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 DESERTIFICATION(DEGRADATION) AND ITS CONTROL IN LOWER REACH REGION OF HEIHE RIVER 被引量:1
1
作者 Chen Longhen Institute of Desert Research, Academia Sinica, Lanzhou, China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3年第Z1期63-65,共3页
The lower reach of Heihe River, also known as Ejina River, was called Ruoshui Riverin ancient times. This area, although fallen into extremely arid temperate desert in the EjinaBanner, Inner Mongolia, has been a main ... The lower reach of Heihe River, also known as Ejina River, was called Ruoshui Riverin ancient times. This area, although fallen into extremely arid temperate desert in the EjinaBanner, Inner Mongolia, has been a main line of communication since then and formed thefertile Ejina Oasis relying on the water source flowing from the Qilian mountains. However,in the recent years the land desertification (degradation) in this area has developed rapid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he river LOWER Reaches DESERTIFICATION oasis
下载PDF
Assessing the evolution of oases in arid regions by reconstructing their historic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Yaowen XIE Guisheng WANG +1 位作者 Xueqiang WANG Peilei FAN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7年第4期629-642,共14页
Oasis evolution, one of the most obvious surface processes in arid regions, affects various aspects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such a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icroclimates. In this paper,... Oasis evolution, one of the most obvious surface processes in arid regions, affects various aspects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such a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microclimates.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ical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cultivated oases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the second largest inland watershed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was assessed using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s and data from multiple sources, including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cient sites, maps and remotely sensed imag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cultivated oases were first developed on a large scale during the Han Dynasty (121 BC-220) and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in extent from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220-581) to the Sui- Tang period (581-907), reaching a minimum in the Song- Yuan period (960-1368). An abrupt revival occurred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and continued through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 oasis development reached its greatest peak of the entire historical period. The oasis areas during seven major historical periods, i.e., Hart, Six Dynasties, Sui-Tang, Song-Yuan, Ming, Qing, and Republic of China, are estimated to have been 1703 kma, 1115 km2, 629 km2, 614 km2, 964 km2, 1205 km2, and 1917 km2,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generally exhibited a continuous sprawl process, with the center of the oases moving gradually from the downstream region to the middle and even upstream regions. The oases along the main river remained stable during most periods, whereas those close to the terminal reaches were subject to frequent variations and even abandonment. Socio-economic factors were the main forces driving the evolution of cultivated oases in the area; among them, political and societal stability, national defense, agricultural policy, pop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ihe river Basin cultivated oasis spatio-temporal process arid region driving factors landscape change
原文传递
干旱区绿洲-城镇-荒漠景观演变及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邹易 蒙吉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8-1001,共14页
绿洲、城镇和荒漠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重要的景观类型,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干旱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选取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内绿洲-城镇-荒漠的景观组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转型核密度与景观结构指... 绿洲、城镇和荒漠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重要的景观类型,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干旱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选取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内绿洲-城镇-荒漠的景观组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转型核密度与景观结构指数分析2000—2020年期间黑河流域绿洲-城镇-荒漠的时空格局与转型特征,借助多元回归树(MRT)模型探究三类景观转型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与景观转型生态贡献率揭示绿洲-城镇-荒漠景观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显示:(1)黑河流域荒漠广布,绿洲仅在中下游河道沿岸集中分布,城镇面积占比最小,其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与绿洲有紧密关联;(2)黑河流域绿洲-城镇-荒漠景观转型可概括为:农业活动主导期(2000—2005年)、产业快速发展期(2005—2015年)和发展转型协调期(2015—2020年);(3)气温、GDP、海拔、降水量是影响绿洲-城镇-荒漠景观转型之间权衡-协同关系的主要因素;(4)2000—2020年期间流域景观转型以正的生态环境效应为主,耕地扩张是正效应的主导因素;耕地退化、水域减少与草地退化则是带来负效应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实施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城镇-荒漠 景观格局 时空演变 生态环境效应 黑河流域
下载PDF
1967~2020年黑河中游绿洲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临泽县为例
4
作者 陈海志 胡广录 +2 位作者 李嘉楠 麻进 焦娇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37-144,154,共9页
【目的】探究黑河中游绿洲气候变化特征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管理对策。【方法】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产量分解等方法分析了张掖市临泽县1967~2020年气候变化和玉米产量变化的趋势,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玉米气象产量... 【目的】探究黑河中游绿洲气候变化特征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管理对策。【方法】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产量分解等方法分析了张掖市临泽县1967~2020年气候变化和玉米产量变化的趋势,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玉米气象产量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模型。【结果】1967~2020年黑河中游绿洲平均气温、累计降水量和累计日照时长均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0.38℃/10 a、3.01 mm/10 a、2.02 h/10 a;玉米气象产量呈现出不规则且幅度较大的波动,玉米气象产量与降水量、累计日照时长2个气象因子呈现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现负相关关系,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95,0.354和-0.405;根据多元回归分析模型预测,至2030年玉米气象产量将达到-47.85 kg/hm^(2),气象条件将成为制约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结论】在黑河中游绿洲特殊的区域气候条件下,提高灌溉效率、引进抗逆抗旱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技术研究等是玉米产量稳步提高最为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玉米产量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黑河中游绿洲
下载PDF
2012年张掖绿洲-荒漠区域水热碳通量及气象要素观测矩阵数据集 被引量:1
5
作者 徐自为 刘绍民 +2 位作者 李新 徐同仁 朱忠礼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3期315-327,共13页
绿洲-荒漠生态系统是干旱/半干旱区特有景观,其水热碳通量的观测和研究对绿洲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甘肃张掖绿洲-荒漠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年在该区域开展的国际领先的通量观测矩阵试验,整理了观测... 绿洲-荒漠生态系统是干旱/半干旱区特有景观,其水热碳通量的观测和研究对绿洲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甘肃张掖绿洲-荒漠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年在该区域开展的国际领先的通量观测矩阵试验,整理了观测试验获取的水热碳通量和气象要素数据,包括30 km×30 km和5.5 km×5.5 km两个嵌套的矩阵内21个观测点共22套涡动相关仪和21套自动气象站,4组大孔径闪烁仪和3组植物液流仪,观测项目包括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向下/上短波辐射、向下/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大气压、降水、红外辐射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热通量、平均土壤温度、树木蒸腾等。本数据集经过了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可用于研究绿洲荒漠区域水热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并为模式模拟或遥感估算结果等提供可靠的验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仪 自动气象站 大孔径闪烁仪 植物液流仪 黑河流域 绿洲荒漠区域
下载PDF
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与水资源的关系 被引量:77
6
作者 钟华平 刘恒 +3 位作者 王义 托娅 耿雷华 颜志俊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3-228,共6页
简要介绍了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自然概况 ,分析了黑河下游地表水、地下水近 2 0年的变化趋势 ,进而对额济纳绿洲植被生长、植物种群演替、植被覆盖度以及绿洲的存亡与当地地下水埋深的关系作了剖析 ,并对规划年绿洲变化作了预测。指... 简要介绍了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自然概况 ,分析了黑河下游地表水、地下水近 2 0年的变化趋势 ,进而对额济纳绿洲植被生长、植物种群演替、植被覆盖度以及绿洲的存亡与当地地下水埋深的关系作了剖析 ,并对规划年绿洲变化作了预测。指出了水资源是黑河下游额济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依托 ,如何稳定绿洲和使绿洲有适度规模发展 ,是生态保护的核心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济纳绿洲 水资源 黑河流域下游 地下水 植被
下载PDF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60
7
作者 李森 李凡 +1 位作者 孙武 李保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7,共7页
额济纳绿洲是发育在黑河下游内陆河三角洲上著名的天然绿洲。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加剧 ,绿洲萎缩 ,生态恶化。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是由水环境恶化过程、土壤干燥化过程、植被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土地... 额济纳绿洲是发育在黑河下游内陆河三角洲上著名的天然绿洲。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加剧 ,绿洲萎缩 ,生态恶化。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是由水环境恶化过程、土壤干燥化过程、植被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土地沙漠化过程和土壤盐碱化过程构成的地表动力学过程。导致额济纳绿洲荒漠化的驱动力是区域气候暖干化、强盛的风蚀侵蚀力、上中游过度开发水土资源的人为活动和额济纳绿洲内的“三滥”活动等。荒漠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与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 5 9.2 76 %和 2 8.0 83% ,反映出绿洲荒漠化驱动因子的多面性和综合性 ,绿洲内外过度的人为活动是其主导驱动因素。内在、外在驱动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耦合性是绿洲荒漠化的区域机制 ,驱动力因子团的互动激发作用形成荒漠化的动力机制 ,驱动力与荒漠化土地间的响应形成正反馈机制 ,三种作用机制组合成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的复杂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 额济纳绿洲 荒漠化过程 驱动力 驱动机制
下载PDF
极端干旱地区绿洲小气候特征及其生态意义 被引量:38
8
作者 冯起 司建华 +3 位作者 张艳武 姚济敏 刘蔚 苏永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08,共10页
运用微气象学方法对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小气候进行了观测,分析我国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的微气象特征并与林地外进行了对比。同时讨论晴天、阴天和沙尘暴天气的PAR的差异,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荒漠绿洲具有改变太阳辐射、... 运用微气象学方法对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小气候进行了观测,分析我国极端干旱区荒漠绿洲的微气象特征并与林地外进行了对比。同时讨论晴天、阴天和沙尘暴天气的PAR的差异,分析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荒漠绿洲具有改变太阳辐射、调节近地层地表及地下温度、缩小温差、降低风速、提高土壤及大气湿度等重要生态作用。绿洲内部的太阳总辐射比林冠层顶部减少49.3% ̄49.83%;生长季胡杨和柽柳林内的气温均低于林地外,胡杨林平均比林外低1.62oC,柽柳林比林外低0.83oC,而且森林覆盖率越高降温作用越明显;群落上层气温高于群落下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林内大气相对湿度均高于林地外,生长期,胡杨林内比林地外高8.5%,柽柳林高4.2%;胡杨林地平均风速为0.33m/s,比林地外低2.7m/s;柽柳林平均风速为0.72m/s,比林地外低2.31m/s。在沙尘暴日,PAR明显小于阴天日和晴天日下的值,而!Q非常大,且变化不稳定,该结论对研究大气层的稳定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荒漠绿洲 光合有效辐射 小气候 黑河下游 内蒙古
下载PDF
额济纳绿洲主要植物的水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5
9
作者 宋耀选 周茂先 +1 位作者 张小由 肖洪浪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6-499,共4页
通过对额济纳绿洲几种植物的水势分析,结果表明,水势从小到大排序为:红砂<柽柳、苏枸杞、苦豆子<胡杨、梭梭、骆驼蓬<花花柴<沙拐枣。胡杨和柽柳水势日变化在5月和7月大体呈“V”型;9月份日变化大体呈直线型。不同植物对环... 通过对额济纳绿洲几种植物的水势分析,结果表明,水势从小到大排序为:红砂<柽柳、苏枸杞、苦豆子<胡杨、梭梭、骆驼蓬<花花柴<沙拐枣。胡杨和柽柳水势日变化在5月和7月大体呈“V”型;9月份日变化大体呈直线型。不同植物对环境条件反应不同,乔木、灌木的水势与深层土壤中含水量密切相关,而草本对较浅层的土壤含水量相关。阔叶植物对大气中的水分相关性更强。植物水势与大气温度相关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济纳绿洲 环境因子 土壤含水量 温度相关性 环境条件 深层土壤 植物水势 日变化 苦豆子 沙拐枣 花花柴 骆驼蓬 直线型 9月份 柽柳 胡杨 大气 枸杞 乔木 灌木 草本 水分 阔叶
下载PDF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1
10
作者 蓝永超 孙保沐 +3 位作者 丁永建 康尔泗 张济世 乔茂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2期32-39,共8页
对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并着重研究了流域水文条件与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结果表明 ,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是该流域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植被的退化贯穿于其中 ,其结... 对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并着重研究了流域水文条件与水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结果表明 ,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是该流域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植被的退化贯穿于其中 ,其结果不仅直接威胁下游天然绿洲的存亡 ,而且制约中下游人工灌溉绿洲的稳定与发展 .此外 ,水体污染在局部地带也是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以水资源为核心要素的生态问题 ,是由于水资源总量不足而且分配不均衡所导致的负面效应。由于事关民族稳定和发展及国防建设等重大问题 ,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下游绿洲的维护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据此 ,提出了若干改善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建议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生态环境 水资源 绿洲 土地资源
下载PDF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环境退化及综合治理 被引量:33
11
作者 龚家栋 董光荣 +3 位作者 李森 高尚玉 肖洪浪 申建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4-50,共7页
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绿洲是内蒙西部阿拉善高原的主要天然绿洲。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不合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黑河下泄水量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到本地区乃至周围广大地区的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生态... 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绿洲是内蒙西部阿拉善高原的主要天然绿洲。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不合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黑河下泄水量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到本地区乃至周围广大地区的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必须以水为中心,加快中游地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步伐,保证下游一定量的供水,并严格控制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力争在10~15年内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下游 额济纳绿洲 环境退化 水资源 综合治理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区免灌植被土壤水分状况 被引量:34
12
作者 常学向 赵爱芬 +1 位作者 赵文智 陈怀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6-129,共4页
对1年、3年、5年、20年梭梭人工林,20年的花棒、柽柳、柠条人工林及天然荒漠植被等立地土壤湿度研究表明:土壤湿度随植物盖度增大而减少,盖度>40%与盖度<5%的固沙植物花棒、柽柳和梭梭林地,土壤湿度分别相差0.72%,1.16%和1.28%;... 对1年、3年、5年、20年梭梭人工林,20年的花棒、柽柳、柠条人工林及天然荒漠植被等立地土壤湿度研究表明:土壤湿度随植物盖度增大而减少,盖度>40%与盖度<5%的固沙植物花棒、柽柳和梭梭林地,土壤湿度分别相差0.72%,1.16%和1.28%;植物种间土壤湿度也有差异,相同密度下花棒土壤湿度>梭梭土壤湿度>柽柳土壤湿度。随着植物生长,土壤湿度下降。1年、3年和5年生梭梭人工林土壤储水量比未营造梭梭林的沙地分别降低23.00%,48.00%和58.00%。随着不同部位间水平距离的增大,土壤湿度变异较大;在垂直剖面上,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湿度逐渐降低,梭梭、柽柳、花棒、柠条林地土壤湿度由(2.57±0.20)%,(2.04±0.17)%,(2.75±0.15)%和(2.20±0.07)%,下降至(1.19±0.25)%,(1.01±0.20)%,(1.31±0.18)%和(0.99±0.14)%。4月与9月荒漠植被泡泡刺沙堆、戈壁土壤湿度的差值分别为1.03%和0.81%。戈壁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较大,20cm与160cm土壤湿度分别为(3.35±0.38)%,(1.39±0.04)%,相差3.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荒漠绿洲区 免灌植被 土壤水分 土壤湿度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黑河流域上中游植被蒸散发时空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程春晓 徐宗学 +2 位作者 张淑荣 刘昌明 王志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5-542,共8页
结合遥感产品及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黑河上中游2001—2012年蒸散发(ET)时空演变规律及分布格局,对比分析地表温度(LST)、空气温度、降雨、水汽压、相对湿度、风速6个环境因子对ET的影响.结果显示,2001—2012年时间段黑河上中游年ET有略... 结合遥感产品及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黑河上中游2001—2012年蒸散发(ET)时空演变规律及分布格局,对比分析地表温度(LST)、空气温度、降雨、水汽压、相对湿度、风速6个环境因子对ET的影响.结果显示,2001—2012年时间段黑河上中游年ET有略微下降趋势(R2=0.01),12a的年平均ET为470.3mm,年ET最小值出现在2001年,2002年发生了"突增",2003—2007年呈现上下波动趋势,2008年发生了"突降",2008—2012年呈现了显著上升的趋势(R2=0.97),同时上、中游区域年平均ET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对整个研究区域生长季内ET呈显著影响的因子为降雨、空气温度和水汽压.同时,由于气象条件及地表供水条件的时空变化,针对不同区域及不同植被类型,影响ET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也发生变化,除空气温度和水汽压之外,农田ET对能量供给的太阳总辐射变化较为敏感,草地ET对水分供给的降雨变化较为敏感,林地ET则对表征大气湍流情况的风速变化较为敏感,而灌木ET对地表温度的变化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中游 蒸散发 气象/水文因子 相关关系
下载PDF
黑河流域地域系统的下游绿洲带资源—环境安全 被引量:37
14
作者 刘钟龄 朱宗元 郝敦元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86-293,共8页
额济纳绿洲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中心的一道生态防线。20世纪后半叶绿洲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景观结构急剧恶化,黑河的供水量逐年下降,由50年代的12.25×108m3下降到90年代的7.24×108m3。地下水位也相应降低,土地盐化也在加剧。各种... 额济纳绿洲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中心的一道生态防线。20世纪后半叶绿洲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景观结构急剧恶化,黑河的供水量逐年下降,由50年代的12.25×108m3下降到90年代的7.24×108m3。地下水位也相应降低,土地盐化也在加剧。各种禾草草甸严重退化,并多已演替成为苦豆子群落。为了维护我国西北的这一生态屏障,论文认为必须坚持以恢复与保护自然绿洲为主,恢复胡杨林、沙枣林、红柳灌丛与梭梭林的覆盖率;建立人工草地,改善土地覆盖,建设自然—人工复合绿洲。在绿洲建设与保育工程中必须保证供水,保持地下水位的临界高度,调控水盐动态,发挥生物—景观多样性的系统耦合效应,实现绿洲生态系统健康与资源—环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山-盆地域系统 绿洲生态系统 环境-资源安全 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恢复 生态保育
下载PDF
黑河中下游绿洲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85
15
作者 杜巧玲 许学工 刘文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916-1923,共8页
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 ,尤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 ,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生态安全是维护地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威胁的状态 ,能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 生态安全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 ,尤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 ,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生态安全是维护地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威胁的状态 ,能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从水安全、土地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出发 ,选取水资源量供需比、地表水质量、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 4种水安全评价指标 ;土地人口承载度、林地覆盖率、草地载畜度、绿洲面积变化率、绿洲土地沙化率、绿洲土地盐碱化率和抗灾度等 7种土地安全评价指标 ;人均 GDP产值、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绿洲人口密度、城市化率和文明度等经济社会安全评价指标 ;共计 17项 ,建立了绿洲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然后 ,应用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 GIS等多种方法与手段 ,在绿洲尺度上对黑河干流中下游地区的张掖、临泽、高台、鼎新和额济纳 5个绿洲进行绿洲生态安全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 :自黑河中游至下游 ,各个绿洲的生态安全状况依次降低 ,最下游的额济纳绿洲生态安全仅为 4级的差状态。其中 ,水安全是关键 ,土地安全是载体 ,经济社会安全是保障 ,以上几方面相互关联 ,共同作用导致绿洲的生态安全综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价 绿洲 黑河中下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与植被空间变异 被引量:61
16
作者 王蕙 赵文智 常学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31-1739,共9页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绿洲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过渡带土壤湿度和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重要科学问题,从而开始受到重视。研究是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一条1700m×200m的样...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绿洲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过渡带土壤湿度和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重要科学问题,从而开始受到重视。研究是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一条1700m×200m的样带(包括3条平行样线),在对土壤湿度、植被高度、盖度等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和地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和植被的空间变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在荒漠绿洲过渡带上,0~200cm土层中土壤平均湿度介于1.45%~3·85%,变异系数在27.7%~83.2%;植被盖度介于9%~80%,变异系数为80%。植被盖度、冠幅与0~20、20~40cm两层土壤湿度显著负相关(p<0.05),与120~140、140~160cm两层土壤湿度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水分和植被空间分布在样带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在小于100m的尺度上随机分布,而在100~3110m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植被 异质性 荒漠绿洲过渡带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鱼腾飞 冯起 +1 位作者 司建华 席海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32-1038,共7页
根据53个20 m×20 m样方调查资料,对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样方的植物种类组成成分简单,科属组成较为分散.共有12科26属28种,以藜科、菊科为主,分别占21.43%和14.29%.种类优势现... 根据53个20 m×20 m样方调查资料,对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样方的植物种类组成成分简单,科属组成较为分散.共有12科26属28种,以藜科、菊科为主,分别占21.43%和14.29%.种类优势现象明显,重要值〉10的物种主要有胡杨、梭梭、柽柳、白刺、沙拐枣、苦豆子等;(2)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低,且存在较大差异.以重要值计算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Rm)介于0.027 3~0.567 7,Simpson多样性指数(Ds)介于0.677 8~0.999 3,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0.098 2~0.367 3,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0.078~0.383之间,表明荒漠绿洲植物群落的结构简单、组织水平低;(3)样方统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纬向变化没有经向变化趋势明显,Ds和H′的纬向变化在42.02°N附近存在一个明显的高值区,经向变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J′纬向变化与Ds和H′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经向变化趋势不明显,呈连续波动的复杂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特征 物种多样性 额济纳绿洲 黑河下游
下载PDF
黑河流域绿洲环境演变因素研究 被引量:52
18
作者 肖生春 肖洪浪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5-390,共6页
根据历史和现代研究资料,系统分析了影响黑河流域绿洲演变的自然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风沙活动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是绿洲演变的大背景。人文因素包括战争、民族习惯与政府政策导向,交通、政治、经济地位,人口压力及... 根据历史和现代研究资料,系统分析了影响黑河流域绿洲演变的自然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风沙活动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是绿洲演变的大背景。人文因素包括战争、民族习惯与政府政策导向,交通、政治、经济地位,人口压力及资源需求的增长。人文因素是十分错综复杂的,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愈来愈强烈,而且加剧自然因素的作用程度与范围,甚至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完全可以掩盖自然因素对绿洲的作用。基于上述认识,认为对于整个流域来讲,上、下游应将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作为建设重点,中游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达到整个流域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绿洲 环境演变 演变因素 生态环境 自然因素 人文因素
下载PDF
黑河流域汉代垦殖绿洲空间分布重建 被引量:7
19
作者 颉耀文 余林 +2 位作者 汪桂生 王学强 史志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6-312,319,共8页
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3S手段,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确定绿洲最大分布范围,结合土壤、海拔、坡度自然条件,合理推断了垦殖绿洲的总体范围.以历史文献、古遗迹、历史地图为基本资料,在开展多次深入细致地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获得对汉代垦殖... 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3S手段,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确定绿洲最大分布范围,结合土壤、海拔、坡度自然条件,合理推断了垦殖绿洲的总体范围.以历史文献、古遗迹、历史地图为基本资料,在开展多次深入细致地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获得对汉代垦殖绿洲进行重建的证据.以这些论据为基础,复原出了垦殖绿洲的空间分布范围并量算出了数量,从而获得了详尽的垦殖绿洲分布情况.重建结果表明:汉代垦殖绿洲在全流域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在黑河干流和几条支流的下游;汉代上游和中游绿洲面积小而分散,下游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古居延地区,黑河流域汉代垦殖绿洲面积达到1 755 km^2.黑河流域汉代垦殖绿洲能够得到大规模和全区域的开发是由国家政策、农业技术、丝绸之路、自然环境因素共同促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殖绿洲 空间分布 汉代 黑河流域
下载PDF
黑河下游河岸绿洲区包气带土壤水分与植被生长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苏建平 仵彦卿 +2 位作者 黎志恒 温小虎 张应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62-668,共7页
黑河下游荒漠平原区近年来由于河水流入量的持续减小,致使依赖河水补给来源的地下水呈减少趋势,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研究黑河下游河岸绿洲区非饱和带的含水量、地下潜水埋深、土壤类型结构等与河岸... 黑河下游荒漠平原区近年来由于河水流入量的持续减小,致使依赖河水补给来源的地下水呈减少趋势,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研究黑河下游河岸绿洲区非饱和带的含水量、地下潜水埋深、土壤类型结构等与河岸绿洲植被生长状况之间的关系,发现土壤结构、地下水位埋深和土壤盐分是决定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的3个主要因素,而土壤结构是不可改变的,土壤盐分又与地下水关系密切,因此,地下水是极端干旱区植被生长状况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下游 包气带 土壤水分 植被生长状况 河岸绿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