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eozoic Accretionary Terranes in Northern Tianshan, NW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舒良树 陈云棠 +1 位作者 卢华复 印栋浩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0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During the Paleozoic, the Northern Tianshan region of China in Central Asia consists of 7 allochthonous terranes which were situated in the ancient Sino\|Mongolian Ocean as volcanic arcs and splitted continental fragm... During the Paleozoic, the Northern Tianshan region of China in Central Asia consists of 7 allochthonous terranes which were situated in the ancient Sino\|Mongolian Ocean as volcanic arcs and splitted continental fragments. The tectonic framework was similar to that of Southwest Pacific today. In the Late Paleozoic, these terranes started mutual amalgamation to cause strong thrusting. At the end of Carboniferous, the Sino\|Mongolian ocean including several inter\|terrane small sea basins closed and these terranes accreted on the margins of the Siberian and Tarim continents. The 6 ophiolitic zones among the terranes recorded this collision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岩层 天山地区 新疆 石炭纪 碰撞事件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Terrane Tectonics in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郭令智 舒良树 +4 位作者 施央申 卢华复 马瑞士 张庆龙 贾东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1996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lest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he terrane tectonics of China. The terranes of China distributed around various plates may be divided into four terrane belts of different ages and sizes, i. 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lest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he terrane tectonics of China. The terranes of China distributed around various plates may be divided into four terrane belts of different ages and sizes, i. e., the East China, Northwest China, Southwest China and Qinling-Dabie terrane belts. Among them, the East China belt may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composite terrane groups; each terrane group is composed of several terranes that were formed roughly at the same time and have distinct geologic histories. The accretion of China’s terranes involves three types: the collision type, the flake-thrusting type, and the docking type. The results of the latest study in the five widening fields and some advances in the metheds of research on the terrane tectonics in China are presented in the present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层构造 中国 秦岭-大别山地区 地质构造 华东地区 西北地区 西南地区
下载PDF
Terrane Tectonics in the Northeast Part of Northeast of China
3
作者 Sun Jiapeng Ye Mao +1 位作者 Dong Yongsheng Sun Weizhi 《Global Geology》 2000年第1期48-53,共6页
As the members of Chinese Group of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project of “Mineral Resources, Metallogenesis, and Tectonics of Northeast Asia”, the authors had the opportunity to review the recent achievement of r... As the members of Chinese Group of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project of “Mineral Resources, Metallogenesis, and Tectonics of Northeast Asia”, the authors had the opportunity to review the recent achievement of regional geology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is confined to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nature, com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terranes in a part of Northeast China. Nine terranes were recognized. A splicing pattern of when and how the amalgamation of 9 terranes into one microcontient is proposed 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ontinent terrane accretion
下载PDF
Hercynian Orogenic Fold Belts and the Terrane Tectonics in Northern Xinjiang, China
4
作者 曹荣龙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3年第9期747-752,共6页
There are eight Hercynian orogenic fold belts in northern Xinjiang.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 is that the orogeny was related to collision between the Siberian plate, Kazakhstan-Junggar and Tarim-Sinokorean plates. Th... There are eight Hercynian orogenic fold belts in northern Xinjiang. The traditional viewpoint is that the orogeny was related to collision between the Siberian plate, Kazakhstan-Junggar and Tarim-Sinokorean plates. The recent investigation indicates that in northern Xinjiang, geological entity of continental plate did not exist during the Hercynian cycl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orogenic processes in this area are the results of displacement and accretion between the Tarim terrane, Junggar terrane, central Tianshan (Ili-Isaik L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CYNIAN CYCLE orogene accreted terrane
原文传递
蒙古高原的地壳和上地幔构造概况
5
作者 杨文采 陈召曦 石战结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8-228,共11页
地球物理调查和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现今蒙古高原的地壳构造主要是由于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两次大洋闭合和拼合造山作用形成的。其中古亚洲洋闭合作用主要发生在蒙古高原的西部和南部,造成阿尔泰碰撞造山带地壳隆升、乌布斯-... 地球物理调查和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现今蒙古高原的地壳构造主要是由于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茨克洋两次大洋闭合和拼合造山作用形成的。其中古亚洲洋闭合作用主要发生在蒙古高原的西部和南部,造成阿尔泰碰撞造山带地壳隆升、乌布斯-巴彦洪戈尔地壳沉降,也牵连到杭爱山地块发生次级的地壳隆升。蒙古高原的东部,中生代古蒙-鄂洋封闭时没有发生强烈的碰撞,上、下阿穆尔地体和锡林浩特地体就完全拼合成陆地。这种类型的拼合造山,速度缓慢的陆-陆俯冲起主要作用。当然,速度缓慢的陆-陆俯冲作用同样会造成众多的地壳变形和岩浆侵入,使大陆增生。蒙-鄂洋的闭合没有发生明显的地壳缩短加厚,而是发生大规模幔源岩浆侵入,使地壳熔解和结晶基底快速克拉通化。在蒙古下方的上地幔,有反映上地幔羽毛状热流体上涌的痕迹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动力学 蒙古高原 拼合造山 地壳构造 大陆增生
下载PDF
西秦岭楔的构造属性及其增生造山过程 被引量:104
6
作者 闫臻 王宗起 +2 位作者 李继亮 许志琴 邓晋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08-1828,共21页
西秦岭楔是叠置于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并插入祁连和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内部的楔形地质体,以大面积出露三叠系并发育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大型韧性剪切带、中生代火山-岩浆作用和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为典型特征,具有增生造山作用的... 西秦岭楔是叠置于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并插入祁连和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内部的楔形地质体,以大面积出露三叠系并发育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大型韧性剪切带、中生代火山-岩浆作用和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为典型特征,具有增生造山作用的典型特征。这些蛇绿混杂岩带和岛弧钙碱性火山-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均具有向南逐渐变年轻的空间演化特征,显示了特提斯洋演化过程中海沟具有向南撤退的基本特征。砂岩碎屑组成以及源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秦岭楔三叠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其碎屑沉积物来自于古特提斯洋北侧的增生杂岩及岛弧。丰富的岛弧钙碱性火山-岩浆岩和沉积组合以及赋存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均与东昆仑及南秦岭相一致,呈现出相似的岩石组合类型以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这些事实表明,三叠纪时期,东昆仑、西秦岭以及祁连造山带是一个有机整体,自西向东存在一条三叠纪增生岩浆弧。锆石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成分结果则表明,该增生岩浆弧部分岩浆来自于俯冲增生杂岩的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造山 活动大陆边缘 蛇绿混杂岩 增生弧 西秦岭楔
下载PDF
新疆北部古生代大陆增生构造 被引量:87
7
作者 舒良树 卢华复 +3 位作者 印栋浩 马瑞士 夏飞 卢汉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9-63,共5页
古生代亚洲中部是一幅两陆夹一洋、洋中多地体的构造图案,大地构造框架与现代西南太平洋格局十分相似。中亚造山带是晚古生代复杂地体的拼贴带。新疆北部古生代存在4类成因的8个地体构造。它们以裂解陆块地层块体、海山和火山弧的形式... 古生代亚洲中部是一幅两陆夹一洋、洋中多地体的构造图案,大地构造框架与现代西南太平洋格局十分相似。中亚造山带是晚古生代复杂地体的拼贴带。新疆北部古生代存在4类成因的8个地体构造。它们以裂解陆块地层块体、海山和火山弧的形式散布在中蒙大洋中,诸地体间是一系列的小洋盆。晚古生代,这些地体开始彼此拼贴并导致强烈推覆作用。石炭纪末—二叠纪初,中蒙大洋闭合,散布其中的诸地体分别增生到塔里木大陆北缘和西伯利亚大陆南缘。北天山—准噶尔地区6条蛇绿岩带记录了诸地体间碰撞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晚古生代 大陆增生 地体 板块构造 造山带 蛇绿岩 火山岩
下载PDF
北秦岭武关地区丹凤群斜长角闪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SHRIMP测年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0
8
作者 闫臻 王宗起 +3 位作者 陈隽璐 闫全人 王涛 张英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33-1646,共14页
本文运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对分布于丹凤县武关地区的丹凤群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相对系统研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套岩石为岛弧钙碱性玄武岩,不具备蛇绿岩单元组成特性。锆石SHRIMP测年结果表明,该套岩石中包含有古... 本文运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对分布于丹凤县武关地区的丹凤群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相对系统研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套岩石为岛弧钙碱性玄武岩,不具备蛇绿岩单元组成特性。锆石SHRIMP测年结果表明,该套岩石中包含有古元古代~晚泥盆世(2489~360Ma)多个时期的锆石;锆石CL图像以及锆石形状研究以及区域同位素年代学、古生物化石资料共同显示,丹凤群中可能包含有泥盆纪岩石组合。分析前人对丹凤群的区域研究资料,我们认为丹凤群并非一套具有单一地层时代以及相同构造环境的岩石地层单位,而是一套由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的岩石组合构成的俯冲-增生杂岩。区域上,丹凤群与其南侧的武关岩群、罗汉寺岩群以及部分刘岭群共同构成华北板块南缘俯冲-增生体系,其中分布有大量与俯冲作用相关的泥盆纪钙碱性侵入体,这些事实进一步证明华北板块南缘洋盆消亡时间上限至少可以持续到晚泥盆世末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角闪岩 岛弧 俯冲-增生杂岩 丹凤群 北秦岭
下载PDF
保山地体寒武纪基性火山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徐晓尹 蔡志慧 +4 位作者 陈希节 李化启 曹汇 黄学猛 段向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04-1117,共14页
保山地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有关保山地体的岩浆作用研究大多集中在中生代及新生代,针对古生代岩浆作用的讨论较少。对云南省保山邦迈地区蒲满哨群中变质基性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m-Nd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这些变质基性... 保山地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有关保山地体的岩浆作用研究大多集中在中生代及新生代,针对古生代岩浆作用的讨论较少。对云南省保山邦迈地区蒲满哨群中变质基性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m-Nd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这些变质基性岩可分为2组:一组为斜长角闪岩,另一组为黑云斜长角闪岩。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为536.7Ma,黑云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为532.0Ma。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玄武安山岩,黑云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碱性玄武岩。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及多种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二者分别具有富集型大洋中脊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保山地体邦迈变质基性岩为洋脊俯冲的产物。在新元古末期—早古生代,保山地体与拉萨地体、喜马拉雅地体等类似,皆位于冈瓦纳大陆边缘,且共同经历了增生造山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保山地体 早古生代 变质基性岩 增生作用 冈瓦纳
下载PDF
跃进山岩系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杨金中 邱海峻 +1 位作者 孙加鹏 张兴洲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380-385,共6页
深入研究了跃进山岩系的物质组成与构造特点,确认其为佳木斯地体东缘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增生杂岩,探讨了该杂岩形成与演化的构造作用过程。
关键词 跃进山岩系 跃进山地体 增生杂岩 黑龙江
下载PDF
桐柏山南坡的脆-韧性逆冲推覆构造 被引量:2
11
作者 韦必则 韩书杰 +1 位作者 周汉文 何斌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51-158,共8页
桐柏山南坡广泛出露的前寒武纪3个变质地体中,发育了多期脆-韧性逆冲推覆构造。本文详述了它们的几何学、岩石变形特点和运动学特征,并讨论了它们在桐柏造山带自古元古代晚期到中生代漫长的地壳构造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地质意义。
关键词 变质地体 脆韧性 推覆构造 桐柏山
下载PDF
东疆阿齐山—黄山复合地体的沉积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竺国强 马润则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2年第1期26-37,共12页
优地槽型阿齐山—黄山复合地体在石炭纪的沉积特征明显受其边界断裂带的控制。不同阶段各断裂带活动性质,活动强度的差异导致南北两亚地体沉积物成分、厚度的变化。阿齐山—黄山复合地体的演化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与边界断裂带的相应演... 优地槽型阿齐山—黄山复合地体在石炭纪的沉积特征明显受其边界断裂带的控制。不同阶段各断裂带活动性质,活动强度的差异导致南北两亚地体沉积物成分、厚度的变化。阿齐山—黄山复合地体的演化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与边界断裂带的相应演化阶段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体 沉积特征 新疆
下载PDF
扎河坝蛇绿岩锆石U-Pb年龄、Hf-O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潘成泽 邱林 +1 位作者 叶现韬 董永观 《华东地质》 2016年第2期106-112,共7页
扎河坝蛇绿岩位于准噶尔北缘,是扎河坝—阿尔曼太蛇绿混杂岩带的一部分。通过对蛇绿混杂岩中堆晶辉长岩和凝灰岩夹层的锆石U-Pb年龄及Hf-O同位素进行研究,获得堆晶辉长岩的结晶年龄为485±4Ma,凝灰岩的喷发年龄为401±2.5Ma。... 扎河坝蛇绿岩位于准噶尔北缘,是扎河坝—阿尔曼太蛇绿混杂岩带的一部分。通过对蛇绿混杂岩中堆晶辉长岩和凝灰岩夹层的锆石U-Pb年龄及Hf-O同位素进行研究,获得堆晶辉长岩的结晶年龄为485±4Ma,凝灰岩的喷发年龄为401±2.5Ma。辉长岩极度亏损Hf同位素,εHf(t)为13~20,δ^(18)O峰值为+5.37‰,显示其具有地幔特征。凝灰岩锆石的Hf同位素亏损程度低于堆晶辉长岩,εHf(t)为1.4~9.2。扎河坝蛇绿岩具有典型的SSZ型蛇绿岩特征,是通过俯冲增生到洋内弧弧前的蛇绿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河坝 蛇绿岩 年龄 同位素 地质意义
下载PDF
地体的单向和多向聚合与离散
14
作者 朱文斌 王玺 葛荣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4-138,共15页
地体构造是对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它受控于全球板块动力学体系,因此不能将地体与板块割裂开来去研究。其相对于刚性板块的小规模、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了解全球板块的离散和大陆的拼贴增生过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地体构造无处不在,... 地体构造是对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它受控于全球板块动力学体系,因此不能将地体与板块割裂开来去研究。其相对于刚性板块的小规模、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了解全球板块的离散和大陆的拼贴增生过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地体构造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中、新生代陆缘造山带中,也存在于古老造山带中,一些古老的克拉通实际上也是由不同的地体拼合而成的。地体的运动包括聚合、离散和走滑三种方式,地体的增生作用是聚合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导致大陆的生长扩大,而地体的离散作用联合增生作用,决定了现代大陆的轮廓。分析地体聚合和离散的过程,可以发现有两种不同的模式,即单向聚合-离散和多向聚合-离散,它们对应了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地体的单向聚合-离散可以由大洋的俯冲增生或大陆汇聚碰撞而导致,但在这个过程中,大洋向大陆的单向俯冲起到了主导作用。地体的多向离散和聚合与岩石圈的裂解与汇聚有密切联系,从全球构造演化的格局来看,岩石圈裂解与汇聚的方向本身具有多向性,这就导致了一些微陆块地体与具洋壳性质的地体一同发生多向离散和聚合。地体的单向离散和聚合会因构造变动而转变为多向离散和聚合,俯冲板片回转与海沟后撤会导致俯冲带弯曲和俯冲方向的改变,这是引起上述转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体构造 板块构造 聚合作用 离散作用 拼贴增生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中生代晚期增生过程的数值模拟:以那丹哈达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陶建丽 楼达 +7 位作者 戴黎明 李三忠 董昊 马芳芳 兰浩圆 李法坤 王亮亮 刘泽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4-185,共12页
许多现存造山带中均发现了洋岛玄武岩(OIB)和地幔柱型蛇绿岩记录,因此洋底高原增生是大陆生长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对控制洋底高原增生过程的机制仍不清楚。采用热-机械-岩石学模型数值模拟研究洋底高原的陆缘增生过程,结果显示洋底高原向... 许多现存造山带中均发现了洋岛玄武岩(OIB)和地幔柱型蛇绿岩记录,因此洋底高原增生是大陆生长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对控制洋底高原增生过程的机制仍不清楚。采用热-机械-岩石学模型数值模拟研究洋底高原的陆缘增生过程,结果显示洋底高原向大陆边缘增生具有3个控制因素:(1)减薄的大陆边缘;(2)海洋岩石圈中的“薄弱”层;(3)年轻的洋底高原。模拟结果与中国东北地区那丹哈达地体的野外构造解析结果和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揭示了洋底高原和东北亚大陆边缘的强烈挤压引起俯冲带的应变集中,产生与阿尔卑斯型褶皱相关的高角度逆冲断层和背冲断层,并伴随低级变质作用的构造折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底高原增生 数值模拟 构造折返 那丹哈达地体
下载PDF
新疆多旋回构造与板块运动 被引量:53
16
作者 陈哲夫 梁云海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1年第2期95-107,共13页
本文根据30多年的地质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资料,应用多旋回构造与板块运动相结合的学术观点,对新疆大地构造各单元特点,不同类型的地槽、地台及其演化,多旋回构造与板块运动等进行了全面论述.
关键词 多旋回构造 板块运动 构造域 弧系增生 裂谷开合 盆地拉申 地体拼合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早古生代地体的拼合与增置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双庆 《内蒙古地质》 1997年第1期18-23,共6页
内蒙古中部布龙山、温都尔庙一带的蛇绿岩套、蓝门石片岩及其南邻的华北地台两者在空间上以川井-布鲁台庙深大断裂带为界,在时间上具有截然不同的地质演化特点。其内部在构造演化史上也不尽相同,可进一步划分为布龙山-哈拉地层地体... 内蒙古中部布龙山、温都尔庙一带的蛇绿岩套、蓝门石片岩及其南邻的华北地台两者在空间上以川井-布鲁台庙深大断裂带为界,在时间上具有截然不同的地质演化特点。其内部在构造演化史上也不尽相同,可进一步划分为布龙山-哈拉地层地体和白乃庙-温都尔庙混杂地体。这两个曾分离着的地体,经长时期的运移,于晚志留世之前拼合联为一体,构成早古生代联合地体。直到早二叠世才增置于中朝古板块北缘(或华北地台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层地体 地层地体 混杂地体 联合地体 拼合 增置 中朝古板块
下载PDF
沂沭推覆拼贴带与山东地区金伯利岩
18
作者 严开健 《资源调查与环境》 1989年第4期43-50,共8页
本文就沂沭推覆拼贴带构造地质特徽结合山东地区金伯利岩的时空关系探讨进一步寻找含金刚石金伯利岩的可能性。
关键词 地体推覆拼贴带 底脱覆滑断裂 壳中型金伯利岩 壳幔型金伯利岩 山东
下载PDF
Two-step exhumation of Caucasian intraplate rifts:A proxy of sequential plate-margin collisional orogenies
19
作者 William Cavazza Thomas Gusmeo +4 位作者 Massimiliano Zattin Victor Alania Onise Enukidze Sveva Corrado Andrea Schito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68-84,共17页
Intraplat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is diagnostic of tectonic stress regime changes linked to plate interactions and can result from superposed tectonic events whose single contributions are hardly distinguishable.In th... Intraplat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is diagnostic of tectonic stress regime changes linked to plate interactions and can result from superposed tectonic events whose single contributions are hardly distinguishable.In this paper,we present a set of integrated thermochronologic inverse models along a 140 km-long transect across the central Greater Caucasus and the adjacent Adjara-Trialeti fold-and-thrust belt of Georgia,two intraplate orogens produced by structural inversion of parallel continental rift zones located on the Eurasian plate.Our dataset allows to distinguish discrete and superposed deformation episodes and quantify their respective contributions to orogenic exhumation.The integration of(U-Th)/He analysis on apatite and zircon,fission-track analysis on apatite,and peak-temperature determinations(clay mineralogy,organic matter petrography,Raman spectroscopy)shows that structural inversion was punctuated by two incremental steps starting respectively in the latest Cretaceous and the mid-Miocene.Latest Cretaceous partial inversion of the Greater Caucasus is document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placed in a geographically wider context of coeval deformation.The two episodes of intraplate structural inversion,exhumation,and sediment generation are chronologically and physically correlated with docking of(i)the Anatolide-Tauride-Armenian terrane(Late Cretaceous-Paleocene)and(ii)Arabia(Miocene hard collision)against the southern Eurasian plate margin.Intraplate deformation in the Caucasian domain was triggered by far-field propagation of plate-margin collisional stress which focused preferentially along rheologically weak rift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plate deformation Far-field tectonics Greater Caucasus Structural reactivation terrane accre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