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年春季气候异常及可能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遵娅 柳艳菊 +2 位作者 丁婷 李多 洪洁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60-1369,共10页
2018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来最高,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普遍偏高,尤其是长江以南及中国北方的中部区域偏高明显。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呈东部地区"南少北多",华西降水偏多,而江南南部至华南、西北西部的部分地区降... 2018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来最高,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普遍偏高,尤其是长江以南及中国北方的中部区域偏高明显。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呈东部地区"南少北多",华西降水偏多,而江南南部至华南、西北西部的部分地区降水偏少的分布特点。自北大西洋经欧亚大陆至东北亚中高纬上空的纬向波列及东亚低层维持的异常偏南气流是2018年春季中国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且乌拉尔山以东的低槽和东北亚上空的高脊是关键环流系统。亚洲中低纬上空均为异常高压脊控制,尤其是东北亚上空的高脊造成了2018年春季中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乌拉尔山以东低槽有利于冷空气爆发南下而东北亚上空的高脊引导西北太平洋暖湿气流向西向北影响我国,冷暖气流交汇从而造成了长江以北地区及华西降水偏多,而南海至西太平洋上空的异常气旋则导致江南南部至华南少雨。另外,虽然2017/2018年冬季发生了一次弱的La Nina事件,并且2018年春季北大西洋三极子模态(NAT)呈较强的正位相,但其对中国2018年春季降水异常影响较小,而以大气环流的影响为主导。进一步分析发现,乌拉尔山以东的低槽和东北亚上空的高脊与中国春季温度和降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易于造成中国气温偏高;东部降水"南少北多"且华西多雨。两个关键环流系统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均与欧亚遥相关(EU)波列关系密切。同时,东北亚上空的脊还与北极涛动(AO)正位相具有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气候异常 中高纬环流 乌拉尔山以东槽 东北亚脊
下载PDF
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26
2
作者 张庆云 陶诗言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夏季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受中高纬度环流影响很大。文中探讨了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降水环流型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强弱受... 夏季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受中高纬度环流影响很大。文中探讨了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降水环流型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强弱受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形势的影响,特别是东亚夏季梅雨期异常的降水与中高纬度阻塞型的建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当鄂霍次克海高压建立并稳定时,亚洲中高纬度及东亚东部地区的距平场易分别形成+-+的距平波列,东亚地区距平波列的这种分布形势及其相互作用常常造成东亚夏季特别是梅雨期降水偏多;反之,当鄂霍次克海为低值区时,亚洲中高纬度和东亚东部地区的距平场易形成-+-的距平波列,东亚距平波列的这种分布形势不利于东亚夏季梅雨期的降水。因此,在考虑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形势及其对同期降水的影响时,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及其与低纬环流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环流影响 亚洲 中高纬度环流
下载PDF
东亚地区森林植被带的三维空间分布 被引量:19
3
作者 方精云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60-167,共8页
东亚森林植被带主要由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冷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组成。这些植被带的垂直分布高度随纬度(温度梯度)和经度(干湿度梯度)的不同而变化。本文根据大量的地植物学资料,从生态气候学... 东亚森林植被带主要由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冷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组成。这些植被带的垂直分布高度随纬度(温度梯度)和经度(干湿度梯度)的不同而变化。本文根据大量的地植物学资料,从生态气候学的角度研究了这种变化的规律性并给予了定量的表达。结果表明,在湿润气候区,各森林植被带的分布高度随纬度的增加而下降,下降趋势能用多级正弦函数来表达;随着经度的增加(由内陆向沿海变化),各植被带的分布高度呈直线下降趋势。基于这些结果,建立了东亚地区森林植被带三维空间分布的经验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森林植被带 纬度 经度 三维空间分布
下载PDF
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风向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被引量:24
4
作者 江新胜 潘忠习 傅清平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9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报道了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古风向测量结果,总结了风向变化的规律。认为该沙漠早期处于副热高压带地区的西风和东北信风切变带(divergentlatitudesofwesterlywindsandnortheaster... 本文报道了四川盆地白垩纪沙漠古风向测量结果,总结了风向变化的规律。认为该沙漠早期处于副热高压带地区的西风和东北信风切变带(divergentlatitudesofwesterlywindsandnortheasterlytradewinds)。随着气候的波动,该切变带发生了短周期的南北向漂变,造成西风与东北信风交替现象。该沙漠的晚期,由于气候的长周期波动,切变带南移,整个沙漠完全被西风带控制。从大气环流样式演变出发,讨论了东亚地区白垩纪以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认为青藏高原隆升前控制东亚地区的为行星环流,为干旱气候;青藏高原隆升之后改变了原有大气环流样式,建立了东亚季风环流,使干旱气候转变为潮湿气候。四川盆地白垩纪古风向测量填补了青藏高原隆升前东亚大气环流样式地质证据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白垩纪 沙漠 风向变化规律
下载PDF
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特征及其与东北地区同期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海山 滕方达 蒋大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3-452,共10页
基于ERA-Interim一日4次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利用气旋的客观识别和追踪方法分析了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地区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旋活动与同期东北地区降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气旋活动在蒙古中部阿尔泰山脉... 基于ERA-Interim一日4次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利用气旋的客观识别和追踪方法分析了1979—2013年东亚中纬度地区春、夏温带气旋活动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旋活动与同期东北地区降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气旋活动在蒙古中部阿尔泰山脉以东地区至中国黑龙江省北部这一带状区域内活动最为频繁,气旋在移动过程中强度逐步增强,在大兴安岭以西地区达到最大值后减弱消亡。春季气旋活动范围比夏季大,并且强度更强,但两个季节气旋的生命史长短差异不大。近35 a在气旋活动的关键区(80~140°E,40~50°N)内春、夏季气旋数均呈现线性减少趋势。春、夏两季气旋活动均对东北地区同期的降水有影响,特别是在东北东部地区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气旋活动强年两个季节造成东北东部地区降水增多的原因不同。在春季,东北东部地区低层存在气旋性环流,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增多;在夏季,西风带水汽输送异常使得东北东部地区水汽偏多,降水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中纬度温带气旋 气旋客观识别和追踪方法 东北降水
下载PDF
东亚中纬冬季雪盖异常对初夏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杨秋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10-416,共7页
用1973~1994年观测资料,研究了东亚中纬冬季雪盖异常对初夏东半球主要流型随季节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多(少)雪年份东半球温带地区30~50天低频振荡强度以及夏季中国降水量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近20年来冬季东... 用1973~1994年观测资料,研究了东亚中纬冬季雪盖异常对初夏东半球主要流型随季节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多(少)雪年份东半球温带地区30~50天低频振荡强度以及夏季中国降水量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近20年来冬季东亚中纬雪盖强度呈线性增加趋势且迭加较显著的准2年周期变化,它的变化和初夏500hPa低频流型逐候演变之间同时存在线性和非线性相关,并且多雪时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30~50天振荡强度增强,而东北亚地区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中纬 雪盖 500hPa 候平均高度 大气环流
下载PDF
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过程的关键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布和朝鲁 林大伟 +1 位作者 齐道日娜 诸葛安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1-167,共17页
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是亚洲大陆上发生的不同区域春夏季节转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江淮流域梅雨形势的建立提供必要的中高纬环流条件。但是关于其独特性和关键特征,迄今为止尚没有系统性的总结。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 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是亚洲大陆上发生的不同区域春夏季节转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江淮流域梅雨形势的建立提供必要的中高纬环流条件。但是关于其独特性和关键特征,迄今为止尚没有系统性的总结。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I的逐日数据,分析和总结了这一春夏季节转换过程的关键特征。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以500 hPa东北亚脊和"双阻型"环流形势的依次建立为重要标志。东北亚脊及其相关的海陆温度差异的形成主要归因于东北亚积雪融化和局地强烈增温过程。东北亚低压(850 hPa)的建立是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当季节转换发生时,青藏高原上空的200 hPa急流轴从35°N向北跳到37°N,与此同时亚洲温带急流彻底消失。伴随着季节转换,亚洲中高纬地区近地面温度经向梯度减弱,高频瞬变斜压扰动随之减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低频天气系统,包括亚洲阻塞高压和东北冷涡系统,则成为该地区主导天气系统。本文也从春夏季节转换早晚的角度,探讨了亚洲中高纬环流和天气系统的演变特征,由此进一步补充了春夏季节转换的关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中高纬环流 春夏季节转换 东北亚脊 东北亚低压 阻塞高压
下载PDF
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增暖与土壤湿度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8
8
作者 余波 陈海山 孙悦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1-211,共11页
利用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土壤湿度、云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CPC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热力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前期春季土壤湿度异常的联系,探讨了前期春季土壤湿度影响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 利用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土壤湿度、云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CPC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热力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前期春季土壤湿度异常的联系,探讨了前期春季土壤湿度影响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增暖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东亚中纬度夏季土壤表层温度呈全区一致增暖趋势,其中贝加尔湖及以南地区温度变化最剧烈、增暖最迅速,且1990年代中期前后存在一个明显由冷向暖的年代际转变。进一步分析发现,春、夏季西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北部地区的土壤湿度与夏季贝加尔湖及以南地区的土壤表层温度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均存在紧密联系:西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北部地区土壤湿度异常偏高,通常对应贝加尔湖及南部地区夏季土壤表层温度偏高。西西伯利亚到贝加尔湖北部地区春、夏土壤湿度异常可以引起夏季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对东亚夏季中纬度陆面热力异常产生影响:春、夏土壤湿度偏高时,贝加尔湖及其南部地区上空位势高度为正异常,对应为反气旋性异常环流,云量减少,有利于东亚中纬度陆面增暖;反之,则对应为气旋性异常环流,不利于陆面增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中纬度 土壤表层温度 陆面增暖 土壤湿度
下载PDF
北极海冰年际变化对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热力异常的指示作用及其可能原因 被引量:2
9
作者 吴磊 陈海山 周洋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7-436,共10页
本文分析了夏季东亚中纬度近地面温度和春、夏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格陵兰海、巴伦支海海冰异常变化与夏季东亚中纬度陆面热力异常在年际上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1950-2014年,东亚中纬度夏季近地面温度明显增暖,并伴有明显的... 本文分析了夏季东亚中纬度近地面温度和春、夏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格陵兰海、巴伦支海海冰异常变化与夏季东亚中纬度陆面热力异常在年际上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1950-2014年,东亚中纬度夏季近地面温度明显增暖,并伴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年际变率最大值的区域主要位于40°N以北至贝加尔湖地区;春、夏格陵兰海和巴伦支海的海冰也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同时表现出较强的年际变化特征。(2)春、夏格陵兰海、巴伦支海海冰异常对东亚中纬度夏季陆面热力异常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春、夏格陵兰海、巴伦支海海冰异常偏多,通常对应夏季东亚中纬度近地面的东亚中纬度夏季增暖现象;反之亦然。(3)春、季格陵兰海、巴伦支海北极海冰指数(Arctic Sea Ice Index,ASII)高值年(海冰异常偏多年份),贝加尔湖及西南的蒙古高原地区通常为大范围的异常高压控制,有利于近地面温度升高;同时由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减弱,极地南下的冷空气减弱,有利于东亚中纬度区域的温度升高。而ASII低值年的情形则相反,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受异常低压控制,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增强,冷空气易向南侵袭,不利于东亚中纬度近地面升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东亚中纬度 陆面异常增暖
下载PDF
东亚中高纬土壤温度资料评估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忠达 周广庆 周筠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7-166,共20页
本文以一套俄罗斯土壤温度历史观测资料RHSTD为基础,分析了四套土壤温度产品[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两套陆面模式离线运行产品ERA-Interim/Land(简称ERA-Land)和MERRA-Land、以及一套二十世纪再分析资料NOAA-CIRES 20CR]在东亚中高纬... 本文以一套俄罗斯土壤温度历史观测资料RHSTD为基础,分析了四套土壤温度产品[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两套陆面模式离线运行产品ERA-Interim/Land(简称ERA-Land)和MERRA-Land、以及一套二十世纪再分析资料NOAA-CIRES 20CR]在东亚中高纬的可靠性,并重点关注春夏季,主要结论如下:观测地温在0~2 m波动较大,随季节在0°C上下摆动,而2 m以下地温稳定少变,并且在60°N以北地区出现永久冻结。四套地温产品较好地反映了这些特征。无论春夏,还是年平均,四套地温产品气候态都呈"南暖北冷"的特征,但ERA-Land的空间分布与观测最接近。就季节循环而言,ERA-Land最能反映该地区土壤的冻融过程和土壤温度的季节演变。四套地温产品年际变率(标准差)与观测的差异随季节和土壤层变化大,情况比较复杂。就年际变化趋势而言,四套地温产品与观测的相关性,夏季好于春季,表层好于深层,并且ERA-Land土壤温度拥有四套地温产品最多的共性,最能反映观测地温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中高纬 土壤温度 资料评估 垂直廓线 气候态 季节循环 年际变化
下载PDF
梅雨期温带急流变化与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丽 张耀存 《暴雨灾害》 2017年第4期301-308,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与温带急流相关联的梅雨期东亚上空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变化特征,揭示出东亚高空急流经向分量在急流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温带急流区经向风和东亚中高纬槽脊关系密切。在温带急流由强变弱的过程中,当温带急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与温带急流相关联的梅雨期东亚上空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变化特征,揭示出东亚高空急流经向分量在急流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温带急流区经向风和东亚中高纬槽脊关系密切。在温带急流由强变弱的过程中,当温带急流强度强时,急流区以纬向风为主导;当温带急流强度弱时,经向风增强,纬向风迅速减弱,急流区以经向风为主导。温带急流区纬向风强时,500 hPa位势高度等值线平直,中高纬环流为纬向型;温带急流区经向风强时,中高纬槽脊系统发展,中高纬环流由纬向型转换为经向型。梅雨期温带急流区经向风异常主要有80°E、100°E、120°E、140°E四个中心,温带急流区经向风异常的位置不同时,中高纬阻塞高压出现位置不同,冷空气路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急流 中高纬环流系统 梅雨
下载PDF
35 ka BP climate simulations in East Asia and probing the mechanisms of climate changes 被引量:4
12
作者 YUGe ZHENGYiqun KEXiank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1期58-67,共10页
Paleoclimate modeling has become an impor- tant tool to detect the future climate of the global warming that is difficult to be validated. The paleoclimate modeling has to be evaluated by regionally geological data in... Paleoclimate modeling has become an impor- tant tool to detect the future climate of the global warming that is difficult to be validated. The paleoclimate modeling has to be evaluated by regionally geological data in order to determine if it is able to reproduce a reality of climate states. Geolog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there was a warm-wet inter- stadial at 35000±3000 a BP in China, which provides an im- portant climate period to be historical analogue for the fu- ture climate changes induced b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tegrated geological records of later phase of the MSI3 from China also provide basements for evaluation of 35 ka BP climate modeling. This paper reports the paleoclimate ex- periments applied by various forces, and validates the out- puts by geological data, consequently improving the bound- ary conditions in the experiments and making the paleocli- mates more approach the reality. The simulations show an increased temperature in the mid-low latitudes and an ex- tended rain-belt northwards in East Asia, while a decreased temperature in high latitudes and a strong exchange of the N-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s there is only ca. 10—15 ka from 35 ka BP to the LGM (21 ka BP) during which climate rapidly changed from a warm-wet interstadial to a typical ice age, this simul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to recognize the criteria of global warming and trends of natural climate de- 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模拟 低纬度温升 沉积带 地质资料 东亚地区 气候发展
原文传递
夏季强对流活动对东亚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影响的事件分析
13
作者 尚社平 史建魁 +3 位作者 程征伟 王国军 王铮 王霄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1-1121,共11页
利用海南台站和东南亚地区的多种地基和天基观测手段,对2014年7月28日夜间观测到的东亚低纬F区不规则体事件的时空变化及其物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台站观测到了罕见的长时间持续的F区电离层不规则体,不同手段观测到的电离层不... 利用海南台站和东南亚地区的多种地基和天基观测手段,对2014年7月28日夜间观测到的东亚低纬F区不规则体事件的时空变化及其物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台站观测到了罕见的长时间持续的F区电离层不规则体,不同手段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不同台站观测到的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存在明显的差异。海南台站经度区南北异常峰附近的TEC起伏活动在日落后至午夜附近明显增强,在午夜后明显减弱。C/NOFS卫星轨迹午夜后逐渐接近于磁赤道,且处于较低高度上,几乎总会观测到弱等离子体扰动/泡的发生,与该区域地基观测的弱电离层不规则体活动存在明显的联系。SWARM卫星在黎明海南台站附近经度区仍观测到较强的赤道异常双峰结构,且西侧异常峰区附近仍存在明显的等离子体密度耗空/泡结构。海南台站西侧磁赤道区附近(中南半岛)强对流活动(MCC)激发的重力波种子扰动对东亚低纬区等离子体泡及准周期结构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低纬区 电离层不规则体 多种观测 夏季 对流层强对流
下载PDF
东亚中高纬Heinrich 1事件的表现特征:呼伦湖孢粉记录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生瑞 肖举乐 +4 位作者 温锐林 范佳伟 黄云 李曼玥 许清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5-915,共11页
Heinrich 1事件是发生于末次冰消期的极端气候突变事件之一,对全球大气环流和陆地生态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对东亚夏季风边缘区最北端呼伦湖 HL08 孔5. 75 m 以上沉积岩芯的 AMS 14C定年技术和 415~275 cm段140个样品的孢粉分析,重... Heinrich 1事件是发生于末次冰消期的极端气候突变事件之一,对全球大气环流和陆地生态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对东亚夏季风边缘区最北端呼伦湖 HL08 孔5. 75 m 以上沉积岩芯的 AMS 14C定年技术和 415~275 cm段140个样品的孢粉分析,重建了东亚中高纬地区呼伦湖21500~13000 cal. a B. P.高分辨率植被变化历史,在此基础上揭示了Heinrich 1事件期间呼伦湖区植被响应过程,明确了Heinrich 1事件在东亚中高纬地区的表现特征.结果显示:呼伦湖区Heinrich 1事件发生于16500~15400 cal. a B. P.,以剧烈降温和显著干旱化为表现特征;事件发生期间湖区周围山地发育亚高山草甸,森林植被稀疏;湖盆区域以藜科为主的荒漠草原显著扩张,区域植被盖度降低、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同时,不同植被类型对Heinrich 1事件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别,亚高山草甸和蒿属为主的典型草原较藜科为主的荒漠草原和桦属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响应更为快速、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nrich 1事件 东亚中高纬 呼伦湖 孢粉 区域植被
原文传递
青岛近地面空气中~7Be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盖楠 杨永亮 +5 位作者 李勇 薛源 朱晓华 耿存珍 于寒青 潘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3-429,共7页
本文报道了从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在青岛市崂山区(36.03°N,120.18°E)以每周3天的采样频率连续采集近地面大气气溶胶12个月,测定近地面空气中~7Be浓度值的研究结果。青岛市近地面空气中~7Be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52~14.58mBq/m... 本文报道了从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在青岛市崂山区(36.03°N,120.18°E)以每周3天的采样频率连续采集近地面大气气溶胶12个月,测定近地面空气中~7Be浓度值的研究结果。青岛市近地面空气中~7Be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52~14.58mBq/m^3,年平均值为6.83±0.40mBq/m^3,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最高值出现在4月,最低值出现在7月。秋季为~7Be浓度平均值最高的月份(9.02mBq/m^3);其次为春季(7.39mBq/m^3);夏季为最低的月份(4.46mBq/m^3)。~7Be浓度秋季水平高于夏季水平一倍。"春季泄漏"现象出现在4月份。青岛地区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近地面空气中~7Be浓度偏低。2009年秋季受厄尔尼诺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以及台风频发促使平流层底部和对流层大气的交换,导致近地面空气中~7Be的增多。冬季近地面空气中7Be浓度略高于夏季。青岛市近地面空气中~7Be浓度的振荡变化与青岛年内气象条件振荡有关,季节性变化明显,反映了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Be 大气气溶胶 青岛 东亚季风 纬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