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年辽宁灯塔M5.1地震前小震序列震源机制一致性特征
1
作者 戴盈磊 张欣然 +2 位作者 惠杨 李子昊 王承伟 《防灾减灾学报》 2023年第1期6-11,共6页
从辽宁测震台网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10日的观测报告中筛选出36049条Pg震相走时数据,反演了辽宁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采用P波初动方法求解了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23日灯塔M 5.1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M_(L)2.5~4.1地震震源机制... 从辽宁测震台网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10日的观测报告中筛选出36049条Pg震相走时数据,反演了辽宁地区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采用P波初动方法求解了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23日灯塔M 5.1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M_(L)2.5~4.1地震震源机制解,并根据三角形图解分类方法进行了分类。计算了这些小震与灯塔M 5.1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最小空间旋转角,通过分析其变化趋势,发现灯塔M 5.1地震前小震序列存在明显的震源机制一致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塔M5.1地震 最小一维p波速度模型 p波初动 震源机制一致性 应力场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小娜 于湘伟 +1 位作者 章文波 王思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4,181,共9页
基于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6日四川地震台网、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587个地震的5 012个P波到时数据,利用最小一维速度模型方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模型及台站校正值,并将其应用到龙门山地区地震重定... 基于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6日四川地震台网、重庆地震台网记录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587个地震的5 012个P波到时数据,利用最小一维速度模型方法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模型及台站校正值,并将其应用到龙门山地区地震重定位中。结果表明,台站校正值表征出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表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青藏高原的彭灌杂岩体及宝兴杂岩体在近地表表现为高速异常,而四川盆地的第四纪沉积表现为低速异常。重定位后地震震源在北西向的剖面上呈明显的条带状并向北西倾斜,该地震带与宝兴杂岩下方的滑脱带延伸趋势一致。此外,该地震带上方分布着一条反冲地震带,两地震带呈"y"型分布,这可能是宝兴杂岩上方的岩层为调节逆冲过程受阻而产生的反冲运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速度结构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龙门山断裂带 台站校正 地震重定位
下载PDF
福建及台湾海峡西侧地壳一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金震 李山有 +3 位作者 蔡辉腾 李培 李海艳 徐嘉隽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93,共13页
根据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2008-2016年M>1级的地震(共656个),以及福建陆域实施的由18次人工爆破测线构成的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工程实验数据,利用Kissing提出的"最小一维速度结构"的方法联合反演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一维速度模... 根据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2008-2016年M>1级的地震(共656个),以及福建陆域实施的由18次人工爆破测线构成的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工程实验数据,利用Kissing提出的"最小一维速度结构"的方法联合反演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一维速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发现此方法对速度模型的还原能力深部强于浅部,对震源位置还原能力较强。重定位结果表明震中位置未发生较大改变,震中位置主要分布在滨海断裂带,以及长乐-诏安断裂和政和-大埔断裂两条断裂带附近;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25 km范围内,这表明福建地区的中小地震主要集中在上地壳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速度结构 S波速度结构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福建及台湾海峡西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