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胃癌胃微血管形态变化及Bcl-2和M2-丙酮酸激酶的表达特点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凌霄华 庄丽维 +2 位作者 胡成乙 洪钰 于欣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3389-3391,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胃微血管形态变化以及Bcl-2、M2-丙酮酸激酶(M2-PK)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240例因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在我院消化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首先行放大胃镜观察胃微血管变化状况,然后根据胃小凹状...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胃微血管形态变化以及Bcl-2、M2-丙酮酸激酶(M2-PK)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240例因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在我院消化外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首先行放大胃镜观察胃微血管变化状况,然后根据胃小凹状况分为A、B、C、D、E型。分别检测不同胃小凹分型标本的Bcl-2和M2-PK阳性率。结果浅表性胃炎主要见于A型(65.8%)、B型(59.6%)和C型(22.0%)小凹类型;萎缩性胃炎主要见于C型(38.0%)和D型(50.0%);肠上皮化生主要见于C型(34.0%)、D型(39.3%)和E型(34.7%);不典型增生多见于D型(7.1%)和E型(32.7%);胃癌仅见于E型(16.3%)。不同类型的微血管形态,其Bcl-2及M2-PK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及M2-PK阳性率(65.3%与67.4%)均显著高于A(7.9%与10.5%)、B(8.5%与10.6%)、C(14.0%与16.0%)、D型(23.2%与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及M2-PK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主要发生在D、E型小凹类型;微血管形态可以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指标,放大胃镜可以作为早期胃癌诊断的一种临床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黏膜 微血管形态 放大内镜 基因 BCL-2 M2-丙酮酸激酶
下载PDF
结肠息肉癌变过程中内镜微血管特征与MVD IGF-1 STAT3表达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红 吴静 +3 位作者 林香春 刘揆亮 马艳会 余瑞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99-503,共5页
目的:分析MVD、IGF-1、STAT3等血管生成因子在结肠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与窄带成像内镜(NBI)下的微血管形态的相关性,探究内镜实时观测血管生成的可行性。方法:将普通白光内镜以及NBI内镜均诊断为结肠息肉样病变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 目的:分析MVD、IGF-1、STAT3等血管生成因子在结肠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与窄带成像内镜(NBI)下的微血管形态的相关性,探究内镜实时观测血管生成的可行性。方法:将普通白光内镜以及NBI内镜均诊断为结肠息肉样病变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结肠早期癌、结肠腺瘤纳入研究,将微血管形态分为三型:Ⅰ型:无微血管形态可见;Ⅱ型:微血管沿腺管开口排列,粗细均匀;Ⅲ型:微血管粗细不均,排列紊乱。同时将病变组织进行CD34、IGF-1、STAT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NBI微血管形态特征和组织学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共有58例患者的64个部位(结肠早期癌15个,腺瘤29个,正常黏膜20个)进行NBI内镜检查,NBIⅡ型部位以腺瘤为主,占82.1%(23/28),而早癌多表现为Ⅲ型,占66.7%(10/15)。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微血管密度(MVD-CD34)、IGF-1在正常黏膜、结肠腺瘤和结肠早癌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00 1,P=0.006 2),STAT3在三者间表达有逐渐增高的趋势(P=0.071 3)。在NBI微血管形态分型Ⅰ、Ⅱ、Ⅲ型组织中MVD-CD34、IGF-1、STAT3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 1,P=0.001 0,P=0.005 5)。NBI的微血管类型和MVD、IGF-1、STAT3表达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41和0.40。结论:根据NBI内镜实时微血管形态评估组织血管生成,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结肠息肉癌变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带成像内镜 结肠腺瘤 结肠早期癌 微血管形态 肿瘤血管生成
下载PDF
73例早期胃癌内镜特点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刘素丽 王鼎鑫 +2 位作者 王佳 赵春青 张建生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内镜特点及诊断方法的实用性。方法对73例EGC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白光胃镜下黏膜异常表现,行色素胃镜及放大胃镜检查,根据腺管开口、微血管形态靶向活检送病理,病理明确癌变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手术切除,术...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内镜特点及诊断方法的实用性。方法对73例EGC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白光胃镜下黏膜异常表现,行色素胃镜及放大胃镜检查,根据腺管开口、微血管形态靶向活检送病理,病理明确癌变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手术切除,术后病理作为最终诊断;记录整个检查过程中的所有表现及结果,综合分析。结果 73例发现病灶86处,其中9例有2处病变,2例有3处病变,白光胃镜下以0-Ⅱc型居多,占43.84%;腺管开口Ⅲ型23处、Ⅳ型44处,Ⅴ型19处;微血管形态规则型51处(59.30%)、不规则型29处(33.72%)、未发现微血管结构6处(6.98%)。普通白光胃镜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率为60.46%(52/86)、基本符合率为72.09%(62/86),放大内镜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率为93.02%(80/86)、基本符合率96.51%(83/8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C内镜下具有特异性表现,根据这些表现可以加强对EGC识别能力,提高EGC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色素内镜 放大内镜 腺管开口 微血管形态
下载PDF
NBI-ME对病变表面微血管分型在诊断结直肠早期肿瘤中的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宇虎 陈桂权 +6 位作者 钟东 傅利萍 陈晓春 李志坚 陈荣国 张志坚 柳娟 《医学研究杂志》 2013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对结直肠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进行观察分型,研究NBI-ME对检出早期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肠镜检查发现新生性病变后,用NBI-ME模式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并进行分型,所有病变均在内镜下切除... 目的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对结直肠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进行观察分型,研究NBI-ME对检出早期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肠镜检查发现新生性病变后,用NBI-ME模式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并进行分型,所有病变均在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将NBI-ME判断病变的性质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 NBI-ME在2115例患者中发现新生性病变2778个,MP-0型诊断为炎性息肉的准确率为97.4%,MP-Ⅰ型诊断为增生性息肉的准确率为93.3%,MP-Ⅱ型诊断为管状腺瘤准确率为97.2%,MP-Ⅲ型诊断为绒毛状腺瘤准确率为98.3%,MP-Ⅳ型诊断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准确率为94.5%,MP-Ⅴ型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准确率为96.9%,MP-Ⅵ型诊断为黏膜内癌准确率为90.9%,MP-Ⅶ型诊断为浸润癌准确率为88.0%,MP-Ⅷ型诊断为进展期癌准确率为100.0%。NBI-ME对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判断肿瘤性病变的准确性为98.8%,敏感度为99.2%,特异性为94.9%。结论 NBI-ME内镜技术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分型,对判断病变是否是肿瘤性病变的准确率高,对早期结直肠肿瘤或结直肠癌的病理诊断预测准确率高,NBI-ME将成为发现结直肠早期肿瘤的更有效的内镜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 肿瘤 窄带成像 放大内镜 微血管形态
下载PDF
SMI技术测定血流分布模式、消融灶体积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及患者疗效预测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瞿炜 江翠华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19年第6期638-643,共6页
分析SMI(微血管成像技术)测定血流分布模式、消融灶体积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及患者疗效预测的关系。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依照患者术后病理检测结果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采用微波消融术对患者进行治... 分析SMI(微血管成像技术)测定血流分布模式、消融灶体积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及患者疗效预测的关系。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依照患者术后病理检测结果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采用微波消融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前后采用SMI及CEUS(超声造影)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采用SMI对患者进行评估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AUC,均明显高于CEUS,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MI扫描检查的病灶未完全消融率、参与微血管率均明显高于CEUS检查,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MI扫描检查的消融灶体积、消融灶长及消融灶宽均明显高于CEUS扫描检查,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采用SMI技术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可有效用于评估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成像技术(SMI) 血流分布模式 消融灶体积 甲状腺结节 良恶性 超声造影(CEUS)
下载PDF
超微血管显像、能量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58
6
作者 孔晶 杨薇 +2 位作者 金金 葛志通 李建初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95-598,共4页
目的对比超微血管显像(SM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PDFI)显示甲状腺结节血流分布的能力,确定检测甲状腺结节的较合理检查方法及诊断准确性较高的特征。方法选取50例患者共58个甲状腺结节,其中良性结... 目的对比超微血管显像(SM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PDFI)显示甲状腺结节血流分布的能力,确定检测甲状腺结节的较合理检查方法及诊断准确性较高的特征。方法选取50例患者共58个甲状腺结节,其中良性结节27个(良性组),恶性结节31个(恶性组)。使用SMI、CDFI、PDFI对甲状腺结节的血流分型进行检测。结果甲状腺癌多表现为Ⅲ型血流,“仅结节内部血流信号”的诊断准确性最高,使用SMI、CDFI及PDFI“仅结节内部血流信号”诊断甲状腺癌的特异性分别为96.3%、92.5%、88.9%,敏感性分别为77.4%、41.9%、48.3%;SMI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CDFI、PDFI(均P〈0.01)。结论“仅结节内部血流信号”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癌。SMI显示甲状腺结节血流分布的能力优于CDFI、PDFI,可用于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甲状腺结节 超微血管显像 血流特征 血流分型
原文传递
245例早期胃癌胃微血管形态变化及Bcl-2和P53表达特点的研究
7
作者 凌霄华 于欣 +7 位作者 杨晓明 庄丽维 朱承雁 李滨 米丽娜 刘铁夫 刘雷 汪丽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5期935-938,共4页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微血管形态变化以及Bcl-2和P53在早期胃癌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245例消化不良症状的住院患者,首先用放大内镜观察胃微血管形态,然后根据胃小凹状况分为A、B、C、D、E型,分别检测不同胃小凹分型标本中Bcl-2和P53阳...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微血管形态变化以及Bcl-2和P53在早期胃癌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245例消化不良症状的住院患者,首先用放大内镜观察胃微血管形态,然后根据胃小凹状况分为A、B、C、D、E型,分别检测不同胃小凹分型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结果:浅表性胃炎主要见于A型(57.9%)、B型(49.0%)和c型(20.0%)小凹类型;萎缩性主要见于C型(40.0%)和D型(50.0%);肠上皮化生主要见于C型(32.0%)、D型(35.7%)和E型36.0%);不典型增生多见于D型(10.7%)和E型(34.0%);胃癌仅见于E型(14.0%)。不同类型的微血管形态,其Bcl-2和P53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分别为68.0%与62.0%,均显著高于A(5.2%与7.8%)、B(7.8%与11.8%)、C(18.0%与16.0%)、D型(26.8%与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型小凹的标本中Bcl-2和P5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B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主要发生在D、E型小凹类型;微血管形态可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指标,放大内镜可以作为早期胃癌诊断的一种临床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微血管形态 放大内镜 BCL-2 P53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