保存时间较长;将传感器用于测定包菜、苹果样品中的农残,添加回收率在90%~99%之间,显示精密度较好,可用于测定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结论此生物传感器性能良好,适用于测定食品中的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农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 氨基甲酸酯 乙酰胆碱酯酶 微流控芯片 化学发光 生物传感器
下载PDF
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检测食品中生物胺总量 被引量:14
6
作者 唐晗 王晓朋 +2 位作者 吴中波 万德慧 刘晓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1349-1356,共8页
目的:建立快速地有效检测食品中生物胺总量的分析方法。方法用固定化的二胺氧化酶制成酶柱作为生物传感器的识别元件,将微流控芯片与化学发光仪结合作为检测元件,以鲁米诺-铁氰化钾作为化学发光体系,通过流动分析法来检测食品中生物胺... 目的:建立快速地有效检测食品中生物胺总量的分析方法。方法用固定化的二胺氧化酶制成酶柱作为生物传感器的识别元件,将微流控芯片与化学发光仪结合作为检测元件,以鲁米诺-铁氰化钾作为化学发光体系,通过流动分析法来检测食品中生物胺的总量。结果当腐胺、组胺、酪胺浓度分别在3~500、2~100、3~200μmol/L时,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7.448X+408.93、Y=88.329X+997.13、Y=45.762X+1728.2,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6、0.9937、0.9907,检出限分别为0.7、0.5、0.5μmol/L。另外,本研究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最佳条件下对含有腐胺、组胺、酪胺的溶液分别测定7次,其RSD均小于8%,精密度较好;以腐胺为底物,连续通入鲁米诺和铁氰化钾溶液7次, RSD=1.66%,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将固定化酶保存在磷酸盐缓冲液中,每10 d测定一次酶活,持续70 d。2个月内固定化二胺氧化酶酶活仅降低了15%,保存时间较长;将传感器用于检测猪肉、鲫鱼和葡萄酒中的生物胺总量,样品中三种胺的添加回收率均在90%~94%之间,回收率较高,适合检测总生物胺。结论此传感器的综合性能良好,适用于食品中生物胺总量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胺 二胺氧化酶 微流控芯片 酶传感器 化学发光
下载PDF
聚合物微流控芯片模具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宋满仓 于超 +2 位作者 张建磊 周飞 解廷利 《模具工业》 2012年第2期1-6,共6页
成型微通道型腔镶块的加工是聚合物微流控芯片模具制造的核心问题。介绍了国内外微流控芯片模具镶块加工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各种加工技术的适用范围与发展前景。研究表明,微流控芯片模具镶块制造技术对精密注射成型技术的发展具有一... 成型微通道型腔镶块的加工是聚合物微流控芯片模具制造的核心问题。介绍了国内外微流控芯片模具镶块加工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各种加工技术的适用范围与发展前景。研究表明,微流控芯片模具镶块制造技术对精密注射成型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微模具镶块 微制造 微细加工技术
下载PDF
采用含原位聚合阴离子交换整体柱的微芯片分离氨基酸 被引量:6
8
作者 徐溢 张剑 +1 位作者 张晓凤 徐平洲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6,共4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ETA)为功能单体的强碱性季铵盐离子交换型微整体柱,构建了带微整体柱的复合式微流控芯片;以氨基酸-H2O2-Lum inol化学发光体系为样品对象,根据氨基酸等电点的差异,在原位聚合... 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ETA)为功能单体的强碱性季铵盐离子交换型微整体柱,构建了带微整体柱的复合式微流控芯片;以氨基酸-H2O2-Lum inol化学发光体系为样品对象,根据氨基酸等电点的差异,在原位聚合微整体柱上进行分离实验。进行了苯丙氨酸-白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3组氨基酸混合体系的分离,获得了很好的分离结果。优化并讨论了影响氨基酸分离效果的多种因素,如缓冲液pH值、洗脱液pH值和洗脱液流速等。在优化条件下,苯丙氨酸-精氨酸的分离度达到1.6,结果显示出整体柱与微流控体系相结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聚合 阴离子交换型整体柱 氨基酸 微流控芯片
下载PDF
复合式微流控芯片上阴离子型固相萃取微柱柱性能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徐溢 张晓凤 张剑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7-450,共4页
利用原位聚合法在玻璃微管道内制备阴离子交换型固相萃取(SPE)微柱,以NO-2 为分析对象,针对NaNO2 KI Luminol发光体系设计微流控芯片,并将SPE微柱与微流控芯片连接起来组建成带有SPE微柱的复合式微流控芯片。分析了SPE微柱对NO-2 的吸... 利用原位聚合法在玻璃微管道内制备阴离子交换型固相萃取(SPE)微柱,以NO-2 为分析对象,针对NaNO2 KI Luminol发光体系设计微流控芯片,并将SPE微柱与微流控芯片连接起来组建成带有SPE微柱的复合式微流控芯片。分析了SPE微柱对NO-2 的吸附保留与富集作用,在复合式微流控芯片上,实现了NO-2的进样、分离富集和检测,通过漏点曲线和交换容量两种方法分析了SPE微柱的柱容量。为控制SPE微柱的最大进样体积提供有利保障,并实现了食品中NO-2 的在线分离富集与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固相萃取 复合式 微柱 性能分析 阴离子型 NO2^- LUMINOL 在线分离富集 离子交换型 原位聚合法 SPE 体系设计 富集作用 交换容量 微管道 柱容量 进样 检测 发光 体积
下载PDF
面向航天医学应用的体液预处理仪研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叶雄英 徐文晓 +2 位作者 谢帅 张帅 成一诺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083-2089,共7页
本文基于微流控技术研制了面向航天医学应用的体液预处理芯片及仪器,以便对航天员体液进行医学检测。体液预处理芯片集成了驱动液体和控制流路的微泵微阀,通过控制微泵微阀可实现从进样、不同功能的预处理到输出样品整个过程的自动操作... 本文基于微流控技术研制了面向航天医学应用的体液预处理芯片及仪器,以便对航天员体液进行医学检测。体液预处理芯片集成了驱动液体和控制流路的微泵微阀,通过控制微泵微阀可实现从进样、不同功能的预处理到输出样品整个过程的自动操作。此外在常规样品预处理功能的基础上,还集成了排气泡功能,使预处理芯片能够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对有气泡的体液进行体液预处理。预处理仪集微泵微阀驱动机构和芯片液面位置检测机构于一体,能够实现多种体液预处理模式,且与芯片间无需任何管路及电连接,方便芯片更换。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对预处理仪进行了航天环境下的各项力学分析,包括模态分析、加速度过载分析、正弦扫描分析及随机振动分析,得到了预处理仪机械结构在不同载荷条件下的应力分布,结果显示最大应力值为57.37 MPa,经过校核得知满足航天环境强度要求。最后,基于制作的排气混合预处理芯片进行了预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芯片的排气和混合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医学 体液预处理 微流控芯片 排气 混合
下载PDF
化工行业中废硫酸处理方法概述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生 张端峰 +1 位作者 刘振锋 任保增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5,共4页
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废硫酸的净化处理方法及废硫酸的回收再利用的现状,并简要分析了应用微流体技术处理废硫酸的可行性。
关键词 废硫酸 净化处理 回收利用 微流体技术
下载PDF
辣椒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稳定性考察 被引量:14
12
作者 白铭 张恒术 黄崇本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88-590,共3页
目的:制备辣椒素脂质体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采用薄膜法联合微射流技术制备0.075%(W/V)辣椒素脂质体,并对其粒径、表面电位、包封率等稳定性指标进行考察。结果:所得脂质体具有粒径小而均匀的特点;在室温条件下密封放置9d及4℃下保存10... 目的:制备辣椒素脂质体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采用薄膜法联合微射流技术制备0.075%(W/V)辣椒素脂质体,并对其粒径、表面电位、包封率等稳定性指标进行考察。结果:所得脂质体具有粒径小而均匀的特点;在室温条件下密封放置9d及4℃下保存10mo,其外观性状、粒径、表面电位、包封率等无显著性改变。结论:脂质体技术能够成功地包裹辣椒素,在短期内能保证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 脂质体 薄膜法 微射流技术 制备 稳定性
下载PDF
微流控芯片系统中固液双相分离富集技术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溢 张剑 +3 位作者 徐平洲 卢倩 曾雪 温志渝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6-192,共7页
发展微流控芯片系统中的分离富集技术,是微全分析系统向集成化、自动化和便携化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之一,正逐步成为微全分析系统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本文针对应用广泛的固液双相分离富集技术,详细介绍了过滤式、膜分离式、固... 发展微流控芯片系统中的分离富集技术,是微全分析系统向集成化、自动化和便携化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之一,正逐步成为微全分析系统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本文针对应用广泛的固液双相分离富集技术,详细介绍了过滤式、膜分离式、固相萃取式等不同分离富集操作模式在微流控芯片系统中的应用,对每一种操作模式的特点、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系统 固液双相分离富集 过滤 膜分离 固相萃取
下载PDF
T型微流控芯片中微液滴破裂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澎 陈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9-1003,共5页
利用VOF模型对T型结构微流控芯片中微液滴的三维破裂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液滴发生破裂和不会破裂两种流型。一定轴向长度的微液滴对应着一个临界毛细数,当主流流体的毛细数大于此临界毛细数时,微液滴发生破裂并分别流向T型结构两... 利用VOF模型对T型结构微流控芯片中微液滴的三维破裂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液滴发生破裂和不会破裂两种流型。一定轴向长度的微液滴对应着一个临界毛细数,当主流流体的毛细数大于此临界毛细数时,微液滴发生破裂并分别流向T型结构两侧;否则不会发生破裂,微液滴流向任意一侧。通过多个工况的计算,拟合了临界毛细数与微液滴相对轴向长度的关系,探讨了黏度比对微液滴破裂的影响。发现黏度比越小,微液滴越易发生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微液滴 T型微通道 破裂 VOF
下载PDF
微流控芯片电泳电导检测分离分析尿蛋白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亮波 徐溢叫 +5 位作者 梁静 刘海涛 甘俊 李栋顺 彭金兰 吴珊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23-1128,共6页
基于自行构建的微流控芯片电泳集成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分析系统,建立了一种集进样、分离与检测为一体的微流控芯片电泳电导检测蛋白质的方法,并用于人白蛋白(HSA)和人转铁蛋白(TRF)两种尿蛋白的分离分析以及肾病综合症病人尿液中白蛋白的... 基于自行构建的微流控芯片电泳集成非接触式电导检测分析系统,建立了一种集进样、分离与检测为一体的微流控芯片电泳电导检测蛋白质的方法,并用于人白蛋白(HSA)和人转铁蛋白(TRF)两种尿蛋白的分离分析以及肾病综合症病人尿液中白蛋白的定量检测。考察并优化了缓冲液、分离电压、进样方式、进样时间等电泳分离的影响因素,在缓冲液为pH=10的10mmol/L硼砂溶液,电进样场强为300V/cm,进样时间10s,分离电压为600V的实验条件下,10min内完成了HSA和TRF的分离检测,分离度为2.0;检出限分别为0.4和0.8g/L(S/N=3),在1~5g/L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478和0.9491。实验中肾病综合症病人尿样中HSA的加标回收率为95.4%~10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集成电导检测 尿蛋白 电泳分离
下载PDF
自制微流控芯片分析仪用于药物分析实验教学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丹 钟伟军 +2 位作者 徐新军 姚美村 陈缵光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3-55,共3页
微流控芯片具有高效、快速、微量、微型化等技术特点。采用自主研制的简易型微流控芯片分析仪测定赖氨酸颗粒剂中赖氨酸含量,将该实验列为本科生药物分析实验课的教学内容,用较低的投入使学生掌握学科前沿技术与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验... 微流控芯片具有高效、快速、微量、微型化等技术特点。采用自主研制的简易型微流控芯片分析仪测定赖氨酸颗粒剂中赖氨酸含量,将该实验列为本科生药物分析实验课的教学内容,用较低的投入使学生掌握学科前沿技术与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药物分析 实验教学
下载PDF
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蕊 邹明强 +2 位作者 冀伟 牟颖 金钦汉 《生命科学仪器》 2004年第6期41-44,共4页
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的发展概况,重点从仪器小型化、系统集成化、生物分析领域应用、微加工技术以及多种检测技术等方面讨论了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最近几年所取得的进展。并指出了它当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研究进展 分析系统 微流控芯片 仪器 问题 生物分析 检测技术 微加工技术 领域 小型化
下载PDF
微流体数字化喷点技术的实现 被引量:11
18
作者 耿鑫 侯丽雅 章维一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02-1907,共6页
为了解决现有的微喷点技术中外接驱动设备过于庞大,MEMS技术制作的微喷头结构复杂,与生物样品的兼容性差等问题,提出了新型脉冲惯性力驱动方式和无热源、无外部加压装置的微喷点系统用于微流体数字化喷点技术。介绍了微流体数字化喷点... 为了解决现有的微喷点技术中外接驱动设备过于庞大,MEMS技术制作的微喷头结构复杂,与生物样品的兼容性差等问题,提出了新型脉冲惯性力驱动方式和无热源、无外部加压装置的微喷点系统用于微流体数字化喷点技术。介绍了微流体数字化喷点技术的驱动原理,搭建了微喷点系统的实验平台;然后,实验研究了样品均一性和驱动参数对微喷点的影响,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用黏度为4.13mPa.s的点样液制作了密度为4000点/cm2的中等密度微阵列。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点直径<100μm,变异系数CV<8%,完全可以满足微阵列制备技术的密度、样品点尺度和均一性的要求,可供小型实验室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体 微喷点 微阵列 生物芯片
下载PDF
基于PMMA的微流控芯片的微液滴制备与控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穆莉莉 荣莉 +1 位作者 黄友锐 郭书恒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8-113,共6页
论述了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盖板和底板、以聚酯膜为通道层的微流控芯片的制作流程。设计并制作了多个形状不同的微流控芯片,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系统研究了T型微通道法液-液两相产生微液滴的过程。分别从微流控芯片的通道... 论述了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盖板和底板、以聚酯膜为通道层的微流控芯片的制作流程。设计并制作了多个形状不同的微流控芯片,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系统研究了T型微通道法液-液两相产生微液滴的过程。分别从微流控芯片的通道尺寸、形状和流量比三个方面探讨了T型微通道法产生微液滴的尺寸、频率和形状的变化规律。同时进行了微液滴分裂的基础实验研究,使用多相流法通过液相间的剪切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母液滴分裂成两个子液滴。通过改变微通道的宽度,研究了微液滴分裂产生子液滴的比例大小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微液滴 T型微通道 聚酯膜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分裂
下载PDF
便携式PCR-CE微流体芯片分析仪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海峰 张玉林 张海丽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94-1199,共6页
本文设计并开发出用于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毛细管电泳(CE)分离的微流体芯片分析仪控制系统。本系统采用32位嵌入式微控制器ARM实现PCR扩增所需的3条恒温区的闭环温度控制和毛细管电泳分离功能所需的高压电场自动控制。由于对恒温... 本文设计并开发出用于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毛细管电泳(CE)分离的微流体芯片分析仪控制系统。本系统采用32位嵌入式微控制器ARM实现PCR扩增所需的3条恒温区的闭环温度控制和毛细管电泳分离功能所需的高压电场自动控制。由于对恒温区温度的精确控制是影响PCR反应的关键因素,因此温度控制系统采用模糊免疫PID算法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其控制性能优于常规PID控制器。本仪器还包括矩阵式键盘、小型液晶显示屏、串行通信模块和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块。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不但完全满足设计要求,而且PCR温度控制更加精确,分析软件功能全面,系统体积小,便于室外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 微流体芯片 ARM 模糊免疫PID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