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9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ep learning method for cell count from transmitted-light microscope
1
作者 Mengyang Lu Wei Shi +3 位作者 Zhengfen Jiang Boyi Li Dean Ta Xin Liu 《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 SCIE EI CSCD 2023年第5期115-127,共13页
Automatic cell counting provides an effective tool for medical research and diagnosis.Currently,cell counting can be completed by transmitted-light microscope,however,it requires expert knowledge and the counting accu... Automatic cell counting provides an effective tool for medical research and diagnosis.Currently,cell counting can be completed by transmitted-light microscope,however,it requires expert knowledge and the counting accuracy which is unsatisfied for overlapped cells.Further,the image-translation-based detection method has been proposed and the potential has been shown to accomplish cell counting from transmitted-light microscope,automatically and effectively.In this work,a new deep-learning(DL)-based two-stage detection method(cGAN-YOLO)is designed to further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cell counting,which is achieved by combining a DL-based fluorescent image translation model and a DL-based cell detection model.The various results show that cGAN-YOLO can effectively detect and count some different types of cells from the acquired transmitted-light microscope images.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YOLO-based one-stage detection method,high recognition accuracy(RA)is achieved by the cGAN-YOLO method,with an improvement of 29.80%.Furthermore,we can also observe that cGAN-YOLO obtains an improvement of 12.11%in RA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image-translation-based detection method.In a word,cGAN-YOLO makes it possible to implement cell counting directly from the experimental acquired transmitted-light microscopy images with high flexibility and performance,which extends the applicability in clinical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matic cell counting transmitted-light microscope deep-learning fluorescent image translation.
下载PDF
Comparative Alpha Tracks Counting Using an Optical Microscope and a Spark Counter
2
作者 Dabo S. I. Agba Ponaho Kezo Issa Konaté 《Detection》 2023年第2期7-18,共12页
In the metrology of radon, an environmental lung carcinogen, the integrated measurements necessary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are made very often using the tracks detector LR 115 type 2. For dosimetric analysis, the ... In the metrology of radon, an environmental lung carcinogen, the integrated measurements necessary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are made very often using the tracks detector LR 115 type 2. For dosimetric analysis, the etched tracks from radon alpha particles on this detector are usually counted by means of an optical microscope or a spark counter. An optimal reading of the track densities which must be converted into radon concentrations, can’t be done without a good mastery of the mode of operation and use of these devices. Furthermore, investigations to know as to whether or not each of those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radon concentration are necessary. These are the objectives of the present work in which LR 115 samples exposed to radon for at least 3 months, were chemically developed under standard conditions and read. The track densities obtained with the microscope are very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unter for each sample.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published by other authors. However, each of these devices can be used interchangeably for alpha tracks counting, as both provide radon concentrations with a very good 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5 taking into account their respective calibration factors for the reading of this detector. In addition, the saturation phenomenon for the spark counter reading of LR 115 detector occurs beyond 11,000 tr/cm<sup>2</sup>, a density never reached during our environmental radon measu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R 115 Detector Optical microscope Spark Counter Alpha Track Density Calibration Factor Radon Concentration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a portable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noninvasive in vivo evalu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promoted cutaneous wound healing
3
作者 Lixing Zhang Xin Miao +6 位作者 Meijia Wang Aihua Shi Jingwen Wang Zhonglin Ma Yunhai Zhang Jingzhong Zhang Shuang Yu 《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68-283,共16页
The process of wound healing is routinely evaluated by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in the clinic,which may cause scarring and secondary injury.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represents a noninvasive,real-time imaging... The process of wound healing is routinely evaluated by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in the clinic,which may cause scarring and secondary injury.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represents a noninvasive,real-time imaging technique that allows in vivo evaluation of the skin.Traditional RCM was wide-probe-based,which limited its application on uneven and covered skin.In this study,we re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portable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e(PRCM)in which all components were assembled in a handheld shell.Although the size and weight of the PRCM were reduced based on the use of a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the resolution was kept at 0.91μm,and the field of view of the system was 343μm×532μm.When used in vivo,the PRCM was able to visualize cellular and nuclear morphology for both mouse and human skin.PRCM evaluations were then performed on wounds after topically appli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or saline treatment.The PRCM allowed visualiz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collagen bundles,re-epithelization from the wound edge to the wound bed,and hair follicle regeneration,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histological evaluations.Therefore,we offer new insights into monitoring the effects of topically applied MSCs on the process of wound healing by using PRCM.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he newly developed PRCM represents a promising device for real-time,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the dynamic process of wound healing,which demonstrates its potential to diagnose,monitor,or predict disease in clinical wound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table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e Wound healing Noninvasive optical imaging Real-time in vivo visualization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微观测试技术与应用进展
4
作者 刘昌岭 张永超 +7 位作者 纪云开 孟庆国 郝锡荦 孙建业 胡高伟 陈强 李承峰 刘乐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48,共13页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在沉积物中的动态聚散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的许多科学问题需要从微观层面来解答。微观测试技术可以在毫米、微米甚至纳米尺度上获取研究对象的状态、演化等特征信息,是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的重要...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在沉积物中的动态聚散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的许多科学问题需要从微观层面来解答。微观测试技术可以在毫米、微米甚至纳米尺度上获取研究对象的状态、演化等特征信息,是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系统回顾了基于X射线计算机层析扫描(X-CT)、X射线衍射(XRD)、固体核磁共振(NMR)、低场核磁共振(LFNMR)、拉曼光谱(R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压差示扫描量热(HPDSC)等技术建立的天然气水合物微观测试技术体系;重点介绍了各项技术的特点及进展,以及相关微观测试技术在含水合物沉积物微观结构量化表征、微观渗流特征等方面的应用成果与最新进展;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微观测试技术与应用的研究方向与趋势,旨在为天然气水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微观测试 晶体结构 孔隙结构 微观渗流
下载PDF
土性对工程泥浆固化强度影响规律及微观机理 被引量:1
5
作者 卞夏 叶迎春 +4 位作者 刘凯 李晓昭 樊朱益 郭光泽 张伟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30,共8页
本文开展了一系列不同液限高分子吸水树脂固化工程泥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探讨了泥浆土液限对固化效率的影响规律,对比研究了掺入高岭土对泥浆固化强度的改进程度,最后基于XRD和SEM试验揭示了液限和高岭土对固化泥浆强度影响的微观机... 本文开展了一系列不同液限高分子吸水树脂固化工程泥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探讨了泥浆土液限对固化效率的影响规律,对比研究了掺入高岭土对泥浆固化强度的改进程度,最后基于XRD和SEM试验揭示了液限和高岭土对固化泥浆强度影响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泥浆土液限的增大,固化泥浆土强度逐渐降低,固化效率随着泥浆土液限增大显著衰减,当液限增加10%,固化泥浆土强度qu平均减少48.2%。然而高岭土的掺入则显著提升了固化泥浆土的强度,并且强度增长率随着龄期逐渐增大,对于龄期为90天时,增加40%高岭土能够提升固化泥浆土强度qu 1.17倍。微观结构试验表明泥浆土液限变化对水化产物产量的影响较小,固化泥浆土强度随泥浆土液限减小主要是由于固化泥浆土孔隙随着泥浆土液限增大而增多,使得微观结构松散从而导致强度降低。高岭土的掺入则显著提升了固化泥浆土的水化产物产量,增强了固化泥浆土胶结强度,从而提升了固化泥浆土强度。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调配泥浆土液限来提高固化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掺入高岭土或者一些高岭土基废弃物(如高岭土尾矿)来提高固化强度,实现“以废制废”绿色环保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吸水树脂 液限 高岭土 微观机理 无侧限抗压强度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表面活性剂驱油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6
作者 刘峰 韩春硕 +4 位作者 郁林军 张益 刘彦成 高晓泉 杨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7,共10页
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三次采油中具有广泛应用,从微观上对表面活性剂驱油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已成为油气田开发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MD模拟方法对表面活性剂进行研究已成为... 表面活性剂在油田三次采油中具有广泛应用,从微观上对表面活性剂驱油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已成为油气田开发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MD模拟方法对表面活性剂进行研究已成为热点。通过MD模拟计算系统中所有运动粒子的牛顿方程数值解,分析原子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利用MD模拟研究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微观行为,从而探究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性能和微观驱油机理,MD模拟界面处表面活性剂的运动及聚集状态,分析界面处表面活性剂分子对界面体系的影响,对表面活性剂的现场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此,基于MD模拟的原理概述,首先对MD模拟中的力场、边界条件、系综类型和数值算法进行了总结;其次重点阐释了MD模拟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微观机理,包括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变表面润湿性,增加界面电荷及乳化作用等;介绍了MD模拟在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应用实例;最后提出了MD模拟在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发展方向,包括与生产相近的驱油环境、新型表面活性剂的设计、理论与实验的关系、分子力场和势能模型的优选、复合与多功能一体化表面活性剂的研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分子动力学 驱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微观
下载PDF
不均匀卵石持力层桩端后注浆效果试验研究
7
作者 王军 金天 +2 位作者 秦伟 张峰 蔡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1333,共13页
我国东南沿海尤其是温州地区广泛存在上覆深厚软土下覆不均匀卵石的地层。该区域的钻孔灌注桩常采用后注浆技术改善其承载性能。为了评价后注浆技术对这类地层中灌注桩承载力改善效果,开展了相应的模型试验,对比了不同注浆量对桩承载力... 我国东南沿海尤其是温州地区广泛存在上覆深厚软土下覆不均匀卵石的地层。该区域的钻孔灌注桩常采用后注浆技术改善其承载性能。为了评价后注浆技术对这类地层中灌注桩承载力改善效果,开展了相应的模型试验,对比了不同注浆量对桩承载力的影响程度;并结合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SEM)试验分析了浆液分布特点,探讨了浆液在卵石层中的扩散范围,研究了浆液扩散范围与桩承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浆液能够有效地填充桩端卵石层,注浆量的增加使得填充范围扩大,填充范围为3~4倍桩径时,桩的承载力改善最显著。在不均匀卵石持力层中存在一个最优注浆量,最优归一化注浆量约为2.8,若超过该最优注浆量归一化值,桩的承载力不再显著提高。单桩模型试验确定的最优注浆量与刘金砺公式[1]的预测结果接近。扫描电镜技术有助于评价桩的后注浆技术在上覆深厚软土下覆不均匀卵石的土层中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石持力层 桩端后注浆 注浆量 静载试验 电镜扫描 细观评价
下载PDF
高能激光光束质量β因子测量方法
8
作者 阴万宏 董再天 +10 位作者 张云龙 王文涛 刘磊 陈豪远 段园园 吴磊 黎高平 于东钰 吴沛 俞兵 孙鹏程 《应用光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7-542,共6页
高能激光光束质量β因子测量装置主要用于强激光系统状态调试和综合性能参数诊断,用于评价激光系统出光性能以及远场光斑可聚焦的能力。针对接近衍射极限光束质量β因子测量过程中被测光斑在面阵相机上所占的像素点太少等缺陷,研究了采... 高能激光光束质量β因子测量装置主要用于强激光系统状态调试和综合性能参数诊断,用于评价激光系统出光性能以及远场光斑可聚焦的能力。针对接近衍射极限光束质量β因子测量过程中被测光斑在面阵相机上所占的像素点太少等缺陷,研究了采用聚焦显微放大与高精度扫描狭缝相结合的光束质量β因子测量方法,并对相关方案进行了分析计算。此外还设计了采用固定像差元件及平行光管光源组合的激光光束质量β因子测量结果验证方案,对研制的高能激光光束质量β因子测量装置进行了不确定度分析,测量不确定度优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激光 β因子 测量方法 显微放大 扫描狭缝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共定位表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9
作者 蔡蕊 万鹏 +2 位作者 徐强 吕天明 孙智广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微纳加工过程中,常有样品需要进行聚焦离子束(FIB)溅射、切割,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而这三类仪器都需要将样品固定在样品台上才可测试,固定不佳会影响表征结果.但固定好的样品在不同仪器之间转移、拆卸、再固... 微纳加工过程中,常有样品需要进行聚焦离子束(FIB)溅射、切割,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而这三类仪器都需要将样品固定在样品台上才可测试,固定不佳会影响表征结果.但固定好的样品在不同仪器之间转移、拆卸、再固定的过程中极易受到破坏.基于以上问题,设计了AFM-SEM-FIB样品共定位系统,可实现样品在此三种仪器之间的无损转移及共定位,避免珍贵样品破坏及目标丢失,以及解决AFM扫描无法控制方向、迅速调整位点等问题.在微纳表征中有优异的表现,系统已被开发成产品并量产销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定位系统 原子力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聚焦离子束 微纳表征
下载PDF
裂隙灯显微镜下结膜囊肿取出术的疗效
10
作者 余惠英 郭舜娜 +1 位作者 肖惠明 罗春燕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16-120,共5页
目的明确门诊行裂隙灯显微镜下结膜囊肿取出术治疗结膜囊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门诊病历系统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门诊行裂隙灯显微镜下结膜囊肿取出术共56例57眼结膜囊肿患者。手术过程:术前结膜囊清洁,... 目的明确门诊行裂隙灯显微镜下结膜囊肿取出术治疗结膜囊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门诊病历系统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门诊行裂隙灯显微镜下结膜囊肿取出术共56例57眼结膜囊肿患者。手术过程:术前结膜囊清洁,丙美卡因表面麻醉后,由高年资眼科专科护士在裂隙灯下采用负压抽吸囊肿,完整吸出囊膜,术毕涂抗生素眼药膏。术后随访观察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复发情况、并发症和患者就医体验。结果56例患者行裂隙灯显微镜下结膜囊肿取出术的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患者术后28 d OSDI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就医体验良好,随访1个月、6个月、2年,回访无复发。结论门诊行裂隙灯显微镜下结膜囊肿取出术方便快速,创伤小,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具有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效果好,患者就医体验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囊肿 裂隙灯显微镜 取出 疗效
下载PDF
基于细观结构演化的冻结砂岩热融软化规律研究
11
作者 贾海梁 王振阳 +2 位作者 赵涛 孙强 唐丽云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578-591,共14页
冻结岩石热融过程中强度会出现软化,是最易发生破坏的阶段。研究冻结岩石的热融软化规律对冻结地层解冻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开展了不同融化温度下冻结岩石的单轴压缩试验,在还原岩石孔隙结构及对细观参数进行精确... 冻结岩石热融过程中强度会出现软化,是最易发生破坏的阶段。研究冻结岩石的热融软化规律对冻结地层解冻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开展了不同融化温度下冻结岩石的单轴压缩试验,在还原岩石孔隙结构及对细观参数进行精确标定的基础上,利用颗粒流软件(PFC^(2D))模拟了冻结岩石的压缩破坏过程。基于微裂纹起裂规律和微裂纹扩展规律分析,探讨了孔隙冰对冻结砂岩热融软化规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冻结岩石的强度、弹性模量等参数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两阶段变化趋势,在-4℃至-2℃之间存在某一温度,使得试样的强度及变形参数发生骤降。(2)当温度低于-15℃时,微裂纹的起裂扩展主要由矿物颗粒之间的接触强度控制;当温度在-2℃和-15℃之间时,主要由冰颗粒之间和冰-矿物之间的接触强度控制;而当温度大于-2℃时,则主要由冰颗粒之间的接触强度控制。(3)通过分析孔隙冰在冻结岩石受荷破坏过程中所起的“支撑作用”和“黏结作用”,发现在-6℃至-4℃之间,冰颗粒之间黏结强度和冰-矿物黏结强度均迅速衰减,导致冰的支撑和黏结作用弱化,是该温度区间力学性质快速弱化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岩石 热融软化 细观结构 微裂纹扩展 PFC2D
下载PDF
基于光偏转原理的AFM光电检测系统设计
12
作者 王旭东 温阳 +3 位作者 王慧云 秦丽 温焕飞 马宗敏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79,共4页
利用光偏转原理设计并实现了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光电检测系统,研究了影响光偏转噪声的影响因素。设计了新型螺旋式嵌套结构调节准直光斑,使激光发散角降低到0.053°,利用压电陶瓷特性设计了高精度三维调节结构,可以在α,β,γ方向... 利用光偏转原理设计并实现了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光电检测系统,研究了影响光偏转噪声的影响因素。设计了新型螺旋式嵌套结构调节准直光斑,使激光发散角降低到0.053°,利用压电陶瓷特性设计了高精度三维调节结构,可以在α,β,γ方向精准调节偏转角度,36mm的聚焦焦距满足了小型化、集成化的设计目标。基于该高灵敏度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AFM系统得到了清晰的硅材料表面台阶结构,系统分辨率达到了0.1nm,为今后的亚原子测量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光偏转 准直调节 压电陶瓷
下载PDF
基于微宏观分析结合的绿色混凝土性能实验教学设计
13
作者 封坤 潘瑾 +3 位作者 孙克国 李福海 曾艳华 赵莉香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1期37-43,共7页
以绿色隧道建设科研课题为依托,结合建筑材料中混凝土性能实验教学,分析用绿色植物(胡萝卜)萃取液作为天然生物外加剂和粉煤灰作为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机理,对实验中采用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等新方法和思路进行总结,... 以绿色隧道建设科研课题为依托,结合建筑材料中混凝土性能实验教学,分析用绿色植物(胡萝卜)萃取液作为天然生物外加剂和粉煤灰作为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机理,对实验中采用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分析等新方法和思路进行总结,引入新型绿色材料并提出将宏观实验现象与微观机理分析相结合的面向学生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传统教学的优化和补充,可为其他课程实验教学革新提供思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综合科研探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萃取液 粉煤灰 宏观实验 微观机理 教学革新
下载PDF
基于显微特征颜色量化评价判别栀子与焦栀子
14
作者 王玲 张学兰 +4 位作者 李慧芬 孔庆悦 陈鑫凤 刘阳阳 杨雨思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00-105,共6页
目的:建立基于显微特征颜色量化评价的栀子与焦栀子判别方法。方法:采用显微成像技术和显微特征颜色提取软件测定栀子与焦栀子显微特征颜色,利用Kruska-WallisH秩和检验、Fisher判别分析法分析栀子与焦栀子显微特征颜色差异,建立判别函... 目的:建立基于显微特征颜色量化评价的栀子与焦栀子判别方法。方法:采用显微成像技术和显微特征颜色提取软件测定栀子与焦栀子显微特征颜色,利用Kruska-WallisH秩和检验、Fisher判别分析法分析栀子与焦栀子显微特征颜色差异,建立判别函数。结果:栀子与焦栀子显微特征(内果皮石细胞、内果皮纤维、种皮石细胞)的亮度值(L^(*))、红绿色值(a^(*))、黄蓝色值(b^(*))和总色度值(E_(ab)^(*))均有显著差异(P<0.01)。以种皮石细胞颜色对二者进行判别,其判别函数为y=0.678×L^(*)+0.384×a^(*)-0.576×b^(*)-9.322,y>0为栀子,y<0为焦栀子。结论:通过显微特征颜色量化评价,实现了栀子与焦栀子的有效判别,为栀子生、制饮片的判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焦栀子 显微特征颜色 量化评价 显微成像技术 FISHER判别分析
下载PDF
甲襞视频毛细血管镜在SSc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15
作者 李志 张梦莹 +3 位作者 刘瑞韬 何倩 贾兰兰 强孚勇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567-570,共4页
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进行甲襞视频毛细血管镜检查,探讨甲襞视频毛细血管镜在SSc患者病情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4月在本院风湿科住院的23例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SSc组)和同期22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作... 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进行甲襞视频毛细血管镜检查,探讨甲襞视频毛细血管镜在SSc患者病情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4月在本院风湿科住院的23例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SSc组)和同期22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甲襞微循环成像特征的差异,比较SSc患者发生合并症对甲襞微循环积分的影响。分析SSc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与疾病活动指标(血沉和IgG)的相关性。结果SSc组甲襞毛细血管在管袢扭曲、巨大管袢、乳头层萎缩及袢周渗出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管袢密度及管袢长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SSc组在管袢输入支直径、袢顶直径、袢输出支直径及甲襞微循环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特异性抗体、雷诺现象、间质性肺病和肺动脉压高风险的SSc患者其甲襞微循环积分高于阴性患者(P<0.05);SSc患者甲襞微循环积分与血沉(r=0.724,P<0.01)及IgG(r=0.641,P<0.01)呈正相关。结论甲襞视频毛细血管镜检查有助于临床医师对SSc患者疾病活动性进行准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症 甲襞毛细血管镜 微循环
下载PDF
退火处理对CVD生长石墨烯薄膜功函数的影响
16
作者 姜燕 程振华 宋娟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2-366,共5页
通过退火处理去除了石墨烯薄膜上的吸附气体和杂质,改变了石墨烯表面吸附情况.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开尔文扫描探针显微镜,对退火处理前后的石墨烯薄膜表面进行了原位扫描,分别得到其退火前、后的表面形貌和表面接触电势差图.根据表面接... 通过退火处理去除了石墨烯薄膜上的吸附气体和杂质,改变了石墨烯表面吸附情况.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开尔文扫描探针显微镜,对退火处理前后的石墨烯薄膜表面进行了原位扫描,分别得到其退火前、后的表面形貌和表面接触电势差图.根据表面接触电势差测量结果进一步计算其功函数,并对退火处理导致的功函数变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火处理使得石墨烯薄膜与SiO_(2)衬底间的水分子层逸出,从而导致石墨烯薄膜与SiO_(2)衬底间距减小,降低了石墨烯薄膜的P型掺杂水平,使得费米能级上升、石墨烯薄膜功函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功函数 原子力显微镜 退火 表面接触电势差 化学气相沉积法
下载PDF
高温环境下花岗岩损伤演变及量化研究
17
作者 李琴 张峰 +2 位作者 翟预立 黄志强 陈科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7-448,459,共13页
为揭示高温环境下岩石的损伤演变,将花岗岩加热至600℃、800℃、1 000℃并分析其断口形貌特征,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损伤力学和“损伤微元”理论,结合各温度下花岗岩细观裂纹特性,建立了岩石损伤评价方法,并开展岩石损伤量化研究。结... 为揭示高温环境下岩石的损伤演变,将花岗岩加热至600℃、800℃、1 000℃并分析其断口形貌特征,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损伤力学和“损伤微元”理论,结合各温度下花岗岩细观裂纹特性,建立了岩石损伤评价方法,并开展岩石损伤量化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的断口特征与裂纹的萌生和扩展相关,且裂纹数量、分布密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加;各温度区间下,花岗岩细观裂纹长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内部损伤表现形式以短裂纹为主,长裂纹为辅;不同温度下花岗岩细观裂纹由单方向延伸发育成多方向贯穿,最高损伤度和温度呈正相关。该研究揭示了高温下花岗岩内部裂纹损伤演化规律,该损伤评价方法对高温地层岩石稳定性评估和地下工程的维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裂纹 细观形貌 扫描电镜 能谱仪 损伤评价
下载PDF
膨胀土微结构对膨胀行为的影响
18
作者 刘正楠 张锐 +2 位作者 唐德力 刘昭京 周豫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9,共10页
评估膨胀土的膨胀行为对于膨胀土地区的结构设计十分重要。因降雨入渗,膨胀土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产生膨胀变形,当膨胀变形受抑制时将产生膨胀压力,影响其周围结构的稳定性。为揭示膨胀土在增湿膨胀过程中出现各向异性的原因,从微观... 评估膨胀土的膨胀行为对于膨胀土地区的结构设计十分重要。因降雨入渗,膨胀土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产生膨胀变形,当膨胀变形受抑制时将产生膨胀压力,影响其周围结构的稳定性。为揭示膨胀土在增湿膨胀过程中出现各向异性的原因,从微观角度出发,通过电镜扫描(SEM)对百色中膨胀土和枝江弱膨胀土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并通过图像处理技术统计分析膨胀土内黏土矿物颗粒的层状排列。通过研发的二维膨胀仪和改进的试件制备方法,从宏观角度测得了侧限条件下的两向膨胀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膨胀土的微观结构呈片状且面-面相叠;当膨胀土处于天然松散状态时,其内部的黏土矿物颗粒随机定向排列且集聚;压实后,因受各向不均等应力作用,黏土矿物颗粒开始趋向于水平层状排列;干密度越大,土样越密实,其水平层状排列越显著。侧限条件下,两向的膨胀规律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干密度越大,膨胀性越强,这种差异就越明显。然而,对黏土矿物颗粒来说,其膨胀的方向垂直于其长轴,高度的水平定向是造成膨胀土在宏观上表现出膨胀各向异性的原因,这种两向的膨胀差异受到干密度和膨胀性的影响,难以做出预测,建议在工程实践中实测两向的膨胀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膨胀各向异性 微观结构 电镜扫描 膨胀试验
下载PDF
聚丙烯酸钠改性红黏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19
作者 王家全 刘宏志 +1 位作者 林志南 唐毅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17,共8页
为研究聚丙烯酸钠改性红黏土的工程特性,利用聚丙烯酸钠对柳州重塑红黏土进行固化处理,开展变水头渗透试验和三轴剪切试验,分析改性红黏土的渗透特性和力学性能,确定聚丙烯酸钠的最适掺量,并通过对最适改性土开展崩解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 为研究聚丙烯酸钠改性红黏土的工程特性,利用聚丙烯酸钠对柳州重塑红黏土进行固化处理,开展变水头渗透试验和三轴剪切试验,分析改性红黏土的渗透特性和力学性能,确定聚丙烯酸钠的最适掺量,并通过对最适改性土开展崩解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确定改性红黏土的抗崩解性能,揭示聚丙烯酸钠改性红黏土的微观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聚丙烯酸钠掺量的增加,改性土的渗透系数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并在达到3%后逐渐趋于稳定,此时渗透系数为8.1379×10^(-7)cm/s,相对素红黏土降低了90.78%;而改性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2%时达到峰值,相对素红黏土提高了394.21%。综上确定聚丙烯酸钠的最适掺量为3%,此掺量下改性土的抗崩解性能提高了42.86%,土颗粒间的孔隙被聚合物链所填充,碎散的颗粒状红黏土变为连续状,排列结构与致密程度均优于素红黏土。经聚丙烯酸钠改性后,红黏土的防渗性能、力学性能与抗崩解性均存在明显提高,可以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钠 红黏土 渗透性 抗剪强度 抗崩解性 微观机理
下载PDF
增材制造硼化钛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李树丰 王少迪 +10 位作者 潘登 刘磊 李少龙 惠东旭 刘慧颖 高丽娜 张兆洋 杨鑫 张鑫 李波 周圣银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3-1139,共27页
增材制造(AM)技术以其可设计性强、近净成型等优点,在非连续增强钛基复合材料(DRTMCs)等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AM技术通过快速凝固的成型方式,能有效拓宽对DRTMCs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调控窗口。金属AM技术主要分为粉床熔... 增材制造(AM)技术以其可设计性强、近净成型等优点,在非连续增强钛基复合材料(DRTMCs)等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AM技术通过快速凝固的成型方式,能有效拓宽对DRTMCs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调控窗口。金属AM技术主要分为粉床熔融法(PBF)和定向能量沉积法(DED)。粉床熔融法包括选区激光融化(SLM)技术和电子束熔融(EBM)技术,定向能量沉积法主要包括激光熔化沉积(LMD)技术和电弧增材制造(WAAM)技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以上技术制备硼化钛(TiBw)增强DRTMCs的研究现状。从粉末状态出发,讨论了混合粉末和预合金化复合粉末对DRTMCs中TiBw的尺度特征参数、基体组织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TiBw增强DRTMCs TiBw特征参数 显微形貌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