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8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学类课程的贯穿式学习与评价——形成性评价在“古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旖旎 史骁 +1 位作者 杨韩涛 兰中伍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形成性评价是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即贯穿全学习过程的师生互助式双向反馈,相对于总结性评价而言,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和指导教学,而非仅获得评价结果。本文以吉林大学本科创新示范课—“古生物学”课程为例,分析形成性评... 形成性评价是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即贯穿全学习过程的师生互助式双向反馈,相对于总结性评价而言,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和指导教学,而非仅获得评价结果。本文以吉林大学本科创新示范课—“古生物学”课程为例,分析形成性评价体系的优势,明确该体系的设计理念及目标,详细介绍以评价内容、评价时机、评价方式和教学反馈为内容的评价体系建设及实施过程,提出了具有地学类课程特色的普适性形成性评价体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生物 课程评价 教学反馈
下载PDF
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与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孙玲玲 戚之琳 凌烈锋 《科学咨询》 2024年第2期53-56,共4页
探讨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通过采用基于雨课堂的平时成绩评价体系,改革实验成绩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 探讨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在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通过采用基于雨课堂的平时成绩评价体系,改革实验成绩评价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课堂 形成性评价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
下载PDF
构建实验课形成性评价,为学生自主学习制导——以“微生物学实验”为例
3
作者 王艳婕 田金河 +2 位作者 张朝辉 宋琳琳 杨靖 《科技风》 2024年第13期43-45,共3页
在智慧教学背景下,实验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瓶颈亟待突破,以微生物实验课程为例,以课程评价体系为突破点,分析传统课程评价中的问题,构建“四案四测,四驱四导,四度考核”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以课程教学目标为靶点,以评价体系为引擎,为学生... 在智慧教学背景下,实验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瓶颈亟待突破,以微生物实验课程为例,以课程评价体系为突破点,分析传统课程评价中的问题,构建“四案四测,四驱四导,四度考核”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以课程教学目标为靶点,以评价体系为引擎,为学生对微生物实验课程内容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辨制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生物学实验 自主学习
下载PDF
传统发酵食品中基于微生物多样性的生物胺形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隋雨萌 王慧平 +3 位作者 刘嘉琪 孔保华 秦立刚 陈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6-363,共8页
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群落复杂,代谢途径多样,其中具有脱羧酶活性的微生物可代谢游离氨基酸形成潜在的危害因子—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s)。BAs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低分子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由氨基酸脱羧酶脱羧产生。BAs根据其含... 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群落复杂,代谢途径多样,其中具有脱羧酶活性的微生物可代谢游离氨基酸形成潜在的危害因子—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s)。BAs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低分子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由氨基酸脱羧酶脱羧产生。BAs根据其含氨量可分为单胺、二胺和多胺,根据其化学结构又可分为脂肪类胺、芳香类胺和杂环类胺,其主要形成途径包括微生物脱羧作用以及醛、酮氨基化和转胺作用。传统发酵食品中含有脱羧酶活性的乳酸菌、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等微生物是主要产胺菌。少量的BAs可以调节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但摄入过多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因此,传统发酵食品中的BAs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解析微生物多样性与BAs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探明发酵食品中BAs形成途径和机制,可以有效控制BAs的产生与积累,以期为提高传统发酵食品安全性及品质提供参考,保证食品安全。本文重点综述了发酵蔬菜、发酵豆制品、发酵乳制品、发酵肉制品以及发酵水产品等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与BAs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了各种发酵食品中的主要产胺菌株,解析BAs形成机制,以期为提高传统发酵食品安全性及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食品 生物多样性 生物 形成机制 相关性
下载PDF
微小扇头蜱microRNA文库建立及miR-275靶蛋白Vg-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
作者 李中波 罗世民 +3 位作者 杨甜 侯强红 舒鸣 黄翠琴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8-687,共10页
【目的】建立饱血状态雌性微小扇头蜱的microRNA文库,鉴定所含microRNA的种类,分析miR-275靶蛋白Vg-2的二、三级结构,检测其信号肽、跨膜结构域、磷酸化及糖基化位点,预测其优势抗原表位。【方法】以雌性、饱血状态的微小扇头蜱为研究对... 【目的】建立饱血状态雌性微小扇头蜱的microRNA文库,鉴定所含microRNA的种类,分析miR-275靶蛋白Vg-2的二、三级结构,检测其信号肽、跨膜结构域、磷酸化及糖基化位点,预测其优势抗原表位。【方法】以雌性、饱血状态的微小扇头蜱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其microRNA文库,利用软件miRDP及检索miRBase数据库,鉴定饱血状态雌性微小扇头蜱所含的microRNA种类;运用在线软件EXPASY、PRABI与SWISS-MODEL等分析Vg-2蛋白质理化性质,推断其二、三级结构;运用在线软件SignalP 5.0、TMHMM、NetPhos 3.1及NETCGlyc 1.0检测该蛋白的信号肽、跨膜结构域、磷酸化与糖基化位点;利用在线软件ABCpred Prediction、Scratch、IEDB和NetCTL预测Vg-2蛋白的B、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结果】获得成熟的microRNA 383个,其中67个为已被鉴定和注释的microRNA,316个为新发现的microRNA;微小扇头蜱的Vg-2基因序列全长5040 bp,共编码1679个氨基酸;Vg-2蛋白为亲水性酸蛋白,分子大小为189.89 kDa,理论等电点(pI)为6.08,其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要结构成分,而其三级结构却以β-折叠为主要结构成分;Vg-2蛋白存在268个磷酸位点,20个糖基化位点,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拥有58个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和8个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结论】在饱血状态雌性微小扇头蜱体内含有383个microRNA,受miR-275调控的Vg-2蛋白为结构不稳定的亲水性酸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与免疫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扇头蜱 microrna文库 miR-275 Vg-2蛋白 生物信息学 抗原表位
下载PDF
鸽屠宰加工环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其相关基因的检测
6
作者 豆涛 刘英玉 +3 位作者 王金泉 马兰 张柳青 胡芸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0-378,共9页
为了解鸽屠宰加工环节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肠毒素及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情况。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和结晶紫染色法检测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含量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通过... 为了解鸽屠宰加工环节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肠毒素及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情况。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和结晶紫染色法检测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含量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通过PCR方法扩增金黄色葡萄球菌12种肠毒素基因和10种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肠毒素酶联免疫法检测中,有30株为产肠毒素的菌株。肠毒素基因的检测中,有35株菌含肠毒素基因,检出率为85.36%,且有携带一种或多种肠毒素基因的情况。经典肠毒素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sea(29.27%)、seb(29.27%)、sec(4.88%)、sed(65.85%)和see(2.44%);新型肠毒素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sel(36.59%)、seg(29.27%)、sem(17.07%)、seu(17.07%)、sei(14.63%)、seh(7.32%)和sek(0.00%)。结晶紫染色法测定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弱、中等和强的检出率分别为39.02%、43.90%和17.07%。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检测中,clfB、luxS和clfA的检出率最高均为100.00%,其次是sarA和ccp均为97.56%,sigB、cna、icaA、agrC的检出率分别为85.37%、65.85%、41.46%、2.44%,bap未检出。此外,所有菌株均有携带多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情况,以携带7种基因的菌株最多(15/41,36.59%)。鸽屠宰加工环节污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较多的肠毒素且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高,预测该鸽屠宰加工环节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致病性,存在引起食物中毒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抗菌药物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晓润 宋爽 +2 位作者 朱丽莹 王文静 陶臻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8-543,共6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SA)是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极易黏附在导管或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导致耐药性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近年研究表明,抗菌药物处于亚抑菌浓度时可影响SA生物膜形成。因此,本文阐述SA生物膜的形成过... 金黄色葡萄球菌(SA)是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极易黏附在导管或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导致耐药性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近年研究表明,抗菌药物处于亚抑菌浓度时可影响SA生物膜形成。因此,本文阐述SA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基因调控,不同抗菌药物在亚抑菌浓度下对SA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有效控制及治疗SA生物膜相关感染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抑菌浓度 抗菌药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形成 作用机制
下载PDF
3种鸡源乳酸菌抑制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比较研究
8
作者 赵桂省 庞天津 +3 位作者 陈甫 刘玮 李福伟 邱慧玲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8-153,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鼠李糖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口乳杆菌3种鸡源乳酸菌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生成的影响。利用置片法对供试菌株培养48 h,定性观察细菌生长与生物被膜的形成;利用96孔微板法定量检测4种细菌生长的OD_(590)值,评价抑制生物被膜生... 试验旨在研究鼠李糖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口乳杆菌3种鸡源乳酸菌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生成的影响。利用置片法对供试菌株培养48 h,定性观察细菌生长与生物被膜的形成;利用96孔微板法定量检测4种细菌生长的OD_(590)值,评价抑制生物被膜生成的效果。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培养12 h开始形成生物被膜,24 h形成典型的生物被膜,并伴有交织链接的生物被膜骨架;3种乳酸菌培养36 h均未见生物被膜骨架,OD_(590)值显示鼠李糖乳杆菌生物被膜厚度优于戊糖片球菌、口乳杆菌。与大肠杆菌共培养发现,3种乳酸菌全菌液和上清液均能显著抑制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生成,抑制效果鼠李糖乳杆菌>口乳杆菌>戊糖片球菌。结果可为探索乳酸菌拮抗大肠杆菌感染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乳杆菌 戊糖片球菌 口乳杆菌 大肠杆菌 生物被膜形成
下载PDF
基于上转换信标探针构建信号放大近红外激发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microRNA检测
9
作者 周学敏 吕姝臻 +2 位作者 张国芳 崔竹梅 毕赛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6,共10页
基于Na YF_(4):Yb^(3+),Tm^(3+)@Na YF_4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和DNA催化发夹组装(Catalytic hairpin reaction,CHA)技术构建近红外激发(Near-infrared,NIR)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micro RNA的高灵敏分析。靶标... 基于Na YF_(4):Yb^(3+),Tm^(3+)@Na YF_4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和DNA催化发夹组装(Catalytic hairpin reaction,CHA)技术构建近红外激发(Near-infrared,NIR)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micro RNA的高灵敏分析。靶标micro RNA-21(mi RNA-21)可与磁珠(Magnetic beads,MBs)表面修饰的发夹H1发生toehold区域介导的链取代反应,发夹H1暴露新的toehold区域与UCNPs表面修饰的发夹H2发生反应,形成H1/H2复合物,同时mi RNA-21被取代并与新的发夹H1反应,此过程将UCNPs固定于MBs表面,而且实现了信号的循环放大。接下来通过磁分离技术,将固定于MBs表面的UCNPs分离出来,在808 nm NIR的激发下产生上转换发光(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UCL),对mi RNA-21的检测范围为0.1~100 nmol/L,检出限为11.3 pmol/L。此外,该荧光生物传感器成功应用于血清样本中mi RNA-21的分析,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纳米颗粒 催化发夹组装 荧光生物传感器 microrna 近红外光
下载PDF
甜面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风味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桑梓晴 谢强 +1 位作者 裴志亮 薛文通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198,共7页
甜面酱是中国传统酿造酱制品,在甜面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代谢功能对其营养品质及风味特征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明甜面酱发酵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发酵过程中霉菌、酵母菌、芽孢杆菌及乳酸菌的多样性、主要功能... 甜面酱是中国传统酿造酱制品,在甜面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代谢功能对其营养品质及风味特征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明甜面酱发酵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发酵过程中霉菌、酵母菌、芽孢杆菌及乳酸菌的多样性、主要功能及其与风味、营养物质形成的关系,旨在为甜面酱品质改良与功能性菌株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面酱 生物 多样性 风味形成 功能性微生物
下载PDF
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效果及其对炎性反应及骨形成生物活性蛋白水平的影响
11
作者 员晓佩 许瑞 侯红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9期1507-1509,共3页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用阿达木单抗治疗的效果及其对炎性反应、骨形成生物活性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8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的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治疗,研究...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用阿达木单抗治疗的效果及其对炎性反应、骨形成生物活性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8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的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45例增加阿达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脊柱功能、炎性反应水平、骨形成生物活性蛋白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评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评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综合评价(BAS-G)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骨硬化蛋白(SOST)水平高于对照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皮肤瘙痒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转氨酶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达木单抗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功能,减轻炎症反应,调节骨形成生物活性蛋白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达木单抗 强直性脊柱炎 炎性反应 形成生物活性蛋白
下载PDF
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其抗真菌耐药性
12
作者 陈婷 李璇 +1 位作者 黄孝天 张陆兵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4年第1期130-135,139,共7页
白念珠菌的生物膜是相对于其悬浮生长状态而言的一种独特的生长形式,是其产生毒力或致病的关键因子,生物膜形态的白念珠菌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表现出高度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感染性... 白念珠菌的生物膜是相对于其悬浮生长状态而言的一种独特的生长形式,是其产生毒力或致病的关键因子,生物膜形态的白念珠菌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表现出高度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新抗真菌药物的开发。文章综述了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4个关键阶段,即黏附、增殖、成熟、扩散以及其耐药性形成的代表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生物 形成过程 抗真菌药
下载PDF
高中生物学科深度学习形成性评价方法的发展与实践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洁 《亚太教育》 2024年第4期112-114,共3页
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为了确保深度学习模型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取得可靠的成果,形成性评价方法的开发和实践变得至关重要。鉴于此,以“高中... 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兴趣。同时,为了确保深度学习模型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取得可靠的成果,形成性评价方法的开发和实践变得至关重要。鉴于此,以“高中生物学科深度学习中形成性评价方法”为主题展开研究,认为其能够促进知识深入理解、提高知识学习效果、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实践措施,包括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提供可衡量的评价依据;选择适当的评价工具,确保与深度学习目标一致;仔细分析学生的评价结果,提供具体的反馈和改进指导等三个方面,以期不断促进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 生物学科 深度学习 形成性评价方法 实践
下载PDF
北京地区犬猫尿源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性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分析
14
作者 陈玉娟 黄克斌 于咏兰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5,共7页
为调查北京地区犬猫尿源奇异变形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现状,并分析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本试验于2018—2019年采集北京地区16只犬和13只猫的符合菌尿标准的尿液样本,以及264株犬源和152株猫源尿液中未鉴定细菌分离... 为调查北京地区犬猫尿源奇异变形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现状,并分析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本试验于2018—2019年采集北京地区16只犬和13只猫的符合菌尿标准的尿液样本,以及264株犬源和152株猫源尿液中未鉴定细菌分离株;分离鉴定奇异变形杆菌,检测其对临床常用的12种抗菌药的耐药性,并分析奇异变形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的情况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显示,共分离获得44株犬源(15.7%)和5株猫源(3.0%)奇异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对阿奇霉素和多西环素耐药率均为98.0%,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为6.1%~73.5%,多重耐药率为79.6%。28株分离株携带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为57.1%,主要基因型为bla TEM型、bla CTX-M-9型和bla OXA-1型;1株分离株携带头孢菌素酶(AmpC),基因型为bla CMY-2型。产ESBLs菌株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P<0.05)。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形成生物被膜阳性率为100%,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度与所选抗菌药的耐药性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犬猫尿源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情况严重,携带ESBLs阳性率较高,形成生物被膜阳性率达100%,临床用药时可选择耐药率较低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变形杆菌 尿源 耐药性 Β-内酰胺酶 生物被膜形成
下载PDF
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15
作者 白宇新 杨彪 +1 位作者 周伟强 孙治王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9期0050-0053,共4页
本文主要目的即针对基于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简单分析。文章首先从形成性评价的基本概述入手,具体分析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不足,接下来针对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任务与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形成性评价... 本文主要目的即针对基于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简单分析。文章首先从形成性评价的基本概述入手,具体分析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不足,接下来针对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任务与方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案,旨在强化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确保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达成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教学模式 病原生物学课程 应用
下载PDF
八种酱腌菜生物胺含量检测及形成原因探讨
16
作者 黄润秋 王琴 +6 位作者 骆建忠 张鹏 蒋玉凤 尹礼国 刘大群 汪冬冬 唐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64-170,共7页
生物胺是食品中的潜在风险物质,近年来酱腌菜中的生物胺积累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收集了全国各地的490份酱腌菜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酱腌菜的生物胺含量进行测定,并基于Pearson相关性对其中8种典型酱腌菜的生物胺形成原... 生物胺是食品中的潜在风险物质,近年来酱腌菜中的生物胺积累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收集了全国各地的490份酱腌菜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酱腌菜的生物胺含量进行测定,并基于Pearson相关性对其中8种典型酱腌菜的生物胺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采集酱腌菜的生物胺含量为0~2093.49 mg/kg,其中80.4%的样品生物胺总量<500 mg/kg,13.5%的样品在500~1000 mg/kg,6.1%的样品生物胺含量≥1000 mg/kg。腐胺、酪胺、尸胺、组胺是酱腌菜中的主要生物胺。不同种类酱腌菜因制作工艺不同,生物胺含量差异较大,南充冬菜的生物胺含量最高,平均生物胺含量为(1031.64±509.26)mg/kg;四川工业盐渍菜、东北酸菜、涪陵榨菜次之,平均含量分别为(722.1±406.10)、(572.88±158.13)和(360.72±318.18)mg/kg;四川传统泡菜、资中冬尖、宜宾芽菜、辣白菜的平均生物胺含量均小于500 mg/kg。总酸、pH值、盐度和发酵时间是影响生物胺积累的关键因素,较高酸度的酱腌菜样品生物胺含量更高,盐度低的酱腌菜样品组胺含量高,发酵时间越长的样品中生物胺含量越高。在微生物方面,乳杆菌属、明串珠菌属、片球菌属和海洋芽孢杆菌属与生物胺含量呈正相关,其中与乳杆菌属的的相关性最显著(P<0.05);德巴利酵母属与组胺呈显著正相关(P<0.05),毕赤酵母属、哈萨克斯坦酵母属、威克汉姆酵母属、东方伊萨酵母属、梗孢酵母属与尸胺、腐胺、酪胺呈正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传统酱腌菜的食品安全评价与生物胺含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腌菜 生物 形成原因 乳杆菌属
下载PDF
形成性评价的构建及应用效果——以院级在线精品课程“生物化学”教学应用为例
17
作者 张洁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9-64,共6页
为探究形成性评价在“生物化学”在线精品课程中的效果,对运城护理职业学院2022级207名学生进行研究。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105人,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实验组(102人,采用形成性评价)。两组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期末考试成绩、... 为探究形成性评价在“生物化学”在线精品课程中的效果,对运城护理职业学院2022级207名学生进行研究。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105人,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实验组(102人,采用形成性评价)。两组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分和学业评价对比,使用SPSS22.0分析发现,实验组在成绩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形成性评价具有显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形成性评价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均显著提升,对评价的认可度也极高,并且形成性评价通过关注学习过程和持续反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但在实践运用过程中仍存在反馈不及时以及多方参与不足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在线精品课程 生物化学 实例分析
下载PDF
飞燕草素调控RhoA/ROCK信号通路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
18
作者 谭蕊 李论 罗登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468-1473,共6页
目的:探讨飞燕草素调控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ROCK)信号通路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方法:将人结肠癌细胞SW620随机分为对照组、飞燕草素低浓度组(含45μmol/L飞燕草素培... 目的:探讨飞燕草素调控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ROCK)信号通路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方法:将人结肠癌细胞SW620随机分为对照组、飞燕草素低浓度组(含45μmol/L飞燕草素培养基培养)、飞燕草素中浓度组(含90μmol/L飞燕草素培养基培养)、飞燕草素高浓度组(含180μmol/L飞燕草素培养基培养)、飞燕草素高浓度+RhoA过表达组(转染RhoA过表达质粒+含180μmol/L飞燕草素培养基培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Transwell及划痕实验分别检测SW620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W620细胞凋亡情况。血管生成实验检测SW620细胞血管生成拟态形成情况。采用RT-qPCR检测SW620细胞RhoA、ROCK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SW620细胞RhoA、ROC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飞燕草素低、中、高浓度组SW620细胞存活率、侵袭细胞数、迁移率、血管生成拟态管状结构数、RhoA和ROCK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VEGF蛋白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降低,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升高(均P<0.05)。与飞燕草素高浓度组比较,飞燕草素高浓度+RhoA过表达组SW620细胞存活率、侵袭细胞数、迁移率、血管生成拟态管状结构数、RhoA和ROCK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VEG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凋亡率降低(均P<0.05)。结论:飞燕草素可能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减弱结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血管生成拟态形成,并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飞燕草素 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恶性生物学行为 血管生成拟态形成
下载PDF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19
作者 王雅文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4年第22期0035-0037,共3页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而形成性评价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评价方式,通过评价学生学习参与度、思维发展、知识...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而形成性评价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评价方式,通过评价学生学习参与度、思维发展、知识应用力的整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反馈引导,能够实现既定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基于此,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针对高中生物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展开研究,在充分掌握形成性评价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意义,并围绕善用课堂提问、巧用生活情境、利用随堂作业、充分利用实验等策略探讨了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策略,以期通过相对完善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中生物 形成性评价
下载PDF
microRNA的生物形成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和肿瘤形成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广峰 付海龙 赵亚萍 《医学综述》 2012年第3期368-370,共3页
microRNA(miRNA)作为一类非编码小分子调控RNAs,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在动物细胞中,miRNA基因的转录初产物pri-miRNA被RNaseⅢ家族酶成员Drosa和DGCR8催化加工成为miRNA前体(pre-miRNA),然后由细胞核转运至细胞质中,经另一种核... microRNA(miRNA)作为一类非编码小分子调控RNAs,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在动物细胞中,miRNA基因的转录初产物pri-miRNA被RNaseⅢ家族酶成员Drosa和DGCR8催化加工成为miRNA前体(pre-miRNA),然后由细胞核转运至细胞质中,经另一种核糖核酸酶ⅢDicer识别剪切为成熟miRNA。在pri-miRNA向成熟miRNA加工转化过程中发生的改变参与细胞生长、分化以及肿瘤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生物形成 细胞生长 细胞分化 肿瘤形成 调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