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32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渗透树脂联合美白技术修复微裂氟斑牙
1
作者 张文怡 尹昭 张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6-691,共6页
背景:微研磨、家庭美白联合渗透树脂治疗氟斑牙具有良好的效果,但该方法对氟斑牙微裂纹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探究微研磨、家庭美白联合渗透树脂修复微裂氟斑牙的效果。方法:①临床研究: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口... 背景:微研磨、家庭美白联合渗透树脂治疗氟斑牙具有良好的效果,但该方法对氟斑牙微裂纹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探究微研磨、家庭美白联合渗透树脂修复微裂氟斑牙的效果。方法:①临床研究: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的23例微裂氟斑牙患者,包括255颗微裂氟斑牙,均接受牙齿微研磨术、家庭美白与渗透树脂联合治疗,对比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周、1个月的牙齿颜色、牙齿敏感程度和牙齿疼痛阈值。②体外实验:收集牙齿表面至少存在一条裂纹的氟斑牙60颗,随机分3组处理: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美白组进行微研磨与家庭美白处理,联合组进行微研磨、家庭美白和渗透树脂联合处理,每组20颗,测量处理后3组牙齿样本的显微硬度。结果与结论:①临床研究:治疗结束后6个月,255颗微裂氟斑牙中牙齿美白治疗显效207颗、有效48颗,总体治疗有效率为100%。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中、重度牙齿度敏感程度占比呈下降趋势,治疗结束后6个月,255颗氟斑牙中无重度敏感、15颗为中度敏感、125颗为轻度敏感、115颗无敏感,与治疗前的氟斑牙敏感程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1周、6个月的牙齿疼痛阈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体外实验:美白组牙齿显微硬度值低于对照组、联合组(P<0.05),对照组与联合组牙齿显微硬度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表明,微研磨、家庭美白联合渗透树脂治疗微裂氟斑牙具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斑牙 微裂纹 渗透树脂 牙齿美白 治疗效果 显微硬度
下载PDF
高架桥车辆行驶引起的环境振动研究
2
作者 万曦 代剑英 吴芳 《山西建筑》 2025年第2期154-157,共4页
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精密工程结构中产品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其中微振动控制成为关键因素。针对西安某微电子厂房建设项目,考虑到周边高速公路高架桥对拟建场地可能产生的微振动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现场测试与分析。通过布置测点... 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精密工程结构中产品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其中微振动控制成为关键因素。针对西安某微电子厂房建设项目,考虑到周边高速公路高架桥对拟建场地可能产生的微振动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现场测试与分析。通过布置测点,采用高灵敏度振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记录了南北、东西和垂直方向的振动速度。测试结果表明,高速公路高架桥的微振动水平处于VC-D—VC-C之间,可为芯片厂房的选址和隔振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类似精密工程结构的防微振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振设计 微振动 频域分析 数据采集
下载PDF
浅析震源位置准确度及其影响因素
3
作者 张风雪 李昱 陈泆平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82-192,共11页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研究的基础,然而地震定位和地震学研究之间存在“供给”矛盾.不同研究对地震位置准确度级别的要求不尽相同,震源机制和壳幔结构研究要求震源位置的准确度为千米级别,工业生产活动和诱发地震研究要求震源位置的准确度为...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研究的基础,然而地震定位和地震学研究之间存在“供给”矛盾.不同研究对地震位置准确度级别的要求不尽相同,震源机制和壳幔结构研究要求震源位置的准确度为千米级别,工业生产活动和诱发地震研究要求震源位置的准确度为百米级别.然而,地震监测台网给出的地震位置准确度仅为数千米.诸多地震定位方法从不同方面对地震定位过程进行优化和改进,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已有的定位方法对地震位置的准确度关注程度尚显不足.在大量的地震定位实践中,前人获得了用于优化地震位置准确度的若干经验法则,这些经验法则不但存在地区差异,而且还有一定的适用条件,经验法则仍需要被进一步地优化和修正.本文简要分析地震定位准确度的多方面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在地震定位算法和控制观测数据质量方面获得一定的研究进展;在地震定位耦合关系方面补充了定位速度模型、发震位置和发震时刻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在地震定位流程方面提出了使用逐步消元定位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震源位置准确度 网格搜索定位 观测数据质量 定位耦合关系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Shear Bond Strength of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Using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and Grid Search Optimization Technique
4
作者 Quynh-Anh Thi Bui Dam Duc Nguyen +2 位作者 Hiep Van Le Indra Prakash Binh Thai Pham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5年第1期691-712,共22页
Determination of Shear Bond strength(SBS)at interlayer of double-layer asphalt concrete is crucial in flexible pavement structures.The study used three Machine Learning(ML)models,including K-Nearest Neighbors(KNN),Ext... Determination of Shear Bond strength(SBS)at interlayer of double-layer asphalt concrete is crucial in flexible pavement structures.The study used three Machine Learning(ML)models,including K-Nearest Neighbors(KNN),Extra Trees(ET),and 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GBM),to predict SBS based on easily determinable input parameters.Also,the Grid Search technique was employed for hyper-parameter tuning of the ML models,and cross-validation and learning curve analysis were used for training the models.The models were built on a database of 240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ree input variables:temperature,normal pressure,and tack coat rate.Model valida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three statistical criteria: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and the mean absolute error(MAE).Additionally,SHAP analysis was also used to valid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put variables in the prediction of the SBS.Results show that these models accurately predict SBS,with LGBM providing outstanding performance.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analysis for LGBM indicates that temperature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factor on SBS.Consequently,the proposed ML models can quickly and accurately predict SBS between two layers of asphalt concrete,serv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 flexible pavement structure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ar bond asphalt pavement grid search OPTIMIZATION machine learning
下载PDF
Stability Prediction in Smart Grid Using PSO Optimized XGBoost Algorithm with Dynamic Inertia Weight Updation
5
作者 Adel Binbusayyis Mohemmed Sha 《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s》 SCIE EI 2025年第1期909-931,共23页
Prediction of stability in SG(Smart Grid)is essential in maintaining consistency and reliability of power supply in grid infrastructure.Analyzing the fluctuations in power genera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smart ... Prediction of stability in SG(Smart Grid)is essential in maintaining consistency and reliability of power supply in grid infrastructure.Analyzing the fluctuations in power genera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smart cities assists in effectively managing continuous power supply in the grid.It also possesses a better impact on averting overloading and permitting effective energy storage.Even though many traditional techniques have predicted the consumption rate for preserving stability,enhancement is required in prediction measures with minimized loss.To overcome the complications in existing studies,this paper intends to predict stability from the smart grid stability prediction dataset using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To accomplish this,pre-processing is performed initially to handle missing values since it develops biased models when missing values are mishandled and performs feature scaling to normalize independent data features.Then,the pre-processed data are taken for training and testing.Following that,the regression process is performed using Modified 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optimized XGBoost Technique with dynamic inertia weight update,which analyses variables like gamma(G),reaction time(tau1–tau4),and power balance(p1–p4)for providing effective future stability in SG.Since PSO attains optimal solution by adjusting position through dynamic inertial weights,it is integrated with XGBoost due to its scalability and faster computational speed characteristics.The hyperparameters of XGBoost are fine-tuned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for achieving promising outcomes on prediction.Regression results are measured through evaluation metrics such as MSE(Mean Square Error)of 0.011312781,MAE(Mean Absolute Error)of 0.008596322,and 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of 0.010636156 and MAPE(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value of 0.0052 which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th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rt Grid machine learn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XGBoost dynamic inertia weight update
下载PDF
场驱动医疗微机器人:材料制备工艺不断优化的应用前景
6
作者 肖文谦 韩宏娟 +2 位作者 杨淏程 李波 何彬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97-2104,共8页
背景:微机器人具有体积小、灵活、靶向性强等特点,可以在狭窄的环境下通过单体或集群的方式完成复杂的工作。随着材料、制备工艺以及驱动方式的不断优化,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内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价值。目的:分析场驱动微机器人在生物... 背景:微机器人具有体积小、灵活、靶向性强等特点,可以在狭窄的环境下通过单体或集群的方式完成复杂的工作。随着材料、制备工艺以及驱动方式的不断优化,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内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应用价值。目的:分析场驱动微机器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并展望其应用前景。方法:以“微机器人,纳米机器人,驱动,生物医学,医疗”为中文关键词,以“microrobots,micro-robots,nanorobots,micromachine,microswimmer,medical”为英文关键词,分别检索万方以及Pub Med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重点为2010年1月至2024年1月,同时纳入少数远期文献。通过阅读文题、摘要初步筛选,排除重复性研究、低质量期刊以及与内容不相关的文献,阅读全文后最终纳入66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场驱动医疗微机器人涵盖了磁、光、热、超声及多种混合因素驱动机器人。场驱动机器人已被应用于肠道诊断、药物靶向治疗及干细胞治疗等多个领域。尽管医用微机器人在临床医学中已有少数应用,但大多数还处于理论和实验阶段。医用微机器人的未来面临诸多挑战,如实现大规模制备、进一步提升精确控制、解决回收或体内降解问题,以及所用材料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等,此外微机器人还需与相应的微创医学手术相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器人 场驱动 医疗 靶向 微创 研究进展
下载PDF
Janus微/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7
作者 陈森林 朱舟 万乾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6101-6109,共9页
背景:Janus微/纳米颗粒因具有形状、结构、功能各向异性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药物递送、癌症治疗、生物影像和传感等医学领域。目的:阐述Janus微/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的前沿应用。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 背景:Janus微/纳米颗粒因具有形状、结构、功能各向异性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药物递送、癌症治疗、生物影像和传感等医学领域。目的:阐述Janus微/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的前沿应用。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10-2024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分别以“Janus纳米颗粒,Janus颗粒,双面神颗粒,药物递送,癌症治疗,生物影像,生物传感,组织工程”和“Janus nanoparticle,Janus particle,Drug delivery,Cancer therapy,Biosensing,Bioimaging,Tissue engineering”为中、英文检索词,进行筛选、整理、归纳、总结,最终纳入6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Janus微/纳米颗粒可根据基础材料性质分为有机、无机、有机-无机复合三大类,其合成策略有遮蔽、自组装、相分离、微流控和成核生长等。Janus微/纳米颗粒可通过高负载率、门控释放、自主运动等特性进行高效率药物递送。Janus微/纳米颗粒除了增强传统癌症治疗措施(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外,还可以应用于细胞免疫、蛋白药物、细胞铁死亡等新兴癌症治疗方法;可应用于增强生物影像(CT、MRI、超声)的增敏剂,实现高质量成像,用于指导诊断和治疗;可通过运载生长因子、增强生物支架机械性能和抗菌效果,应用于组织工程。综合目前的研究,研究者们通过集合不同有机聚合物、无机材料的物化特性以不同的合成策略合成功能定制的Janus微/纳米颗粒,应用于复杂的生物医学领域。目前Janus微/纳米颗粒应用于组织再生领域、大规模生产和人体临床试验的报道较少,因此该类材料的开发、合成策略、临床安全评估和转化仍需投入更大的研究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nus微/纳米颗粒 组织工程 药物运输 癌症治疗 生物影像 生物传感 工程化材料
下载PDF
基于刻蚀处理的池沸腾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8
作者 王菊萍 匡纯纯 刘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0-188,共9页
为探究刻蚀处理铜板表面对池沸腾传热性能的改善效果,搭建了可视化实验平台,制备不同刻蚀浓度和刻蚀时间处理的表面,采用去离子水为工质,进行饱和池沸腾实验.结果表明,氨水刻蚀浓度越大,表面的换热性能越强,氨水刻蚀时间越长,表面换热... 为探究刻蚀处理铜板表面对池沸腾传热性能的改善效果,搭建了可视化实验平台,制备不同刻蚀浓度和刻蚀时间处理的表面,采用去离子水为工质,进行饱和池沸腾实验.结果表明,氨水刻蚀浓度越大,表面的换热性能越强,氨水刻蚀时间越长,表面换热性能越强.热流密度为43.2 W/cm^(2)时,0.05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0.05 mol/L氨水刻蚀5 h表面、0.05 mol/L氨水刻蚀8 h表面、0.03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0.05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和0.10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上的换热系数分别提高了46%、92%、105%、36%、45%、78%.此外,对其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说明了其优异的沸腾性能.刻蚀处理增强了表面粗糙度,有效面积,从而促进液体的补充,能够在较小的过热度下达到更高的临界热流密度.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刻蚀表面具有更多的成核位点,更小的气泡离开直径和离开频率.这些结果显示出刻蚀表面强化池沸腾换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沸腾 刻蚀 传热性能 气泡动力学 微纳结构表面
下载PDF
考虑模糊聚类特性的电网运营风险自动预警系统
9
作者 孙红燕 王少华 《电子设计工程》 2025年第1期70-73,79,共5页
当前风险自动预警系统通常采用基于经验值的人工方法设置自动预警阈值,给出的是统一阈值,导致系统虚警率较高。因此,提出基于模糊聚类特性的电网运营风险自动预警系统。设计信息采集器和显示器,应用决策级融合原理和神经网络模型,整合... 当前风险自动预警系统通常采用基于经验值的人工方法设置自动预警阈值,给出的是统一阈值,导致系统虚警率较高。因此,提出基于模糊聚类特性的电网运营风险自动预警系统。设计信息采集器和显示器,应用决策级融合原理和神经网络模型,整合实时采集的电网运营多源异构数据。从购电维度、输配电维度和售电维度入手,确定电网运营风险度量指标,得到风险度量结果。依托模糊聚类特性建立动态聚类图,对风险预警对象进行分类,分析电网运营风险的内容,作为自动预警阈值。根据预警阈值定义风险自动预警线,对比风险度量结果生成包含预警等级的自动预警信息。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系统的虚警率为2.67%,满足了电网运营风险自动预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聚类特性 电网运营 风险度量 自动预警
下载PDF
基于非负稀疏编码的位置细胞反馈环路学习模型
10
作者 任梦辉 王东署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9,共9页
为了探究大脑导航编码的神经机制,聚焦内嗅皮层与海马体之间的神经连接进行模型研究。生理学证据显示,内嗅皮层与海马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反馈回路连接,两者的空间编码细胞在导航行为中表现出高度关联性。基于这一基础,建立了反馈循环网络... 为了探究大脑导航编码的神经机制,聚焦内嗅皮层与海马体之间的神经连接进行模型研究。生理学证据显示,内嗅皮层与海马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反馈回路连接,两者的空间编码细胞在导航行为中表现出高度关联性。基于这一基础,建立了反馈循环网络模型,将内嗅皮层的栅格细胞与弱空间细胞作为网络输入,连接到海马体的位置细胞与颗粒细胞,并采用非负稀疏编码进行学习。实验结果表明:该反馈学习模型可以快速捕获细胞的空间调谐特性,仅使用弱空间细胞作为输入,也可以通过反馈环路学习到海马位置细胞对空间的单峰选择性,说明反馈编码机制在优化空间表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总之,该模型可能是大脑导航系统生成精确空间编码的重要细胞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嗅皮层 海马体 栅格细胞 位置细胞 反馈循环 非负稀疏编码
下载PDF
国际学校高中生抑郁情绪与人际关系能力和跨文化敏觉力的关系
11
作者 何嘉殷 文汉宜 张瑞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探讨国际学校高中生在微观跨文化环境中的抑郁情绪,并检验抑郁情绪与人际关系能力和跨文化敏觉力的关系。方法:选取某国际学校10年级学生94人,在其高中阶段共3年6个学期(标记为T1~T6)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 6次(T1~T6)测量其抑郁程... 目的:探讨国际学校高中生在微观跨文化环境中的抑郁情绪,并检验抑郁情绪与人际关系能力和跨文化敏觉力的关系。方法:选取某国际学校10年级学生94人,在其高中阶段共3年6个学期(标记为T1~T6)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 6次(T1~T6)测量其抑郁程度,使用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CQ)、跨文化敏觉力量表(ISS) 2次(T1、T5)测量其人际关系能力、跨文化敏觉力水平。结果:T1~T6阶段SDS得分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模式(P<0.01)。T1和T5的SDS与ICQ得分(r=-0.48、-0.47,均P <0.01)、ISS得分(r=-0.62、-0.59,均P <0.01)均呈负相关,但T1的ICQ得分(β=-0.20,P=0.057)、ISS得分(β=-0.02,P=0.897)不能预测T5的SDS得分。ISS得分在ICQ与SDS得分间分别起横向(T1 95%CI:-0.41~-0.12;T5 95%CI:-0.53~-0.13)、纵向中介效应(95%CI:-0.42~-0.15)。结论:国际学校高中生人际关系能力和跨文化敏觉力对缓解其微观跨文化环境适应过程中的抑郁情绪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高中 微观跨文化环境 抑郁情绪 人际关系能力 跨文化敏觉力
下载PDF
隧道超挖超耗管控措施研究
12
作者 欧小强 夏金选 +2 位作者 肖清华 海维深 陈静 《山西建筑》 2025年第1期158-163,共6页
隧道的超挖超耗管控是绿色低碳时代背景下工程界最关心的难题,对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武两高速XFS隧道为背景,系统总结了隧道超挖超耗的10类影响因素和常见对策,包括围岩条件、施工参数、测量放样、爆破方案、... 隧道的超挖超耗管控是绿色低碳时代背景下工程界最关心的难题,对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效益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武两高速XFS隧道为背景,系统总结了隧道超挖超耗的10类影响因素和常见对策,包括围岩条件、施工参数、测量放样、爆破方案、钻孔质量、喷射混凝土回弹率、预留变形量、物资设备性能、作业人员水平和现场施工管控。分析了XFS隧道超挖超耗的原因,并制定了加强地质预报和超前支护施作,减小开挖进尺;动态调整爆破方案,严格炮孔质量检查;引入超细改性硅微粉优化配合比,提高喷射工艺水平;加强现场施工管控,制定超挖超耗管控办法,落实作业人员的激励奖惩等措施。措施执行后,XFS隧道平均超挖由30.1 cm降低至16.6 cm,综合超耗由173.7%降低至1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净距-分离式双洞隧道 超挖 超耗 超细改性硅微粉
下载PDF
高烈度地区体育馆类公共建筑结构设计探讨
13
作者 王烨妮 王固琴 《山西建筑》 2025年第1期51-54,共4页
风雨操场作为体育馆类公共建筑,通常造型独特且体型复杂;而作为乙类建筑,存在大跨度、水平和竖向刚度分布不均等结构分析中较难处理的问题,因此其计算分析较为严格,而宁夏银川作为8度区,其抗震要求则更为严格且计算分析亦更为复杂。以... 风雨操场作为体育馆类公共建筑,通常造型独特且体型复杂;而作为乙类建筑,存在大跨度、水平和竖向刚度分布不均等结构分析中较难处理的问题,因此其计算分析较为严格,而宁夏银川作为8度区,其抗震要求则更为严格且计算分析亦更为复杂。以银川一中风雨操场为例,对体育馆类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同类建筑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雨操场 体育馆 大跨度 斜柱 轻钢龙骨金属网墙体 网架屋面 钢骨架轻型板屋面
下载PDF
不同厂家热电池FeS_(2)-CoS_(2)复合正极材料的比较研究
14
作者 冯帅 张纯 +4 位作者 彭振国 孙现忠 刘岁鹏 史紫阳 杨军 《火工品》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2,共6页
为了加快热电池FeS_(2)-CoS_(2)复合正极材料的优化及应用,采用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CoS_(2)作为导电剂添加到FeS_(2)中,制备出FeS_(2)-CoS_(2)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单体电池,并对两种CoS_(2)原材料、FeS_(2)-CoS_(2)复合正极材料的微观形貌... 为了加快热电池FeS_(2)-CoS_(2)复合正极材料的优化及应用,采用两种不同厂家生产的CoS_(2)作为导电剂添加到FeS_(2)中,制备出FeS_(2)-CoS_(2)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单体电池,并对两种CoS_(2)原材料、FeS_(2)-CoS_(2)复合正极材料的微观形貌、粒度分布、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单体电池的放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东产的FeS_(2)-CoS_(2)正极材料具有更均匀的微观分布和较少的小粒度粒子,湖南产的FeS_(2)-CoS_(2)正极材料更适合小电流放电应用,而广东产的FeS_(2)-CoS_(2)正极材料更适合于高功率放电。此外,将两种FeS_(2)-CoS_(2)正极材料应用于某型号热电池并进行高低温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广东产的FeS_(2)-CoS_(2)正极材料在放电性能上优于湖南产的FeS_(2)-CoS_(2)正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池 正极材料 FeS_(2) CoS_(2) 微观形貌 放电性能
下载PDF
纳米金颗粒@介孔二氧化硅修饰钛种植体促进高糖条件下的成骨分化
15
作者 邓云艺 陈世超 +4 位作者 罗明东 李若彤 兰小蓉 余科 李广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4694-4701,共8页
背景:微纳米结构改性是钛种植体表面处理的热点研究领域。糖尿病高血糖环境会影响钛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稳定的结合,探索通过表面微纳结构改性来提高钛种植体在高糖环境下的成骨活性是有必要的。目的:观察钛表面纳米金颗粒@介孔二氧化硅... 背景:微纳米结构改性是钛种植体表面处理的热点研究领域。糖尿病高血糖环境会影响钛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稳定的结合,探索通过表面微纳结构改性来提高钛种植体在高糖环境下的成骨活性是有必要的。目的:观察钛表面纳米金颗粒@介孔二氧化硅涂层对体外高糖条件下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制备纳米金颗粒悬浮液与介孔二氧化硅,将二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在去离子水中,制备纳米金颗粒@介孔二氧化硅悬浮液。取钛片,分3组处理:光滑组经过水砂纸打磨处理,纳米管组经过水砂纸打磨处理后采用阳极氧化技术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涂层,实验组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涂层后浸泡于纳米金颗粒@介孔二氧化硅悬浮液中,制备纳米金颗粒@介孔二氧化硅涂层,表征3组钛片表面的微观形貌、亲水性。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3组钛片表面,通过细胞活/死荧光染色及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DAPI/鬼笔环肽染色检测细胞黏附。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3组钛片表面,加入高糖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通过碱性磷酸酶与茜素红S染色检测成骨分化。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下可见光滑组钛片表面均匀平坦,纳米管组钛片表面排列紧密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实验组钛片在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及内部均负载纳米金颗粒@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管组、实验组钛片亲水性均优于光滑组。(2)细胞活/死荧光染色结果显示,3组钛片表面的细胞活力均高于90%;CCK-8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增殖率高于光滑组、纳米管组;DAPI/鬼笔环肽染色结果显示,二氧化钛纳米管涂层、纳米金颗粒@介孔二氧化硅涂层更有利于细胞黏附。(3)碱性磷酸酶与茜素红S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钛片表面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细胞外基质矿化程度均高于光滑组、纳米管组。(4)结果表明,纳米金颗粒@介孔二氧化硅涂层可增强钛表面生物活性,促进高糖环境下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颗粒 介孔二氧化硅 钛表面改性 微纳结构 高糖条件 成骨分化
下载PDF
微织构对挖掘机铲斗关节摩擦副表面耐磨性能研究
16
作者 张雷 陈雪辉 +2 位作者 李昊 高婷 刘伟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为了改善挖掘机铲斗关节摩擦副的磨损问题,以特定的挖掘机模型为例,通过模拟挖掘机铲斗关节摩擦副的典型工况确定其相应的载荷,采用有限元法对此加载条件下各种形貌微织构表面的应力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GY-LC-01型飞秒激光打标机对1Cr1... 为了改善挖掘机铲斗关节摩擦副的磨损问题,以特定的挖掘机模型为例,通过模拟挖掘机铲斗关节摩擦副的典型工况确定其相应的载荷,采用有限元法对此加载条件下各种形貌微织构表面的应力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GY-LC-01型飞秒激光打标机对1Cr13基体表面加工一定尺寸的微织构,在有油润滑条件下,使用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摩擦磨损试验,利用三维扫描深度显微镜观察磨损表面,研究了不同微织构的摩擦机理以及润滑条件下摩擦副的减摩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织构表面的摩擦性能优于非织构表面,应力集中在织构边缘,圆形织构表面应力最小、减摩耐磨特性最好,具有最低的平均摩擦因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挖掘机 铲斗关节 摩擦副 微织构 摩擦机理 减摩耐磨特性
下载PDF
可再生能源电制氢合成氨系统的并/离网运行方式与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林今 余志鹏 +1 位作者 张信真 李佳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6,I0010,共11页
可再生能源电制氢合成氨(renewablepowerto ammonia,Re Pt A)是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方式之一,也是化工行业实现低碳清洁发展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利用风电光伏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系统模型,分析电网调峰型系统、电... 可再生能源电制氢合成氨(renewablepowerto ammonia,Re Pt A)是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方式之一,也是化工行业实现低碳清洁发展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利用风电光伏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系统模型,分析电网调峰型系统、电网友好型系统、工艺离网型系统的绿氨成本,并对电化学储能设备规模、储氢设备规模、电解水制氢设备规模、电解水制氢设备效率等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基于3种绿氨系统的设备配置方案和运行方式评估不同类型系统所需的电网调峰电量,提出3种系统所适合的应用场景。研究结论是近期应该发展电网友好型RePtA系统,远期应该发展工艺离网RePtA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 电网调峰型系统 电网友好型系统 工艺离网系统
下载PDF
考虑氢能应用的光伏直流微电网中储能容量配置寻优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泽源 王宗尧 +1 位作者 张凡 王蕊超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87,共10页
针对光伏出力的间歇性与不稳定性,使得单纯依赖蓄电池进行能量平抑和调节,难以满足微电网持续稳定运行的需求,提出考虑氢能应用的光伏直流微电网中储能容量配置寻优方法。考虑氢能在光伏直流微电网中的应用,对光伏电池、蓄电池以及电解... 针对光伏出力的间歇性与不稳定性,使得单纯依赖蓄电池进行能量平抑和调节,难以满足微电网持续稳定运行的需求,提出考虑氢能应用的光伏直流微电网中储能容量配置寻优方法。考虑氢能在光伏直流微电网中的应用,对光伏电池、蓄电池以及电解槽—储氢罐—燃料电池建模分析。根据建模分析结果,设计功率平抑控制策略与混合储能充放电管理策略。将最大化年净利润与光伏自消纳率作为优化目标,建立储能容量配置优化模型,获得储能容量最优配置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应用所提方法后,光伏直流微电网的功率偏移率实现了显著的降低,调峰能力得到了有效优化,并且调度后微电网的自平衡率大幅提升,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容量配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应用 光伏直流微电网 储能容量配置 充放电管理
下载PDF
弱电网下基于电网电压前馈的并网逆变器阻抗重塑控制策略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明 杨倬 +1 位作者 李玉龙 朱军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53-2566,共14页
弱电网下,锁相环在基波以上频段引入的负阻特性,会降低系统输出阻抗的相位,严重影响系统稳定性。鉴于此,该文通过系统控制框图等效变换,推导得到可以消除锁相环负阻特性的电网电压前馈函数,进而提出一种基于电网电压前馈控制的并网逆变... 弱电网下,锁相环在基波以上频段引入的负阻特性,会降低系统输出阻抗的相位,严重影响系统稳定性。鉴于此,该文通过系统控制框图等效变换,推导得到可以消除锁相环负阻特性的电网电压前馈函数,进而提出一种基于电网电压前馈控制的并网逆变器阻抗重塑控制策略。同时,为了提高该策略的普适性,该文利用函数近似和多目标约束为电网电压前馈函数的优化提供两种设计方法,并从系统基波电流跟踪性能、并网功率因数等方面进行误差分析,从而证明其函数优化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理论分析表明,优化后的电网电压前馈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对系统输出阻抗相位特性进行重塑,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系统对电网阻抗的适应范围。最后,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电网 并网逆变器 阻抗重塑 锁相环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对称控制的三相并网变流器单输入单输出阻抗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震 程鹏 贾利民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7-1791,共15页
三相并网变流器的不对称控制结构会导致频率耦合效应,降低其接入弱电网的稳定裕度,增加了阻抗分析的复杂度。首先,该文提出一种三相并网变流器的对称控制策略,以消除由锁相环和直流电压环引起的频率耦合效应。该控制策略通过在控制环路... 三相并网变流器的不对称控制结构会导致频率耦合效应,降低其接入弱电网的稳定裕度,增加了阻抗分析的复杂度。首先,该文提出一种三相并网变流器的对称控制策略,以消除由锁相环和直流电压环引起的频率耦合效应。该控制策略通过在控制环路中引入直流电压环q轴补偿,以形成对称的直流电压闭环结构,同时引入对称锁相环,消除传统锁相环的非对称动态特性。因此,三相并网变流器可建模为单输入单输出的阻抗复矢量形式,进而可采用标准奈奎斯特准则进行阻抗稳定性分析,能够直观地说明控制器对系统阻抗特性的主导作用。然后,对并网变流器的阻抗特性进行分析,得出弱电网中对称锁相环的带宽对系统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不同运行工况也会改变并网变流器的阻抗特性,进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性。最后,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对频率耦合效应抑制的有效性以及阻抗特性分析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并网变流器 频率耦合 对称控制 弱电网 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