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nimally invasive method to treat a rare wrist injury with simultaneous fractures of the scaphoid and hook of hamate: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1
作者 Jie Fang Hui Zhu +2 位作者 Rongjian Shi Dawei Zheng Weiya Qi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22年第2期74-78,共5页
Concomitant fractures of the hook of hamate and scaphoid are rare injuries to the wrist. Whenever these fractures cannot be effectively managed, nonunion or osteonecrosis is encountered. Subsequent treatment is thus m... Concomitant fractures of the hook of hamate and scaphoid are rare injuries to the wrist. Whenever these fractures cannot be effectively managed, nonunion or osteonecrosis is encountered. Subsequent treatment is thus much more challenging for a hand surgeon or orthopedist.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internal fixation is an optimal treatment with the potential to minimize injury and reduce fractures. However, the control of iatrogenic injuries, including possible damage to the adjacent vital tissue, is a challenge that needs to be addressed. Herein,we describe the case of a 26-year-old man who presented with fractures to the scaphoid and hook of hamate in his left wrist.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with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fixation of the scaphoid, wrist arthroscopy, and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fixation of the hook of hamate-was performed at our institution. The Mayo score of the wrist, visual analog scale(VAS) for pain, grip strength, pinch strength, and wrist motion in radial/ulnar and flexion/extension deviation were recorded. Primary healing was achieved in both fractures. At the final follow-up, the Mayo score of the wrist was 100(excellent), the VAS score was 0(no pain),and the grip and pinch strength of his injured hand were 90.9% and 83.3%,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alateral hand(grip strength: left, 50 kg;right, 55 kg. Pinch strength: left, 20 kg;right, 24 kg). The radialulnar, flexion-extension, and forearm pronation-supination directions were 30°, 140°, and 90°, respectively.Minimally invasive closed reduction with percutaneous internal fixation is an optimal technique with satisfactory outcomes for simultaneous fractures of the hook of hamate and scaphoid. Provided in this paper are details of the technique and technical suggestions for performing the proced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phoid fracture Hook of hamate fracture Carpal fracture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下载PDF
Min-invasiv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multiple axis fractures: A case report 被引量:3
2
作者 Xuan-Chen Zhu Yi-Jie Liu +5 位作者 Xue-Feng Li Han Yan Ge Zhang Wei-Min Jiang Hou-Yi Sun Hui-Lin Y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7期898-902,共5页
BACKGROUND Fractures of the axis are commonly seen in spinal injuries. Upper cervical fractures are usually managed conservatively. However, the complications due to long-term external immobilization cannot be ignored... BACKGROUND Fractures of the axis are commonly seen in spinal injuries. Upper cervical fractures are usually managed conservatively. However, the complications due to long-term external immobilization cannot be ignored. The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 has the disadvantages of too much blood loss and soft tissue injury. The aim of our paper is to introduce a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reatment for multiple axis fractures.CASE SUMMARY We report a 40-year-old Chinese male who had severe neck pain and difficult neck movement after falling from 3 meters. X-ra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CT) scan revealed an axis injury consisting of an odontoid Type Ⅲ fracture associated with a Hangman fracture categorized as a Levine-Edwards Type Ⅰ fracture. The patient underwent anterior odontoid screw fixation and posterior percutaneous screw fixation using intraoperative O-arm navigation. Neck pain was markedly improved after surgery. X-rays and CT scan reconstructions of 3-mo follow-up showed good stability and fusion. The range of cervical motion was well preserved.CONCLUSION Anterior odontoid screw fixation and posterior direct C2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 with the aid of O-arm navigation and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can be an interesting alternative option for complicated multiple axis fra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s injury ODONTOID fracture HANGMAN fracture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INTRAOPERATIVE O-arm navigation Percutaneous screw fixation Case report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杜龙宇 薛航 +5 位作者 曹发奇 周武 米博斌 刘梦非 胡益强 刘国辉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38-441,共4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骨折,对病人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综述了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疗进展。在诊断方面,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骨折,对病人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综述了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疗进展。在诊断方面,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虽然X线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但MRI具有更高的识别灵敏度,新型MRI技术有望提高OVCFs的诊断准确度。治疗方面,保守治疗和微创手术是常用的方法。除了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等传统微创技术外,基于支架类植入物的椎体成形术和机器人辅助椎体成形术等新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微创治疗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骶髂贯穿螺钉置入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精确性及临床疗效研究
4
作者 王学霖 吴征杰 +3 位作者 曾焰辉 李灿辉 周健生 洪石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6期605-608,共4页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骶髂贯穿螺钉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精准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行机器人辅助置入骶髂贯穿螺钉治疗的骨盆后环骨折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21~73(49.29±...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骶髂贯穿螺钉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精准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行机器人辅助置入骶髂贯穿螺钉治疗的骨盆后环骨折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21~73(49.29±14.48)岁;骨折按照Tile骨盆分型,B型13例,C型11例。根据术后CT扫描结果采用Gras标准评估螺钉置入效果。末次随访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4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13(6.00±3.28)个月。总计置入骶髂贯穿螺钉36枚,S1贯穿螺钉18枚,S2贯穿螺钉18枚;依据Gras标准,优29枚,良7枚。总螺钉调整次数0.00(0.00,0.75)次。末次随访时Matta评分标准,优18例,良5例,中1例;最大位移距离2.55(0.00,5.65) mm。Majeed评分总分(84.37±8.38)分,优15例,良7例,中2例。结论:机器人能够精准、安全地辅助完成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治疗骨盆后环骨折,促使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机器人 骶髂贯穿螺钉 微创治疗
下载PDF
微创技术对骨科创伤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5
作者 许斌 丁涛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对骨科创伤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宜兴市官林医院骨科收治的90例骨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固定术,观察...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对骨科创伤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宜兴市官林医院骨科收治的90例骨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微创切开复位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疼痛程度、骨质量、骨代谢、创伤应激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72h,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骨小梁间隔(Tb.Sp)、骨弹性应力(ES)、骨体积分数(BV/TV)均低于对照组,骨小梁数量(Tb.N)、体积有机质含量(VO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胶原羟基末端肽(CTX)、甲状腺素(PT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技术对骨科创伤患者疗效显著,可促进患者创伤愈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技术 创伤性骨折 临床治疗 预后
下载PDF
冲击波联合自体血活性浓集物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
6
作者 唐洪涛 孙瑞波 +5 位作者 田涛涛 仝昭方 倘艳锋 樊丽霞 林继红 程真真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082-1087,共6页
目的探讨冲击波联合自体血活性浓集物治疗下肢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下肢骨折不愈合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冲击波联合自体血生物活性浓集物治疗,对照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于治疗后2个月、3个月、6个月时采用... 目的探讨冲击波联合自体血活性浓集物治疗下肢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下肢骨折不愈合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冲击波联合自体血生物活性浓集物治疗,对照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于治疗后2个月、3个月、6个月时采用骨痂X线评分评估两组骨折端愈合情况,同时负重状态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肢疼痛反应;于治疗结束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愈合率、负重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2个月时骨痂X线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研究组骨痂X线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个月时,研究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开始负重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冲击波联合自体血活性浓集物骨折端注入对骨折不愈合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促进骨折端愈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自体血活性浓集物 微创治疗 骨折不愈合
下载PDF
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优势
7
作者 刘彬 于斌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67-70,共4页
探讨跟骨钉中钉手术较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优势.回顾性收集自2021年4月—2024年4月间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Ⅲ型4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微创组(采用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微创治疗,23例)和传统组(传统切开复... 探讨跟骨钉中钉手术较传统手术方式治疗跟骨骨折的优势.回顾性收集自2021年4月—2024年4月间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Ⅲ型4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微创组(采用跟骨钉中钉内固定系统微创治疗,23例)和传统组(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3例),记录两组术前待术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1周、1月及1年功能恢复等情况,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于末次随访时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微创组与传统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78min vs 105min)、术中出血量(9.5ml vs 55ml)、Maryland足功能评分系统判定术后1周、术后1月及1年优良率(分别73.91%vs 43.48%,91.3%vs 78.2%,100%vs 91.3%)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钉中钉内固定系统在跟骨骨折较以往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有明显优势,可缩短住院时间,术后功能恢复亦较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钉中钉内固定系统 微创治疗
下载PDF
本体感觉训练在髌骨骨折微创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任丽媛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5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在髌骨骨折微创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收治的90例髌骨骨折微创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在髌骨骨折微创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收治的90例髌骨骨折微创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本体感觉训练指导下的康复训练.比较2组膝关节功能恢复和整体康复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膝关节功能参数OA指数低于对照组,平衡功能Berg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体康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健康调查简表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髌骨骨折微创术患者本体感觉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和平衡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情绪状态和疼痛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微创术 本体感觉训练 膝关节功能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9
作者 游启志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10期117-120,共4页
探究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选取2020年1月—2023年9月贵州省兴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等量随机电脑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n=40)、观察组(n=40)两组,分别实施传统开放椎弓根钉内... 探究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选取2020年1月—2023年9月贵州省兴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等量随机电脑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n=40)、观察组(n=40)两组,分别实施传统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研究发现,临床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时,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应用价值较高,有助于改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伤椎情况,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患者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胸腰椎骨折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2
10
作者 商澜镨 周方 +3 位作者 姬洪全 张志山 刘晓光 田耘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1-716,共6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优劣,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共157例,获得随访78例,其中男...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优劣,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共157例,获得随访7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59例,年龄15~90 岁,平均60.5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53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6例.根据AO分型,A型49例,B型21例,C型8例.行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24例(微创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4例(非微创组).术后行体格检查、X线片检查随访,使用VAS评分评估术后1周、术后6个月以上肩关节疼痛程度,使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ASES评分评估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上患者肩关节功能水平.结果:78例获得随访患者随访时间为6~85个月,平均33.8个月.根据秩和检验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02)、术后住院日(P=0.001)、患者满意度(P=0.029)、术后1周肩关节疼痛VAS评分(P=0.024)、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P=0.012)、术后3个月ASES评分(P=0.001)微创组与非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愈合时间(P=0.446)、术后6个月以上肩关节疼痛VAS评分(P=0.894)、术后6个月以上Constant-Murley评分(P=0.122)、术后6个月以上ASES评分(P=0.351)微创组与非微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内固定松动2例(8.3%),外展受限1例(4.2%),非微创组未愈合1例(1.9%),内固定松动1例(1.9%),外展受限1例(1.9%),均无内固定断裂、肱骨头坏死.结论: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式是影响肩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在患者早期(术后1周)疼痛控制和早期(术后3个月)功能恢复方面较传统手术更有优势,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患者满意度上均优于传统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段及Pilon骨折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文和 曹锡文 +4 位作者 李康华 雷光华 李杨 王福剑 全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86-989,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术治疗胫骨远端及Pilon骨折,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1年3月-2004年7月应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术治疗胫骨远端及Pilon骨折32例。AO分型:43C型21例(A2型12例,A3型9例),43B型7例,43C型4例。...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术治疗胫骨远端及Pilon骨折,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1年3月-2004年7月应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术治疗胫骨远端及Pilon骨折32例。AO分型:43C型21例(A2型12例,A3型9例),43B型7例,43C型4例。术后部分病例辅以其他外固定,术后1、2周肿胀部分消退后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疗效及关节功能结果评定分为优、良、可和差4级。结果本组所有病例伤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4年),骨折无延迟愈合,无畸形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3.2个月。根据Mazur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优16例、良13例、可10例、差3例,优良率90.625%(29/32)。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术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及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PILON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 治疗
下载PDF
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5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刘宇 王静成 +7 位作者 施晓明 王骅 顾加祥 冯新民 颜连启 胡翰生 蔡俊 费文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7月~2009年11月,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螺钉、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5例(合并其他结构损伤予相应处理),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20个月...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7月~2009年11月,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螺钉、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5例(合并其他结构损伤予相应处理),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骨折均在3~5个月内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按术后6个月Rasmussen评分:优27例,良5例,中3例,优良率91.4%。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关节面平整率高、复位固定满意、操作简单易处理关节内合并伤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微创治疗 关节镜
下载PDF
口内入路微创治疗颧骨骨折 被引量:6
13
作者 钟凡 关崧华 +2 位作者 邓书海 赵继刚 郭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2-584,共3页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微创治疗颧骨骨折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对1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经口内径路切开复位及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手术。结果:术后1、3、6月复查,全部患者的开口度正常,咬合关系良好,面部皮肤无瘢痕,无面瘫症状和术后感染。结论:...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微创治疗颧骨骨折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对15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经口内径路切开复位及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手术。结果:术后1、3、6月复查,全部患者的开口度正常,咬合关系良好,面部皮肤无瘢痕,无面瘫症状和术后感染。结论:口内入路治疗颧骨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骨骨折 口内切口 微创治疗
下载PDF
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颧弓骨折4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韩前超 任雯 +2 位作者 邓末宏 向国林 王琳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78-480,共3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在颧弓骨折内固定中的临床效果。方法:46例颧弓骨折患者经术前颌面部CT平扫+三维重建确诊后,全麻下取颧弓骨折凹陷处表面皮肤小切口,骨折复位后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面神经损伤发生。术... 目的:探讨小切口在颧弓骨折内固定中的临床效果。方法:46例颧弓骨折患者经术前颌面部CT平扫+三维重建确诊后,全麻下取颧弓骨折凹陷处表面皮肤小切口,骨折复位后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面神经损伤发生。术后12个月随访,4例术后张口度小于3.5cm的患者经过张口训练后,张口度恢复正常;3例术后6个月仍眶下区麻木的患者明显有好转。结论:颧弓内固定小切口治疗,患者手术创伤小,路径短,能有效恢复颧弓外形及开口功能,符合微创手术原则,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弓骨折 内固定 小切口 治疗
下载PDF
旋入式髓内钉微创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向峥 郭振河 +2 位作者 李敬中 杨家辉 郑晓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98-900,共3页
[目的]评价采用旋入式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方法]自2000年1月-2006年2月62例肱骨干骨折采用旋入式髓内钉微创治疗。男38例,女24例,年龄20-58岁,平均36.9岁。闭合性骨折54例,开放性骨折... [目的]评价采用旋入式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方法]自2000年1月-2006年2月62例肱骨干骨折采用旋入式髓内钉微创治疗。男38例,女24例,年龄20-58岁,平均36.9岁。闭合性骨折54例,开放性骨折8例。62例肱骨干骨折按AO分类,A型4l例,B型15例,C型6例。对62例肱骨干骨折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微创旋入式髓内钉固定,术后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随访14-30个月,平均为24个月。[结果]本组62例伤口或切口全部1期愈合,62例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5周。肩关节功能按Ro.driquez-Merchang标准评分,优36例,良20例,中6例,优良率为90.3%。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无感染、医源性骨折、肢体短缩、断钉、脂肪栓塞综合征及周围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旋入式髓内钉对骨折端的血运影响较小,旋入式髓内钉根据髓腔解剖特点呈髓内中心固定,应力分布更为均匀,具有固定牢靠、手术操作简单、创伤性小、便于早期功能锻炼及有利于骨折愈合的优点。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干骨折 旋入式髓内钉 内固定 微创治疗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同时期保守和微创治疗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9
16
作者 陈小兵 赵洪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4320-4324,共5页
背景我国医改逐步实行分级诊疗,老龄化社会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增多。保守治疗和微创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和时期不同,效果有差异,以此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目的比较微创治疗和保守治疗对OVCF不同... 背景我国医改逐步实行分级诊疗,老龄化社会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增多。保守治疗和微创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和时期不同,效果有差异,以此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目的比较微创治疗和保守治疗对OVCF不同时期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外科住院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且有随访资料的OVCF患者197例,以受伤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的时间为标准,将患者分为0~7 d治疗组(A组,79例)、8~21 d治疗组(B组,60例)、〉21 d治疗组(C组,58例)。再根据住院期间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将各组中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者分为微创亚组,将采用体位复位、支具固定、功能锻炼、药物治疗而没有采用PVP或PKP治疗者分为保守亚组。观察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周、末次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两亚组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比较: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24 h、7 d、末次随访,两亚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3/42),低于保守亚组的37.8%(14/37)(χ2=10.974,P〈0.05)。B组:两亚组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比较: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24 h、7 d、末次随访,两亚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2/30),低于保守亚组的43.3%(13/30)(χ2=10.756,P〈0.05)。C组:两亚组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比较:治疗前后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24 h、7 d、末次随访,两亚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2/28),低于保守亚组的30.0%(9/30)(χ2=4.923,P〈0.05)。结论 OVCF患者在损伤后21 d内进行微创治疗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而超过21 d进行治疗时微创和保守治疗在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方面差异不明显,但微创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 压缩性 微创治疗 保守治疗
下载PDF
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 被引量:21
17
作者 赵训明 廖全明 +3 位作者 王克军 裴洪 陈顺广 刘盖为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2期39-41,46,共4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 II、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采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3例病例资料。其中,Sanders II型15...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 II、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采用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3例病例资料。其中,Sanders II型15例,SandersⅢ型8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4.2岁。记录术后软组织情况,测量跟骨术前、术后及随访X线片的B?hler角、Gissane角、骨折复位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测量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于末次随访时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经过10~13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术后所有跟骨均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乎解剖复位,且均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血肿形成。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4个月。术后B?hler、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根据Maryland评分,优13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1.3%。2例有腓肠神经损伤表现。结论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联合经皮置钉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复位固定可靠的优点,可用于治疗Sanders II、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切口 经皮置钉技术 微创治疗
下载PDF
保守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转子下骨折的放射学及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5
18
作者 蔡攀 陆燕 +1 位作者 杨雷 王志强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7期508-511,共4页
目的:比较小儿股骨转子下骨折保守与微创手术治疗的放射学结果及临床疗效。方法:45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4~15岁,平均11.6岁,分别采用皮或骨牵引加髋"人"字石膏治疗(16例)及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29例)... 目的:比较小儿股骨转子下骨折保守与微创手术治疗的放射学结果及临床疗效。方法:45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4~15岁,平均11.6岁,分别采用皮或骨牵引加髋"人"字石膏治疗(16例)及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29例)。结果:随访26~62个月,平均39.5个月,45例骨折均愈合。早期放射学(治疗后4周)结果Beaty评分:保守组满意6例(37.50%),微创手术组满意26例(89.66%)。晚期放射学(治疗后2年)结果Theologis评分:保守组满意11例(62.50%),微创手术组满意28例(96.55%)。髋关节功能Sanders评分:保守组优12例,良4例;微创手术组优28例,良1例。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能获得更满意骨折对位及对线,可作为治疗小儿转子下骨折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转子下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保守治疗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被引量:13
19
作者 周景和 徐良丰 +1 位作者 邹平 徐华梓 《实用骨科杂志》 2011年第4期298-300,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5例。随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8~65岁,...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5例。随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8~65岁,平均40.4岁。传统后正中入路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21~59岁,平均41.5岁。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通过围手术期疗效观察,发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上差异不大,在伤椎Cobb角的矫正度上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12~2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的骨折椎体均获得愈合,无一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两组间远期疗效无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者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微创性 治疗
下载PDF
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结合后路微创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5 位作者 田永昊 王连雷 阎峻 郑燕平 宫良泰 李建民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结合后路微创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为2010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无附件受累的单节段腰椎结核(均为边缘性结核),并接受一期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微创内固定患者... 目的回顾分析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结合后路微创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为2010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无附件受累的单节段腰椎结核(均为边缘性结核),并接受一期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微创内固定患者共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1~61岁,平均(36.1±17.8)岁。病程2~16个月,平均11(9,12)个月。均为单节段受累,其中L2~3受累者7例,L3~4受累者10例,L4~5受累者6例,L5~S1受累者8例。31例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7(6,8)分。脊髓损伤程度ASIA分级:E级25例,D级6例。合并椎旁脓肿22例,髂窝流注性脓肿9例,伴后凸畸形12例,术前脊柱局部平均后凸Cobb角度21°±6°。术前采用四联抗结核方案化疗至少2周。手术均先俯卧位行后路微创固定,其中经皮微创螺钉18例(经皮组),经Wiltse入路置钉13例(经Wiltse入路组),再取侧卧位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或钛网融合。结果 31例患者手术时间160~240 min,平均(204±54)min,出血量100~300 m L,平均(168±73)m L。1例前路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经换药2周后伤口愈合,余30例刀口一期愈合。无手术相关神经功能、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经皮组和经Wiltse入路组术后3 d伤口VAS疼痛评分分别为(1.3±0.3)分和(2.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总体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降至2(1,3)分,较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合并神经症状者术后均恢复至E级。12例合并后凸畸形者平均Cobb角矫正15°±5°,较术前减小(P<0.05)。所有患者均获有效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6.8±9.3)个月。末次随访时均达到结核愈合标准,无腰椎后凸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脱出、钛网塌陷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后路微创内固定结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治疗单节段腰椎椎体结核可有效清除病灶,通过短节段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融合节段,降低前路手术创伤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清除 前路 后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