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me representation of mitochondrial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after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10
1
作者 Zhi-qiang Jia Gang Li +4 位作者 Zhen-yu Zhang Hao-tian Li Ji-quan Wang Zhong-kai Fan Gang Lv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37-143,共7页
Changes in mitochondrial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econdary damage after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We recorded the time representation of mitochondrial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in rats with acu... Changes in mitochondrial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econdary damage after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We recorded the time representation of mitochondrial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in rats with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Results showed that mitochondria had an irregular shape, and increased in size. Mitochondrial cristae were disordered and mitochondrial membrane rupture was visible at 2–24 hours after injury. Fusion protein mitofusin 1 expression gradually increased, peaked at 8 hours after injury, and then decreased to its lowest level at 24 hours. Expression of dynamin-related protein 1, amitochondrial fission protein, showed the opposite kinetics. At 2–24 hours after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malondialdehyde content, cytochrome c levels and caspase-3 expression were increased, but glutathione content, adenosine triphosphate content, Na+-K+-ATPase activity and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were gradually reduced. Furthermore, mitochondrial morphology altered during the acute stage of spinal cord injury. Fusion was important within the first 8 hours, but fission played a key role at 24 hours. Oxidative stress was inhibited,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was diminished, and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and permeability were reduced in the acute stage of injury. In summary, mitochondrial apoptosis is activated when the time of spinal cord injury is prolong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pinal cord injury mitochondria fusion fission oxidative damage bioenergy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cytochrome c caspase-3 apoptosis NSFc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Genetic Variability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 in Honeybees (Apis mellifera L.) from Benin
2
作者 Aude Kelomey Armand Paraiso +4 位作者 Haziz Sina Helene Legout Adolphe Adjanohoun Lionel Gamery Lamine Baba-Mouss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7年第8期557-566,共10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genetic variability in bees Apis mellifera from Benin by using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as a molecular marker in their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and II (COI-COI1) i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genetic variability in bees Apis mellifera from Benin by using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as a molecular marker in their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and II (COI-COI1) intergenic region. A total of 304 bee colonies were sampled in 27 municipalities of the cashew growing area of Benin. These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the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the haplotypes of subspecies present in the sampled population. Eight PCR-RFLP profiles of African lineage A were then identified in the 304 samples of bees investigated. Forty-nine percent (49%) of the samples showed the profile of haplotype A1 (subspecies adansonii of Zambia), 40% of haplotype A4 (subspecies scutellata of South Africa) and 3% of haplotype A 19 (subspecies adansonii of Guinea). Five other haplotypes of the African branch (A) that had been described in a previous study were also identified: new 1 (2%), new 2 (2%), new 3 (1%), new 4 (2%) and new 5 (1%). This study showed that A. rnellifera from Benin belonged only to lineage A with the predominance of haplotypes AI and A4. This study will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herent policies for conservation of local bees in Ben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is mellifera adansonii 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and African lineage Benin.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序列的帘蛤科贝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程汉良 彭永兴 +5 位作者 董志国 易乐飞 孟学平 申欣 周旻纯 陈冬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44-2753,共10页
对21种帘蛤科贝类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均为707 bp(含引物),序列... 对21种帘蛤科贝类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均为707 bp(含引物),序列A+T含量(62.4%—67.8%)明显高于G+C含量。物种间共有变异位点379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334个;此区段共编码235个氨基酸,种间共有氨基酸变异位点100个。以COI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用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作外群,构建了35种帘蛤科贝类(其中14种贝类COI序列从GenBank下载)的系统发生树,结合拓扑结构分析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支持将短文蛤(Meretrix petechinalis)和丽文蛤(M.lusoria)订为文蛤(M.meretrix)的同物异名的观点,建议将丽文蛤和短文蛤订为文蛤的地理亚种;支持将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和D.angulosa订为2个独立种的观点;认为将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和织锦巴非蛤(P.textile)订为2个独立种是合适的。COI基因序列含有丰富的遗传信息,适合作为帘蛤科贝类种群遗传结构和系统发生研究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科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系统发生
下载PDF
斑腿蝗科Catantopidae七种蝗虫线粒体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研究 被引量:51
4
作者 潘程莹 胡婧 +1 位作者 张霞 黄原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10,共8页
以我国常见的斑腿蝗科Catantopidae7种蝗虫为对象测定了COⅠ基因序列,探讨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识别蝗虫物种方面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斑腿蝗科3属7种的DNA分类和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该基因可以探讨蝗虫属、种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问题... 以我国常见的斑腿蝗科Catantopidae7种蝗虫为对象测定了COⅠ基因序列,探讨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识别蝗虫物种方面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斑腿蝗科3属7种的DNA分类和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该基因可以探讨蝗虫属、种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问题,为将线粒体基因组的COⅠ基因作为蝗虫DNA条形码进行分类鉴定手段的可行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斑腿蝗科 cO基因 DNA条形码
下载PDF
嗜群血蜱和长角血蜱ITS-2、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变异与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古小彬 余增莹 +4 位作者 杨光友 孙家刚 魏洪 李开均 王淑贤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6-754,共9页
本研究旨在阐明长角血蜱与嗜群血蜱间的亲缘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核糖体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基因(ITS-2)片段、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片段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 本研究旨在阐明长角血蜱与嗜群血蜱间的亲缘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核糖体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基因(ITS-2)片段、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片段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I基因(COⅡ)片段,并进行测序,进而分析其基因变异与系统发育。结果表明,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的ITS-2、COⅠ和COⅡ基因片段的大小存在差异,长角血蜱3种基因分别为361、479和647bp,嗜群血蜱基因分别为354、474和661bp。长角血蜱与嗜群血蜱间ITS-2、COⅠ和COⅡ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84.2%、89.0%和88.4%。以3种基因构建的NJ进化树中,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均聚类。因此,认为长角血蜱和嗜群血蜱间ITS-2、COI和COII基因间变异较小,它们是血蜱属中亲缘关系较近的2个有效种,支持传统形态学的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角血蜱 嗜群血蜱 ITS-2 cO cOⅡ 序列变异 亲缘关系
下载PDF
南海海区鲻鱼(Mugil cephalus)COⅠ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孙鹏 彭士明 +1 位作者 尹飞 施兆鸿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136,共6页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OⅠ)序列研究了南海海区鲻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通过PCR扩增与序列测定获得了长度为621bp的基因片段。在35个样品中共发现47处碱基变异,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6%、24.1%、2...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OⅠ)序列研究了南海海区鲻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通过PCR扩增与序列测定获得了长度为621bp的基因片段。在35个样品中共发现47处碱基变异,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6%、24.1%、25.0%和19.2%。35条COⅠ序列共定义了25个单倍型,存在47个多态性位点,产生49个突变。其中,简约信息位点有36个,占总位点数的5.8%,同义替换位点7个,占总变异位点的14.9%,没有发现插入或缺失现象。单倍型多样性(Hd)为0.9563,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2795,平均碱基差异(K)为17.36。Tajima’sD中性检验结果为1.29916,但差异不显著(P>0.10)。采用邻接法(NJ)和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构建分子系统树,所有的25个单倍型被分成两个分支。结果表明,南海海区鲻鱼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结果可以为合理开发和利用鲻鱼野生资源,以及建立和保护鲻鱼种质资源提供必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鲻鱼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 I)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黄鲷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凤英 夏连军 +2 位作者 马凌波 施兆鸿 马春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3-89,共7页
对采自中国东海外海和日本海的黄鲷Taius tumifrons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进行了研究。利用通用引物对该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去掉两端引物及部分序列共得到590bp的碱基片断,其中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30.4%、24.3%、25... 对采自中国东海外海和日本海的黄鲷Taius tumifrons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基因进行了研究。利用通用引物对该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去掉两端引物及部分序列共得到590bp的碱基片断,其中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30.4%、24.3%、25.0%和20.3%,A+T(54.7%)高于G+C(45.3%)含量。在获得的9个序列中共发现有156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42处简约信息位点,没有发现碱基的插入和缺失,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实验结果显示,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223 6之间,c3和j3与其它个体相比遗传差异明显。2群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89 7,而东海和日本海群体内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86 9和0.113 3,说明黄鲷个体间遗传差异较大,但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鲷Taius tumifrons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cO)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栎黄掌舟蛾线粒体DNA COⅠ基因的碱基组成及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杨瑞生 姜义仁 +2 位作者 石生林 刘彦群 秦利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3-441,共9页
栎黄掌舟蛾(Phalera assimilis)是危害柞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克隆了栎黄掌舟蛾不同个体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 COⅠ)基因5'端709 bp片段序列(GenBank登录号:KC573812~KC573814),通过与其它鳞翅目昆虫的同源序列比对... 栎黄掌舟蛾(Phalera assimilis)是危害柞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克隆了栎黄掌舟蛾不同个体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 COⅠ)基因5'端709 bp片段序列(GenBank登录号:KC573812~KC573814),通过与其它鳞翅目昆虫的同源序列比对,分析栎黄掌舟蛾mtDNA COⅠ基因序列片段的碱基组成及系统进化特点,从分子水平准确鉴定该柞树害虫。栎黄掌舟蛾及其比对昆虫的mtDNA COⅠ基因片段序列中,T、C、A、G 4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9.8%、14.8%、30.9%、14.5%,密码子第3位点的A+T含量最高达94.2%,显著高于第1位点(59.9%)和第2位点(58.3%),碱基使用显著倾向于T(AT平均偏倚度为-0.125 9);在709 bp的序列片段中,16.36%为简约信息位点,4.51%为单突变位点,碱基转换略高于颠换,R值为1.2;不同昆虫mtDNA COⅠ基因序列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54 1。克隆的栎黄掌舟蛾mtDNA COⅠ基因序列片段的T、C、A、G 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38.7%、15.2%、31.3%、14.8%;所有样本的mtDNA COⅠ基因序列碱基替换数均与遗传距离呈显著线性关系。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栎黄掌舟蛾等掌舟蛾属(Phalera)昆虫与Datana属、Antheua属昆虫的亲缘关系最近,形成进化群Ⅰ,其它属种昆虫聚集形成进化群Ⅱ。研究结果表明,mtDNA COⅠ基因序列片段能作为DNA条形码将栎黄掌舟蛾与其它鳞翅目昆虫区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树害虫 栎黄掌舟蛾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碱基组成 分子进化
下载PDF
洛阳地区9种嗜尸性丽蝇28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赵琳琳 翟仙敦 +3 位作者 郑哲 吕宙 李永林 莫耀南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评价9种嗜尸性丽蝇的细胞核28S核糖体核糖核酸(ribosomalribonucleic acid,rRNA)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序列在常见嗜尸性丽蝇种属鉴定中应用的可行性,为推断死亡时间提供技术支... 目的评价9种嗜尸性丽蝇的细胞核28S核糖体核糖核酸(ribosomalribonucleic acid,rRNA)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序列在常见嗜尸性丽蝇种属鉴定中应用的可行性,为推断死亡时间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收集洛阳地区常见嗜尸性丽蝇标本23只,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腿部DNA,扩增并测序细胞核28S rRNA和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通过BLAST搜索进行序列比对,并分析所得序列的碱基组成,建立种内及种间进化分歧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形态学鉴定23只嗜尸性丽蝇归属于5属9种。获得28S rRNA中715bp和COⅠ基因中637bp的序列,在线BLAST比对结果显示相似度达99%以上,系统发育树显示9种蝇类可以较好聚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28S rRNA基因序列的种内差异为0,种间差异为0.001~0.033;COⅠ基因序列的种内差异为0~0.008,种间差异为0.006~0.101。结论联合28S rRNA和COⅠ靶基因序列片段可以有效区分本研究中的9种嗜尸性丽蝇,但对于近缘种的判定需要更多遗传标记的开发和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法医遗传学 法医昆虫学 嗜尸性蝇类 丽蝇科 28S核糖体核糖核酸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死亡时间 洛阳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XⅠ基因变异探讨国内外猪种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秀敏 杨永江 +2 位作者 毕英杰 任卫合 张丽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71-1280,共10页
基于mtDNA COXⅠ基因,探讨了6个猪种687个样本(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藏猪、甘肃黑猪和八眉猪)的遗传多样性和各猪种间的亲缘关系。对各猪种样本mtDNACOXⅠ基因构建混合池,并利用直接测序技术获得6个猪种COXⅠ基因的序列,采用MEGA 6.... 基于mtDNA COXⅠ基因,探讨了6个猪种687个样本(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藏猪、甘肃黑猪和八眉猪)的遗传多样性和各猪种间的亲缘关系。对各猪种样本mtDNACOXⅠ基因构建混合池,并利用直接测序技术获得6个猪种COXⅠ基因的序列,采用MEGA 6.0分析软件基于Kimurk双参数模型应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6个猪种mtDNA COXⅠ基因序列共存在21个突变位点,其中8个突变为各群体特有。长白猪与杜洛克猪的多态性较丰富,含有13个相同位点的突变,核苷酸的转换数(si)和颠换数(sv)的比值(R)分别为12和15,序列替换远未达到饱和。而藏猪、黑猪和八眉猪的多态性较贫乏。系统进化树和遗传距离分析显示,6个猪种及野猪先聚为一支而后与同属为偶蹄目的牛、羊聚为一支,3个地方猪种间遗传距离较近。外来猪种引入中国后主要是用作父本以提高生产速度和瘦肉率等,对本地猪种未有母系贡献,线粒体COXⅠ基因可有效区别6个猪种的亲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地方猪品种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系统地理学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COⅠ基因鉴别畜禽肉中鸡源性成分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修君 樊艳凤 +6 位作者 葛庆联 贾晓旭 张静 刘茵茵 张小燕 王珏 高玉时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4-48,共5页
为建立畜禽肉中鸡源性成分的快速检测方法,以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为靶点,比较羊、牛、猪、兔、鸽、鹌鹑、鸡、鸭、鹅9种动物COⅠ基因的差异位点,设计筛选鸡特异性引物,进行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 为建立畜禽肉中鸡源性成分的快速检测方法,以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为靶点,比较羊、牛、猪、兔、鸽、鹌鹑、鸡、鸭、鹅9种动物COⅠ基因的差异位点,设计筛选鸡特异性引物,进行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引物仅对鸡肉DNA模板有扩增条带和典型扩增曲线,且循环阈(cycle threshold,Ct)值为21.78,对其他动物DNA模板无扩增。方法特异性较强,灵敏度较高,达pg级,可以用于畜禽肉与肉制品中鸡源性成分的快速、有效、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源性成分 线粒体DNA cO基因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三个地方猪种线粒体COXⅠ基因SNPs筛选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秀敏 杨永江 +2 位作者 毕英杰 任卫合 张丽 《现代畜牧兽医》 2017年第7期10-15,共6页
本研究对西北地区三个地方猪种471个样本(藏猪、甘肃黑猪和八眉猪)mt DNA COXⅠ基因构建混合池,利用直接测序技术获得3个猪种COXI基因的序列,进行SNPs筛选及序列分析,并采用MEGA 6.0分析软件基于Kimurk双参数模型应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 本研究对西北地区三个地方猪种471个样本(藏猪、甘肃黑猪和八眉猪)mt DNA COXⅠ基因构建混合池,利用直接测序技术获得3个猪种COXI基因的序列,进行SNPs筛选及序列分析,并采用MEGA 6.0分析软件基于Kimurk双参数模型应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3个猪种mt DNA COXI基因序列仅存在5个突变位点,且无相同突变位点,多态性较贫乏。系统进化树和遗传距离分析显示,八眉猪、藏猪、黑猪及野猪聚为一支,再与杜洛克、欧洲伯克希尔猪及大白猪聚为一支,而后与同属为偶蹄目的牛、绵羊聚为一支。西北猪种应有共同的母系祖先,品种内母系遗传多样性较贫乏,外来猪种引入我国后主要是用作父本以提高生产速度和瘦肉率等,对本地猪种未有母系贡献。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地方猪品种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 亚基 遗传多态性
下载PDF
三个国外猪种线粒体COXⅠ基因SNPs筛选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秀敏 杨永江 +2 位作者 任卫合 毕英杰 张丽 《现代畜牧兽医》 2017年第8期23-28,共6页
本研究对三个国外猪种216个样本(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mt DNA COXⅠ基因构建混合池,利用直接测序技术获得3个猪种COXⅠ基因的序列,进行SNPs筛选及序列分析,并采用MEGA 6.0分析软件基于Kimurk双参数模型应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 本研究对三个国外猪种216个样本(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mt DNA COXⅠ基因构建混合池,利用直接测序技术获得3个猪种COXⅠ基因的序列,进行SNPs筛选及序列分析,并采用MEGA 6.0分析软件基于Kimurk双参数模型应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3个猪种mt DNA COXⅠ基因序列共存在16个突变位点,且有3个突变位点为3个猪种共有。长白猪与杜洛克猪的多态性较丰富,含有13个相同位点的突变,核苷酸的转换数(si)和颠换数(sv)的比值(R)分别为12和15,序列替换远未达到饱和。系统进化树和遗传距离分析显示长白猪及杜洛克亲缘关系较近,先聚为一支,再与大白猪、及野猪聚为一支。大白猪与中国东北地区野猪聚为一支,这可能与大白猪在培育过程中亲本遗传背景较复杂有关。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了解大白猪的育成史及合理利用国外猪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遗传多态性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群桑天牛的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变异与遗传分化
14
作者 张爽 苏筱雨 +1 位作者 黄大庄 马向超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4-238,共5页
采用PCR技术扩增6个地理种群桑天牛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基于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变异探讨不同地理分布桑天牛种群间的遗传距离、系统发育以及遗传分化程度。对6个地理种群的33个桑天牛样本的mt DNA COⅠ... 采用PCR技术扩增6个地理种群桑天牛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基于mt DNA COⅠ基因序列变异探讨不同地理分布桑天牛种群间的遗传距离、系统发育以及遗传分化程度。对6个地理种群的33个桑天牛样本的mt DNA COⅠ基因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表明共有19个位点发生变异,占序列总长的4.0%,其中来自河南省济源的桑天牛有12个变异位点,来自浙江省的桑天牛有9个变异位点,来自河北省4个地区的桑天牛的变异位点较少;河北省的4个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较小,在0.001 3-0.002 6之间,河北、河南、浙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其中河南种群与河北种群的遗传距离又远远大于浙江种群与河北种群的遗传距离,后2大地理种群分布区域的海拔更接近。利用MEGA4.1软件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显示,6个地理种群形成河北、河南和浙江3大地理分布格局;从遗传分化程度上来看,桑天牛种群的3大地理分布格局不存在共享的单元型,遗传分化系数(FST)在0.804 1-0.892 2范围内,遗传分化程度较高。综合分析认为,不同地理种群桑天牛存在分化的原因除地理分布外,更重要的是生态条件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天牛 地理种群 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 序列变异 遗传分化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序列的细胞种属鉴别及细胞交叉污染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革 王云瑾 +2 位作者 王名强 陈汉泉 马超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9年第4期44-47,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便、敏感和特异的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序列的细胞基质检测方法,用于细胞种属鉴别和不同种属间的细胞交叉污染分析。方法①提取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狗肾细胞...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简便、敏感和特异的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序列的细胞基质检测方法,用于细胞种属鉴别和不同种属间的细胞交叉污染分析。方法①提取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狗肾细胞(MDCK细胞)和牛肾细胞(MDBK细胞)基因组DNA,以PCR扩增相应细胞的线粒体CoI基因保守区的基因条码序列,将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基因片段的大小,并与文献报道的来源于ATCC相应细胞系线粒体CoI基因保守区的基因条码序列片段大小进行对比,以确定细胞的种属类别;②用Vero细胞、MDCK细胞和MDBK细胞的线粒体CoI基因保守区的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分别与相应细胞和其他不同种属的细胞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用不同浓度的细胞基因组DNA与相应细胞的线粒体CoI基因保守区的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方法的灵敏度;③以不同种属细胞的线粒体CoI基因保守区的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分别与多种细胞混合液提取的细胞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检测细胞间的交叉污染。结果 Vero细胞、MDCK细胞及MDBK细胞线粒体CoI基因保守序列中的基因条码序列片段大小,与来源于ATCC相应细胞系线粒体CoI基因保守序列中的基因条码序列片段大小相符。该方法具备较好的特异性,检测灵敏度为1.0 ng/μL,不同种属间细胞的交叉污染可被检出。结论该方法可有效地判断细胞的种属来源,亦可用于不同种属间细胞交叉污染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 基因条码 细胞基质 种属鉴别 交叉污染
下载PDF
基于COI基因的赣北地区小泡巨鼠的鉴定
16
作者 陈飞 胡海军 +3 位作者 刘占斌 陶卉英 钱科 郑卫青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3年第6期495-498,共4页
目的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I)基因为目的基因,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未知鼠样本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夹夜法对九江市武宁县宋溪镇某村的鼠密度进行调查,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后,以捕获的1只无法明确鉴定的大型鼠样本为对象,提取基因组DN... 目的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I)基因为目的基因,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未知鼠样本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夹夜法对九江市武宁县宋溪镇某村的鼠密度进行调查,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后,以捕获的1只无法明确鉴定的大型鼠样本为对象,提取基因组DNA并采用COI基因通用引物BatL5310和R6036R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将测序结果在NCBI网站进行BLAST比对,采用MEGA7软件选择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共捕获小型兽类7只,密度为3.38%,经形态学鉴定有褐家鼠2只,黑线姬鼠2只,臭鼩鼱2只,形态学初步鉴定为青毛巨鼠或小泡巨鼠的未知鼠1只,提取的未知鼠样本DNA通过PCR成功扩增出COI基因目的条带,与NCBI基因库中小泡巨鼠(KP995219)序列同源性高达100%,系统发育树显示该鼠样本与小泡巨鼠(KP995219、KP995203)处于同一分支,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16,而青毛巨鼠(NC_036730)单独处于另一分支,遗传距离较远.结论赣北地区首次报道小泡巨鼠,采用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可快速、准确的进行鼠种鉴定,有助于弥补非常见鼠形态学鉴定困难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泡巨鼠 DNA条形码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基因 系统发育
下载PDF
6种帘蛤科贝类及4个地理种群文蛤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被引量:34
17
作者 程汉良 夏德全 +4 位作者 吴婷婷 孟学平 吉红九 董志国 陈淑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9-116,共8页
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1758)、青蛤(Cyclina sinensis G.,1791)、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 L.,1758)、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 L.,1874)、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 R.,1850)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 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1758)、青蛤(Cyclina sinensis G.,1791)、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 L.,1758)、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 L.,1874)、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 R.,1850)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1850)6种帘蛤科贝类和4个地理种群文蛤(大连、连云港、湛江、防城港)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均为709 bp,序列A+T含量(62.2%-67.6%)明显高于GC含量.物种间共有变异位点311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202个;文蛤4个地理种群间共有变异位点46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2个.此区段共编码235个氨基酸,种间共有氨基酸变异位点85个;文蛤种群间只有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以COⅠ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用大竹蛏(Solen grandis)作外群,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生树,其拓扑结构显示4个地理种群文蛤首先聚为1个单元,然后与青蛤聚在一起,最后所有帘蛤科物种聚为一枝,与外群相区别,其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基本一致,说明COⅠ基因适合作为该科贝类种群遗传结构和系统发生研究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科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系统发生学 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两种鲷属鱼类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 被引量:29
18
作者 张凤英 马凌波 +2 位作者 施兆鸿 夏连军 马春艳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3-408,共6页
利用通用引物成功扩增了黄鳍鲷和黑鲷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测定,得到581bp的基因片段,碱基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25.8%、32.6%、18.0%和23.6%,序列中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与其... 利用通用引物成功扩增了黄鳍鲷和黑鲷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I)基因序列。通过序列测定,得到581bp的基因片段,碱基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25.8%、32.6%、18.0%和23.6%,序列中的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的C01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序列分析发现黄鳍鲷和黑鲷两序列共存在14处碱基变异,其中在第19~139bp之间检测到13个变异位点,是变异频率较高的区段,可以考虑作为鲷属或者种群鉴别的分子标记。与黄鲷、真鲷、三长棘真鲷等鱼类比较,无插入和缺失位点,转换明显高于颠换。序列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真鲷与黄鳍鲷的序列差异在这5种鱼类中最大,达到了18.2%,黄鳍鲷和黑鲷的筹异最小(2.4%)。两个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中.序列臀录号为DQ185608和DQ1856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鲷属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基于cox1基因对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细粒棘球绦虫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凝 古小彬 +1 位作者 汪涛 杨光友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3-460,共8页
通过对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多态性分析,了解该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变异情况,为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治提供基础材料。基于线粒体cox1基因全序列(1 609bp)分析中国青藏高原地区47个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的序列变异情况,并结... 通过对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多态性分析,了解该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的遗传变异情况,为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治提供基础材料。基于线粒体cox1基因全序列(1 609bp)分析中国青藏高原地区47个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的序列变异情况,并结合NCBI数据库中已公布的中国青藏高原和中东地区所有细粒棘球绦虫cox1基因全长序列,对比分析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态性特征。结果显示,47个样品均被确定为G1基因型,分为10个单倍型(C1~C10),其中优势单倍型C1与中东优势单倍型相同,且该单倍型呈世界性分布。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细粒棘球绦虫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与核苷酸多样性(π)较低,明显低于中东种群,两个地区Tajima’s D和Fu’s Fs检验值均为负值,遗传结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可能是由一个起源于中东的有效种群进入该地区后,经历了近期群体扩张或遗传瓶颈,在高原地区天然的地理隔离作用下,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绦虫 线粒体cox1基因 青藏高原 中东 遗传多态性
下载PDF
小鼠隐藏管状线虫线粒体cox1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鑫 陈晓梅 +4 位作者 范文颖 邓均有 宋慧群 朱兴全 林瑞庆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7-59,共3页
对从试验小鼠体内分离的蛲虫样品PMZ1-5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x1)的部分基因(pcox1)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并与网上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研究其线粒体pcox1基因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获得pcox1有效序列373 ... 对从试验小鼠体内分离的蛲虫样品PMZ1-5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x1)的部分基因(pcox1)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并与网上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研究其线粒体pcox1基因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获得pcox1有效序列373 bp,经序列比对分析,发现5个蛲虫样品之间的变异很小,只有1个碱基的差异,序列相似性为99.73%~100%,BLAST分析结果表明为隐藏管状线虫,与同属的Syphacia montana序列差异性为5.24%~5.68%。结果表明,隐藏管状线虫的pcox1序列种内变异很小,种间差异明显,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蛲虫的群体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蛲虫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cox1) Pc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