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stematic review of mini-implant displacement under orthodontic loading 被引量:2
1
作者 Manuel Nienkemper Jrg Handschel Dieter Dresc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A growing number of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mini-implants do not remain in exactly the same position during treatment, although they remain stable. The aim of this review was to collect data regarding primary displ... A growing number of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mini-implants do not remain in exactly the same position during treatment, although they remain stable. The aim of this review was to collect data regarding primary displacement immediately straight after loading and secondary displacement over time. A systematic review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primary and secondary displacement. The amount and type of displacement were recorded. A total of 27 studies were included. Sixteen in vitro studies or studies usi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ddressed primary displacement, and nine clinical studies and two animal studies addressed secondary displacement. Significant primary displacement was detected (6.4-24.4 μm) for relevant orthodontic forces (0.5-2.5 N). The mean secondary displacement ranged from 0 to 2.7 mm for entire mini-implants, The maximum values for each clinical study ranged from 1.0 to 4.1 mm for the head, 1.0 to 1.5 for the body and 1,0 to 1.92 mm for the tail part. The most frequent type of movement was controlled tipping or bodily movement. Primary displacement did not reach a clinically significant level. However, clinicians can expect relevant secondary displace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force. Consequently, decentralized insertion within the inter-radicular space, away from force direction, might be favourable. More evidence is needed to provide quantitative recommend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PLACEMENT MIGRATION mini-implant MINISCREW ORTHODONTICS skeletal anchorage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 rate of orthodontic mini-implants by survival analysis
2
作者 Un-Bong Baik Mohamed Bayome +3 位作者 Kwang-Heung Han Jae Hyun Park Min-Ho Jung Yoon-Ah Kook 《World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3年第3期56-61,共6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success rate of mini-implant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by survival analyses. 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ninety-four miniimplants of the same type were placed by a single clinici... AIM: To investigate the success rate of mini-implant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by survival analyses. 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ninety-four miniimplants of the same type were placed by a single clinician. Age, gender, treatment duration, time of failure, side and jaw of implantation and the soft tissue at placement site were recorded. Odds ratio, survival curves, and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wer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iniimplants' success rate. RESULTS: The cumulative success rate was 88.1%.The maxilla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uccess rate than that of the mandible(91.7% vs 83.7%, respectively, P = 0.019). Placement of mini-implants in the attached gingiva(AG) showed a higher success rate than that of the mucogingival junction(MGJ) and mucous membrane(MM)(AG, 94.3%; MGJ, 85.8%; MM, 79.4%; P < 0.001).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jaw and the gingival tissue type(P < 0.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xilla and mandible when compared within each placement site.CONCLUSION: The gingival tissue type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mini-implant with higher success rate in the attached gingi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implant SUCCESS rate SURVIVAL analysis GINGIVAL tissue Treatment planning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Success Rate and Radiological Bone Loss in Patients with Mini-Implant versus Conventional-Sized Implant Removable Prostheses: A Meta-Analysis
3
作者 Khaled B. H. Abubaker Yuzhou Li Sheng Yang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21年第2期65-76,共12页
<b><span>Background:</span></b><span> The objective of this meta-analysis was to assess whether mini-</span><span>implants </span><span>have</span><span&g... <b><span>Background:</span></b><span> The objective of this meta-analysis was to assess whether mini-</span><span>implants </span><span>have</span><span> added benefit in terms of implants success rate and average bone loss over conventional-sized implants after one year of follow-up.</span><span> </span><b><span>Methods: </span></b><span>An electronic search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was conducted in MEDLINE (via PubMed),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linical Trials (CENTRAL) and Web of Science for studies including complete or partial edentulous patients requiring two or four mini-implants or conventional/</span><span> </span><span>standard-sized implants in the maxilla or mandible for implant-supported removable prostheses who completed 12 months of follow-up. </span><b><span>Results:</span></b><span> The search provided 194 unique articles which were screened for title and abstract. Screening generated 12 articles which went through full-text analysis using eligibility criteria, and 4 articles were included for meta-analysis. Meta-analysis of these studies indicated a non-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ccess rate between the two interventions (OR = 1.69 [0.74, 3.85;p = 0.21]). Bone loss estimates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bone reduction (Mean Difference = </span><span>-</span><span>0.74 [</span><span>-</span><span>0.95, </span><span>-</span><span>0.53;p < 0.05]) in favor of two mini-implants when compared with two conventional-sized implants, but when compared four mini</span><span>- </span><span> </span><span>with two conventional-sized implants</span><span>,</span><span> the estimates were non-significant </span><span>(Mean Difference = </span><span>-</span><span>0.24 [</span><span>-</span><span>0.69, 0.20;p = 0.29]). </span><b><span>Conclusion: </span></b><span>The current evidence does not provide solid evidence of the benefits of one intervention over the other. More studies with follow-up times of 10 and more years are needed as current studies have described the short-term outcomes.</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tal Implants Mini Dental Implants Conventional Dental Implants Success Rate Radiological Bone Loss
下载PDF
下颌骨后缩伴前牙正常覆盖青少年患者Twin-block治疗效果分析
4
作者 马晓晴 陆雯 +3 位作者 叶茂 邢允波 钱文昊 张玲 《上海口腔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2-427,共6页
目的:了解改良固定式Twin-block对下颌骨后缩伴正常覆盖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下颌骨后缩伴前牙正常覆盖青少年患者36例,咬合重建目标为软组织颏前点前移达零子午线,采用改良固定式Twin-block联合下颌外斜线微种植支抗钉促进下颌骨... 目的:了解改良固定式Twin-block对下颌骨后缩伴正常覆盖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下颌骨后缩伴前牙正常覆盖青少年患者36例,咬合重建目标为软组织颏前点前移达零子午线,采用改良固定式Twin-block联合下颌外斜线微种植支抗钉促进下颌骨生长,12个月后分步拆除矫治器,观察颌位的稳定性,固定矫治调整咬合关系,改善侧貌。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功能矫治前后以及固定矫治前后所测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结束后,颏前点明显前移,下颌体长度明显增加,患者侧貌由凸面型变为直面型。功能矫治前后比较结果显示,Co-Gn、SNB、U1-SN、U6-0°、U1-0°、U1-L1、前牙覆[牙合]、覆盖、Pog’s-0°、L1-0°及面下1/3高度均发生明显变化(P<0.05);固定矫治前后比较结果显示,PP-MP、SN-MP、U6-0°、IMPA、L1-0°、U1-SN、U1-L1、前牙覆[牙合]、覆盖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改良固定式Twin-block联合微种植钉可有效改善下颌骨后缩伴正常覆盖患者的侧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 外斜线微种植钉 零子午线 功能矫治 青少年 下颌骨后缩
下载PDF
正畸微种植体定位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徐静 胡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4,共4页
正畸微种植体(orthodontic mini-implant,OMI)较传统支抗有体积小、应用灵活、患者依从性要求低等优势,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支抗手段。OMI的应用前提是安全与稳定,其应位于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骨内,避免邻近解剖结构损伤,在此基础上准确设计... 正畸微种植体(orthodontic mini-implant,OMI)较传统支抗有体积小、应用灵活、患者依从性要求低等优势,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支抗手段。OMI的应用前提是安全与稳定,其应位于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骨内,避免邻近解剖结构损伤,在此基础上准确设计OMI的位置和方向有利于实现预期力学机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本文主要阐述OMI的定位方法,以期为临床中安全高效地应用OMI,实现精准正畸理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微种植体 定位装置 手术导板 CAD/CAM 三维打印
下载PDF
不同牙周表型对微种植支抗钉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浩杰 陈学鹏 钟佳永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牙周表型对正畸微种植支抗钉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筛选10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年轻女性患者,其中薄龈型50例,厚龈型50例,以上患者均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并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植入微种植钉加强支抗,即刻加力... 目的:探讨不同牙周表型对正畸微种植支抗钉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筛选10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年轻女性患者,其中薄龈型50例,厚龈型50例,以上患者均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并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植入微种植钉加强支抗,即刻加力,力值200 g,记录6个月后两组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以及成功例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薄龈型组微种植支抗钉PLI、SBI、PD以及微种植钉周围炎发生率均高于厚龈型组(P<0.05),微种植支抗钉稳定性显著低于厚龈型组(P<0.05)。结论:牙周表型是影响正畸微种植钉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薄龈型者稳定性显著低于厚龈型者,此结果可用来指导正畸医生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钉 牙周表型 稳定性 支抗
下载PDF
微种植体支抗辅助正畸治疗推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的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彬 黎伟 +3 位作者 覃李玲 刘晓庆 万丽 杨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130-133,共4页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伴轻中度拥挤病例的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成年正畸患者30例,根据治疗需要在双侧磨牙区各植入一枚微种植体支抗辅助推上颌磨牙远移。记录患者治疗前(T0)、治疗结束时(T1...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伴轻中度拥挤病例的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成年正畸患者30例,根据治疗需要在双侧磨牙区各植入一枚微种植体支抗辅助推上颌磨牙远移。记录患者治疗前(T0)、治疗结束时(T1)及治疗后3年(T2)的影像及模型资料。通过比较三个时间点患者头影测量值的差异,以观察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的远期疗效。结果:平均治疗时间27.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6.3个月。治疗结束时,U6牙冠远移平均值为4.4 mm,U1牙冠腭侧移动值为3.4 mm,牙冠向腭侧旋转3.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年,U6在矢状向与轴倾角的变化与正畸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P-FH与PHF/AFH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时,磨牙移动基本为冠根整体移动,并且远期疗效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体支抗 磨牙远移 Ⅱ类错牙合畸形 远期疗效
下载PDF
正畸治疗中两种内收上前牙方式对牙齿及下颌骨垂直向位置的影响
8
作者 郭陈琳 郑梦钰 +1 位作者 胡耀政 陈建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115-120,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在拔牙矫治中以微种植体支抗及Ⅱ类牵引内收上前牙对切牙、磨牙及下颌骨垂直向位置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了57例成人正畸治疗患者资料,其中治疗组(29例)以微种植体压低内收上前牙,对照组(28例)使用Ⅱ类牵...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在拔牙矫治中以微种植体支抗及Ⅱ类牵引内收上前牙对切牙、磨牙及下颌骨垂直向位置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了57例成人正畸治疗患者资料,其中治疗组(29例)以微种植体压低内收上前牙,对照组(28例)使用Ⅱ类牵引。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重叠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上切牙出现压低,上磨牙垂直向位置无明显变化,下磨牙出现伸长。对照组中上切牙及上下磨牙均伸长。对照组中FH-MP增加和PogH减小,治疗组正好相反;提示对照组治疗后下颌出现顺时针旋转,而治疗组无明显旋转。结论:上颌微种植体支抗对上颌切牙及磨牙垂直向控制有一定的帮助,可以避免下颌骨顺时针旋转,有利于骨性Ⅱ类侧貌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体 Ⅱ类牵引 牙齿位置 下颌骨位置 垂直向控制
下载PDF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低温室颤法与标准胸骨正中切口在再次二尖瓣置换术中的短期疗效比较
9
作者 刘宗涛 刘俊祥 +1 位作者 王怡轩 郭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3-227,共5页
目的探究右胸前外侧小切口(right mini-thoracotomy,RMT)低温室颤法(hypotherm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HVF)及标准胸骨正中切口(standard median sternotomy,SMS)在再次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replacement,re-MVR)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右胸前外侧小切口(right mini-thoracotomy,RMT)低温室颤法(hypotherm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HVF)及标准胸骨正中切口(standard median sternotomy,SMS)在再次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replacement,re-MVR)中的应用及短期疗效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纳入从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RMT-HVF及SMS下re-MVR的患者,共82例,其中RMT-HVF组30例,SMS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病历资料,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总输血量,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院内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结果等。结果相较于SMS组,RMT-HVF组总输血量更低(P<0.05),术后ICU停留时间(P<0.05)、机械通气时间(P<0.05)、脑血管意外发生率(P<0.05)明显降低,两组患者中期随访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低温室颤法行再次二尖瓣置换术安全可行,可结合胸腔镜辅助,相对于胸骨正中切口能够取得完全相同的手术效果,且部分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恢复快,有望成为部分患者再次二尖瓣置换术的常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正中胸骨切开术 再次手术 右胸微创切口 低温室颤法
下载PDF
固定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垂直控制对上颌前突错畸形患者软硬组织和颏部形态变化的影响
10
作者 屈新军 穆磊 张维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20期2959-2965,共7页
目的 探究固定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垂直控制对上颌前突错畸形患者软硬组织和颏部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上颌前突错畸形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 目的 探究固定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垂直控制对上颌前突错畸形患者软硬组织和颏部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上颌前突错畸形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直丝弓矫治器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固定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垂直控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上颌相对于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SNA)、下颌相对于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SNB)、反映上下颌骨对颅部的相互位置关系(ANB)、上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距离(U1-NA)、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齿槽座点的交角(L1-NB)、上下前部牙弓的突度(UL-U1)、下唇突点至下中切牙唇面的距离(LL-L1)、上切牙切缘到下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Overjet)、上前牙覆盖过下前牙唇面的垂直距离(Overbite)、上唇突度,上唇突点至E线的垂直距离(E-upper-lip)、下唇突度,下唇突点至E线的垂直距离(E-lower-lip)、鼻唇角、颏沟倾角、颏软组织厚度、颏部形态、咀嚼功能及垂直向量参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UI-NA、UI-NA、LI-NB、LI-NB、Overjet、Overbite、E-upper-lip、E-lower-lip显著降低,LL-L1、鼻唇角、颏沟倾角及颏软组织厚度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UI-NA、UI-NA、LI-NB、LI-NB、Overjet、Overbite、E-upper-lip、E-lower-lip明显低于对照组,LL-L1、鼻唇角、颏沟倾角及颏软组织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颏高度、颏突度、颏曲度显著升高,根尖点颏厚度、下齿槽座点颏厚度、颏前点厚度、颏凹陷、颏倾斜度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颏高度、颏突度、颏曲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根尖点颏厚度、下齿槽座点颏厚度、颏前点厚度、颏凹陷、颏倾斜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咬合力及咀嚼效率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N-MP、N-Me、N-SGn、UO-PP及U6M-PP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定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垂直控制能改善上颌前突错颌前突错畸形患者软硬组织和颏部形态,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畸形 上颌前突 直丝弓矫治器 微种植支抗 垂直控制 颏部形态
下载PDF
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青少年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陈晨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21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青少年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青少年错颌畸形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与研究组(n=44)。对照组采用传统正畸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型种植体...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青少年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青少年错颌畸形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与研究组(n=44)。对照组采用传统正畸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比较两组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磨牙位移差异、咬合力、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咬合力均高于对照组,磨牙位移差异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儿童青少年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青少年错颌畸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显著提高患儿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体支抗 青少年 口腔正畸 错颌畸形
下载PDF
不同力作用下微种植体长度和直径的双变量优化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鲁颖娟 常少海 +4 位作者 伍虹 余艳崧 叶玉珊 常岚茹 王为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的探讨在不同力作用下,长度和直径同时连续变化情况下微种植体尺寸的优化设计,以期为临床上合理选择微种植体尺寸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建立长度和直径连续变化的微种植体及周围颌骨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长度变化范围为6~12mm... 目的探讨在不同力作用下,长度和直径同时连续变化情况下微种植体尺寸的优化设计,以期为临床上合理选择微种植体尺寸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建立长度和直径连续变化的微种植体及周围颌骨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长度变化范围为6~12mm,直径变化范围为1.2—2.0mm,在微种植体头部的横槽内分别加载水平力(HF)和复合力(CF),观察长度和直径同时变化对周围颌骨等效应力峰值(MaxEQV)及微种植体位移峰值(MaxDM)的影响。结果在两种力的作用下,随着长度和直径的增加,颌骨MaxEQV和微种植体MaxDM均下降,当长度大于9mm时,各评估指标值较小且变化幅度较小。灵敏度分析显示,直径对评估指标的影响较大。在CF作用下,直径对评估指标的影响较HF作用下显著。结论在本研究所设定的参数范围内,微种植体的长度应不超过9mm,运用微种植体对牙齿进行转矩控制时,其直径应超过1.2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微种植体 长度 直径 优化设计
下载PDF
不同愈合期施加载荷对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单丽华 周冠军 +2 位作者 栗兴超 郄会 董福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7-560,共4页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在不同愈合时间施加载荷的生物力学性能和稳定性。方法将64枚微种植体以(12±1)N·cm扭力植入在8只Beagle犬的下颌牙槽骨上,实验组微种植体于植入后即刻及愈合1、3、8周时施加载荷0.98 N,持续10周,对照组不施...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在不同愈合时间施加载荷的生物力学性能和稳定性。方法将64枚微种植体以(12±1)N·cm扭力植入在8只Beagle犬的下颌牙槽骨上,实验组微种植体于植入后即刻及愈合1、3、8周时施加载荷0.98 N,持续10周,对照组不施加载荷,分别于植入后1、3、8、10周取材。测量两组微种植体的最大旋出扭力,以评价微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强度,旋出微种植体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种植体—骨界面的形态。结果实验组即刻载荷及愈合1、3、8周载荷的微种植体平均最大旋出扭力分别为4.10、4.25、2.42、4.42 N·cm,其中愈合3周的旋出扭力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对照组愈合3周的旋出扭力亦明显低于其他组。实验组愈合3周微种植体的表面为编织骨样结构;而其他愈合时间施加载荷后,其表面多为板层骨样结构。结论微种植体植入后3周左右为稳定性危险期,此时施加载荷不利于微种植体的稳定。临床应选择微种植体的功能愈合期,即植入后即刻,或愈合1、8周后进行适度加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体 载荷 骨整合 旋出扭力
下载PDF
即刻加载条件下微型种植体碰触牙周膜对初期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洪宁 刘东旭 +3 位作者 王春玲 吕涛 刘洪 王洪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4-226,236,共4页
目的探讨即刻加载条件下微型种植体碰触牙周膜对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上颌前突患者153名。由Choi定位装置引导,在上颌左右两侧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之间颊侧植入自攻型微型种植体306枚。术后对植入部位行CT扫描。微型种植体... 目的探讨即刻加载条件下微型种植体碰触牙周膜对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上颌前突患者153名。由Choi定位装置引导,在上颌左右两侧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之间颊侧植入自攻型微型种植体306枚。术后对植入部位行CT扫描。微型种植体被分为2组:1)完全不接触牙周膜组(Ⅰ组);2)碰触牙周膜,但未触及牙根组(Ⅱ组)。即刻加载4个月后,采用SPSS9.0统计学软件对成功率进行统计。结果306枚微型种植体中,162枚完全未接触牙周膜;136枚碰触牙周膜,但未触及牙根;另有8枚碰触牙根,被排除在本研究范围之外。2组微型种植体的成功率分别为87.0%和65.4%,且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微型种植体在上颌左右两侧分布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对牙周膜的激惹是导致其初期松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体 牙周膜 初期稳定 即刻加载
下载PDF
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陈岱韵 王旭霞 +2 位作者 张君 步捷 黄艳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0-353,共4页
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压低上前牙的有效性。方法选择6例高角或高角倾向伴前牙Ⅲ°深覆,上颌前部牙槽发育过度,上唇与上前牙关系严重不调的患者,平均年龄24.4±1.4岁,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在两... 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压低上前牙的有效性。方法选择6例高角或高角倾向伴前牙Ⅲ°深覆,上颌前部牙槽发育过度,上唇与上前牙关系严重不调的患者,平均年龄24.4±1.4岁,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在两侧上侧切牙牙根和尖牙牙根间牙槽骨唇侧植入,每侧以50克的牵引力压低上前牙。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包括6-PP距的改变量、上中切牙压低量和转矩改变量。结果6-PP距的变化均值为0.27±0.05mm,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中切牙平均压低6.12±0.16mm,临床牙冠平均缩短0.66±0.05mm。治疗过程中微型种植体无松动和脱落。结论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压低上前牙,操作简单,异物感不明显,上前牙明显压低,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体 支抗 压低上前牙
下载PDF
自攻/助攻支抗微植体骨界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史建陆 魏小平 +2 位作者 林艺翚 张敏 任继业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63-667,共5页
目的:探讨2种不同的植入方式对支抗微植体与骨组织间界面改建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青紫蓝兔为实验对象建立动物实验模型,8周后处死动物截取带微植体的胫骨组织标本分别进行HE染色观察及BMP-2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采用析因分析的方法... 目的:探讨2种不同的植入方式对支抗微植体与骨组织间界面改建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青紫蓝兔为实验对象建立动物实验模型,8周后处死动物截取带微植体的胫骨组织标本分别进行HE染色观察及BMP-2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采用析因分析的方法以BMP-2的平均灰度值以及阳性细胞个数为指标,对BMP-2染色强度进行分析。结果:在HE染色切片上,加载及未加载的自攻钉骨界面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但在经过同样处理的助攻钉周围,较多地观察到炎症、破骨细胞以及骨痂。即刻加载及自攻植入的微植体骨界面均有显著增强的BMP-2平均灰度值和阳性表达的细胞,相对于助攻方式,两者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植入方式和加载与否这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对2指标均无显著性影响,其差别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攻型微植体比助攻型微植体更容易诱导成骨,对组织的损伤也相对较小。即刻加载1.96 N的力不会对微植体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反而更加促进微植体与骨组织间骨整合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植体 支抗 BMP-2 免疫组化
下载PDF
配合上颌前牙微种植体支抗矫治开唇露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馨 赵春洋 +3 位作者 张卫兵 谷妍 张彦 王林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配合上颌前牙微种植体支抗治疗开唇露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8例开唇露齿正畸治疗患者,分为实验组A(前后3枚种植支抗)9例和对照组B(传统Nance托支抗)9例。测量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的相关软硬组织指标,使用SPSS15.0进行统... 目的:探讨配合上颌前牙微种植体支抗治疗开唇露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8例开唇露齿正畸治疗患者,分为实验组A(前后3枚种植支抗)9例和对照组B(传统Nance托支抗)9例。测量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的相关软硬组织指标,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牙齿位置:A组前牙切端内收量及切牙显露程度的减少显著大于B组(P<0.01),切牙根尖(P<0.05)及磨牙前移量(P<0.01)显著小于B组。垂直向A组前牙被明显压低,B组升长,P<0.01;后牙A组保持,B组升高,P<0.05。2)骨组织:A组上齿槽缘点处骨吸收改建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使用前后牙区3枚微种植体支抗,对上前牙内收、压低及控根作用均强于传统强支抗,能有效改善开唇露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唇露齿 微种植体支抗 上颌前牙 头影测量
下载PDF
高植入扭力对微型种植体-骨界面愈合的组织学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单丽华 周冠军 +2 位作者 郄会 栗兴超 董福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0-434,共5页
目的:探讨高植入扭力对种植体-骨界面组织愈合的影响。方法:将36枚微型种植体以(14±1)Ncm及(11±1)Ncm的扭力植入4只Beagle犬的下颌牙槽骨,观察7 d及28 d的组织学、组织形态测量学及扫描电镜变化。结果:14 Ncm组植入后7 d界面... 目的:探讨高植入扭力对种植体-骨界面组织愈合的影响。方法:将36枚微型种植体以(14±1)Ncm及(11±1)Ncm的扭力植入4只Beagle犬的下颌牙槽骨,观察7 d及28 d的组织学、组织形态测量学及扫描电镜变化。结果:14 Ncm组植入后7 d界面密骨质有重度微损伤,28 d骨界面仍有许多碎骨屑。而11 Ncm组7 d骨质轻度微损伤,28 d骨愈合良好。2组种植体-骨结合率(BIC)无显著差异(P>0.05),7 d时,2组种植体-骨密度(B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8 d时,11 Ncm组BD值明显高于14 Ncm组(P<0.05)。结论:适度扭力植入种植体的骨界面损伤小、愈合快,而过高植入扭力可造成骨界面严重微损伤,影响骨组织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体 微损伤 植入扭力 骨整合
下载PDF
微种植体颌骨植入区的CB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文艳 彭嘉琪 +6 位作者 林巍 余新洲 尹璐 侯伟 刘翔 林汤毅 陈文静 《口腔医学》 CAS 2015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利用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侧植入的微种植体周围组织结构。方法收集34例患者的CBCT数据。上颌测量不同植入角度的颧牙槽嵴厚度及种植体与上颌... 目的利用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间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侧植入的微种植体周围组织结构。方法收集34例患者的CBCT数据。上颌测量不同植入角度的颧牙槽嵴厚度及种植体与上颌牙合平面间的距离;下颌测量不同植入高度牙槽骨各部位的最小植入角度以及颊侧骨厚度。结果 1上颌距离牙合平面13~17 mm植入微种植体,植入角度为40°~75°,上颌颧牙槽嵴厚度为(4.7±0.3)^(8.1±0.1)mm。2在下颌不同的植入点中,距离牙合平面11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82°,距离牙合平面16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51°;距离牙合平面11 mm时第二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最小,距离牙合平面16 mm时最大。3不同植入点中,以距离牙合平面16 mm植入时至下颌神经管上缘的平均距离最小,为(9.0±1.6)mm。结纶1为保证上颌颧牙槽嵴骨厚度至少6 mm且不触及上颌窦底壁,理想的植入位置为距离上颌牙合平面13~16 mm,植入角度55°~75°。2在第二磨牙近中根颊侧植入微种植体时,建议植入点与牙合平面距离大于12 mm,植入最小角度依不同植入点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体 CBCT 颧牙槽嵴 上颌窦 下颌神经管
下载PDF
助攻型和自攻型支抗种植体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钟志华 贺国权 周先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2-123,共2页
目的:研究支抗种植体在正畸治疗中的稳定性。方法:选取52例成年双颌前突患者,支抗种植体植入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每个患者分上下左右对称植入自攻型和助攻型种植体各2颗,总共4颗。共计208颗微螺钉支抗种植体,植入2周后加力,常规... 目的:研究支抗种植体在正畸治疗中的稳定性。方法:选取52例成年双颌前突患者,支抗种植体植入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每个患者分上下左右对称植入自攻型和助攻型种植体各2颗,总共4颗。共计208颗微螺钉支抗种植体,植入2周后加力,常规矫治,矫治中松动无法行使加力功能的支抗种植体给予拔除后重新植入新种植体,做好记录。矫治结束后分别统计自攻型和助攻型支抗种植体的脱落数和部位。结果:自攻型脱落5颗,助攻型脱落8颗,发生在上颌10颗,下颌3颗。结论:自攻型和助攻型支抗种植体脱落率无显著性差异,支抗种植体上颌比下颌易于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螺钉种植体 支抗 前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