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enefit evaluation of the Three-Gorges Reservoir migration by an assessment index model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Jun-hui GAN Lian-jun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S 2007年第2期100-106,共7页
An assessment index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evaulate the benefit of the Three-Gorges Reservoir migration through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Totally 43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migration... An assessment index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evaulate the benefit of the Three-Gorges Reservoir migration through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Totally 43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migration on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the migration communities, with the data of the indicators of the years 1992, 1998, 2002 which represented the period of premigration, the end of the first phase migration and the end of the second phase migration, respectively. The evaluation matrix is sufficiently consistent, with a consistency ratio CR equal to 0.086 3. The assessment turned out a benefit value for the economic subsystem in the year 2004 larger than triple the value in the year 1992, indicating a remarkabl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Reservoir area. The constantly increasing value for the social subsystem reflects the stable social situations. There is a slight decline in the assessment outcome of the ecological subsystem for the year 1998, which implies enviromental conservation was given insufficient importance during that period. On the who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gration project is favorable to the Reservoir region, as confirmed by the stably increasing overall evaluation value from 42.22% in 1992 to 68.81% in 2002. However,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to improve from the status quo to the target cri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gorges reservoir migration benefit index system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下载PDF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gration Pathways of Ordovician Carbonate Oil Reservoirs in the Tuoputai Area,Tarim Basin,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LIU Hua WANG Shen +2 位作者 CHENG Bin CAO Zicheng JIANG Ziyu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295-1309,共15页
Exploration potential is huge and the oil resources are rich in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s of the Tarim Basin.However,the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s complex and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In the Tuoputai ar... Exploration potential is huge and the oil resources are rich in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s of the Tarim Basin.However,the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s complex and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In the Tuoputai area,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re revealed through analyses of the physical data of rich oil and gas,the geochemical parameters of oil,and fluid inclus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dovician oils in the Tuoputai area have the sam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s the mixed oil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source rock and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The Ordovician reservoirs have been charged three times:in the late Caledonian,late Hercynian,and Himalayan stages.Oil charging occurred in the Hercynian stage,in particular,as it is the main filling period of hydrocarbon.The north-northeast(NNE)-trending TP12 CX major fault,active in in these times and is dominant migration channel of hydrocarbon,but there is segmentation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 of activities.Oil maturity is higher in the south than in the north and is abnormally high near the major fault.Parameters related to migration indicate that oil migrated northeastward along the NNE-trending TP12 CX major fault and adjusted laterally along the secondary faults and weathering crust,forming the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reservoirs oi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il migration pathways deep oil and gas Tuoputai area Tarim Basin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富满地区超深层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油气差异成藏成因探讨
3
作者 乔俊程 常少英 +9 位作者 曾溅辉 曹鹏 董科良 王孟修 杨冀宁 刘亚洲 隆辉 安廷 杨睿 文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6-1246,共21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超深层走滑断裂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富满油田油气分布与富集特征差异显著,走滑断裂控制下的超深层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了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几何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探讨其在油... 塔里木盆地北部超深层走滑断裂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富满油田油气分布与富集特征差异显著,走滑断裂控制下的超深层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了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几何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探讨其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分析油气成藏富集机理,提出了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走滑断裂经历了早期伸展或弱挤压,中期压扭、伸展或平移走滑,晚期定型、继承发育或张扭反转的动力学演化过程。FI5断裂带和FI17断裂带挤压、剪切和拉张应力交替发育,不同部位演化差异明显,FI7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以剪切应力和拉张应力为主,演化过程相对简单。(2)演化过程不同的断裂形成了不同的几何结构,造成通源性、输导性与储集性强弱差异配置不同,从而形成了3种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FI5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油气以垂向充注为主,FI7断裂带油气以侧向运移调整为主,FI17断裂带为垂向充注-侧向运移复合型。(3)断裂演化过程差异控制了油气充注过程。东部断裂晚期活动性强,喜马拉雅期高成熟裂解气大量充注成藏,形成了“西油东气”的格局。断裂带内不同部位演化过程差异加剧了断裂内油气性质变化的复杂性。(4)垂向充注型油气藏中通源性、输导性和储集性的耦合配置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充注期次差异控制了油气性质变化,油气侧向运移为主的油气藏中储集性及侧向连通程度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及油气性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聚能力 成藏富集机理 走滑断裂 超深层 碳酸盐岩油气藏 富满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杭锦旗地区二叠系储层油气成藏期次及流体势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晓光 倪智勇 +4 位作者 宋到福 张旋 韩子敬 张威 安川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0-1123,共14页
杭锦旗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重要的含油气区,油气成藏期次及流体势研究有利于探究油气充注的世代以及流体势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判定成藏期油气的运移方向。本文以什股壕区块和十里加汗区块5口井的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一段储层砂岩为... 杭锦旗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重要的含油气区,油气成藏期次及流体势研究有利于探究油气充注的世代以及流体势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判定成藏期油气的运移方向。本文以什股壕区块和十里加汗区块5口井的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一段储层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流体包裹体分析厘定油气成藏期次,并结合流体势理论计算研究区关键成藏期的流体势并揭示油气的运移方向。研究结果显示:什股壕区块盒一段储层油气的成藏时间为132~102 Ma;十里加汗区块盒一段储层油气的成藏时间为132~101 Ma。杭锦旗北部的什股壕盒一段储层油气的流体势为18 128~22 872 J/kg;杭锦旗南部的十里加汗区块盒一段储层油气的流体势为22 975~27 153 J/kg。本文认为研究区二叠系盒一段储层油气成藏时间在早白垩世,十里加汗区块整体的流体势要高于什股壕区块,油气具备由南部向北部运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藏期 流体势 油气运移 储层 杭锦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马岭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精细刻画及其控藏作用研究
5
作者 周静萍 李震 +3 位作者 肖飞 叶小闯 李志宏 张程晨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1-261,共11页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侏罗系古地貌油藏成藏规律,根据岩心、测井、地震等地质资料,以印模法为基本原则、以井震结合补充验证、以三维建模为表现形式,精确刻画了马岭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明确了古地貌具有“两古河夹持一高地、...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侏罗系古地貌油藏成藏规律,根据岩心、测井、地震等地质资料,以印模法为基本原则、以井震结合补充验证、以三维建模为表现形式,精确刻画了马岭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明确了古地貌具有“两古河夹持一高地、多支沟支坡”的整体特征。对古地貌控藏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古地貌形态控制了富县组、延安组延10段沉积微相发育,从而影响了有利储层的展布。马岭地区侏罗系为近源油藏,充足的油气自底部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沿裂缝、古河谷和不整合面构成的三重油气运移通道向上运移,延安组延10段顶部至延8段的广覆式分流间湾泥岩和煤层作为巨厚盖层为侏罗系圈闭提供了封隔条件。古地貌斜坡区和河间丘为油藏聚集的最有利部位,其次是靠近斜坡区的古河和支沟支河发育的高地。建立了侏罗系古地貌油藏纵向多层系复合成藏模式,该研究为马岭地区下步侏罗系油藏滚动开发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马岭地区 古地貌 油气运移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深水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268
6
作者 张功成 米立军 +3 位作者 吴时国 陶维祥 何仕斌 吕建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共7页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期(早—中中新世)发生了区域性拗陷作用,形成了隆坳相间格局,沉积厚度小于2 000m;新构造期(晚中新世—第四纪)沉降幅度加大,并沉积了巨厚的地层,断裂活动东强西弱。上述3期构造演化均形成了沉积厚度很大的叠加伸展盆地。深水区生烃凹陷是裂谷期的断陷,已经证实的主力烃源岩是渐新统下部中深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海相泥岩与煤系地层,可能的烃源岩是始新统中深湖相泥岩,潜在的烃源岩是渐新统上部和中新统海相泥岩,生、排烃产物主要是天然气。深水区至少有3套储层,即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砂岩、新近系海相砂岩及生物礁、始新统陆相砂岩。盖层发育广泛,区域性盖层是新近系海相泥岩和渐新统泥岩。圈闭数量较多,其类型主要有披覆背斜、断层圈闭和深水扇体等。油气运移方式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变化很大,受新构造期断裂活动控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以侧向运移为主;白云凹陷早期以侧向运移为主,晚期以垂向运移或断坡-断坪运移为主。深水区成藏单元有凸起、凹中次凸、断裂带和深水扇等。深水区油气勘探的策略是优先勘探凹陷内部及其周边正向构造上的构造圈闭,然后逐渐向凹陷内的非构造圈闭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区 构造演化 生烃凹陷 烃源岩 储层 油气运移 勘探领域
下载PDF
塔中地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地球物理预测方法 被引量:21
7
作者 卫平生 张虎权 +1 位作者 王宏斌 王小卫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40,共3页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以石灰岩为主,次为白云岩,原生基质孔隙大多不发育,多为后期次生改造(构造作用、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和裂缝。从成因上看,储层类型主要有礁滩型、风化壳型和内幕白云岩型3大类。针对碳酸盐岩储层横向变化大、非均...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以石灰岩为主,次为白云岩,原生基质孔隙大多不发育,多为后期次生改造(构造作用、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和裂缝。从成因上看,储层类型主要有礁滩型、风化壳型和内幕白云岩型3大类。针对碳酸盐岩储层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强、成藏条件复杂的特点,深入分析了礁滩型、风化壳型和内幕白云岩型等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运用了叠前、叠后多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提高资料的品质,采用叠前、叠后多种技术手段综合预测了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取得了明显效果,指导了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地震勘探 地震偏移 储集层 预测 塔中地区
下载PDF
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气运移规律及模式探讨 被引量:38
8
作者 刘显阳 邓秀芹 +2 位作者 赵彦德 张雪峰 韩天佑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5期9-15,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展示了较好的勘探前景,但对其成藏机制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成为制约勘探的难题。该文应用油藏地球化学、成藏地质学和沉积学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探讨了油气来源、运移、运移动力、运聚方式等问题。结果表...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展示了较好的勘探前景,但对其成藏机制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成为制约勘探的难题。该文应用油藏地球化学、成藏地质学和沉积学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探讨了油气来源、运移、运移动力、运聚方式等问题。结果表明: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原油来源于上部长7油层组的优质烃源岩;长7烃源岩生烃增压产生的异常高压、长7与长9油层组过剩压力差是长7烃类向长9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纵向叠置、横向上连片的砂体和区域性构造活动形成的裂缝为沟通长7优质烃源岩和长9油层组储层的优势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聚成藏 长9油层组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储层沥青成因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1砂组为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世加 姚泾利 +4 位作者 路俊刚 杨国平 文延春 张纪智 石正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4,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1砂组储层孔隙中普遍见沥青,油水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储层抽提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含沥青岩心洗油前后储层物性对比实验和储层显微荧光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储层沥青的成...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1砂组储层孔隙中普遍见沥青,油水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储层抽提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含沥青岩心洗油前后储层物性对比实验和储层显微荧光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储层沥青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表明,储层沥青与原油成因不同,沥青成熟度低,且具有强烈生物降解特征。通过洗油实验,含沥青较多的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增加,且后期油主要分布在沥青充填后的残余孔隙中,指出沥青对储层物性和后期油气的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长81储层存在两期成藏,时间分别在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末。早期成藏的成熟度较低的原油遭强烈生物降解形成沥青,与绿泥石和铁方解石一起充填在储层孔隙中,使储层变得更为致密,源岩后期生成的成熟原油只能进入被沥青等充填后的残余孔中或进入沥青少的储层孔隙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沥青成因 储层物性 油气运聚 华庆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致密储层源储结构对储层含油性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长8段为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姚泾利 曾溅辉 +2 位作者 罗安湘 杨智峰 邓秀芹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7-280,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6~长8段致密油是中国典型的致密油分布区。源储紧密接触是致密油的典型特征与成藏条件。致密油层非均质性强,石油运移多以垂向短距离为主。已有研究表明,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长6~长8段致密油是中国典型的致密油分布区。源储紧密接触是致密油的典型特征与成藏条件。致密油层非均质性强,石油运移多以垂向短距离为主。已有研究表明,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对合水地区储层含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少。通过分析合水地区长6~长8段源储结构及其与含油性的关系,研究其对储层含油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6~长8段源储结构复杂,长7段为源储一体型岩性组合,可细分为源夹储型、源储互层型与储夹源型3种类型,长6与长8段为研究区主要储层,与烃源岩形成邻源型岩性组合,细分为源储接触型、源储过渡型与源储间隔型3种类型;长7段源夹储型岩性组合的含油性最好,长6与长8段源储接触型岩性组合的含油性最好,最有利于致密油聚集;长6~长8段形成干酪根网络→孔隙+微裂缝型、干酪根网络+构造裂缝→孔隙+微裂缝型两种石油运移通道组合,为致密油充注提供有利的通道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储结构 岩性组合 通道类型 含油性 致密储层 裂缝 合水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王洼子地区长9油层组流体过剩压力与油气运移研究 被引量:39
11
作者 吴保祥 段毅 +1 位作者 郑朝阳 于文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44-849,共6页
近几年,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长9油层组中不断有新的油气发现,因而对长9油层组石油运移的认识对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古峰庄-王洼子地区延长组长7—长9油层组流体过剩压力的计算,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该地区长9... 近几年,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长9油层组中不断有新的油气发现,因而对长9油层组石油运移的认识对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对古峰庄-王洼子地区延长组长7—长9油层组流体过剩压力的计算,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该地区长9油藏形成时的油气运移的动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峰庄—王洼子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石油和长7油层组烃源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长9原油可能主要来自于其上部长7油层组源岩。长7油层组源岩层具有远远大于长9油层的过剩压力分布,二者之间具有14MPa以上过剩压力差值,成为长7油气向长9油层组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古峰庄—王洼子地区 长9油藏 流体过剩压力 油气运移动力
下载PDF
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第三系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韩天佑 漆家福 +2 位作者 杨桥 席胜利 李慧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6期21-23,共3页
为建立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分析了该区第三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了油气运移聚集形式和主要运聚成藏期。研究认为,该区油气聚集形式自源原生型、他源原生型和他源次生型三种成藏模式;其主要成藏期为晚第三纪的馆陶... 为建立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分析了该区第三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了油气运移聚集形式和主要运聚成藏期。研究认为,该区油气聚集形式自源原生型、他源原生型和他源次生型三种成藏模式;其主要成藏期为晚第三纪的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民凹陷 临南地区 第三系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特征 成藏期 地质 成藏模式
下载PDF
轮南古隆起奥陶系潜山油气成藏机理 被引量:53
13
作者 何君 韩剑发 潘文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4-48,共5页
轮南奥陶系大型古潜山具有整体含油、局部富集的特点,但由于风化壳碳酸盐岩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流体十分复杂,油气藏类型特殊,勘探难度很大。利用石油地质、地球物理、有机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了该区潜山烃源岩、储集体、输导体系... 轮南奥陶系大型古潜山具有整体含油、局部富集的特点,但由于风化壳碳酸盐岩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流体十分复杂,油气藏类型特殊,勘探难度很大。利用石油地质、地球物理、有机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了该区潜山烃源岩、储集体、输导体系等成藏关键事件,并从潜山构造演化和多期成藏的角度提出了轮南大型古潜山的油气成藏模式。该模式应用于轮南潜山,发现了储量超6×108t特大型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地区 奥陶系 古潜山 烃源岩 碳酸盐岩储集体 输导体系 油气成藏模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黑油山地区油砂成矿模式及分布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群 王红岩 +3 位作者 刘人和 拜文华 张晓伟 杨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7-120,共4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条件复杂,具有丰富的烃源岩。通过对该区油源和运移通道的分析研究,得出该区油砂的成矿模式:①多期的构造活动使烃源岩多期生烃;②三期构造活动、三个阶段的成矿过程,形成了大量的不整合面和断层通道,使原油远距离...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条件复杂,具有丰富的烃源岩。通过对该区油源和运移通道的分析研究,得出该区油砂的成矿模式:①多期的构造活动使烃源岩多期生烃;②三期构造活动、三个阶段的成矿过程,形成了大量的不整合面和断层通道,使原油远距离运移;③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使盆地边缘抬升,经受剥蚀,油层出露地表,轻质油逸散形成了现今的油砂资源。该区的油砂资源主要分布在原油运移通道附近。区内油砂总资源量为1.8825×108t,其中可采资源量达1.2603×108t,黑油山背斜附近是油砂资源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砂 油气藏形成 烃源岩 断层 运移 勘探区
下载PDF
剩余油“势控论”的初步构建及再生潜力区模式 被引量:21
15
作者 蒲玉国 吴时国 +2 位作者 冯延状 吴忠新 郑继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6期7-11,15,共6页
油田开发(注水)中剩余油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受油藏的静态与动态因素控制,低势闭合区是形成经济可动剩余油的必要条件,是油藏剩余油可能分布与富集的基本单元,而仅立足于单一的静态因素的“正向型微构造”控油论不能合理地解释开发实践中... 油田开发(注水)中剩余油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受油藏的静态与动态因素控制,低势闭合区是形成经济可动剩余油的必要条件,是油藏剩余油可能分布与富集的基本单元,而仅立足于单一的静态因素的“正向型微构造”控油论不能合理地解释开发实践中潜力区的新类型与新领域.由此提出并初步构建了剩余油的“势控论”理论,摆脱了油田剩余油分布与富集的“正向型微构造”控油论的束缚,同时,建立了“动态富集再生油藏成藏模式”,为目前油田剩余油研究与实践领域的开拓提供了理论基础,拓展了油田的挖潜领域与方向.这将对我国老油田后期的挖潜与提高采收率,尤其是特高含水低效开发油藏的战略调整、停产与半停产油藏的产能恢复及废弃油藏的再度开发等二次采油期的延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势控论 再生油藏 运聚单元 成藏模式 潜力区 采收率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陵水组输导体系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欢庆 朱筱敏 +5 位作者 张功成 侯国伟 钟锴 沈怀磊 张亚雄 刘长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8-148,共11页
以Vail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深水区地震资料与浅水区钻井资料结合,相互印证对比的方法,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陵水组自下而上划分出SⅠ、SⅡ、SⅢ和SⅣ4个三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三维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 以Vail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深水区地震资料与浅水区钻井资料结合,相互印证对比的方法,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陵水组自下而上划分出SⅠ、SⅡ、SⅢ和SⅣ4个三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三维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采用单要素综合分析的方法,对陵水组输导体系进行研究,将该区目的层输导体划分为储集体、不整合面和断裂等3种。根据输导要素和空间形态,总结出9种输导模式类型。结合盆地温度场、压力场、流体势及烃源岩发育特征,指出盆地深水区陵水组主要发育地堑型和半地堑型两种成藏模式,并在优势输导体系评价的基础上对陵水组各层序有利勘探区域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体系 储集体 不整合面 断裂 输导模式 深水区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塔中北斜坡中部走滑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艳萍 杨海军 +4 位作者 吕修祥 刘虎 韩剑发 高妍芳 于红枫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2-344,共3页
系统分析了塔中北斜坡走滑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走滑断裂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自奥陶纪以来,塔中北斜坡中部走滑断裂活动主要有5期。走滑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着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纵向发育深度范围及... 系统分析了塔中北斜坡走滑断裂构造特征,研究了走滑断裂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自奥陶纪以来,塔中北斜坡中部走滑断裂活动主要有5期。走滑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着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纵向发育深度范围及横向展布形态。多期活动的走滑断裂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在塔中北斜坡背景下,岩溶储集层发育,长期活动的走滑断裂和逆冲断裂交汇处的局部构造高点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地区 走滑断裂 碳酸盐岩 储集层改造 油气运移通道
下载PDF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移模式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昭年 王永卓 王小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24,共3页
朝长地区扶杨油层与上覆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层呈"上生下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气运移呈现2个阶段,即首先在生烃凹陷带由于压差作用发生垂向运移,然后在储层内由于势差作用主要发生侧向运移。研究表明,三肇凹陷和王府凹陷持续埋深... 朝长地区扶杨油层与上覆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层呈"上生下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气运移呈现2个阶段,即首先在生烃凹陷带由于压差作用发生垂向运移,然后在储层内由于势差作用主要发生侧向运移。研究表明,三肇凹陷和王府凹陷持续埋深区,在嫩江期末开始形成了青一段地层超压带,青一段排出的油气在超压作用下,通过密集断层垂向运移至下伏的扶杨油层低压砂岩储层内;垂向运移至扶杨油层的油气,进入物性好、厚度大且连续性好的砂体,在势差作用下主要发生侧向运移,最终在运移路径上的圈闭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杨油层 超压带 流体势 油气运移 朝长地区
下载PDF
三峡库区就地后靠移民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辉 胡华 +6 位作者 蒙华庆 傅一笑 罗庆华 杜莲 邱海棠 贾璐 周丽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9-292,共4页
目的:研究移民与非移民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之间关系。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应付方式问卷(Coping scheme questionnaire,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对随... 目的:研究移民与非移民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之间关系。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应付方式问卷(Coping scheme questionnaire,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对随机抽取的401名移民和199名非移民进行调查。结果:1.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移民差;移民组自责分明显高于非移民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移民组社会支持总分及主观支持分低于非移民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移民组主观支持分低于于非移民组。2.消极应对方式越强,发生心理不适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积极应对方式越强,发生心理不适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移民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结论:三峡移民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值得关注。加强对移民的后期扶持工作和进行积极系统的心理干预,对维护移民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移民 横断面研究 心理健康 应付方式 社会支持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北地区古今构造与油气藏的耦合 被引量:8
20
作者 马新民 司丹 +4 位作者 马峰 孙松岭 程玉红 倪祥龙 张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1-138,共8页
利用最新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结合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运用断裂生长指数、平衡地质剖面、趋势厚度恢复等多种方法对马北地区断裂组合、断裂发育期次、断裂演化、构造高点发育及迁移规律进行了精细解剖。依据断层组合关系、安德森断层模式... 利用最新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结合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运用断裂生长指数、平衡地质剖面、趋势厚度恢复等多种方法对马北地区断裂组合、断裂发育期次、断裂演化、构造高点发育及迁移规律进行了精细解剖。依据断层组合关系、安德森断层模式及Harding1974年关于走滑断裂系应力、应变的相关论述,对该地区新生代以来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应力状态进行了探讨,并以油气动态成藏的方式系统地研究了断裂-构造高点演化与油气藏之间的耦合关系,认为马北地区多期断裂是以马仙断裂为主导的走滑断裂体系,其断裂演化与马仙断裂活动息息相关,且与古今构造之间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两者共同控制了新生代油气藏的形成、改造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演化 构造高点迁移 油气藏 马北地区 柴达木盆地北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