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inuous Separation of Multiple Size Microparticles using Alternating Current Dielectrophoresis in Microfluidic Device with Acupuncture Needle Electrodes 被引量:3
1
作者 TAO Ye REN Yukun +1 位作者 YAN Hui JIANG Hongyuan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25-331,共7页
The need to continuously separate multiple microparticles is required for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lab-on-chip technology. Dielectrophoresis(DEP)-based separation device is extensively used in kinds of microfluidic... The need to continuously separate multiple microparticles is required for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lab-on-chip technology. Dielectrophoresis(DEP)-based separation device is extensively used in kinds of microfluidic applications. However, such conventional DEP-based device is relatively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for fabrication. A concise microfluidic device is presented for effective continuous separation of multiple size particle mixtures. A pair of acupuncture needle electrodes are creatively employed and embedded in a PDMS(poly-dimethylsiloxane) hurdle for generating non-uniform electric field thereby achieving a continuous DEP separation. The separation mechanism is that the incoming particle samples with different sizes experience different negative DEP(n DEP) forces and then they can be transported into different downstream outlets. The DEP characterizations of particles are calculated, and their trajectories are numerically predicted by considering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he incoming laminar flow and the n DEP force field for guiding the separation experiments. The device performance is verified by successfully separating a three-sized particle mixture, including polystyrene microspheres with diameters of 3 μm, 10 μm and 25 μm. The separation purity is below 70% when the flow rate ratio is less than 3.5 or more than 5.1, while the separation purity can be up to more than 90% when the flow rate ratio is between 3.5 and 5.1 and meanwhile ensure the voltage output falls in between 120 V and 150 V. Such simple DEP-based separation device has extensive applications in future microfluidic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ous separation of multiple size particles dielectrophoresis acupuncture needle electrodes microfluidic
下载PDF
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血液pH和PCO_(2)连续检测芯片装置
2
作者 于海霞 刘家乐 +2 位作者 范译心 谭志广 郭庆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01-1712,共12页
为了连续检测血液透析患者血液的酸碱度,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率,基于电化学传感原理和微流控技术,研究了一种能够连续监测血液pH和PCO_(2)的芯片。芯片中pH电极和CO32-电极以共用参比电极的方式实现pH和PCO_(2)的联合检测,利用微型... 为了连续检测血液透析患者血液的酸碱度,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率,基于电化学传感原理和微流控技术,研究了一种能够连续监测血液pH和PCO_(2)的芯片。芯片中pH电极和CO32-电极以共用参比电极的方式实现pH和PCO_(2)的联合检测,利用微型化测试腔保证血液的连续流通和检测,并防止空气对血液检测的干扰,提高血液pH和PCO_(2)的检测精度。采用pH 6.00~9.00的Tris-HCl溶液测试芯片的pH检测性能,其检测灵敏度达到61.2 mV/pH,连续检测同一样品的标准差小于0.01(n=10),再现性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46%(n=6),在pH 6.00~9.00内实现了样品溶液pH值的准确检测。利用联合传感芯片分别进行血气质控液和血液测试实验,在血气质控液中检测pH和PCO_(2)的绝对误差分别低于0.04和306.64 Pa(2.30 mmHg),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23%和1.94%;在血液中检测pH和PCO_(2)的绝对误差分别低于0.05和466.63 Pa(3.50 mmHg),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36%和2.60%。与血气分析仪相比,该芯片体积小,与血液透析管路连接可以实现血液中pH和PCO_(2)的连续在线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技术 血液透析 酸碱平衡 电化学传感器 连续血液检测
下载PDF
基于B^(*)-树的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流层物理设计方法
3
作者 陈振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4年第16期190-193,196,共5页
作为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设计中的关键步骤,流层物理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传统方法通常将其分为布局和布线2个阶段。为弥补这2个阶段之间的交互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B^(*)-树的流层物理设计方法,以提高解的质量和求解效率。在... 作为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设计中的关键步骤,流层物理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传统方法通常将其分为布局和布线2个阶段。为弥补这2个阶段之间的交互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B^(*)-树的流层物理设计方法,以提高解的质量和求解效率。在布局阶段,采用Memetic算法更高效地搜索解空间。在布线阶段,使用考虑通道顺序的基于协商的算法,同时将布线信息反馈给布局阶段,以调整布局并减少拥挤区域和通道交叉。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在芯片面积、通道总长度以及通道交叉数量等方面取得了更优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 流层物理设计 B^(*)-树 MEMETIC算法 布局调整
下载PDF
基于混合离散粒子群优化的控制模式分配算法
4
作者 曾裕钦 蔡华洋 +3 位作者 周茹平 刘耿耿 黄兴 徐宁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36-2849,共14页
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是生物化学实验自动化、微型化的革命性技术.多路复用器的控制模式分配作为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自动化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是难的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优化问题.现有工作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控制模式... 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是生物化学实验自动化、微型化的革命性技术.多路复用器的控制模式分配作为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自动化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是难的NP(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优化问题.现有工作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控制模式分配问题存在过早陷入局部最优解、收敛速度慢以及算法稳定性差的缺点.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下基于混合离散粒子群优化的控制模式分配算法.首先,为了加快算法收敛速度及避免过早陷入局部最优解,提出了离散的自适应区域搜索策略.其次,通过基于样例的社会学习机制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然后,采用等距抽值的方式筛选出自适应区域搜索策略中重要参数的最佳组合,以进一步提高分配方案的质量.最终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多路复用器中阀门使用数量上平均优化了19.01%,在算法稳定性上提高了29.18%,且在现实的生化应用中有良好的性能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 控制模式分配 离散粒子群优化 样例学习 自适应区域搜索
下载PDF
用于检测羧酸的基于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微流控芯片
5
作者 周博华 林琳 +1 位作者 赖丽燕 李以贵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95-101,共7页
设计了一种可以进行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微流控芯片,微流控芯片具有一个十字架结构的沟道,沟道横截面的尺寸为100μm×50μm。利用5-氨基甲基荧光素作为荧光探针,使用乙腈溶液与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量... 设计了一种可以进行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微流控芯片,微流控芯片具有一个十字架结构的沟道,沟道横截面的尺寸为100μm×50μm。利用5-氨基甲基荧光素作为荧光探针,使用乙腈溶液与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量洗脱确认了丙酸到十八烷酸(C3~C18)的衍生物色谱图,并通过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将丙酸(C3)、己酸(C6)、癸酸(C10)进行分离,成功分离C3和C10,C3和C10的分离度为2.2,分离效果良好。此外,针对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出现的不稳定电渗现象而导致实验数据不稳定的情况,加入阳离子聚合物六甲溴铵和阴离子聚合物硫酸葡聚糖钠盐形成连续的多个离子聚合物涂层,使得微流控芯片对羧酸检测的稳定性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高效毛细管电泳 羧酸衍生物 高效液相色谱 分离度 连续多个离子聚合物涂层
下载PDF
连续微流体在光聚合制备聚合物颗粒中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刘青 于思源 +1 位作者 Jhair Peña 邢金峰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56,共10页
光聚合以其对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适应性广、成本低等优点备受关注。连续微流体在光聚合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反应效率并实现聚合的高度控制。连续微流体在光聚合制备聚合物颗粒中的优点包括可重复性高、合成精度高、能控制聚合物的... 光聚合以其对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适应性广、成本低等优点备受关注。连续微流体在光聚合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反应效率并实现聚合的高度控制。连续微流体在光聚合制备聚合物颗粒中的优点包括可重复性高、合成精度高、能控制聚合物的粒径、多分散性和内部结构。在这篇综述中,总结了连续微流体在光聚合合成纳米颗粒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单相微流体光聚合和多相微流体光聚合,具有各种形态的聚合物颗粒的形成机理以及典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微流体 光聚合 聚合物颗粒
下载PDF
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下一种多阶段启发式的流层物理协同设计算法
7
作者 刘耿耿 叶正阳 +3 位作者 朱予涵 陈志盛 黄兴 徐宁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401-3409,共9页
为了提高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CFMBs)中的流层物理协同设计质量和效率,该文分3阶段实现布局布线协同设计。(1)布局预处理阶段:通过提出的逻辑布局和组件方向布局调整方法,得到组件优异的逻辑位置和逻辑方向。(2)组件映射和包围盒间隙布... 为了提高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CFMBs)中的流层物理协同设计质量和效率,该文分3阶段实现布局布线协同设计。(1)布局预处理阶段:通过提出的逻辑布局和组件方向布局调整方法,得到组件优异的逻辑位置和逻辑方向。(2)组件映射和包围盒间隙布局调整阶段:基于包围盒策略,把布局预处理结果映射到实际物理设计空间中,并通过包围盒间隙布局调整,获得最佳包围盒间隙。(3)收缩布局调整阶段:基于组件间的连通图关系,提出了沿流通道收缩和多图收缩两种新的布局调整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最佳的启发式算法对比,该文算法在芯片流层整体面积、流通道交叉点数和流通道总长度上分别优化20.22%,54.66%和71.62%,加速比为177.12,显著提升了设计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 流层物理设计 逻辑布局 包围盒策略 收缩布局调整
下载PDF
考虑流端口数量约束下的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流路径规划算法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志盛 朱予涵 +2 位作者 刘耿耿 黄兴 徐宁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321-3330,共10页
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通常需要构建复杂交错的流路径来支持样本/试剂的运输,也需要大量的流端口来推动液体的有序流动,这阻碍了生物芯片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该文考虑了有限流端口驱动下的流路径规划问题,并提出一个流路径驱动下的连续微... 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通常需要构建复杂交错的流路径来支持样本/试剂的运输,也需要大量的流端口来推动液体的有序流动,这阻碍了生物芯片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该文考虑了有限流端口驱动下的流路径规划问题,并提出一个流路径驱动下的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的架构综合设计流程。首先采用基于列表调度算法实现操作的绑定与调度,通过时间窗对调度进行调整,从而满足给定的流端口数量约束;然后采用基于序列对表示的遗传算法求得芯片的布局设计,通过考虑并行任务之间的冲突以及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进一步优化了布局解的质量;最后采用基于A^(*)寻路的优化布线算法规划所需的流路径,以有效减少流通道总长度和交叉点数量,生成具有高执行效率的芯片架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严格满足给定的流端口数量约束条件下,极大地避免了各种液体运输任务的冲突,同时也优化了流通道的总长度以及交叉点的数量,降低了芯片的构造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 高层次综合 流层物理设计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滑油磨粒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侯媛媛 李江红 张朝 《电子设计工程》 2023年第12期180-184,共5页
针对滑油中磨粒形状复杂且尺寸大小不一,传统滑油磨粒检测方法时效性差、检测尺度小、精度低、非铁磁性磨粒不能检测等问题。设计并研究了一种航空发动机滑油磨粒检测系统及方法。分析航空发动机磨损模式与形成机理,将连续流微流控技术... 针对滑油中磨粒形状复杂且尺寸大小不一,传统滑油磨粒检测方法时效性差、检测尺度小、精度低、非铁磁性磨粒不能检测等问题。设计并研究了一种航空发动机滑油磨粒检测系统及方法。分析航空发动机磨损模式与形成机理,将连续流微流控技术与图像处理相结合,搭建磨粒检测系统,设计油液磨粒检测系统整体架构与检测流程。采用最佳算法处理滑油磨粒图像,提取图像尺寸特征和形状特征参数,构建磨粒样本特征数据集。基于极限学习算法根据磨粒特征参数建立极限学习分类器对磨粒识别分类,验证测试结果,识别准确率高达92%。证明航空发动机滑油磨粒检测技术的可行性以及识别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油液检测 连续流微流控 磨粒识别
下载PDF
连续进样的重力驱动微流控芯片流动分析系统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艳贞 方群 李丹妮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628-1631,共4页
建立了一种可连续进样的集成化重力驱动微流控芯片流动分析系统 .该系统可实现连续高通量引入试样 ,换样时间仅为 1 5 s;还采用了水平贮液池和出口引流管等重力驱动流体控制技术 ,显著降低了试剂和样品的消耗 ,提高分析速度 ,增加系统... 建立了一种可连续进样的集成化重力驱动微流控芯片流动分析系统 .该系统可实现连续高通量引入试样 ,换样时间仅为 1 5 s;还采用了水平贮液池和出口引流管等重力驱动流体控制技术 ,显著降低了试剂和样品的消耗 ,提高分析速度 ,增加系统连续工作时间 .利用 Luminol-K3[Fe( CN) 6 ]-H2 O2 化学发光体系考察了该系统的分析性能 ,系统对不同试样的分析速度达 80~ 1 0 0样 /h,对 H2 O2 检测的线性范围为 1× 1 0 - 6~1× 1 0 - 4mol/L,检出限为 2 .0× 1 0 - 7mol/L,RSD为 0 .3 % ( n=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重力驱动 连续换样 化学发光检测
下载PDF
基于微流体技术的组织液透皮抽取装置 被引量:5
11
作者 于海霞 栗大超 +1 位作者 刘同坤 徐可欣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1-656,共6页
为了在连续血糖监测中实现微量组织液的透皮抽取和收集,采用微流体技术,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设计加工了组织液透皮抽取装置。首先,采用模塑法加工得到组成装置的4层PDMS。接着,采用氧等离子体键合方法键合P... 为了在连续血糖监测中实现微量组织液的透皮抽取和收集,采用微流体技术,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设计加工了组织液透皮抽取装置。首先,采用模塑法加工得到组成装置的4层PDMS。接着,采用氧等离子体键合方法键合PDMS获得能够产生真空负压的文氏管,用于注入生理盐水、抽取组织液和收集组织液的腔体,控制流体传输的气动阀以及连接各部分的微管路4部分装置。然后,测量文氏管的输出负压和气动阀的关闭压强。最后,检验了装置抽取和收集组织液的功能实现情况。结果显示,将220 kPa(绝对压强)的氮气通入文氏管的输入端口,在文氏管的喉部端口获得了92 kPa(绝对压强)的真空负压。另外,只需低于65 kPa(相对压强)的压强就可以关闭采用PDMS薄膜加工的常开型气动阀。该装置可在气动阀的控制下,利用文氏管产生的真空负压,自动完成生理盐水的注入、组织液的抽取和收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体技术 PDMS 文氏管 组织液 连续血糖监测
下载PDF
连续流动式聚合酶链式反应微流控装置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章春笋 徐进良 +1 位作者 王建琴 王汉平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97-1202,共6页
连续流动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微流控装置是以低热容量的软薄膜加热器为基础构建3个恒温带,以聚四氟乙烯毛细管微通道为PCR反应体系组建而成。报道了在毛细管微通道中小牛血清蛋白(BSA)动力学表面钝化对PCR扩增的影响,讨论了PCR... 连续流动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微流控装置是以低热容量的软薄膜加热器为基础构建3个恒温带,以聚四氟乙烯毛细管微通道为PCR反应体系组建而成。报道了在毛细管微通道中小牛血清蛋白(BSA)动力学表面钝化对PCR扩增的影响,讨论了PCR混合物在毛细管微通道中的流动速度对PCR扩增的影响,在15min甚至10min内成功扩增了长度为249bp的人类β-肌动蛋白片断,扩增时间仅10—15min,而传统PCR仪则需1~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 连续流动式聚合酶链式反应 微流控装置
下载PDF
集在线荧光分析的连续流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扩增检测食源致病性轮状病毒 被引量:3
13
作者 章春笋 李彧媛 王海英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45-651,共7页
采用含RNA反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RT)和在线荧光分析的连续流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微流控技术检测食源致病性轮状病毒。此RT-PCR微流控装置以加热铜块组成恒温带,以聚四氟乙烯毛细管微通道为反应体... 采用含RNA反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RT)和在线荧光分析的连续流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微流控技术检测食源致病性轮状病毒。此RT-PCR微流控装置以加热铜块组成恒温带,以聚四氟乙烯毛细管微通道为反应体系构建而成。采用循环水冷却退火区,此装置能获得低至31℃的退火温度,而且温度控制及其稳定性良好,因而能满足不同PCR的要求。为了充分体现PCR微流控技术的优越性,在线荧光分析被用于检测PCR产物。当流速为7.5 mm/s时,轮状病毒RNA的cDNA扩增和在线荧光分析能在约12 min完成(扩增约10 min,在线分析约2 min)。在此集成化的RT-PCR微流控装置上,1 h可完成轮状病毒RNA的RT-PCR以及其扩增产物的在线荧光分析,样品检出限达到6.4×104 copies/μ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流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荧光分析 微流控技术 食源致病性轮状病毒
下载PDF
连续流动式PCR微流控装置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章春笋 邢达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01-508,共8页
介绍了基于薄膜加热器的新型连续流动式PCR微流控装置的设计与制作;讨论了退火温度、PCR反应试剂(引物、Mg2+、dNTPs以及Taq DNA聚合酶)浓度以及PCR溶液的流动速度等对连续流动式PCR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反应试剂影响连续流动式微流控PC... 介绍了基于薄膜加热器的新型连续流动式PCR微流控装置的设计与制作;讨论了退火温度、PCR反应试剂(引物、Mg2+、dNTPs以及Taq DNA聚合酶)浓度以及PCR溶液的流动速度等对连续流动式PCR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反应试剂影响连续流动式微流控PCR扩增的行为不同于它们影响传统PCR的行为,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都不会引起非特异性扩增。除此之外,在15 min内能成功对249 bp的人类β-肌动蛋白基因进行扩增,扩增速度比传统PCR快;通过低热容量的薄膜加热器来维持三个温度区带的恒温,完成33个循环的连续流动式PCR扩增能量消耗小于0.0088 kW.h,比传统PCR仪低得多,新研制的PCR微流控装置有可能成为便携式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 薄膜加热器 连续流动式PCR 微流控装置
下载PDF
微流体技术合成聚合物颗粒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吴俊 唐兰勤 +1 位作者 严新 邵荣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21,32,共4页
阐述了微流体技术十几年来制备各种聚合物颗粒的进展,讨论了各种微流体合成法合成粒径分布较窄的刚性聚合物颗粒、单分散凝胶粒(微凝胶)、内部结构可控的颗粒和非球形颗粒等聚合物产品颗粒及其对粒径、形态、结构等因素的控制技术。展... 阐述了微流体技术十几年来制备各种聚合物颗粒的进展,讨论了各种微流体合成法合成粒径分布较窄的刚性聚合物颗粒、单分散凝胶粒(微凝胶)、内部结构可控的颗粒和非球形颗粒等聚合物产品颗粒及其对粒径、形态、结构等因素的控制技术。展望了该技术在聚合物颗粒材料中应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颗粒 聚合物微球 聚合物微凝胶 微流体 连续流动合成法
下载PDF
基于介电电泳的粒子分离微流控芯片实验
16
作者 吴菲 曾一笑 +2 位作者 樊磊 谭秋林 孙东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94-698,705,共6页
根据介电电泳原理,设计了一种梯形叉指的微电极结构,用于粒子的连续分离。首先利用COMSOL软件分析梯形叉指电极的电场分布,确定芯片中电场强度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位置,并分析粒子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受力情况。然后,采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 根据介电电泳原理,设计了一种梯形叉指的微电极结构,用于粒子的连续分离。首先利用COMSOL软件分析梯形叉指电极的电场分布,确定芯片中电场强度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位置,并分析粒子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受力情况。然后,采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工艺,以氧化铟锡(ITO)电极玻璃为基底制备了粒子连续分离的芯片。通过实验选取通道障碍的最优尺寸,最后用聚苯乙烯小球和酵母菌细胞为样本进行实验并证明,当混合粒子溶液以3μm/min的速度通过微通道障碍时,由于惯性聚焦全部粒子偏向微通道上方运动,施加6 V的峰值电压和20 kHz的交流信号,此时聚苯乙烯小球和酵母菌细胞皆是负介电泳响应,聚苯乙烯小球所受介电泳力大于流体力便向微通道下方进行偏移,而酵母菌细胞所受流体力大于负介电泳力,其仍然在微通道上方,聚苯乙烯小球和酵母菌细胞分离,分离效率可达到9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连续分离 惯性聚焦 介电电泳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 COMSOL
下载PDF
高效连续化制备3,4-二硝基吡唑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滕依依 张松 +3 位作者 侯静 唐婉莹 詹乐武 李斌栋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57,共6页
为了解决3,4-二硝基吡唑(DNP)合成工艺繁琐、无法实现工业连续化生产以及热重排试剂毒性大、成本高等问题,以固体吡唑为原料,首次使用低沸点溶剂1,2-二氯乙烷作为热重排介质,并作为固体原料的良好溶剂以形成液液体系从而与微流控技术结... 为了解决3,4-二硝基吡唑(DNP)合成工艺繁琐、无法实现工业连续化生产以及热重排试剂毒性大、成本高等问题,以固体吡唑为原料,首次使用低沸点溶剂1,2-二氯乙烷作为热重排介质,并作为固体原料的良好溶剂以形成液液体系从而与微流控技术结合实现DNP的安全、高效以及连续化制备。其中N-硝化与C-硝化收率分别可达94.91%和92.12%,且通过对热重排反应温度、时间等因素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180℃保温反应4.5 h,其收率达95.0%,并对其反应动力学进行探究。该工艺具有无需分离中间产物、试剂便宜易得、毒性小、后处理方便、有望实现连续化工业生产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4-二硝基吡唑 微流控 连续化 热重排 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行波介电泳的细菌分离电极的设计与操控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奇亮 连崑 +1 位作者 唐晓亮 桑胜波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71-376,共6页
基于行波介电泳原理,分析了电场强度和Clausius-Mossoti(C-M)因子的虚部对行波介电泳力的影响。对4种不同形状电极的电场强度分布进行了仿真建模,结果表明半圆形电极阵列有较好的传输特性,并建立了半圆形电极阵列在行波作用下的电场模... 基于行波介电泳原理,分析了电场强度和Clausius-Mossoti(C-M)因子的虚部对行波介电泳力的影响。对4种不同形状电极的电场强度分布进行了仿真建模,结果表明半圆形电极阵列有较好的传输特性,并建立了半圆形电极阵列在行波作用下的电场模型。以行波介电泳力的复数表达式为基础,得出了C-M因子虚部随频率的变化曲线。设计加工了基于半圆形电极阵列的细胞分离微流体芯片,基于行波介电泳原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进行了分离实验。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利用行波介电泳力,半圆形电极阵列能够有效地对细菌进行传输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芯片 微流体 行波介电泳 连续流 传输分离
下载PDF
制备方法对Al_(2)O_(3)-CeO_(2)物化性质及CO_(2)加氢制甲醇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范兴其 姚梦琴 +2 位作者 刘飞 王晓丹 曹建新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45-1755,1795,共12页
复合氧化物界面性质与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的催化性能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对比考察了物理共混法、浸渍法、传统共沉淀法和微流控连续共沉淀法对Al_(2)O_(3)-CeO_(2)复合氧化物界面性质和催化性能的影响。浸渍作用尽管使Al_(2)O_(3)/Ce... 复合氧化物界面性质与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的催化性能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对比考察了物理共混法、浸渍法、传统共沉淀法和微流控连续共沉淀法对Al_(2)O_(3)-CeO_(2)复合氧化物界面性质和催化性能的影响。浸渍作用尽管使Al_(2)O_(3)/CeO_(2)界面产生了一定的结构性质调变,但贫瘠的氧空位缺陷导致催化反应效率低。共沉淀样品中固溶结构的存在增强了Al_(2)O_(3)/CeO_(2)界面的相互作用,增大了电子结合能,形成的大量氧空位缺陷有利于CO_(2)活化转化。而微流控连续共沉淀法合成样品因具有更小的晶粒尺寸、均匀的复合相结构和丰富的氧空位缺陷,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原料气配比为V(H_(2))∶V(CO_(2))∶V(N_(2))=72∶24∶4,反应温度为320℃,反应压力为3 MPa,体积空速为9000 mL·g^(-1)·h^(-1)的条件下,Al2O3-CeO_(2)复合氧化物的CO_(2)转化率、甲醇选择性及甲醇时空产率分别达到15.3%,86.4%和0.076 g·mL^(-1)·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CeO_(2)复合氧化物 微流控连续共沉淀法 氧空位 CO_(2)加氢 甲醇
下载PDF
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下基于序列对的流层物理设计算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予涵 黄鸿斌 +4 位作者 林泓星 陈伟斌 刘耿耿 徐宁 黄兴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5-544,共10页
针对流层物理设计的2个阶段,即组件布局与布线通常被分开考虑,忽略了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以及生物芯片执行效率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有效的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下基于序列对的流层物理设计算法.首先基于可以快速对布局方... 针对流层物理设计的2个阶段,即组件布局与布线通常被分开考虑,忽略了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以及生物芯片执行效率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有效的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下基于序列对的流层物理设计算法.首先基于可以快速对布局方案进行枚举和计算的序列对表示方法,通过具有更高求解效率的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得到组件布局解,进一步提高布局解的质量;然后在布线阶段将组件对之间的曼哈顿距离作为布线顺序的考虑依据,并通过基于协商布线算法进行布线,有效地减少流通道交叉点数量;最后考虑布局和布线的交互作用,根据布线的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流通道交叉点区域的布局调整,从而衔接组件布局与流通道布线阶段.采用实际生化应用反应与合成的基准测试集,复现基于模拟退火布局和协商布线的流层物理设计算法作为对比算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流通道交叉点数量优化了74.94%,芯片面积优化了5.04%,流通道总长度优化了16.88%,得到高质量流层物理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微流控生物芯片 流层物理设计 布局调整 离散粒子群优化 基于序列对表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