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掘进巷道断面尺寸变化对噪声传播的影响
1
作者 杨明 贾改妮 +2 位作者 全星苑 张学博 刘毛毛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6,共10页
为研究煤矿掘进巷道长空间内断面尺寸变化对噪声传播的影响,采用仿真模拟方法研究巷道内噪声传播,分析煤矿掘进巷道断面积大小、断面形状及断面面积突变率的变化对巷道内噪声传播影响。结果表明:煤矿掘进巷道内断面面积大小、断面形状... 为研究煤矿掘进巷道长空间内断面尺寸变化对噪声传播的影响,采用仿真模拟方法研究巷道内噪声传播,分析煤矿掘进巷道断面积大小、断面形状及断面面积突变率的变化对巷道内噪声传播影响。结果表明:煤矿掘进巷道内断面面积大小、断面形状及断面面积突变率均会影响巷道内噪声的传播,当噪声源功率、频率相同时,声压级衰减随巷道截面积增大而增大;对于给定的断面面积(18 m2),当断面形状不同时,声压级衰减也不同,且断面形状为拱形时会产生明显的声聚焦效应,不利于噪声衰减;当断面面积发生突变时,巷道内的声压级分布会有所变化,其中断面面积由大变小时不利于噪声的衰减,断面面积由小变大时仅影响突变后的声场,而对巷道内整体声压级影响并不明显;巷道内噪声衰减现场测试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搭建的模型及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掘进巷道 断面形状 噪声传播 掘进机 断面面积突变率
下载PDF
复采巷道过空巷交叉段围岩控制技术
2
作者 吕建光 张慧友 +1 位作者 顾伟 徐大龙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6-184,共9页
以宇昌煤业复采区地质条件下回采巷道的围岩控制为工程背景,针对与空巷相交区围岩破碎支护困难的问题,对回采巷道破碎段的围岩控制技术方案及参数进行研究。采用理论计算得出回采巷道煤柱稳定的理论宽度,并通过数值计算得出交叉巷道三... 以宇昌煤业复采区地质条件下回采巷道的围岩控制为工程背景,针对与空巷相交区围岩破碎支护困难的问题,对回采巷道破碎段的围岩控制技术方案及参数进行研究。采用理论计算得出回采巷道煤柱稳定的理论宽度,并通过数值计算得出交叉巷道三角区煤柱弹性核区宽度小于2 m时,需要采用架棚的支护方式维护巷道稳定;通过对掘采期间巷道围岩应力及变形的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分析,确定了合理的架棚支护区域及支护方案;现场实测表明,采用锚网索和工字钢棚联合支护的方式,巷道变形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采区 空巷 三角煤柱 围岩控制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综放过充填老窑采空区巷道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英杰 于智卓 +1 位作者 孙勇 廉亚栋 《煤》 2024年第3期13-17,共5页
文章针对五家沟煤矿15301辅运巷道老窑采空区内巷道变形破坏严重的问题,通过巷道智能矿压动态监测系统获取锚杆压力和巷道表面位移数据,进而分析了15301辅运巷道老窑采空区内外锚杆压力和巷道变形特征。研究发现,老窑采空区内巷道锚杆... 文章针对五家沟煤矿15301辅运巷道老窑采空区内巷道变形破坏严重的问题,通过巷道智能矿压动态监测系统获取锚杆压力和巷道表面位移数据,进而分析了15301辅运巷道老窑采空区内外锚杆压力和巷道变形特征。研究发现,老窑采空区内巷道锚杆压力普遍高于老窑采空区外的锚杆,且巷道整体变形率更高。同时,老窑采空区内外锚杆压力均表现出顶部区域高于巷道两帮,且矿压测站距离工作面的距离越近,锚杆压力值越小。最后,基于巷道矿压显现特征提出巷道支护优化方案,现场应用后围岩控制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窑采空区 巷道矿压 锚杆压力 支护优化
下载PDF
南屯煤矿通风阻力测定与分析
4
作者 张英超 刘美娜 时东文 《煤矿现代化》 2024年第1期80-83,88,共5页
为了能够准确获取南屯煤矿通风阻力数据,采用精密气压计逐点测定法,对南屯煤矿中央风井和白马河风井的通风阻力进行测定。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中央风井通风系统通风阻力为1238.8 Pa,风阻为0.14 N·s^(2)/m^(8),等积孔为3.17 m^(2);白... 为了能够准确获取南屯煤矿通风阻力数据,采用精密气压计逐点测定法,对南屯煤矿中央风井和白马河风井的通风阻力进行测定。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中央风井通风系统通风阻力为1238.8 Pa,风阻为0.14 N·s^(2)/m^(8),等积孔为3.17 m^(2);白马河风井通风系统的通风阻力为1390.1 Pa,白马河风井通风系统风阻为0.29 N·s^(2)/m^(8),等积孔为2.22 m^(2),2个风井的通风难易程度均为容易通风。经计算,测定误差均小于5%,满足精度要求,测定数据能够为通风系统阻力优化提供精确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阻力 南屯煤矿 巷道通风总阻力 等积孔
下载PDF
补连塔煤矿回采巷道锚索主动式超前支护技术应用
5
作者 杨俊彩 范东林 +4 位作者 陈苏社 刘兆祥 王庆雄 李金刚 崔立军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5,共7页
为了实现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的无人化、少人化,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以补连塔煤矿22406综采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计算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工作面主运巷采用锚索主动式超前支护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开展了研究,同时引用两侧... 为了实现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的无人化、少人化,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以补连塔煤矿22406综采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计算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工作面主运巷采用锚索主动式超前支护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开展了研究,同时引用两侧实体煤巷道力学模型对主运巷专用锚索超前支护设计进行验证,通过验证“排距3 m,每排2套”的超前支护形式满足工作面超前支护要求。通过主运巷道超前支护段锚杆(索)受力监测可知,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约为42 m,在距工作面10~26 m范围,超前支承压力增加幅度较大,应力集中系数为1.23~1.5。通过巷道围岩表面位移监测可知,主运巷在距离回采工作面35 m左右受采动影响开始变形,回采过程中,顶板最大下沉量达到16 mm,底板最大底鼓量达到42 mm,两帮最大移近量达到45 mm。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锚索补强超前支护方式,巷道围岩得到有效控制,围岩整体稳定且变形可控,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东矿区 超前支护 锚索 主运巷 矿压显现
下载PDF
布尔台矿综采工作面主运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6
作者 范东林 陈苏社 +4 位作者 王庆雄 王巍 曹军 崔立军 王彦龙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7,共5页
针对神东矿区特大型矿井在较深开采深度下矿压显现规律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布尔台煤矿22209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研究较深埋深条件下高开采强度综采工作面主运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结果表明:巷道表面位移监测显示,主运巷道顶板、正帮、副帮... 针对神东矿区特大型矿井在较深开采深度下矿压显现规律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布尔台煤矿22209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研究较深埋深条件下高开采强度综采工作面主运巷道矿压显现规律,结果表明:巷道表面位移监测显示,主运巷道顶板、正帮、副帮均未发生明显变形,巷道围岩变形可控;煤壁钻孔应力监测显示,在距离煤壁45 m左右的位置开始进入超前应力影响区域,应力值增幅开始明显,在10 m左右位置应力增幅明显增大,煤壁可能会出现帮鼓、片帮,甚至存在炸帮的可能性,推测此段处于超前支承压力峰值区域,必须严格执行超前锚杆索防护;数值模拟分析,在锚杆与锚索支护方式下,主应力和剪切应力均不同程度缩小了范围,围岩的完整性得到提升,顶板塑性区块的数量下降,以拉伸破坏为主,巷道两帮塑性区范围变小,且以剪切破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东矿区 较深埋深 主运巷道 矿压显现规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神东矿区顺槽物料运输现状与发展趋势
7
作者 惠忠文 《煤矿机械》 2024年第4期85-87,共3页
介绍了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主要巷道构成、顺槽掘进工艺、掘进工作面成套设备配套以及物料运输的现状,分析了顺槽掘进工作面物料运输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煤矿井下物料运输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神东矿区 顺槽 物料运输 发展趋势
下载PDF
煤矿不规则残采区沿空巷道煤柱留设及支护研究
8
作者 侯天宝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108-110,共3页
为更科学合理地留设不规则残采区沿空巷道煤柱与有效控制巷道围岩,本文基于山西某矿3306工作面工程概况,通过进行数值模拟与进行现场实测,确定出了沿空掘巷煤柱合理宽度;优化了巷道支护方案,采用了高强度高预应力锚网索进行联合支护,应... 为更科学合理地留设不规则残采区沿空巷道煤柱与有效控制巷道围岩,本文基于山西某矿3306工作面工程概况,通过进行数值模拟与进行现场实测,确定出了沿空掘巷煤柱合理宽度;优化了巷道支护方案,采用了高强度高预应力锚网索进行联合支护,应用该联合支护方案后,该巷道的顶底板移近量变小,两帮移近量也大幅变小,符合了矿井安全生产要求,取得了较好的巷道支护效果,有效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更好地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巷道 残采区 煤柱留设 联合支护 效果
下载PDF
老空巷下方掘进巷道支护技术研究
9
作者 郭银领 《煤炭科技》 2024年第2期147-150,155,共5页
由于以前小煤矿的粗放式开采,遗留的老巷及老采空区可能存在于煤层附近不同的层位,会严重影响、破坏其下部的煤层顶板完整性。老窑开采的过程中会破坏到下方新掘巷道的煤层顶板,从而造成下部煤层顶板的裂隙和节理更加的发育,进而不易控... 由于以前小煤矿的粗放式开采,遗留的老巷及老采空区可能存在于煤层附近不同的层位,会严重影响、破坏其下部的煤层顶板完整性。老窑开采的过程中会破坏到下方新掘巷道的煤层顶板,从而造成下部煤层顶板的裂隙和节理更加的发育,进而不易控制顶板,在掘进巷道的过程中会发生漏顶的事故,甚至会有大面积冒顶事故发生,以致维护巷道顶板会有很大的难度,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根据老空巷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优化新掘巷道层位,针对不同的空巷及空区位置,以FLAC有限差分法为基础,对巷道支护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采取了相应的巷道支护方案,确保矿井一采区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掘进作业,切实解决某矿一采区掘进巷道支护稳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采破坏区 采空区 安全高效 巷道支护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煤矿井下智能封闭辅助运输警戒系统的研究
10
作者 许晓卫 《山东煤炭科技》 2024年第3期165-168,173,共5页
针对煤矿进行集中轨道巷采用无极绳、卡轨车连续化运输的过程中,由于巷道岔口比较多,不能有效防止运输区间行人,易发生运输事故,提出了建设智能封闭运输警戒系统。本文以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官地煤矿中六区轨道巷为研究对象,利用... 针对煤矿进行集中轨道巷采用无极绳、卡轨车连续化运输的过程中,由于巷道岔口比较多,不能有效防止运输区间行人,易发生运输事故,提出了建设智能封闭运输警戒系统。本文以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官地煤矿中六区轨道巷为研究对象,利用智能人员识别摄像仪、红外识别传感器、警戒栏、声光语音报警等装置组成警戒系统,实现了运输作业过程警戒栏自动关闭、人员闯入自动报警、智能抓拍、智能停车及远程人工警告等功能。现场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地避免人员闯警戒的问题,实现运输区域智能封闭,保证了运输作业安全,减少了人员投入,提升辅助运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区集中轨道巷 辅助运输 智能封闭 警戒系统
下载PDF
回采巷道过断层长短锚索组合支护优化技术
11
作者 任小东 《陕西煤炭》 2024年第2期95-98,共4页
针对玉华煤矿柴家沟井42226工作面运输顺槽过断层时围岩破碎、支护困难、巷道变形严重等问题,分析了原支护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长短锚索组合支护方案并优化了支护参数。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围岩在20 d后开始趋于稳定,顶板最大下沉量为15... 针对玉华煤矿柴家沟井42226工作面运输顺槽过断层时围岩破碎、支护困难、巷道变形严重等问题,分析了原支护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长短锚索组合支护方案并优化了支护参数。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围岩在20 d后开始趋于稳定,顶板最大下沉量为158 mm,底板底鼓量最大为92 mm,两帮收缩量最大为166 mm,分别为原变形量的21.9%、16.4%和25.5%。顶板和两帮锚索受力在13 d后开始逐步稳定在275~285 kN且有小幅度震荡,承载能力还有较大富余,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巷道 过断层 联合支护 围岩控制 围岩塑性区
下载PDF
巷道跨度及采动应力对围岩松动圈影响的测试与分析
12
作者 单成方 聂国豪 +4 位作者 秦剑云 杨发军 姚志钟 朱鹏 刘刚 《山西煤炭》 2024年第1期8-17,共10页
巷道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护设计,而围岩松动圈作为支护设计的依据,进行现场实测是最可靠的方法。采用地质雷达对榆树岭煤矿进行松动圈测试,探究巷道跨度、采动应力等因素对围岩松动圈的影响。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下5煤层巷道全断面松... 巷道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护设计,而围岩松动圈作为支护设计的依据,进行现场实测是最可靠的方法。采用地质雷达对榆树岭煤矿进行松动圈测试,探究巷道跨度、采动应力等因素对围岩松动圈的影响。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下5煤层巷道全断面松动圈均小于2.0 m,为中等松动圈,而水平应力远大于垂直应力是顶板松动圈大于两帮松动圈的原因;巷道跨度对围岩松动圈的影响并不显著,在5.0~11.5 m跨度范围内,松动圈增幅5%~15%,因此4~8 m跨度范围内巷道采用相同支护方案时,可优化锚杆与锚索预紧力来保证巷道稳定;沿空掘巷一次采动影响后,全断面松动圈均超过2.0 m,松动圈增幅15%~22%,可作为沿空掘巷煤柱留设宽度的依据;围岩松动圈范围内的破碎区较易识别,而裂隙区的判断则需要结合经验或2种以上测试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松动圈 巷道跨度 采动应力 地质雷达测试 破碎区与裂隙区
下载PDF
Key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for a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operation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at ultra-thick coal seams 被引量:61
13
作者 Jinhua Wang Bin Yu +4 位作者 Hongpu Kang Guofa Wang Debing Mao Yuntao Liang Pengfei Ji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2015年第2期97-162,共66页
Thick and ultra-thick coal seams are main coal seams for high production rate and high efficiency in Chinese coal mines, which accounts for 44 % of the total minable coal reserve. A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mi... Thick and ultra-thick coal seams are main coal seams for high production rate and high efficiency in Chinese coal mines, which accounts for 44 % of the total minable coal reserve. A fully mechanized top-coal caving mining method is a main underground coal extraction method for ultra-thick coal seams. The coal extraction technologies for coal seams less than 14 m thick were extensively used in China. However, for coal seams with thickness greater than 14 m, there have been no reported cases in the world for underground mechanical extraction with safe performance,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coal recovery ratio. To deal with this case, China Co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Group, Datong Coal Mine Group, and other 15 organizations in China launched a fundamental and big project to develop coal mining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for coal seams with thicknesses greater than 14 m.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a coal extraction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top-coal caving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as well as a ground control theory for ultra-thick coal seams. In addition, the mining technology for top-coal caving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the ground support technology for roadway in coal seams with a large cross-section,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or gas and fire hazards were developed and applied. Furthermore, a hydraulic support with a mining height of 5.2 m, a shearer with high reliability, and auxiliary equipment were developed and manufactured. Practical implication on the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developed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at the No. 8105 coal face in the Tashan coal mine, Datong, China.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the project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A top-coal caving method for ultra-thick coal seams is proposed with a cutting height of 5 m and a top-coal caving height of 15 m. A structural mechanical model of overlying strata called cantilever beam-articulated rock beam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odel, the load resistance of the hydraulic support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for top-coal caving method is determined. With the analysis, th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p coal and above strata are evaluated during top-coal caving operation at the coal face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Furthermore, there is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technologies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spalling of the coal wall, and the top-coal caving technology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recovery at the top-coal caving face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This means that the technologies developed have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strata control, top-coal caving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coal recovery, and enabled to achieve a production rate of more than 10 Mtpa at a single top-coal caving face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in ultra-thick coal seams; 2. A hydraulic support with 5.2 m supporting height and anti-rockburst capacity, a shearer with high reliability, a scraper conveyor with a large power at the back of face, and a large load and long distance headgate belt conveyor have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 for a top-coal caving face with large mining height. The study has developed the key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equipment at the coal face and has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in equipping the top-coal caving face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in ultra-thick coal seams; 3.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large cross-section roadway in ultra-thick coal seams are discover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above, a series of bolt materials with a high yielding strength of 500-830 MPa and a high extension ratio, and cable bolt material with a 1 × 19 structure, large tonnage and high extension ratio are developed.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a safe roadway and a fast face advance, installation equipment for high pre-tension bolt is develop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with the support of roadway in coal seams for top-coal caving operation with a large mining height; 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as distribution and uneven emission at top-coal caving face with large mining height in ultra-thick coal seams are evaluat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ies of gas drainage in the roof, the difficulties in gas control for high intensive top-coal caving mining operations, known as "low gas content, high gas emission", are solved. In addition, large flow-rate underground mobile equipment for making nitrogen are develop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with fire prevention and safe mining at a top-coal caving face with large mining height and production rate of more than 10 Mtpa. A case study to apply the developed technologies has been conducted at the No. 8105 face, the Tashan coal mine in Datong, China. The cas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three units of equipment, i.e., the support, shearer and scraper conveyor, are rationally equipped. Average equipment usage at the coal face is 92.1%. The coal recovery ratio at the coal face is up to 88.9 %. In 2011, the coal production at the No. 8105 face reached 10.849 Mtpa, exceeding the target of 10 Mtpa for a topcoal caving operation with large mining height performed by Chinese-made mining equipment. The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developed provide a way for extracting ultra-thick coal seams. Currently, the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are used in 13 mining areas in China including Datong, Pingshuo, Shendong and Xinjiang. With the exploitation of coal resources in Western China,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thick coal seams Top-coal caving mining Large mining height Mining method - Mining equipment roadway support Safety guarantee
下载PDF
矿井掘进工作面富水区多点电源高分辨电法探测
14
作者 吴荣新 徐辉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3-130,共8页
为准确探查矿井掘进工作面富水区空间分布,提出了多点电源高分辨电法探测技术。在掘进工作面后方一次布置多道电极观测系统,从掘进工作面向后1/4测线电极依次作为供电点电源电极,采用单极−偶极装置采集数据,得到的视电阻率值视为多点电... 为准确探查矿井掘进工作面富水区空间分布,提出了多点电源高分辨电法探测技术。在掘进工作面后方一次布置多道电极观测系统,从掘进工作面向后1/4测线电极依次作为供电点电源电极,采用单极−偶极装置采集数据,得到的视电阻率值视为多点电源电测深数据。利用多点电源电测深成像结果,快速判别掘进工作面是否存在相对富水区,判断富水区是在掘进工作面前方还是后方;将探测范围划分出一系列目标单元,对多点源电测深数据,采用异常目标匹配滤波处理方法,得到探测范围相关度成像结果,其中高相关度值范围准确地反映了掘进工作面前后富水区的分布位置;利用实测多点电源电测深数据拟合一条理论模板曲线,采用比值法校正得到的多点电源测深比值数据能够有效消除巷道空腔及层状地层等因素的影响。在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掘进工作面探测实例表明,多点电源高分辨电法能够准确探查出掘进工作面富水区的位置,有效指导巷道掘进水害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巷道 电法超前探 高分辨地电阻率法 富水区 视电阻率
下载PDF
褶曲构造影响下采区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林 张广杰 《山东煤炭科技》 2023年第7期189-192,共4页
基于褶曲构造影响下巷道易变形、冒顶等问题,以大通煤矿采区巷道为背景,结合围岩松动圈测试结果,研究了褶曲带巷道围岩变形规律,提出控制对策并进行试验。研究表明:巷道走向与褶曲轴线平行时围岩破坏厉害、冒顶概率增加;采用加长锚杆(索... 基于褶曲构造影响下巷道易变形、冒顶等问题,以大通煤矿采区巷道为背景,结合围岩松动圈测试结果,研究了褶曲带巷道围岩变形规律,提出控制对策并进行试验。研究表明:巷道走向与褶曲轴线平行时围岩破坏厉害、冒顶概率增加;采用加长锚杆(索)能控制变形、邻近面切顶后减弱回采动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曲构造 采区巷道 围岩松动圈 切顶
下载PDF
新疆矿区弱胶结巷道顶板灾害现状及控制对策
16
作者 张伟光 郑晓东 +4 位作者 柏建彪 王捞捞 陈俊智 马晓川 李金波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3-169,共7页
新疆矿区弱胶结煤系地层分布范围广,顶板稳定性控制是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通过总结近11年全疆井工煤矿事故类型、原因及发展趋势,以哈密大南湖矿区某煤矿1802运输巷顶板事故为例,采用现场调研、实验室试验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 新疆矿区弱胶结煤系地层分布范围广,顶板稳定性控制是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通过总结近11年全疆井工煤矿事故类型、原因及发展趋势,以哈密大南湖矿区某煤矿1802运输巷顶板事故为例,采用现场调研、实验室试验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新疆矿区典型的弱胶结巷道顶板灾害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了掘进扰动及顶板淋水双重损害作用是弱胶结巷道顶板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基于此,开展了不同渗水区域巷道顶板锚杆(索)锚固力试验,获得了渗水不明显、渗水中等及渗水量较大区域顶板锚杆(索)锚固力随顶板裸露时间的衰减规律,构建了弱胶结围岩巷道掘进“早-中-后”不同影响时期和弱胶结围岩“深-中-浅”不同空间位置的“主动+被动”联合支护技术体系,提出了分时期、分区域循序渐进的弱胶结围岩巷道顶板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矿区 弱胶结巷道 顶板灾害 锚固力 围岩控制
下载PDF
复杂地质条件采区系统优化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斯洋 《煤炭与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34-36,共3页
综合分析大淑村矿生产现状,以及现有井下生产系统及五采区实际地质情况,探测采区深部天然焦侵入范围,对照地面村庄与井下采区巷道及回采工作面关系,考虑开采对地面村庄建构筑物影响程度,在充分利用四采区现有生产系统的基础上,避免五采... 综合分析大淑村矿生产现状,以及现有井下生产系统及五采区实际地质情况,探测采区深部天然焦侵入范围,对照地面村庄与井下采区巷道及回采工作面关系,考虑开采对地面村庄建构筑物影响程度,在充分利用四采区现有生产系统的基础上,避免五采区生产系统不独立,同时研究五采区村庄煤柱下开采技术方案,最终达到了减少掘进准备工程,降低地面建构筑物破坏程度,最大程度解放村庄压覆煤炭资源的目的,准备工期由原来的37个月缩减至15个月。该技术可为其他类似矿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相邻采区闲置巷道 准备巷道层位选择 开采技术
下载PDF
焦家寨矿深井高地应力切顶护大巷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金龙 《煤炭与化工》 CAS 2023年第9期40-43,共4页
为解决焦家寨矿221采区巷道在采动影响下失稳破坏的问题,以该采区22116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工程类比、现场监测等手段进行切顶卸压护巷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适用爆破预裂切顶技术,爆破切顶位置设置在... 为解决焦家寨矿221采区巷道在采动影响下失稳破坏的问题,以该采区22116综放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工程类比、现场监测等手段进行切顶卸压护巷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适用爆破预裂切顶技术,爆破切顶位置设置在停采线后方20 m处较合理,此次切顶目标岩层为9.68 m的粗粒砂岩主关键层,切顶后轨道上山在采动影响下围岩变形量增幅很小,保护了采区巷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煤层 爆破预裂 停采线 采区大巷
下载PDF
两翼工作面采动影响下采区大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19
作者 李阳 陈海亮 +1 位作者 陈一凡 袁子晨 《铜业工程》 CAS 2023年第1期106-112,共7页
与单翼采区相比,两翼工作面开采能提高煤炭资源开采效率和巷道利用率,然而两翼工作面先后回采对采区大巷具有多次采动影响,易导致采区大巷围岩变形加剧,甚至破裂。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利民煤矿I030... 与单翼采区相比,两翼工作面开采能提高煤炭资源开采效率和巷道利用率,然而两翼工作面先后回采对采区大巷具有多次采动影响,易导致采区大巷围岩变形加剧,甚至破裂。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利民煤矿I0309采区大巷在两翼工作面顺序采动影响下的应力分布及变化特征,分析了采区大巷围岩大变形机理,确定了I030901工作面停采线合理位置,研究结果对两翼工作面开采采区大巷的稳定维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翼开采 采区大巷 采动应力 数值模拟 变形机理 塑性破坏区
下载PDF
工作面过斜交空巷围岩控制和支护技术研究
20
作者 吕建光 王帅旗 刘麟 《中国矿业》 2023年第12期130-139,共10页
为了解决旧采区巷道掘进围岩稳定性控制与支护技术难题,在分析旧采区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基础上,开展了旧采区巷道过斜交空巷围岩运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分別从旧采区巷道与空巷之间夹角为15°、30°、45°、60°四种情况... 为了解决旧采区巷道掘进围岩稳定性控制与支护技术难题,在分析旧采区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基础上,开展了旧采区巷道过斜交空巷围岩运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分別从旧采区巷道与空巷之间夹角为15°、30°、45°、60°四种情况研究了旧采区巷道在掘进过程中空巷围岩应力分布和煤柱垂直应力分布变化规律、旧采区巷道在掘进过程中空巷围岩变形规律及不同角度三角煤柱塑性区分布规律,最后对顺槽及工作面切眼过空巷段支护参数数值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顺槽及切眼与空巷夹角越小对巷道围岩与三角煤柱应力的分布影响越大;顺槽、切眼顶板的变形量与顺槽、切眼和空巷之间夹角有关。顺槽、切眼与空巷夹角为60°时,顺槽、切眼顶板垂直位移主要集中在顺槽和空巷交界处,随着顺槽、切眼与空巷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集中区域向交界外处巷道延伸;当顺槽、切眼掘进时,由于15°夹角太小,三角煤柱太狭窄,煤柱在垂直应力的作用下破坏严重,无法进行合理的承载,距交界处12 m以上时,三角煤柱间塑性破坏较小,存在2 m以上的弹性核区,煤柱有很好的承载能力;顺槽、切眼在不同架棚棚距支护情况下围岩变形表现出不同的规律,支护越密及棚距越小,顺槽、切眼位移量越小,棚距为800 mm最为合理。研究成果为旧采区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理论和围岩控制提供一种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旧采区 围岩稳定性 斜交空巷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