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Foreign Trade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s in Mid-eastern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China
1
作者 JIN Xianfeng DONG Suocheng +4 位作者 LUO Lingjun LI Yu YUAN Chao SHU Kesheng CHEN Jiaqu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5期626-636,共11页
The studies on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foreign trade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s are helpful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insufficient o... The studies on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foreign trade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s are helpful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insufficient observation values on the accuracy of regression results and dynamic information quantity of fitting equation during empirical study,panel data of the mid-eastern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China from 1985 to 2007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adjustment of classical regression model in this paper.Panel unit root test and panel cointegration analysis method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ing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foreign trade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mid-eastern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China and its three groups divided by foreign trade depende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scale effects are positive,while all technical effects are negative and unable to counteract positive scale effects.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cause for outstanding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mid-eastern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China.Total effects and structural effect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groups because of spatial variations in environmental policies,export destinations,source of FDI,etc.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coordinating generality and considering differences comprehensively′,it is essential to issue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foreign trade,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and eco-environment in each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eastern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China foreign trade environmental effect spatial variation cointegra-tion analysis
下载PDF
Annual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last 2485 years in the mid-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nferred from tree rings 被引量:64
2
作者 Hans W. LINDERHOLM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3期348-359,共12页
By combining living trees and archaeological wood,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s wer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ring-width indices of the mid-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or the past 2485 years. The climate variations reveale... By combining living trees and archaeological wood,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s were reconstructed based on ring-width indices of the mid-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or the past 2485 years. The climate variations revealed by the reconstruction indicate that there were four periods to have average tem- peratures similar to or even higher than that mean of 1970 to 2000 AD. A particularly notable rapid shift from cold to warm, we call it the "Eastern Jin Event", occurred from 348 AD to 413 AD. Calculation re- sults show that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ver the mid-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re not only repre- sentative for large parts of north-central China, but also closely correspond to those of the entire Northern Hemisphere over long time scales. During the last 2485 years, the downfall of most major dynasties in China coincides with intervals of low temperature. Compared with the temperature records in other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1000 years, this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shows a significant warming trend after the 1950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eastern TIBETAN PLATEAU tree rings temperature variations dynasty’s DOWNFALL
原文传递
Rupture segmentation and slip partitioning of the mid-eastern part of the Kunlun Fault,north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41
3
作者 LI ChenXia XU XiWei +5 位作者 WEN XueZe ZHENG RongZhang CHEN GuiHua YANG Hu AN YanFen GAO Xi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1期1730-1745,共16页
The Kunlun Fault, an active fault on the border between the Bayan Har and Kunlun-Qaidam blocks, is one of the major left 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Previous research has not reached a consensus... The Kunlun Fault, an active fault on the border between the Bayan Har and Kunlun-Qaidam blocks, is one of the major left 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Previous research has not reached a consensus on agreeable slip rates along much of its length and the slip rate gradient along the eastern part, both of which play critical roles in a range of models for the eastward extrusion and thickened cru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New slip rates have been determined at sites along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Kunlun Fault by dating deposits and measuring atop displaced fluvial terrace risers.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images reveal geometrical features of the fault and the late Quaternary offset, new earthquake ruptures and surface-rupturing segmentation, from which long-term slip rates and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s on the fault are estimated. The tectonic geomorphology method has determined that the long-term horizontal slip rates on the Tuosuohu, Maqin and Ma- qu segments from west to east are 11.2±1, 9.3±2, and 4.9±1.3 mm/a while their vertical slip rates are 1.2±0.2, 0.7±0.1, and 0.3 mm/a in the late Quaternar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lip rates regularly decrease along the eastern -300 km of the fault from 〉10 to 〈5 mm/a.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crease in the gradient such that at the slip rate break point is at the triple point intersection with the transverse fault, which in turn is transformed to the Awancang Fault. The vector decomposition for this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shows that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branches of the Awancang Fault fit the slip-partitioning mode. The slip rate of the southwestern wall is 4.6 mm/a relative to the northeastern wall and the slip direction is 112.1°. The mid-eastern part of the Kunlun Faul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independent segments by the A'nyemaqen double restraining bend and the Xigongzhou intersection zone, which compose the surface rupture segmentation indicators for themselves as well as the ending point of the 1937 M7.5 Tuosuohu earthquake. The averag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the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 are estimated to be 500-1000 a, respectively. The latest earthquake ruptures occurred in AD 1937 on the western Tuosuohu segment, as compared to -514-534 a BP on the Maqin segment, and -1055 to 1524 a BP on the Maqu segment. This may indicate a unidirectional migration for surface rupturing earthquakes along the mid-eastern Kunlun Fault related to stress triggered between these segments. Meanwhile, the long-term slip rate is obtained through the single event offset and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which turn out to be the same results as those determined by the offset tectonic geomorphology method, i.e., the decreasing gradient corresponds to the geometrical bending and the fault's intersection with the transverse fault. Therefore, the falling slip rate gradient of the mid-eastern Kunlun Fault is mainly caused by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fault and its intersection with the transverse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eastern Kunlun Fault slip rate surface rupture segmentation slip partition PALEOEARTHQUAKE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滇东—黔西中二叠统白云岩特征、成因及其主控因素
4
作者 张景琦 金振奎 +2 位作者 王金艺 李阳 袁坤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12,共18页
【目的】中国滇东—黔西地区中二叠统广泛发育白云岩。针对这些白云岩的成因,前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白云岩形成机理。然而,关于镁离子的来源、白云化的主控因素等关键问题,至今仍无定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滇东—黔西地区... 【目的】中国滇东—黔西地区中二叠统广泛发育白云岩。针对这些白云岩的成因,前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白云岩形成机理。然而,关于镁离子的来源、白云化的主控因素等关键问题,至今仍无定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滇东—黔西地区的油气扩展勘探。【方法】综合利用露头、岩心和钻井等资料,对滇东—黔西地区中二叠统白云岩的分布规律、岩相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与结论】(1)研究区白云岩的形成机理为开放热对流白云化模式。白云化流体的镁离子主要来自海水,少部分来自深部热液流体;(2)白云化流体主要通过亮晶生屑石灰岩中的孔隙,以及断层和裂缝系统运移。在温度空间差异的驱动下,白云化流体沿循环流动路径运移,导致中二叠统石灰岩迅速且广泛的白云化;(3)白云岩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滩相沉积和峨眉地幔柱(活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 黔西 中二叠统 白云岩 热对流
下载PDF
清代中叶闽东畲族地区“中人”报酬考——以闽东畲族文书为中心的考察
5
作者 董孝良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1期19-23,共5页
清代中叶闽东畲族地区经济交易活跃,而“中人”在乡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契约订立、交易担保、买卖纠纷等环节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对闽东地区“中人”报酬的考察,可知“中人”酬谢类型呈现单一性的特点,绝大多数以银两酬谢为主... 清代中叶闽东畲族地区经济交易活跃,而“中人”在乡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契约订立、交易担保、买卖纠纷等环节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对闽东地区“中人”报酬的考察,可知“中人”酬谢类型呈现单一性的特点,绝大多数以银两酬谢为主。结合相关契约文书进一步分析,“中人”报酬支付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多因素影响的。此外,闽东地区“中人”酬谢比重以3%为主,占比在1%~10%之间浮动。通过对罗源、屏南、古田三地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宗族伦理道义及地区商业经济是影响报酬比重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中叶 闽东 畲族 “中人”报酬
下载PDF
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气储层微观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沁水盆地中东部Y2井为例
6
作者 马元稹 王猛 +3 位作者 马如英 代旭光 谢卫东 李嘉敏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0-92,共13页
为探讨沁水盆地中东部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气储层微观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测试、SEM检测、全岩和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高压压汞和低温液氮吸附等试验获取Y2井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孔隙微观特征。结果表明:(1)泥页岩中有机... 为探讨沁水盆地中东部海陆过渡相煤系页岩气储层微观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测试、SEM检测、全岩和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高压压汞和低温液氮吸附等试验获取Y2井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孔隙微观特征。结果表明:(1)泥页岩中有机质类型为Ⅲ型(腐殖型),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较高,平均1.79%,经历了较长热演化史;(2)泥页岩中主要发育粒内孔、粒间孔,有机质孔和微裂隙等,黏土矿物和石英中发育大量粒间孔和粒内孔;(3)SEM图像显示,泥页岩孔裂隙形态分形维数为2.34~2.51,非均质性中等;(4)高压压汞和低温液氮吸附试验表明,中孔为研究区泥页岩主要孔隙,对孔体积和孔比表面积影响较大,中孔孔体积、比表面积与TOC、石英体积分数正相关,与镜质组反射率(Ro)成负相关关系;(5)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对中孔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均有积极影响,高岭石则不利于中孔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发育。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煤系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页岩气储层 孔隙特征 分形特征 微细特征影响因素 沁水盆地中东部
下载PDF
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断层土壤气氡浓度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地震危险性分析
7
作者 万悦 苏鹤军 +1 位作者 李晨桦 周慧玲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1-500,共10页
基于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9个观测点2016—2021年的土壤气体氡浓度观测数据,深入分析其浓度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历史大震背景、现今地震活动与断裂带滑动速率的对比分析,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对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进行地震危险区段判... 基于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9个观测点2016—2021年的土壤气体氡浓度观测数据,深入分析其浓度强度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历史大震背景、现今地震活动与断裂带滑动速率的对比分析,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对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进行地震危险区段判定。研究表明:祁连山断裂中东段土壤气体氡浓度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强西弱,其时间序列变化特征总体呈下降趋势;断层土壤气氡浓度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和断裂滑动速率具有较好的耦合性。研究结论可以提供研究区深部地下流体活动的证据,对进一步研究追踪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断层和活动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 土壤气氡 时空演化特征
下载PDF
明中期辽东都司人口规模考述
8
作者 孟艳霞 裴永亮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7-62,共6页
关于明中期辽东都司地区人口规模,史家多采用《辽东志》和《全辽志》中约40万的记载,但经过对人口构成的分析,明中期辽东都司地区人口数额近70万,主要由官军、军下舍余、女性人口、徭役人口、寄籍户口及文武职官员人口构成。造成文献记... 关于明中期辽东都司地区人口规模,史家多采用《辽东志》和《全辽志》中约40万的记载,但经过对人口构成的分析,明中期辽东都司地区人口数额近70万,主要由官军、军下舍余、女性人口、徭役人口、寄籍户口及文武职官员人口构成。造成文献记载人口数额不足的原因在于文献中多记载丁口数额,而非人口数额。如此规模之人口成为辽东地区军政管理及开发的主力军,对辽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期 辽东都司 人口规模 《辽东志》 《全辽志》
下载PDF
我国中东部水生态环境评价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潘英姿 高吉喜 +2 位作者 何萍 聂忆黄 李岱青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4-59,共6页
利用遥感(RS)和地面野外调查手段,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水生态环境进行了现状调查与评估。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农业用水比重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地表水资源干流水质总体稳定,部分流域水质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由工业污染向... 利用遥感(RS)和地面野外调查手段,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水生态环境进行了现状调查与评估。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农业用水比重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地表水资源干流水质总体稳定,部分流域水质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由工业污染向生活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转化;湖泊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普遍,赤潮濒发,损失较大;地下水主要以点状和面状污染为主,南方城市污染程度普遍高于北方城市;不合理水利工程干扰了自然水生态过程,加剧河流泥沙淤积,湖泊调蓄洪水生态功能随之下降;水资源利用强度超过了30%~40%的国际警界线,加剧了江河断流;水资源需求增大,地下水超采严重,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泉水干枯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面调查 中东部 水生态环境
下载PDF
我国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田自强 郑丙辉 +1 位作者 王文杰 李子成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2297-2303,共7页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对中国中东部地区 19个省 (直辖市 ) 1988年和 2 0 0 0年的 5种土地利用 /覆盖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了景观制图及其叠加分析 .结果表明 ,12年来 ,随着中东部地区经济和人口数...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对中国中东部地区 19个省 (直辖市 ) 1988年和 2 0 0 0年的 5种土地利用 /覆盖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了景观制图及其叠加分析 .结果表明 ,12年来 ,随着中东部地区经济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耕地及城建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 10 92 1× 10 5hm2和 13 75 4× 10 5hm2 ,比 1988年增长了 2 14 %和 19 2 5 % 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及毁林开荒 ,导致林地面积减少了 17 83× 10 4hm2 ,比 1988年下降了 1 12 % .草地面积增加了 19 2 87× 10 5hm2 ,比 1988年上升7 75 % .长期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条件恶化 ,使草地覆盖度及草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10年间对未利用地面积的开发达 4 9 6 1× 10 4hm2 ,占 1988年未利用地面积的 34 3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东部地区 景观制图 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分析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优质储层主控因素探讨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锐娥 龙利平 +2 位作者 肖红平 张春林 蔺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29,共4页
通过对岩心、露头剖面观察、镜下薄片鉴定、物性、电性及含油气性等分析,系统归纳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优质储层的特征,其具有粗粒、高石英、低杂基、低软岩屑、低长石含量等"一粗一高三低"的特征,孔隙... 通过对岩心、露头剖面观察、镜下薄片鉴定、物性、电性及含油气性等分析,系统归纳总结了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优质储层的特征,其具有粗粒、高石英、低杂基、低软岩屑、低长石含量等"一粗一高三低"的特征,孔隙类型为以原生粒间孔为主的复合型孔隙,具有良好的储集性.研究认为山2段储层储集性优劣受控于物源分异、沉积体系演化及烃类早期充注.物源分异控制石英砂岩东西分带;沉积体系演化反过来控制优质储层发育;同时,烃类早期充注抑制了石英的次生加大,使大量原生孔隙得以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 山西组2段 优质储层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耕地物候动态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陶健 张戈丽 +1 位作者 王军邦 董金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583-4592,共10页
【目的】采用遥感手段监测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耕地物候变化,探讨气候变化导致耕地物候变化进而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趋势分析监测研究区耕地物候变化及生产力变化,根据空间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生长季变动对... 【目的】采用遥感手段监测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耕地物候变化,探讨气候变化导致耕地物候变化进而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方法】采用趋势分析监测研究区耕地物候变化及生产力变化,根据空间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生长季变动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研究区内耕地生长季明显延长;生长季提前开始且延迟结束区域最大,其次为生长季延迟开始且提前结束区域;研究区耕地物候受温度、降水影响明显;空间上,耕地生长季缩短受降水负相关影响显著,并且受降水影响显著的耕地净初级生产力增幅较小且波动较大,而受温度影响显著耕地的净初级生产力稳定且明显提高。【结论】遥感技术能够整体把握区域耕地物候空间特征;物候对于温度和降水的响应均较明显,气候变化改变耕地物候进而影响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东部 物候 耕地 MODIS 生长季 气温 降水 生产力
下载PDF
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韩永伟 高吉喜 乔青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98,共5页
采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的遥感、地面调查及文献资料数据,分析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特征。分析结果认为,耕地和林地是中东部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68%左右;园地、居民和工矿及交通用地面积... 采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的遥感、地面调查及文献资料数据,分析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特征。分析结果认为,耕地和林地是中东部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68%左右;园地、居民和工矿及交通用地面积迅速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明显缩小;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但水土流失区域差异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在加剧;耕地人均占有量小,利用强度大,复种指数高;耕地用途不稳,转入转出频繁;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迅速减少,2000年耕地面积比80年代初和1995年分别减少了913.15×104和151.31×104hm2;2000年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比80年代初期约减少了0.03 hm2;土壤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不断下降,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退化 特征 中东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山2段储层精细评价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满郎 李熙喆 +1 位作者 谷江锐 谢武仁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3期71-77,105,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山西组可划分为3个沉积层序,其中SQ8(山2段)可划分为低位、湖侵及高位体系域,主要砂体发育于低位体系域。SQ8—LST可细分为3个进积型准层序组,其砂体呈进积式向湖盆推进,自下而上分为L1,L2和L3准层序组,砂体厚度由薄...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山西组可划分为3个沉积层序,其中SQ8(山2段)可划分为低位、湖侵及高位体系域,主要砂体发育于低位体系域。SQ8—LST可细分为3个进积型准层序组,其砂体呈进积式向湖盆推进,自下而上分为L1,L2和L3准层序组,砂体厚度由薄变厚,分布面积由小变大。L1准层序组仅在研究区西北部发育一支近南北向展布的主砂带,砂岩厚2~10m,砂带宽10~15km,延伸约100km;L2,L3准层序组的砂体分布格局相似,砂岩厚度为4~20m,发育5~6支近南北向、北东向展布的砂带,砂带宽10~25km,延伸200~230km。L1准层序组为大规模海退之后的初始充填沉积,其砂岩成分复杂、分选差,储层物性相对较差,而向上至L2,L3准层序组,储层物性明显变好。有利的储集砂体为发育于低位体系域中上部准层序组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三角洲前缘砂体物性略优于三角洲平原砂体,边滩砂体物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层序组 砂体展布 储层评价 山2段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
下载PDF
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碳储量和固碳现状及潜力 被引量:28
15
作者 张骏 袁位高 +4 位作者 葛滢 江波 朱锦茹 沈爱华 常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3839-3848,共10页
生态公益林是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而建立的。以浙江省的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共调查和估算了全省21个县149个样地(年龄从5a到50a),包括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4种主要林型的碳储量和碳平衡。结果... 生态公益林是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而建立的。以浙江省的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共调查和估算了全省21个县149个样地(年龄从5a到50a),包括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4种主要林型的碳储量和碳平衡。结果说明: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加权平均值为164.43tC.hm-2;其中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最高,达216.18tC.hm-2;针阔混交林其次,达181.36tC.hm-2;针叶林最低。浙江省森林以幼龄林(小于30a的占87.5%)和马尾松林(大于55%)为主离成熟状态还相差很远,尤其是针叶林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高纬度地区碳密度。全省生态公益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加权平均得0.08tC.hm-.2a-1,在碳积累上还有很大的潜力。通过封育改造、择伐补阔或以灌促阔等森林管理措施,加快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直至常绿阔叶林演替,将最大化中国亚热带地区的幼林或受干扰森林的未来碳储量(最高增长31.44%),并成为较大的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生物量 碳预算 碳汇 中亚热带东部
下载PDF
PDSI在甘肃中东部地区的修正和应用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杨小利 杨兴国 +2 位作者 马鹏里 王若升 董彦雄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22-1028,共7页
依据PDSI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针对甘肃中东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建模资料长度、站点密度、可能蒸散的计算、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径流计算等几个方面对原有模式进行了修正,建立了适用于该区的PDSI并确定了权重因子,计算了20个代表站的PDSI值,... 依据PDSI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针对甘肃中东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建模资料长度、站点密度、可能蒸散的计算、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径流计算等几个方面对原有模式进行了修正,建立了适用于该区的PDSI并确定了权重因子,计算了20个代表站的PDSI值,并与实际的旱情记载进行对照检验,结果表明,用修正后的PDSI计算的旱度值与实际灾情基本上吻合,能较好地反映出甘肃中东部地区的干旱程度,尤其是对一些重大旱段反映明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干旱的基本特征,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中东部 PDSI 修正和应用
下载PDF
甘肃中东部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9
17
作者 赵鸿雁 陈英 +3 位作者 周翼 裴婷婷 谢保鹏 王晓倩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7-1435,共9页
为分析研究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背景下甘肃中东部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采用MODIS数据产品MOD09Q1,运用最大值合成法、趋势分析法与相关分析法,对该区域2008-2016年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进... 为分析研究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背景下甘肃中东部植被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采用MODIS数据产品MOD09Q1,运用最大值合成法、趋势分析法与相关分析法,对该区域2008-2016年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层面上,2008-2016年植被生长季NDVI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增加速率为0.0014 a^-1,2012年增幅最大;空间层面上,2008-2016年研究区内的低山丘陵区和平原区的植被生长季NDVI增加明显;部分中起伏山地植被活动减弱。(2)生长季NDVI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在P<0.05的显著性水平下,生长季NDVI对气温的变化最敏感,区域内大部分面积上二者呈现出强相关与极强相关;降水次之,以中等相关与强相关为主;太阳辐射最小,以弱相关甚至不相关为主。研究结果可为针对区域差异性并有所侧重的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参考与依据,从而加强区域生态安全,进而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加快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趋势分析法 气候因子 甘肃中东部
下载PDF
中东部地区森林资源现状与问题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艳萍 高吉喜 吴越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3-105,共3页
采用20世纪80—90年代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数据,分析了我国中东部地区森林生态环境的现状。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但存在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低,结构不尽合理,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为此,中东部地区应在... 采用20世纪80—90年代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数据,分析了我国中东部地区森林生态环境的现状。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但存在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低,结构不尽合理,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为此,中东部地区应在提高森林面积的同时,继续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在管理和经营方面,要保护和利用结合,分类经营、分区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部 森林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中东部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吉喜 李岱青 +4 位作者 何萍 王艳萍 聂忆黄 潘英姿 刘晓春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93,共5页
通过对中东部的生态状况调查分析,论述了近几年来我国的生态保护成绩。这些成绩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持续增加,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湿地面积有所恢复,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法制化轨道;加强了对... 通过对中东部的生态状况调查分析,论述了近几年来我国的生态保护成绩。这些成绩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持续增加,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湿地面积有所恢复,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法制化轨道;加强了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矿山生态重建等生态保护及建设工作等。可以看出,我国十分重视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部 生态保护 成效
下载PDF
酸樱桃引种栽培试验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文韬 孟庆繁 +2 位作者 林宝山 阎世川 王金茹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19,共3页
经过5a的引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酸樱桃品种埃温斯在吉林地区4月中旬芽萌动,4月下旬完全展叶。5月上旬开始高生长,7月下旬结束,生长期92d,速生期5月中、下旬及6月下旬—7月上旬。地径生长期5月上旬至9月中旬,生长期143d,速生期6—8月份... 经过5a的引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酸樱桃品种埃温斯在吉林地区4月中旬芽萌动,4月下旬完全展叶。5月上旬开始高生长,7月下旬结束,生长期92d,速生期5月中、下旬及6月下旬—7月上旬。地径生长期5月上旬至9月中旬,生长期143d,速生期6—8月份。8月上旬形成顶芽,10月上旬叶变色,10月下旬落叶。在吉林地区定植,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及适应性,生长良好。5年生植株开花结果率达60%以上,平均单果质量4.7g,比甜樱桃略小,比毛樱桃大3.6倍,与草原樱桃单果质量基本相近。每公顷产量与原产地加拿大基本相同。果实7月中旬成熟,比甜樱桃、毛樱桃晚,可弥补东北地区淡季水果市场水果供应的不足。埃温斯可以在吉林省中东部地区推广栽培,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少量引种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樱桃(Prunus CEREUS L.) 引种 吉林省中东部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