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9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ovel Method for Modification of SMPU by Micro-phase 被引量:1
1
作者 Shao Jun CHEN Jing Cang SU Peng Sheng LI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9期1241-1244,共4页
A novel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hape memory properties of shape memory polyurethane (SMPU) by addition of micro-phase separation promoters including 1-octadecanol (ODO) and liquid paraffin (LP) is reported. T... A novel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hape memory properties of shape memory polyurethane (SMPU) by addition of micro-phase separation promoters including 1-octadecanol (ODO) and liquid paraffin (LP) is repor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rain recovery temperature and the strain modulus rate (Eg/Er)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addition of small amount of micro-phase separation promoters. Thus it can increase the shape memory fixity rate and other shape memory behaviors of SMP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pe memory POLYURETHANE MODIFICATION micro-phase separation
下载PDF
MICRO-PHASE SAEPARATION IN EPOXY RESIN WATERBORNE PARTICLES DURING CURING PROCESS
2
作者 过梅丽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5期561-566,共6页
Sub-micron sized phenolic epoxy resin waterborne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phase inversion emulsification. Micro-phase separ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curing process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as-prepared samples posses... Sub-micron sized phenolic epoxy resin waterborne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phase inversion emulsification. Micro-phase separ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curing process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as-prepared samples possessed on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g) and two exothermal processes during DSC heating scannings. After being thermally treated above the exothermal peak temperature, they possessed two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exothermal peaks, whilst a core/shell structure was formed. This was likely related with the outward diffusion of reactive oligomers to the outer layer of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ring process Phenolic epoxy resin Waterborne dispersions micro-phase separation Core/shell structure.
下载PDF
Sedimentary Micro-phase Automatic Recognition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
3
作者 龚声蓉 王朝晖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4年第3期98-102,共5页
In the process of geologic prospecting and development, it is important to forecast the distribution of gritstone, master the regulation of physical parameter in the reserves mass level. Especially, it is more importa... In the process of geologic prospecting and development, it is important to forecast the distribution of gritstone, master the regulation of physical parameter in the reserves mass level. Especially,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o rock phase and sedimentary circumstance. In the land level, the study of sedimentary phase and micro-phase is important to prospect and develop. In this paper, an automatic approach based on AN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s proposed to recognize sedimentary phase,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 is designed after the character of well general curves is considered. Different from the approach extracting feature parameters,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directly process the input curves. The proposed method consists of two steps: The first step is called learning. In this step, the system creates automatically sedimentary micro-phase features by learning from the standard sedimentary micro-phase patterns such as standard electric current phase curves of the well and standard resistance rate curves of the well. The second step is called recognition. In this step, based the results of the learning step, the system classifies automatically by comparing the standard pattern curves of the well to unknown pattern curves of the well. The experiment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ose approaches used previ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BP算法 沉淀性微相自动识别 地质勘探 岩石相
下载PDF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SELF-ORGANIZED STRUCTURE IN MICRO-PHASE SEPARATION OF NANO-SCALE FILM
4
作者 DexiangTang WeiGe JinghaiLi 《China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40-143,共4页
Self-organization in thin micro-films has shown potential for the production of microelements with specific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 2-D molecular dynamics... Self-organization in thin micro-films has shown potential for the production of microelements with specific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 2-D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 on this process is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for films between two parallel walls (substrates)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conditions. The films consist of two immiscible components (A and B).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 alternative columns perpendicular to the walls, which are rich either in A or in B molecules, respectively, apparently owing to their different interactions with the walls. The characteristic breadths of the columns depend o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walls. By providing microscopic details of the self-organization processes and the resulted structures, MD simulation proves itself as a unique way for analyzing the dynamics of thin fil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 films micro-phase separation SELF-ORGANIZATION Molecular Dynamics (MD)
原文传递
基于HS-SPME-GC-MS的不同成熟度‘青皮’无花果挥发性成分分析
5
作者 刘雪梅 闫新焕 +4 位作者 谭梦男 谷思梦 杜文瑜 许敏 宋烨 《中国果菜》 2024年第4期14-19,共6页
为探讨不同成熟度威海‘青皮’无花果挥发性成分差异,本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鲜食无花果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内标法对风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威海‘青皮’无花果中共检测出73种... 为探讨不同成熟度威海‘青皮’无花果挥发性成分差异,本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鲜食无花果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内标法对风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威海‘青皮’无花果中共检测出7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酯类、醛类、醇类、烯类、烷烃类等,其中六成熟无花果检出33种、八成熟检出29种、十成熟检出36种。不同成熟度无花果的挥发性组分、特征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花果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固相微萃取
下载PDF
逆流相分离结构微细通道流动沸腾传热与均温性
6
作者 罗小平 侯云天 范一杰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74-2485,共12页
为探究不同相分离结构参数对强化微细通道流动沸腾传热性能和均温性的影响,加工制作了带有不同相分离结构的平行逆流微细通道试验段,分别为相分离结构(PSS)位置不同的PSS-1(上下游均匀分布)、PSS-2(上下游靠近中部)和PSS-3(上下游靠近两... 为探究不同相分离结构参数对强化微细通道流动沸腾传热性能和均温性的影响,加工制作了带有不同相分离结构的平行逆流微细通道试验段,分别为相分离结构(PSS)位置不同的PSS-1(上下游均匀分布)、PSS-2(上下游靠近中部)和PSS-3(上下游靠近两端),其中PSS-1分为A、B、C三种,分别对应4孔、6孔、10孔。以乙醇为试验工质,在有效热通量为17.12~87.25 kW/m^(2)、入口温度为70℃、质量流速为86.11 kg(/m^(2)·s)的工况下,对截面为2 mm×2 mm的矩形微细通道开展流动沸腾试验,并利用高速摄影仪对通道进行可视化研究,通过引入传热强化因子和壁面温度标准差研究了不同相分离结构对强化微细通道传热性能和均温性的影响以及相分离结构在高压通道和低压通道内的强化机制。研究表明,传热强化效果随相分离排气孔数增加而提升,相分离结构位置对传热特性的影响在高压通道和低压通道内有所不同。PSS-1-C微细通道的温度均匀性最好,在热通量为83.11 kW/m^(2)时微细通道平均壁面温度较无相分离相同通道降低了1.9℃,温度标准差降低了14.2%。可视化图像表明,相分离结构在压差作用下能实现气相转移,进而强化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相分离结构 逆流 流动沸腾 传热 两相流 均温性
下载PDF
非常规储层微纳米孔隙介质中流体相态研究进展
7
作者 汪周华 范琨鹏 +4 位作者 赵建飞 余曹 匡红先 郭平 涂汉敏 《世界石油工业》 2024年第3期68-77,共10页
非常规油气储层具有岩石骨架颗粒小、比表面积大、微纳米孔隙发育的特点,流体与孔隙介质间存在着诸多复杂的界面效应问题,影响微纳米孔隙介质中流体的相态变化规律。对于受限域流体,经典油气相态理论方法忽略分子间相互作用及界面效应... 非常规油气储层具有岩石骨架颗粒小、比表面积大、微纳米孔隙发育的特点,流体与孔隙介质间存在着诸多复杂的界面效应问题,影响微纳米孔隙介质中流体的相态变化规律。对于受限域流体,经典油气相态理论方法忽略分子间相互作用及界面效应的影响,预测微纳米孔隙介质中流体相变特征存在偏差。为了更全面地揭示油气在受限空间中的相态特征及其微观作用机理,总结当前微纳米孔隙介质中流体相态研究技术现状,详细阐述微观实验测试、相态理论模型和分子模拟3种主流技术方法,指出3种技术各自的优缺点,并对未来流体相态研究技术提出展望。分析认为:微观实验测试方法可通过研究流体热力学参数的变化来确定流体相变点,由于实验误差、人为误差等原因,需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相态理论模型方法可通过改进临界参数场、考虑流体与孔壁界面作用、考虑相间毛管压力修正相平衡判据方程等方法建立纳米孔隙空间相态理论模型,但是由于没有综合考虑界面效应带来的影响且缺乏有力的实验数据支撑,难以推广应用;分子模拟方法能在分子尺度上揭示流体分子的相行为,但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小分子展开,并且与流体发生相变时的临界参数结合得较少。后续研究应以多界面效应耦合影响的微纳米孔隙介质中油气流体相变特征为研究对象,以微观实验、理论模型和分子模拟为技术手段,为描述微纳米孔隙介质中流体相态提供合理的实验测试手段和可靠的理论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相态 微观实验测试 相态理论模型 分子模拟 油气藏开发
下载PDF
微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构筑及特性
8
作者 刘宏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1,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聚驱后采收率,结合聚驱后油藏特征,构筑具有自适应堵调驱功能的微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通过黏度、界面、泡沫和堵调驱性能试验,研究微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特性,应用归一化和权重系数方法,分析三相泡沫体系溶液特性与驱油... 为进一步提高聚驱后采收率,结合聚驱后油藏特征,构筑具有自适应堵调驱功能的微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通过黏度、界面、泡沫和堵调驱性能试验,研究微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特性,应用归一化和权重系数方法,分析三相泡沫体系溶液特性与驱油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软体微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的特性参数较好,具有超低界面张力,剖面改善率超过82%,聚驱后可提高采收率超过14%;硬质纳米颗粒三相泡沫体系的特性参数相对较差,但聚驱后仍可提高采收率超过10%;三相泡沫体系泡沫综合指数和运动黏度是驱油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剪切黏度和界面张力是次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颗粒 三相泡沫体系 聚驱后 黏度 剖面改善率
下载PDF
面向微纳遥感星座构建的阻力差分控制方法
9
作者 张国云 龚轲杰 +5 位作者 何雨帆 陈军 蔡立锋 王超 马腾 贺于珍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8,共8页
基于整星质量、功耗、体积和成本考虑,一些微纳卫星通常不加装推进系统。为满足这类微纳遥感卫星构建星座的要求,提出采用阻力差分控制(无动力控制)技术实现星座构建的方法。通过调整太阳翼迎风面积,利用星间阻力差增大或减小2颗卫星轨... 基于整星质量、功耗、体积和成本考虑,一些微纳卫星通常不加装推进系统。为满足这类微纳遥感卫星构建星座的要求,提出采用阻力差分控制(无动力控制)技术实现星座构建的方法。通过调整太阳翼迎风面积,利用星间阻力差增大或减小2颗卫星轨道半长轴之差,在不改变卫星飞行姿态、不影响有效载荷应用的情况下实现微纳遥感星座相位控制。利用20颗微纳遥感卫星构建星座对阻力差分控制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将阻力差分控制技术应用于微纳遥感星座相位控制,能顺利完成微纳遥感卫星同一轨道面的等相位部署,并成功实现星座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遥感星座 阻力差分控制 相位控制
下载PDF
聚脲弹性体在高端领域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金书含 高晓宇 +2 位作者 梁薇 孙凤一 任鹤 《弹性体》 CAS 2024年第1期86-92,共7页
总结了聚脲弹性体的发展,详细介绍了聚脲弹性体在航空航天、军事、可穿戴设备及医疗等高端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指出了目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聚脲弹性体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聚脲弹性体 发展 微相分离结构 高端领域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化学计量学对不同产地红枣香气成分的分析
11
作者 胡航伟 张仁堂 +6 位作者 张楠楠 梁辰 游新侠 孔欣欣 朱玲 闫信想 刘云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5-271,共7页
为了比较不同产地红枣的挥发性风味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5个产地(新郑、灵宝、榆林、和田、德州)枣果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化合物51种,其中,新疆和田大枣中所含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最... 为了比较不同产地红枣的挥发性风味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5个产地(新郑、灵宝、榆林、和田、德州)枣果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化合物51种,其中,新疆和田大枣中所含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最多。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不同产地红枣的整体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得以很好区分。在满足预测变量重要性投影>1、P<0.05的条件下,从红枣样品中筛选出13种差异性特征香气物质,包括己酸甲酯、癸酸甲酯、己醛、苯甲醛等,赋予红枣独特的杏仁味、甜味、水果味。本研究结果明确了不同产地红枣香气品质的化学物质基础,为红枣产地溯源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进一步对枣果资源的合理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 化学计量学 固相微萃取 风味物质 地理来源
下载PDF
Al−Cu−Li−Mg合金纳米相之间溶质配分行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2
作者 刘正卿 江勇 +1 位作者 王怡人 姚建刚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734-1744,共11页
采用一性原理计算考察25种合金化元素在大多数商业牌号Al−Cu−Li−Mg合金中主要纳米相(δʹ-Al3Li、θʹ-Al2Cu、T1-Al6Cu4Li3和S-Al2CuMg)之间的溶质配分能和配分行为。计算结果表明,主合金化元素Li不能直接影响θʹ和S相,Cu不能直接影响δʹ... 采用一性原理计算考察25种合金化元素在大多数商业牌号Al−Cu−Li−Mg合金中主要纳米相(δʹ-Al3Li、θʹ-Al2Cu、T1-Al6Cu4Li3和S-Al2CuMg)之间的溶质配分能和配分行为。计算结果表明,主合金化元素Li不能直接影响θʹ和S相,Cu不能直接影响δʹ相,Mg不能直接影响θʹ和δʹ相,但可以较弱地固溶于T1相。对于微合金化元素,Si是唯一一种可以固溶于4种纳米相的元素。Au能固溶于δʹ、θʹ和S相,Cd能固溶于δʹ、T1和S相,Zr能固溶于δʹ和T1相,Ni仅有微弱的趋势固溶于θʹ和S相。Ti、V、Zn、Ag和Mo只能固溶于δʹ相,而Cr、Mn、Fe和Co对这4种纳米相均没有直接影响。几乎所有的稀土元素均能强烈固溶于T1、δʹ和S相,但无法固溶于θʹ相。仅Sc略显特殊,对S相没有明显的固溶趋势。计算预测的溶质配分能构成了一个原型数据库,有利于指导和加速Al−Li合金及其他相关Al合金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Li−Mg合金 纳米相 微合金化 溶质配分 第一性原理
下载PDF
高性能相位微跃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13
作者 孙文龙 史丰丰 +1 位作者 徐金锋 付桂涛 《时间频率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8-17,共10页
定位、导航和定时服务(PNT)已成为国家重要新型基础设施,相位微跃计是PNT基础设施中的核心设备。它是一种对输入频率信号进行精密调整并输出时间频率信号的设备,目前只有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有相关成熟产品。随着高性能原子频标和... 定位、导航和定时服务(PNT)已成为国家重要新型基础设施,相位微跃计是PNT基础设施中的核心设备。它是一种对输入频率信号进行精密调整并输出时间频率信号的设备,目前只有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有相关成熟产品。随着高性能原子频标和光频标的发展,现有相位微跃计性能还是停滞于1~2×10^(-13)/s的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对高性能原子频标和光频标的调控需求。本文重点对极小分辨率频率调控技术和低噪声信号处理技术等进行研究,实现了频率分辨率优于1×10^(-19)、相位调整分辨率优于0.023 fs、附加频率稳定度优于3×10^(-14)/s的国产高性能相位微跃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频率 相位微跃计 精密测控 频率分辨率 频率稳定度
下载PDF
混合相磷石膏基胶结材制备与早期性能研究
14
作者 王茹霆 赵小蓉 +3 位作者 黄绪泉 王豪杰 薛菲 蔡家伟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04,154,共8页
以混合相磷石膏为主要原料,掺入矿渣、赤泥、偏高岭土、熟料制备混合相磷石膏基胶结材,通过抗压强度、p H和浸出毒性测试研究其早期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分析水化机理。结果表明:53.7... 以混合相磷石膏为主要原料,掺入矿渣、赤泥、偏高岭土、熟料制备混合相磷石膏基胶结材,通过抗压强度、p H和浸出毒性测试研究其早期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分析水化机理。结果表明:53.76%(质量分数,下同)混合相磷石膏、9.68%矿渣、9.68%赤泥、16.13%偏高岭土和10.75%熟料可制备出性能最优的混合相磷石膏基胶结材,其3、5、7 d抗压强度分别达到8.93、10.99、13.14 MPa,p H碱性低于传统水泥基材料,总磷、氟化物浸出浓度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磷石膏在400℃下煅烧60 min形成半水-无水混合相磷石膏,其中半水石膏和无水石膏的相对含量分别为31.7%和68.3%。混合相磷石膏基胶结材水化生成的水化硅酸钙凝胶、钙矾石和透钙磷石等物质形成致密结构,提升材料强度,阻隔污染物F^(-)、PO_(4)^(3-)浸出。混合相磷石膏基胶结材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环境相容性,可为磷石膏规模化消纳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混合相 胶结材 浸出毒性 微观结构
下载PDF
Zirlo合金和M5合金的微观组织和微区成分
15
作者 杜艳华 蔡振方 +3 位作者 郭洪 池春霞 王红波 董青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Zirlo合金和M5合金进行了微观组织和微区成分分析。结果表明:M5合金中圆球状的第二相弥散分布在晶界上和晶粒内,尺寸约为50 nm;第二相的主要成分为Zr元素和Nb元素,第二相为体心立方结构的β-Nb相;在Z... 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Zirlo合金和M5合金进行了微观组织和微区成分分析。结果表明:M5合金中圆球状的第二相弥散分布在晶界上和晶粒内,尺寸约为50 nm;第二相的主要成分为Zr元素和Nb元素,第二相为体心立方结构的β-Nb相;在Zirlo合金中弥散分布着两种尺寸不同的第二相粒子,一种为体心立方结构的β-Nb,尺寸为20~40 nm;另一种为密排六方结构的Fe_(2)Nb_(0.4)Zr_(0.6)相,尺寸约为10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合金 微观组织 微区成分 第二相粒子 傅里叶变换
下载PDF
微波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法分析柠檬草中挥发性成分
16
作者 杨玉贤 张琼 +2 位作者 杨绍坤 高云涛 和顺琴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93-99,共7页
设计制作了一种微型底聚焦微波反应装置,用于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解决了无溶剂顶空提取的问题,建立了柠檬草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微波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使用GC-MS法对柠檬草叶片和根茎萃取物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分别得到37... 设计制作了一种微型底聚焦微波反应装置,用于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解决了无溶剂顶空提取的问题,建立了柠檬草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微波辅助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使用GC-MS法对柠檬草叶片和根茎萃取物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分别得到37和46种化合物,结合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组分的含量,其挥发性成分别占萃取物挥发总量的89.93%和77.29%。其中叶片和根茎中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都是橙花醛和香叶醛,叶片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橙花醛(29.27%)和香叶醛(22.14%)的相对含量要明显优于根茎中橙花醛(8.61%)和香叶醛(7.76%)。研究为样品特别是固体样品挥发性成分的直接快速分析提供了一种稳定高效、简单快速的新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底聚焦微波反应器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柠檬草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低速船舶微气泡减阻数值研究
17
作者 赵晓杰 宗智 +2 位作者 王加夏 洪智超 胡俊明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8-378,共11页
为了研究船舶微气泡减阻规律,本文基于OpenFOAM中两相欧拉数值模型,对低速散货船进行微气泡减阻数值研究。对气液两相分别建立控制方程,考虑五种相间作用力及气泡聚合和破碎,采用考虑气泡影响的改进k-ε湍流模型,忽略自由面影响,采用叠... 为了研究船舶微气泡减阻规律,本文基于OpenFOAM中两相欧拉数值模型,对低速散货船进行微气泡减阻数值研究。对气液两相分别建立控制方程,考虑五种相间作用力及气泡聚合和破碎,采用考虑气泡影响的改进k-ε湍流模型,忽略自由面影响,采用叠模模型研究喷气量、气泡直径、航速及吃水等因素对船舶微气泡减阻的影响,分析气体体积分数、湍流粘度和气泡直径分布等。结果表明:微气泡可以同时减少船舶摩擦阻力、粘压阻力和总阻力;喷气量直接影响减阻率,喷气量越大,减阻率越高;较小气泡的平均气体体积分数较大且气体分布更均匀,同时湍流运动粘度较小,可以更有效减阻;气泡沿着流向会聚并,气泡越小聚并越剧烈;较高航速和小吃水更有利于减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欧拉模型 微气泡减阻 船舶 摩擦阻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组成与含量对其水化胶凝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燕可洲 孙向阳 +3 位作者 张鑫泽 温凯 郭彦霞 程芳琴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4-571,583,共9页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CFBFA)的组成显著影响其水化胶凝性能,明晰组成和含量对其水化胶凝性能的影响规律有助于进一步阐明CFBFA水化胶凝机制。本文通过力学性能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方法,研究了CFBFA的组成与含量...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CFBFA)的组成显著影响其水化胶凝性能,明晰组成和含量对其水化胶凝性能的影响规律有助于进一步阐明CFBFA水化胶凝机制。本文通过力学性能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方法,研究了CFBFA的组成与含量对其水化胶凝力学性能、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组成CFBFA胶砂试块的水化胶凝性能具有差异性,主要与CFBFA中所含铝、硅、钙、硫等含量有关,当铝、硅质量分数超过75%时,CFBFA胶砂试块28 d抗压强度约为38 MPa,铝、硅含量高,有利于胶凝体系形成含水化硅酸钙的致密块体;当钙、硫质量分数超过28%时,CFBFA胶砂试块28 d抗压强度降至14.5 MPa左右,钙、硫含量较高会导致胶凝体系出现不利于强度发展的棒状钙矾石;随着水泥添加质量分数从50%增加到90%,CFBFA胶砂试块28 d抗压强度增加了27.2 MPa, CFBFA胶砂试块的力学性能与水泥添加量呈正相关,这是因为水泥不仅自身可发生水化反应并生成自硬性水化产物,而且能促进CFBFA中铝、硅组分的水化反应。该研究可为CFBFA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 力学性能 物相组成 微观形貌 元素分布
下载PDF
微通道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齐亚兵 贾宏磊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150,共8页
与传统的萃取器相比,微通道萃取器的表、界面效应更加明显,过程可控性更强;两相接触的相界面积更大,萃取过程达到相平衡所需的时间更短,萃取效率更高;设备高度集成,放大效应小,安全性更高。鉴于微通道反应器的诸多优点,近年来其在萃取... 与传统的萃取器相比,微通道萃取器的表、界面效应更加明显,过程可控性更强;两相接触的相界面积更大,萃取过程达到相平衡所需的时间更短,萃取效率更高;设备高度集成,放大效应小,安全性更高。鉴于微通道反应器的诸多优点,近年来其在萃取领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微通道反应器的微混合构件类型及微通道内流体流型,综述了微通道萃取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微通道萃取技术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微通道萃取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学者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方向和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多相流 微混合 微流动 微萃取
下载PDF
基于声光锁模全固态660 nm激光器
20
作者 王禹凝 郑权 +4 位作者 苏鑫 柏中树 张秀齐 刘超智 刘薇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8-244,共7页
脉冲宽度为皮秒的红光激光器,具有脉冲宽度窄,峰值功率高的优点,使其在工业、医疗、科研和信息存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声光锁模(AOML)的方式设计了一款具有窄线宽、高转换效率,输出波长为660 nm的全固态皮秒激光器。该激光... 脉冲宽度为皮秒的红光激光器,具有脉冲宽度窄,峰值功率高的优点,使其在工业、医疗、科研和信息存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声光锁模(AOML)的方式设计了一款具有窄线宽、高转换效率,输出波长为660 nm的全固态皮秒激光器。该激光器采用半导体侧面泵浦的方式,通过优化谐振腔型,并使用两块LiB3O5(LBO)晶体进行腔外倍频,最终获得最大输出功率为8.6 W的660 nm激光输出。激光器采用脉冲侧面泵浦的模式,获得的锁模脉冲频率为100 MHz,脉冲宽度为887 ps。1319 nm至660 nm激光的倍频转换效率可达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光锁模 非临界相位匹配 宏微脉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