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建构形象何以影响随迁子女入学——基于广州市政策设计过程的分析
1
作者 周雅琳 李霖 《教育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6,共9页
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是确保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目标群体的社会建构形象是影响政策利益差异化分配的重要因素。基于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文本,尝试分析随迁子女的社会建构形象,并从... 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是确保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目标群体的社会建构形象是影响政策利益差异化分配的重要因素。基于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文本,尝试分析随迁子女的社会建构形象,并从政策利益分配、政策论证策略和政策路径选择三个维度探究社会建构形象如何影响随迁子女入学。研究发现,社会建构形象赋予了相关群体不同水平的利益分配标准,政策设计者综合运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策略,分别为不同群体贴上了“可得”和“不可得”的政策身份标签,并最终通过差异化的政策路径实现了随迁子女内部差异化利益分配结果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迁子女入学 目标群体社会建构 政策设计 政策身份
下载PDF
子女随迁与农民工城市创业
2
作者 王桂新 丁俊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6-169,206,共15页
随着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的不断增强,子女随迁对家庭中父母行为决策的影响日趋普遍,而创业作为农民工在城市中最重要的就业形态之一,是农民工事关生存的重要行为决策。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随着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的不断增强,子女随迁对家庭中父母行为决策的影响日趋普遍,而创业作为农民工在城市中最重要的就业形态之一,是农民工事关生存的重要行为决策。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第一,子女随迁可以显著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创业概率,在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和选择性偏误等问题后,可以使农民工在城市的创业概率提高33.24%;第二,子女随迁对农民工“生存型”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对“机会型”创业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第三,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城市创业的影响机制表现为:子女随迁——增强农民工在城市的身份认同——促进农民工创业;第四,鼓励子女随迁可以获得促进农民工创业和城市社会融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一举数得”之效应。以上发现为促进农民工在城市创业探索了一条新的渠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也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女随迁 农民工 创业 “生存型”创业 “机会型”创业 身份认同
下载PDF
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建议
3
作者 沈悦 汪聪慧 陈桦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02-107,共6页
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村人口的流动从单人或夫妻双方为主的流动形式逐渐转变为家庭化的整体流动形式,这导致流动儿童的数量快速增长。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部分流动儿童面临着社会身份认同的困境,这不仅会影响... 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村人口的流动从单人或夫妻双方为主的流动形式逐渐转变为家庭化的整体流动形式,这导致流动儿童的数量快速增长。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部分流动儿童面临着社会身份认同的困境,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可能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总结了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的相关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为帮助流动儿童构建积极的社会身份认同提供理论和策略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身份认同 影响因素 教育建议
下载PDF
社会融入理论下破解随迁子女身份认同困境的路径
4
作者 万未希 《中国校外教育》 2023年第5期45-53,共9页
生活场景的流动、文化环境与文化空间的差异性导致随迁子女的身份结构变得多元、复杂。随迁子女在城市场景进行建构、改造、重构身份的过程中,面临全新的语言范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社会结构性的流动特征势必会引发随迁子... 生活场景的流动、文化环境与文化空间的差异性导致随迁子女的身份结构变得多元、复杂。随迁子女在城市场景进行建构、改造、重构身份的过程中,面临全新的语言范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社会结构性的流动特征势必会引发随迁子女对其身份认同的困惑,从而影响该群体在社会融入过程中对自我身份的思辨。解决由文化环境变迁所引发的身份认同问题,主要通过建构城乡融合的身份认同机制、打造多元化的认同模型以及消解文化差异等路径,还可通过政策背书、外部场域结构化推动、个人和解“随迁”符号等交融行为来破解随迁子女的认同困境,实质性地为破解随迁子女“身份认同”问题,促进随迁子女实现更好的社会融入提供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随迁子女 文化差异 社会融入
下载PDF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 被引量:137
5
作者 范兴华 方晓义 +2 位作者 刘杨 蔺秀云 袁晓娇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7-663,共17页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并不明显,其社会文化适应状况整体良好;歧视知觉对社会文化适应有显著负...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并不明显,其社会文化适应状况整体良好;歧视知觉对社会文化适应有显著负向预测性(β=-0.39,p<0.001);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的负向预测关系中,社会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城市认同有增强作用,老家认同有缓冲作用;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受到城市认同、老家认同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社会支持 社会认同 社会文化适应
下载PDF
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17
6
作者 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8-584,共17页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551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探讨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即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不同归属需要下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551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探讨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即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不同归属需要下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公立学校小学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相对较高;流动男生比流动女生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流动女生比流动男生具有较高的群体幸福感。(2)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群体幸福感。(3)不同归属需要下歧视知觉对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在高归属需要组,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群体地位感和群体幸福感的双重中介消极地影响个体幸福感;歧视知觉完全通过群体地位感的中介消极地影响群体幸福感。在低归属需要组,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既存在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也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发挥间接性的积极作用;歧视知觉对群体幸福感只存在间接的消极影响,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这表明,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归属需要的调节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视知觉 幸福感 内群体认同 群体地位感 归属需要 流动儿童
下载PDF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理论与现实 被引量:43
7
作者 王毅杰 史晓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97-103,共7页
基于现实观察和理论思考,以具有明确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为旨趣,本文提出描述和分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间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思路。在当下中国城市化背景下,这一关系可用"社会融合"来分析,并可从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两个维度... 基于现实观察和理论思考,以具有明确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为旨趣,本文提出描述和分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间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思路。在当下中国城市化背景下,这一关系可用"社会融合"来分析,并可从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两个维度对其进行测量。研究发现,这一融合并非单向、静态的,而是多元的、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城市社会 社会融合 社会交往 社会认同
下载PDF
影响城市流动儿童自我认同的因素探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薇 罗静 高文斌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7-450,共4页
目的:探索城市流动儿童自我认同现状及与家庭因素,亲子依恋和安全感的关系。方法:使用自我认同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安全感问卷对四川省成都市五所打工子弟学校329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亲文化程度(β=-.123)、父母感情关系(β=.107... 目的:探索城市流动儿童自我认同现状及与家庭因素,亲子依恋和安全感的关系。方法:使用自我认同问卷,亲子依恋问卷,安全感问卷对四川省成都市五所打工子弟学校329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亲文化程度(β=-.123)、父母感情关系(β=.107)、消极性依恋和依赖性依恋(β=-.137、β=.102)、人际安全感、确定安全感(β=.338、β=.202)可以解释流动儿童自我认同方差变异的35%。结论:不安全亲子依恋关系和流动儿童感受到的不安全感对其自我认同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安全感 亲子依恋 自我认同
下载PDF
农村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深圳市流动儿童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刘红升 靳小怡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122,共11页
利用2013年深圳市流动儿童调查数据,分析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现状,揭示"纽带联结"和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城市人身份认同度和... 利用2013年深圳市流动儿童调查数据,分析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现状,揭示"纽带联结"和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城市人身份认同度和本地人身份认同度均比较低,存在身份认同模糊问题,制度性身份认同危机更为严重;"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和本地方言掌握程度,"乡村纽带联结"中老家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本地方言掌握程度和深圳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乡城纽带联结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影响可谓异同兼具,不同的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均有不同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 “纽带联结” 社会距离
下载PDF
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文化框架转换的解释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虹 王茹婧 倪士光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5,共8页
采用2(认同身份启动,城市身份和农村身份)×2(认同整合,高认同整合和低认同整合)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行为实验法对来自北京、威海的108名流动儿童进行测试,考察其对于城市他人和农村他人的评价,进一步分析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心... 采用2(认同身份启动,城市身份和农村身份)×2(认同整合,高认同整合和低认同整合)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行为实验法对来自北京、威海的108名流动儿童进行测试,考察其对于城市他人和农村他人的评价,进一步分析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心理适应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与低认同整合者相比较,高认同整合流动儿童对城市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的评价更积极,表现出同化效应。揭示了文化框架转换是认同整合促进流动儿童文化适应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整合 文化框架转换 流动儿童 文化适应
下载PDF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基于公民身份缺失的归因 被引量:6
11
作者 曲正伟 周小虎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38,共5页
在我国,由于人口流动出现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成为一个"问题"。基于公民资格理论的分析,农民工的身份一直处在"公民——农民工——市民"的相互角力与焦虑之中。农民工身份的建构过程本身是一种权益受损的过程,它首先... 在我国,由于人口流动出现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成为一个"问题"。基于公民资格理论的分析,农民工的身份一直处在"公民——农民工——市民"的相互角力与焦虑之中。农民工身份的建构过程本身是一种权益受损的过程,它首先忽视了农民工作为公民的平等权利,同时在实际权益分配过程中,还有受到地方利益控制下的"市民"身份的阻碍。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求解需要公民身份制的重新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教育 公民资格 公民身份
下载PDF
个体与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学业倦怠的影响:学业自我妨碍的中介作用和认同整合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洁 赵雨菡 董圣鸿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1-1118,共8页
以363名初中阶段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学业自我妨碍在流动儿童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与学业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认同整合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正向预测流动儿童学业倦怠;(2)学业自我妨碍在流动儿童... 以363名初中阶段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学业自我妨碍在流动儿童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与学业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认同整合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正向预测流动儿童学业倦怠;(2)学业自我妨碍在流动儿童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与学业倦怠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认同整合会调节个体歧视知觉、学业自我妨碍对学业倦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学业倦怠 学业自我妨碍 认同整合
下载PDF
流动儿童认同整合测量及回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倪士光 李虹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45-51,共7页
在质性访谈31名,初测269名,正式施测576名,重测84名流动儿童的基础上,修编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BIIS-1)以适用于我国流动儿童群体;探讨了83名流动儿童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回忆事件对认同整合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1)BIIS—流动儿童版的项... 在质性访谈31名,初测269名,正式施测576名,重测84名流动儿童的基础上,修编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BIIS-1)以适用于我国流动儿童群体;探讨了83名流动儿童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回忆事件对认同整合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1)BIIS—流动儿童版的项目区分度、Cronbachα系数、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等心理测量学指标良好,适用于我国流动儿童;(2)积极回忆明显促进了流动儿童认同整合的提升,初步证实了认同整合的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整合 信效度 回忆性质 干预 流动儿童
下载PDF
流动儿童城市印象研究——以63份访谈资料为主要参照 被引量:6
14
作者 梁子浪 王毅杰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41-47,90-91,共7页
不同于既有研究倾向于对流动儿童社会问题进行宏观上的推定,本研究以流动儿童对于城市的主体性印象为基点,研究发现,大多流动儿童对城市的物质环境适应较快,容易由习惯趋于依赖,部分流动儿童对城市中冷漠的社会环境感受强烈,可能与城乡... 不同于既有研究倾向于对流动儿童社会问题进行宏观上的推定,本研究以流动儿童对于城市的主体性印象为基点,研究发现,大多流动儿童对城市的物质环境适应较快,容易由习惯趋于依赖,部分流动儿童对城市中冷漠的社会环境感受强烈,可能与城乡社会"陌生人—熟人"关系特质差异有关;流动儿童大多羡慕城市人的生活方式,这恰与他们当前状况反差明显,他们中不少人敏感于城市人的歧视,自尊心驱使他们不愿被人知道来自农村;流动儿童对隶属群体的评价优劣参半,显现出价值观"局部城市化"的痕迹,他们在自我身份归属方面存在分化,其中有些人呈现身份归属模糊的特征,导致一种"空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城市印象 生活情境 社会态度 身份感知
下载PDF
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34
15
作者 刘霞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6-121,共6页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通过匿名方式对北京市1552名流动儿童施测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内群体认同测验与群体地位感测验,探讨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埘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内群体认...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通过匿名方式对北京市1552名流动儿童施测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内群体认同测验与群体地位感测验,探讨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埘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内群体认同感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与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内群体情感认同及群体地位感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与内群体认知认同之间相关不显著。(2)个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降低流动儿童的群体地位感,进而间接地负向影响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3)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也存在直接显著的消极影响,并同时借助于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以及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双重中介作用,间接地降低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主观幸福感 内群体认同 群体地位感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子弟的文化选择与身份构建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纯磊 何丽 《兰州学刊》 CSSCI 2018年第6期204-208,共5页
多元化的城市发展为城市文明带来了新的活力,流动人口子弟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建设者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话题。文章将对流动人口子弟的文化选择特性与身份构建策略展开相关质性研究。
关键词 城市化 流动人口子弟 文化选择 身份构建
下载PDF
流动儿童的角色认同及其与自尊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纪婷婷 邓欢 +1 位作者 马静 江琦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31-36,共6页
以重庆7所中小学569名儿童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流动儿童角色认同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整体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水平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在年级变量上,角色认同整体呈现出先上后下... 以重庆7所中小学569名儿童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流动儿童角色认同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整体低于非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城市人角色认同水平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在年级变量上,角色认同整体呈现出先上后下的趋势,其中五年级是角色认同的最高点,但在角色认同的行为倾向的维度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流动儿童自尊与角色认同各维度相关显著,角色认同的能力知觉和行为倾向两个维度可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角色认同 自尊
下载PDF
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被引量:8
18
作者 冯帮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8-41,共4页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日益增大,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愈益增多,由此引发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身份归属危机与心理调适危机,儿童身份认同遭遇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社...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日益增大,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愈益增多,由此引发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身份归属危机与心理调适危机,儿童身份认同遭遇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社会排斥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学校制度建设与教育、加强城市与农村群体互动、扭转流动儿童非理性认知有助于排解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促进城乡融合与社会和谐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危机 社会排斥
下载PDF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小学阶段的语言适应与语言认同 被引量:6
19
作者 方小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8-144,共7页
基于对南京某小学的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适应行为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发展模式:1—2年级的外地学生竭力向普通话靠齐,老师的普通话口音是其顺应对象; 3—4年级外地学生主动向所在城市的方言靠齐,本土同学的口音具有隐威望,... 基于对南京某小学的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适应行为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发展模式:1—2年级的外地学生竭力向普通话靠齐,老师的普通话口音是其顺应对象; 3—4年级外地学生主动向所在城市的方言靠齐,本土同学的口音具有隐威望,成为顺应对象;从5年级下学期开始,部分外地学生选择用家乡话与学生交流,"同乡会"中"明星"的口音成为顺应对象。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揭示:(1)低年级新生缺乏相互了解,对城市强势方言较陌生,且对家乡话存有自卑感,故而在语言适应中主动向教师课堂语言靠拢;(2)一些3—4年级的外地学生开始察觉城市方言的特殊功能,部分老师课后用城市方言交谈也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于是城市方言成为语言顺应对象;(3)高年级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身份意识,尝试通过家乡方言"找老乡",建构校园交际聚合体,导致语言适应发生新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方言 普通话 语言认同 语言适应
下载PDF
流动儿童认同整合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虹 倪士光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第6期910-916,共7页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认同整合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其认同整合水平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方便取样抽取北京、济南、威海3市1307名流动儿童,采用认同整合量表(BIIS-流动儿童版)、当前经济压力量表(CESS)和基本信息表等进行了调查和...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认同整合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其认同整合水平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方便取样抽取北京、济南、威海3市1307名流动儿童,采用认同整合量表(BIIS-流动儿童版)、当前经济压力量表(CESS)和基本信息表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流动儿童认同整合及其子维度均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认同距离子维度略高于认同和谐子维度;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比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拥有更高水平的认同整合(t=8.21,P<0.01);短期流动儿童的认同整合水平显著低于中期和长期的流动儿童(F=4.57,P<0.05),而中期和长期的流动儿童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学校流动性高的流动儿童认同整合水平低于学校流动性低的流动儿童(t=-4.95,P<0.01);一线城市的流动儿童其认同整合水平及其子维度显著低于二线和三线城市的流动儿童(F=34.13,P<0.01)。结论:流动儿童的认同整合水平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应当通过一定策略提升其整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认同整合 认同距离 认同和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