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9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ical Root Resorption in Maxillary Incisors When Employing Micro-implant and J-hook Headgear Anchorage: A 4-month Radiographic Study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晴竹 陈文静 +3 位作者 Roger J Smales 彭辉 胡小坤 尹璐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2年第5期767-773,共7页
This study evaluated,over a 4-month study period,the amount of apical root resorption occurring in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s following their retraction when employing either micro-implant or J-hook headgear anchorage... This study evaluated,over a 4-month study period,the amount of apical root resorption occurring in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s following their retraction when employing either micro-implant or J-hook headgear anchorage.The prospective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was conducted in Orthodontic Clinic,College of Stomatology,China from 2008-2009.Subjects are patients requiring fixed appliances on waiting list (n=20).In female Han Chinese patients aged from 16-26 years,standardized periapical radiographs from 10 randomly assigned patients with maxillary protrusions comprising the micro-implant group,and from 10 similar patients comprising the J-hook headgear group,were assessed for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apical root resorption.Measurements before and after orthodontic therapy were also obtained from lateral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s to calculate incisor horizontal retraction and vertical intrusion distances.Estimated retraction force vectors were calculated i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for both treatment groups.Data analysis employed t-tests and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test,with α=0.05 fo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compared with the J-hook group,significantly more apical root resorption shortening of the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s was observed in the micro-implant group (1.27 mm difference,95% CI=0.70-1.84,P<0.001),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ly larger retraction distance (P=0.004) and a smaller vertical force component (P<0.0001).We are led to conclude that continuous activation of the nickel-titanium coil springs used in the micro-implant group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more apical root resorption shortening and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retraction than when intermittent J-hook retraction was employed.The employment of continuous duration orthodontic forces presents a risk for increased apical root resorption that requires careful radiographic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ot resorption incisor retraction micro-implant J-hook
下载PDF
Early Osseointegration of Implants with Cortex-like TiO2 Coatings Formed by Micro-arc Oxidation:A Histomorphometric Study in Rabbits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宏志 李亚达 +6 位作者 刘琳 陈小冬 王伟强 马国武 宿玉成 齐民 施斌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7年第1期122-130,共9页
In our previous studies, a novel cortex-like Ti O2 coating was prepared on Ti surface through micro-arc oxidation(MAO) by using sodium tetraborate as electrolyte, and the effects of the coating on cell attachment we... In our previous studies, a novel cortex-like Ti O2 coating was prepared on Ti surface through micro-arc oxidation(MAO) by using sodium tetraborate as electrolyte, and the effects of the coating on cell attachment were testified.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is cortex-like MAO coating on osseointegration. A sand-blasting and acid-etching(SLA) coating tha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served as control. Topograph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 were conduc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 X-ray diffraction, contact angle meter, and step profile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tex-like coating had microslots and nanopores and it was superhydrophilic, whereas the SLA surface was hydrophobic. The roughness of MAO was similar to that of SLA. The MAO and SLA implants were implanted into the femoral condyles of New Zealand rabbits to evaluate their in-vivo performance through micro-CT, histological analysis, and fluorescent labeling at the bone-implant interface four weeks after surgery. The micro-CT showed that the bone volume ratio and mean trabecular thickness were similar between MAO and SLA groups four weeks after implantation. Histological analysis and fluorescent labeling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bone-implant contact between the MAO and SLA surfaces. It was suggested that with micro/nanostructure and superhydrophilicity, the cortex-like MAO coating causes excellent osseointegration, holding a promise of an application to implant mod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tanium implant micro-arc oxidation cortex-like structure osseointegration histomorphometry
下载PDF
Fabrication of Micro/Nano-textured Titanium Alloy Implant Surface and Its Infl uence on Hydroxyapatite Coatings
3
作者 张蕊 万熠 +4 位作者 AI Xing MEN Bo WANG Teng LIU Zhanqiang ZHANG Do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6年第2期440-445,共6页
We put forward a protocolcombining laser treatment and acid etching to obtain multiscale micro/nano-texture surfaces of titanium alloy implant.Firstly,the operationalparameters of the laser were optimized to obtain an... We put forward a protocolcombining laser treatment and acid etching to obtain multiscale micro/nano-texture surfaces of titanium alloy implant.Firstly,the operationalparameters of the laser were optimized to obtain an optimum current.Secondly,the laser with the optimum operationalparameters was used to fabricate micro pits.Thirdly,multiple acid etching was used to clean the clinkers of micro pits and generate submicron and nanoscale structures.Finally,the bioactivity of the samples was measured in a simulated body flui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ropits with a diameter of 150 μm and depth of 50 μm were built successfully with the optimized working current of 13 A.In addition,submicron and nanoscale structures,with 0.5-2 μm microgrooves and 10-20 nm nanopits,were superimposed on micro pits surface by multiple acid etching.There was thick and dense HA coating only observed on the multiscale micro/nano-textured surface compared with polished and micro-textured surface.This indicated that the multiscale micro/nano-texture surface showed better ability toward HA formation,which increased the bioactivity of im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tanium alloy implant laser treatment acid etching bioactivity micro/nano-textures
下载PDF
可植入无线Micro LED光遗传学硬件设计
4
作者 吉彦平 王文思 郑梦沂 《现代电子技术》 2023年第8期1-7,共7页
为将光遗传技术用于自由移动生物体的体内视觉神经调控,文中提出一种新的无线能量传输、可植入、光源参数可调、多通道的光遗传硬件结构。该硬件结构主要包括Micro LED阵列多通道光源、nRF52832控制器、光驱动电路、无线能量传输电路,... 为将光遗传技术用于自由移动生物体的体内视觉神经调控,文中提出一种新的无线能量传输、可植入、光源参数可调、多通道的光遗传硬件结构。该硬件结构主要包括Micro LED阵列多通道光源、nRF52832控制器、光驱动电路、无线能量传输电路,硬件整体尺寸为18 mm×18 mm×2 mm,质量为1.54 g,满足轻量化植入的要求。其次,设计并流片Micro LED光源阵列,单颗光源的尺寸为60μm×60μm;并在此基础上为每颗光源设计光导,实现光导直径在10μm左右,能够完成神经元级的光刺激。最后,将光源阵列的参数与光源阵列组合,运用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优化,实现光源的最优刺激。实验结果表明,光源满足光遗传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遗传技术 硬件结构 轻量化植入 micro LED阵列 光源 光导设计 性能测试
下载PDF
微型种植支抗与口外弓加强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效果对比
5
作者 桂娟 陈幼新 《生命科学仪器》 2024年第1期132-134,共3页
目的对比口腔正畸治疗中采用微型种植支抗与口外弓加强支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泰兴市人民医院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口外弓加强支抗治疗;观察组46例,采用微型种植支... 目的对比口腔正畸治疗中采用微型种植支抗与口外弓加强支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泰兴市人民医院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口外弓加强支抗治疗;观察组46例,采用微型种植支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咬合力与咀嚼效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下牙槽座角、下中切牙倾角、上中切牙凸距差、尖牙间宽度与磨牙移位值均优于对照组,咬合力与咀嚼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微型种植支抗的效果较口外弓加强支抗更好,患者咀嚼功能改善更为明显,且不良反应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正畸 微型种植支抗 口外弓加强支抗 咀嚼功能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骨水泥分布位置与含量对股骨反转子间骨折应力、位移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乾龙 买合木提·亚库甫 +6 位作者 宋晨辉 刘修信 任政 刘宇哲 木牙沙尔·阿布都沙拉木 萨吉旦·艾克拜尔 冉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6-340,共5页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治疗骨质疏松性反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其中骨水泥增强可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切出与切穿的概率,但目前没有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证明骨水泥的含量及位置对骨折端应力及位移的影响。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分... 背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治疗骨质疏松性反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其中骨水泥增强可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切出与切穿的概率,但目前没有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证明骨水泥的含量及位置对骨折端应力及位移的影响。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骨水泥增强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中骨水泥含量及位置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反转子间骨折应力、应变及位移的影响。方法:采用Mimics软件建立健康成年女性右侧股骨模型,并在Geometric软件中进行光滑处理,利用Solidworks软件分别建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无骨水泥、头端球形1 mL骨水泥、头端球形2 mL骨水泥、头端球形3.4 mL骨水泥、螺旋刀片周围圆柱形5 mL骨水泥)5种类型内固定方式及股骨反转子间骨折(AO分型31-A3.1型)模型,装配后,在Ansys软件中比较5种模型内植物的总应力分布、应力峰值及位移。结果与结论:①无骨水泥与头端球形1 mL、头端球形2 mL、头端球形3.4 mL、螺旋刀片周围圆柱形5 mL骨水泥增强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内植物的应力峰值分别为571.07 MPa(位于螺旋刀片与主钉交界处),495.45 MPa(位于螺旋刀片与主钉交界处)、467.20 MPa(位于主钉与远端螺钉连接处)、642.70 MPa(位于主钉与远端螺钉连接处)、458.58 MPa(位于远端与主钉交界处);②无骨水泥与头端球形1 mL、头端球形2 mL、头端球形3.4 mL、螺旋刀片周围圆柱形5 mL骨水泥增强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内植物的最大位移量分别为9.2605,7.5891,7.3168,6.7907,6.6157 mm,均位于股骨头近端;③结果显示,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股骨反转子间骨折时,骨水泥增强较未增强有明显的力学稳定性,并且螺旋刀片周围5 mL骨水泥的增强效果最好,对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植物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反转子骨折 有限元分析 骨水泥 增强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下载PDF
上后牙区微种植钉支抗改善露龈笑的回顾性研究
7
作者 周迎 许雅芬 +3 位作者 罗芬 胡智勇 杨瑞婷 张洁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6期428-435,共8页
目的分析上后牙区植入微种植钉支抗对露龈笑患者唇齿软硬组织的改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使用上颌后牙区高位植入微种植钉治疗前突伴露龈笑的年轻女性患者30例进行回顾... 目的分析上后牙区植入微种植钉支抗对露龈笑患者唇齿软硬组织的改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使用上颌后牙区高位植入微种植钉治疗前突伴露龈笑的年轻女性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种植钉植入于上颌第一、二前磨牙根间的患者18例(A组),种植钉位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且术中配合使用摇椅弓患者12例(B组),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两组术前、术后上中切牙切端至上唇下点距离(U1⁃Stms)、上中切牙切端至腭平面垂直距离(U1⁃PP)、牙槽缘点至腭平面垂直距离(Spr⁃PP)、上中切牙切端至牙槽缘点距离(U1⁃Spr)、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至腭平面垂直距离(U6⁃PP)等相关指标,拍摄微笑照片测量微笑时上前牙区软硬组织暴露量及最大露龈量。结果两组患者矫治后唇齿关系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U1⁃Stms平均减小2.6 mm,U1⁃PP平均减小2.4 mm,Spr⁃PP平均减小1.4 mm,U1⁃Spr平均减小0.9 mm;B组U1⁃Stms平均减小2.3 mm,U1⁃PP平均减小1.6 mm,Spr⁃PP平均减小1.4 mm,U1⁃Spr平均减小0.2 mm;两组治疗前后U6⁃P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ΔU1⁃PP、ΔU1⁃Spr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ΔU1⁃Stms、ΔSpr⁃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微笑时上前牙区软硬组织暴露量、最大露龈量均减小,A组治疗后上前牙区软硬组织暴露量平均降低至治疗前的70.19%,最大露龈量平均减少至治疗前的24.12%,B组治疗后上前牙区软硬组织暴露量平均降低至术前的76.12%,最大露龈量平均减少至治疗前的31.88%。两组之间的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前突伴露龈笑患者,微种植钉植入于上颌前磨牙根间可有效压低内收前牙改善唇齿关系,从而减少微笑露龈量,微种植钉植入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配合使用摇椅弓亦可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龈笑 凸面型 微种植钉 摇椅弓 压低移动 直丝弓 唇齿关系 头影测量
下载PDF
Micro CT应用于犬即刻种植即刻加载后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亨国 刘向辉 +3 位作者 孙卫革 张磊 沈彬 叶长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5-459,共5页
目的应用Micro CT对即刻种植即刻加载后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情况进行研究。方法 4只Beagle犬,拔除其双侧下颌第3、4前磨牙,在相应的拔牙窝选择最佳位置即刻植入DIO种植体(直径3.8 mm,长度10.0 mm)各1颗,同期连接基台(直径3.8 mm,长度6.0... 目的应用Micro CT对即刻种植即刻加载后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情况进行研究。方法 4只Beagle犬,拔除其双侧下颌第3、4前磨牙,在相应的拔牙窝选择最佳位置即刻植入DIO种植体(直径3.8 mm,长度10.0 mm)各1颗,同期连接基台(直径3.8 mm,长度6.0 mm)。术后24 h内采用种植体垂直加载仪进行垂直加载,将每只犬下颌的4枚种植体按照加载力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不加载),加载5、10、15N组,加载频率为2 Hz,加载时间为每天15 min。开始加载后第4、8周后各处死2只Beagle犬,制作离体犬下颌骨标本并用Micro CT扫描,以CTAn软件分析扫描后图像,取与种植体相邻的感兴趣区行骨密度(BMD)及骨计量学分析。结果①加载4周时,加载10 N组与加载5、15 N组以及对照组在BMD、骨小梁数目、厚度、形态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加载8周时,加载10 N组与加载5、15N组以及对照组在骨小梁数目、厚度、形态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加载8周时,在骨小梁数目、厚度、形态等方面,加载15 N组与加载5、10 N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icro CT对种植体-骨界面新生骨骨小梁情况进行分析,客观地对不同加载时期不同加载项下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情况进行了评估,为牙即刻种植术及术后即刻加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CT 即刻种植 即刻加载 种植体骨界面 骨结合
下载PDF
微弧氧化对金属植入物抗菌和抗炎能力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
9
作者 于德浩 宁凤婷 +2 位作者 杜易朗 王业元 白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13-1619,共7页
背景:微弧氧化技术能够有效地将生物活性元素掺杂到金属表面,提高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抗菌性能和抗炎性能,因此该技术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目的:重点介绍微弧氧化技术及其与其他表面改性技术联合应用制备植入物表面涂层的... 背景:微弧氧化技术能够有效地将生物活性元素掺杂到金属表面,提高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的抗菌性能和抗炎性能,因此该技术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目的:重点介绍微弧氧化技术及其与其他表面改性技术联合应用制备植入物表面涂层的抗菌性能和抗炎性能。方法:以“微弧氧化,抗炎性能,抗菌性能,金属植入物”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以“micro-arc oxidation、antibacterial properties,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metal implants”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1996年1月至2022年12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初筛后,最后保留89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微弧氧化陶瓷层提高了钛、镁等合金的抗菌性能和抗炎性能,联合其他表面改性技术有效解决了孔隙对合金表面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氧化膜的生物学性能,在骨科和牙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多局限于金属涂层,而且大部分研究集中在银、铜等具有良好抗菌性能的金属元素,仅有少数研究提到氧化石墨烯、羟基磷灰石和壳聚糖等非金属涂层,未来可以对无机物涂层和高分子涂层进行广泛研究,也可采取更多种不同生物活性元素的组合来提高抗菌性能。目前微弧氧化技术所制备的植入体涂层炎症研究多局限于免疫系统,且集中在巨噬细胞,而其对于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的研究稀缺,未来需联合应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探究微弧氧化涂层对其他免疫细胞和炎症细胞的具体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氧化 合金 金属植入物 表面改性技术 抗菌性能 抗炎性能 免疫系统 巨噬细胞
下载PDF
微弧氧化钛电泳沉积制备氧化镁涂层及其抗菌性与生物相容性
10
作者 范鑫丽 杜佳恒 +6 位作者 肖东琴 李耀华 胡丽群 贺葵 翁杰 段可 刘刚利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19,共9页
口腔种植修复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后细菌在种植体表面黏附形成生物膜并导致周围炎症,主要致病菌为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P.g),植入物相关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及增加患者痛苦与费用,因此须赋予植体表面抗菌能力以降低感染发生... 口腔种植修复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后细菌在种植体表面黏附形成生物膜并导致周围炎症,主要致病菌为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P.g),植入物相关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及增加患者痛苦与费用,因此须赋予植体表面抗菌能力以降低感染发生率。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技术是通过高电压形成牢固结合且具备良好骨整合性能的氧化涂层,同时已有研究发现镁及其化合物(氧化镁)具有良好抗菌性和生物相容性。将MAO与电泳沉积(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EPD)技术结合,在多微孔的二氧化钛表面沉积纳米氧化镁(nano-MgO)涂层,并评价其体外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通过SEM、XRD、EDS观察样品表面形貌结构、测定元素组成。通过稀释涂板计数法、细菌活死染色及SEM观察评价nano-MgO涂层对P.g的体外抗菌性能。通过将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与nano-MgO涂层共培养后CCK-8法、细胞活死染色及骨架染色观察评价nano-MgO涂层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结果发现,nano-MgO颗粒在二氧化钛多微孔表面均匀-团聚沉积且覆盖率随沉积时间增加。各组样品对P.g的体外抗菌性能在24 h为6%~54%,在72 h为39%~79%。显微观察(活死及SEM)样品表面活菌比例随沉积时间而减少。各组样品与HGF共培养1 d后细胞相对存活率为79%–67%,5 d后为93–85%。荧光显微观察发现MAO钛样品表面几乎无死细胞,其余4组表面死细胞比例随沉积时间增加,各组样品表面细胞形态完整且各组间无明显差异。MAO钛表面EPD nano-MgO涂层具备良好体外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成果可为降低口腔种植修复术的感染发生率、减少患者痛苦及手术费用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体 微弧氧化 电泳沉积 氧化镁 抗菌
下载PDF
正畸微植体动态植入过程有限元数值仿真
11
作者 苗学林 张洪伟 +2 位作者 仇玲玲 吉康康 张家麒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9-544,共6页
目的 建立自攻型正畸微植体动态植入模型,研究微植体动态植入过程中周围骨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基于CBCT数据重建口腔三维模型;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微植体和种植区域骨组织的有限元模型;使用三维动态有限元方法,对微植体受40 N轴向推进力... 目的 建立自攻型正畸微植体动态植入模型,研究微植体动态植入过程中周围骨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基于CBCT数据重建口腔三维模型;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微植体和种植区域骨组织的有限元模型;使用三维动态有限元方法,对微植体受40 N轴向推进力、0.5 r/s恒定转速植入骨内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 成功建立了自攻型正畸微植体动态植入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可视化展示了微植体动态植入过程;结果发现植入阶段和螺纹位置对骨应力分布影响明显且不同骨质应力状态差异明显:在植入过程中,皮质骨最大应力为167 MPa,稳定阶段最大应力为50 MPa;松质骨最大应力为30 MPa。结论 植入阶段和螺纹位置对骨应力分布影响明显;皮质骨和松质骨应力差异明显。可以利用应力特征判断骨质类型,通过种植体周围的骨应力分布情况判断颌骨是否处于合适的种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微植体 皮质骨 松质骨 应力 三维模型
下载PDF
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正畸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12
作者 李邦 王晴晴 徐建光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780-784,共5页
随着5G和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MR)的发展,MR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医疗教学等相关领域。为了探索MR教学对口腔正畸临床中微支抗钉植入术相关内容教学效果的影响。本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将124名安徽省口腔医院正畸科学生分为实验组(MR... 随着5G和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MR)的发展,MR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医疗教学等相关领域。为了探索MR教学对口腔正畸临床中微支抗钉植入术相关内容教学效果的影响。本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将124名安徽省口腔医院正畸科学生分为实验组(MR教学组)和对照组(传统教学组)。实验组通过接受正畸微支抗钉植入术MR教学,体验模拟真实诊疗过程中的手术操作;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见习的手术带教方式。研究结果显示,理论成绩方面,实验组学生的微支抗钉植入术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实践技能方面,实验组学生明显优于对照组。教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MR教学系统的欢迎程度和使用满意度分别为98.39%(62人)和95.16%(62人)。MR实验教学平台与传统临床见习的带教方式相比,MR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微支抗钉植入术临床操作流程的熟练度,有助于正畸临床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正畸 混合现实技术 虚拟仿真教学 正畸微支抗钉植入术 医学教育
下载PDF
种植体与基台连接界面设计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江济民 王胤霖 +1 位作者 杨杭 何福明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692-698,共7页
种植体植入后的边缘骨水平维持是保证种植修复具有长期良好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种植体与基台连接界面设计的多个要素,均对边缘骨水平的维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包括连接界面是否经历多次分离与再连接,是否使用平台转移,连接方式,连... 种植体植入后的边缘骨水平维持是保证种植修复具有长期良好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种植体与基台连接界面设计的多个要素,均对边缘骨水平的维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包括连接界面是否经历多次分离与再连接,是否使用平台转移,连接方式,连接扭矩和连接面材料差异等,它们通过影响着连接界面的微间隙和微动,进而改变微渗漏和机械稳定性的大小,最终影响到种植体长期的临床疗效。该文将对种植体与基台连接界面不同设计要素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综述,为临床诊疗过程中种植修复的基台选择和操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段式种植体 种植体-基台界面 微间隙 微动 边缘骨水平
下载PDF
XEN引流管植入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14
作者 赵茹梦 崔慧玲 +2 位作者 任静 王迪 李海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65-969,共5页
目的:探讨XEN引流管植入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OA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OAG患者37例37眼,按初始接受抗青光眼手术治疗与否分为初次青光眼手术组17例17眼,多次青光眼手术组20例20眼,记录各随访时间点眼压... 目的:探讨XEN引流管植入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OA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OAG患者37例37眼,按初始接受抗青光眼手术治疗与否分为初次青光眼手术组17例17眼,多次青光眼手术组20例20眼,记录各随访时间点眼压、降眼压药物种类及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大于1 a。结果:术后1 a,初次与多次青光眼手术组眼压分别从术前27.56±9.94、28.43±14.18 mmHg降至15.16±3.65、17.18±5.83 mmHg,分别下降55.01%和60.43%(t=4.863,P<0.001;t=3.255,P=0.004)。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时间有差异(F_(时间)=6.876,P_(时间)<0.001),组间及交互均无差异(F_(组间)=0.242,P_(组间)=0.626;F_(时间×组间)=0.959,P_(时间×组间)=0.458)。两组手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47%、45%,条件成功率为76%、75%(Z=-0.115,P=0.909),完全成功与条件成功累积生存率分析均无差异(χ^(2)=0.042,P=0.838;χ^(2)=0.004,P=0.949)。术后1 a随访时两组降眼压药物均由术前的3(2,3)种减少为1(0,2)种(Z=-3.289、-3.796,均P<0.001),组间无差异(Z=-0.581,P=0.561)。术后短期并发症以低眼压为主,前房出血次之,远期并发症以滤过泡包裹为主,除外引流管暴露及脱落各1眼,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XEN引流管植入联合MMC治疗初次与多次青光眼手术OAG患眼均安全有效,但多次青光眼手术组滤过泡包裹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EN引流管植入术 开角型青光眼 微创青光眼手术 丝裂霉素C
下载PDF
葛根素应用于犬即刻种植后通过Micro-CT进行骨形态计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保玉 霍蓓蓓 曹选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7期663-665,共3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在微创拔牙窝的即刻种植动物模型骨形态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取出沿种植体左右各临1颗牙四方骨块的实验犬骨样本共8枚,其中实验组4枚,空白对照组4枚;将所取标本固定于Micro-CT内部的载物盘上,标本放置的方向以种... 目的:探讨葛根素在微创拔牙窝的即刻种植动物模型骨形态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取出沿种植体左右各临1颗牙四方骨块的实验犬骨样本共8枚,其中实验组4枚,空白对照组4枚;将所取标本固定于Micro-CT内部的载物盘上,标本放置的方向以种植体的垂直轴向保持平行,然后固定后进行图像采集;划定种植体周围相同距离的骨质界,利用分析处理软件Micview三维重建及ABA专用骨骼分析软件,获取骨小梁不同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出对比性研究。结果:以相同剂量的葛根素植入种植窝和空白对照根据不同观察时间进行分组,通过Micro-CT获取数据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分析,统计各骨小梁形态学参数的P值,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各组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呈高度阳性指标。结论:葛根素应用于即刻种植的拔牙窝后,对保存牙槽嵴骨细胞及抑制牙槽嵴吸收具备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为提高即刻种植的成功率与完美性增加可靠依据。而将Micro-CT扫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ABA专用骨骼分析软件结合,可获取高精度的骨小梁参数进行分析,为口腔种植体周骨组织形态计量法提供更精确、立体、快速且无损测量骨微结构和评价骨质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CT 即刻种植 骨小梁 牙槽嵴
下载PDF
不同内植物修复单侧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有限元及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成 张麟麒 +5 位作者 王冠 李文 段可 李忠 鲁晓波 卓乃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6-1341,共6页
背景:骨盆稳定性主要由骨盆后环决定及骶髂关节决定,车祸等高能量冲击带来的骨盆后环损伤及骶髂关节脱位病例逐年递增。手术治疗是最优方法,临床中存在多种内植物修复方式,但哪种治疗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最优仍有一定争议。目的:对比前... 背景:骨盆稳定性主要由骨盆后环决定及骶髂关节决定,车祸等高能量冲击带来的骨盆后环损伤及骶髂关节脱位病例逐年递增。手术治疗是最优方法,临床中存在多种内植物修复方式,但哪种治疗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最优仍有一定争议。目的:对比前路双钢板、后路桥接钢板、拉力钉3种内植物修复单侧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治疗及骨盆新型拉力钉研发提供参考。方法:①有限元仿真:利用Mimics、Wrap和SolidWorks分别建立正常骨盆、单侧后环损伤骨盆及其前路双钢板、后路桥接钢板、拉力钉修复模型,利用Ansys分析模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②生物力学实验:用15个完整骨盆标本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骨盆、单侧后环损伤骨盆及其前路双钢板、后路桥接钢板、拉力钉修复组,并用Instron E10000力学试验机进行力学测试。结果与结论:①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正常骨盆模型骶骨平均位移为0.174 mm,骶髂骨最大应力为10.51 MPa,应力分布均匀;单侧不稳定损伤骨盆模型骶骨平均位移最大,为0.267 mm,模型应力集中明显;3种修复模型骶骨平均位移都接近正常骨盆模型,拉力钉修复模型骶髂骨应力分布均匀;②力学实验结果显示,正常骨盆模型整体刚度为(226.38±4.18)N/mm,单侧不稳定损伤骨盆模型整体刚度最小为(130.02±2.19)N/mm,3种修复方式整体刚度和正常骨盆偏差都在±10%以内,修复效果明显;③仿真结果和力学实验结果相符;④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拉力钉修复模型的生物力学状态与正常骨盆最接近,该种方式最佳;前路双钢板修复刚度过大,应力遮挡效果更显著;后路桥接钢板修复不能解决正常侧软组织的代偿效果,存在缺陷;该研究可为临床手术提供优选依据;⑤骨盆新型拉力钉应从拉力钉的角度进行改良,保留拉力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同时附加其他优势性能,例如可用于骨质疏松骨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 内植物 拉力钉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不同高度种植钉辅助隐形矫治器内收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17
作者 唐云 罗思阳 +3 位作者 郑之峻 高娟 彭菊香 张军梅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69-574,581,共7页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用于拔牙后,单纯内收与辅助不同高度微种植钉到尖牙颈部牵引钩200 g牵引力内收时的前牙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选取1名牙列完整、身体健康的年轻志愿者,采用锥形束CT建立上颌牙列-无托槽隐形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用于拔牙后,单纯内收与辅助不同高度微种植钉到尖牙颈部牵引钩200 g牵引力内收时的前牙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选取1名牙列完整、身体健康的年轻志愿者,采用锥形束CT建立上颌牙列-无托槽隐形矫治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植入微种植钉高度不同分为空白对照组(仅矫治器加力)、3 mm、4 mm、5 mm、6 mm、7 mm、8 mm及9 mm组,均通过微种植钉与尖牙颈部牵引钩200 g牵引力联合器加力;分析各组的前牙位移及牙周膜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微种植钉高度≤4 mm时,前牙最大牙周膜等效应力、矢状向倾斜位移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切牙的合向位移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尖牙的合向位移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微种植钉高度≥5 mm时,以上指标均随高度增加而减小。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整体内收前牙时,主张增加种植钉支抗高度≥5 mm,有利于前牙整体位移及压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整体内收 前牙 微种植钉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基于激光加工的医疗器械功能性表面研究现状
18
作者 杜鑫豪 刘志华 +3 位作者 张智雷 杜策之 隋建波 王成勇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20,共15页
制备功能性表面是提升医疗器械治疗性能和安全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前,基于激光加工的功能性表面微纳结构制造技术在优化医疗器械表面性能方面应用广泛。综述了医疗植入器械和手术器械表面激光加工功能性微纳结构在细胞功能调控、抗菌... 制备功能性表面是提升医疗器械治疗性能和安全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前,基于激光加工的功能性表面微纳结构制造技术在优化医疗器械表面性能方面应用广泛。综述了医疗植入器械和手术器械表面激光加工功能性微纳结构在细胞功能调控、抗菌性、耐蚀性、摩擦特性、抗黏附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剖析了当前医疗器械功能性表面激光加工的优势和局限,展望了医疗器械功能性表面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加工 微纳结构 功能性表面 植入器械 手术器械
下载PDF
微种植体支抗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疗效及对患者咀嚼功能和咬合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小玉 顾鸿江 沈寅杰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疗效,以及对患者咀嚼功能及咬合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8例行口腔正畸的青少年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疗效,以及对患者咀嚼功能及咬合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8例行口腔正畸的青少年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正畸口外弓支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两组矫治周期为18个月。比较两组疗效、正畸效果(两组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以及上中切牙倾角差)、咀嚼效率及咬合力,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磨牙移位距离小于对照组,而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咀嚼效率以及咬合力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外形、舒适度、咬合功能和便捷性等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采用微种植体支抗正畸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咀嚼功能、增大咬合力,患者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正畸 青少年 传统正畸 微种植体支抗 疗效 咀嚼功能 咬合力
下载PDF
腭正中旁区支持组织厚度和腭穹窿形态相关性的三维评估
20
作者 周举 马俊青 《口腔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不同腭穹窿形态的正畸患者在腭正中旁区域腭部支持组织厚度,分析腭正中旁区种植支抗钉植入的安全区域,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招募青...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不同腭穹窿形态的正畸患者在腭正中旁区域腭部支持组织厚度,分析腭正中旁区种植支抗钉植入的安全区域,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招募青少年正畸患者72例(男36例,女36例),根据腭穹窿高宽比分为高穹窿组和低穹窿组,使用CBCT图像分析法测量受试者上颌腭正中旁区各位点的支持组织厚度。结果第三腭皱襞处的黏膜厚度均高于其他位点,腭部黏膜由内向外呈逐渐增厚的趋势,高穹窿组腭部黏膜普遍厚于低穹窿组;腭部骨和总支持组织厚度从前后方向上均呈现中间高、两侧低的特点,在第三腭皱襞后2 mm处腭部骨组织厚度最大,在第三腭皱襞前4 mm及其前方部位,从内向外骨组织厚度逐渐增高,其后的部位反之,低穹窿组骨支持组织厚度普遍高于高穹窿组;腭部总支持组织在第三腭皱襞处及其后方2 mm内腭部总组织厚度最大,从内向外总支持组织厚度逐渐增加,低穹窿组骨支持组织厚度稍高于高穹窿组。结论在低穹窿组患者腭部植入微种植支抗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距腭中缝旁5~9 mm、第三腭皱襞及其后方2 mm的范围内更适合高穹窿组患者植入微种植支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正中旁区 微种植支抗 腭穹窿形态 CB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