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urce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 of Jurassic biodegraded oil in the Eastern Junggar Basin,NW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Mao-Guo Hou Ming Zha +4 位作者 Xiu-Jian Ding He Yin Bao-Li Bian Hai-Lei Liu Zhong-Fa Ji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033-1046,共14页
Biodegradation usually obscures or even radically alters the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of oil biomarkers.The mixing of oil from multiple sources makes each source difficult to trace.Identifying the source of biodegrade... Biodegradation usually obscures or even radically alters the original characteristics of oil biomarkers.The mixing of oil from multiple sources makes each source difficult to trace.Identifying the source of biodegraded oil from multiple sources has always been a hard nut to crack.Rising to this challenge,in this study-we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biodegradation impacts,oil-source correlation,and oil charging history to trace the source and reveal the mixing process of biodegraded oil in the Toutunhe Formation(J_(2)t)in the eastern Junggar Basin,NW China.The oil of this area was biodegraded to different extent,consequently,many commonly used biomarker parameters(e.g.Pr/Ph,Pr/n C_(17))became less powerful for oil-source correlation.To address this problem,the resistance of many biomarkers to biodegradation was analyzed,and those of high bio resistance were selected to generate a more reliable oil-source correlation.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biodegraded oil was a mixture of oil sourced from Lucaogou Formation(P_(2)l)and Xiaoquangou Formation(T_(2-3)xq).Core sample observation,microscopic fluorescent analysis and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were combined to analyze comprehensively oil charging history.The analysis of accumulation process exhibited that the existing oil in J_(2)t was a mixture originated from the P_(2)l and T_(2-3)xq source rocks in two separate charging stages when it underwent a complicated process of charging,biodegradation,recharging and mix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degraded oil mixed oil Oil-source correlation Oil accumulation process Junggar Basin
下载PDF
Micro-mixing in chemical reactors:A perspective 被引量:3
2
作者 Zaisha Mao Chao Y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381-390,共10页
Micro-mixing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which works simultaneously with macro-mixing in chemical reactors in process industries, for achieving the best selectivity with respect to desired products. In about a half cen... Micro-mixing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which works simultaneously with macro-mixing in chemical reactors in process industries, for achieving the best selectivity with respect to desired products. In about a half century, a huge amount of data and knowledge has been accumulated from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micromixing. Nevertheless, those results are mostly composites of simplified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models, and the true nature of interactions of flow inhomogeneity and micro-mixing with chemical reaction has not been fully unveile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micro-mixing study in chemical reactors to date. A few important topics related to the nature,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icro-mixing are addressed.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hopefully to motivate more chemical engineers to devote their efforts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icro-mixing in chemical re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ing simplified desired selectivity devote turbulence addressed accumulated reactant dispersed
下载PDF
Effect of Spraying Liquid Mineral Mixed Fertilizers on the Mineral Elements of Potted Poa crymophila cv. Qinghai
3
作者 Tiancai LI Guangmin CAO +2 位作者 Li LIN Xiaowei GUO Yikang LI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8年第5期191-193,200,共4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explain the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 of mineral elements in alpine grassland plants and the effect of supplementary supply on the nutrient changes of mineral elements. [Method] Potted Poa ...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explain the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 of mineral elements in alpine grassland plants and the effect of supplementary supply on the nutrient changes of mineral elements. [Method] Potted Poa crymophila cv. Qinghai plants were regularly applied with liquid mineral mixed fertilizers, an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analysis and detection. [Result] After the regular spraying of liquid mineral mixed fertilizers, the mineral elements in potted P. crymophila and its soil reduced ( P 〈0.05), but the accumulation of corresponding mineral elements of P. crymophila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increased due to the "Starvation Effect", which was one of the endogenetic forces driving the increase in the accumulation of mineral elements. [Conclusion] This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accumulation of mineral elements in degraded grassland plants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as well as testi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Starvation Effect of mineral elements. In addition, it also provides scientific base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restoration and remediation of degraded grassla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livestock husband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ted Poa crymophila cv. Qinghai Mineral element accumulation Liquid mixed fertilizers
下载PDF
Group classification of mixed oils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Northwest China and their migration
4
作者 WANG Xulong SHI Xinpu +4 位作者 CAO Jian LAN Wenfang TAO Guoliang HU Wenxuan YAO Supi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10年第4期375-382,共8页
The produced oils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 are commonly mixed in origin.In this paper,in order to reveal this complexity and thereby provide valuable clues to the study of oil source and formation mechanism,genetic gr... The produced oils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 are commonly mixed in origin.In this paper,in order to reveal this complexity and thereby provide valuable clues to the study of oil source and formation mechanism,genetic groups of the mixed oils were classified and their migration/accumulation was investigated.Based on the artificial oil mixing experiments,some representative biomarkers of the mixed oils showed varying tendencies according to mixing ratios of the oils.Hence,these biomarkers are useful for determining the origin of the mixed oils.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oils in the area were divided into four basic groups,i.e.,the Lower Permian Fengcheng oil,the Middle Permian Lower Wuerhe oil,the Jurassic source derived oil,and the mixed oil(including the Lower and Middle Permian mixed oil and the Permian and Jurassic mixed oil).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were discus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混合油 分类 移民 生物标志物 中国 西北 形成机理
下载PDF
砾石作用下松散红壤堆积体坡面产流产沙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芮茂刚 周彦辰 +2 位作者 陶余铨 谢淑彦 薛杨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7,88,共9页
为了探究松散红壤工程堆积体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径流产沙特性,基于野外调查统计结果构建堆积体试验槽模型,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强度下纯土和20%砾石含量堆积体的径流产沙的差异。结果表明:(1)砾石作用延缓堆积体坡面径流发生... 为了探究松散红壤工程堆积体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径流产沙特性,基于野外调查统计结果构建堆积体试验槽模型,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强度下纯土和20%砾石含量堆积体的径流产沙的差异。结果表明:(1)砾石作用延缓堆积体坡面径流发生时间的平均滞后效益为299.56%;2种堆积体径流率随产流历时呈递增变化,随降雨强度增大,平均径流率递增34.48%~244.83%,土石混合堆积体平均径流率相较于纯土减少6.54%~45.83%,平均流速减少13.76%~30.54%。(2)降雨强度≤1.5 mm/min时堆积体侵蚀速率随产流历时总体缓慢递增或趋于稳定,土石混合堆积体平均侵蚀速率比纯土减少80.39%~84.95%;但在强降雨条件下(2.0 mm/min)纯土堆积体侵蚀速率呈快速增大后递减变化,土石混合堆积体侵蚀速率波动递增,且土石混合堆积体平均侵蚀速率比纯土增大20.04%。(3)降雨强度和砾石均会改变堆积体坡面径流产沙和流速,差异显著(P<0.05)且呈“水大沙多”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堆积体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提供指导,为建立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堆积体 模拟降雨 产流产沙 流速 土石混合
下载PDF
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评价
6
作者 高儒学 戴全厚 +2 位作者 伍小涛 魏志龙 雷德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2,63,共9页
[目的]对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进行评价,以期为喀斯特区工程堆积体生态修复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喀斯特区不同恢复年限(3,5,7 a)及不同植被类型(草地及草灌混交)的公路线性土石工... [目的]对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进行评价,以期为喀斯特区工程堆积体生态修复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喀斯特区不同恢复年限(3,5,7 a)及不同植被类型(草地及草灌混交)的公路线性土石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石砾含量、土壤物理参数、土壤化学指标、水力学参数及植物群落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特征与各生态影响因子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1)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植被恢复过程是一个不断对资源和空间重新分配的过程,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坡面植被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群落的优势种越来越明显。(2)土壤有机质、自然含水率和饱和导水率是影响土石工程堆积坡面植被恢复初期的主要因子,而植被恢复又有助于改善其坡面土壤结构状况及养分含量,其坡面植被恢复的前期重点是如何改善坡面土壤水力学特性。(3)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先锋植被群落构建阶段的植被恢复模式可采取草灌混交,后逐步考虑增加乔木,同时适当搭配一定的深根植物。[结论]改善坡面土壤水力学特性有助于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初期植被恢复,可采取先草灌混交、后逐步搭配深根乔木的植被恢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 土石工程堆积体 植被恢复效应 生态修复
下载PDF
不同水源灌溉对玉米田Pb、Ni、Cr迁移积累的影响
7
作者 耿国强 樊雅琼 +4 位作者 申丽霞 李国元 胡婧娟 王丹 阮文刚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8-76,共9页
再生水资源化是缓解区域水资源紧张和发展农业用水的良好解决方案。试验以河水(R0)、混合水(河水∶再生水=1∶1,R1)、再生水(R2)和井水(CK)为不同处理的灌溉水源,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水源灌溉对不同层次土壤(0~200 cm)和玉米... 再生水资源化是缓解区域水资源紧张和发展农业用水的良好解决方案。试验以河水(R0)、混合水(河水∶再生水=1∶1,R1)、再生水(R2)和井水(CK)为不同处理的灌溉水源,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水源灌溉对不同层次土壤(0~200 cm)和玉米植株各器官中Pb、Ni、Cr的迁移和累积规律以及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定额相同时,短时间内(>32 d)再生水灌溉导致了Pb向土壤深层(>70 cm)的迁移和Ni、Cr在土体0~200 cm范围内的累积,其中,Pb含量减少了9.8%~38.7%,Ni、Cr含量分别升高了2.5%~21.2%和5.5%~166.8%。但是,试验结束时各处理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苗期。对于植物体,灌水前后,CK处理植株体内重金属相对累积量均高于R0、R1、R2处理,Pb分别高23.2%、3.5%和24.4%,Ni分别高12.7%、0.1%和1.1%,Cr分别高19.7%、1.6%和6.5%,玉米成熟期各处理籽粒中重金属含量无显著差异,但植株体内重金属总量均表现为R0>R2>CK、R1>CK。与井水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玉米株高、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R0、R1、R2处理与CK相比,2022年分别增产1197.9 kg/hm^(2)、1296.6 kg/hm^(2)和447.4 kg/hm^(2),2023年分别增产472.1 kg/hm^(2)、638.4kg/hm^(2)和243.9 kg/hm^(2)。因此,混合水灌溉增产效应最大,但与井水灌溉相比,混合水也较易导致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富集,而采用再生水灌溉时,土壤中重金属的残留风险较大,探讨两者合理的掺灌比例尤为重要。研究为不同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提供了参考,对于非常规水灌溉利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河水 混合水 植物中富集 重金属迁移积累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充填过程及油气地质意义
8
作者 周刚 杨岱林 +5 位作者 孙奕婷 严威 张亚 文华国 和源 刘四兵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4,共10页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分析、测录井及地震剖面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充填过程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寒武系沧一段的沉积构造格局整体表现为“一隆、四洼、两高带”,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分析、测录井及地震剖面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充填过程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寒武系沧一段的沉积构造格局整体表现为“一隆、四洼、两高带”,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沧二段地层厚度差异性较小,区域地貌趋于均一,岩性以碎屑岩为主。(2)研究区寒武系沧一段沉积时期,平面上具有东西分异的沉积特征,主要受德阳—安岳古裂陷槽隔挡作用影响。裂陷槽西侧靠近物源区,主要发育混积潮坪沉积,裂陷槽东侧则广泛发育清水碳酸盐岩沉积;沧二段沉积时期,因裂陷槽隔挡作用减弱,全盆陆源碎屑沉积大幅增加,整体上以碎屑岩浅水陆棚沉积为主。(3)研究区寒武系沧一段优质白云岩储层以残余鲕粒云岩、砂屑云岩和粉晶云岩为主,宏观上颗粒滩的分布主要受到水下低隆和台洼边缘相对高部位控制,微观上储集空间主要受白云石化作用及溶蚀改造作用控制,发育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晶间孔等孔隙类型,紧邻下伏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具有近源充注成藏的天然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白云岩 古裂陷槽 混积潮坪 浅水陆棚 水下低隆 台洼边缘 近源成藏 沧浪铺组 寒武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新钢4号、5号机烧结矿产质量提升实践
9
作者 肖光华 贺勤 聂绍昌 《山西冶金》 CAS 2024年第2期129-130,133,共3页
新钢烧结矿占入炉含铁原料的75%~85%,烧结矿质量的稳定对高炉顺行至关重要。基于新钢提出的打造千万吨钢企的目标,要求高炉产量大幅上升,而为满足高炉用料,烧结矿产量也要相应提高。通过优化配矿结构、改进设备设施、提高混合料温、解... 新钢烧结矿占入炉含铁原料的75%~85%,烧结矿质量的稳定对高炉顺行至关重要。基于新钢提出的打造千万吨钢企的目标,要求高炉产量大幅上升,而为满足高炉用料,烧结矿产量也要相应提高。通过优化配矿结构、改进设备设施、提高混合料温、解决混合料斗积料和返矿落地等生产过程的难点问题,使得烧结矿固体燃料吨耗下降明显,利用系数大幅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料圆盘 配矿结构 混合料温 混合料斗积料
下载PDF
基于排水模型的城市排水应用研究
10
作者 胡洪祥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4年第15期60-63,共4页
目前,城市排水系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排水不畅、内涝频发等,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运行和居民的生活。本文研究了在城市排水系统中,排水模型的重要性,以及要运行模型需要准备的基础数据,并结合在真实项目中实践,剖析了排水模型在城市排水上... 目前,城市排水系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排水不畅、内涝频发等,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运行和居民的生活。本文研究了在城市排水系统中,排水模型的重要性,以及要运行模型需要准备的基础数据,并结合在真实项目中实践,剖析了排水模型在城市排水上的模拟分析功能及应用,包括对排水管网中淤积问题、雨污混接问题的分析,对内涝淹没区域和程度的推演,对水泵启停调度的模拟和优化等,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模型 管网淤积分析 雨污混接分析 内涝淹没推演 水泵启停调度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异地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8
11
作者 吴冲龙 王根发 +1 位作者 李绍虎 周江羽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63-67,共5页
目前国内外有关煤层成园模式的研究较为薄弱,我国许多中、小型断陷盆地中所特有的超厚煤层至今成因不明。笔者如实地将煤层作为沉积体看待,深入到煤层中去考察和分析其各种成因标志,将它与煤层顶、底板的成因标志分析结合起来,并且通过... 目前国内外有关煤层成园模式的研究较为薄弱,我国许多中、小型断陷盆地中所特有的超厚煤层至今成因不明。笔者如实地将煤层作为沉积体看待,深入到煤层中去考察和分析其各种成因标志,将它与煤层顶、底板的成因标志分析结合起来,并且通过聚煤期的盆地构造一沉积演化研究、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和成煤物质堆积的动力学物理模拟来确定煤层形成机制,在大量实际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地—亚原地—原地混合堆积模式";介绍了这方面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并且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断陷盆地 超厚煤层 聚煤模式 异地堆积 异地--原地混合堆积 成因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饶丹 秦建中 +5 位作者 许锦 施伟军 张志荣 席斌斌 陶国亮 蒋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3-88,101,共7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成藏期次长期以来争议较大,有两期、三期、多期之争,对成藏期次认识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对其烃源岩层位认识上的不同,从而给油气勘探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经过多年的多学科联合攻关,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单体包裹体...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成藏期次长期以来争议较大,有两期、三期、多期之争,对成藏期次认识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对其烃源岩层位认识上的不同,从而给油气勘探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经过多年的多学科联合攻关,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单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从不同期次单个油包裹体中提取出其地球化学特征信息,直接获得了塔河油田东南部两期充注原油的有机成分信息,研究表明塔河油田东南部奥陶系油藏主要为两期成藏,第一期油包裹体以发黄色—褐色荧光、芳烃组分相对饱和烃含量高、正构烷烃分布完整(nC11-nC30)、轻烃缺失等为特点,成熟度较低,为早期运移产物;第二期油包裹体以发蓝色—蓝白色荧光、饱和烃组分相对芳烃含量高、正构烷烃分布较窄(nC8-nC28)、轻烃完整等为特点,成熟度较高,为晚期轻质原油充注的特征。结合古温度、古压力模拟,混源油比例判识研究,对不同期次原油充注的时间以及贡献作了初步探讨,这对塔河油田主力烃源岩的再认识以及进一步的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包裹体 混源比例 成藏期次 奥陶系油藏 塔河油田
下载PDF
桤柏混交林根系的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石培礼 钟章成 李旭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23-631,共9页
研究了桤相混交林和柏木纯林的根系组成、根系形嵌态特征和根量分布,并比较了这两种林型根系的生物量、生产力和氮元素在根库中的积累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林型中根系的重量、组成、形态和分布有较大差异。... 研究了桤相混交林和柏木纯林的根系组成、根系形嵌态特征和根量分布,并比较了这两种林型根系的生物量、生产力和氮元素在根库中的积累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林型中根系的重量、组成、形态和分布有较大差异。在桤柏混交林中,桤木根系分布浅,侧根发达,细根相对比例少;柏木根系分布较深,在不同土层分布较均匀,吸收根和细根相对含量较高。与混交林相比,柏木纯林根系主要集中在0~40cm土层中,吸收根和细根所占比例增大,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18龄桤柏混交林根系生物量为22.23t/hm2,净生产力为1.24t/hm2·a为柏木纯林的1.5倍,根加氮贮量在混交林中为71.04kg/hm2,是纯林49.45kg/hm2的1.5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桤木 柏木 混交林 根系 森林生态学
下载PDF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藏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徐国盛 何玉 +2 位作者 袁海锋 杨运会 孟昱璋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1-178,20,共8页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是四川盆地内重要的产层之一。对嘉陵江组天然气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表明:嘉陵江组的天然气干燥系数大,热演化程度高,油型气和煤型气混源特征明显,但川中地区除外,主要为高熟油型气。经盆地区域构造活动...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是四川盆地内重要的产层之一。对嘉陵江组天然气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表明:嘉陵江组的天然气干燥系数大,热演化程度高,油型气和煤型气混源特征明显,但川中地区除外,主要为高熟油型气。经盆地区域构造活动和成藏要素分析,恢复了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过程,建立了川中、川东和川南地区典型构造带嘉陵江组天然气的成藏模式,发现嘉陵江组气藏均经历了古油藏—古气藏—现今气藏的漫长演化过程,与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密切相关。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遵循:高压驱动,流体跨层流动,断层裂缝疏导,膏盖油裂解气成藏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嘉陵江组气藏 混源 成藏模式 成藏规律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莫北—莫索湾地区原油成因分类及运聚特征 被引量:15
15
作者 石新朴 王绪龙 +5 位作者 曹剑 胡文瑄 姚素平 向宝力 蓝文芳 樊太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0-387,共8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北—莫索湾地区原油成因类型复杂,通过混源油配比模拟实验,发现原油的一些生物标志物组成随混源油比例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因而可能是判识原油成因类型的有效指标。据此,综合原油的其它地球化学参数,将本区的原油分出4种...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北—莫索湾地区原油成因类型复杂,通过混源油配比模拟实验,发现原油的一些生物标志物组成随混源油比例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因而可能是判识原油成因类型的有效指标。据此,综合原油的其它地球化学参数,将本区的原油分出4种成因类型。根据这些不同类型原油的区域分布特点,结合地质背景,分析了原油的运聚特征。研究结果为区域油源与成藏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莫北—莫索湾地区 混源油 原油成因 油气运聚
下载PDF
辽西新太古代钓鱼台花岗岩成因及演化过程:来自岩石组构的证据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媛媛 蔡丽斌 +3 位作者 金巍 刘婷 郑培玺 李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67-2880,共14页
辽西兴城钓鱼台地区分布一套花岗质杂岩,是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岗质杂岩以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为主,少量细粒黑云闪长岩(包体)及脉状花岗岩,各类岩石接触关系明确,本文定义为"钓鱼台花岗岩&... 辽西兴城钓鱼台地区分布一套花岗质杂岩,是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岗质杂岩以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为主,少量细粒黑云闪长岩(包体)及脉状花岗岩,各类岩石接触关系明确,本文定义为"钓鱼台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脉状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538±20Ma、2476±56Ma、2470±18Ma,同为新太古代末期热事件的产物。通过该花岗岩组合的宏观-微观组构解析表明,似斑状花岗闪长岩表现为均匀块状构造,具有深熔花岗质岩浆的典型堆晶结构;细粒黑云闪长岩为细粒结构,呈小型暗色包体分布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中,包体的塑性变形、捕掳晶、淬冷边及反向脉等组构发育,具有铁镁质基性岩浆加入同深熔花岗闪长岩并快速冷却的特征;暗色的石英闪长岩主要分布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之下,接触带附近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中的钾长石变斑晶明显增多,显示闪长质岩浆"底垫"侵位加热的特征;脉状花岗岩同时穿切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具有熔体富集脉体的结构特征。各类岩石中变形组构均不发育。钓鱼台花岗岩记录了新太古代末期地壳深熔和壳幔相互作用过程,岩石组构研究表明新太古代地壳再造作用是一个"静态"多期次的缓慢深熔过程,伴有同期幔源基性物质加入并混合,以及随后大规模的基性岩浆底侵。由此推断钓鱼台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幔源岩浆垂向底侵过程,可能是与俯冲带关联不明显的岩浆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钓鱼台花岗岩 深熔作用 堆晶结构 岩浆混合 岩浆底侵
下载PDF
河道疏浚底泥农业利用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丹 范欣柯 +2 位作者 刘燕 刘勇 聂翔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5-239,共5页
为探索河道疏浚底泥的农业利用可行性,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比例的河道疏浚底泥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浚底泥添加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但同时重金属含量也增加。底泥... 为探索河道疏浚底泥的农业利用可行性,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比例的河道疏浚底泥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浚底泥添加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但同时重金属含量也增加。底泥与土壤添加比例达到1∶2时,玉米苗期的根长、株高、生物量、叶绿素及地上部分植株中累积的C、P含量显著提高;混合比例达到1∶1时,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远高于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水平,但全量Cd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二级标准,植株体内C、P含量下降,叶绿素含量也低于对照。因此,河道疏浚底泥添加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植物生长,但添加比例不宜超过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底泥 混合基质 叶绿素 养分累积
下载PDF
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海燕 雷相东 +2 位作者 张会儒 赵雪梅 杨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8-70,73,共4页
研究了吉林省汪清林业局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不同土层(0<土壤深度h≤20 cm、20 cm<h≤40cm和40 cm<h≤60 cm)的土壤养分状况及间伐强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0<h≤2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丰富。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 研究了吉林省汪清林业局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不同土层(0<土壤深度h≤20 cm、20 cm<h≤40cm和40 cm<h≤60 cm)的土壤养分状况及间伐强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0<h≤2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丰富。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质量分数降低,在不同土层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垂直剖面上,土壤养分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0<h≤20 cm土层土壤有效P质量分数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79.0%;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的表聚系数较大,而全P、全K和速效K的表聚系数较小;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养分的表聚系数也存在差异,且以中度间伐的表聚系数最大,说明40%以下的间伐强度,20 a后没有引起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显著变化,可见,间伐对土壤养分的长期效应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 土壤养分 异质性 表聚系数 间伐
下载PDF
小波-形态-EMD综合分析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4
19
作者 柏林 刘小峰 秦树人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35,共5页
在经验模态分解(EMD)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随机白噪声及局部强干扰对EMD分解质量的影响,结合小波消噪和形态滤波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小波-形态-EMD算法模型。该模型将小波形态变换作为EMD前置滤波单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分解层次,降低EM... 在经验模态分解(EMD)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随机白噪声及局部强干扰对EMD分解质量的影响,结合小波消噪和形态滤波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小波-形态-EMD算法模型。该模型将小波形态变换作为EMD前置滤波单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分解层次,降低EMD分解的边界积累效应,消除局部强干扰造成的模态裂解现象,有效提高EMD的时效性和精确度。利用仿真信号分析实例详述了这种综合分析方法的实施过程,并将该方法成功运用于齿轮故障的早期检测中。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在机械故障诊断中切实可行,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模态分解 小波消噪 形态滤波 边界积累误差 模态混叠
下载PDF
野生型嗜盐混合菌群处理高盐生活污水的硝化性能 被引量:4
20
作者 崔有为 丁洁然 +2 位作者 李晶 苏贺 陈叶菲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511-3517,共7页
由于渗透压和无机盐生物毒性的影响,淡水活性污泥无法在高盐环境下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生物处理高盐废水受到极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采集入海口河底泥培养嗜盐活性污泥,并考察了该污泥的硝化性能。研究采用实际高盐生活... 由于渗透压和无机盐生物毒性的影响,淡水活性污泥无法在高盐环境下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生物处理高盐废水受到极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采集入海口河底泥培养嗜盐活性污泥,并考察了该污泥的硝化性能。研究采用实际高盐生活污水探讨了嗜盐处理系统的启动、氨氮负荷和盐度冲击对系统硝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9d适应期,嗜盐污泥开始硝化高盐生活污水中的氨氮。氨氮负荷及其负荷的稳定性对氨氮去除率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确定了嗜盐硝化系统的耐盐范围为10~60g.L-1,而最优盐度在40g.L-1左右。由于该嗜盐混合菌群是由海洋菌和中度嗜盐菌组成的,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抗盐度冲击能力和硝化活性。尽管实验采用的操作条件不会对亚硝酸氧化菌构成抑制,但是研究中却发现显著的亚硝酸盐积累现象。该研究为实现高盐废水生物处理提供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生活污水 嗜盐混合菌 亚硝酸积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