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IA method for spatial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upper-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被引量:14
1
作者 ZHOUSuoquan XUEGenyuan +6 位作者 GONGPeng CHENJingming ZHANGHongping ZHOUZhijiang FANXiong DENGXiaochun WUZhanp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5年第2期223-238,共16页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iques and the newest seasonal and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data of 679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71 to 2000, the multiple regressions equations of the precipitat...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iques and the newest seasonal and 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data of 679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from 1971 to 2000, the multiple regressions equations of the precipitation and topographical variables are established to extract the effect of topography on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in the upper-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n, this paper uses a successive interpolation approach (SIA), which combines GIS techniques with the multiple regression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spatial interpolation of annual and seasonal rainfall. The results are very satisfactory in the case of seasonal rainfall, with the relative error of 6.86%, the absolute error of 13.07 mm, the averag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0.070,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675; in the case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with the relative error of 7.34%, the absolute error of 72.1 mm, the averag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0.092,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605. The analyses of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show that the SIA calculation of 3-5 steps considerably improves the interpolation accuracy, decreasing the absolute error from 211.0 mm to 62.4 mm, the relative error from 20.74% to 5.97%,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rom 0.2312 to 0.0761, and increasing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from 0.5467 to 0.9619. The SIA iterative results after 50 steps identically converge to the observed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upper-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precipitation resource spatial analysis successive interpolation approach (SIA)
下载PDF
Impact of Multi-Scale Oscillations at High and Low Latitudes on Two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Event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被引量:2
2
作者 HUI Pinhong FANG Juan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5期662-677,共16页
To investigate the multi-scale features in two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PHR) event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LRYR) in June of 1982 and 1998,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multi-... To investigate the multi-scale features in two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PHR) event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LRYR) in June of 1982 and 1998,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multi-scale oscillation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30°N on the PHR events by performing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with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WRF)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60-day low- pass perturbation made a trivial contribution to the MLRYR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PHR event in 1982. This PHR event resulted mainly from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30-60-day oscillation at low latitudes and 10-30-day oscillation at both high and low latitudes. The southwesterly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30- 60-day anticyclonic anomaly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facilitated moisture transport from the ocean to the MLRYR and enhanced the low-level convergence and ascending motion in the MLRYR. This similarly occurred in the 10-30-day oscillation as well. Moreover, the 10 30-day anomalies at high latitudes played a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large-scale low-level convergence over the MLRYR. The PHR event in 1998 was mainly related to the 60-day oscillation at both high and low latitudes and 30-60-day oscillation at low latitudes. The 60-day low-pass filtered anomalous cyclone at high latitudes in the north of 30°N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w-level convergence and ascending motion in northern MLRYR while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at low latitudes in the south of 30°N not only increased the moisture in the MLRYR but also preconditioned the dynamical factors favorable for PHR over the whole area. The 30-60-day perturbations located north and south of 30°N worked together producing positive moisture anomaly in the MLRYR. In addition, the anomalous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of 30°N tended to favor the development of ascending motion and low-level convergence in the MLRY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sistent heavy rainfall (PH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LRYR) 60-day oscillation 30-60-day oscillation 10-30-day oscillation
原文传递
2016-2020年长江中上游地区20种稻谷指标数据集
3
作者 吴逸凡 刘婷婷 +1 位作者 张娜 刘晨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1期228-234,共7页
稻谷是我国主要种植作物之一,也是粮食消耗最大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对稻谷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注重稻谷产量的同时,要提高其质量。为了调查长江中上游地区成熟稻谷的品质,根据优质稻谷国... 稻谷是我国主要种植作物之一,也是粮食消耗最大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对稻谷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注重稻谷产量的同时,要提高其质量。为了调查长江中上游地区成熟稻谷的品质,根据优质稻谷国家标准(GB/T 17891-2017)的检验方法,采集了2016-2020年长江中上游地区15个试验点20个品种的样品,分别测出了垩白度、粒长、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共4种优质稻谷的品质指标数据,共计6000个检测结果。本数据集将为研究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水稻选种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长江中上游 品质指标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质量评估
4
作者 吴凡 魏念 +5 位作者 高立方 张燕 茹辉军 吴湘香 倪朝辉 李云峰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3,共11页
为准确评估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提高水质评价效率,本研究基于11个水质参数,采用水质指数法(water quality index,WQI)对2006-2021年长江中上游三个重要渔业水域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建立WQI min综合评价模... 为准确评估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提高水质评价效率,本研究基于11个水质参数,采用水质指数法(water quality index,WQI)对2006-2021年长江中上游三个重要渔业水域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建立WQI min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1)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的水温和高锰酸盐指数呈上升趋势;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38-2002),单因素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水域内整体水质处于地表水Ⅴ类水标准,部分年份达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2)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分析,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整体为“良”;2006~2021年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水质质量呈逐年改善的趋势,且上游保护区的改善较大。(3)基于WQI方法,确定了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的关键水质参数为: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汞、溶解氧、氨氮、悬浮物以及水温,分别构建了上游保护区、中华鲟保护区以及四大家鱼保护区的WQI_(min)模型;考虑权重和不考虑权重的WQI min模型对比分析表明,考虑权重的WQI min模型的水质评价结果更加准确,该方法可有效评估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的水质变化特征并可扩展用于其他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上游 重要渔业水域 水质指数法 WQI min模型 水质评价
下载PDF
晚清长江中上游民船运输状况——以《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为中心的考察
5
作者 占路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1883年英国商人立德乐通过实勘实测的方法记录了其在长江中上游流域乘坐民船的航行情况,并留下数万字的旅行记录——《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生动再现了晚清我国长江中上游流域传统民船的运输状况。通过对行记的考察可以厘清我国民船的... 1883年英国商人立德乐通过实勘实测的方法记录了其在长江中上游流域乘坐民船的航行情况,并留下数万字的旅行记录——《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生动再现了晚清我国长江中上游流域传统民船的运输状况。通过对行记的考察可以厘清我国民船的运输情形,自从清代前期长江流域全面贯通以来,逐渐积累了成熟的造船技术、完善的民船运营结构、丰富的行船经验等,都促进了长江民船运输专业化,高效率水运系统的形成。与近代轮船运输相比,传统民船在运输价格、航行范围、运营的灵活性上都具有优势,即使在晚清长江中上游开通轮船运输后,民船运输仍在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长江中上游 民船运输 《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研究综述
6
作者 杨恒 梁犁丽 +5 位作者 戴会超 杨曦 张欢 吕振豫 翟然 董义阳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4年第2期2-14,共13页
针对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领域研究,以主题“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金沙江下游”“鱼类资源”“鱼类早期资源”为检索条件,筛选了2023年7月前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503篇文献,利用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 针对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领域研究,以主题“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金沙江下游”“鱼类资源”“鱼类早期资源”为检索条件,筛选了2023年7月前中国知网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503篇文献,利用CiteSpace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从文献数量分布、研究机构及代表作者分布、研究主题内容、研究热点及演变趋势方面对长江中上游鱼类资源领域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是该领域的领军机构;从发展趋势上看,该领域已形成了鱼类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鱼类资源的影响机制以及鱼类资源的保护对策3个重要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后面需进一步完善江段鱼类资源的长期动态监测方法、梯级开发背景下鱼类资源的变动情况以及鱼类资源的协同保护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上游 鱼类资源 文献计量分析 科学知识图谱
下载PDF
长江上中游柑橘产区2023年秋季果实蝇发生动态及防控措施
7
作者 任家琼 徐翔 +7 位作者 王前涛 喻枢玮 王天存 文刚 杨忠诚 万云发 郑丽 尹正平 《植物医学》 2024年第4期67-71,共5页
2023年9月—11月,长江上、中游柑橘产区出现果实蝇严重危害柑橘的新动态.桔小实蝇为主要害虫,其发生范围较往年急剧扩大;南亚果实蝇亦在部分区域出现,对柑橘果实造成危害,为该部分地区首次报道.田间调查显示,多数地区8月下旬果实蝇虫量... 2023年9月—11月,长江上、中游柑橘产区出现果实蝇严重危害柑橘的新动态.桔小实蝇为主要害虫,其发生范围较往年急剧扩大;南亚果实蝇亦在部分区域出现,对柑橘果实造成危害,为该部分地区首次报道.田间调查显示,多数地区8月下旬果实蝇虫量明显上升,9月进入成虫盛期,10月初至上旬达到田间虫量高峰.其中,9月中下旬至10月初为果实蝇为害盛期,随后至10月末,为害程度明显下降.为应对这一新动态,湖北、四川、重庆的部分区域实施了诱蝇球与化学农药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措施,并进行了试验和示范.这一策略有效控制了果实蝇为害,为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中游 柑橘 果实蝇 发生动态 防控措施
下载PDF
长江上中游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对策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万彩兵 胡玉法 周鸿基 《中国水利》 2023年第10期38-41,共4页
长江上中游是我国坡耕地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在调查长江上中游坡耕地治理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上中游坡耕地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提出了加强坡耕地监测,建立健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坚持高标准、规模化治理,加强坡耕地... 长江上中游是我国坡耕地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在调查长江上中游坡耕地治理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上中游坡耕地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提出了加强坡耕地监测,建立健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坚持高标准、规模化治理,加强坡耕地治理监管,创新政策机制等对策建议,为新时期加快推进长江上中游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中游 坡耕地 水土流失 治理 对策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四大家鱼资源监测与渔业管理 被引量:52
9
作者 刘绍平 陈大庆 +2 位作者 段辛斌 邱顺林 黄木桂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3-186,共4页
根据1994~2001年的监测结果,结合历史资料对长江中上游四大家鱼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中上游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的比列呈下降趋势;(2)四大家鱼群体结构中低龄鱼比重上升,高龄鱼比重下降;(3)1997~2001年监利江段四大家... 根据1994~2001年的监测结果,结合历史资料对长江中上游四大家鱼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中上游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的比列呈下降趋势;(2)四大家鱼群体结构中低龄鱼比重上升,高龄鱼比重下降;(3)1997~2001年监利江段四大家鱼鱼苗径流量分别为35.87亿尾、27.47亿尾、21.54亿尾、28.54亿尾和19.04亿尾,与1981年该江段67亿尾相比,分别下降46.5%、59.0%、67.9%、57.4%、71.6%。针对影响长江四大家鱼资源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保护长江四大家鱼繁殖和栖息地,保持天然水域的相对稳定,降低长江四大家鱼捕捞强度,加强渔政管理等一系列保护长江四大家鱼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上游 青鱼 草鱼 鲢鱼 鳙鱼 渔业管理 管理模式 水产资源
下载PDF
基于GIS降水空间分析的逐步插值方法 被引量:43
10
作者 周锁铨 薛根元 +2 位作者 周丽峰 孙琪 康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0-111,共12页
根据长江中上游697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30年降水资料,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建立了平均季降水和年降水与4km分辨率的DEM、坡向、坡度等地形数据的回归方程,并通过了信度为0.05的F检验,将降水量中地形影响部分分离... 根据长江中上游697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30年降水资料,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建立了平均季降水和年降水与4km分辨率的DEM、坡向、坡度等地形数据的回归方程,并通过了信度为0.05的F检验,将降水量中地形影响部分分离出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逐步插值方法(SIA),并与GIS技术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结合,显著提高了年、季降水空间分布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SIA季节降水空间分布的相对误差为6.86%,绝对误差为13.07mm,平均变差系数为0.070,平均相关系数为0.9675;年降水量的绝对误差为72.1mm,相对误差为7.34%,平均变差系数为0.092,相关系数达到了0.9605。对SIA年平均降水量的分析表明,采用3—5步的SIA计算,就可以显著提高计算精度,绝对误差由211.0mm下降到62.4mm,相对误差由20.74%下降到5.97%,变差系数从0.2312下降到0.0761,相关系数由0.5467提高到0.9619,SIA方法50步的计算表明,SIA计算的结果一致收敛于观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上游 降水资源 空间分析 逐步插值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 被引量:26
11
作者 成为为 汪登强 +4 位作者 危起伟 王成友 杜浩 吴金明 李雷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4-580,共7页
利用已经发表的11对胭脂鱼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5个胭脂鱼养殖场内所有的149尾繁殖亲本和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尾胭脂鱼中共观测到140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 利用已经发表的11对胭脂鱼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5个胭脂鱼养殖场内所有的149尾繁殖亲本和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尾胭脂鱼中共观测到140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771(0.519~0.906)和0.759(0.469~0.894),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726(0.392~0.882)。通过软件Cervus统计得到,11个微卫星座位累计排除率为99.9983%,并且在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个样本中,11个样本与养殖场内繁殖亲本确定存在亲子关系,据此确定这11尾为增殖放流的胭脂鱼,并由此推算增殖放流的胭脂鱼对长江中上游野生群体的贡献量为16.92%。研究结果表明,增殖放流是实现胭脂鱼野生种群资源恢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 微卫星标记 亲子鉴定 增殖放流 效果评估 长江中上游 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陆内构造作用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宋传中 李加好 +5 位作者 任升莲 Lin Shoufa 刘欢 黄鹏 王薇 杨帆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9-354,共16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期构造叠加、复合联合作用明显,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频繁、构造活动强烈,地表为桐柏一大别造山带,九岭一江南隆起带,其问为对冲样式构造组合的长江复合构造带。大别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长江中下游深部为"...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期构造叠加、复合联合作用明显,中生代以来地壳运动频繁、构造活动强烈,地表为桐柏一大别造山带,九岭一江南隆起带,其问为对冲样式构造组合的长江复合构造带。大别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长江中下游深部为"双鳄鱼构造"状态,大量前陆断褶带的物质被掩盖在大别造山带之下,岩片叠置、断裂交错的镶嵌构造极为发育,下地壳切过莫霍面向北俯冲,是后期岩浆的活动通道和就位空间。综合地球物理剖面揭示下扬子地区南北岩石圈结构差异明显,上地壳南北对冲构造发育;下地壳为向北倾斜的构造带,北部仍向南逆冲,南部切过莫霍面向北俯冲。长江中下游地区上述构造的形成受控于长江陆内异化带的作用,该带是一条陆内岩石圈规模的向北倾斜的破裂带,发生在中国大陆形成之后,不受早期板块界线的控制,是岩石圈规模的大陆异化、物质重建、结构重组的产物;主要结构特征为上地壳对冲式逆断层组合,中地壳为水平流变层,下地壳切过莫霍面由南向北俯冲;形成过程是印支晚期一燕山早期中国陆内近南北向挤压,地壳破碎,岩石圈加厚;燕山晚期大规模伸展拉张,岩浆活动,壳幔混熔。特殊成因机制和演化过程的综合效应是长江陆内异化带的地质内涵。深部物质沿长江陆内异化带上升。在上部地壳内多期叠加构成的构造格架中就位,岩体形态在深部近东西向呈带状,中部状态复杂,浅表受控于多种构造组合形式,见空即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长江陆内异化带 深部结构 上地壳对冲 下地壳俯冲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异常与川渝地区降水关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1
13
作者 梁玲 李跃清 +2 位作者 胡豪然 蒋兴文 章尔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38-1545,共8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通过调节夏季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近地层的感热加热强度,模拟分析了高原热源异常对川渝地区降水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感热加热异常会导致川渝地区降水发生改变。当高原感热加热减弱...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通过调节夏季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近地层的感热加热强度,模拟分析了高原热源异常对川渝地区降水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感热加热异常会导致川渝地区降水发生改变。当高原感热加热减弱时,四川中部及东部与重庆交界处降水增加,而川渝其他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当高原感热加热增强时,降水增加的区域主要是四川西北部和重庆地区,大值中心出现在重庆南部,四川西南部和东北部降水减少。高原地区感热加热异常通过影响对流层不同层次的温度场和高度场变化,引起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对流层中低层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变化,最终诱发川渝地区降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感热 长江中上游 区域气候模式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抗冲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一峰 张平仓 +2 位作者 朱兵兵 丁文峰 张政权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5,共4页
为弄清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抗冲性宏观分布特征,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长江中上游地区9省50个测试点的土壤抗冲性进行了野外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抗冲性随土壤类型变化由大到小依次为:红壤、黄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褐土。抗冲... 为弄清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抗冲性宏观分布特征,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长江中上游地区9省50个测试点的土壤抗冲性进行了野外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抗冲性随土壤类型变化由大到小依次为:红壤、黄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褐土。抗冲性沿土壤剖面垂直变化规律分为3种类型:土壤质地主导型、农业耕作主导型、腐殖质层影响型,前一种抗冲性随土壤深度单调增加,后2种为抛物线型变化趋势。对抗冲性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将长江中上游地区按抗冲系数的大小划分为4个典型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上游地区 土壤抗冲性 土壤类型 土壤剖面 地域分异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碳贮量及固碳潜力估算 被引量:26
15
作者 张林 王礼茂 王睿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基于"八五"期间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经典的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并根据不同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了该地区当前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 基于"八五"期间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经典的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并根据不同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了该地区当前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5.75 t/hm2;碳贮量为1 394.59 Tg(1 Tg=1012g),其中林分(包括经济林)碳贮量为1 204.30 Tg,灌木林为134.37 Tg,竹林为55.92 Tg,三者分别占总碳贮量的86.36%、9.63%和4.01%。整个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368.56 Tg/a。位于本区西部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和西部高山峡谷区,其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较高,而东部地区的川鄂山地长江干流、鄱阳湖水系以及洞庭湖水系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上游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密度 碳贮量 固碳潜力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入渗规律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朱冰冰 张平仓 +1 位作者 丁文峰 任红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47,共5页
利用双环法对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区的37个县(市)进行原位测试,对其典型土壤的入渗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利用蒋定生公式和Horton公式对土壤入渗过程拟合的精度高于Philip方程和Kostiakov经验公式;土壤... 利用双环法对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区的37个县(市)进行原位测试,对其典型土壤的入渗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利用蒋定生公式和Horton公式对土壤入渗过程拟合的精度高于Philip方程和Kostiakov经验公式;土壤稳渗速率与容重呈负相关,与孔隙度、>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机质含量以及粉/黏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类型土壤特性不同,而使土壤稳渗速率随土类发生有规律变化,黄壤系列土类最大,然后是石灰土、紫色土,红壤系列土类稳渗速率最小;土壤稳渗速率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呈现规律性的地域分异。四川盆地以及毕节地区是稳渗速率极高值区,陕南和陇南地区、三峡库区以及丹江口库区是稳渗速率高值区。金沙江下游地区以及湘东赣南红壤丘陵区是稳渗速率一般区,土壤稳渗速率的空间分异与长江流域目前的重点产沙区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上游地区 土壤入渗 稳渗速率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及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晓庆 姜博 +2 位作者 米媛 孙研 韩怡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1-298,共8页
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是土地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探讨长江中上游城市群——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以期为中国其他城市群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均方差权值法、熵权法进... 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是土地管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探讨长江中上游城市群——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以期为中国其他城市群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均方差权值法、熵权法进行综合确权以提高评价指标权重精度,采用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分析与比较,进而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各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与长江中游相当,成渝城市群耦合协调态势优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具体体现在(1)2004—2013年长江中上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持续递增的态势,2013年长江中游和成渝协调发展度相近,均在0.75以上,处于中度协调期,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南昌等城市为协调度高值区,德阳、黄石为协调度低值区,其他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居中。(2)长江中游协调发展度空间相关性有所降低,由随机分布向弱相异属性集聚转化,而成渝协调发展度空间相关性有所提升,由相异属性集聚向随机分布状态转化,未来有逐步优化为相似属性集聚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新型城镇化 协调发展度 长江中上游城市群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冬季山地雾边界层特征及生消过程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费冬冬 牛生杰 +1 位作者 杨军 陆春松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1-231,共11页
利用2010年12月在湖北宣恩观测山地雾获得的边界层廓线、雾滴谱、能见度资料,分析了该地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其生消过程。结果表明:1)宣恩山地雾主要由夜间辐射冷却引起,且能见度多在200 m以上;垂直发展深厚,成熟时厚度达到400~600 m... 利用2010年12月在湖北宣恩观测山地雾获得的边界层廓线、雾滴谱、能见度资料,分析了该地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其生消过程。结果表明:1)宣恩山地雾主要由夜间辐射冷却引起,且能见度多在200 m以上;垂直发展深厚,成熟时厚度达到400~600 m。2)夜间风场主要由山风环流控制,风向多为东南风;入夜及雾生前期,地面风速不超过0.5 m/s,雾消前增大至2.0 m/s左右。3)雾生前观测到"C"字型温度层结,中下层气温降温率在0.3~1.0℃/(100 m)之间;结合该时段近地层露点温度逆温,离地200 m左右率先饱和成云;雾消时低空相对湿度依然保持较大值,重新变为空中雾层。4)雾前1~2 h地面及植被表明温度显著上升,个别升温率达1℃/h,对应时段地面相对湿度达到饱和,与其他地区有明显区别,对预报宣恩山地雾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雾 长江中上游 空中雾层 边界层
下载PDF
植物根系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4
19
作者 吴彦 刘世全 王金锡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以决定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土壤内在性质为表征指标,以长江中上游几种常见的水土保持林为对象,就植物根系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根系能够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且主要通过d≤1mm的须根发挥作... 以决定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土壤内在性质为表征指标,以长江中上游几种常见的水土保持林为对象,就植物根系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根系能够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且主要通过d≤1mm的须根发挥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活根提供分泌物,死根提供有机质,作为土壤团粒的胶结剂,配合须根的穿插挤压和缠绕,使土壤中直径d>7mm、d=7~5mm和d=5~3mm3个大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增加,同时既增加了土壤的总孔隙度,又提高了土壤抗冲击分散能力和结构、孔隙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土壤饱和渗透系数.与无林裸地相比较,林地中表征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土壤各理化性质改善值(Y),与土壤中d≤1mm须根量(Rw)之间服从Y=a+bRw的线性关系.本文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模型,并比较了不同林型根系的作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根系 土壤抗侵蚀能力 水土保持
下载PDF
鄂西清江中上游高海拔砾石层ESR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令占 涂兵 +2 位作者 田洋 谢国刚 曾波夫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6-322,共7页
在鄂西清江中游建始、巴东地区、上游利川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中,发现多处残留的高海拔河流相砾石层,其特征指示砾石层可能为NNE向古水系残留的"高阶地"。对高海拔砾石层进行了ESR测年,清江中游建始、巴东地区高海拔砾石层形... 在鄂西清江中游建始、巴东地区、上游利川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中,发现多处残留的高海拔河流相砾石层,其特征指示砾石层可能为NNE向古水系残留的"高阶地"。对高海拔砾石层进行了ESR测年,清江中游建始、巴东地区高海拔砾石层形成于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677±67)^(789±78)ka,上游利川地区高海拔砾石层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371±37)^(551±55)ka,说明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清江中游地区尚发育NNE向古水系,而直至中更新世中期,清江上游利川地区仍发育NNE向古水系。这可能指示清江袭夺中游水系发生于早、中更新世之交,袭夺上游水系发生于中更新世中期,现代清江水系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之后。由于清江贯通、长江贯通三峡都与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有密切关系,从而指示长江贯通三峡的方式总体上可能也是自东向西的不断袭夺,而贯通时间则可能要稍早于清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砾石层 ESR定年 清江中上游地区 清江贯通 长江贯通三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