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铜地质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双酚S的性能
1
作者 张政 刘琳 +3 位作者 李子晨 王梦琦 黄春燕 葛圆圆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290-5301,共12页
传统的芬顿反应因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富含金属污泥而应用受限。本研究采用悬浮固化法得到了一种低成本、易回收、绿色的多孔地质聚合物微球(GM),将其作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载铜地质聚合物微球(Cu-GM),作为类芬顿反应催化剂,... 传统的芬顿反应因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富含金属污泥而应用受限。本研究采用悬浮固化法得到了一种低成本、易回收、绿色的多孔地质聚合物微球(GM),将其作为载体通过浸渍法制备了载铜地质聚合物微球(Cu-GM),作为类芬顿反应催化剂,催化H_(2)O_(2)降解水中的双酚S(BPS)。SEM、XRD、BET和XPS等一系列表征结果表明,Cu^(+/2+)被稳定固定在GM表面。进一步探究了Cu-GM用量、H_(2)O_(2)用量、BPS浓度和溶液初始p H对催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Cu-GM在480min内对BPS的去除率可达99.3%,催化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发现,在催化降解过程中·OH和^(1)O_(2)是主要活性物质。循环实验表明Cu-GM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在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方面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微球 铜基类芬顿 双酚s 催化降解 降解机理
下载PDF
Dielectric monitoring method for the drug release mechanism of drug-loading chitosan microspheres 被引量:5
2
作者 FANG Ming GAO JinLong WANG Sheng LIAN YiWei ZHAO KongShu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3期1246-1254,共9页
The chitosan microspheres loaded with model drug, salicylate molecular, are prepared, and the dielectric spectroscopy of this kind of suspension is measured, meanwhile a significant relaxation is observed for the micr... The chitosan microspheres loaded with model drug, salicylate molecular, are prepared, and the dielectric spectroscopy of this kind of suspension is measured, meanwhile a significant relaxation is observed for the microspheres suspension. By the modeling analytic of the relaxation, the parameters, which can reflect the properties of microspheres and continuous medium, are obtained. Furthermore, the releasing process of microspheres in aqueous phase is monitored real-timely, namely, by analyzing the time-dependent variation of the parameters reflecting the relax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lectrical parameters in each phase the releasing process is detect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ntrolled release process of chitosan microspheres loaded with salicylate in aqueous phas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leasing mechanisms. At the release stage,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phase parameters obtained by dielectric analysis and the amount of the salicylate carried in microspheres was derived, and a real-time monitoring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releasing material in the microspheres at different times obtained by measuring and analyzing the dielectric spectrosco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微球 连续介质 监测方法 释放机制 药物 载药 释放过程 光谱测量
原文传递
Impact of H_(2)S on Hg^(0)capture performance over nitrogen-doped carbon microsphere sorbent: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sights
3
作者 Guopei Zhang Xiaoyang Zhang +3 位作者 Xiangwen Xing Xiangru Kong Lin Cui Dong Yong 《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4年第3期89-100,共12页
A nitrogen-doped carbon microsphere sorbent with a hierarchical porous structure was synthesized via aggregation-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The Hg^(0)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nitrogen-doped carbon microsphere sor... A nitrogen-doped carbon microsphere sorbent with a hierarchical porous structure was synthesized via aggregation-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The Hg^(0)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nitrogen-doped carbon microsphere sorbent was test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conut shell activated carbon prepared in the laboratory.The effect of H_(2)S on Hg^(0)adsorption was also investigated.The nitrogen-doped carbon microsphere sorbent exhibited superior mercury removal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conut shell activated carbon.In the absence of H_(2)S at a low temperature(≤100℃),the Hg^(0)removal efficiency of the nitrogen-doped carbon microsphere sorbent exceeded 90%.This valu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conut shell activated carbon,which is approximately 45%.H_(2)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Hg^(0)removal performance of the nitrogen-doped carbon microsphere sorbent at higher temperatures(100–180℃).The hierarchical porous structure facilitated the diffusion and adsorption of H_(2)S and Hg^(0),while the nitrogen-containing active sit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adsorption and dissociation capabilities of H_(2)S,contributing to the generation of more active sulfur speci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nitrogen-doped carbon microsphere sorbent.The formation of active sulfur species and HgS on the sorbent surface was further confirmed using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Hg^(0)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tests.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was employed to elucidate the ad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g^(0)on the sorbent surface.H_(2)S adsorbed and dissociated on the sorbent surface,generating active sulfur species that reacted with gaseous Hg^(0)to form H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doped carbon microsphere H_(2)s Hg^(0)removal adsorption mechanism
原文传递
中空结构Cu_2S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霞 张平余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6-58,60,共4页
以四水合醋酸铜为原料,采用乙二醇回流法首先制备出氧化亚铜微球,然后以氧化亚铜为模板,在室温下制备出具有中空结构的硫化亚铜微球。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对产物的尺寸、形貌、晶体结构以及成分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中空结构Cu2S微球的形成... 以四水合醋酸铜为原料,采用乙二醇回流法首先制备出氧化亚铜微球,然后以氧化亚铜为模板,在室温下制备出具有中空结构的硫化亚铜微球。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对产物的尺寸、形貌、晶体结构以及成分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中空结构Cu2S微球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s微球 中空结构 CU2O 制备 机理
下载PDF
rSjGST可生物降解性微球作为血吸虫病疫苗缓释剂的研究
5
作者 唐小牛 周萍萍 +2 位作者 高锡银 周书林 汪学龙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rSjGST)可生物降解缓释微球对小鼠的免疫效应。方法构建表达质粒pET28a(+)-SjGST,在E.coliBL21内表达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融合蛋白,纯化后以聚乳酸/乙醇酸(PLGA75/25)为包裹材料,制备r... 目的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rSjGST)可生物降解缓释微球对小鼠的免疫效应。方法构建表达质粒pET28a(+)-SjGST,在E.coliBL21内表达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融合蛋白,纯化后以聚乳酸/乙醇酸(PLGA75/25)为包裹材料,制备rSjGST可生物降解性微球。按一定剂量皮下注射免疫微球免疫小鼠,分别于免疫后6、9、12、15、18、21周眼眶采血并取出脾脏,检测血清IgG及脾T淋巴细胞A值,比较各组免疫效果。实验另设FCA佐剂组、铝佐剂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FCA组、铝佐剂组血清总IgG水平在第9周显著升高(P<0.01),且两组均在免疫9周时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而微球组在21周时仍呈上升趋势(P<0.01);与FCA组、铝佐剂组比较,微球组12周后血清总IgG水平显著升高(P<0.01)。在免疫后6~15周,三免疫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免疫18周后微球组脾T淋巴细胞A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rSjGST可生物降解微球免疫小鼠,具有长效和高效作用。这为血吸虫病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 聚乳酸/乙醇酸微球 疫苗缓释剂 小鼠
下载PDF
20(S)-原人参二醇复合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初步研究
6
作者 朱可馨 陈玉玺 +2 位作者 张彤 陶建生 王冰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年第6期813-815,共3页
目的:考察20(S)-原人参二醇(20(S)-PPD)复合微球的体外长期和加速释药规律。方法:采用溶剂乳化挥发法制备药物复合微球,采用残余法测定药物在复合微球中的体外长期和加速释放度,评价两种体外释放之间的相关性,对体外长期释放模型进行拟... 目的:考察20(S)-原人参二醇(20(S)-PPD)复合微球的体外长期和加速释药规律。方法:采用溶剂乳化挥发法制备药物复合微球,采用残余法测定药物在复合微球中的体外长期和加速释放度,评价两种体外释放之间的相关性,对体外长期释放模型进行拟合,研究微球体外长期释药机制。结果:复合微球的体外长期释放数据显示,药物无明显突释,释放至33d时,累积释放率达50.87%,具有明显缓释效果;体外长期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表明其体外长期释放以扩散机制为主;复合微球在37℃体外长期释放的累积释放率(Q37,%)与50℃下加速释放的累积释放率(Q50,%)的相关性拟合方程为ln(100-Q50)=2.1378ln(100-Q37)-5.1832,(r=0.9744),体外长期和加速释放的相关性良好。结论:20(S)-PPD复合微球的体外长期释放表明,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可用体外加速释放评价法来指导微球的后续处方与工艺优化,为研发20(S)-PPD微球制剂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s)-原人参二醇 复合微球 体外长期释放 体外加速释放
下载PDF
MFA微球悬浮液-硅溶胶后整理棉织物阻燃性能和机理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畅 尤飞 李丹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28-1433,共6页
以三聚氰胺(MEL)、甲醛(FM)和5-单磷酸腺苷(AMP)为原料通过缩合反应制备MFA微球,将其浸入海藻酸钠(SA,分散剂)溶液中形成SA-MFA悬浮液。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前驱体通过脱水缩聚制备SiO2溶胶。通过浸渍-烘燥法依次将SA-MFA悬浮液和SiO... 以三聚氰胺(MEL)、甲醛(FM)和5-单磷酸腺苷(AMP)为原料通过缩合反应制备MFA微球,将其浸入海藻酸钠(SA,分散剂)溶液中形成SA-MFA悬浮液。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前驱体通过脱水缩聚制备SiO2溶胶。通过浸渍-烘燥法依次将SA-MFA悬浮液和SiO2溶胶后整理于棉织物。通过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别表征后整理棉织物表面微观形貌和表面官能团,利用热重(TG)分析仪、极限氧指数(LOI)仪、锥形量热计(CC)和SEM分别表征后整理棉织物热解特性、可燃性、对火反应特性和LOI试验后残炭表面微观形貌。结果表明:较之原始棉织物,样品SA-MFA-SiO2@COT阻燃性能相对最优,其热解残炭率(46.39%)和LOI值(28.0%)分别提高520.18%和55.55%,其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114.67 kW/m2)和总释放热(THR,5.09 MJ/m2)分别下降31.67%和37.35%。在燃烧过程中,MFA微球和SA受热分解促进棉纤维脱水炭化释放出NH_(3)、CO_(2)和H_(2)O等难燃性气体,吸热冷却和稀释可燃气体浓度;SiO_(2)凝胶涂层吸热缩聚,发挥物理屏障和结构支撑效应,阻挡热量、氧气和气态产物传递;成分间具有明显协同阻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织物 溶胶-凝胶法 二氧化硅凝胶涂层 MFA微球 极限氧指数 热释放速率 阻燃性能和机理 协同阻燃效应
下载PDF
胰岛素-壳聚糖缓释微球释药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胡容峰 彭代银 +1 位作者 钱金粉 周安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32-334,共3页
目的:研制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的胰岛素微球,并研究胰岛索-壳聚糖微球的释药机制。方法:用乳化交联技术制备 了胰岛素微球,并对胰岛素-壳聚糖缓释微球缓释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该微球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结论:胰岛素-壳聚 糖微球的释... 目的:研制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的胰岛素微球,并研究胰岛索-壳聚糖微球的释药机制。方法:用乳化交联技术制备 了胰岛素微球,并对胰岛素-壳聚糖缓释微球缓释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该微球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结论:胰岛素-壳聚 糖微球的释药机制为药物的突释效应、亚胺键的水解、壳聚糖的吸水膨胀以及药物通过胶状黏稠层向外扩散等几个相互衔接 的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壳聚糖 微球 释药机制
下载PDF
聚乳酸类可生物降解型高分子材料在制备载药微球或微囊中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九成 梁丹 梁国正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5-99,共5页
综述了用聚乳酸(PLA)类可生物降解型高分子材料制备载药微球或微囊的研究背景和现状。重点介绍了包括丙交酯的开环聚合、乳酸直接缩聚制备聚乳酸,丙交酯与乙醇酸开环共聚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与丙交... 综述了用聚乳酸(PLA)类可生物降解型高分子材料制备载药微球或微囊的研究背景和现状。重点介绍了包括丙交酯的开环聚合、乳酸直接缩聚制备聚乳酸,丙交酯与乙醇酸开环共聚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与丙交酯或乳酸开环共聚制备聚乳酸-聚乙二醇(PLA-PEG)嵌段共聚物等3种材料的制备方法;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释放机理。阐述了目前应用的主要问题,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嵌段共聚物 微球 释放机理
下载PDF
载胰岛素壳聚糖-果胶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宋燕 王开裕 +4 位作者 温少红 罗芮 李琳琳 符少莲 李沙 《中南药学》 CAS 2013年第6期435-441,共7页
目的以壳聚糖与果胶为载体,三聚磷酸钠、氯化钙为固化剂,制备载胰岛素的壳聚糖-果胶微球,并对微球的基本性质、载药性能及成型机制进行考察。方法采用离子移变胶凝法制备载胰岛素的壳聚糖-果胶微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包封率,以微... 目的以壳聚糖与果胶为载体,三聚磷酸钠、氯化钙为固化剂,制备载胰岛素的壳聚糖-果胶微球,并对微球的基本性质、载药性能及成型机制进行考察。方法采用离子移变胶凝法制备载胰岛素的壳聚糖-果胶微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包封率,以微球形态、粒径、包封率作为考察指标,进行处方工艺的单因素筛选。用差示扫描量热法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微球的成型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初步考察了载胰岛素壳聚糖-果胶微球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胰岛素在0.8~60μg.mL-1内呈现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9 8。所制备的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38.06±3.89)μm,包封率为(44.06±1.63)%。由DSC图谱推断,形成微球时,壳聚糖与果胶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微球的FTIR图谱中未出现新的特征峰,推断在形成微球时,壳聚糖、果胶、胰岛素之间未发生化学反应。初步考察了载胰岛素壳聚糖-果胶微球体外释药呈现明显的缓释作用。结论本法制备工艺简单,重复性好,所制备的胰岛素微球外观圆整,粒径大小分布较均匀,具有明显缓释作用,但包封率不够理想,尚需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壳聚糖 果胶 微球 包封率 成型机制 释药特性
下载PDF
壳聚糖微球释药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徐蔚 曹毅 张纪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7-10,共4页
为了探讨壳聚糖缓释微球的释药机制 ,制备了碳铂壳聚糖缓释微球 ,并对制备的微球进行了释药机制的研究 .结果 :制备的载药 10 %碳铂壳聚糖缓释微球的释药 80 %的时间为 14d ,形态学的观察显示初期壳聚糖缓释微球球面光整 ,表面无结晶 ,... 为了探讨壳聚糖缓释微球的释药机制 ,制备了碳铂壳聚糖缓释微球 ,并对制备的微球进行了释药机制的研究 .结果 :制备的载药 10 %碳铂壳聚糖缓释微球的释药 80 %的时间为 14d ,形态学的观察显示初期壳聚糖缓释微球球面光整 ,表面无结晶 ,在释药 14d后 98%的球形仍保持完整 ,证明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刚性良好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 ,微球的外壳首先脱落出现“脱皮现象” ,然后药物晶体通过溶渗作用在微球表面形成众多微孔 ,将包封在微球内部的药物逐渐释放 .结论 :壳聚糖缓释微球的控释能力极强 ,其包封的碳铂药物晶体是通过溶渗作用逐渐释放出微球的 ,在 90 %的药物释出后 ,微球仍保持完整 ,显示了微球具有更大的包封药物的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碳铂 缓释剂 微球 扫描电镜 研究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对兔脊柱结核局部治疗作用的药效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峥 姜涛 +7 位作者 李海建 吴林波 陶亢 龙志成 陈江涛 王翀 呼西旦.阿巴拜克力 宋兴华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945-948,95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对兔脊柱结核局部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75只造模成功、感染程度近似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15只,行病灶清除术后在每组病灶清除部位放入不同剂量(A组3 mg、B组6 mg、C组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对兔脊柱结核局部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75只造模成功、感染程度近似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15只,行病灶清除术后在每组病灶清除部位放入不同剂量(A组3 mg、B组6 mg、C组12 mg、D组空白微球、E组15 mg)含有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异体冻干松质骨,充分填塞缺损处。在术后不同时间段行大体肉眼观察、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细菌学等检查。结果75只新西兰大白兔中6只术后发生下肢截瘫,75只均完成实验。X线检查示术后15、30 d各组均无明显的腰4、5椎体破坏及椎间隙改变。术后60 d时A组4只(30.7%)、B组4只(30.7%)、C组2只(14.2%)、D组5只(35.7%)腰5椎体上部有骨质破坏及腰4、5椎间隙改变。E组15只至术后8 w无明显影像学改变。病理及组织学检查示:A、B、C、D组中感染复发的新西兰大白兔椎体、椎旁软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示有脓细胞、类上皮样细胞或坏死灶等形成,脓液培养显示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E组新西兰大白兔椎体及软组织HE染色可见较多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椎旁软组织培养无结核杆菌生长。A、B、C、D组与E组新西兰大白兔X线检查与组织学检查感染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 mg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为兔脊柱结核短期体内局部预防复发的最低有效治疗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喷丁聚乳酸缓释微球 脊柱结核 药效评价
下载PDF
PPD-PLGA微球的体外释药机制及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玉玺 浦益琼 +2 位作者 王冰 张彤 陶建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9-612,共4页
目的:考察20(S)-原人参二醇(PPD)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放特征,初步评价微球中药物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考察微球在体外长期和加速条件下的释药特性、释放相关性,进行方程拟合以阐述释药机制;初步评价单次注射给予普通药物溶... 目的:考察20(S)-原人参二醇(PPD)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放特征,初步评价微球中药物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考察微球在体外长期和加速条件下的释药特性、释放相关性,进行方程拟合以阐述释药机制;初步评价单次注射给予普通药物溶液及微球后,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结果:微球体外长期释放体现良好缓释效果,在0.5 h内无明显突释,当释放达到38 d时,微球的累积释放率达到83.6%;体外长期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药物释放以扩散机制为主;长期与加速释放的累积释放率经拟合相关性好;微球在大鼠体内给药后,能够缓慢释放药物长达11 d,与普通药物溶液静脉组相比,t1/2延长17.5倍,MRT延长22.8倍,体现了明显的体内缓释特性。结论:体内外释放实验数据均表明该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s)-原人参二醇 聚乳酸-羟基乙酸 微球 体外释药 体内药动学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纳米微囊微球的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炳兴 成国祥 +1 位作者 邢福保 马林荣 《胶体与聚合物》 2003年第1期34-38,共5页
对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纳米微囊微球的特点、分类、选材、制备、释放机理、应用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 纳米微囊微球 释放机理 制备 应用 乳化法 自组装 药物缓释材料
下载PDF
金属-氟聚物机械活化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陶俊 王晓峰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4,共7页
从金属-氟聚物机械活化含能材料(MAECs)的最新发展出发,介绍了金属-氟聚物的能量特性,分析了该类材料的能量优势及释能机理;总结了微米级金属-氟聚物的典型缺点为组分间的扩散距离较大导致的能量释放速率低;对比了纳米铝粉的使用、反应... 从金属-氟聚物机械活化含能材料(MAECs)的最新发展出发,介绍了金属-氟聚物的能量特性,分析了该类材料的能量优势及释能机理;总结了微米级金属-氟聚物的典型缺点为组分间的扩散距离较大导致的能量释放速率低;对比了纳米铝粉的使用、反应材料微器件的设计、机械活化处理等能量释放速率调节方法,分析了机械活化工艺的优越性;综述了金属-氟聚物机械活化含能材料在机械活化工艺、反应机制、爆轰性能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状况;评述了金属-氟聚物机械活化含能材料的研究现状和不足,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附参考文献64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活化含能材料 MAECs 高能量密度材料 爆轰性能 纳米铝粉 高能炸药 金属-氟聚物 能量释放速率
下载PDF
压电材料反平面运动裂纹的能量释放率与分叉角 被引量:1
16
作者 侯密山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3-58,共6页
用复变函数方法 ,研究了压电材料中反平面运动裂纹的动态断裂问题。研究表明 :介质内的耦合场与裂纹运动速度有关 ,在裂纹尖端有奇异 ;应力强度因子与裂纹运动速度无关 ,与纯弹性结论一致 ;沿裂纹延长线扩展的动态能量释放率可用应力强... 用复变函数方法 ,研究了压电材料中反平面运动裂纹的动态断裂问题。研究表明 :介质内的耦合场与裂纹运动速度有关 ,在裂纹尖端有奇异 ;应力强度因子与裂纹运动速度无关 ,与纯弹性结论一致 ;沿裂纹延长线扩展的动态能量释放率可用应力强度因子表示 ,而与电载荷无关 ,裂纹运动的高速度具有止裂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弹性动力学 断裂动力学 强度因子 能量释放率 裂纹分叉角 压电材料 反平面运动裂纹
下载PDF
Zn^(2+)交联海藻酸钠抑菌缓释微球制备及其抑菌效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玉妍 杨忠鑫 +3 位作者 陈南春 莫胜鹏 王秀丽 解庆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28-234,共7页
为提高二甲酸钾(KDF)在胃肠道内的利用率,本研究基于单因素实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设计数据,利用Zn^(2+)交联海藻酸钠(ALG)制备出KDF缓释抑菌微球,并对微球的化学结构、微观形貌及热性能进行系统表征,以及测定微球的缓释抑菌性能。结果表... 为提高二甲酸钾(KDF)在胃肠道内的利用率,本研究基于单因素实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设计数据,利用Zn^(2+)交联海藻酸钠(ALG)制备出KDF缓释抑菌微球,并对微球的化学结构、微观形貌及热性能进行系统表征,以及测定微球的缓释抑菌性能。结果表明,微球的最佳配方为:ALG浓度1.5%(质量分数,下同),ZnSO_(4)浓度7.0%,表面活性剂0.8 mL。优化后的微球在肠道内的释放作用时间可延长至6 h,释放机制遵循一级动力学模型和Ritger-Peppas模型,显著减缓了KDF的释放速率;微球浓度为96 mg/mL时,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8%、87%、67%,有效抑制了细菌的过度繁殖,是一种可在家畜饲养业广泛普及的新型抑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酸钾 响应面法 Zn^(2%PLUs%)交联 微球 释放机制 抑菌率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载药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姜朝瑞 许燕 +1 位作者 熊莹 张旭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3467-3473,共7页
背景:重度骨结核治愈率低且需要长期服药,但口服药物不良反应大。将载药缓释微球定量置于病灶处不仅可以确保药物浓度和精准治疗,还能有效调控药物释放速度,减少不良反应。目的:优化氧化石墨烯/丝素蛋白/利福平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采... 背景:重度骨结核治愈率低且需要长期服药,但口服药物不良反应大。将载药缓释微球定量置于病灶处不仅可以确保药物浓度和精准治疗,还能有效调控药物释放速度,减少不良反应。目的:优化氧化石墨烯/丝素蛋白/利福平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乳化法制备氧化石墨烯/丝素蛋白/利福平微球,在确定丝素蛋白浓度3.5%、水油比为1∶6、司盘80与石蜡比1∶10、温度为50℃、利福平与药物载体溶液比50mg∶1mL作为定量的前提下,考察不同搅拌速度(200,500,800 r/min)、不同有机溶剂与水相体积比(1∶1、4∶1、6∶1)及不同氧化石墨烯溶液与丝素溶液溶质比(0.1%,0.25%,0.5%)条件下制备出载药微球的微观形貌、载药率和包封率,确定较佳的制备工艺。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显示,500 r/min制备的微球大小均匀,成球性较好;有机溶剂与水相体积比为4∶1制备的微球成球效率较好;氧化石墨烯溶液与丝素溶液溶质比为0.1%制备的微球成球率较高。(2)综合载药率和包封率检测结果,再结合氧化石墨烯/丝素蛋白微球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选择在搅拌速度500 r/min、有机溶剂与水相体积比为4∶1、氧化石墨烯溶液与丝素溶液溶质比为0.1%的条件下制备微球,微球的成球率高,载药量为13.5%,包封率为61%,并且该微球在体外可稳定释放药物,在96 h内累计释药量约为67.3%,药物缓控释过程由扩散和溶蚀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丝素蛋白 载药微球 乳化溶剂挥发法 载药量 包封率 累积释药率 释药机制
下载PDF
长春西汀s-PLGA长效缓释微球的体内外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璐 王东凯 +4 位作者 邱立朋 杨磊 李琳 张晓岭 沈丽敏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545-1550,共6页
目的:本研究以星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star poly D,L-lactide-co-glycolide,s-PLGA)为载体制备长春西汀长效缓释微球,对其体内外性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开环聚合法制备s-PLGA,以此作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长春西汀s-P... 目的:本研究以星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star poly D,L-lactide-co-glycolide,s-PLGA)为载体制备长春西汀长效缓释微球,对其体内外性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开环聚合法制备s-PLGA,以此作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长春西汀s-PLGA长效缓释微球(VIN-MS),并对其包封率、粒径和体内外性质进行了考察。结果:本研究制备的VIN-MS的平均粒径为(18±2)μm,包封率为62.20%,载药量为37.43%。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微球外观圆整、均匀,流动性好,分散性好。体外释放结果表明,VIN-MS具有明显的缓释特性,其突释率为6.96%。体内结果表明,VIN-MS制剂体内周期能维持15 d,与长春西汀普通注射剂相比,VIN-MS的曲线下面积(AUC)和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是普通注射剂的40倍和38倍。结论:长春西汀s-PLGA长效缓释微球的成功制备将有利于脑血管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s-PLGA) 微球 溶剂挥发法 长春西汀 体内释药
原文传递
替拉扎明Hepasphere药物洗脱微球制备及其在生物体内药物释放特性研究
20
作者 李林 梁斌 +3 位作者 刘一鸣 张欣 张鸿森 郑传胜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1,共6页
目的采用机械吸附及离子交换的方法制备替拉扎明(TPZ)Hepasphere药物洗脱微球,并研究其在肝癌动物模型体内的药物释放特性。方法采用空白洗脱栓塞微球Hepasphere、生理盐水、TPZ及稀盐酸混合的方法制备TPZ Hepasphere药物洗脱微球,之后... 目的采用机械吸附及离子交换的方法制备替拉扎明(TPZ)Hepasphere药物洗脱微球,并研究其在肝癌动物模型体内的药物释放特性。方法采用空白洗脱栓塞微球Hepasphere、生理盐水、TPZ及稀盐酸混合的方法制备TPZ Hepasphere药物洗脱微球,之后建立30只兔VX2肝癌模型,接受TPZ Hepasphere药物洗脱微球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处理,分别于栓塞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30 min、45 min、1 h、2 h、4 h、1天、3天和7天静脉血取样;再分别于栓塞后1 h、2 h、4 h、1天、3天和7天每次处死5只动物,采取肿瘤和瘤周正常肝实质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PLC)检测其中的TPZ及其代谢物SR4317、SR4330的浓度。结果刚混合时,微球及TPZ的溶液呈浑浊的红色,静置50 min后可见载有TPZ的深红色微球沉积于注射器底部。动物血浆内TPZ药物浓度于栓塞后5 min到达峰值,术后第7天血浆内仍可检测到其药物浓度,为峰值浓度的7.12%;血浆内SR4317浓度术后第1天降至极低水平;各时间点血浆内SR4330浓度均极低。肿瘤组织内TPZ浓度于术后1 h达峰值,术后第7天肿瘤组织内仍可检测到其较高的药物浓度,为峰值浓度的28.79%;SR4317术后1 h其浓度达到峰值,术后第七天下降到峰值浓度的34.85%;SR4330术后1天降至极低水平。各个时间点肿瘤内TPZ及其代谢物浓度均明显高于瘤周肝实质。结论TPZ Hepasphere药物洗脱微球具有制备简单、载药性能良好的优点,其栓塞肝癌动物模型后微球内药物缓慢释放,可以长时间使肿瘤内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拉扎明 Hepasphere微球 离子交换 机械吸附 VX2肿瘤 药物释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