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atment of engine-oil polluted wastewater with a mixed bacterial flora and kinetics of biodegradation
1
作者 王亮 王磊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S 2007年第4期238-241,共4页
A mixed bacterial flora was isolated from the soil of two petroleum-contaminated sites, then cultivated and domesticated in an open environment. The bacteria were used to degrade engine oil in wastewater. The optimum ... A mixed bacterial flora was isolated from the soil of two petroleum-contaminated sites, then cultivated and domesticated in an open environment. The bacteria were used to degrade engine oil in wastewater. The optimum biodegradation conditions for all engine oil concentrations of respectively 489 mg L^-1, 1. 075 mg L^-1 and 2 088 mg L^-1 are bacterial inoculum concentration of 0.1%, temperature at 30 ℃ to 35 ℃, pH 7.0 to 7.5, and rotation at 190 r mia^-1 to 240 r rain^-1. The 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 proposed by Quiroga and Sales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odegradation of the engine oil very well. Engine oil concentration barely changes the growth rate of the bacterial consortium. The mixed bacterial flora has a high biodegrading capability for engine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bacteria flora engine oil BIODEGRADATION second-order kinetics
下载PDF
Discovery of a Late Permian Angara-Cathaysia mixed flora from Acheng of Heilongjiang,China,with discussions on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被引量:22
2
作者 DENG ShengHui1,2, WAN ChuanBiao3 & YANG JianGuo3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Beijing 100083,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Beijing 100083 +1 位作者 China 3 Daqing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Daqing 164712,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11期1746-1755,共10页
This work documents a new flora from the Upper Permian Hongshan Formation of Acheng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The flora consists of 20 species: Paracalamites sp., Pecopteris tangwangheensis Huang... This work documents a new flora from the Upper Permian Hongshan Formation of Acheng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The flora consists of 20 species: Paracalamites sp., Pecopteris tangwangheensis Huang, Callipteris obese Huang, Callipteris shenshuensis Huang, C. tangwangheensis Huang, C. heilongjiangensis Huang, C. zeilleri Zalessky, C. sp., Comia yichunensis Huang, C. tenueaxis Huang, Iniopteris sibirica Zalessky, Supaia teiliensis Huang, Compsopteris tchirkovae Zalessky, C. cf. adzvensis Zalessky, Nilssonia sp. 1, Nil. sp. 2, Taeniopteris cf. densissima Halle, T. cf. nystraemii Halle, T. sp. and Noeggerathiopsis derzavinii Neub. It is dominated by Angara species but mixed with some typical Cathaysian elements. The age of the flora is assigned to late of the Late Permian according to the stratigraphic ranges of the known species and the comparisons of it with the similar floras. The new discovery indicates that the fin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Siberian Plate occurred in Late Permian along the Xar Moron River-Changchun-Yanji sutured zone, and the Paleoasian Ocean was finally closed at the end of the Perm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PERMIAN mixed angara-cathaysia flora Paleoasian Ocean plate collision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
原文传递
The Cathaysia Flora and the Mixed Late Permian Cathaysian-Angaran Floras in East Asia 被引量:7
3
作者 Ke-Qin Su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81-389,共9页
The Cathaysla flora,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loras of the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East Asia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numerous endemic elements.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ocali... The Cathaysla flora,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loras of the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East Asia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numerous endemic elements.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ocalities of the Cathaysla flora and It ;s also the center of origin of this flora. This paper reviews an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aysla flora and the blogeographlcally mixed Permian Cathayslan-Angaran floras of East Asia. In addition, the formative mechanism of the mixed Permian floras I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haysia flora East Asia mixed floras Permian.
原文传递
嗜盐原油降解混合菌处理采出水特性研究
4
作者 孙志超 刘力嘉 +4 位作者 王明艳 王文娜 宫禧茴 李召悦 刘春爽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42-44,51,共4页
针对高矿化度高硫化物的油田采出水的生物处理,从含油污泥、采出水等样品中经初筛、复筛获得嗜盐原油降解菌14株,选取降解率最高的4株进行复配,构建出嗜盐原油降解混合菌TG-1。16 SrDNA序列分析表明4株菌分别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针对高矿化度高硫化物的油田采出水的生物处理,从含油污泥、采出水等样品中经初筛、复筛获得嗜盐原油降解菌14株,选取降解率最高的4株进行复配,构建出嗜盐原油降解混合菌TG-1。16 SrDNA序列分析表明4株菌分别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副蕈状芽胞杆菌(Bacillus paramycoides);芽孢杆菌(Bacillus sp.);肠杆菌(Enterobacter sp.)。考察了TG-1处理采出水性能,发现最适矿化度范围在30 g/L以下,最高耐受硫化物质量浓度可达150 mg/L,原油质量浓度不高于500 mg/L去除效果最好。将TG-1应用于生物接触氧化装置中,在pH值7~8、温度30℃左右、溶解氧4~5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4~12 h以及进水原油质量浓度为10~100 mg/L的条件下,出水原油质量浓度小于15 mg/L,满足克拉玛依油田注水水质标准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降解 嗜盐菌 采出水处理 混合菌群 降解特性
下载PDF
基于狄利克雷多项式过程模型与K-means结合的菌群分析
5
作者 彭显 贺建峰 《生物信息学》 2024年第1期47-57,共11页
群体分型是一种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人类身心健康等复杂生物学问题的有效方法,聚类是一种为了对样本分组来降低复杂性的定义肠型的方法,而传统K-means聚类算法的K值选取无法确定,本文在传统K-means聚类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公开数据... 群体分型是一种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人类身心健康等复杂生物学问题的有效方法,聚类是一种为了对样本分组来降低复杂性的定义肠型的方法,而传统K-means聚类算法的K值选取无法确定,本文在传统K-means聚类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改进算法能够解决K值选取无法确定的问题,且聚类结果的稳定性、准确性和聚类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将改进后的模型运用于肠道菌群OTUs数据,发现不仅能够有效地区分2-型糖尿病患者样本间的相似性,而且能鉴定出影响菌群结构异质性最大的OTUs菌,为临床解决2-型糖尿病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EANS算法 狄利克雷过程混合模型 菌群分析 群体分型 聚类
下载PDF
西藏坚扎弄组的植物化石新资料和再认识 被引量:16
6
作者 石和 陶晓风 +3 位作者 刘登忠 胡新伟 马润则 周家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28-430,共3页
1∶25万措勤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在夏康坚雪山的坚扎弄组中新采集到Glossopterissp.,Pecopteris(Ptychocar-pus)sp.,?Yuaniasp.,Dicranophyllum?sp.等植物化石,进一步完善了夏康坚植物群的组合面貌,证实了此植物群确属华夏-冈瓦纳混合植... 1∶25万措勤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在夏康坚雪山的坚扎弄组中新采集到Glossopterissp.,Pecopteris(Ptychocar-pus)sp.,?Yuaniasp.,Dicranophyllum?sp.等植物化石,进一步完善了夏康坚植物群的组合面貌,证实了此植物群确属华夏-冈瓦纳混合植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坚扎弄组 舌羊齿 华夏-冈瓦纳混合植物群 植物化石
下载PDF
西藏措勤—申扎地层分区二叠系敌布错组的建立及其特征 被引量:31
7
作者 周幼云 江元生 王明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9-82,共4页
敌布错组为1∶25万措勤区幅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发现并建立的岩石地层单位。该组角度不整合于下二叠统下拉组之上,盛产冈瓦纳—华夏混合植物群化石,岩性组合呈现灰色复陆屑建造的特点,厚度大于830m。层型剖面位于西藏措勤县江让乡敌布错北... 敌布错组为1∶25万措勤区幅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发现并建立的岩石地层单位。该组角度不整合于下二叠统下拉组之上,盛产冈瓦纳—华夏混合植物群化石,岩性组合呈现灰色复陆屑建造的特点,厚度大于830m。层型剖面位于西藏措勤县江让乡敌布错北缘(E84°46',N30°51')。2001年夏经专家实地考查确认,该剖面已完全具备建组条件。此套岩石组合的发现为进一步完善冈底斯构造带古生代地层系统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三叠系 敌布错组 层型剖面 冈瓦纳--华夏混合植物群 岩石地层 生物组合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形成机理及相关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海磊 魏丽莉 李宗义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85-488,共4页
利用SBR和优势混合菌对造纸废水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驯化出好氧颗粒污泥,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形成机制等进行研究发现,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经历了细菌增殖、絮状体形成、絮状体聚合、凝絮体形成和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五个阶段;其形... 利用SBR和优势混合菌对造纸废水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驯化出好氧颗粒污泥,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形成机制等进行研究发现,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经历了细菌增殖、絮状体形成、絮状体聚合、凝絮体形成和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五个阶段;其形成至少有菌丝缠绕、小块污泥互相联合、吸附和连接四种机制。优势混合菌的加入,是好氧颗粒污泥之所以能够形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造纸废水 优势混合菌 SBR 形成机理 行处理 机制 体形 絮状 驯化
下载PDF
老杉木人工林与松阔混交林群落区系特征比较 被引量:9
9
作者 何宗明 陈光水 +2 位作者 谢锦升 游水生 杨玉盛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9-292,共4页
通过 360 0 m2标准地调查 ,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 76年生杉木丰产林取代松阔混交林后群落区系特征的变化 ,结果表明 :老龄杉木群落蕨类植物种类数量显著大于松阔混交林 ,而双子叶植物种类数量小于松阔混交林 ;坡位梯度不同带来的土壤... 通过 360 0 m2标准地调查 ,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 76年生杉木丰产林取代松阔混交林后群落区系特征的变化 ,结果表明 :老龄杉木群落蕨类植物种类数量显著大于松阔混交林 ,而双子叶植物种类数量小于松阔混交林 ;坡位梯度不同带来的土壤水分等生态因子梯度的变化对植物区系组成的影响较大 ;坡位低、环境湿度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松阔混交林 群落区系特征 比较研究
下载PDF
PCRDGGE技术分析混菌发酵乳中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与乳酸菌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范维 李路 +3 位作者 姜铁民 张彧 闵伟红 陈历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7-152,共6页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对混菌发酵及贮藏过程中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与乳酸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进而对整个过程中微生物优势菌群及其稳定性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混菌发酵及贮...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对混菌发酵及贮藏过程中马克斯克鲁维酵母与乳酸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进而对整个过程中微生物优势菌群及其稳定性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混菌发酵及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组成比较稳定,优势菌为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ST);发酵过程中,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的添加对乳酸菌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LB)效果显著,贮藏期间该作用转变为抑制;整个过程乳酸菌的存在对酵母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研究可为深入探讨乳酸菌与酵母菌共同发酵机理及新型发酵乳制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菌发酵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菌群分析 马克斯克鲁维酵母
下载PDF
八大公山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与结构 被引量:54
11
作者 卢志军 鲍大川 +14 位作者 郭屹立 路俊盟 王庆刚 何东 张奎汉 徐耀粘 刘海波 孟红杰 黄汉东 魏新增 廖建雄 乔秀娟 江明喜 谷志容 廖春林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6-344,共9页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1000~2000 m中山地带。八大公山位于武陵山系北端,中亚热带北缘,具有保护较好的典型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了研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和川东-鄂西植物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按...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1000~2000 m中山地带。八大公山位于武陵山系北端,中亚热带北缘,具有保护较好的典型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了研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和川东-鄂西植物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按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样地建设标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于2010-2011年在湖南八大公山(Badagongshan,BDGS)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一个25 hm2(500 m×500 m)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Forest Dynamic Plot)。本研究以样地内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不含竹藤)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样地区系成分、群落组成、垂直结构、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八大公山样地属于典型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以泛热带分布科(24.50%)和北温带分布属(24.56%)占优势,包括9种珍稀濒危植物。样地内木本植物合计53科、114属、238种(含种下分类单位),186556株存活个体。落叶树144种,常绿树94种。壳斗科(Fag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樟科(Laur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占据优势;个体数超过1000的有38个物种,以常绿树种(63.16%)为主;稀有种(<25株)103个(占样地物种总数43.28%)。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优势树种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和亮叶水青冈Fagus lucida)、亚乔木层(优势种长蕊杜鹃Rhododendron stamineum和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和灌木层(优势种短柱柃Eurya brevistyla和薄叶山矾Symplocos anomala)。个体数超过1000的树种和稀有种主要来自灌木层。由于生长型限制,样地内树种平均胸径较小(5.41 cm),DBH<5 cm的个体占优势(68.40%)。主要优势树种的径级结构呈现倒J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垂直结构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 区系 武陵山系 物种组成
下载PDF
利用生物强化技术处理造纸废水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海磊 李宗义 +1 位作者 于广丽 王振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2-44,共3页
本文利用优势混合菌(Superiormixedflora)和SBR(Sequencingbatchreactor,SBR)对造纸废水进行处理。结果发现,优势混合菌的加入,不但使好氧活性污泥提前4d成熟,而且提高了废水处理效果。强化反应器中进水COD为2864mg/L时,COD去除率为97.4... 本文利用优势混合菌(Superiormixedflora)和SBR(Sequencingbatchreactor,SBR)对造纸废水进行处理。结果发现,优势混合菌的加入,不但使好氧活性污泥提前4d成熟,而且提高了废水处理效果。强化反应器中进水COD为2864mg/L时,COD去除率为97.47%,出水COD为72.5mg/L,生物强化作用明显。同时,本文还研究了强化反应器的最佳操作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废水 优势混合菌 SBR
下载PDF
光合产氢混合菌群的碳源代谢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全国 张相锋 +2 位作者 王毅 杜金宇 荆艳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3-257,共5页
以红螺菌科光合产氢混合菌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血清瓶培养实验,研究不同碳源对光合细菌生长和产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能有效利用乙酸和丁酸快速增殖和产氢,其中以乙酸最佳,促使光合产氢混合菌群增殖的最佳乙酸浓度为80mmol/L,... 以红螺菌科光合产氢混合菌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血清瓶培养实验,研究不同碳源对光合细菌生长和产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能有效利用乙酸和丁酸快速增殖和产氢,其中以乙酸最佳,促使光合产氢混合菌群增殖的最佳乙酸浓度为80mmol/L,最佳产氢浓度为40mmol/L。光合产氢混合菌群利用乳酸增殖产氢的能力较低,而乙醇则对其表现为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氢 光合细菌 混合菌群 碳源 代谢
下载PDF
后河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新 田玉强 +2 位作者 胡理乐 黄汉东 江明喜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2年第5期353-358,共6页
研究了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区系特点、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 :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丰富 ,有 110科 2 88属 5 34种 ,科的分布型以热带类型为主 ,属的分布型温带类型占优势 ,反映该群落... 研究了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区系特点、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 :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丰富 ,有 110科 2 88属 5 34种 ,科的分布型以热带类型为主 ,属的分布型温带类型占优势 ,反映该群落区系以温带为主的亚热带区系特点 ;该混交林主要由以单叶、中型叶及非全缘叶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高位芽植物组成 ,群落层次分明 ,从上至下 ,落叶阔叶树种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常绿阔叶树种比例逐渐增加 ;除两低海拔样地外 ,多样性变化幅度较小 ,各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河自然保护区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群落学特征 区系 湖北
下载PDF
开菲尔粒中发酵优势菌混合发酵生产开菲尔饮品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于岚 沈伟达 +2 位作者 阳大海 曹访 刘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4期2289-2291,2306,共4页
[目的]考察各菌株对酸乳各项发酵指标的影响,为开发稳定的开菲尔饮品生产工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从开菲尔粒中筛选获得的6株优势菌进行单菌及混合发酵,以1×104个/ml的接种量,分别接种单菌或多种菌以等比例混合至新鲜牛奶中,3... [目的]考察各菌株对酸乳各项发酵指标的影响,为开发稳定的开菲尔饮品生产工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从开菲尔粒中筛选获得的6株优势菌进行单菌及混合发酵,以1×104个/ml的接种量,分别接种单菌或多种菌以等比例混合至新鲜牛奶中,30℃培养30 h后于4℃储存10 h,测定各项发酵指标。[结果]利用2种菌混合发酵过程中,高加索乳杆菌与德氏乳杆菌混合发酵所得的酸乳风味最佳,高加索乳杆菌与肠膜明串珠菌混合发酵和肠膜明串珠菌与克鲁维酵母混合发酵的风味较好。3种菌混合发酵过程中,利用克鲁维酵母、乳酸乳球菌和肠膜明串珠菌混合发酵所得的酸乳风味最佳,利用假丝酵母、乳酸乳球菌和肠膜明串珠菌混合发酵以及利用克鲁维酵母、高加索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进行发酵所得的酸乳风味较好。[结论]利用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发酵能有效提高牛奶中脂肪的降解率,但是抑制发酵乳中芳香物质的产生。2种菌混合发酵条件下所得酸乳的乳酸含量及黏度显著高于3种菌混合发酵,这可能与菌的共生过程中各菌的生长、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菲尔 优势菌株 混合发酵 发酵指标
下载PDF
措勤区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江元生 周幼云 +2 位作者 王明光 彭波 徐天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2-515,共4页
新建上二叠统敌布错组,发现其中含有Noeggerthiop-Pterophyllum混生植物群,并确定该组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冈底斯岩浆弧中新发现第四纪全新世火山岩,获取一批同位素定年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冈底斯岩浆演化的时空格架。
关键词 上二叠统敌布错组 混生植物群 冈底斯岩浆弧 全新世火山岩
下载PDF
厌氧混合菌群处理香蕉秸秆制取饲料原料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晓玲 李十中 +1 位作者 刘建双 田梦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6-48,共3页
采用厌氧混合微生物菌群处理香蕉秸秆,研究纤维素等难消化物质的降解率,并探讨了香蕉秸秆制取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厌氧混合微生物菌群可显著降解纤维素等难消化物质,从而提高香蕉秸秆中可溶性物质的含量。处理后,纤维素在... 采用厌氧混合微生物菌群处理香蕉秸秆,研究纤维素等难消化物质的降解率,并探讨了香蕉秸秆制取饲料原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厌氧混合微生物菌群可显著降解纤维素等难消化物质,从而提高香蕉秸秆中可溶性物质的含量。处理后,纤维素在香蕉秸秆中的含量下降了62.2%,而可溶性物质的含量提高了51.1%。但与前两种物质相比较,半纤维素在处理后降解率相对较低。同时,检测发现香蕉秸秆中的汞、镉、铅和铜的含量皆远低于饲料用重金属所允许量的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混合菌群 香蕉秸秆 处理 饲料
下载PDF
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豆粕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姚勇芳 赵祥杰 +2 位作者 廖延智 陈小凤 李平凡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537-3544,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生料豆粕。以酸溶性蛋白含量为主要检测指标,研究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不同培养条件对豆粕固态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1)陈香茶菌适宜培养条件为,称取0.5 g陈香茶粉接入装有100 m L马... 本试验旨在研究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生料豆粕。以酸溶性蛋白含量为主要检测指标,研究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不同培养条件对豆粕固态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1)陈香茶菌适宜培养条件为,称取0.5 g陈香茶粉接入装有100 m L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三角瓶中,28℃静置培养24 h。2)豆粕固态发酵最佳工艺为,10%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10%陈香茶菌培养液+10%糖蜜+10%水+55%豆粕,在37℃密闭条件下培养3-6 d。通过陈香茶菌及枯草芽孢杆菌复合发酵,能显著改善生料豆粕营养价值,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香茶菌 枯草芽孢杆菌 豆粕 复合发酵
下载PDF
奶牛粪便酶解混合菌群的构建及产酶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力 李静 +2 位作者 徐静静 周佳 屈建强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1期81-85,共5页
为了确立酶解混合菌群的最佳培养条件,达到最好的降解效果,有效利用奶牛粪便。以筛选的几株菌株构建酶解混合菌群并研究其产酶条件。结果表明:F3-F9组合的纤维素降解率达到44.02%,比单一菌株提高了12.47%。温度、培养时间、起始pH值、... 为了确立酶解混合菌群的最佳培养条件,达到最好的降解效果,有效利用奶牛粪便。以筛选的几株菌株构建酶解混合菌群并研究其产酶条件。结果表明:F3-F9组合的纤维素降解率达到44.02%,比单一菌株提高了12.47%。温度、培养时间、起始pH值、培养基固液比、添加麸皮和氮源等因素都会对产酶有较大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0.1%尿素,固液比为1:2,接种量为5%,起始pH7,培养基中添加0.1%的尿素和40%的麸皮,温度为24℃,培养3天时F3-F9混合菌株滤纸酶活和CMC酶活分别达到相对较高的值,分别为114.25U和1617.92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粪便 混合菌群 构建 产酶条件
下载PDF
不同环境条件下偶氮染料酸性大红GR的生物降解性能 被引量:6
20
作者 晏再生 王世和 吴慧芳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4,共4页
为了考察不同环境条件下偶氮染料酸性大红GR生物降解性能,采用已驯化的混合菌群作为接种液进行偶氮染料酸性大红GR脱色试验。结果表明,微氧条件下(静置敞口培养),偶氮染料酸性大红GR脱色效果最佳,染料脱色主要发生在菌体的"对数生... 为了考察不同环境条件下偶氮染料酸性大红GR生物降解性能,采用已驯化的混合菌群作为接种液进行偶氮染料酸性大红GR脱色试验。结果表明,微氧条件下(静置敞口培养),偶氮染料酸性大红GR脱色效果最佳,染料脱色主要发生在菌体的"对数生长期"。混合菌群对pH、温度适应范围较广,pH为3.32~9.18,温度在20℃~37℃范围内均可以获得较好脱色效果,脱色率均在80%以上。微氧条件下酸性大红GR降解历程表明,偶氮基整个共轭系统被破坏,生成了一种新的结构,使原有的某些精细结构在二阶导数光谱中得以表现,由此探讨其生物降解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氧环境 混合菌群 偶氮染料 酸性大红GR 脱色 生物降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