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固本益髓灸法治疗老年中上段胸椎体破裂骨折患者的疗效
1
作者 张敏辉 毕若杰 +5 位作者 王月 郭志良 张恒 高岩 马姗姗 郭益玮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中上段胸椎体破裂骨折患者接受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固本益髓灸法的疗效及术后血栓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中上段胸椎骨折伴锥体后壁破裂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目的:探讨老年中上段胸椎体破裂骨折患者接受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固本益髓灸法的疗效及术后血栓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中上段胸椎骨折伴锥体后壁破裂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固本益髓灸法干预。两组术后均接受骨折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指标、D-二聚体、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8个月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椎体高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vs 14%,χ^(2)=4.891,P<0.05)。研究组治疗后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治疗后D-二聚体、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7天、治疗14天血栓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M-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固本益髓灸法治疗中上段胸椎骨折伴锥体后壁破裂患者能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术后血栓的发生率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中上段胸椎骨折 椎体后壁破裂 固本益髓灸法
下载PDF
后路长节段和短节段固定治疗中段胸椎结核的疗效比较
2
作者 肖灿梁 李文浩 刘武夷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研究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长节段固定或短节段固定治疗中段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8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的51例中段胸椎结核患者,年龄21~72岁,平均(46.3±13.5)岁。所有患者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 目的研究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长节段固定或短节段固定治疗中段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8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的51例中段胸椎结核患者,年龄21~72岁,平均(46.3±13.5)岁。所有患者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26例采用长节段固定(A组),25例采用短节段固定(B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无严重术后并发症。A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B组(P<0.05)。A组随访60~102个月,平均(75.5±11.8)个月;B组随访60~108个月,平均(76.8±11.6)个月。术后两组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ion rate,ESR)、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根据Kirkaldy-Willis标准A组和B组优良率分别为92.3%和92%(P>0.05)。A组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33.6°±4.3°,术后下降为22.1°±2.9°(P<0.05),矫正率为44.2%±4.9%,末次随访丢失1.1°±0.8°;B组术前后凸Cobb为32.8°±5.1°,术后降低至21.6°±3.2°(P<0.05),矫正率为44.5%±4.5%,末次随访丢失1.1°±0.7°。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矫正率、术后角度丢失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融合时间A组为(10.8±2.1)个月,B组为(11.0±2.0)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一期后路长节段或短节段固定治疗中段胸椎结核均能明显改善后凸畸形和神经功能损害,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短节段固定可减少失血量并缩短手术时间,适合有手术适应证的中段胸椎结核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节段固定 短节段固定 结核 脊柱 中段胸椎
下载PDF
1~6岁正常小儿胸椎椎弓根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磊 孙琳 +1 位作者 孙记航 段晓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11-717,共7页
目的:测量1-6岁小儿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学参数,为小儿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0年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行胸部CT检查的1-6岁非脊柱疾患小儿胸椎螺旋CT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将人组儿童分为1-岁组(1组),2... 目的:测量1-6岁小儿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学参数,为小儿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0年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行胸部CT检查的1-6岁非脊柱疾患小儿胸椎螺旋CT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将人组儿童分为1-岁组(1组),2-岁组(2组),4-6岁组(3组),每组20例。每例均测量T1-T12左右两侧椎弓根参数共24组数值。将64排螺旋CT平扫胸椎的三维重建数据传至工作站,在多平面重建技术下获得每个椎弓根的矢状面及横断面成像,测量胸椎椎弓根横径(内外径)、纵径(内外径)、骨-螺钉通道长度、椎弓根横断面夹角、椎弓根矢状面夹角,并将上述各参数与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椎弓根横断面夹角和椎弓根矢状面夹角年龄组间采用多重T检验。结果:(1)椎弓根的横径(内外径)T1-T4逐渐减小,T5-T12逐渐增大;横内径值(除T1、T6、T11、T12外)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rs:0.011-0.363,除T1、T6、T11、T12外,P〉0.05),其随年龄增长变化不明显;横外径值(除T4外)与年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s:0.151-0.539,除T4外,P〈0.05),其随年龄增长而增长。(2)椎弓根纵径(内外径)T1-T12逐渐增大,除T1外纵径均大于横径;各节段参数与年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纵内径rs:0.526-0.786,纵外径rs:0.692-0.864,19〈0.05)。(3)骨-螺钉通道长度各年龄组中最短为T1或T2,最长为T9或T10,T1-T9有逐渐增加的趋势,T10-T12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各节段参数与年龄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s:0.299-0.676,P〈0.05)。(4)椎弓根横断面夹角最大为T1,T1-T12逐渐减小,部分小儿T11及T12的椎弓根横断面夹角可达0°甚至负角,除T1外,其余各节段参数与年龄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s:0.432--0.107,除T1P〉0.05外,余P〈0.05),1组与2、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与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椎弓根矢状面夹角T1-T12呈下降趋势,各节段参数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rs:-0.125-0.127,P〉0.05),1、2、3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6岁小儿胸椎椎弓根横外径、纵经、骨-螺钉通道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大,而椎弓根横内径的生长速度较慢,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小;横断面及矢状面夹角与年龄的相关性较小,除1-岁年龄组外,其余年龄段的参数值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因此行1-6岁小儿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时,应根据患儿年龄及术中情况妥善选择螺钉型号及进钉方式,以避免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椎弓根 螺旋CT 断层影像解剖学 小儿
下载PDF
三维打印技术在中上胸椎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唐向盛 周峻 +3 位作者 移平 杨峰 郝庆英 谭明生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9年第2期71-74,129,共5页
目的:评价三维(3D)打印技术在中上胸椎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试验,观察比较2017年9月~2018年8月于中日友好医院骨科诊断治疗的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共计63例。观察组32例,术前构... 目的:评价三维(3D)打印技术在中上胸椎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试验,观察比较2017年9月~2018年8月于中日友好医院骨科诊断治疗的中上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共计63例。观察组32例,术前构建伤椎3D数字模型,并按1:1比例打印,进行规划和模拟。对照组31例,采取常规穿刺椎体成形术。2组患者术后都给予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分别评估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P<0.01)。术后3d、3个月随访,2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的改良椎体成形术,虽没有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但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打印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中上胸椎 骨质疏松 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中下胸椎肋凹位置的研究及侧前方置钉数字化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筱贺 李少华 +5 位作者 由博 李志军 王星 陈海芳 张业辉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1-254,共4页
目的为临床提供中下胸椎侧前方固定以肋凹为参照物的解剖学数据。方法在25~60岁(平均43岁)40例完整的中下胸椎(T4~12)标本中测量肋凹前缘与椎孔前缘间距离(DCFC),椎孔前缘与椎间孔前缘间距离(DCF),肋凹下缘与上终板上缘的距离(DIFSP);... 目的为临床提供中下胸椎侧前方固定以肋凹为参照物的解剖学数据。方法在25~60岁(平均43岁)40例完整的中下胸椎(T4~12)标本中测量肋凹前缘与椎孔前缘间距离(DCFC),椎孔前缘与椎间孔前缘间距离(DCF),肋凹下缘与上终板上缘的距离(DIFSP);对6例T4~12非脊柱疾患CT资料三维重建,模拟置钉并测量其钉道长。结果肋凹前缘与椎孔前缘间距离,在胸椎中下段由正变负;椎孔前缘与椎间孔前缘间距离,在胸椎中下段变化不大,最小值出现在T6,最大值出现在T4。肋凹下缘与上终板上缘的距离由T4到T12逐渐增大,呈直线上升的趋势。随着椎序的增加,置钉点坐标逐渐移向椎体前上方,钉道也逐渐增长。结论随着椎序的增加,肋凹逐渐向后下方移动,其位置有规律可循,可以作为胸椎中下段侧前方置钉的参照点,其钉道长随椎序逐渐增大,可参考本文数据进行置钉点和螺钉长度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下段胸椎 肋凹 侧前方固定 数字解剖学
下载PDF
成人中上胸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与后柱骨性标志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影像学测量 被引量:3
6
作者 卢政好 周菁华 王卫国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97-904,共8页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CT图像测量参数探讨成人中上胸椎椎弓根钉进钉点(PSEP)与后柱骨性标志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排除了畸形的30例成人中上胸椎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等后柱骨性标志的解剖特征... 目的通过三维重建CT图像测量参数探讨成人中上胸椎椎弓根钉进钉点(PSEP)与后柱骨性标志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排除了畸形的30例成人中上胸椎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等后柱骨性标志的解剖特征。在重建后的T1~T10特定CT图像上测定以下参数:(1)基础参数,即PSEP至中线的距离(PMD)、横突椎板凹至中线距离(CMD)和半椎板宽度(HLW);(2)目标参数,即点凹距离(PCD)、进钉点定位比(EPLR)和点嵴距离(PRD)。比较所有参数两侧测量值的差异和基础参数间测量值的差异,总结从T1到T10目标参数测量值的变化规律。结果中上胸椎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具有解剖标志明显、恒定且少有增生的特征。T1~T10左右两侧PMD分别为(14.14±2.63)mm和(14.59±2.58)mm,CMD分别为(10.45±2.12)mm和(10.51±2.02)mm,HLW分别为(16.30±1.48)mm和(16.39±1.61)mm,PCD分别为(4.56±1.03)mm和(4.47±0.94)mm,EPLR分别为0.35±0.26和0.33±0.30,PRD分别为(-1.62±1.90)mm和(-1.63±1.44)mm。所有参数两侧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T2中PMD和HLW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节段基础参数间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T1到T10,PCD呈现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T1、T2、T9、T10处PCD均高于T3~T8处(P<0.05);EPLR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T1~T3处EPLR与其下方任一节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4~T6、T10处均低于T7~T9处(P<0.01);PRD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T1~T3处PRD与其下方任一节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4~T6处均低于T7~T10处(P<0.01)。结论中上胸椎PSEP与横突椎板凹、横突上嵴和椎板外缘等后柱骨性标志存在相对恒定的定位关系和变化规律,可作为一种新的临床上选择进钉点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胸椎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术 进钉点 三维重建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骨性标志 置钉准确性
下载PDF
中、下段胸椎侧前方植入物内固定时的椎体数字化测量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筱贺 李志军 +2 位作者 王海燕 汪剑威 季晓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2期4042-4046,共5页
背景:有关成人椎体钉进钉点的报道较多,但都只有一般性的描述,且由于不同种族、节段等差异,椎体形态变异较大,其置钉位置的选择也不一致。目的:通过CT扫描结合逆向工程软件建立下胸椎三维立体模型,数字化测量成年国人中下段胸椎侧前方... 背景:有关成人椎体钉进钉点的报道较多,但都只有一般性的描述,且由于不同种族、节段等差异,椎体形态变异较大,其置钉位置的选择也不一致。目的:通过CT扫描结合逆向工程软件建立下胸椎三维立体模型,数字化测量成年国人中下段胸椎侧前方椎骨相关解剖位置CT数据。方法:收集非脊柱疾患病例CT资料,利用Mimics软件建立国人完整中下段胸椎(T4-T12)三维立体模型,测量椎体正中冠状面左、右缘高度,正中矢状面前、中、后缘高度,椎体上终板矢状径及横径,椎体下板终矢状径及横径。结果与结论:国人中下段胸椎椎体上、下终板矢状径及横径均随椎序的增加而增大。在中、下段胸椎椎体上缘置钉,椎体螺钉的选择有一定的规律;由于椎体的横径始终大于矢状径(3.0-4.0mm),建议在取材和修剪移植松质骨块时应将骨块修成横行的长方体(长大于宽3.0-4.0mm)。临床中下胸椎侧前方固定时应参考以上数据选择合适的纵行棒进行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中下段胸椎 侧前方固定 CT资料 MIMICS软件 三维模型 数字解剖学 省级基金
下载PDF
食管胃颈部吻合与胃胸腔内吻合在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右胸入路根治术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董亚辉 《实用癌症杂志》 2021年第4期605-608,共4页
目的研究食管胃颈部吻合与胃胸腔内吻合在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右胸入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7)。2组患者均进行右胸入路根治术,对照组实施胃胸腔内吻合,观察组实... 目的研究食管胃颈部吻合与胃胸腔内吻合在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右胸入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7)。2组患者均进行右胸入路根治术,对照组实施胃胸腔内吻合,观察组实施食管胃颈部吻合。观察2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简明健康生活状况量(SF-36)]以及3年生存率。结果2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放管时间、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食管切除长度长于对照组,切端癌残留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SF-36各维度评分比术前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右胸入路根治术中应用食管胃颈部吻合,可扩大切除范围,降低切端癌残留率,利于术后恢复,并可有效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和近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下段食管癌 右胸入路根治术 食管胃颈部吻合 胃胸腔内吻合 并发症
下载PDF
胸腹腔镜联合MIILE治疗对中下段食管癌疗效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匡必婧 胡杨 +4 位作者 余娜 马林 宋尚岐 张小龙 牛玲莉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微创Ivor-Lewis手术(MIILE)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分为行胸腹腔镜+MIILE的MIILE组(43例)和行微创McKeown术(MIME)的MIME组(52例),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疼...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微创Ivor-Lewis手术(MIILE)治疗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分为行胸腹腔镜+MIILE的MIILE组(43例)和行微创McKeown术(MIME)的MIME组(52例),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和术后生存率.结果 MIILE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MIME组(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淋巴结转移率、R0切除率、术后拔胸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ILE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MIME组(P<0.05);MIILE组术后1,7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均低于MIME组(P<0.05);两组术后14 d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ILE组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30)评分高于MIME组(P<0.05),两组复发或转移率、生存率及术后6个月QLQ-3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MIILE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早期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腹腔镜 微创 Ivor-Lewis术 中下段 食管癌
下载PDF
对AF系统整复压缩爆裂骨折椎体高度及椎管横截面的观测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文基 梁小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907-909,共3页
目的 :量化评价AF系统恢复胸腰段压缩爆裂椎体高度椎管截面积的效果。方法 :测量AF系统治疗的 72例胸腰段压缩爆裂骨折术前后影像。统计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椎管截面积资料。结果 :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 ( 96.5± 2 .3 ) %... 目的 :量化评价AF系统恢复胸腰段压缩爆裂椎体高度椎管截面积的效果。方法 :测量AF系统治疗的 72例胸腰段压缩爆裂骨折术前后影像。统计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椎管截面积资料。结果 :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 ( 96.5± 2 .3 ) %后缘高度恢复至 ( 98.2± 0 .9) % ,Cobb角恢复至 ( 5 .4± 1.5 )° ,椎管截面积恢复至 ( 97.2± 2 .1% ) ,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术后随访 0 .5~ 3 .5年 ,神经功能按Frankel评定 :60例提高 1~ 3级。结论 :AF系统能恢复或基本恢复胸腰段压缩爆裂骨折椎体的前后缘高度、Cobb角、椎管容积 ,为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爆裂骨折较好的内固定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椎体高度 截面积
下载PDF
在轴位CT图像上计数胸椎和肋骨的方法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建军 张国富 滑炎卿 《上海医学影像》 2002年第4期288-289,共2页
目的 探讨在连续轴位CT图像上计数胸椎和肋骨的方法,为骨折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50例胸椎和肋骨外伤性骨折患者的CT图像,依据椎骨和肋骨的解剖特点及对应关系做出定位诊断,并与正侧位胸片诊断结果对照。结果分别以第一椎肋关... 目的 探讨在连续轴位CT图像上计数胸椎和肋骨的方法,为骨折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50例胸椎和肋骨外伤性骨折患者的CT图像,依据椎骨和肋骨的解剖特点及对应关系做出定位诊断,并与正侧位胸片诊断结果对照。结果分别以第一椎肋关节、或第十二椎肋关节、或主肺动脉窗层面作为起始标志,在连续CT图像上借椎肋关节和椎间盘确定胸椎及相应的肋骨,同一层面上的其它肋骨依次为上位肋骨。本组病例CT的准确率为93%,CT与胸片的符合率达89%以上。结论 依据胸椎和肋骨的对应关系及配布规律,在连续CT层面上可以快速、准确地计数椎骨和肋骨,完成病变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肋骨 主肺动脉窗 CT 连续层面
下载PDF
有限切开经椎弓根外入路PKP治疗中段胸椎OVCF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葛曙光 张文玺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21期101-105,109,共6页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经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中段胸椎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1...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经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中段胸椎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组采用有限切开经椎弓根外入路PKP.对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术前与术后48 h炎性因子水平、并发症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多,术中透视次数较对照组更少,术后3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较对照组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伤椎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ODI评分更低,伤椎前缘高度更高,伤椎Cobb角更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观察组CRP、IL-1、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20%,与对照组的14.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切开经椎弓根外入路PKP治疗中段胸椎OVCF的疗效显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恢复快、疼痛缓解明显等优点,且术后炎症反应较轻,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段胸椎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有限切开 经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炎性因子 疗效
下载PDF
对两种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文景 刘一民 杨建义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2年第6期351-355,共5页
目的比较经椎弓根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椎弓根内弯角通道PKP治疗中老年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六医院骨科和... 目的比较经椎弓根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椎弓根内弯角通道PKP治疗中老年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并探讨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六医院骨科和昆明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采用经椎弓根外和经椎弓根内弯角通道PKP治疗的胸椎OVCF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9例,女38例;年龄(70.5±6.8)(58~93)岁。依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经椎弓根外PKP组35例,经椎弓根内弯角通道PKP组32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分布、骨水泥渗漏、术后疼痛缓解、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椎旁血肿以及术后再骨折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患者术后再骨折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结果经椎弓根外PKP组与经椎弓根内弯角通道PK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0±7)min和(45±6)min,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18±8)次和(20±9)次,椎体内骨水泥超中线分布率分别为94.3%(33/35)和96.9%(31/32),骨水泥椎旁渗漏率分别为11.4%(4/35)和12.5%(4/32),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率分别为2.9%(1/35)和3.1%(1/32),术后疼痛缓解优良率分别为91.4%(32/35)和90.6%(29/32),椎体前缘高度恢复优良率分别为62.9%(22/35)和62.5%(20/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椎弓根外PKP组与经椎弓根内弯角通道PKP组患者术中椎旁血肿发生率分别为11.4%(4/35)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期间,经椎弓根外PKP组与经椎弓根内弯角通道PKP组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分别为21.2%(7/33)和16.7%(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骨密度和是否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与患者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是影响OVCF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经椎弓根外与经椎弓根内弯角通道PKP治疗中老年胸椎OVCF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骨质疏松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是影响中老年胸椎OVCF患者术后再骨折发生率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骨折 压缩性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疗效比较研究 老年人
下载PDF
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及早期康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剑峰 宁锦龙 +4 位作者 岑定善 李红琳 蒙永辉 骆志明 何木良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16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方法,并对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40例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20例(早期康复... 目的探讨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方法,并对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2007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40例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20例(早期康复组)术后2周内开始康复锻炼,20例(对照组)术后2个月开始康复锻炼。随访12~40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CT复查均显示胸椎序列复位良好,椎弓根钉固定良好,无断裂。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0例患者经康复锻炼后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术前(P<0.05),早期康复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上胸椎骨折伴脊髓损伤者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能最大限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胸椎骨折 脊髓损伤 后路减压 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康复
下载PDF
后路减压经椎弓根植骨配合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治疗中上段胸椎新鲜爆裂骨折24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宫岩虎 金正 张伟 《海军医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经椎弓根植骨配合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治疗中上段胸椎新鲜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4例中上段胸椎新鲜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18~54岁,平均32.4...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经椎弓根植骨配合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治疗中上段胸椎新鲜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4例中上段胸椎新鲜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18~54岁,平均32.4岁;骨折累及节段:T21例,T32例,T44例,T53例,T66例,T78例,T83例,1、92例,T102例;均合并脊髓损伤,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5例,c级7例,D级6例。均行脊柱后路减压内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48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18例患者神经功能有1~2级的改善,6例A级患者无改善。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均无钢板、螺钉松动或断裂发生。对24例患者的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椎管狭窄率进行评价,术后即刻、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后路减压经椎弓根植骨配合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治疗中上段胸椎新鲜爆裂骨折,具有减压彻底、术后脊柱稳定性好和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段胸椎 骨折 椎管减压 内固定术
下载PDF
Value of multidetector spiral CT in diagnosis of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fracture and fracture-dislocation 被引量:4
16
作者 龚静山 徐坚民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4年第5期289-293,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detector spiral CT (MSCT) in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fracture and fracture-dislocation. Methods: CT imaging files of 152 consecutive traumatic patients with th...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detector spiral CT (MSCT) in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fracture and fracture-dislocation. Methods: CT imaging files of 152 consecutive traumatic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MSCT scannings were performed with a collimation of 3-5 mm and a pitch of (5.5). The postprocessing included sagittal and coronal 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 and 3-D reconstruction.Results: There were 88 cases of compression fracture, 54 cases of burst fracture and 10 cases of fracture-dislocation. Transverse images of MSCT could visualize all fractures directly and determine whether spinal canal was intact. Postprocessing image was helpful in depicting the displacement of fragment and orientation of dislocation.Conclusions: MS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fracture and fracture-dislo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age Processing Computer-Assisted Tomography Spiral Computed Adult Aged Cohort Studies Comparative Study Female Follow-Up Studies Fracture Fixation Fracture Healing Humans Injury Severity Score Lumbar vertebrae Male middle Aged Retrospective Studies Risk Assessment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Spinal Fractures thoracic vertebrae Treatment Outcome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中胸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特点及PVP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保新 关俊辉 +5 位作者 蔡迎峰 陈胜 冯庆辉 周剑鹏 秦启宁 李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3期232-235,共4页
目的总结骨质疏松性中胸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特点,并评估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12—2017-03诊治的46例骨质疏松性中胸椎压缩骨折,均采用单侧穿刺PVP治疗。从病史、临床表现、基础疾病、骨质疏松... 目的总结骨质疏松性中胸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特点,并评估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12—2017-03诊治的46例骨质疏松性中胸椎压缩骨折,均采用单侧穿刺PVP治疗。从病史、临床表现、基础疾病、骨质疏松程度、影像学方面分析其临床特点,比较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胸背痛VAS评分、JOA日常活动受限度评分(ADL)、骨折椎体中间高度比值及骨折椎体Cobb角。结果骨质疏松性中胸椎压缩骨折的临床表现为胸痛、背痛及起卧困难等,部分患者平卧、翻身困难,骨质疏松严重,多合并下胸椎及腰椎陈旧性骨折。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胸背痛VAS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 d、术后1个月胸背痛VAS评分、ADL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胸背痛VAS评分、ADL评分较术后3 d明显改善。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骨折椎体中间高度、骨折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中胸椎压缩骨折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胸背部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对于胸痛合并平卧功能受限的患者,术后常需进一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胸椎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胸痛 平卧功能受限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保守治疗老年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比较
18
作者 林岩生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2年第9期48-52,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保守治疗老年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48例老年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保守组22例和手术组26例。保守组给予保...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保守治疗老年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48例老年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保守组22例和手术组26例。保守组给予保守治疗,手术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以及术后恢复自理能力时间和其他椎体再骨折率。结果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和1个月两组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组术后恢复自理能力时间较保守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其他椎体再骨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中上段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较保守治疗能更快缓解患者疼痛并恢复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性骨折 中上段胸椎 骨质疏松 老年 手术治疗 经皮椎体成形术 保守治疗 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