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potassium lactate on sensory attributes,bacterial community succession and biogenic amines formation in Rugao ham
1
作者 Renyong Liao Ying Wang +4 位作者 Qiang Xia Changyu Zhou Fang Geng Daodong Pan Jinxuan Cao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98-210,共13页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in the effect of potassium lactate on the sensory quality and safety of Rugao ham,sensory attributes,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microorganism community a...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in the effect of potassium lactate on the sensory quality and safety of Rugao ham,sensory attributes,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microorganism community and biogenic amines of Rugao ham manufactured with different potassium lactate levels(0%,0.5%,1%,2%)were investigat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TVBN and biogenic amines was further evaluated.With the increase of potassium lactate from 0%to 2%,the increased sensory scores and the decreased total aerobic bacterial count and TVBN were observed;the abundance of Staphylococcus increased,while the content of Halomonas decreased.LDA effect size(LEf Se)and correlations analysis showed that Staphylococcus equorum and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could be the key species to improve sensory scores and decrease biogenic amines and TVBN.Metabolic pathway analysis further showed that amino acids metabolism and nitrogen metabolism were mainly involved in decreasing TVBN and biogenic amines in the treatment of 2%potassium lac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gao ham Potassium lactate biogenic amines microbial community Metabolic pathways
下载PDF
Sulfonation of (1 →6)-β-D-Glucan (Lasiodiplodan) and Its Antioxidant and Antimicrobial Potential 被引量:2
2
作者 Gabrielle C. Calegari Vidiany A. Q. Santos +3 位作者 Sirlei D. Teixeira Aneli M. Barbosa-Dekker Robert F. H. Dekker Mairio A. A. da Cunha 《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 2017年第12期850-863,共14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ulfonation of (1→6)-β-D-glucan (lasiodiplodan) as a potentiating mechanism for biological functionalities. Lasiodiplodan was sulfonated by the chlorosulfonic 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ulfonation of (1→6)-β-D-glucan (lasiodiplodan) as a potentiating mechanism for biological functionalities. Lasiodiplodan was sulfonated by the chlorosulfonic acid-pyridine method. The modified exopolysaccharide was characterized by FT-IR and 13C NMR spect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and SEM. Antioxidant activity was assessed by the methods of H2O2 and OH radical removal and reducing power. Antimicrobial potential was evaluated by the broth-microdilution method. Sulfonation resulted in a derivative with DS of 0.24. FT-IR analysis indicated the introduction of sulfonyl groups in the macromolecule structure through specific bands in the regions of 1,240 cm-1 and 810 cm-1. 13C NMR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sulfonation occurred at carbon 2 of the glucose residue. Sulfonation led to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biopolymer resulting in a heterogeneous structure with the presence of fibrils. Derivatization promoted an increase in the antioxidant ability of the macromolecule, with a high OH removal potential (74.32%).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against E. coli (Escherichia coli) and S. enterica (Salmonella enterica) typhimurium and fungicidal activity against C. albicans (Candida albicans) and C. tropicalis (Candida tropicalis) were found in the sulfonated sample. Sulfonation potentiated the antioxidant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the biomacromolecule, suggesting that it is a potentiating mechanism of biological 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derivatization microbial polysaccharides bioactivity sulfonate groups.
下载PDF
MICROBIAL PROFILE-CONTROL TECHNOLOGY FOR WATER INJECTOR
3
作者 Zhang Lijun Cui Huikai Zheng Huaxi and Qin Baoyan(Oilield Research Institute of Drilling & Production Technology, Dagang) 《China Oil & Gas》 CAS 1998年第3期160-161,共2页
关键词 microbial POLYSACCHARIDE PROFILE control WATER injection WELL
下载PDF
生物建造体系与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汉龙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共22页
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建设了无数用于生存的栖息地。从远古时代用来遮风挡雨的简易建筑物,到如今的大厦林立、高铁纵横,土木工程建造技术经历了多个时代的更迭。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传统工程建造中高耗能、高排放... 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建设了无数用于生存的栖息地。从远古时代用来遮风挡雨的简易建筑物,到如今的大厦林立、高铁纵横,土木工程建造技术经历了多个时代的更迭。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传统工程建造中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及废弃材料难分解的问题阻碍了双碳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工程建造技术的进步,土木工程建造技术转型迫在眉睫。基于土木工程建造技术发展现状和技术转型需求,提出生物建造的概念,并阐述了生物建造的内涵,构建了生物建造体系,围绕微生物建造、植物建造、动物建造和仿生建造4个类别,从生物建造理论、技术、材料、装备、检验检测和工程案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展望了生物建造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建造 工程建造 微生物建造 植物建造 动物建造 仿生建造
下载PDF
传统发酵食品中基于微生物多样性的生物胺形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隋雨萌 王慧平 +3 位作者 刘嘉琪 孔保华 秦立刚 陈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6-363,共8页
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群落复杂,代谢途径多样,其中具有脱羧酶活性的微生物可代谢游离氨基酸形成潜在的危害因子—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s)。BAs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低分子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由氨基酸脱羧酶脱羧产生。BAs根据其含... 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群落复杂,代谢途径多样,其中具有脱羧酶活性的微生物可代谢游离氨基酸形成潜在的危害因子—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s)。BAs是一类具有生理活性的低分子碱性含氮化合物,主要由氨基酸脱羧酶脱羧产生。BAs根据其含氨量可分为单胺、二胺和多胺,根据其化学结构又可分为脂肪类胺、芳香类胺和杂环类胺,其主要形成途径包括微生物脱羧作用以及醛、酮氨基化和转胺作用。传统发酵食品中含有脱羧酶活性的乳酸菌、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等微生物是主要产胺菌。少量的BAs可以调节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但摄入过多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因此,传统发酵食品中的BAs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解析微生物多样性与BAs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探明发酵食品中BAs形成途径和机制,可以有效控制BAs的产生与积累,以期为提高传统发酵食品安全性及品质提供参考,保证食品安全。本文重点综述了发酵蔬菜、发酵豆制品、发酵乳制品、发酵肉制品以及发酵水产品等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多样性与BAs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了各种发酵食品中的主要产胺菌株,解析BAs形成机制,以期为提高传统发酵食品安全性及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食品 微生物多样性 生物胺 形成机制 相关性
下载PDF
海洋多糖基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烨琳 郭洪辉 +4 位作者 洪专 陈晖 谢全灵 张怡评 张铭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1-360,共10页
益生菌具有多种益生功效,但其在加工、贮存或消化等过程中易受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活性,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以对益生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减少或避免不利环境的影响。海洋多糖作为益生菌微胶囊壁材不仅能够提高益生菌的抗胁迫能力... 益生菌具有多种益生功效,但其在加工、贮存或消化等过程中易受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活性,利用微胶囊技术可以对益生菌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减少或避免不利环境的影响。海洋多糖作为益生菌微胶囊壁材不仅能够提高益生菌的抗胁迫能力和稳定性,改善益生菌产品的感官特性,还能与益生菌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本文分析了不同来源海洋多糖的种类和特性,并概述了海洋多糖基益生菌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同时阐述了海洋多糖基益生菌微胶囊在食品工业、生物医药、养殖饲料等领域的应用,以期为益生菌微胶囊的未来研究方向和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多糖 海洋动物多糖 海洋微生物多糖 微胶囊 益生菌
下载PDF
De Novo Synthesis of Biopaint Using Transformed Bacteria: Analysis of Spectral Intensity Trends and Comparison to Commercial Paint
7
作者 Rathan Duggirala Prasamsi Mikkilineni Ivana Croghan 《Advances in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CAS 2024年第10期543-555,共13页
Background: Commercial paint pigments contain toxic heavy metals that harm humans and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To mitigate these harms, ecologically safe pigments are necessary. Objective: This experiment aims to crea... Background: Commercial paint pigments contain toxic heavy metals that harm humans and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To mitigate these harms, ecologically safe pigments are necessary. Objective: This experiment aims to create a biopaint de-novo using transformed Escherichia coli bacteria and compare it to commercial paint. Method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E. coli bacteria producing magenta pigment were grown in petri dishes. The pigment protein was extracted, filtered, and dehydrated into a crystalline powder. This was mixed with acrylic medium to make biopaint. The biopaint and commercial paint were applied on acrylic paper;red, green, blue, and total spectral intensities were measured daily under different testing conditions. Spectral intensity variability was measured and compared using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Trends in spectral intensity were analyzed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V of biopaint to commercial paint were less than 20% under all testing conditions. Spectral intensities for both biopaint and commercial paint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change during the testing perio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room temperature, heat, and humidity. However, under the cold testing condition, biopaint showed a slight bu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value Conclusion: This experiment proves that E. coli-derived pigments can be used to make biopaint which has a similar durability to commercial paint as measured by the spectral intens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thetic Biology E. coli Protein Pigments Sustainable Paint BIOMATERIALS microbial Pigments biogenic Paint Development
下载PDF
微生物生物被膜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杨卫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8期144-145,156,共3页
水土保持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障,受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水土流失严重。随着科技和生物学的发展,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中的微生物以游离形式和生物被膜形式存在。文章阐述了土壤中生物... 水土保持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障,受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水土流失严重。随着科技和生物学的发展,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中的微生物以游离形式和生物被膜形式存在。文章阐述了土壤中生物被膜的胞外多糖和γ-聚谷氨酸在保持土壤的水肥、改善土壤结构以及增加土壤的稳定性等方面的价值,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被膜在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中的未来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生物被膜 胞外多糖 Γ-聚谷氨酸 水土保持
下载PDF
微生物多糖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9
作者 宋绍富 崔吉 +2 位作者 罗一菁 雷光伦 张忠智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96,共6页
综述包括6个论题:①微生物多糖的分离、提纯及组成分析;②营养物对微生物多糖合成的影响;③微生物多糖合成途径;④微生物多糖合成遗传学;⑤微生物多糖应用研究,概述了作为药品、食品添加剂的应用,详述了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及研究,包括... 综述包括6个论题:①微生物多糖的分离、提纯及组成分析;②营养物对微生物多糖合成的影响;③微生物多糖合成途径;④微生物多糖合成遗传学;⑤微生物多糖应用研究,概述了作为药品、食品添加剂的应用,详述了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及研究,包括黄原胶、酸性胞外多糖Simusan,胞外多糖AGBP在采油中的应用及同时产多糖和表面活性剂的一种细胞工程菌的构建工作;⑥展望。表1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多糖 营养物 黄原胶 生物聚合物 渗透率 矿化度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MBFA9的絮凝机理研究 被引量:47
10
作者 邓述波 余刚 +5 位作者 蒋展鹏 陈忠喜 周抚生 杨殿民 胡筱敏 罗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2-25,共4页
筛选得到的硅酸盐芽孢杆菌产生的絮凝剂 MBFA9具有用量少、絮凝效果好等特点。絮凝剂 MBFA9为阴离子多糖类絮凝剂 ,其絮凝机理为吸附架桥。该絮凝剂絮凝效果好的主要原因是分子量较大 ,含有适宜的羧基 ,使絮凝剂分子能够充分伸展 ,较好... 筛选得到的硅酸盐芽孢杆菌产生的絮凝剂 MBFA9具有用量少、絮凝效果好等特点。絮凝剂 MBFA9为阴离子多糖类絮凝剂 ,其絮凝机理为吸附架桥。该絮凝剂絮凝效果好的主要原因是分子量较大 ,含有适宜的羧基 ,使絮凝剂分子能够充分伸展 ,较好地发挥吸附架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 多糖 絮凝机理 微生物絮凝剂 MBFA9
下载PDF
拟杆菌与肠道微生态 被引量:32
11
作者 李亚丹 任宏伟 +1 位作者 吴彦彬 边艳青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1-285,共5页
人和动物的肠道正常微生态体系对于维持机体的健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介绍了肠道中的优势厌氧菌——拟杆菌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从其基因组角度揭示它对宿主益生作用的根源,为进一步认识动物与其共生菌的互惠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 人和动物的肠道正常微生态体系对于维持机体的健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介绍了肠道中的优势厌氧菌——拟杆菌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从其基因组角度揭示它对宿主益生作用的根源,为进一步认识动物与其共生菌的互惠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动物肠道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 拟杆菌 基因组 多糖水解
下载PDF
陕西宁强早志留世灰泥丘中微生物及其造岩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廷山 边立曾 +2 位作者 俞剑华 兰光志 孙蓬育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63-266,共4页
通过扫描电镜分析 ,在陕西宁强早志留世深缓坡微晶灰泥丘中发现 3种微生物化石 ,分别为 :( 1 )表面光滑卵球体 ,其大小为 5μm× 3μm ,壳体表面光滑 ,长轴端具有圆形凹坑或凸起 ,可能为芽体及芽痕 ;此类化石能与真菌类菌孢对比 ;( ... 通过扫描电镜分析 ,在陕西宁强早志留世深缓坡微晶灰泥丘中发现 3种微生物化石 ,分别为 :( 1 )表面光滑卵球体 ,其大小为 5μm× 3μm ,壳体表面光滑 ,长轴端具有圆形凹坑或凸起 ,可能为芽体及芽痕 ;此类化石能与真菌类菌孢对比 ;( 2 )表面粗糙的椭球体 ,其大小为 60 μm× 50 μm ,壳体表面粗糙 ,具蠕虫状断续条纹 ,并有方解石胶结物生长 ;( 3)网格状结构 ,由钙化的胶质席状物及枝状物组成 ,网呈枝状分叉 ,盖覆于灰泥之上并参加造岩。经能谱分析 ,所有微生物化石均由碳酸钙组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化石 灰泥丘 造岩作用 早志留世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MBFTRJ21的絮凝机理 被引量:37
13
作者 秦培勇 张通 陈翠仙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9-72,共4页
筛选得到的乳酸杆菌属 (Lactobacillus)具有用量少絮凝效果好等优点 .蒽酮反应、考玛斯亮蓝、Elson Morgan反应表明 ,絮凝剂MBFTRJ2 1为粘多糖类高分子絮凝剂 ;ξ电位测定及氢键和离子键检验结果表明 ,絮凝剂和碱泥之间的作用力为氢键 ... 筛选得到的乳酸杆菌属 (Lactobacillus)具有用量少絮凝效果好等优点 .蒽酮反应、考玛斯亮蓝、Elson Morgan反应表明 ,絮凝剂MBFTRJ2 1为粘多糖类高分子絮凝剂 ;ξ电位测定及氢键和离子键检验结果表明 ,絮凝剂和碱泥之间的作用力为氢键 ;絮凝剂的热处理和KIO4处理表明 ,其活性成分为蛋白质和糖胺 ;絮凝过程中粒度分析表明 ,絮凝过程存在架桥作用 .其絮凝机理为 :絮凝剂和碱泥在絮凝剂的活性部位———糖胺中的氨基以氢键的形式结合 ,然后再经过架桥作用絮凝沉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碱碱泥 絮凝机理 微生物絮凝剂 架桥作用 粘多糖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MBFGA1的结构鉴定及絮凝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媛媛 杨朝晖 +4 位作者 曾光明 汪理科 黄兢 魏淑梅 冯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8-285,共8页
以对高岭土的絮凝率为指标对GA1发酵液中各组分的絮凝活性进行预分析,确定MBFGA1精产品为该絮凝剂的核心有效成分.通过丙酮沉淀法提取MBFGA1粗产品,经Sevage试剂纯化后得到MBFGA1精产品,采用全波长扫描、苯酚-硫酸法及考马斯亮蓝法鉴定... 以对高岭土的絮凝率为指标对GA1发酵液中各组分的絮凝活性进行预分析,确定MBFGA1精产品为该絮凝剂的核心有效成分.通过丙酮沉淀法提取MBFGA1粗产品,经Sevage试剂纯化后得到MBFGA1精产品,采用全波长扫描、苯酚-硫酸法及考马斯亮蓝法鉴定精产品为多糖类物质,并经2次凝胶过滤层析分离获得MBFGA1-1和MBFGA1-2两组分;分别使用电镜(ESEM)、红外光谱(FTIR)、高效液相色谱(HPLC)以及气相色谱(GC)对MBFGA1、MBFGA1-1和MBFGA1-2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MBFGA1为线性长链状分子结构,多糖主链上单糖间的连接主要为α-型糖苷键,含有羟基,羧基,甲氧基等有利于絮凝的基团;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测定MBFGA1-1分子量为1.18 106D,单糖组成为0.3木糖:1甘露糖:1.09葡萄糖,另含有少量鼠李糖;MBFGA1-2分子量为3.08 103D,单糖组成为0.68鼠李糖:0.28木糖:1.82甘露糖:1半乳糖:3.73葡萄糖.根据分析结果推测絮凝机理主要为吸附架桥,其中MBFGA1的大分子量以及所含的极性基团使得絮凝剂长链结构分子能够充分伸展,较好地发挥吸附架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多糖 分子结构 絮凝 絮凝活性 絮凝机理
下载PDF
内蒙胜利褐煤生物产气前后微生物群落变化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晗 何环 +3 位作者 王江泽 谭凯丽 赵娜 任恒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24-1231,共8页
为研究微生物群落在褐煤生物产气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产气前后煤样性质的变化。以内蒙古胜利褐煤为产气底物,寺河矿区煤层气井排出水中富集产气微生物为出发菌群,在实验室开展褐煤生物产气实验,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产气前后微... 为研究微生物群落在褐煤生物产气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产气前后煤样性质的变化。以内蒙古胜利褐煤为产气底物,寺河矿区煤层气井排出水中富集产气微生物为出发菌群,在实验室开展褐煤生物产气实验,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产气前后微生物群落变化,并利用气相色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褐煤产甲烷量和产气前后煤样物化性质及其煤表面的菌体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胜利褐煤可以被所富集得到的菌群利用并产生甲烷,产气周期为49 d,期间累计产甲烷量为83. 1 mL,净产甲烷率为7.84 mL/g煤。褐煤生物产气微生物样本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主要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WWE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和少量的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原始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较高,经褐煤和基本培养基培养产气后,群落多样性降低。在微生物属水平上菌群结构变化较大,其中W22,Proteiniclasticum,VadinCA02,Tissierella_soehngenia,Clostridium, Dasulfovibrio等菌属在产气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内蒙胜利褐煤挥发分较高,富氢、富氧,煤表面结构松散有明显裂隙,有利于微生物附着降解,适宜进行生物产气试验。褐煤经微生物作用产气后,水分、灰分、挥发分均降低,固定碳百分比升高,H/C升高,S元素比例下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到产气体系中煤表面附着大量短杆状和球状微生物,并存在类似微生物纳米导线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生物产气 群落变化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生物成因煤层气形成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郭红光 余志晟 +1 位作者 魏敏 张洪勋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生物成因煤层气广泛分布于全球煤层气田,是煤层气研究的重点.微生物是生物成因煤层气形成的关键因素.生物成因煤层气相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将有助于解析生物成因气的形成机理,促进煤层气的开采和开发,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 生物成因煤层气广泛分布于全球煤层气田,是煤层气研究的重点.微生物是生物成因煤层气形成的关键因素.生物成因煤层气相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将有助于解析生物成因气的形成机理,促进煤层气的开采和开发,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文分析微生物在生物成因煤层气生成中的作用,总结当前国内外关于煤层气田原位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旨在为生物成因气相关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煤层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生物成因气 微生物多样性 产甲烷菌
下载PDF
韦兰胶的特性、生产和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郭建军 李建科 +3 位作者 陈芳 赵燕 霍树春 高炜丽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08年第2期87-91,共5页
韦兰胶是一种新型微生物多糖,本文简要介绍了韦兰胶的结构、性能;综述了它在石油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以及水泥工业中的应用;进一步介绍了它的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 韦兰胶 微生物多糖 特性 应用
下载PDF
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在岩性气藏勘探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为例 被引量:26
18
作者 张春林 庞雄奇 +4 位作者 梅海 黎茂稳 徐子远 梅博文 Daniel Hitzman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0-315,共6页
为了有效识别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岩性生物气藏,以台南—台东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微生物勘探技术试验研究。东西向长24 km的采样测线横穿工区,在各采样点(间隔150 m)采集20 cm深度处的土壤200 g,样品共156个,由美国GMT公司完成甲烷氧化菌... 为了有效识别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岩性生物气藏,以台南—台东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微生物勘探技术试验研究。东西向长24 km的采样测线横穿工区,在各采样点(间隔150 m)采集20 cm深度处的土壤200 g,样品共156个,由美国GMT公司完成甲烷氧化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20 cm深度处土壤湿度可维持甲烷氧化菌的生长;pH值平均为8.20,不抑制甲烷氧化菌生长;大量样品全盐盐度大于20%,高盐度降低了甲烷氧化菌的浓度,但气藏区与非气藏区微生物浓度差别显著,气藏上方盐度高达50%以上仍发育微生物异常;而且探井试气产量与其上方微生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微生物勘探技术适用于三湖坳陷。利用微生物异常判断,在台南9井东侧1 km处、台南气田西侧边界以外可能存在含气丰度高于台南9井的岩性气藏,是较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勘探 柴达木盆地 三湖坳陷 生物气 岩性气藏 盐碱地 甲烷氧化菌
下载PDF
结冷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小勇 李洪军 +1 位作者 贺志非 董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96,共3页
结冷胶是一种微生物胞外多糖。文中主要介绍了结冷胶的组成、基本特性、制备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 食品工业 结冷胶 应用 微生物胞外多糖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及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焦扬 高海宁 +2 位作者 郑秀芳 梁倩倩 李彩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0-133,共4页
考察了一株产絮凝剂细菌BK-4所产絮凝剂的絮凝能力、组成及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接种量2%、培养24 h后BK-4菌发酵液的最大絮凝率可达96.9%。发酵液的主要组成为多糖,提取方法对粗提物的絮凝率有明显影响,水溶醇沉法粗提物的最大絮凝率可... 考察了一株产絮凝剂细菌BK-4所产絮凝剂的絮凝能力、组成及抗氧化性。结果表明,接种量2%、培养24 h后BK-4菌发酵液的最大絮凝率可达96.9%。发酵液的主要组成为多糖,提取方法对粗提物的絮凝率有明显影响,水溶醇沉法粗提物的最大絮凝率可达95.6%,粗提物多糖含量为1.65 g/L时对DPPH自由基的捕获率可达最大值39.6%;粗提物多糖含量为2.2 g/L时,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20.7%。BK-4菌多糖具有抗氧化与促氧化的双重作用,由此,当发酵所产絮凝剂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应该分离产物,以便较好保持絮凝剂产生菌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絮凝率 多糖 抗氧化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