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UNUSUAL TRACK OF TYPHOON MORAKOT(0908)AND THE UPPER WESTERLY TROUGH 被引量:2
1
作者 费建芳 李波 +1 位作者 黄小刚 程小平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2年第2期187-194,共8页
In this paper,by carrying out sensitivity tests of initial conditions and diagnostic analysis of physical fields,the impact factors and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unusual track of Morakot in the Taiwan Strait are d... In this paper,by carrying out sensitivity tests of initial conditions and diagnostic analysis of physical fields,the impact factors and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unusual track of Morakot in the Taiwan Strait are discussed and examined based on the potential vorticity(PV)inversion.The diagnostic results of NCEP data showed that Morakot's track was mainly steered by the subtropical high.The breaking of a high-pressure zone was the main cause for the northward turn of Morakot.A sensitivity test of initial conditions showed that the existence of upper-level trough was the leading factor for the breaking of the high-pressure zone.When the intensity was strengthened of the upper-level trough at initial time,the high-pressure zone would break ahead of time,leading to the early northward turn of Morakot.Conversely,when the intensity was weakened,the breaking of the high-pressure zone would be delayed.Especially,when the intensity was weakened to a certain extent,the high-pressure zone would not break.The typhoon,steered by the easterly flow to the south of the high-pressure zone,would keep moving westward,with no turn in the test.The diagnostic analysis of the physical fields based on the sensitivity test revealed that positive vorticity advection and cold adve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upper-level trough weakened the intensity of the high-pressure zone.The upper-level trough affected typhoon's track indirectly by influencing the high-pressur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ON unusual track potential vorticity(PV)inversion upper-level trough
下载PDF
2023年7月27—28日太原强对流过程分析
2
作者 蔡晓芳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19期95-98,共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数据和太原单站雷达数据等,对2023年7月27日太原地区的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强对流过程以短时强降水和短时暴雨天气为主,主要发生在副高边缘,受到高空槽影响和台风远距离输送水汽产生。充足的水汽...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数据和太原单站雷达数据等,对2023年7月27日太原地区的强对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强对流过程以短时强降水和短时暴雨天气为主,主要发生在副高边缘,受到高空槽影响和台风远距离输送水汽产生。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夜间高空槽东移,台风北上偏东气流加强,使得中高层更加干冷,低层更加暖湿,层结变得更加不稳定;低层西南和东南2支气流在太原地区交汇,导致该区域更强烈地辐合上升运动,满足强对流发展的动力条件,同时有利于对流在此被触发。雷达图上显示,阳曲境内出现“列车效应”,且风暴质心较低,降水效率高,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副高边缘 天气 高空槽 雷达
下载PDF
Analysis of a Large-scale Hail Process in Ulanqab City
3
作者 Yanni SONG Xuetong WU Zetao ZHA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4年第3期1-5,15,共6页
Based on the weather monitoring data,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Doppler weather radar data,the circulation background,atmospheric stability and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radar echoes of a large-scale hail weather... Based on the weather monitoring data,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Doppler weather radar data,the circulation background,atmospheric stability and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radar echoes of a large-scale hail weather process in Ulanqab City on July 5,2021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hail weather process occurred in the summer afternoon of the hail-prone period in Ulanqab City,and was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pper trough and th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of"two troughs and one ridge",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occurrence of strong convection weather.The low-level shear line provided the dynamic and water vapor 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hail.In strong convection weather,water vapor was transported mainly from the Bay of Bengal,India and Nepal over the Himalayas.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strong convection weather,water vapor transpor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and the low-level water vapor concentrated below 400 hPa,with obvious convergence and vertical transport.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radar echoes,such as combined reflectivity,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and echo top height,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efore and during the occurrence of hail,which had good indica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of h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L upper trough Shear line Convection cell
下载PDF
Upper-Tropospheric Environment–Tropical Cyclone Interaction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A Statistical Study 被引量:1
4
作者 Yu-Kun QIAN Chang-Xia LIANG +3 位作者 Zhuojian YUAN Shiqiu PENG Junjie WU Sihua W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614-631,共18页
Based on 25-year(1987–2011) tropical cyclone(TC) best track data, a statistic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features of upper-tropospheric TC–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 Based on 25-year(1987–2011) tropical cyclone(TC) best track data, a statistic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features of upper-tropospheric TC–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Interaction was defined as the absolute value of eddy momentum flux convergence(EFC) exceeding 10 m s^(-1)d^(-1). Based on this definition, it was found that 18% of all six-hourly TC samples experienced interaction. Extreme interaction cases showed that EFC can reach^120 m s^(-1)d^(-1) during the extratropical-cyclone(EC) stage, an order of magnitude larger than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Composite analysis showed that positive interac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double-jet flow pattern, rat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trough pattern, because it is the jets that bring in large EFC from the upper-level environment to the TC center. The role of the outflow jet is also enhanced by relatively low inertial stability, as compared to the inflow jet. Among seve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it was found that extremely large EFC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high inertial stability, low SST and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VWS). Thu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EFC is cancelled by their negative effects. Only those samples during the EC stage, whose intensities were less dependent on VWS and the underlying SST, could survive in extremely large EFC environments, or even re-intensify. For classical TCs(not in the EC stage), it was found that environments with a moderate EFC value generally below ~25 m s^(-1)d^(-1) are more favorable for a TC's intensification than those with extremely large E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cyclone–trough interaction upper troposphere eddy momentum flux convergence
下载PDF
川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2
5
作者 郭谨豪 胡国艺 +5 位作者 何坤 米敬奎 田连杰 贺飞 郭楚媛 卢梦蝶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52,共14页
通过对川北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3条野外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沉积背景、热液活动与上升流、古气候和古盐度、水体环境等4个方面分析了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并对有机质富集模式和勘探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川北... 通过对川北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3条野外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沉积背景、热液活动与上升流、古气候和古盐度、水体环境等4个方面分析了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并对有机质富集模式和勘探潜力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川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质、硅质泥灰岩,有效厚度为10~40 m,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TOC平均值为4.58%,以Ⅱ2型为主,生烃潜力大,平均热解生烃潜量为5.90 mg/g。盆地边缘广元地区长江沟剖面和西北乡剖面处于成熟阶段,Ro值分别为0.72%和1.06%,盆地东部大两乡剖面平均T_(max)值为604℃,达过成熟阶段,广元—梁平海槽大隆组生气量达432.38×10^(12)m^(3),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1.70×10^(12)m^(3),页岩气资源量达万亿方级,是一套生气潜力较大的海相优质烃源岩。(2)研究区大隆组优质烃源岩形成于水体缺氧半局限循环的大陆边缘环境,经历了海槽发育雏形期和海槽发育扩展期2期水体环境的演变,其中,雏形期呈现缺氧—局部厌氧—缺氧的非硫化夹硫化环境,有机质不发育;扩展期为贫氧—缺氧—主体厌氧—缺氧环境,热液活动与上升流导致生物繁盛,火山喷发的酸性气体与半封闭水体环境共同造就了长时期大范围的厌氧硫化静海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与保存,在西北乡和长江沟等斜坡—陆棚区表现出较高的TOC值,弱滞留硫化环境中TOC值最大,中等滞留硫化环境次之,强滞留硫化环境中TOC值最小。(3)研究区大隆组页岩气和源于大隆组热解气的长兴组—飞仙关组优质气藏为主要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生烃潜力 缺氧半局限环境 热液活动 有机质富集模式 大隆组 上二叠统 广元—梁平海槽 川北地区
下载PDF
An unprecedented high temperature event in southern China in autumn 2021 and the essential role of the mid-latitude trough 被引量:2
6
作者 Ting DING Xiang LI Hui GAO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772-777,共6页
Studies about high temperatures in China rarely touched the period beyond summer.But in September-early October 2021,a record-breaking high temperature event occurred in southern China,and affected agriculture in many... Studies about high temperatures in China rarely touched the period beyond summer.But in September-early October 2021,a record-breaking high temperature event occurred in southern China,and affected agriculture in many provinces.Both 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the number of high temperature days were the highest in September since 1951.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features and possible causes of the extreme event in autumn from those in summer,the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was conducted.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PSH)was quite stronger and extended much more westward in most of the days in September 2021 than its climatology,which directly caused this unprecedented autumn high temperature event.Besides,the mid-latitude trough over the east of Japan may also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is high temperature event.Due to the southward extension of the trough,a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appeared at 850 hPa,and its northerly wind component prevailed in the west of the trough and blocked the eastward retreat of the WPSH.As a result,southern China was stably controlled by the WPSH,which led to the persistence of this high temperature event.The conclusion is further confirmed by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multi-year data and analogue analysis.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studies,this study reveals the essential role of the mid-latitude trough and highlights the joint impacts of the WPSH and the trough in causing the unprecedented autumn high temperature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mid-latitude trough Southern China
原文传递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桥塔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周伟平 李春雨 赵进节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19-125,共7页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主桥为主跨988 m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江北、江南侧桥塔塔高分别为228.5、222.5 m,结构尺寸大,受力复杂,考虑桥塔受力、施工便捷性及主缆与斜拉索面协调布置等,确定采用C60混凝土门形桥塔。桥塔由上、下塔柱和上、... 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主桥为主跨988 m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江北、江南侧桥塔塔高分别为228.5、222.5 m,结构尺寸大,受力复杂,考虑桥塔受力、施工便捷性及主缆与斜拉索面协调布置等,确定采用C60混凝土门形桥塔。桥塔由上、下塔柱和上、下横梁组成,塔柱和下横梁为单箱单室截面,上横梁为开口槽形截面,索塔锚固区采用钢锚梁+混凝土齿块组合的索塔锚固结构,桥塔顶部主索鞍局部承压区采用间接钢筋网片加强并预留索鞍预埋件的布置空间。设计过程采用BIM技术优化局部设计细节,钢锚梁及钢牛腿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外表面均采用防腐涂装体系进行耐久性设计。采用MIDAS Civil软件对桥塔整体受力进行分析,并对槽形断面上横梁基于经典理论、规范验算、实体有限元模型论证其结构安全性;基于ANSYS板壳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板厚下钢锚梁锚下加劲板剪应力集中系数,以指导钢锚梁加劲板设计。桥塔塔柱采用支架法和爬模法施工,上、下横梁均采用支架法与塔柱异步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 门形桥塔 上横梁 开口槽形截面 钢锚梁 锚下加劲板 液压爬模施工 结构设计
下载PDF
潮州两次西风带龙卷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8
作者 张晶晶 黄先香 +3 位作者 植江玲 蔡康龙 黄舒婷 顾伯辉 《广东气象》 2023年第4期11-15,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和汕头SA型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比分析广东省潮州市2012年5月13日和2014年5月22日两次西风带系统龙卷过程(简称“5.13”龙卷和“5.22”龙卷)。结果表明:两次龙卷过程都发生在高空槽东移和低层切变线南压、并伴有低空急... 利用常规观测和汕头SA型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比分析广东省潮州市2012年5月13日和2014年5月22日两次西风带系统龙卷过程(简称“5.13”龙卷和“5.22”龙卷)。结果表明:两次龙卷过程都发生在高空槽东移和低层切变线南压、并伴有低空急流的相似天气形势下;但“5.22”龙卷存在有利于强对流风暴发生并增强的前倾槽结构和强低空西南急流。两次龙卷均发生在极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中等偏弱的深层垂直风切变环境条件下;“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和整层都具有较大湿度的不稳定层结配置都可能产生龙卷。雷达观测上,“5.13”龙卷发生在飑线的弓形回波前缘,无钩状回波特征和中气旋,属于非超级单体龙卷;而“5.22”龙卷发生在超级单体风暴前部的钩状回波顶端,伴有强中气旋,属于超级单体龙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西风带龙卷 高空槽 环境条件 雷达回波 潮州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海槽相大隆组优质烃源岩 被引量:51
9
作者 夏茂龙 文龙 +3 位作者 王一刚 洪海涛 范毅 文应初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4-662,共9页
通过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海槽相大隆组露头区野外观察测量和钻井区测井及岩心、岩屑分析,对大隆组烃源岩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大隆组黑色泥质岩、腐泥岩TOC平均值为5.86%,最高可达24.31%,是一套优质烃源岩;大隆组暗色泥晶灰岩TOC平均值可达0... 通过四川盆地上二叠统海槽相大隆组露头区野外观察测量和钻井区测井及岩心、岩屑分析,对大隆组烃源岩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大隆组黑色泥质岩、腐泥岩TOC平均值为5.86%,最高可达24.31%,是一套优质烃源岩;大隆组暗色泥晶灰岩TOC平均值可达0.77%,也是很好的烃源岩;大隆组暗色硅质岩TOC平均值仅为0.13%,不具备生烃能力。由于烃源岩演化程度较高,氯仿沥青"A"含量总体不高。大隆组烃源岩(S1+S2)值总体也比较低,平均值仅4.36 mg/g。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组为主,干酪根主要为Ⅱ1型,少量为Ⅱ2型。晚二叠世长兴组沉积期浮游类生物繁盛、大隆组沉积速率缓慢以及缺氧、安静的深水沉积环境是有机质富集、保存、形成优质烃源岩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槽相 烃源岩 上二叠统 大隆组 腐泥岩 四川盆地
下载PDF
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60
10
作者 农孟松 赖珍权 +2 位作者 梁俊聪 董良淼 刘国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74-882,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强雷暴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冰雹伴随雷暴发生在地面锋后约1000 km,边界层为冷高压控制。850 hPa风速较小,700 hPa以上层有强急流,700~850 hPa有强的垂直风切变,500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强雷暴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冰雹伴随雷暴发生在地面锋后约1000 km,边界层为冷高压控制。850 hPa风速较小,700 hPa以上层有强急流,700~850 hPa有强的垂直风切变,500 hPa高空冷槽东移为对流的发生提供触发条件。(2)冰雹发生在850 hPa切变线南北两侧约200 km范围,等压面锋区强度大;高空槽前正负变温使700~500 hPa垂直方向温度差大,导致层结对流不稳定性加大。当500 hPa低槽移至强锋区上空时,锋面坡度变陡,上升运动加强,不稳定性增大,使得冰胚在对流层中层增长而形成冰雹。(3)风暴追踪信息显示风暴生成高度高,在垂直方向上倾斜增长;质心均在5~6 km,风暴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低层发展,最大反射率以及液态含水量均不大,具有明显高架雷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冰雹 高空冷槽 垂直温度递减率
下载PDF
1996年7月洞庭湖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小玲 陶诗言 +1 位作者 张顺利 张庆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31,共11页
1996年 7月洞庭湖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利用观测资料进行诊断分析表明 :( 1 )这次大洪水是由梅雨锋西端高空槽前的持续性大面积暴雨引起 ;( 2 )引起持续性暴雨的直接原因是MCS形成后停滞少动 ,并在同一地区连续多次生消 ;( 3)由... 1996年 7月洞庭湖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利用观测资料进行诊断分析表明 :( 1 )这次大洪水是由梅雨锋西端高空槽前的持续性大面积暴雨引起 ;( 2 )引起持续性暴雨的直接原因是MCS形成后停滞少动 ,并在同一地区连续多次生消 ;( 3)由于高空槽长时间维持在长江中游地区 ,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等大尺度强迫使暴雨区能较长时间维持上升运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暴雨过程分析 高空槽 MCS 大尺度强迫
下载PDF
高空槽对9711号台风变性加强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91
12
作者 李英 陈联寿 雷小途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2-563,共12页
9711号台风Winnie是一个在中国大陆长久维持(2—3 d)并产生强降水的热带气旋(TC),在其深入内陆过程中变性加强为一个温带气旋。用MM5V3对不同强度高空槽影响下Winnie的变性加强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1)Winnie变性加强过程表现... 9711号台风Winnie是一个在中国大陆长久维持(2—3 d)并产生强降水的热带气旋(TC),在其深入内陆过程中变性加强为一个温带气旋。用MM5V3对不同强度高空槽影响下Winnie的变性加强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1)Winnie变性加强过程表现为强锋面侵入台风内部、冷空气包裹台风中心、一个温带气旋在近地层锋面上强烈发展的过程;(2)Winnie在陆上的变性加强与西风带高空槽的强度密切相关。TC与不同强度高空槽相互作用过程中,较深槽携带较强冷平流、正涡度平流以及较强的槽前高空辐散,从而有利于TC的维持和变性发展。数值试验中,高空槽越强,Winnie变性加强越明显,温带气旋的发展越快;(3)模拟结果的位涡分析表明,Winnie的温带变性发展与对流层高层正位涡下传、低层锋区和TC低压环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槽 热带气旋 变性 加强 试验.
下载PDF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长江上游古洪水记录 被引量:63
13
作者 葛兆帅 杨达源 +1 位作者 李徐生 任朝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5-560,共6页
长江上游三峡河段主要的古洪水记录有 :1)三峡深槽的蚀积变化 ;2 )长江阶地粗粒沉积 ;3)长江的泛滥沉积 ;4 )长江的古洪水平流沉积。不同时间跨度不同类型古洪水记录的精度有较大的差别。古洪水记录显示 ,晚更新世晚期的 4 0~ 30kaB .P... 长江上游三峡河段主要的古洪水记录有 :1)三峡深槽的蚀积变化 ;2 )长江阶地粗粒沉积 ;3)长江的泛滥沉积 ;4 )长江的古洪水平流沉积。不同时间跨度不同类型古洪水记录的精度有较大的差别。古洪水记录显示 ,晚更新世晚期的 4 0~ 30kaB .P .,长江上游大洪水比 30kaB .P .以来的长江上游大洪水大得多 ;全新世以来 ,以 3983aB .P .前后的大洪水为相对最大 ;公元 1870年大洪水为 30 0 0aB .P .以来最大洪水 ;近百年来的实测洪水以公元 1981年洪水为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晚期 长江上游 古洪水 深槽 平流沉积
下载PDF
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长兴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董霞 郑荣才 +3 位作者 罗爱军 蔡家兰 朱宜新 陈守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4-1130,共7页
通过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将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长兴组层序划分为一个Ⅱ型三级层序和陆棚边缘(SMST)、海侵(TST)和高位(HST)三个体系域。以体系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的岩相古地理图,表明四川盆地东北部晚二叠世长兴期碳酸盐岩沉积... 通过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将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长兴组层序划分为一个Ⅱ型三级层序和陆棚边缘(SMST)、海侵(TST)和高位(HST)三个体系域。以体系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的岩相古地理图,表明四川盆地东北部晚二叠世长兴期碳酸盐岩沉积具有槽—台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其中:SMST沉积时,研究区自西南向北东方向依次发育有开江—梁平台内海槽和川东北开阔台地相带;TST沉积时,海水由西北往东南向侵进,各种沉积相带发育齐全,在槽—台相间的古地理格局背景上,于槽—台过渡带发育有台地边缘生物礁和浅滩相带,该相带也是最有利储层发育的相带;HST沉积时的沉积特征和展布格局与TST时期基本一致,但因受到晚二叠世末期构造抬升和侵蚀作用影响,所保存的地层很薄,台地边缘生物礁和浅滩基本不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江—梁平台内海槽 上二叠统长兴组 沉积相 层序地层学 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准地转理论基本问题回顾与讨论 被引量:18
15
作者 周小刚 王秀明 陶祖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1-409,共9页
准地转理论是大气动力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它提供了从大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入手分析大尺度天气系统演变的方法。准地转理论有助于预报员理解中高纬度大尺度天气系统的三维结构,分析、预报天气系统的发展和移动,因此被称为短期天气预报的理... 准地转理论是大气动力学的中心问题之一,它提供了从大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入手分析大尺度天气系统演变的方法。准地转理论有助于预报员理解中高纬度大尺度天气系统的三维结构,分析、预报天气系统的发展和移动,因此被称为短期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准地转理论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了较多的基本假定,故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有混淆。本文从基础的动力学知识出发,对准地转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近似、核心理论及其在实际天气预报过程中的应用作了回顾和讨论。内容包括:准地转运动与准地转近似定义、准地转运动理论的范畴、天气图上的大尺度运动、准地转运动理论与短期天气预报的关系、由斜压二层模式下的准地转理论对高空槽脊和地面气旋发展与移动的判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地转 高空槽脊 垂直运动 气旋 预报
下载PDF
2002年8月湖南致洪强降水过程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小玲 孙建华 +1 位作者 陶诗言 赵思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475-493,共19页
利用 2 0 0 2年 8月的常规观测资料 ,1°× 1°的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 ,1°× 1°的云顶黑体亮度温度 (TBB)逐时资料 ,水利部发布的 2 0 0 2年 5~ 8月水情资料 ,以及 1 960~1 997年中国 31 5站的逐日降水资料 ... 利用 2 0 0 2年 8月的常规观测资料 ,1°× 1°的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 ,1°× 1°的云顶黑体亮度温度 (TBB)逐时资料 ,水利部发布的 2 0 0 2年 5~ 8月水情资料 ,以及 1 960~1 997年中国 31 5站的逐日降水资料 ,对 2 0 0 2年 8月中下旬湖南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发生原因以及致洪强降水进行分析。发现 :( 1 ) 2 0 0 2年 8月受 1 2、 1 4号台风影响的湖南南部大暴雨和 8月中旬持续高空槽前的大面积强降水 ,是引起 8月中下旬湖南严重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之一 ;( 2 ) 2 0 0 2年 4~ 5月以及梅雨期湘南地区的强降水使得土壤水份饱和 ,江河湖库维持较高的水位 ,导致 8月上中旬先后 3次强降水过程产生的雨水只能作为径流流入洞庭湖水系 ,使洞庭湖水系的来水与长江上游的洪峰来水遭遇 ,造成 8月中下旬洞庭湖水系的严重洪涝灾害 ;( 3) 8月上中旬的强降水过程中 ,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十分活跃 ,而MCS的发生、发展又与有利于出现对流活动的大尺度环境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台风 高空槽
下载PDF
2016年春季我国主要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邵勰 柳艳菊 +1 位作者 孙丞虎 李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78-1282,共5页
2016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11.6℃,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值,仅次于2008年(11.8℃);全国平均降水量174.9 mm,较常年同期偏多21.7%,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三高值,仅次于1952年(187.1 mm)及1973年(179.1 mm)。季内主要发生极端日降温及极... 2016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11.6℃,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值,仅次于2008年(11.8℃);全国平均降水量174.9 mm,较常年同期偏多21.7%,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三高值,仅次于1952年(187.1 mm)及1973年(179.1 mm)。季内主要发生极端日降温及极端日降水量事件。进一步分析发现,受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斜压波列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受高空槽控制,而东北地区则处于低层辐合、高空辐散的形势,利于上述地区降水偏多。此外,受到厄尔尼诺影响,印度洋一西太平洋地区盛行反气旋异常环流,将大量水汽输送到我国南方地区,有利于南方地区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气候特征 高空槽 厄尔尼诺事件 反气旋
下载PDF
台风鲸鱼(1508)路径和降水业务预报偏差原因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郑艳 程守长 +1 位作者 蔡亲波 任福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0-179,共10页
1508号台风鲸鱼路径和降水业务预报均出现明显偏差,造成该台风预报服务效果很差。本文主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EC模式预报结果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25°×0.25°),探讨"鲸鱼"路径和降水业务预报... 1508号台风鲸鱼路径和降水业务预报均出现明显偏差,造成该台风预报服务效果很差。本文主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EC模式预报结果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25°×0.25°),探讨"鲸鱼"路径和降水业务预报偏差的原因,同时对比分析与"鲸鱼"路径相似的两组夏季台风出现近乎反向的强降水落区的成因。结果表明:(1)"鲸鱼"强度偏弱,业务定位出现较大偏差,同时EC模式对副热带高压预报明显偏弱偏东,是其路径及登陆点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2)EC模式较好地预报出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南海海域高层东北风加大的过程,但业务中却忽视了它们通过加强环境风垂直切变对台风非对称结构的作用,从而导致"鲸鱼"路径和降水预报出现偏差。(3)台风路径和降水预报要特别关注副热带西风急流和对流层高层西风槽的演变,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东进南落,台风中心附近高层东北风加大,环境风垂直切变随之加大,其南侧对流发展旺盛,台风移动路径偏西分量加大,强降水主要位于其路径左侧;西风槽东移南压,且与台风环流靠近,台风中心附近环境风垂直切变明显减小,其北侧对流发展旺盛,台风移动路径偏北分量加大,强降水主要位于其路径右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鲸鱼 预报偏差 副热带西风急流 对流层高层西风槽 非对称结构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风速垂直切变异常对热带气旋活动年际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白莉娜 何敏 +2 位作者 王元 任福民 陈联寿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77-884,共8页
应用中国《台风年鉴》资料、欧洲中心40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逐月海温资料,研究了西北太平洋(5°—30°N,110°E—180°)风速垂直切变异常对热带气旋(TC)活动年际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所有TC、风暴以... 应用中国《台风年鉴》资料、欧洲中心40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逐月海温资料,研究了西北太平洋(5°—30°N,110°E—180°)风速垂直切变异常对热带气旋(TC)活动年际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所有TC、风暴以上级别的TC(TSTY,即达到热带风暴级别及以上的所有TC)和所有台风(WTY,包括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年频数与西北太平洋风速垂直切变都显著负相关。西北太平洋风速垂直切变大小对生成源地在南海(5°—30°N,110°—120°E)TC和西北太平洋西部海域(5°—30°N,120°—150°E)TC的影响较小,而对西北太平洋东部海域(5°—30°N,150°E—180°)生成的TC影响最大:即西北太平洋风速垂直切变负异常年,有利于西北太平洋东部海域TC生成发展,使得负异常年较正异常年TC频数偏多和源地平均位置偏东;并且风速垂直切变的变化对TC频数和生成源地影响的显著性,随着TC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对TSTY生成环境场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风速垂直切变偏小年,季风槽偏强位置偏东,它的东端位于宽阔的太平洋洋面,与弱风速垂直切变区相配合,暖的海温加上低层强烈的正涡度和强烈辐合,且相应的高层有强的气流辐散区,这些环境场都有利于TSTY在主要源地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东部海域生成,这是风速垂直切变偏小年TSTY偏多和生成源地偏东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垂直切变 热带气旋 季风槽 低层涡度 高低层散度
下载PDF
一次异常强渤海海效应暴雪的三维运动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杨成芳 高留喜 王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13-1223,共11页
2008年12月4~6日发生在渤海中东部及山东半岛地区的暴雪过程是一次异常强渤海海效应暴雪个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4.4,以三维轨迹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暴雪的三维运动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气块的三维轨迹... 2008年12月4~6日发生在渤海中东部及山东半岛地区的暴雪过程是一次异常强渤海海效应暴雪个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4.4,以三维轨迹和物理量诊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暴雪的三维运动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气块的三维轨迹分析揭示出各层冷空气进入渤海前后产生不同的运动路径,低层冷空气气块流经渤海时产生了上升运动,而中高层的气块基本不受影响,仍然维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表明暖海面对对流层低层冷空气的作用。(2)天气尺度系统产生的动力强迫与海效应两种作用相结合,是造成异常强降雪的重要原因。经向度大的高空槽发展、加深时,一方面槽前正涡度平流增强使得低空产生质量补偿辐合上升,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另一方面它引导冷空气向下向南爆发,造成海面上空温湿场垂直差异更大,形成较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海效应降雪增强,最强降雪就出现在高空槽影响期间。因此,高空槽是否过境可作为强降雪时段的预报着眼点。(3)对流层低层西北气流受到长白山南部及辽东半岛千山山脉的影响,转为东北风自渤海北部向南吹,在渤海与环境风场的西北风构成切变线,产生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产生强降雪。在地面气压场上,相应的切变线表现为渤海至渤海海峡的等压线存在气旋性弯曲。该切变线是渤海海效应降雪的重要影响系统,其方向和位置决定了强降雪的落区及强度。(4)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风向切变大小影响海效应降雪带的分布,垂直风向切变很小时使得低层热量和水汽汇合到狭窄的区域,有利于形成局地强降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效应暴雪 三维运动 高空槽 切变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