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悬置本体或本体论:古典诗学话语的叙述法则
1
作者 姜玉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6,共12页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主要是围绕着诗歌的创作与欣赏这条轴线构建起来的,而对诗歌的那些本源性问题,譬如何谓诗歌,诗歌源于哪里等问题基本上不予以直接处理。这一构成特征并非表明古代诗论家缺乏相关的本体意识,而是说中国诗歌的本体问题一...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主要是围绕着诗歌的创作与欣赏这条轴线构建起来的,而对诗歌的那些本源性问题,譬如何谓诗歌,诗歌源于哪里等问题基本上不予以直接处理。这一构成特征并非表明古代诗论家缺乏相关的本体意识,而是说中国诗歌的本体问题一直是与哲学上的“道”或“气”紧密相关。所以对此方面的叙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能遵循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原则。这一特殊的思维方式意味着对古典诗学话语的理解与阐释,不能只着眼于字、词的表面,而应该深入到其深层的哲学结构中。基于这一理解,从理论叙说的层面把古典诗学话语奠基时期的构成形态分解、还原出来,从而说明古典诗学话语从其开始就是一种悬置本体(论)或者说有意识地虚化了逻辑源头的特殊构成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话语 悬置 心本体 气(道)本体 叙述法则
下载PDF
王阳明心学本体论思想的廉政意蕴——以“心即理”为核心的考察
2
作者 冀志强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17-21,共5页
在王阳明看来,作为“天理”的“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但是这样的心体在其旨归上又是至善的。这种至善的心体又具有“诚”“定”等本性,这种本性也是心之本体。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廉”也是心之本体。先验的心体总是要以“意”... 在王阳明看来,作为“天理”的“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但是这样的心体在其旨归上又是至善的。这种至善的心体又具有“诚”“定”等本性,这种本性也是心之本体。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廉”也是心之本体。先验的心体总是要以“意”的形式外发于经验事物,而这种经验化如果是本心的发用,那么它就能够成为合乎道德的行为,这样,以本心之发用来对待本不属于己之物,这就有了廉的品格。心发于政,则有廉政。心体外发为“意”,也就有了善恶之别,而判断自己行为善恶的标准,就是自己本心的良知,良知也能够判断为政者在行政过程中是廉还是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本体论 廉政
下载PDF
由“物”到“本心”再到“乾元”——熊十力关于本体之建构 被引量:2
3
作者 程志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5-151,160,共7页
熊十力认为,根据"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和"极微计"之辨析,"物"和"识"并不具有实在性。因此,人们通常以为事物为实在的观念是错误的。尽管如此,并不能否认宇宙本体之存在。否则,... 熊十力认为,根据"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和"极微计"之辨析,"物"和"识"并不具有实在性。因此,人们通常以为事物为实在的观念是错误的。尽管如此,并不能否认宇宙本体之存在。否则,不仅宇宙没有了根据,人生也会失去价值。"虚寂"而"生化"乃本体之根本属性,而"本心"既"虚寂"又"生化",故"本心"即是本体。当然,"本心"不是与物相对的"妄执之心",而是超越的、"绝待"的本体。为了避免对"本心"的误解,也为了凸显本体之"绝待",熊十力将"本心"名为"乾元";并通过对其特征的分疏,进一步论定了"乾元"之所以为本体。这样,由"物"到"本心"再到"乾元",熊十力完成了其本体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本心 乾元 本体
下载PDF
本体与境界——释朱熹的“心与理一”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艳清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37-41,共5页
“心”与“理”的关系是理学心性论和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朱熹那里,“心与理一”既是本体论,也是功夫论。“心”与“理”的贯通需要理清两个环节,一个是从超越的、本体的意义上来理解朱熹所谓“心”;二是从“为道”的角度来理解朱... “心”与“理”的关系是理学心性论和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朱熹那里,“心与理一”既是本体论,也是功夫论。“心”与“理”的贯通需要理清两个环节,一个是从超越的、本体的意义上来理解朱熹所谓“心”;二是从“为道”的角度来理解朱熹的穷理功夫。这是理解朱熹及整个理学境界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境界 朱熹 理学心性论
下载PDF
心体的重建与理学的终结——兼论蕺山学逻辑向度与历史向度的离异
5
作者 李振纲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0-86,96,共8页
蕺山学术之最得力处,是在心体中充分凸现“性体”的本质意义。此种性格与阳明学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更用力于德性本体之实证,在心性关系中关注的重心在性体的客观超越义和道德意志的定向性;二是更加强调实修实证的功夫论,向意根极微处... 蕺山学术之最得力处,是在心体中充分凸现“性体”的本质意义。此种性格与阳明学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更用力于德性本体之实证,在心性关系中关注的重心在性体的客观超越义和道德意志的定向性;二是更加强调实修实证的功夫论,向意根极微处用力。生当晚明,蕺山对自由表达的权力毫不理解,相反,积极倡导“证人”之学,将已狂驰于现实世界的人心重新收束于理性圣殿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隔膜和理性的误导。阳明“良知”教经蕺山的批判修正虽由显归密,而心学自裁自决的自由精神却在其慎独之学中丧失锋芒。这同样表明蕺山思想于时代精神的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蕺山学 心体与性体 逻辑向度 历史向度 理学终结
下载PDF
语言与般若——禅宗语言哲学透视
6
作者 韩凤鸣 王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共6页
禅宗对语言的态度是两方面的。从积极方面看,语言能帮助人们在达到禅的目标前得到一种基本的认识,没有语言的引入,佛法智慧及修行解脱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由知解进入佛法修证是一般的方法,恰当的语言使用能更好地引人达到对佛性义的理解... 禅宗对语言的态度是两方面的。从积极方面看,语言能帮助人们在达到禅的目标前得到一种基本的认识,没有语言的引入,佛法智慧及修行解脱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由知解进入佛法修证是一般的方法,恰当的语言使用能更好地引人达到对佛性义的理解;同时语言和知解是"性空"的,即文字空相而入空性智慧,以语言为引导而走向解脱是可能的。从语言的局限性方面看,从经言祖语中直趋禅的本源是困难的,经言祖语只能部分地引导人达到对禅悟境界的领会,甚至是禅悟的阻碍;虽然禅意的"诗化"呈现以不妨碍事物本来面目的直示而更接近于事物的"自性",但诗文非禅,诗心是尘,诗的传达禅意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禅门最终要求人超越文字意解而直接体会自心空性,来到自性当下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不尽意 言为心声 文字性空 本体
下载PDF
王阳明“乐是心之本体”的情感伦理学探微
7
作者 叶青春 《莆田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3-16,38,共5页
从儒家仁之乐的言说困难入手,对王阳明"乐是心之本体"进行情感现学象的分析,并揭示王阳明这一伦理命题中所蕴藏的良知境界与道德情感的关系,阐释其对人生际遇和社会评价的超越及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 王阳明 本体 情感
下载PDF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贡献
8
作者 张渭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51-56,共6页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贡献在于,他赋予传统意境范畴以人生观、宇宙观的形上学特定内涵,从发生学角度以虚实二元的互动相生阐释了意境的深层创构,并揭示出意境的审美表现在于空白、飞舞和禅境,宗白华奠定了意境美学现代体系的理论根基。
关键词 意境理论 宗白华 人生观 生命本体 意境美学 美学思想 艺术意境
下载PDF
唐君毅对阳明“乐是心之本体”的解读
9
作者 张倩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9-13,共5页
王阳明对于"乐是心之本体"的论述,把儒学中关于"乐"的讨论形上化,并赋予其绝对性。唐君毅承续了阳明这一思路,从本体之乐、生生不已之乐、人文世界之乐三个层面来说明"乐是心之本体",并以此为基础,说明... 王阳明对于"乐是心之本体"的论述,把儒学中关于"乐"的讨论形上化,并赋予其绝对性。唐君毅承续了阳明这一思路,从本体之乐、生生不已之乐、人文世界之乐三个层面来说明"乐是心之本体",并以此为基础,说明了中国文化的特质以及中西文化融合的着力点,较好地沟通了形上本体和人文世界。这种思考构成现代新儒学研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解释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之本体 生生不已 人文世界
下载PDF
犯罪心理哲学本体论
10
作者 高锋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4期41-45,共5页
犯罪心理哲学研究的新思路 ,是在大幅调换常规研究角度的基础上 ,用一种深进犯罪主体内的视野来观察、探讨、诠释、认定犯罪心理哲学现象 ,以寻觅犯罪主体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基本规律 ,从深远的意义上来回答犯罪心理的宏观起源、发展... 犯罪心理哲学研究的新思路 ,是在大幅调换常规研究角度的基础上 ,用一种深进犯罪主体内的视野来观察、探讨、诠释、认定犯罪心理哲学现象 ,以寻觅犯罪主体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基本规律 ,从深远的意义上来回答犯罪心理的宏观起源、发展路径、动力机制、能量转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心理 哲学本体 能量转换 双唯观 哲学思维模型
下载PDF
“心”的本体性、根本性与前在性——心智哲学视域下“心”之地位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炳全 张旭东 叶枝青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2期95-102,共8页
心智哲学将心智(心)作为哲学关注的对象,把它置于语言、世界之前的本体性、前在性、根本性位置。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1)"心"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或基础;(2)人所生活的世界是"心"建构的结果 ;(3)"心"是... 心智哲学将心智(心)作为哲学关注的对象,把它置于语言、世界之前的本体性、前在性、根本性位置。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1)"心"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或基础;(2)人所生活的世界是"心"建构的结果 ;(3)"心"是人的根本性存在,使人成为人;(4)从认识视域看,"心"是主体所认识到的事物的前提或基础。心智哲学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关注人的存在,尤其是生命的意义,进而重视生命、关注生命。而人的存在是"心"的作用使然;人所存在的世界是"心"作用的世界;"心"决定人的存在状况与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智哲学 “心”或心智 本体性 前在性 存在
下载PDF
王阳明心体的“二重性”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文 周超 叶开亮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2期20-24,共5页
王阳明心学以"心体"立论,既强调普遍之理为心体的内容,又赋予心体特有的情感—心理体验。王阳明实现了普遍之理与个体之心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这种包含"二重性"的心体超越了朱熹"性即理"的观点,显... 王阳明心学以"心体"立论,既强调普遍之理为心体的内容,又赋予心体特有的情感—心理体验。王阳明实现了普遍之理与个体之心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这种包含"二重性"的心体超越了朱熹"性即理"的观点,显现出心体特有的灵动性和内在的张力。心体的"二重性"对中国人灵魂和精神境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从心学历史演进来看,以二重性为表现形式的内在紧张,导致了王门后学的分化,在社会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体” “二重性” “精神境界” “王学分化”
下载PDF
实体形上本体的建构——阳明心学“心”本体的意义
13
作者 吴丽芳 赵黎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18,共5页
程朱理学建构起以“理”为本体的道德形上学,使得原始儒学对实存道德描述的形态实现了形而上的跨越。但“理”本体只在道德的范阈内打转,对于道德之外的现实生活并不具备理论解释力。王阳明从儒学的道统意识出发,将儒学的形上本体从道... 程朱理学建构起以“理”为本体的道德形上学,使得原始儒学对实存道德描述的形态实现了形而上的跨越。但“理”本体只在道德的范阈内打转,对于道德之外的现实生活并不具备理论解释力。王阳明从儒学的道统意识出发,将儒学的形上本体从道德范阈内超拔出来,建构起以“心”为本体的形上学。王阳明的“心”本体具备“超道德性”,既是“有”,又是“无”,是不同于“理”等表征关系概念的“实体”概念,故,“心”本体与“理”本体在先验结构方面存在着差别。正因为如此,阳明心学的出现导扭转了儒学在三教竞争中的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朱理学 阳明心学 实体形上本体
下载PDF
庄子"天人"本体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滨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5-188,共4页
"天"与"人"的关系问题是庄子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也是庄子"自然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从自然万物的本原出发,认为人与万物的本体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分的。现实世界的"天人相分"是矛盾而... "天"与"人"的关系问题是庄子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也是庄子"自然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从自然万物的本原出发,认为人与万物的本体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分的。现实世界的"天人相分"是矛盾而又混乱的,使人类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而丧失了本性。因此,人类应认知"天人"本体,领悟自然之道,最终超越人的现实处境,复归本体的生存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本性 本心 形貌 心智
下载PDF
略论马一浮视野中的三易之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永亮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4,共6页
三易之义是马一浮先生易学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先生运用三易之义来解说心性论、功夫论,吸收儒家和佛家在心性论、功夫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家和佛家义理互相阐发而明晰,既展现了他强调通过功夫证悟本体的学术宗旨,又体现了圆融会通的... 三易之义是马一浮先生易学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先生运用三易之义来解说心性论、功夫论,吸收儒家和佛家在心性论、功夫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家和佛家义理互相阐发而明晰,既展现了他强调通过功夫证悟本体的学术宗旨,又体现了圆融会通的学术特色。马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发挥了他作为一个大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易之义 心性论 功夫论 证悟本体
下载PDF
程颐心性论的演变与内涵——以心分“体用”为主
16
作者 杜晓 《阴山学刊》 2013年第4期5-9,共5页
程颐作为理学的创建人,其心性论具有重要意义。他与弟子吕大临讨论"中和"问题时,引出了心分"体用"的观点,从性、情两个方面来解释心体、心用,成为朱熹"心统性情"说的重要理论依据。但他原本的观点并非如... 程颐作为理学的创建人,其心性论具有重要意义。他与弟子吕大临讨论"中和"问题时,引出了心分"体用"的观点,从性、情两个方面来解释心体、心用,成为朱熹"心统性情"说的重要理论依据。但他原本的观点并非如此。他起初认为"心"只能是已发之情,而不包括未发之性。受吕大临的启发,才认同心既可以指已发,也可以指未发,只是分体用而言。这样理学的"天命之性"才在禀气而生的身体上有了一个着落处——"心体"。涵养"心体"须用"敬",性正"心用",程颐的心性论逐步完善,并影响了朱熹的"己丑之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心性论 心分体用 中和
下载PDF
儒释心智体用论视角中的机器人有“心”论
17
作者 张静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5,共7页
运用传统儒家“主体—活动”的心性体用论配合释家“本体—功用”的心识体用论,对一种机器人有“心”论所依据的心智“无主体性”与“功能主义”两大理由进行分析,从心智活动的内在主体性及心智功能并不等同体用结合的心智整体之原理来... 运用传统儒家“主体—活动”的心性体用论配合释家“本体—功用”的心识体用论,对一种机器人有“心”论所依据的心智“无主体性”与“功能主义”两大理由进行分析,从心智活动的内在主体性及心智功能并不等同体用结合的心智整体之原理来看,两大理由连同其论证逻辑皆不成立,不足以证明机器人可具与人“同一性”之心。从中可得出三点启示:一是反求诸己;二是以心“任物”,人工智能无心而堪用,而用之利弊决乎人心;三是重视机器式“思维”研究。简言之,人需要发挥主体性与自智慧,开发“高级工具理性”。人工智能发展不仅事关科技创新,同时不应忽略从传统心性哲学获取有益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智 主体性 体用论 人工智能 工具理性
下载PDF
王阳明之“知行合一”论
18
作者 中根公雄 胡嘉明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第1期49-57,共9页
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关涉个人修养、道德实践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对后世影响巨大。本文从知行的本体、心的概念、本体与功夫等方面探讨了王阳明"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关涉个人修养、道德实践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对后世影响巨大。本文从知行的本体、心的概念、本体与功夫等方面探讨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揭示出王阳明肯认的人的存在是经验的,认识的、观念的心和物在道德的、功夫的基础上完成统一,而该实践之思想即"知行合一",强调在存在的形而上学上本体的良知难免会局限在精神活动中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行合一 本体 心即理 功夫
下载PDF
良知治道简述
19
作者 皇甫金石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19年第1期128-131,157,共5页
心本体是阳明心学的根本问题,心本体或可定义为“心源慧力”,分为“认知慧力”与“人性慧力”两部分。认知慧力包含认知动力、认知能力、认知选择力,人性慧力包含生命本能力、依赖性同理心力,此共同构成良知五力,也是良知种子。良知治... 心本体是阳明心学的根本问题,心本体或可定义为“心源慧力”,分为“认知慧力”与“人性慧力”两部分。认知慧力包含认知动力、认知能力、认知选择力,人性慧力包含生命本能力、依赖性同理心力,此共同构成良知五力,也是良知种子。良知治道就是将阳明心学与现代治理相结合,在良知五力发用过程中实现协调与平衡,以达到“义利天下”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本体 良知五力 良知治道 “一本三达”
下载PDF
陈献章境界论的基源与旨趣
20
作者 杨抒漫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21-25,90,共6页
陈献章著作中的境界主要有如下四种:宇宙境界、本体境界、太和境界、虚明境界。其中,前两者以邵雍之学为基源,从心境中提炼境界,使吾心、宇宙、本体相贯通;后两者以道家思想为基源,以虚明之“道眼”观照万物之齐同,因悟万物齐同而遣荡... 陈献章著作中的境界主要有如下四种:宇宙境界、本体境界、太和境界、虚明境界。其中,前两者以邵雍之学为基源,从心境中提炼境界,使吾心、宇宙、本体相贯通;后两者以道家思想为基源,以虚明之“道眼”观照万物之齐同,因悟万物齐同而遣荡对各殊事物的偏见,达至中正太和境界。就境界层次而言,前两者高于且立基于后两者。陈献章境界论的独特旨趣在于:其注重心体,讲求通过简易直捷、以小见大的途径达到最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献章 境界论 本体 邵雍 道家 心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