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cal Identity in Palestine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Challenging Dominant Methodologies
1
作者 Menachem Kle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14年第8期533-542,共10页
By using top-down methods, periodizing exclusively along the Arab-Zionist conflict and basing on either Hebrew or Arab primary sources, leading scholars tend to ignore the existence of popular local identity shared by... By using top-down methods, periodizing exclusively along the Arab-Zionist conflict and basing on either Hebrew or Arab primary sources, leading scholars tend to ignore the existence of popular local identity shared by Jews and Arabs in center Palestine during late 19th-early 20th century. To explore this identity this paper suggests using history from below methods i.e. history of average citizens that looks into many individual's multi-dimensional life-experiences, particularly in Palestine mix areas, and based it on both Hebrew and Arabic sources. Through history from below this paper shows that joint Jewish-Arab local identity prevailed prior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Jewish or Palestinian national movement and afterwards existed along with them till it was defeated by the escalating national confli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stine nationalism local identity Palestine Jews history from below history methods late 19th andearly 20th century Palestine
下载PDF
From Manchuria to Egypt: Soybean’s Global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2
作者 Shuang Wen 《Asian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 2019年第2期176-194,共19页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Japanese and British empires in the first two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facilitated the soybean’s migration out of Manchuria.When the two empires turned from collaborators to competito...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Japanese and British empires in the first two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facilitated the soybean’s migration out of Manchuria.When the two empires turned from collaborators to competitors prior to and during WWII however,the British Empire was forced to experiment with soybean cultivation in Egypt on its own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demand of its vegetable oil crushing industry to make soap and detergent amongst other things.This article is not simply about the production and trade of soybean,but more importantly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modity during the processes of trade,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utside its original zone of cultivation.Although soybeans provide significantly more protein per acre than most other uses of land,in Egypt the plant was classified as an inedible oilseed,such as cotton seeds,rather than an edible grain that can also produce oil,such as maize.As a result of such classification,the soybean was perceived as an industrial raw material,rather than a food item.Consequently,the simple food preparation technology that was intimat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oybean as a human food in Manchuria did not embark on the journey to Egypt.During this process of global migration,the soybean was transformed from a human food item in Manchuria mainly consumed for its protein content to an industrial raw material in Egypt mainly utilized for its oil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YPT Manchuria SOYBEAN 20th century China and the middle East
原文传递
东居延海易溶盐沉积与古气候环境变化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洪 靳鹤龄 +1 位作者 肖洪浪 陈月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9-415,共7页
通过对黑河尾闾东居延海湖相沉积物易溶盐类K+、Na+、Ca2+、Mg2+、SO2-4、CO2-3、HCO-3、Cl-八大离子含量和其他相关指标的分析,依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变化特征,结合地层14C年代测定结果,把东居延海湖泊变化划分为:隋唐湖泊面积较大时期、... 通过对黑河尾闾东居延海湖相沉积物易溶盐类K+、Na+、Ca2+、Mg2+、SO2-4、CO2-3、HCO-3、Cl-八大离子含量和其他相关指标的分析,依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变化特征,结合地层14C年代测定结果,把东居延海湖泊变化划分为:隋唐湖泊面积较大时期、宋辽湖泊缩小时期、中世纪暖期湖泊扩张时期、小冰期湖泊缩小时期及20世纪湖泊干涸期等几个阶段。考虑近1500a来该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近1500a来,东居延海湖区气候以干旱为主,湖泊逐渐萎缩;在干旱背景下存在气候波动,并与全球变化具有一致性;湖泊的盛衰演变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前期以自然变化为主,明清以来特别是清代以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成为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沉积学 环境变化 易溶盐 小冰期
下载PDF
从MWP看20世纪全球变暖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引娟 钟巍 +1 位作者 彭晓莹 薛积彬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111-118,共8页
气候变暖已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正确的认识当前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的主流观点虽然认为近几十年的升温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但许多学者发现MWP时期的气温与现代相当甚至更暖.结合国内外学者对MWP的研究,对比了MWP与现代... 气候变暖已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正确的认识当前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的主流观点虽然认为近几十年的升温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但许多学者发现MWP时期的气温与现代相当甚至更暖.结合国内外学者对MWP的研究,对比了MWP与现代暖期的温暖程度,指出20世纪暖期并不是过去千年最暖的世纪,现代升温可能只是气候冷暖波动中的一次自然现象,是LIA过后的正常回暖.因此对MWP的认识对于人们深入认识当前全球变暖的性质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气候变化 20世纪暖期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手工业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彭南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0-59,共10页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手工业的调查研究经历了从学术性向功利性的转变,调查研究的实用性取向突出,既关注乡村手工业的广泛性,又注重其差异性,将概况性调查与精细化调查结合起来,理论上具有超前性。这些调查为深入研究近代乡村手工业提...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手工业的调查研究经历了从学术性向功利性的转变,调查研究的实用性取向突出,既关注乡村手工业的广泛性,又注重其差异性,将概况性调查与精细化调查结合起来,理论上具有超前性。这些调查为深入研究近代乡村手工业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不过,在运用调查材料时,应审慎地分析各项调查的背景、方法、时段、对象等方面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手工业 20世纪上半叶 调查研究
下载PDF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本英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2-79,共8页
在"文明使命"价值观的指引下,英国人在印度扮演的角色,既是征服者和殖民者,又是统治者和开化者。他们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 在"文明使命"价值观的指引下,英国人在印度扮演的角色,既是征服者和殖民者,又是统治者和开化者。他们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印度 殖民统治 文明使命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的分期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包平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37,共7页
我国现代农业教育发端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历刚刚过去的百年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体系。回顾20世纪的发展轨迹,有筚路蓝缕的艰辛,有曲折动荡的苦涩,也有辉煌成就的慰藉。本文以20世纪中国农业教育的思想变革... 我国现代农业教育发端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经历刚刚过去的百年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体系。回顾20世纪的发展轨迹,有筚路蓝缕的艰辛,有曲折动荡的苦涩,也有辉煌成就的慰藉。本文以20世纪中国农业教育的思想变革和学制发展为主线,尝试将百年农业教育划分为四个历史发展时期,并研究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农业教育 历史分期 发展研究
下载PDF
20世纪后期广告现象和消费文化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龙潜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41-74,共34页
广告现象和消费文化中的反常主题是情感匮乏时代的兴奋剂,它满足了潜意识中不可名状的渴求,给社会带来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后现代主义把曾经秘而不宣的东西变成大众财产和公开为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潮流以解放、冲动、自由以及诸如... 广告现象和消费文化中的反常主题是情感匮乏时代的兴奋剂,它满足了潜意识中不可名状的渴求,给社会带来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后现代主义把曾经秘而不宣的东西变成大众财产和公开为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潮流以解放、冲动、自由以及诸如此类的名义猛烈冲击社会价值观,当心理焦灼取代了负罪感时,一个享乐盛行的时代就找到了与自己相应的心理疗法。20世纪后期的文化中具有一种新的历史蕴含:它既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又是一个时代的开端。这个时期中国都市涌动的怀旧情调是一种时尚的不无优雅的市井之声。这种怀旧的表象成为一种魅人的商品包装和消费文化,是一种与世界的接轨和应用。广告现象和消费文化不是个人的和无意识的,它是在人类集体的需求中由集体共同创造出来的,暴露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匮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后期 广告现象 消费文化 美国 中国
下载PDF
19世纪末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初步形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瑞静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41-144,共4页
甲午战败的屈辱掀起了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热潮,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型知识分子,通过倡导新式教育、办报刊、建学会,开启了民智,使一批有着西方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渐从封建营垒中剥离出来,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并逐步形成了群体,到... 甲午战败的屈辱掀起了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热潮,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型知识分子,通过倡导新式教育、办报刊、建学会,开启了民智,使一批有着西方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渐从封建营垒中剥离出来,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并逐步形成了群体,到辛亥革命前夕,已发展成为一支可观的社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末 中国近代 知识分子群体 民族危机 新式教育
下载PDF
20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面临的挑战
10
作者 何懿 《宜宾学院学报》 2009年第10期6-8,共3页
20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剩余价值论在中国面临着挑战。审时度势,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挑战可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是从总体视角来把握的,非一两个阶段而言;我国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 20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剩余价值论在中国面临着挑战。审时度势,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挑战可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是从总体视角来把握的,非一两个阶段而言;我国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仍是科学严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朱 马克思主叉 挑战
下载PDF
食糖消费:探索20世纪中后期广西各族民众生活水平的视窗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咸明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1期60-67,共8页
新中国初期至20世纪末,广西糖业快速发展使蔗糖产量增加,为各族民众家庭食糖消费增长奠定了基础。由于农业人口占多数,计划经济时代食糖的定量供应,传统食物结构和特殊嗜好等因素影响,广西境内壮、汉、苗、瑶等族民众家庭食糖消费增长... 新中国初期至20世纪末,广西糖业快速发展使蔗糖产量增加,为各族民众家庭食糖消费增长奠定了基础。由于农业人口占多数,计划经济时代食糖的定量供应,传统食物结构和特殊嗜好等因素影响,广西境内壮、汉、苗、瑶等族民众家庭食糖消费增长缓慢。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各族民众家庭食糖消费水平,是实现广西蔗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后期 广西各族民众 食糖消费 生活水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