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脂质代谢重编程探讨健脾化痰法调节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
1
作者 招金娣 廖凌虹 《河南中医》 2024年第9期1454-1458,共5页
痰与脂质皆源于五谷化生之津液,痰为致病因素,脂质属生理成分,津液输布异常致痰液积聚,而见脂质代谢异常,机体阴平阳秘的内环境遭到破坏,形成适合肿瘤生长的微环境,遂生癌瘤。脂质代谢紊乱是结直肠癌的典型特征,血脂的异常也会影响肿瘤... 痰与脂质皆源于五谷化生之津液,痰为致病因素,脂质属生理成分,津液输布异常致痰液积聚,而见脂质代谢异常,机体阴平阳秘的内环境遭到破坏,形成适合肿瘤生长的微环境,遂生癌瘤。脂质代谢紊乱是结直肠癌的典型特征,血脂的异常也会影响肿瘤微环境,导致免疫抑制。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脾之功能受损而见津液运化失常,健运脾胃使津液输布异常得以纠正,积聚之痰浊得以运行。在脂质代谢紊乱而无肿瘤时,健脾化痰可及时纠正脂质紊乱的状态;肿瘤发生后健脾化痰阻止“痰环境”继续发展,进而调节结直肠癌的肿瘤微环境,从而抑制正常细胞的变异及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使肿瘤微环境中发生脂质代谢重编程,机体趋于阴平阳秘,抑制适合肿瘤生长的内环境的发生发展,且脾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健运脾胃调节机体免疫,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代谢重编程 健脾化痰法 结直肠癌 肿瘤微环境
下载PDF
负压封闭结合局部氧疗用于创伤性慢性伤口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蒋琪霞 徐娟 +3 位作者 郭艳侠 黄秀玲 彭青 李晓华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2期13-16,共4页
目的评价负压封闭结合局部氧疗用于创伤性慢性伤口除菌抑菌和改善伤口微环境的效果。方法将64例创伤性慢性伤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负压封闭伤口治疗;观察组在负压封闭伤口治疗基础上24h局部给氧,持续12d。12d后两组... 目的评价负压封闭结合局部氧疗用于创伤性慢性伤口除菌抑菌和改善伤口微环境的效果。方法将64例创伤性慢性伤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负压封闭伤口治疗;观察组在负压封闭伤口治疗基础上24h局部给氧,持续12d。12d后两组继续按湿性疗法处理伤口或手术治疗,直至愈合或3个月止。两组干预3、6、9、12d评估测量伤口渗液pH、伤口温度,干预前和12d分泌液细菌培养监测伤口细菌阳性率;3个月内的治愈率和愈合时间。结果干预后12d观察组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渗液pH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1)。伤口温度随治疗时间增加而升高,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1)。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负压封闭结合局部氧疗治疗优化了伤口微环境,强化了除菌抑菌作用,有助于提高伤口治愈率和缩短愈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慢性伤口 负压封闭辅助闭合 负压伤口治疗 局部氧疗 微环境
下载PDF
中医药调节胃癌炎症微环境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婉珍 胡莹 +1 位作者 邵长乐 朱方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484-2487,共4页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高居恶性肿瘤第2位。近年来研究显示,肿瘤炎症微环境在胃癌的发生、侵袭及转移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胃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但其5年生存率仍较低,且患者生活质量较差。中...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高居恶性肿瘤第2位。近年来研究显示,肿瘤炎症微环境在胃癌的发生、侵袭及转移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胃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但其5年生存率仍较低,且患者生活质量较差。中医药在提高患者免疫力及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从中医药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节性T细胞及髓源性抑制细胞等胃癌炎症微环境的调节作用方面作一综述,为探讨中医药预防及辅助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胃癌 肿瘤炎症微环境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组织特异性间充质干细胞的牙周再生对比 被引量:4
4
作者 朱斌 赵喜聪 +1 位作者 李楠 金岩 《口腔生物医学》 2015年第3期150-154,共5页
目的:对比不同特异性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牙周再生能力。方法:体外培养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 PDLSCs),人颌骨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jaw-derived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 目的:对比不同特异性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牙周再生能力。方法:体外培养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h PDLSCs),人颌骨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jaw-derived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JBMMSCs)和人髂骨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iliac-derived BMMSCs,h IBMMSCs),成骨诱导后进行成骨指标检测。间接共培养JBMMSCs/IBMMSCs与PDLSCs,通过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观察组织特异性来源的细胞间交互作用。构建JBMMSCs/IBMMSCs+PDLSCs细胞聚合体(cell aggregates,CAs),检测成骨基因表达以及裸鼠皮下8 w异位牙周再生能力。结果:经成骨诱导,h JBMMSCs的成骨相关指标表达均显著高于h IBMMSCs和h PDLSCs(P<0.05)。经JBMMSCs诱导的PDLSCs的成骨基因表达显著高于IBMMSCs(P<0.05);JBMMSCs+PDLSCs CAs成骨相关基因表达高于IBMMSCs+PDLSCs CAs(P<0.05),并且在裸鼠皮下异位再生牙周组织,前者形成排列规律的垂直于CBB表面的牙周膜样纤维,并且有更多新生骨基质沉淀。结论:PDLSCs和JBMMSCs是具有组织特异性的间充质干细胞,是更合适牙周组织再生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再生 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髂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牙周膜干细胞 细胞聚合体 再生微环境
下载PDF
脂多糖结合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爽 李翠萍 +3 位作者 穆婷 冯浩然 黄旋平 何雨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5-360,364,共7页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组织与血清及血清外泌体中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54例OSCC患者癌及癌旁正常组织(&g...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组织与血清及血清外泌体中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LBP)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54例OSCC患者癌及癌旁正常组织(>2 cm)、OSCC与健康人血清中LBP mRNA表达量,酶链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159例OSCC患者血清与44例健康人血清之间以及血清外泌体中LBP蛋白表达量,并记录研究对象的转移情况,TNM分期,分化程度以及吸烟、饮酒史等一般临床资料。并检测患者的一般生化指标。采用秩和检验、t检验比较LBP mRNA与蛋白表达差异。直线相关分析分析血清LBP与生化指标相关性,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各指标之间的诊断价值。结果LBP mRNA在OSCC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OSCC与健康人血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BP蛋白在OSCC患者组血清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5)。淋巴转移OSCC患者LBP蛋白表达量在患者血清、血清外泌体中均增加(P<0.05)。血清LBP水平与患者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结论LBP表达的高低可能与OSCC相关,对OSCC的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脂多糖结合蛋白 肿瘤微环境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RNA-Seq探讨针灸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微环境的保护及修复作用
6
作者 杜雪源 于冬冬 +4 位作者 黄正瑜 路玫 曹大明 滕迎春 张欢欢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21-1525,共5页
目的探讨针灸参与保护、修复造血微环境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KM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CTX)、针刺干预组(Acu)、艾灸干预组(Mox),每组10只。CTX组、Acu组、Mox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备骨髓抑制模型,于造模后24... 目的探讨针灸参与保护、修复造血微环境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40只雄性KM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CTX)、针刺干预组(Acu)、艾灸干预组(Mox),每组10只。CTX组、Acu组、Mox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制备骨髓抑制模型,于造模后24h开始Acu组予以针刺干预、Mox组予以艾灸干预,Control、CTX组陪同固定,1次/d,连续5d。取各组小鼠骨髓组织提取RNA,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及Real-time PCR实验验证。结果CTX vs Control、Acu vs CTX、Mox vs CTX这3组转录本的交集差异基因有64个,其中具有较高节点热度的中心基因为CXCL12、VEGFA与KDR。与Control组比,CTX组骨髓组织中CXCL12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CXCR4(CXCL12的受体)、VEGF、VEG-FR-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CTX组比,Acu组、Mox组骨髓组织中CXCL1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CXCR4、VEGF、VEGFR-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Acu组相比,Mox组CXCL12、CXCR4、VEGF及VEGFR-2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灸缓解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血管新生、正向调节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等缓解、修复造血微环境损伤的生物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环磷酰胺 骨髓抑制 造血微环境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
原文传递
不同亚细胞定位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促肿瘤功能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欢 杨辰 +2 位作者 尚爽 吕晓希 花芳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85-2097,共13页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多效细胞因子,在多种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均可见到其表达。MIF在炎性反应及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多重效应,不但作为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免疫反应...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多效细胞因子,在多种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均可见到其表达。MIF在炎性反应及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多重效应,不但作为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和炎性病变,而且与肿瘤细胞增殖、转移等肿瘤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从多方面影响肿瘤发生和演进。研究显示,MIF不仅分泌到细胞外以细胞因子的形式发挥作用,同样也可以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发挥多样化的生物学功能。随着MIF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目前基于MIF的治疗策略已成为肿瘤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不同亚细胞定位的MIF所发挥的促肿瘤功能进行综述,对MIF肿瘤生物学功能的全面理解将为开发新的靶向MIF的治疗策略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为肿瘤治疗指出更具前景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亚细胞定位 肿瘤 肿瘤微环境 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基于腺相关病毒载体的癌症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8
作者 段树康 余秋敏 +2 位作者 张婷然 姚文兵 田浤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23年第4期414-419,共6页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载体因其出色的基因传递能力和安全性已经成为基因治疗领域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将AAV载体用于癌症免疫治疗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AAV载体的新型肿瘤疫苗的...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载体因其出色的基因传递能力和安全性已经成为基因治疗领域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将AAV载体用于癌症免疫治疗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AAV载体的新型肿瘤疫苗的开发,通过AAV载体表达肿瘤相关抗原,激活机体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二是AAV载体介导的免疫细胞修饰,通过AAV载体对免疫细胞进行编辑并用于过继性细胞治疗;三是AAV载体介导的细胞因子的传递,通过AAV载体持续表达抑制肿瘤生长的细胞因子,调节肿瘤微环境和免疫平衡。这些策略均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如免疫消除、转导效率低等问题。文章将对近年来基于AAV载体的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研究中存在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对这一拥有广泛前景的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相关病毒 肿瘤疫苗 肿瘤免疫治疗 过继免疫治疗 肿瘤免疫微环境 肿瘤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营养基质对连作栽培下温室黄瓜生长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武春成 李天来 +3 位作者 曹霞 孟思达 张勇勇 杨丽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01-1407,共7页
分别利用营养基质(稻草+田园土壤+膨化鸡粪)及土壤在同一温室内进行黄瓜的槽式连作栽培,研究其对黄瓜生长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连作茬次的增加,两种栽培方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连作效应.同一连作茬次间比较,营养基质的养分... 分别利用营养基质(稻草+田园土壤+膨化鸡粪)及土壤在同一温室内进行黄瓜的槽式连作栽培,研究其对黄瓜生长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连作茬次的增加,两种栽培方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连作效应.同一连作茬次间比较,营养基质的养分含量、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细菌/真菌均明显高于土壤,而真菌数量低于土壤,营养基质栽培改变了细菌种群结构,促进了黄瓜植株生长及产量提高.相关分析表明,连作栽培条件下土壤细菌数量与黄瓜株高、根干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地上部干质量及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活性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与土壤栽培相比,营养基质栽培能够明显改善根区微环境,有效延缓连作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营养基质 黄瓜 连作 土壤微环境
原文传递
CTLA-4和PD-1:恶性淋巴瘤免疫治疗中潜在的作用靶点 被引量:4
10
作者 贾晓辉 王先火 张会来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83-789,共7页
人体免疫系统具有根除病原体同时限制自身过度炎症反应,避免周围组织损伤的重要调节功能。这种免疫自限性平衡主要由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ation cell,APC)和T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控制。然而在恶性肿瘤中,该免疫平衡... 人体免疫系统具有根除病原体同时限制自身过度炎症反应,避免周围组织损伤的重要调节功能。这种免疫自限性平衡主要由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ation cell,APC)和T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控制。然而在恶性肿瘤中,该免疫平衡被破坏,导致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进而致使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甚至转移,或者促进肿瘤细胞耐药性。其中免疫检查点扮演着关键作用。因此靶向这些免疫检查点,阻断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成为当前复发/难治性恶性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在恶性淋巴瘤中,目前一些关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Ⅰ/Ⅱ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或已结束,并取得了令人惊喜的疗效,其治疗前景值得期待。本文将对恶性淋巴瘤的免疫检查点在微环境中的调节及以其为靶点的最新临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 CTLA-4 PD-1 PD-L1 免疫治疗 肿瘤微环境 恶性淋巴瘤
原文传递
乳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涛 张清媛 《中国肿瘤》 CAS 2016年第10期799-804,共6页
乳腺癌具有高度异质性,手术、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已明显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复发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伴随免疫学的发展,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了一种治疗该疾病的新方法。目前已经有多种临床试验证明乳腺癌免疫治疗的... 乳腺癌具有高度异质性,手术、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已明显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复发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伴随免疫学的发展,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了一种治疗该疾病的新方法。目前已经有多种临床试验证明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特异性和安全性。全文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多肽疫苗 免疫治疗 肿瘤微环境 细胞免疫
原文传递
中药多糖在抗肿瘤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昱婧 宋淑亮 +1 位作者 梁浩 吉爱国 《生命的化学》 CAS CSCD 2016年第5期601-606,共6页
近年来,中药多糖由于其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抗肿瘤活性以及低毒高效性,而受到学者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可作为一类理想的抗肿瘤免疫的营养药物。本文主要对中药多糖的对肿瘤微环境的免疫调节作用,对免疫的双向调节作用,作为化疗药免疫佐... 近年来,中药多糖由于其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抗肿瘤活性以及低毒高效性,而受到学者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可作为一类理想的抗肿瘤免疫的营养药物。本文主要对中药多糖的对肿瘤微环境的免疫调节作用,对免疫的双向调节作用,作为化疗药免疫佐剂的潜在应用价值以及通过口服途径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这都将为中药多糖在抗肿瘤免疫中的潜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多糖 抗肿瘤免疫 营养药物 肿瘤微环境 双向调节 免疫佐剂 口服途径
原文传递
三维微纳米制造技术在癌症生物物理研究中的应用
13
作者 鲁金蕾 王晓晨 +1 位作者 容晓晖 刘雳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0,共13页
癌症致命的主要原因是癌细胞在临床上的转移性.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三维过程,但现有的癌症研究在活体上有诸多观测和操作上的困难.而体外实验又通常在培养皿中进行,其二维的生长环境已完全不能满足对癌细胞空间转移性的... 癌症致命的主要原因是癌细胞在临床上的转移性.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三维过程,但现有的癌症研究在活体上有诸多观测和操作上的困难.而体外实验又通常在培养皿中进行,其二维的生长环境已完全不能满足对癌细胞空间转移性的深入研究,故在活体外构建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三维物理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如何在体外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体内癌细胞的生长微环境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难题.本文系统介绍了三维微纳米制造的几种主流技术,探讨了它们在癌症生物物理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在此基础上为了在未来实现对体外三维模型的制造、观测和精确操作,文章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结合紫外线固化生物型水凝胶的三维成型技术、光片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微纳米探针控制技术的一体化研究平台.这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势必会逐步升级现有传统的癌症研究手段,为未来理解和治疗癌症揭开全新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微纳米制造技术 3D生物打印 体内微环境 生物物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